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精选12篇)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1

为加强对工会系统的人才培养,规范工会系统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管理的标准化。根据人力资源部《关于加强业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公司工会下发通知,对全公司工会系统专(兼)职干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各单位填报,调查结果如下:

一、工会系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性别构成:工会系统现有专兼职从业人员151人,其中女性52人,性别比例合理,满足基层工会工作的特点和需要。

年龄构成:年龄大致分段为:20岁——30岁职工46人,30岁——40岁职工26人,40岁以上职工79人;呈现出青年后备力量充足,经验充足的老员工为骨干力量,但中青年人员缺少,今后基层组织内容易出现一段时间内缺乏中坚力量的情况

学历构成: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学历的103人,占总从业人员的68.21%;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45人,占职工占总从业人员的29.80%;未填报学历人员5名;总体教育程度较高。

专业背景:因基层工会组织多为兼职人员,专业构成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特点,其中经济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39人,以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电气 等工程类专业学科34人,中文、文秘、法律等人文科学类学科12人,其他为艺术设计、财会、表演、计算机等学科;工会工作的特点决定其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才队伍。目前工会系统的人员专业背景的构成满足其特点,能够触类旁通,互相学些,但是也呈现出工会业务知识能力不足的特点,需要加强工会干部的专业培训。

从业年限:五年以下从业人员为89人,五年至十年为21人,从业十年以上人员为27人;显示出其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新加入,以1至2年的新员工为主,他们基础素质好,充满活力,有较强的学习和可塑性,但是也呈现出不稳定,经验不足的特点。

二、工会系统人员配置需求预测

目前看工会系统人力资源的分布与储备,已经基本满足了现阶段性发展需求。但公司目前“三年大发展“目标已经确立,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对工会工作需求和人员配置需求将会不断攀升,目前除公司工会外,分公司级工会和基层工会多为兼职人员,个别项目工会兼职工会干部也无法保证。

根据工会三年发展规划,要确保有项目成立的地方就有工会组织,并满足公司级工会配备专职工会干部5名;分公司级工会组织配备专职工会干部2名;项目级工会组织满足配备5名工会委员会成员,即一名工会主席,一名工会生产、生活委员,一名组织委员,一名宣传委员,一名女工委员,以满足工会工作需要。并作出以下措施:

其一是充分控掘现有人员潜力,通过加强交流与培训等增强其业务知识。

其二是按发展需求多吸纳中青年工会干部,注重以导师带徒的形式,以老带新,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综合能力和专业特长兼顾,培养青年后备人才。

其三是利用基层的特点,通过在工会内部进行轮岗,短期培训等有效快速途径充实资源。

三、对下级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情况

2013年初召开工会工作会,下发《工会工作手册》,其中按照组织建设、民主管理、群众生产、职工生活、女工工作、宣传教育文体工作、工会经费、创先争优、考核评比等十大板块规范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记录台账,按照要求年底收集,对下属单位工会工作全面掌握。

按照《工会工作手册》的要求,年初各级工会上报工作计划;年中时上报半年工作总结;年底时上报全年工会总结;及时以工会信息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其开展的工会工作。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2

一、永安市、乡两级农经体系状况

1. 市级机构情况

永安市设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核定编制7个, 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编制, 现在编6人, 实际在岗4人, 其中35~50岁在岗人员3人、50岁以上1人, 本科学历3人;有专业技术职称4人, 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

2. 乡镇机构情况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全市15个乡镇 (街道) 取消独立的经管站, 其岗位和编制均划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5个乡镇 (街道)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岗位核定编制35个, 全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 现实际在岗26人, 其中35岁以下7人、35~50岁在岗人员13人、50岁以上6人, 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1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6人, 其中高级职称3个、中级职称13人。

二、基层农经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管理体制不顺, 职能弱化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文件精神:“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确保履行好职能”。但是在实际的机构改革中, 各省理解和执行政策态度不一, 有的省、市、县设立农经局, 有的机构格局不变但人员变为行政编制或参公编制。就福建省而言, 部分地区县级以上经管站已列入参公管理, 三明市各县经管站属第一批申报参公单位至今不能列入参公管理, 究其原因是农业主管部门与审批主管部门沟通不足, 造成各地执行政策不一致。

2. 在岗干部减少, 体系不完整

国发[2006]30号文件出台已9年多, 各级政府一直未对如何加强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提出具体贯彻意见, 造成了全省农经系统体系不完整, 出现一些县市即未纳入参公单位管理, 又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拒之门外的两难格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和相关激励机制都未将农经系统纳入其中, 造成农经基层体系建设弱化, 人心不稳定, 干部调出很多, 调入很少, 如永安市基层乡镇编制35个, 实有人员仅26人, 有的乡镇已出现无一个农经干部的现象 (如罗坊乡) , 有的乡镇虽有占编人员但是从事本职工作的很少, 甚至由乡镇指定其他干部兼任。

3. 职称晋级困难、聘用难度大

在现行的职称晋升政策中, 副高职称晋升到推广研究员或高农高定职称, 是否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是申报资格的硬性规定, 但是农经职称序列 (农经属社科类) 全国各级都未设置科技进步奖, 不能申报科技进步奖, 也不能申报农业部丰收渔业奖, 这就造成了农经干部即不能参公又无法获得进一步晋级职称的机会。同时, 基层事业工作人员工作待遇不合理。县、乡两级事业人员承担着各类基层组织的服务监管工作, 工作在最基层条件艰苦、压力大、晋升难, 但现行的与其工资挂钩的职称配设比例明显不合理, 县乡级高级职称比例10%, 中级30%, 地市级的高级职称比例15%, 中级45%, 省级的高级职称比例25%, 中级45%, 因此造成一部分基层的农经事业人员取得职称资格后无法聘任。

三、体系现状对各项农经工作的实际影响

1. 主体身份不明朗

农经工作的行政性质与农经机构的事业身份极不相符, 农经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三大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 市、乡两级农经机构均为事业单位, 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 开展行政监督管理工作不具合法性, 也缺乏权威性。

2. 管理体制不顺畅

乡镇实际上只设农经岗位, 无农经机构。乡镇农经人员的招聘、调动无需农业部门和市经管站意见, 由此造成了市站对乡镇经管人员的管理、协调能力弱化, 不知找谁负责牵头做事, 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增大。同时, 在新常态下的农经工作又新增了许多工作内容, 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新经营主体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与仲裁、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创建、农村三资监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多项工作, 这些新增的工作都须要顺畅的工作体系和充足的人员、经费来保证, 现行工作条件下要全面做好农经各项工作是极度困难, 存在履职风险。

四、推进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 明确农经干部主体身份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及近年来中央多次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各级尽快出台市、乡农经机构改革意见, 现有农经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 确立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

