历史素质教育(精选8篇)
实施素质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怎样才能取得素质教育的实效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决定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制订出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把握历史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这个总目标为: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科能力、劳动观点和审美观点。其次,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一要明确;二要具体,即要提出教学结束后应达到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低水平水发展到高一级水平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掌握,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四要完整,既要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情感目标,也就是既要有知识基础、历史学科能力,还要有智力优化,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由简单地传授知识、追求历史学科考试成绩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历史教学的内容纷繁复杂,按具体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按认知又可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它既有具体史实,又有抽象的理论。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的重点、难点也都不一样,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优化内容就成为历史老师必备的能力。我认为,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2.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要抓住重点、难点,还要顾及教材的系统性;3.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4.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技能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养成。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目标、内容确定后,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重心就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方式,即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应具有激发学生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增加课堂密度和容量,提高素质教育的多种功能,它是多种方式手段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素质,要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1.新课前复习时重点复习与本课堂内容关联的概念、原理和史实,避免目标不集中,导致学生注意分散;2.引入新课时,要力争三言两句,减少口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避免过多语言重复导致时间浪费;3.在板书设计时,不仅要重视投影片、小黑板的预先准备,而且板书要简明扼要,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还要让学生有理解消化板书的时间,发挥板书的作用;4.在选教具时,首先应明确考虑使用教具要达到的目的,然后选择教具,使用药具时最忌摆花架子、贪多求杂;5.在课堂提问时,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适宜的深度和层次,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基础上经过积极思维能够回答,二要对较难的问题注意设计小步子,密台阶,层层深入,三要注意善问善导,适时适度点拨,避免长时间卡壳;6.在设计练习时,即要注意练习目的明确,深难度适当,又要注意分层设计习题,使所有学生都有练习和成功机会,掌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历史教育》杂志,刊行始末,宗旨
1931年, 日本法西斯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东北三省相继沦陷,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历史教育的作用凸显, 历史教育类刊物应时而生, 《历史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办的。
一、《历史教育》刊行始末
回顾《历史教育》的创办始末, 就不得不述及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民国学术版图占据重要一席。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 是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创办的学术组织, 当时国内著名的高校历史系几乎都有自己的学会团体, 并且自办有学术刊物。早在1920年,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曾成立史地学会, 创办不定期刊物《史地丛刊》, 由史地部代主任何炳松担任主编, 《史地丛刊》与后来同类刊物的出现, “标志着专门性史学期刊的出现”[1]351。1931年, 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创办《师大史学丛刊》, 历史系主任陆懋德担任主编, 刊登了不少有较高学术质量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以来, 日寇侵略铁蹄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史学界寄希望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用, 唤起国民爱国心,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历史教育的论著名噪一时。1937年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创办《历史教育》杂志, 是当时国内首个以历史教育为刊名的专业学术刊物, “在国内似汗牛充栋一般的出版品中, 像‘历史教育’这种性质的刊物, 至今还未见及”[2]1。《历史教育》实际筹办时间应始于1936年, 出版时间比预期要推迟, “本刊原定于元旦出版, 后来因为储备期间太短, 预定的稿件大多没有收到, 所以决定延迟了一个月”[3]49。《历史教育》第一期于1937年2月1日出版发行, 第二期于1937年5月25日出版问世, 前后共出版两期, 后因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北平师范大学内迁而被迫中断, 此后也一直没有复刊。
《历史教育》具体编辑工作由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编审委员会主持, 编审委员会主要由历史系师生组成, 教师编委有李飞生、陆懋德、齐思和、熊梦飞、何竹淇等五人, 李飞生担任主编。学生编委从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和历史系中选出, 史学会推举四人, 分别是史学会学术股的浦安修、冯来仪, 史学会执委会的邵辅周、萧远健;历史系推举四人, 每个年级推举一人, 由于四年级同学即将毕业没有推选, 实际推举了张凤鸣、赵象山、孙克刚等三人。《历史教育》编审委员会的成员, 有不少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以及抗日战争中, 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历史教育的真谛。李飞生时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讲授西洋史, 对西洋高等教育亦颇有研究, 曾撰写《欧洲中古大学之起源》一文, 解放后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4]108。齐思和, 1935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 获聘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 开设“史学概论”、“美国史”。