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Ⅱ卷数学试题综合解析(精选8篇)
本年度陕西省高考数学试题依然采用全国Ⅱ卷,从大多数考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得100分容易,120分以上难,特别是阅读量的增加,解答题顺序的调整,不难感受到学科素养下命题的导向新变化。
试题特点一:试题相对稳定,顺序有所调整
20试题仍然延续了全国高考数学新课标卷稳中求变的风格,主干知识保持不变。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三角函数” “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等六大板块依旧是考查重点,体现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重视程度,如理科试题中,概率统计22分、立体几何17分、解析几何22分、纯粹三角17分,参数方程与极坐标10分、绝对值不等式10分。函数与导数37分,导数与三角结合与往年不同,但一、二问难度不大,较往年分值增加,尽管放20题的位置,但难度稳定。变化较大的还是解答题顺序上有调整, 19题由立体几何换成解析几何,与往年相比运算量减小, 20题由常规的解析几何变更为立体几何题,但难度不大,问题的设置常规,证明线线平行、面面垂直及线面夹角的正弦值,只要考生有较好的运算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就能解决。压轴21题的导数问题在预料之中,相比难度略有提高,但第一、第二问容易入手,难度适中,所以可以看到试题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试题顺序进行动态调整,排列顺序上依然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试题特点二:创设生活情境 落实科学育人
全国Ⅱ卷发挥学科特色,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真实素材设计数学试题的问题情境。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以志愿者参加某超市的配货工作为背景设计,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的网购、配货,是考生身边的真实情境,试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很基本,考生只要读懂了试题内容,运用概率的基本知识便可求得问题的答案,对考生提高获得感及稳定考试心态都有良好的作用。试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体现了对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考查;同时,试题的情境具有时代性,对考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这些材料试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和应用能力,对推理步骤的严谨性,答题过程的条理性,解题过程的探索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试题特点三:聚焦数学思想 突出核心素养
试题整体运算量不大,注重了数学思维的考查,侧重对逻辑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如理科第4、5、7、8、9、10、14、16题等;注重通性通法和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淡化了特殊方法、技巧解题,如理科第1、2、6、13、15、17、19 (1)题等。
例1 (2004.全国卷Ⅱ.理.18)
已知8支球队中有3支弱队, 以抽签的方式将8支球队分为A、B两组, 每组4支.求:
(1) 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概率;
(2) A组中至少有两支弱队的概率.
(1) 解法一:记"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为事件M, 则undefined为"A、B两组中一个小组有3支弱队1支强队, 另一个小组全为强队".则
因为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所以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概率为undefined.
解法二:记"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为事件M, 则事件M有两种情况:
①A组中有两支弱队两支强队;②B组中有两支弱队两支强队.
因为undefined.
所以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概率为undefined
(2) 解法一:记"A中至少有两支弱队"为事件N, 则事件N有两种情况:①A组两支弱队两支强队;②A组三支弱队一支强队.
因为undefined.
所以A组中至少有两支弱队的概率undefined.
解法二:因为3支弱队分到A、B两组, 无论怎样分配, A、B两组中至少有一组有两支弱队.则"A、B两组中至少有一组有两支弱队"为必然事件, 其概率为1.对于A、B两组来说, 至少有两支弱队在某组的概率是相同的, 所以A组中至少有两支弱队的概率为undefined.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排列、组合、概率等基本概念和相互独立事件、互斥事件的计算,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排列、组合及概率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
例2 (2005.全国.卷Ⅱ.理.19)
甲、乙两队进行一场排球比赛, 根据以往经验, 单局比赛甲队胜乙队的概为0.6.本场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既先胜三局的队获胜, 比赛结束.设各局比赛相互间没有影响.令ξ为本场比赛的局数, 求的概率分布和数学期望. (精确到0.0001)
解:在五局三胜制的比赛中, 需要比赛的场数ξ的所有取值为3, 4, 5.