2. 理顺市、乡两级农经管理体系

转变过去那种乡镇农经干部的工资、待遇、选拔都在当地人民政府, 市农业部门只管职称的弱化格局, 建议将农经部门同畜牧部门一样实行垂管, 并在每个乡镇设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所 (站) , 确保农经三大行政管理职能和各项业务“有人做事、能做好事、能出成效”。

3. 要落实好基层农经干部的有关待遇问题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3

一、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基本情况

绥化市所辖3市6县1区共10个基层种子行政管理机构,所有种子管理机构都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参公管理单位。全市人员编制为229人,总从业人数207人,其中编制内实际从业191人,编制外人员16个;学历结构情况: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51人,大专学历135人,中专以下学历21人;年龄结构情况:55岁以上10人,50-55岁49人,45-50岁58人,45岁以下90人。

二、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农民科学选购种子。在品种未审先推、套牌侵权问题突出的区域,加大品种清理整顿力度,同时,在购种季节加强宣传引导,主要通过领导电视讲话、专家讲座、电视台制作宣传片、滚动字幕、打公告、走村进屯入户发放《致农民一封信》、印发《种子安全常识宣传单》、在种子市场醒目位置悬挂过街宣传横幅等方式,结合当地种植实际情况制定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理性购种。

(二)严格种子市场监管。一是市场检查中我们根据审定品种目录,对所有种子市场和门店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品种进行清查,以未审先推、套牌侵权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对其涉及品种进行立案调查并严肃处理。二是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邻省越区销售及外购劣质种子等违法案件;三是重点检查企业和门店的经营资质、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种子标签、经营档案、销售凭证、进货凭证、相关合同或委托书等,对种子直销入户比例较高的地区,我们组织进村入户倒查,寻找问题种子线索,查清种子来源,对来源不清品种要抽样检测品种真实性;四是进村入屯调查无证经营行为和农户购种渠道。同时对农户指导宣传如何正确选购种子;五是健全种子监管长效机制。采取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手段,把打假与维权、督办与问责相结合,大力查处影响恶劣的重点案件并公开曝光,從而有效地震慑违法行为,由市政府牵头,农业局、公安、工商、质监、种子管理站、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行动,对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将联合执法与日常检查相结合,使之形成种子及农资市场检查的一种常态,从而达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最终达到健全和完善种子监管长效机制的目的。

(三)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我市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应组织执法人员和种子质量检验人员,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经营的所有品种的种子进行扦样,加强种子质量监管,杜绝假劣种子下地。对省外非正常渠道流入的种子,加大了监管力度并依法进行抽样、封样、鉴定。

(四)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在良种的推广过程中必须坚持先区域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以区域试验、展示观摩、示范引导的严格流程推广优良新品种。能够让群众在众多审定品种中选择最适合的品种,能够让种子管理部门发挥技术指导职能,推进种子管理部门看禾推介品种、农民看禾选用品种、种子企业看禾营销品种的重要工作。逐步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让农民通过观摩去选择种子,种植放心的优良品种,降低种植风险系数,提高良种覆盖率,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三、县级种子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方面:由于上下种子管理职能不一致,给种整个行业管理带来很多弊端,由于种子管理站缺少了约束种子经营企业和业户的权力,使得种子管理站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二)人员方面: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还很缺乏,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受指数的限制得不到聘任。

(三)经费方面:受地方财政财力不足限制,种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种子办案、种子检验经费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执法方面:执法力量弱(由于执法单位组织结构、人员配备、执法独立性、法力辐射范围等方面所决定),法律效率不强,没有独立的强制手段,对种子企业、经营业户的规范、管理、监管只能达到乡镇级水平,对经营活动频繁的村、屯就显得鞭长莫及,致使村、屯农资产品经营混乱,种子事件发生频繁。这种现象应在执法力度,法律效力,执法体系建设和法律受权强制手段上加以解决。

四、几点建议

(一)基层种业执法机构权责不清,需要明确种子管理机构在执法中的职责地位。建议国家给予种子管理机构授权执法。以便更好的发挥种子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职能。在即将开展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职能定位国家授权执法,负责种子市场管理,打击无证经营和假劣种子,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等。建议上级主管理部门在种子管理机构参公管理中以文件形式下发统一口径。

(二)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源头、打假冒,重视种子生产基地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行为上要注重源头治理,对种子生产环节要严格清理整顿,对私繁乱制、抢购套购行为要严厉打击,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抓企业、打套牌,重视种子侵权行为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有独立品种权企业的品种在销售之前进行认真核查其真实性,属套牌行为的要坚决给予严厉处罚,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也是规范市场品种的根本环节。

3、抓域外、打越区,重视种子经营环节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吉林等邻省农业主管部门对其域内的种子企业进行严肃治理,从源头上杜绝越区销售行为和销售越区品种,这是我省省界市县种子市场秩序根本性好转的源头所在。

工会职工之家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4

按照省总工会《关于开展建设职工之家25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在8月份对省财贸系统深入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开展建家活动的基本情况。

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作为工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自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财贸系统各级工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参与,在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建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成效显著。为推进全省财贸系统基层工会工作的规范化、民主化进程,夯实基层工会的工作基础,增强基层工会组织的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高度重视建家工作,把建家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为了更好地贯彻省总《关于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通知》要求,省财贸工会于2003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职工之家达标活动的通知》,对建家的目的、等级、标准以及步骤和要求提出了具体意见。按照建家活动要服务大局、突出维护、依靠群众、创新发展、党政工齐抓共建的原则和坚持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建家标准,省财贸工会在每年召开的全委会上都要把建家活动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列入对各市、局、公司和直属基层的工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在省财贸工会与有关厅、局、公司的联系会议上,也将深入开展建家活动作为议题之一,与有关单位党政协商,争取他们对这项工作的支持。省财贸系统各级工会组织都把深入开展建家活动作为工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列入全年总体工作之中,在党政的大力支持下,认真组织实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建家活动在省财贸系统基层单位普遍推开,活动参与面达到90%以上。

2.结合实际使建家活动落在实处。省财贸工会在建家等级的设置上,结合财贸系统行业多、中小企业多、困难企业多、工作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划分了合格职工之家、先进职工之家和模范职工之家逐级递增的等级和不同的考核标准,先进行合格职工之家和先进职工之家的评选,再在先进职工之家的范围内向省总推荐省级模范职工之家。基层工会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和申报。使基层单位特别是工会工作基础薄弱、建家难度较大的单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建家过程,增加他们开展建家活动的信心和决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建家工作落到实处。各基层工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建家活动。如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等行业的单位,因职工人数少,资金紧张,虽然在硬件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但他们把建家的重点放到软件建设上,在工会组织建设、规范厂务公开职代会制度、为职工办好事实事等作为建家的重点;医药、旅游等单位经济情况稍好的单位,除了抓工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外,在建家场地、设施上还进行了一些投入,尽量为职工提供一个“家”的形象和氛围;国税系统则把活跃机关职工文化生活作为建家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