齐思和留学哈佛大学前, 曾求学燕京大学历史系, 并担任燕京大学历史学会会刊《史学年报》的主编, 有丰富的编辑经验。抗战期间, 齐思和先后在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高校任教, 数次拒绝日伪的威逼利诱, 坚守民族气节。何竹淇,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抗战爆发后, 任西北联大讲师, 著有《岳飞抗金史略》、《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等。浦安修曾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抗战爆发后, 她在延安任中央妇女委员会研究员, 从事妇女宣传工作, 解放后, 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克刚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是史学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孙克刚毕业后投身抗日战争, 1942年随中国军队远征缅甸, 后根据此段经历撰写《缅甸荡寇志》和《印缅远征画史》, 记录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远赴缅甸英勇作战的动人事迹。
二、《历史教育》的宗旨与内容
经世致用, 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每当国家、民族出现危亡的征兆或现实的危险, 史家们会毫不犹豫地拿起这个武器。明末清初之际, 顾炎武等人开经世致用的先河, 到鸦片战争前后, 经世致用思潮的崛起, 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如果说求真是史学学科属性之使然, 那么, 经世致用, 则是时代赋予了史学的另外一个功能。史学的致用, 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方面。《历史教育》的办刊宗旨是:“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植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提倡历史教育之普及, 研讨历史教育之改进。”[5]1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与经世致用的目的, 即通过创办《历史教育》杂志, 刊登相关文章, 表彰民族气节, 唤起民众激情。
《历史教育》第一期于1937年2月1日出版发行, 第二期于1937年5月25日刊行。《历史教育》杂志设置了“论著”、“漫谈”、“译录”、“书评”、“消息”、“答问”、“会讯”等栏目, “论著”栏目主要刊载两类文章, 一种是关于历史教学方面的问题, “例如, 教学方法之应如何比较研究, 教学效率之应如何设计促进, 教学设备之应如何配置充实, 教材标准之应如何决定去取, 教材内容如何可期分配合理, 以及教学经验之忠实叙述等等”。另一种是关于历史研究方面的问题, “如史学方法之评论, 史源之探索与指导, 史实之申辩与考订, 史籍之诠释与解题, 又或国际问题之检讨阐明, 历史辅助学科之独立研究。盖凡平日读史之所会心, 能有所见而有所抒, 直接或间接以裨益史学知识与史学教育者, 皆无不录矣”。“漫谈”栏目主要刊登有关历史教育的随笔等文章, 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译录”是对外国史学论著的译文的摘录[5]2。
其中“论著”、“漫谈”、“译录”、“书评”四个栏目是《历史教育》杂志的核心部分, 从已经出版的两期内容来看, 共有“论著”九篇, “漫谈”五篇, 译录三篇, 书评七篇, 详见下表。《历史教育》杂志所刊载的文章, 其作者既有著名的学者, 也有史学会的学生。从文章的内容来看, 凸出了《历史教育》的办刊宗旨与时代特点, 第一, 十分关注历史教育问题, 《历史与教育》第一期与第二期中, 共有历史教育相关的文章有八篇;第二, 凸显时代特点与对民族危亡的关注, 关注国际局势, 尤其是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远东局势, 这两期共刊登了四篇远东史或远东国际关系研究的书评, 反映了编者、作者对国际局势的关注, 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关心。
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文章中, 有些包涵着重要的思想价值, 如钱穆的《历史与教育》。钱穆的《历史与教育》发表于《历史教育》第二期, 他在文中阐述了其历史教育思想, 第一, 钱穆强调中国史教育, 认为应当把中国历史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 他说:“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 对其本国史的智识, 绝对需要而有用, 尤其是所谓知识分子, 在社会各界负中心领导的人物, 对其本国历史, 更不应该茫无所知。所以一个国家真有教育, 真有陶冶公民的教育, 无论如何, 本国史, 须是极端重要的。”[6]8第二, 钱穆指出当时历史教育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改进历史教育的方法。他批评当时教育界与史学界都不重视历史教育的现象, “教育界的眼光, 既看不起所谓本国史, 史学界的风气, 顾不到所关教育的意味, 两者凑合, 遂成浸提国内各级学校之历史教育”。面对中国史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 钱穆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方面要国内教育界对于国家教育国民之根本旨趣之认识, 另一方面要国内史学界对于本国史意态之转变与理论及方法之更新。”[6]9第三, 钱穆认为历史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爱国精神, 培养国民对于中国历史的尊重与理解, 他说:“国史之教育意义, 应该首先使其国民承认本国以往历史之价值, 而启发其具有文化意味的爱国精神, 同时培养其深厚的奋发复兴之思想与抱负。”“国史教育之责任, 至少当使国民对其本国史具有一种温情及善意之看法与理解。”[6]8可见, 钱穆不仅强调历史教育对爱国精神的培养, 而且重视历史教育对国民的本国历史认同感方面的功用, 彰显钱穆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以及强烈的时代感与危机意识。
《历史教育》杂志虽然中断, 但历史教育对救亡图存、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并未中断。抗战期间, 有的史学家投笔从戎, 直接战斗在抗战前线, 马革裹尸, 死而后已, 如姚名达。有的史学家, 在大后方宣扬爱国主义教育, 以致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 如吴其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国家、民族危亡多事之秋, 在太平盛世, 也应该加强历史教育工作。当前历史教育观念淡化, 历史知识社会化过程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以错误的历史观为指导, 出现一些调侃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不良现象, 这都要求我们要重视历史教育, 重视把正确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观传播给社会、民众。
参考文献
[1]张越.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2]李飞生.发刊词[J].历史教育, 1937 (1) .[3]《历史教育》编辑部.编辑后记[J].历史教育, 1937 (1) .
[4]刘北成等.建设中国的世界史学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5) .
[5]李飞生.创刊旨趣[J].历史教育, 1937 (1) .
新形势下的
大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
传统的大学对历史教师一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所担负的某一段历史的教学,只要熟悉此段历史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历史史实,给学生讲清楚也就可以了。较为负责任的教师再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就足够了。无论是中学教学适应大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适应中学教学,都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因素。实际上,这种大学历史教育是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今,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以育人为主。新形势下的大学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作重大的调整。