①当ξ=3时, 甲队与乙队的比分为3:0或0:3,
所以P (ξ=3) =Cundefined× (0.6) 3× (0.4) 0+Cundefined× (0.6) 0× (0.4) 3=0.28;
②当ξ=4时, 甲队与乙队的比分为3:1或1:3,
所以P (ξ=4) =Cundefined× (0.6) 2× (0.4) 1×0.6+Cundefined× (0.6) 1× (0.4) 2×0.4=0.3744;
③当ξ=5时, 甲队与乙队的比分为3:2或2:3,
所以P (ξ=5) =Cundefined× (0.6) 2× (0.4) 2×0.6+Cundefined× (0.6) 2× (0.4) 2×0.4=0.3456;
所以ξ的分布列为:
所以Eξ=3×0.28+4×0.3744+5×0.3456=0.84+1.4976+1.728=4.0656.
所以ξ的数学期望为4。0656.
[评析]本题是高考概率的一道综合应用题目, 难度适中.本题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概念, 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概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2006.全国.卷Ⅱ.理.18)
某批产品成箱包装, 每箱5件, 一用户在购进该批产品前先取出3箱, 再从每箱中任意出取2件产品进行检验.设取出的第一、二、三箱中分别有0件、1件、2件二等品, 其余为一等品.
(I) 用ξ表示抽检的6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 求ξ的分布列及ξ的数学期望;
(II) 若抽检的6件产品中有2件或2件以上二等品, 用户就拒绝购买这批产品, 求这批产品被用户拒绝的概率.
解: (I) 用户取出的第一、二、三箱中分别有0件、1件、2件二等品, 则ξ可能的值为0, 1, 2, 3.
①当ξ=0时, 从第二箱中的4件一等品中抽2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2件.
所以undefined;
②当ξ=1时, 有两种抽法: (1) 从第二箱中1件二等品中抽1件, 从4件一等品中抽1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2件; (2) 从第二箱中的4件一等品中抽2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1件, 2件二等品中抽1件.
undefined;
②当ξ=2时, 有两种抽法:⑴从第二箱中1件二等品中抽1件, 从4件一等品中抽1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1件, 2件二等品中抽1件;⑵从第二箱中的4件一等品中抽2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2件二等品中抽2件.
undefined;
③当ξ=3时, 从第二箱中1件二等品中抽1件, 从4件一等品中抽1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2件二等品中抽2件.
undefined;
ξ的分布列为:
ξ的数学期望.
undefined;
(II) 抽检的6件产品中有2件或2件以上二等品, 用户就拒绝购买这批产品.当用户拒绝购买该产品时, 这批产品被拒绝的概率为undefined.
所以, 这批产品被用户拒绝的概率为undefined.
[评析]本题是高考概率的一道综合应用题, 难度较大, 考查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方面, 主要考查组合、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知识.本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 找出题目的隐藏条件:第一箱中有0件二等品.第一箱产品中没有二等品, 因此求ξ=0时的二等品的概率时, 不需要考虑第一箱产品的情况, 只考虑第二、三箱产品中二等品的情况即可.同时, 还要求学生不重不漏的进行分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解读】
这个题目内容突出思辨性,不在审题上设置较高门槛,但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方面,由于题干中“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的提示,考生普遍反映对素材的运用有些不充分,素材选择也有一定难度。
但只要确定立意后,打开思路,由此即彼,由浅入深,由自身的语文学习经历拓展开来,就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
1.热点素材
前不久去世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就十分酷爱阅读。她认为:读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她通过大量阅读,文学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日后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唯一满分作文获得者、著有《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满分作文学生的阅读笔记》的白杏钰,她从大量阅读中收获了思考力、汲取了精神的营养,学会了理性阅读,最终实现从应试写作中突围获胜。
2.人物素材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词、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3.名言素材
写作此文时,考生可联想从题干中这三种语文学习方法方面有关的名言,必能使文章充满哲思。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语文生活的外延相等”,强调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的重要意义。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强调课外大量阅读对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也都强调了阅读对提升思辨能力的意义。课堂的学习和积累同样重要,俗语说“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开拓,语文素养才能提升。