3.严格规范验收程序和标准,确保建家工作质量。在制定建家的考核标准时,将工会的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经济技术创新、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工会经费缴纳等作为建家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核。在达标的验收程序上,主要采取了听取被验收单位党政工领导关于建家工作的汇报,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听取职工代表意见,发放验收测评表、查阅单位基础资料等方式进行,并注重对职工文化活动场地、职工集体宿舍、职工食堂的现场考察等,经过综合考评,最后确定合格职工之家、先进职工之家或模范职工之家获得单位,并进行表彰。

建家活动开展以来,全省财贸系统共涌现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3个,省财贸系统先进职工之家67个。通过建家活动,工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活力得到了极大增强,职代会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不断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卓有成效的开展,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办好事实事得到职工群众的广泛认可,建家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建家活动使工会组织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增强。财贸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自觉把建家活动放到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去考虑和把握。把上级工会对建家活动的要求与企业的中心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开展了不同内容和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充分体现了建家活动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理念,使建家活动的开展始终得到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为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家活动推动了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以厂务公开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渠道更加通畅,参与民主管理的权益得到落实;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得到进一步普及,合同履约率稳步上升;劳动争议仲裁组织不断建立健全,劳动纠纷得到及时调处;以送温暖、金秋爱心助学等活动为载体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工会组织为职工办好事实事得到了职工的普遍认可。

建家活动带动了工会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在建家活动中,工会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优势,根据时代对职工队伍的新要求,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劳模的培养、树立和宣传活动,职工职业

技能竞赛活动等,对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家活动强化了工会自身建设。建家活动促进了基层工会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工会干部配备到位,工会及职工活动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完善了基层工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活动阵地,使工会组织更加群众化和规范化,工会工作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家活动虽然在省财贸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对建设职工之家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政领导认为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必须全力抓经济建设。建不建家是工会组织自己的事,所以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大,建家成了工会的独角戏。

2.部分单位存在建家畏难情绪。一些单位特别是困难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在职工之家的场地、设施等硬件上没有条件更新或配备,感到难以达到建家的要求,对建家工作情绪不高干劲不大。

3.对基层建家活动在指导上还不够深入。一些系统工会只是按上级工会文件精神,对所属基层提出建家要求。至于这些基层单位在建家活动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却不甚了解,指导不及时不深入。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建家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深入开展建家活动的几点建议

1.建家活动要党政工齐抓共建,才能取得成效。在建家活动中,要牢固树立“建家就是建企业、党政工共建一个家”的建家理念。企事业单位要建设职工之家,不仅需要规范工会的工作职责,还需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需要为职工办好事实事等,这些都需要党政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所以凡是建家活动开展好的单位,无一不是党政工齐抓共建的结果。通过长期建家活动的开展,在省财贸系统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做的工作格局。

2.建家活动要结合基层实际,才能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建家活动是上级工会对各行业基层单位的普遍要求。如何把普遍要求与财贸系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财贸工会在建家活动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省财贸系统所属单位包括商业、粮食、供销、医药、旅游等企业单位,也包含有管理局、职业学校等事业单位和税务局等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工会工作的环境和基础不同,开展建家活动的条件各异。我们采取这种建家等级逐级递增的方式开展建家活动,既让建家条件好的单位通过努力尽快进入先进行列,又让建家条件差的单位感到进入建家先进行列并不是高不可攀,可以逐级争取,最终进入模范职工之家的先进行列。只有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建家措施,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开展建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行业特色,才能确保建家活动落到实处。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5

一、工会组织建设

我校工会设有工会委员4名(组织宣传委员、文体委员、女工委员、财经委员)

二、工会干部队伍现状

工会主席1名(全职),委员4名(兼职)。

三、工会经费状况

我校年度工会可支配的经费约5万元,校工会从学校实际出发,专设工会财经委员1名,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经费的职能作用,为全体教职工服务。

四、工会作用发挥情况

教代会工作:我校工会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会议主要是听取校长的本学期工作计划、审议和讨论学校的重大事项、方案、办法。探索采用票决制方式通过教代会审议办法,抓好教代会的提案工作,加强对提案落实工作的督查。

校务公开工作:完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校务公开工作。在公开内容、形式、时间、范围等方面严格按实施细则办,积极实行校务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充分发挥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监督小组以及各工作小组的作用。

“送温暖”工作:每年重阳节开展“送温暖”工作,关心退休老教师,关心生病教职员工,每年“庆三八”组织教职员工体检等工作,积极为教职工谋利益,办实事、做好事。

“活动室”工作:我校建设了“教工之家”活动室,内设乒乓球台、各种棋类、羽毛球等活动器材,定期开展娱乐活动。

“教师阳光体育健身” 工作:鼓励广大教职工每天在下午16:00-17:00走出办公室,进行体育锻炼,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生活方式。

“教职工运动会”工作:每年5月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教职工运动会,同学生体育运动会同时召开,和谐了师生关系,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教职工身心健康得到了增加。

思想教育工作:配合学校支部、行政,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工会的“十六大”重要思想,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政治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努力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

治会、依法维权的自觉性。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6

一、**区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区卫生系统现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31个,科级建制13个,股级建制18个,财政全额预算单位25个,额差预算单位6个(区人民医院60%、妇幼保健院60%、区二院70%、三个办事处卫生院80%)。城区有: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学校、合作医疗经办处8个单位及**、凤凰、南市3个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农村有姚店、李渠、蟠龙、临镇、南泥湾5个中心卫生院和15个乡镇卫生院。全系统干部职工990人,其中离退休及离岗人员195人,在职职工795人;专业技术人员709人;科级领导干部44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8人,专科159人、中专446人、其它76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24人、中级244人、初级439人、未评职称86人,高、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4%、34%、62%。全区每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3.2人,每千人均病床2.93张。

二、近年来的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自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筹资2325万元(其中区财政投资1330万元,中、省市项目投资995万元),先后对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结防所进行了楼房加层,疾控中心除加层外新建了实验楼,全区新建卫生院5个,扩建卫生院13个,累计增加医疗卫生业务用房9817㎡,目前正在新建卫生院1个。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购置了螺旋ct、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影像系统、心电工作站、麻醉机、呼吸机等大型医疗设备80多台(件),全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不仅区级医院可以开展先进的技术服务,而且农村也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b超、胃镜、心电、x光机、生化检验等的技术服务。目前,全区20个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的设备达到2027件,639元。集镇卫生院基本都配置了巡回医疗车,城乡医疗救护车达到17辆,双向转诊能力增强,群众急诊救治条件明显改善。