首先,以较高的教师德性从事教学。实际上,高校教师德性是培养中学教师德性的关键一环,虽然不能说高校教师的德性决定了中学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却可以对将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德性越突出,那么这种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大学教师德性的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心理上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个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形成的关键期,他(她)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社会的复杂性造成了对中学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以社会性影响为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为辅,容易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师也最了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面的、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除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外,历史教师的德性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现今,大学教师除了要拥有敬业精神及高度的责任认同外,还应具有平等精神、关爱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内在的善良动机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师之德,潜移默化,培养出德性较高的中学教师。
二、教师的公正德性。教师针对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公正自古就有,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公正德性的完美表现。首先,孔子倡导举办私学,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实现了一种社会性的公正,它是教师公正德性的最高层次。现今在许多大学里,许多贫困学生面临的辍学、欠费退学或不能正常学习的情况,无疑是教育公正德性的严重危机。折射在教师身上是对物欲、金钱的狂热追逐,从而多方面丧失了教师的道德和良心。虽然是少数现象,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广泛的。其次,是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际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合理的需要和合理的评价。这种教育可谓尽善尽美。所以,当代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用心去体验教育的公正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遵守教师的公正德性,把公正真正落实到不同材质的学生身上,正大光明、质朴、公道,把无私、关爱的“仁”的品德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才能发挥教师德性的效力和作用。
其次,以职业为美点燃自己教书育人的生命之火。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传承的,特别是历史教育,在知识传承、文明传承和精神传承中居于主导地位。历史教师职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它在社会精神文明及价值观教育方面又是其他专业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要建立以职业为美的心境,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与新一代的成长、人类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与个人收获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心理上美的体验与意识,形成以职业为美的内心情感。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不再把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当作对社会的一种牺牲或付出,而是对社会的一种创造,它创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美的最高境界。具备了这种情感,历史教师职业就不再是枯燥的、贫穷的、冷门的职业,而是愉悦的、高尚的职业,是能够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
新形势下
大学历史教师专业结构必须发展
以往,大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排斥了其他相关学科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对社会的解释与理解是单线条的,无法发挥历史学在认识社会时的优势。自八十年代以来,大学历史教师虽然在历史研究方面拓宽了渠道,但在教学上变更较少。自上世纪末中学教学以面向生活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以智力开发为主,使中学教材的内容失去了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再具有体系性,而趋向于知识以历史为核心的综合性。它基本涵盖地理学科、政治学科、法律学科、心理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等多种学科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过某一单一学科,距离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仍较遥远。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高校历史教师在坚持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必须扩展单一的历史知识结构为复合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运用综合知识为学生做出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地学会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历史教材内容中就已经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知识,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要对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中几种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意识,而且为将来驾驭变化了的中学历史教材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在知识结构之外,专业结构还包括能力结构、专业服务精神两个方面。能力结构可以包括教师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等。教育与教学过程并非仅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达到多种目标的过程,并且每一种目标则需要一种或几种能力来完成。专业服务精神是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的执著,包括上面所谈及的思想素质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抵抗能力。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中学历史教育方式的变革开始极大地促进大学历史教育方式的改革。在中学历史教材变革的同时,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大学历史教学也不得不适应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中学教师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