4.经典素材
如能选择一些较为陌生化的经典素材,反而会给人全新的视觉冲击感。这里试举一例,儒家文化典籍《礼记》中就有“无征不信”的话,意思就是没有实践的东西和理论不能使人信服,这恰恰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著名的诗歌《观刈麦》和《悯农》,就是作者深入社会观察之后有感而作的,强调了文学与实践的关系;还比如读《1984》加深了我们对自由的信念;读《月亮与六便士》,让我们懂得了理想与超脱。这些都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高分作文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
柳怡泽
东坡居士曾在《和董传留别》中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欲有“气自华”,必先“腹有诗书”。课堂有效学习保证了阅读能力,社会实践则建立在广博阅读培养的独立人格之上,我以为:课堂有效学习是大量阅读的基础,大量阅读能有助于参与社会实践,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苏轼的名言,为“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这一中心论点的引出和展开做铺垫,提升文气,先声夺人。
古往今来,儒士孜孜求学,却只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渴望以学为径,一朝腾达,终成富贵。而如此功利名誉驱使之下,被动受之,化为己用,浮躁于句读斟酌,自然无益于语文素养。《大学》中有八目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外阅读是对新天地的开拓,格物致知,笃学思辨,提高语文素养,就在此潜移默化之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学府求学,嗜读若命,五年来,合衣而睡,废寝忘食。苦读中彻悟经学,启蒙思索现世,立志兼济天下,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由此观之:孜孜嗜读,提升素质,腹有诗书,胸有大志。
【素材运用亮点2】通过分析素材“《大学》八目”,揭示课外阅读是潜移默化、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人思考。后又用范仲淹的例子强化印证,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合力,得出论点。
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打发时间来求得内心自我认可。荀子《劝学》有言:“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课外阅读正是一种学习,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毫无效果,面对受启发的文字观点,勤于记录,勤于思索,将课外阅读大大“有用化”。老子《道德经》尝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外阅读重在积累,大事作于细,利用好边角料时间广泛阅读。即使是片段时间的阅读,也要端正态度,虔诚谨慎。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
【素材运用亮点3】本段用《劝学》和《道德经》两个先秦诸子的例子展开剖析,用《劝学》中的句子从反面论证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又在此基础上深化,用《道德经》中六句强调阅读重在积累。以上两例的分析,适切性强,内容充实,论辩有力。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合一”。大量阅读为基础,有了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想,方可指导行为,知行合一。而社会中的实践又可以引导你发现知识所缺,引领你开拓更广袤的知识世界,阅读研究未曾涉猎的领域。《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民国时期教育学家陈寅恪博闻强记,留洋十三年勤勉学习饱览经纶,二十六岁便立志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此后笃行其志,未曾废止,即使日后年事已高,双目失明,依旧挥汗三尺讲台数十载。故曰:若无“博学之”,何谈“笃行之”?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沉迷盲目的社会体验只会忘却初心,迷失自我。由此,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nlc202309091326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大量事例,尤其是陈寅恪的例子,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并和前面的《中庸》事例结合进行分析,对“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为后盾”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孜孜嗜读,腹有诗书,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素养之提升终水到渠成。
【阅卷总评】
1.素材丰富,充满传统文化气息。作者在本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素材,如《老子》《荀子》《中庸》《大学》中的一些句子,凸显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后文又使用陶行知、陈寅恪等民国先生的事例,使文章充满文化韵味。整篇文章来看,不就是作者通过阅读建立起丰厚的语文素养之体现吗?