(二)社会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资源的整合,由区疾控中心统揽城区疾病防控工作,在城区设立9个预防接种站,彻底改变了过去工作滞后的面貌,疾控工作成为全省先进县(区)。二是区政府推行了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政策,从2006年1月1日起,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是推行一体化管理的创新机制,在辖区所有医院实行出生婴儿首针建卡建证制,有效消除了免疫空白,疫苗控制传染病发病达到国家标准。四是全面推行了计划免疫网络化技术管理,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横向到医院、纵向到乡镇的现代化管理。六是完善职能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疾控中心、结防所,科室、设备、人员健全,五大卫生监测、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筛查都能很好地开展,并有较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06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免疫规划先进(县)区”,“结核病防治先进(县)区”,区结防所被卫生部授予“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全区儿童建卡建证率分别为98.9%和100%。五苗单苗接种率为:卡介苗100%、乙肝98.6%、百白破97.6%、脊灰97.6%、麻疹99%;五苗覆盖率95.1%;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为97.2%、98.6%。新生儿首针乙肝、卡介苗接种率分别为95.8%和95.6%。地方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达到省级消除标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无新发病人。

(2)妇幼卫生工作。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抓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基础质量的提高。从2003年起全面推行了政府购买妇幼卫生服务政策,用新机制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大力加强产科建设,中心卫生院、集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了标准化产科要求,提升了农村生育安全保障;二是实施“降消”项目,开通孕产妇绿色通道、实施贫困孕产妇救助、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2007年,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儿童系统管理率96.63%,住院分娩率99.7%,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10.79‰,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病。2007年4月,我区被省卫生厅授予“降消”项目先进集体。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7

一、现状

我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在省政府和农业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现正稳步推进, 无论在资金的投入、工作机制的建立上, 还是在追溯设备的配置、追踪溯源工作的开展上, 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建立了工作机制和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加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卫生安全, 按照农业部要求我省于2007年3月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对重点工作和实施进度做出了具体安排。同时, 各市州、县 (市、区) 也都制订了实施方案, 成立了领导小组, 明确了具体负责人和信息员。

为切实加强全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08年4月省局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动物标识和养殖档案实施办法》, 细化了动物标识的申请与审核 (批) 、养殖档案格式的统一与制作、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与传输、追溯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重点部位的控制与监管等内容。2009年8月和2011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 规范了整治内容。

(二) 经费投入基本得到保障

为加强我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07~2011年, 我省财政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 300万元, 主要用于牲畜耳标及追溯设备的购置。同时, 部分县 (市、区) 也加大了投资力度。梨树县自筹资金30万元, 购置了智能识读器93台, 双阳区争取财政资金4万元, 购置了智能识读器15台, 双辽市、公主岭市、松原市宁江区也都自购了部分识读器和打印机。梨树、农安等县自购了牲畜耳标固定钳, 加大了猪、牛、羊耳标佩戴和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的工作力度。

(三) 牲畜耳标及追溯设备逐步到位

1、牲畜耳标:

2007~2011年, 全省共采购猪耳标5 054.4万套、牛耳标1 899万套、羊耳标2 250.3万套。其中2007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800万套、牛耳标410万套、羊耳标470万套;2008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089万套、牛耳标332万套、羊耳标293万套;2009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980万套、牛耳标355万套、羊耳标376万套;2010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120万套、牛耳标487万套、羊耳标475万套;2011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065.4万套、牛耳标354万套、羊耳标597.3万套;并已全部下发至各市州、县 (市、区) 。

2、追溯设备:

2007~2011年, 我省购置的追溯设备一是利用省财政厅下达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 购置了移动智能识读器694台、检疫证明打印机6台、耳标固定钳9 504把;二是利用国家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将建设经费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项目建设经费购置了识读器3 522台, 检疫证明打印机1 714台、溯源IC卡3 557张。向各市州、县 (市、区) 下发了识读器4 601台, 检疫证明打印机1 720台, 溯源IC卡3 246张, SIM卡3 754张。

3、计算机:

2007~2009年, 我省利用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项目、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动物卫生监督项目和中央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项目共采购计算机1 110台, 其中利用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项目购置计算机152台, 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购置计算机213台, 动物卫生监督项目购置计算机44台, 中央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购置计算机701台, 并已全部下发至各市州畜牧业局和省、市、县三级疫控中心、监督所以及全省各乡镇兽医站 (每个乡镇1台) 。

(四) 追溯工作全面展开

一是基本完成了追溯设备的网络注册工作。截止目前, 全省共有移动智能识读器5 313台, 在门户网站上注册5 039台, 实际使用5 039台, 使用率、注册率均为94.84%。

二是牲畜耳标佩戴率明显提高。目前, 全省外销牲畜100%佩戴了耳标, 保证了我省牲畜外销的顺畅。同时, 区域内牲畜耳标佩戴率明显提升。

三是普遍开展了追溯体系培训工作。为做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各市州、县 (市、区) 加大了对各级、各类防疫员和检疫员的培训。截止目前, 全省各级开展培训达1 045次, 培训人数32 458人, 其中培训防疫员14 569名, 培训检疫员9 876名, 培训信息员8 013名。

(五) 牲畜耳标申领实现了网络化

按照农业部追溯办要求, 从2007年开始, 牲畜耳标的申请、审批 (核) 、签收必须在中国动物标识追溯体系网站上进行。按照县级提出申请、市州审核、省级审批的原则和程序, 目前我省省、市、县三级都能按照规定在网上完成牲畜耳标的申请、审核、审批和签收, 网上的申请、审核、审批和签收率均达到了100%, 牲畜耳标的申领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

(六) 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

为切实加强对畜禽养殖场 (户) 的防疫管理, 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省局统一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畜禽养殖场 (户) 防疫档案的通知》, 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和内容, 要求各市州、县 (市、区) 加强辖区内养殖小区、饲养场 (户) 和种畜禽个体养殖户的登记、录入以及编码备案、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截止目前, 各市州已全部完成了防疫档案的换发工作, 规模场 (小区) 养殖档案建档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全省完成备案养殖场 (小区) 8 052个, 其中有7 562个养殖场 (小区) 建立了养殖档案, 养殖档案建立率为93.91%。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追溯设备数量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经统计, 全省48个县 (市、区, 不含城区)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586个屠宰场、9 66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足量配备识读器, 全省共需10 255台, 2007~2011年全省已购置5 313台, 尚缺少4 942台。由于追溯设备数量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导致部分地区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