教学观念的改革。以往大学历史教育和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历史精英型的人才,在历史学科方面拥有完整无缺的知识体系和较深的历史理论水平,也就是说是培养历史研究型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大学历史教学的缩影。大学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队伍,就要首先使这支教师队伍具备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素质、意识和能力。改变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其培养方向首选复合型人才,其次为能力型人才,再次为观念开放型人才。
教学方法的变革。为适应多种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完全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学生参差不一的情况,采用分组讨论、师生主题对话、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撰写论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能力,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教学手段的改进。利用现代化的声音资料、影像资料、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地情景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手段,加强教学效果。
初中是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时期,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培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历史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试考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借鉴历史的能力。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丰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帮助。初中学习也是重要的转折阶段,此时学生的心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全面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历史课程具有传承古代经典文化,发扬中国特色文化桥梁的作用,意义特殊。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学习历史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对于学了历史知识之后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很少关注。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1初中历史教学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1.2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
第 1 页 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
1.3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引导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本身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培训,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相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其二,应该加强历史教师的师德教风建设。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开放性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可以做得更好;
第 2 页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激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发言,当众表扬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到下个层次的学习,真正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样,不仅使师生关系和谐,而且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因为多媒体教育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强化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它的直观、可视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摄取便捷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初中历史教师如能正确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
第 3 页 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4.初中历史教学面临变革
能彻底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理想方法是全体学生不以成绩为标准而已获取知识为目的来学习,当然,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在我们只能寻求另一种变革方向。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算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变革,自从新课改2018年在全国推行以来,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了,这期间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新课改还有待继续推进。对新课改的优越性,很多学者已经详细介绍,笔者在这里就介绍几点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所感受到的,有待改进的地方。
4.1历史评价方法过于复杂,难以量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总之就是多元化评价,实施中有作业法、抽查法、测验法,自我评价法等,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工作量大,主观性强,难以保持公正客观。
第 4 页
4.2学生成绩考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期末的成绩才是真正重要的,此法过于单一。笔者觉得可以参考大学生的成绩核定方法,将平时成绩计入期末综合成绩,如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二者综合作为最后成绩。这种将考核放入平时也可以促进同学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几次作业,某处测验,某处抽查等。
初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兴趣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不应该制约学生开拓的思路,而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应该注重课堂气氛的培养,呆板的课堂气氛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通过现代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构筑生动、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辨别水平,以及培养历史的学习能力。由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体验历史学习中的乐趣。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丰富课内外的历史学习。教师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历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建设。
(一)那一天是七月二日,这是我代课第三天。备了一上午课,我走进了十三班教室。这是我为十三班代的第一节课。听办公室老师说,十三班是一个不错的班级,基本上不需要强调纪律。我知道,虽然如此,但现在是期末复习收尾阶段,而今天又是下午课,同学们大多处于疲劳期,很容易呼呼睡大觉的。如果学生们打不起精神听课,复习得再全面也没用。这节课该怎么上呢?