2.使用恰当,层层深入揭示论点。行文中作者适当引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如第二段先通过《大学》揭示课外阅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用范仲淹的例子强化印证,最后得到第二段分论点,在事例分析中不断印证深化。
3.首尾呼应,结构圆融,深化中心。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首尾呼应,起到强调作用,深化了文章中心,使全文得以升华。
【高分作文二】
语文“三部曲”
陕西一考生
从菁菁校园走出,我们风华正茂,求知若渴;涉入浩瀚的古今名著之海,我们书海拾贝,寻求灵魂本源的共鸣;问鼎河山,师法自然,从一鱼一雁中悟出禅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学习语文得用一生的时间。的确,大至晴空万里,小至滚石沙砾,所指之处,语文的内蕴无处不在,广博的语文的确让人学及一生,也用及一生。
【素材运用亮点1】开篇运用排比,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语文内蕴无处不在”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课堂的学习无疑是学习语文的基石。句读之法,赏析之术,字形字音,病句辨析,虽说诸事巨细,但也千万不可马虎大意,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仲永会无师自通,尚未识字便提笔作诗,况且仲永最后也并非学有所成。
【素材运用亮点2】结合语文知识分析,引用仲永等经典人物素材,鲜明典型,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高山起微尘。任何一座大厦都是一砖一瓦堆砌成的,语文同样如此。身为学生,课上有良师相授、有同窗共勉,畅游知识的汪洋,此为一大幸事。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不积小流无以至千里”,不积累就不能学好语文。语文需要的是厚积薄发,只有积累够了,学得多了,遣词造句之间才会有胜于他人之处,字里行间才会更能让人折服。
【素材运用亮点3】名言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荀子的名言展开剖析,写出积累的重要性,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
语文之学习,到了一定境界便贵在思考,思想胜于词藻华美下的空谈,优于金玉其外的浅显之句。然古人书籍,今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当思多览。
伏尔泰曾说:读书使人心眼明亮。书中有我们前所未闻的故事,有我们永远无法经历的人生。而思想便在阅尽书中百态后自然而生。
有学者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自然,语文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每个人的老师。但同时也不可囿于生活,不为生活所拘,师于生活而不可泥于生活。纵使生活有千百种姿态,取其最为动人处记之;纵使生活千磨万难,也可像塞万提斯的笔触幽默而又深刻。
课堂、书籍、生活三点成线,便可建成高耸的语文大厦;坚持、思考、感受便能得心应手,体味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扣住主题,对“课堂、书籍、生活三点成线”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阅卷总评】
1.巧用名言素材增强底蕴。作者文章开篇引用叶圣陶的名言,由此引出中心论点,“语文的内蕴无处不在”,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行文中,巧妙引用荀子、伏尔泰等名言,说明语文学习与课堂、书籍、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引用巧妙,增加了论证力度。
2.借用经典素材显文采。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了大量教材的例子,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尤其在论及课堂学习方面,从“怎么样”提升深入挖掘,引出了积累和坚持的观点,足见作者观察生活之细,思考问题之深。
编辑/于智博
比尔q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答案】D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 “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到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阻力“工业革命4.0”》. 《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4.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基建指新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到20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跳脚在硬梆梆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挺住,两腿交叉,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象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抽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她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分值: 1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的组成部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C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D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水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
分值: 6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分值: 6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分值: 5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8.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0.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1.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12.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学.科网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誓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括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授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矿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一、试卷难度适中, 凸显对能力的考查
延续201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II卷的命题思路, 全卷突出了对“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七种数学能力的考查.不同知识间适当交叉与综合, 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 强调通法通性, 有力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例如, 选择题第10题, 第12题, 突出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 并加以分析、转化的能力.再如第7题, 这道题考查圆的方程和弦长问题, 无论是选择任意两点连线求弦的垂直平分线交点, 还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方程;无论是求出点M, N的坐标, 还是利用垂径定理求弦长, 充分展现了命题者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能算”, 具有认真、细致和及时检验的运算习惯, 还要“会算”, 即在运算中讲究一定的策略、方法与技巧.当然顺利突破这样的基础问题, 就需要在平常的复习和备考中强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突出通性通法, 并掌握常用方法和技巧.