(二)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结构偏大, 对追溯设备操作使用不熟练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利用追溯设备采集、传输牲畜耳标信息的直接实施者。当前, 在我省9 66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 20~40岁的有4 296人, 40~50岁的有3 795人, 50岁的有1 578人。40~50岁及50岁以上的村级防疫员所占比例为55.56%。在这些防疫员中, 由于岁数较大, 文化水平较低, 对追溯设备操作规程掌握不牢, 难以利用追溯设备完成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并通过网络传输至中央数据库。尽管各地加大了培训力度, 但仍然难以熟练掌握识读器的使用和操作。另外防疫员工资偏低, 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也难以维持。

(三) 查验监管不到位, 溯源工作开展难

一是对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等流通环节耳标查验监管不到位。目前对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等流通环节的牲畜, 仍然以货主是否持有动物检疫证明或牲畜是否佩戴耳标, 作为能否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的主要依据, 而没有充分利用识读设备查验牲畜耳标是否载有免疫、输出地、到达地等基础信息, 一旦发生动物疫情无法及时追踪溯源。二是对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监管不到位。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没有配置追溯设备, 不能开展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传输等工作, 无法及时掌握牲畜补栏或调出的相关情况。另外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 (户) 对追溯体系认识程度不够, 配合不积极, 且缺乏有效制约手段, 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的全面建立也存在一定困难。

(四) 耳标佩戴与免疫注射不同步, 溯源信息数据不真实

我省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主要由乡镇兽医站和各村 (屯) 防疫员统一组织集中免疫,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耳标佩戴和数据录入费时费力, 加上免疫人员数量不足, 有些地区部分防疫员为赶免疫进度, 只免疫不戴标或将耳标交给畜主保管, 而免疫和戴标信息仍照样上传中央数据库, 另外牲畜临出栏时加挂免疫耳标现象在我省普遍存在, 造成溯源信息数据不真实。

(五) 数据录入工作问题多, 严重影响溯源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识读器灵敏度不高, 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二是GPRS信号覆盖率偏低, 无信号或弱信号的情况比较多, 溯源信息无法及时上传;三是牲畜耳标松动脱落或长期暴晒, 造成后期耳标识读无法进行。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加大追溯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是尽快建立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作为中央数据库的子数据库, 存储全省范围内畜禽标识及编码、养殖档案、系谱档案、防疫档案、检疫证章、移动监督、产品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数据, 并与中央数据库保持同步数据更新。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对查阅、统计分析牲畜免疫、养殖、调运、运输路线等相关情况具有指导性意义, 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全程追溯起着关键作用。二是足量配备追溯设备。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应用是追溯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实现追踪溯源的有效保证。而移动智能识读器是追溯体系建设的终端, 是采集、传输数据的有效工具。在满足防疫环节使用的同时, 也要满足检疫、监督等环节的使用, 已确保防疫、检疫、监督环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均衡开展。

(二)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培训是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追溯设备操作不熟练、社会宣传不到位是我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因此, 加强各级各类防疫、检疫、监督及信息人员的培训, 加大向养殖者、屠宰企业、广大消费群体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是我省开展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一是邀请农业部追溯办和识读器生产企业加强对各市州、县 (市、区) 师资培训, 分层分批加大基层操作人员尤其是加大40~50岁和50岁以上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力度, 确保基层操作人员熟练进行耳标佩戴、操作移动智能识读器等追溯设备, 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向养殖者、屠宰企业、广大消费群体和相关部门多做宣传, 充分调动养殖者和有关企业的积极性, 争取社会支持, 赢得主动, 为推进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做好与中国移动吉林公司的协调沟通, 保障SIM卡及时足量发放和SIM卡信号在全省尤其是通化、白山、延边等山区的覆盖率, 确保采集的牲畜耳标信息有效传输。

(三) 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加强执法监管是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业部相关规定, 各级牧业管理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切实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及时纠正和查处畜禽养殖、销售、收购、屠宰等环节违反标识使用和养殖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违法行为, 确保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运行。一是进一步抓好防疫环节中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 充分利用春秋防疫和补免时机, 认真做好牲畜耳标的佩戴、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 禁止只免疫不佩戴耳标、只佩戴耳标不采集、录入和传输信息或牲畜临出栏时才佩戴耳标现象。二是在检疫监督环节中切实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对进入流通环节的牲畜, 无论跨省运输还是省内调动, 无论用途和去向如何, 都要利用追溯设备对牲畜耳标所载信息进行识读, 凡未识读到相关信息的, 一律不予放行并不得出具相关检疫合格证明, 以此推动防疫环节牲畜耳标信息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的开展。三是在饲养环节中扎实做好辖区内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的编码备案和养殖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准确掌握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畜禽的调出和补栏情况。

(四) 建立考评责任制, 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8

近几年的工作实际,笔者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二是人员素质偏低;三是部分人员兼职;四是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是四级动物防疫体系最基础的部位,其工作质量决定整个动物卫生和畜牧业发展工作成效。如何真正建立一支合格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目前深化基层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为妥善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充分发挥和调动好村防疫员的积极性,加强和完善村级防疫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应当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并形成共识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防疫体系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工作能否落实取决于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监部门必须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村防疫员队伍建设,要以争创“三好”动物卫生监督所和“五好”村防疫员活动为载体,巩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成果。

二、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按照《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5〕46号)规定:在每个行政村聘用1名动物防疫员,接受区域性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防疫检疫站)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承担动物计划免疫或强制免疫注射、佩带耳标、填发免疫卡、填写免疫档案、协助动物产地检疫、消毒、疫情报告、掌握畜禽饲养情况,以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目前需要加强的是动物产地检疫、畜牧技术推广等工作:

1、抓好产地检疫工作。面对产地检疫工作人少、面广、线长的实际问题,又要切实、有效地全面开展,必须充分发挥村防疫员(协检员)的作用。在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协助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和消毒工作的职责后,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工作规范,明确责任、科学实施、做好落实。保证将疫病消灭在产地,外疫不传入。要建立和完善《村级防疫员管理办法》、《村级协检员聘用委任书》、《村级协检员动物检疫工作责任书》等管理制度。要实行报检和巡检相结合的检疫管理工作机制。

2、开展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结合区域畜禽饲养情况,开展人工受精、种草养畜、清洁养殖等技术推广工作。

3、实施相应的兽医服务。因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目前还做不到专职,因此多数还进行相应的动物诊疗、兽药、饲料经营服务,但必须服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大局,使其在诊疗活动中掌握本村疫病流行状况,为上级疫情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4、理顺工作关系。村级动物防疫员接受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

三、逐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标准和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为做好基层动物卫生工作和畜牧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