我想,可以给大家讲得生动一些。这样也许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正好,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大纲,而我研究生正是读的中国近现代史,对于知识我比较有把握,而且,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上课”,我故意提高嗓音,“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的确,从同学们的“老师好”三个字中,我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倦怠。但我毕竟是一个新面孔,大多数学生还是盯着我看,等着我说话。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告诉大家已经下发的复习资料哪些是必须保存好的,哪些是重要的。这时,我看到几个同学已经半趴在书桌上了。
“好了,请趴下的同学做起来,时代在召唤你们”。一句话给大家都逗乐了。趴着的同学也重新坐了起来。正式复习开始了,我从鸦片战争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人趴下,我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讲到太平天国起义,没有人趴下,我从太平天国起义讲到洋务运动,还是没有人趴下。而且,我发现同学们都瞪着眼睛在听。我知道是我讲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我又从洋务运动讲到了甲午中日战争。
铃铃……,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明显比上课时大许多。
“咱们班的课落了一节,如果大家愿意,我们第八节课补上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喊。第八节课我又给十三班补了一节课,同学们仍然是一直没一人趴下或睡觉。
走出十三班教室,我感觉特别轻松,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也许是初为人师又得到学生认可的快乐,也许是为自己摸索出一种讲历史课的新形势而快乐。
在上班之前,我就觉得历史课应该讲得生动有趣。我一直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历史这一学科正好具备这一特点。可上班后,我在实践中渐渐发现,上课并不是有趣就可以的,一节课下来,大家如果嘻嘻哈哈的过来了,像听故事一样,而知识点都随着笑声飘走了,那样,历史课是不成功的。但我深知,如果每节课都把知识点翻来覆去的强调,那样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怎样才能把历史课讲得既有趣又能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呢?我一直在思索着。
有了,把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夯实知识点,但同时在知识点上下功夫。可以适当的讲一些与知识点息息相关的有趣故事,故事是最不容易忘记的,记住了故事也就记住了知识点,而且可以通过故事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讲故事,教师讲的多了,学生讲的必然少了,这又不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怎么办?我试着想,可不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的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故事。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讲一些故事。这样师生互动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事情是这样了,但讲故事也需要注意许多细节的,同样的故事,有的人能讲得听众捧腹大笑,有的人却适得其反。我想,必须学会设计包袱。听百家讲坛给我一些经验。必须适当的设计包袱,纪连海老师就是设计包袱的行家。只有设计包袱还不够,还要注意语音语调,什么时候大声,什么时候小声,什么时候激情澎湃,什么时候低首轻语,易中天老师是这方面的行家。我觉得还应该加上适当的手势语言,这样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学习一些聋哑人手势语言。
这样,历史课才可以讲得生动,学生才会对历史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历史。我把自己的初步想法在十三班试验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最重要是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后面一周时间,我在不同的班级实验,总体上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学期我会继续实践探索。
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把历史课讲得有声有色,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不仅应扮演演讲者的形象,还应扮演表演者。当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知识过硬,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看一些关于文学、政治、地理、哲学的书籍,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会多看书、多思考、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二)几年来,我的口头闲谈中经常提到一个我教过的学生,他叫张攀,是2003年我教高一历史并担任班主任0307班时的学生。黑黑的皮肤高高大大很胖壮的小伙子。这个人调皮顽固不守规矩,还富有反抗精神,逆反心特重。经常带动一些不思上进的人违反班规校纪,给老师抹黑。从他上高中的第一天起一直到高三毕业我都教他,高一时我是他班主任,高二高三他分到了别班,我仍教他的历史课。他入班的成绩并不好,只是刚刚够正取生录取分。军训时就成天遭到教官的训罚。天天早上不能按时到教室早读,光让学校查纪律的记下他的名扣班级的分,一到周六就领着乡下来的调皮男生去上网。这学生用我们当地的土语说叫——最给以人啦(中间三字只是谐音)。完全可以称的上为异端。
张攀也有他的特长,就是英语学的特好,电脑网络游戏打的超级,其他都一般,家庭虽说在城里住,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只干点小生意。
从新生入校接班后,我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张攀是个难管难治的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我也估计个差不多。他是我管好这个班的突破口。是我研究的重点对象。我每天用很大的心思观察研究他,他不在班级时包括课间我经常坐在他座位翻看他的书本笔记,查他的学习情况,包括偷看他的日记,()发现了他领班上的学生去网吧比赛打闯关游戏受人称赞的情况。
我想:他英语学的好是初中时英语老师对他管的严,他爱网络游戏是游戏有刺激性,他这人爱打赌,爱拼上一把,就是短期突击的效果特好。脑子很管用,而不走正路。
可以看出,张攀是个很不得了的学生,我该怎样对付他?