二、考点分布合理, 稳中有变
对比2014年新课标全国II卷, 考点上变化最为突出的是第18题, 重点考查了统计部分的茎叶图、均值、方差等知识, 要求学生自行整理数据.而在分析数据时, 此题并不要求学生计算出具体数值, 体现了新课改后, 高考避免烦琐的大数值运算这一大亮点, 同时对学生画出茎叶图后的估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突出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这是继2014年高考之后又一次在理科卷中对统计知识进行重点考查. 从近两年高考应用题不难看出, 我们应对统计的思想、线性回归、独立性检验等知识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仅能用统计的方法思考, 还要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恰当的统计数据指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是第19题, 第一问从知识层面看, 表面考查画图, 实质上是对平面部分公理3的应用, 在公理3中明确指出“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因此, 只要学生对这条公理能够融会贯通, 解答此题易如反掌. 从能力方面看, 充分体现了对“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意识”的考查, 强化操作, 应引起日常教学探究的重视.可见, 教师在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猜想的能力.
三、题目设置合理, 体现创新性, 亮点较多
题目整体上设置合理, 稳中求新.具体来看, 2015年的试卷考查了集合、复数、三视图、球体问题、线性规划、二项式定理、平面向量等知识.与2014年相比有所改变, 主要涌现出以下一些亮点较多的题目:
1.第8题的程序框图源于课本中的“更相减损术”, 体现了高考试题源于课本, 而又高于课本的特点, 再次凸显了课本在高考备考中的核心地位.
2 . 第11 题突出考查了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通法———数形结合,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将几何关系转化为点的坐标, 利用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使用坐标法就能快速求出离心率.
3.第12题主要考查了抽象函数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在于结合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绘制函数的草图, 再借助转化和化归思想解答.
4.第17题解三角形的考题和2013年的解三角形考题相比变化较大, 一改以往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结合的求解模式, 也没有考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题, 而是在一个几何图形中, 引入三角形内角的角平分线的性质, 纯粹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解答.
5.第19题立体几何问题与2014年相比有所创新, 第一问要求画图, 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求证平行和垂直类问题, 可见这一部分对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6.第3、6、10题也都有一定的新意, 是难得的好题.
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及高考的备考建议
高考数学旨在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 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更突出了能力立意, 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重视教材内容的考查, 加大思维量, 合理、恰当地强化运算能力要求, 降低试题的入口难度, 突出对归纳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等.
从2015年的试题看, 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和复习中, 尤其要重视教材.高考试题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学生只有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才有能力进一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对于综合性很强的问题, 自己首先要在头脑中储存一定量的数学模型及变式, 并在平时练习中, 不断强化如何思考, 如何切入, 如何从未知变成已知, 如何计算更省时、省力, 同时要善于总结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精选习题, 有效训练.倡导理性思维, 强化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抽象和概括, 合理渗透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特殊与一般、或然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等思想.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要有明确的目的. 题目的编制与选取要具有针对性, 注意通性通法的训练, 淡化特殊技巧.应注意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之间的渗透, 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和提升, 掌握规律, 领会本质, 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回顾近年来高考数学全国卷的试题, 体现出“稳定、创新”的特点.“稳定”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难度相对稳定;二是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方法及题型、分值稳定, 体现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必然要重点考查, 也就是往年重点考查的内容, 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今年同样重点考查, 永远不会回避.试卷虽然年年有新题型、新情境出现, 但总体还是稳定的, 所以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上, 以不变应万变.
针对2015年高考命题的特点, 我们在数学复习中, 一要合理控制难度, 以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试题难度为参考, 避开过偏、过难的问题, 把重心放在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 花时间、花精力能够得分的基础题和中档题上.二要抓重点.高考复习不是高一、高二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是应把复习的重心放在重点内容、重点问题上,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及应用.