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经费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范围,补贴经费必须进入县级动监局专户,实行每半年发放一次。因此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市县动监部门应主动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积极落实和兑现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方便条件。要将对防疫员的补贴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立项、评优的先决条件,对于不落实或减少补贴资金的,不予支持。要按照每个行政村一个防疫室和“五有一落实”(有防疫员、有防疫室、有交通工具、有通讯工具、有防检疫和冷链设备,落实防疫员报酬)的建设标准,并有计划地免费对村级防疫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达到中专学历水平。

四、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

县级动监部门和乡镇区域所应按照《村防疫员管理办法》等规定,完善细化县级考核办法,配合有关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选聘合格人员。本着绩效挂钩和多劳多得的原则,采取指标考核方式,确保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质量,对不合格者不予兑现工作补贴。考核的重点主要有:

1、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和免疫合格率,可通过实地检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确定是否100%进行免疫,通过实验室的血清学试验确定抗体保护率水平,以检验免疫质量。另外也可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确定本地动物防疫工作成绩。

2、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是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制度,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要检查对免疫标识佩戴和免疫档案填写完成情况,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用药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作为考核村防疫员的重要内容。

3、免疫和畜牧业生产相关报表的填写、上报是否完整、按时。

4、产地检疫工作完成情况,要根据检疫书证使用和收费帐目考核检疫、消毒工作,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坚决予以处理。

五、积极探索建立村防疫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二)整合资源,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三)完善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四)防备结合,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五)强化保障,抓实备战备灾能力。

(六)狠抓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三、几点建议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 2020 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以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为组长,州人大常委会社会委、州应急管理局有关同志为成员的调研组于 7 月下旬,对全州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察看、现场询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先后察看了 XX等,听取了州人民政府、大理市人民政府的情况汇报,州级发改、水务、林草、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地震、气象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我州于 2019 年 3 月设立了大理州应急管理局,明确了职能职责和人员编制,按照边组建、边应急、边防范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认真履行应急救援、安全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职能职责,全州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组建至今年 6 月,共有效组织应急救援 55 起,妥善处置了 7 起较大事故和自然灾害,完成防灾减灾知识“大讲堂”120 场次,开展应急演练1011 次。2019 年全州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 2018 年下降 52.5%、52.8%。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州、县(市)两级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减灾委员会三个议事协调机构。州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州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救援相关工作,下设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州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研究部署、指导协调全州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全州安全生产工作重大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州减灾委员会主要承担全州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综合协调工作。州级三个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州应急管理局,负责做好日常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巡查考核等工作。

(二)整合资源,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州共有各类救援队伍 314支,基本形成了以消防救援、森林消防 2 支综合救援队伍为骨干,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医疗救护等行业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应急志愿者

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全州有应急救援装备:挖掘机 243台、装载机 181 辆、建筑货运自卸车 84 辆、压路机 36 辆、推土机5 辆、吊车 19 辆、平地机 4 辆、战备桥 60 吨、货运运输车 582 辆。另外,大理消防救援支队依托 15 个执勤消防站,组建有 5 支地震救援重型搜救队、1 支地震救援轻型搜救队,23 支地震救援分队,配备有搜救犬 16 条,地震应急救援消防车 59 辆,防护类器材 4352 件套,探测类器材 175 件套,破拆类器材 586 件套,救生类器材 755件套,警戒类器材 554 件套,及部分照明、洗消、通信类等器材。

(三)完善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完成了大理州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接入并整合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应急现场等感知数据,实现上下贯通,满足政务值守、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应急救援需要。目前已接入治安、交通高清视频监控信息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热成像摄像头监控信息、广电网络应急广播系统、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和应急管理部视频会议系统,初步实现上连下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实现灾情的现场传输、远程会商、分析研判以及救援指令的接收、发出,基本实现了以州应急管理局为中心、州级重点部门和县(市)级应急局为节点,乡镇、街道为支点,直通直联突发事件现场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

(四)防备结合,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结合我州实际,州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1 个应急总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7 个专项预案(地质灾害专项预案、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

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非煤矿山突发灾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覆盖了常规突发事件。机构改革后,针对应急职能的归并调整,以两个办公室(州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为主,启动了自然灾害类和安全生产事故类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目前《大理州地震应急预案》已于 2020 年 6 月 16 日印发执行,其余 1 个总体预案、6 个专项预案正在修订中。2019 年全州举办应急演练 1011 次,参演人数79911 人。其中,州、县(市)政府部门举办 452 次,参演人数 70563人;企业举办演练 559 次,参演人数 9348 人。另外,在大理的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举办 4 次,参演人数 133 人。

(五)强化保障,抓实备战备灾能力。全州建成了以省级救灾物资大理储备库为中心,1 个州级库、11 个县级库为基础,51 个乡镇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目前,全州共储备救灾物资(含省储备)帐篷 11973 顶,棉被 58758 床,大衣 19419 件,衣服 26542套,折叠床 25261 张,床上用品 14308 套,毛毯 10110 床,彩条布4232 件。同时,为降低救灾物资储备成本和丰富救灾物资品种,州减灾备灾中心与 4 个大型超市签订了救灾物资供应预售合同,与 5 个物流公司签订了救灾物资应急运输协议,能确保灾后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往灾区,受灾群众 12 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六)狠抓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以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增强社区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学生和教职工安全意识、推

动家庭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为重点,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结合每年的安全生产月,共举办文艺演出 11 场,发放宣传资料 7 万余份,制作宣传展板 60 多版,组织防灾减灾知识“大讲堂”120 场次,并“以案示警”开展了电动车火灾警示教育等活动。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一是乡(镇)、村(社区)应急管理、安全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无专人负责,灾害信息上报不及时、统计不精确;二是应急管理局与两支消防队伍(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在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应急管理信息上报等,存在职能交错、职事交叉、职责交织等现象。

(二)应急处置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滞后,职能部门之间协作应急响应机制、应急资源调配、抢险救援力量整合与实际需求有差距。

(三)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目前除大理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祥云县(矿山救护队)外,其余 10 个县都没有专业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门对社会救援力量管理还不到位,尤其是对企业应急救援力量缺乏规划、引导和指导。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树牢“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理念,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