一开始,我经常给他小鞋穿,给他过不去,用班规惩罚他,一点作用都不起,他还是那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照样在校违纪犯规,走出校门爱领班上的男生去上网打游戏闯关比输赢。就这样挨到了学校期中考试的前将近一个月。
对他硬来不行,我试图探讨另一种软法对付他,“柔能克刚,绳锯木断”,开始对他实施攻心战术,主动靠近他,在他不犯错误时主动靠近他,面带微笑找他说闲话聊闲事、拉家常。也向其他学生了解张攀有什么比他们强、他们不如张攀的是哪方面,结果好多人不止一次的说出张攀脑子反应很快,初中考高中只努力学习一个月多月,不贪玩十分投入,就考上了高级中学,张攀平时只好好学英语,其他都是一般应付,靠突击自学成绩在班上能处于前列。我也在与张攀交谈的过程中证实了这是真的,而且是他自己告诉同学们的。
这人够聪明啦,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的人,“张攀,你真行!张老师很喜欢你这样的人,你是个人才!在关键时刻,能为老师争光,同样也能为集体荣誉出一把力!现在你是高中生啦,和初中时相比,只要你踏实努力学三年,你一定能顺利考上二本院校上个好的大学。”
张攀当下露出了得意的神态。
“再有二十多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学校给班级定有学习任务,张老师正在犯愁,怕完不成,你顶一个任务吧?”张攀没有推辞表示试试,其实我是在想法约束住他少犯错误。因为这人硬的不吃,性格上属于挑战型,爱打赌,爱干有刺激性的事情。
说让勤奋点,他真能做到。期中考试的结果,张攀考到班级20名以前,实现了他的诺言,证明了他的聪明。
考试过后,是不是张攀又会回到老样子,我怕,我得想法对付,尽量让他少惹事,就又给他提出期末考试的目标,“你只要期末能考到班级前十名内,学校发困难补助和奖学金时,我给你特批一个,一个学期有200多元。”在2003年,对学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特别对张攀这样的家庭,足以使自己荣耀,父母满意。张攀又心动啦。
从此,同学们看到了张攀的进步,而且学习、上课听讲、作业都认真起来。违纪的事自然少了许多,期末考试也考到了班级第八名。只是张攀的理科不好,靠文科考上学的势头较好。
在高一升级时他按我的指点选学文科,我希望继续带着他,他也很喜欢我,可是他被分到了0302班,我带的班是0303班,还好我继续教他的历史课。
又换班主任啦,我及时向他的老班介绍张攀是个人才,但消极面也不小,得想办法对付。
因为我当班主任只注重抓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太重视个人工作业绩,对当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的愿望顺其自然,只要求学生发展好。再加上本人性格温和,年龄上也到了不争不抢的阶段,张攀在我的手下能混,还受到恩遇。换班他就不行啦,又成了那个硬汉。弄的班主任无奈,多次叫家长到校进行教育,后来干脆不让他进班学习,硬要家长把学生领回去,“管不住他了”。
冬天的一天,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发生了:
我晚饭后正在我的0303班教室与学生开展工作,忽然听到教室外很大的吵闹声有点声嘶力竭,我怀着坍塌的心情,稳住学生后走了出来,只见在楼梯的拐弯处,张攀抱着头大喊不活了,他父亲举着摩托头盔一下一下居高临下地往他头上砸。张攀同时拼命往楼下逃,他父亲紧追不放,“打死你,我不要你这个败家仔!”