1.强化重点, 关注热点, 突出交汇点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反复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要打破数学章节界限, 把握好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融合, 形成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
(1) 函数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 是高考的重点.函数的考查体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上, 主要考查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 和图象特征 (对称性、平移、伸缩变换) .其中考查图象变换往往以三角函数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 为载体, 尤其注意根据含参数函数的图象变换来确定参数取值的问题.而图象的对称性应重点掌握当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和点对称时, 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而把对称性、周期性和奇偶性有机结合起来.
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对导函数的考查, 主要以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简单的极值问题为主.导数的几何意义还常常与解析几何中直线的斜率、倾斜角的变化等结合在一起, 体现了在知识的交汇点处命题这一特点, 应引起重视.
函数与求导部分的解答题是高考综合能力考查的重点问题, 通常设置成压轴题, 重点考查含参数的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以及多项式或分式构成的函数的性质, 强化函数、导数和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备考时, 可适当关注多项式函数 (如, 含两个参数的多项式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 .
(2) 数列
数列部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重点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量思想, 以及简单的递推数列的项或通项.而解答题中, 数列的核心考点是通项公式与求和.应重点突破求解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以及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 适当关注递推数列的证明问题, 注意前n项和Sn与an的关系及利用放缩法和裂项相消法证明简单不等式.
(3) 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
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部分的大题通常是解答题的第一道题.此题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解答是否顺畅, 直接影响学生在后续考试中的心理变化和思维变化, 关乎整份试卷的得分, 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这一部分的考查近年来已降低要求, 重点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及基本性质, 解三角形更多围绕边角关系、周长、面积设问, 重点关注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概率与统计部分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承载着考查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这部分题目难度不大, 背景更加贴近生活,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 能够熟练应用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学以致用.由于新课标中, 统计部分的教学课时明显增加, 因此, 在高考中对统计知识的考查力度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统计部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茎叶图, 抽样方法以及回归分析, 独立性检验等知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概率部分的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及条件概率四种模型要力求融会贯通, 并能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应用自如.
(4)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以中档题为主, 一般具有小而巧的特性.例如, 圆锥曲线部分, 求解时首先应结合椭圆, 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和几何性质, 尽可能避免联立方程组求解, 避免烦琐运算.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注意总结方法, 如, 涉及曲线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 首先考虑椭圆、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在复习备考中, 一定要重点复习上述内容, 保证复习时间, 狠下功夫, 通过解答历年真题及经典模拟题, 认真反思解题原理、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力求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真谛.唯有如此, 在高考场上直面此类试题, 方能游刃有余.
科学规划, 合理调节, 实现质的跨越
(1) 注重实战, 掌握应试技巧
注重实战演习, 定时间、定速度强化应试能力.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高考模拟卷定期测试.做完试卷之后, 千万不要只是简单地对一对标准答案就抛到脑后。对做错的地方应及时纠正, 深入分析, 认真反思, 找准自己在数学知识上、思想方法上的问题所在和薄弱之处, 查缺补漏, 强化训练, 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质量, 提高训练的实效, 应考时才能减少失误, 杜绝低级错误.复习可采用“看与练”相结合, 重新审视做过的套题, 关键看错题和重点题, 借助具体题目复习数学知识和方法, 一定要杜绝“只看不练”或“只练不看”的极端做法.