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进一步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完善健全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做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最大程度地预防、化解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应急管理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完善与消防救援、森林消防两支重要救援队伍的协调协作机制,理清应急管理局与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间职能、职责,建立完善应急救援一盘棋的应急救援格局。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尽快修订好总预案及地质灾害专项预案、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非煤矿山突发灾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依据预案强化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抓好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提升应急队伍专业化技能和处置水平,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在应急队伍建设上,可借鉴其他地方依托消防救援建设“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经验,探索全州尤其是县(市)“一专多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有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及应急管理机构。在市排水公司领导下,设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文才兵担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组长,公司分管领导担任小组副组长。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专家组、应急救援组及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组。应急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所属泵站的安全生产运行,突发排水事故的抢险、抢修、清理等处理。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情况:目前,市排水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编制完成,正报市城管局组织评审。市排水公司分别在2017年6月及2018年1月在凤凰桥污水处理厂和新城污水处理厂组织开展了两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消防演练,提高了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和遇突发事件后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知识和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训情况: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积极组织新建污水处理厂开展新进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汛期应急预案学习并组织公司全员进行消防突发事件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

(四)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我公司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应急救援队伍,分别为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置小组、污水处理提升泵站应急处置小组、污水管道事故应急处置小组及后勤保障小组。各应急处置小组组长分别由王红、张蕾、王剑担任,应急装备齐全,后勤保障完善。

(五)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2018年一月,公司安委会组织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分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坚持“每周自查、每月督查、随机暗查、年终考核”的原则,谁的隐患谁整改,并形成整改台帐存档。同时积极制定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细化不同级别的事故的应急响应,提高公司全员应急能力。

(六)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按照“因地适宜、规模适当、合理分布、有效利用”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制度,应急物资由后勤保障组统一管理,禁止随意调用,确保应急调用,提前储备。具体包含:无线对讲机10部,灭火器18只,堵漏设备若干,有毒气体检测仪1套,便携式水质分析仪1套,长管式送风呼吸机2套,过滤式防毒面具10套,防尘口罩100个,防护手套100双,安全带10个,安全帽10个,轴流风机2台,急救箱1套,抽水泵3台,不间断电源4套。

(七)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情况:在排水防涝应急队伍建设上,市排水公司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污水管道事故处置小组,主要职责是排水防涝的应急事故处理。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上,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实施了管网提标改造工程、南华路排口截污工程、淠河路污水管道连通工程,有效解决区域内污水排放问题。

(八)应急宣传工作开展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通过幻灯片、网络、组织讲座等方式,有效宣传了防火和防汛的应急知识,切实加强了对公司全体职工防灾减灾和防汛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应急安全知识和技能。

(九)其他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制定防汛专项应急预案,建立防汛应急领导小组及防汛应急队伍。在汛期前,提前做好物资储备、人员排班,确保各厂站汛期安全生产运行。

二、存在问题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是应急演练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

三、下一步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我公司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公司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及水平,查找不足,不断应急工作完善预案及协作模式。

2、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宣传:继续开展安全培训及应急知识宣传的活动,提高公司全员安全意识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确保全员熟悉掌握应急工作处理程序。

民政局惩防体系建设自查情况报告 篇11

我局高度重视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惩防体系建设细化工作任务。我局根据要求,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出台惩防体系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局党组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从作风建设、执纪监督和责任落实等六个方面明确了23项工作任务,抓住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突出问题,针对救灾、城乡低保、优抚安置、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管用的制度体系。二是出台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意见。明确了党组领导班子、党组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主体责任以及纪检监察负责人监督责任的具体内容,厘清各自责任,提出了实行“签字背书”、提交述廉报告、开展述责述廉试点、落实约谈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和建立“积极预防、系统治理”工作机制等6个方面的创新举措,确保落实“两个责任”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三是开展述责述廉试点工作。去年,在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了述责述廉试点,直属单位负责人向驻局纪检组提交书面述责述廉报告,并现场对各单位负责人述责述廉履责情况进行测评,述责述廉试点工作情况和测评结果以书面形式向局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通报。

二、加强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和监察平台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行权平台和监察平台的有效运用,将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科技防腐的重要手段。一是落实责任到位。形成了由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驻局监察室等相关科室按照职责分工协作认真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认真梳理。我局的行权平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征收。按照市上相关要求,我们结合工作的实际,形成了59项权力事项,其中行政处罚48项,行政强制8项,行政征收3项。我们分别对三种权力类型进行了基础信息、关键信息,运行流程、监察点和风险点等方面设置,促进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三是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注重对行权平台的日常监督,落实专人定期登录监察平台查看预警报警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相关科室整改到位。本季度行政征收没有预警报警事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积极督促相关科室及时登录行权平台录入发生事项,保障每一发生事项都要进入行权平台,自觉接受监督。

三、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规范权力运行

工会系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篇12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探索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1997年,我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镇江实施了“UNDP中国中小企开业改革与发展”项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是该项目的三个重要产出之一。去年7 月,我委在镇江召开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内地专家和20多个省市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在各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些省市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后,各地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更加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1个省(市)经贸委已建立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约120 多家,其中75%是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其余25%为综合性及其他服务机构。按服务机构的性质划分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如上海、黑龙江、江苏镇江、辽宁抚顺等;第二类是财政资助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如四川、广东深圳和肇庆等;第三类是财政资助的企业法人,如浙江杭州。从目前上海、黑龙江、四川和镇江、杭州、深圳、肇庆、抚顺等地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看,大致有以下三种做法:、整体设计,构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这种做法的突出特点是思路明确, 从核心服务机构建设上入手,整体设计,构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如上海和镇江等。以镇江为例,该市组成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先后对全市900 多户各类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企业需求情况。同时,组织力量到国内外进行考察,聘请了30多位海内外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出了《镇江市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组建方案》。按照这一方案,镇江市将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委员会,对全市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同时成立了中小企业局,作为发展委员的日常办事机构,具体承担有关组织协调工作,并明确以镇江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充分运用功能吻合的现有服务机构,扶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中介机构等多种方式,组合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多元化、综合性、智力型服务为主的服务网络。在方式上,采取形成的办法,滚动推进发展。在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款100万元,对市服务中心开展的业务活动进行资助和补贴;对被列入服务体系的重点中介机构,采取先征后返的办法,在3-5年内减、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镇江市还针对国有中小企业亏损面较大的问题,由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优先聘请16名专家组成中小企业辅导团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及诊断服务。同时,聘请国际“孵化器”专家,帮助设计中小企业创业中心方案,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企业提供包括场地租用、资金协助、工商财税代理、管理经营辅导等一条龙服务。、利用现有资源,梯次推进服务体系建设。这种做法的突出特点是在现有服务机构基础上,增加拓展服务内容建立各类专门服务机构,联结社会资源,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四川、深圳和杭州等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如深圳、利用现有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建立中小企业服务的五大系统。一是由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中小企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同时,加挂深圳市小企业服务中心的牌子(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承担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二是由南方培训中心承担中小企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三是由工业展览馆承担中小企业市场开拓有关服务工作;四是由财政出资新建深圳市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承担有关融资服务内容。五大系统都是自收自支的事