我感到揪心的痛,禁不住流下眼泪。但这时候我插不上嘴,因为他父亲在极大的愤怒之中,我也没勇气追下楼,只是悄悄的在他们的背后无声息地流泪。
他爸爸撵不上他,到楼下把摩托帽扔到了花池里不要了,又返回教室,把他的书一股脑操出来,从栏杆边往楼下扔,撒了一地。然后愤愤冲出了校门。
等待校园恢复平静,我才走下楼,把那丢弃的摩托帽拾起,那帽子被打烂了,从顶往下裂开了两道长缝。
“他爸爸的手真狠,使多大的气,家人真周不住脸啦。”这是我后来向其他人学说时的话,说这话的同时,也劝告其他教师不要随便叫家长,特别是孩子违纪的时候,不要叫家长来把孩子领回去。
张攀大概在家停课反省将近三星期,经多方说合,自己写了检查当全班宣读,才又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后来他一直留着光头,鲁智深似的,在同学面前少言寡语,也没人敢跟着他瞎哄了,至少在正式场合成了孤家寡人。
聪明是自己身上带的,到考试的时候,张攀仍不丢人。因为班主任给他下的任务是考不到多少名自觉回家,给你的是最后一次机会。
到高三百日冲刺期间,春暖花开时,张攀又被他高三时的另一个班主任开销回家反省了两星期,原话是“这孩子太惹祸,宁愿不要升学率,也不想要他”。
张攀真的是难管,他爸找过我说从进我的班,我很想要他,但这不合学校的规定。
不过他很尊重我,很听我的话,我背地里经常给他讲该如何如何,用我还是他班主任的态度对待他,给他鼓劲指点学习,我在0303班工作中的特殊妙法,总找机会告诉他。
高考成绩揭晓后,张攀考了549分上了二本线超过两分。
我说不清张攀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我说不出教育他的方法那一种适合他,只知道他和家人很感激我。
或许高二高三要由我当他班主任,他高三应届不会考上二本线,不能到省城去上大学。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三)今天我是早上一、二节的课,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比较具体。讲的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这节课我组织学生自学,老师给以指导。按照课本体例,先学习了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学生分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搜集材料,并展示给全班同学,每个组都做的很好,我也表扬和点评了每个组,不足的地方提出并补充。
下面让学生了解社会习俗有那些变化?有些学生提到:婚姻制度及仪式,我让个别同学具体谈一下。同学甲:以前,主要是父母包办,现在主张婚姻自由;以前是一夫多妻,现在是一夫一妻;以前礼节繁琐,现在简单,去教堂就可以。我问谁还有补充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一夫一妻制不理解,现在很多人都包“二奶”,养情妇,是不是冲击一夫一妻制,将来会变成一夫多妻吗?(全班同学大笑,场面可想而知)。我也没想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有点晕),一分钟过后,我平静地赞扬了这位同学,说他联系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全体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分析这种东西迟早会被人类文明所剔除,我们自己就是先行者,从我做起。
接着,又讲了社会礼节和称呼的变化,以“同志”为例。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新中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引领学生结合实际去感受。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课堂属于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一
教育日新月异,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从追求教师数量向追求教师质量转变,从维持教师现状向追求教师卓越转变。一方面是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持久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一所学校发展及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广大历史教师觉得教师生活太苦、太累又枯燥,这似乎成为一种新的矛盾。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及新的矛盾,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他们的专业发展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托教师的教育实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赶不上城区的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我认为必须把“教育教学叙事”研究作为引导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动力,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
所谓教育教学叙事,是指通过教育教学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教学事件,以使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让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撰写教育教学日志,记录教育教学痕迹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
诚然,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专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还要看如何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历史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实践行动不应回避教育培训,而应看到“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既能在立足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群体的共同专业发展,又能用这些鲜活的教育教学实例引领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生成教育智慧。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建构为手段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三
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必须摆正滴水穿石与自我更新的关系,在形成新的教学观、学生观的同时,在践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零距离接触”,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重新定位自我。
1.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与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一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农村历史教师自己的信念,需要一个从思想认识到思维习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推进?可以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方法,促进自身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并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呢?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只是简单地换了一套教科书,其实质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的作用已不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努力构建,在于注意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给学生以更多的赏识,从而让学生“潜能”中最本质的“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需求”得到满足。
由此看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如能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能在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更新等方面逐渐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既让历史课改取得真正成功,又促使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更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超越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为广大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平台,而且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农村历史教师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智慧,在对教材不断拓展与补充的过程中使教材更显生机与活力,在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的过程中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地区苏中地区腹部的宝应,受到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双重滋润,正从运河时代进入高速时代,农村历史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无视身边的这些变化,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将丰厚的历史闲置一旁,势必会造成鲜活的优秀历史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会使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慢慢丧失。
3.以一个历史教育行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从而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大历史教师一旦投身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会明显感到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从表面看难度降低了,但涉及面更宽,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历史教材增加了许多图文和问题讨论,每个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历史课怎么上”这一问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从容自如地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乃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每个教师从教后都会面临年龄逐渐增大、工作任务偏重、教育观念滞后、知识逐渐老化、教学方法手段保守等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不断追求,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来促进更多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早日成为行家型历史教师。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让历史课堂尽快贴近充满活力的生活,才能促进历史教学与生活同步,而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更会使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加快自我更新步伐。