(2) 科学统筹, 调适心理
一、2014年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强化图表运用,体现学科特点。
地理部分共7幅图,分别是楼房景观图,南美局部经纬图,科隆群岛经纬图,新西兰区域图,俄罗斯西伯利亚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东北三江平原经纬网图,以及我国福建地质灾害统计图。地理图像的数量大,类型多,地理学科的特色鲜明,而且出现了较大数量的区域经纬网图。考查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2014年试题的一大特色和亮色。
(二)追求运用价值,贴近社会实际。
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注重选取反映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容,挖掘社会热点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具有鮮明的时代性。如1、2题出现了我国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小产权房、房价等社会问题;37题中“绿色米都的建立”正是大家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握手楼”题目构思精巧,既没有长长的文字表述,又没有复杂的图像,利用有限的信息考查了社会现实生活内容。42题挖掘工业遗产资源及旅游资活动项目设计。
(三)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
初中区域地理属于高考范围,并一直在高考中以素材的形式出现在试题之中,区域地理是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结合的最好载体,是命题的重点素材。如36题以图文的形式通过“分析沼泽广布的原因;分析两河流泥沙含量差异原因;并分析说明两河流鱼类资源差异的原因”三层设问,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理性分析能力。2015年的36题在设问上层层递进,这样的试题设计更加准确地鉴别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注重培养考生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学习品质,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考查对中学地理教学走向“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该题是近几年地理试题注重能力考查的一个典型代表。
两道必考题的选材又与2011和2012年的“一中一外”,空间尺度的“一大一小”的特点一致,而区别于2013年都是关于中国区域地理探究问题,不仅利于维护考试的公平性,而且对新课程地理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
2014年的试题非常注重学科内容的整体把握,试题命题立意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着重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命题思想,试题并不追求知识点的全覆盖率,也不求章节的覆盖率,而是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主要包括影响气候的因素,河流的水文特征,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区域定位,气压带与风带,洋流,地质灾害的成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球运动规律,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并没有回避主干知识。较大难度的地球运动在连续四年没有出现的情况下,2015年出现了一个选择题,这意味着地球运动在高考试题中仍然是考查的重点,但2016年新课标卷中考查这部分知识,难度应该会降低,所以复习时要有所侧重。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上升,高考试题总体难度降低已是必然的趋势,2014年试卷在延续和继承了前几年命题思路的同时,题型稳定,总体难度适中,在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上更加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2014年高考试题评析对2015年高考备考的启示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主干知识系统。
在全面研读考纲的基础上,把握并熟悉初、高中地理全十册教材,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主干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和高频考点,有的甚至是必考点,这已是高考的主旋律。在(一轮)复习中依据考纲和教材,首先要使学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及规律有准确全面牢固的掌握;其次在复习中以主干知识可采用构建主题化的块状知识系统复习的策略,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一突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关注社会热点,了解信息呈现形式。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一向以“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提取有效图文信息——迁移主干知识——探究实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模式呈现。高考地理试题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创设新的情境。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为一体,既增强了试题的新颖性,又考查了考生的能力,体现了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②多以图表的形式呈现。③试题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试题提供的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试题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地理信息还具有渐进性,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有利于考生有理有序地利用有效的地理信息解答对应的试题。④提供组合信息。为了特定的综合(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综合)能力考查,信息多以文字和地图的组合形式呈现,考生只有将各种信息提取出来后才能正确解答试题。因此,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效提取信息,分析这些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成为能否顺利解答试题的关键。
(三)注重地理图像,强化图表运用。
地理图像信息的判读和运用一直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始终注重图像教学,培养考生的读图、分析、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变的主题。
(四)研读高考真题,建立答题结构模型。
高考题的权威性最高、指导性最佳。历年高考试题对指导高考复习备考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只有在吃透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才能从容应对高考,正确运用高考真题能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依据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建立各类问题分析模型,明确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有效途径。如河流的开发包括防洪,航运,灌溉,养殖,发电,供水,旅游等;某区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就主要从自然条件中的热量、光照、水分、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技术、市场、交通、政策等两个大的方面分析,等等。
【高考全国Ⅱ卷数学试题综合解析】推荐阅读:
全国二卷高考真题试卷试题与答案解析09-14
高考数学试卷(文科)(全国卷ⅰ)(含解析版),09版11-06
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09-07
2024全国课标卷高考作文解析11-26
2024高考全国II卷语文满分作文综合09-23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库12-11
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全国1卷)07-16
2018年高考全国卷适应性文综政治试题11-19
全国卷高考化学09-17
全国卷历史高考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