业单位,并组成了小企业服务管理委员会,由经发局局长任主任,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各系统之间的沟通、联系、协调和配合。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还以技术支持服务为核心,吸收一批模具企业组成模具联盟,在联盟内实行设备共享、资源互补,使分散在不同区域和企业内的设备、人才构成了虚拟的模具企业,整体对社会开放,为小企业快速开发生产新产品提供了便利,节约了成本。四川省依托原省集体经济发展咨询服务中心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人员、待遇、隶属关系不变情况下,克服了办公无经费、无办公场所的困难,开展了人才交流、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信息咨询等服务。目前已为企业代招代聘1200余人,完成企业产权界定12912 户。、以特色服务为切入点,推动体系建设。这种做法的突出特点是根据区域的特点,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选择报务的突破口,开展特色服务,推动服务体系建设。抚顺、济南和肇庆等地采用了这种做法。抚顺市根据国有企业多,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把激活小企业与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区设立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创办微型企业、安置下岗职工为突破口,开展服务。一是放宽小企业市场准入,简化新办小企业的程序, 实行代理制和“一站式”服务;二是精选出适合于中小企业的166 个项目,公开发布,同时给予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三是筹集资金6500万元,其中政府出资670 万元, 银行配套2010万元,筹集带动社会资金万元,为下岗职工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四是聘请专门机构帮助小企业清收呆滞债权,解决小企业资金沉淀问题;五是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帮助小企业广泛吸纳人才。仅1998年抚顺市新办微型企业就达3000户,安置下岗职工2 万多人,微型企业产值占全市新增产值的62.8%。济南市选择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寻保难为突破口, 从贷款担保信贷资信服务入手,开展了一系列配套服务。广东肇庆围绕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问题,建立了电脑网络为载体的技术交易市场和开放式电脑辅助设计室、实验室等。

二、典型案例

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上海市的做法很有典型意义。作为国有大企业、大集团要相对集中的上海,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突出。目前,小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3.2%,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6.3%和34.8%。去年,上海已将促进小企业发展列为市委、市府三个课题和重点工作之一,并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在,上海已初步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雏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领导重视,认识统一。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亲自深入小企业和有关部门听取意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上海市上下普遍认识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既不能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也不能采取大企业的管理方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政府的调控手段,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来体现。为此,去年市政府提出了“实现三大转变,构造三层服务”的构。既然把政府以小企业的管理,从直接转为间接;从管理转为服务;从面向行业、群众转为面向全社会;并从政府协调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三个层面入手,构造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市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从小企业的设立与终止、信用担保、服务与管理、鼓励与支持等38条政策措施。今年,又陆续出台了6 个配套政策意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上海市抽调专门人员, 组成工作班子,对全市1500

户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比较发达国家小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按照“服务台小企业,做好大文章”的宗旨,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反复论证,提出了“政府扶持、市场化操作、立足于服务”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上海市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两中心”的定位,即“两中心”是社会非盈利公共服务机构,为社会各类服务机构提供直接服务,为小企业提供间接的服务。主要通过连通区县、行业和社会各类服务机构,组织、调动社会资源,为小企业提供信息传递、创业指导、技术咨询、企业诊治、辅导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同时,从政府协调服务层面,即对各类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的各级政府小企业管理部门;社会公共服务层面,由“两中心”及各区县政府小企业服务中心等非盈利机构组成;社会中介服务层面,由各类社会专业性的服务机构组成。各个层面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组织落实,机构明确。去年,上海成立了市小企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统筹协调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市政府又成立了“一办两中心”,“一办”即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是市政府负责小企业发展事务的行政机构,与企业无直接隶属关系。负责研究全市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专门计划;研究制定、协调有关政策及扶持措施;落实、运用政府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和政策实施等。“两中心”即上海市小企业贸易发展服务中心,都是政府批准设立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是全市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机构,编制各50人,市财政拨款5000万元。、制定政策、加大工作力度。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 即需要体制、人才方面的支持,更需要政策的支持。为此,市政府明确:新办小企业不设企业主管部门,改制后的小企业,可以试行资产和社会行政关系分属管理;小企业与政府、社会有关的经济、社会事务由企业注册地政府实施服务管理。同时规定:小企业自设立起两之年内,可获得由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和审计等服务,服务费用按现行标准减半收取。取中介机构降低收费标准而未消化的成本费用支出部分,经主管理税务部门批准,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给予照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小企业者乾地创业培训,培训费用给予全免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培训费用给予补贴。、立足服务,注重实效。目前,“两中心”已建立了上海市小企业工作制度和理事会制度,与各区县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校建立了工作服务网;开辟了由市工商、财政、税务、银行和产权交易、律师事务等政府和中介机构公开办公的近千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开通2 门热线电话;举办了“助你走上创业者之路”等各类培训班和讲座。据统计,中心服务大厅开业仅2 个月,接受来访、咨询就在2000人人次,参加培训和讲座达372 人(次)。

上海区县服务中心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服务。如上海市卢湾区企业服务中心自1999年4 月成立以来,按照“联结政府部门、依托协会审计署、联系市场中介、服务各类企业”的定位,摸清企业需求,以政务咨询和行政事务协调服务为切入点,免费为区内工商企业提供咨询、协调、中介等服务。截止1999年底, 该中心已接待、走访企业268 户,其中立项服务188 户,立项率58.2%;项目办结124户, 办结率66%招商、留商22户企业,企业注册率为11.7%,引进注册资金约6363万元。

各专业服务中心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服务。如上海银行1998年10月就成立了股份制形式的“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依托银行的优势, 开展以“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

企业专项贷款”为重点的融资服务。同时, 建立了小企业信用档案库, 分析掌握企业资信情况,帮助银行降低信贷风险。截止1999年7 月该中心已受理协调中小企业专项贷款申请180 笔,金额22745 万元;实际发放154 笔,金额17850 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情况看,各地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积极性也很高。但各地也反映了一些亟等解决的问题。

一是工作难度大。由于服务中心定位大都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大目前政个分开没有到位,政府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工作协调难度大,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一些缺少服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一些缺少政府协调层面的地方,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政策措施缺乏。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缺乏政策依据。如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某些服务基目旧否可以收取成本费收费的机构将来是否还能享受国家对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政策等等。

三是资金不足。由于很多机构提供的是带有非盈利性质的公共服务,政府中提供一部分开办费而机构运行的日常经费缺乏来源,致使这些机构业务开展受到制约,生存难。

四是服务中心的定位难。服务中心应该具有什么性质,与政府、协会、社团、社会中介、企业的关系如何,以及其在整个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服务中心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哪些,采取何种方式等,也有研究。

上一篇:招工难下一篇:体育教师招聘专业知识考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