一、将历史知识的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同时, 有意识地发掘历史课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例如, 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孙中山弥留之际还嘱托“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周恩来“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在教学中可紧扣教材, 以情感人,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胸怀报国之志, 还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的途径来进行, 通过社会调查、参观、阅读、讨论、演讲等形式, 把学生的知、情、意、行结合起来,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深挖史鉴功能,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传授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训练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是历史课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历史教学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把教学内容集中化, 把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类似事件及事件解决方法相比较,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 不仅包括历史事件本身, 还包括文学、美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及理、工、农、医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所以历史课教学也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实践证明, 历史教学中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再认识和训练, 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引导。因此, 作为基础课程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应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充分开发学生潜能, 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将历史知识的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深挖史鉴功能,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关键词:历史人物;感悟人格;是非观;自我决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66-01
有人说,历史教育是一门“人”学,这里的“人”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教育是一门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学问,是一门养成学生优秀人格的学问;二是指历史是专门记载人类活动的一门学科,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历史教育又是一门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学问。综合以上两层含义,就必须把历史人物学习与优秀人格养成结合起来。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怎样做到“目中有人”呢?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学目的也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优秀人格,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新课改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以历史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养”。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历史教育的人格本位意识,做到“目中有人”,主动把“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转变为“生命形态的历史课程”,使学生接受到“有血肉的历史教育”、“充满人性的历史教育”、“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历史教育”。
二、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历史人物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知情交融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心灵是共通的,梁启超先生曾说过 “善为史者,以人物为历史之教材,不闻以历史为人物之画像;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闻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以历史人物作为人格教育的载体,突出历史人物的主体地位,克服历史教材“以事带人”的不足,采用“以人说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发展、思想升华、人格养成,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做法一:创设历史人物新情景,突出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一般的教学设计是“以事带人”,我的教学设计改为“以人说事”,展示历史人物图片、介绍罗斯福生平、让学生上台说说心目中的罗斯福、引用与新政相关的罗斯福竞选演说、罗斯福名言“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著名的“炉边谈话”等史料,加深罗斯福这一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充分感受罗斯福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做法二:层层设问,挖掘人格内涵。以司马迁这一历史人物为例,我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司马迁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一成就的历史地位如何?《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引起学生对司马迁的景仰和崇拜。2、接着设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伟大的著作?这就触及到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他知识渊博,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在李陵之祸受腐刑后,忍辱负重,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历经几十年艰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这一宏篇巨著。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历史人物的学习和优秀人格的养成都要靠学生自主建构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贯彻生本和师导相结合的原则,行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主动认识和感悟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做法一: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巨人百传丛书》等相关历史人物传纪,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这些巨人、大师的足迹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安逸和艰辛、欢乐和痛苦,顺利和磨难,将历史人物的某些优秀个性品质内化成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正是学习主体的自觉行为和自我人格建构。
做法二:指导高中学生开展“历史人物学习”课外研究性活动,搜集历史人物相关资料,撰写“历史人物学习和优秀人格养成”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指导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格道德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熏陶,提升人格的境界。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历史人物学习和研究时,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注意历史人物学习内容的开放、形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评价的开放,把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建构结合起来,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价值评判
我看过北京四中张汉林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学生为什么要给希特勒翻案》,希特勒是个举世公认的战争狂人、法西斯主义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以希特勒为崇拜偶像,认为希特勒是爱国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德意志民族;希特勒屠杀犹太等民族符合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很显然,学生的价值观评判出现了偏差,我们有责任把学生的价值观评判引向正确的方向。把希特勒的罪行与日本法西斯对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正确的观点,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学会尊重人类文明,树立世界意识,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
【历史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育心得09-17
历史德育教育反思09-20
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09-10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09-12
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工作心得总结10-17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9-26
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0-09
初中历史课讨论式探究教学模式初探教育论文09-11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