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调整论文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贸易调整论文(精选7篇)

贸易调整论文 篇1

调整政策促进贸易便利化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国际经济在新的贸易形势和经营活动中,货物流和资金流将难以一一对应,这就要求经济政策应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主动寻求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政策完善法规逐步从程序性审核向合规性审核转变从事前管理转变为事后管理从间接管理转变间接管理从而方

便企业经营推进贸易便利化。本文就出口代理业务不允许委托方收汇的有关政策进行探讨。好范文版权所有!

年前后由于国内出现了各种走私违规、骗汇、逃套汇和骗税违法行为,为了进一步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打击这些违法行为,防止出卖或变相出卖进出口经营权和许可证,年月日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下发《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文件,对于出口代理业务收汇问题,文件第十一条中规定“出口代理业务,一律由代理人负责收汇。”其目的是落实出口收汇的责任,由于此规定的出台,无疑使代理方能否收汇成为办理出口代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代理方重视了对委托方资信的调查,也打击了委托方借用出口代理业务进行逃汇行为。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代理业务,一律由代理人负责收汇这一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不允许贸易委托方收汇的弊端

(一)委托方商业机密得不到保护

企业自身经营出口业务最基本应具备:有出口经营权、有货源、有国外客户和享有经营国家特殊商品经营权等,缺少任何一项,都无法自行办理出口,只能委托出口。目前从委托方来看形成出口代理业务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委托方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包括保税区企业);委托方没有国外客户;委托方没有出口商品许可证;委托方没有经营特殊商品权;委托方具备自行出口条件,只是不熟悉办理出口手续而委托出口。从以上五种出口代理业务看,只有一种属于委托方没有国外客户,实行出口代理业务,一律由代理方负责收汇的规定,将不排除其他四种出口代理业务委托方商业机密得不到保护。

(二)代理人负责收汇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委托方逃汇行为

《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中第五条规定:从事进出口代理业务,代理人必须与委托人签定书面代理合同,并由代理人根据代理合同与外商签定进出口合同。在现实出口代理业务中由于委托方要保护商业机密防止国外客户流失,代理方根据代理合同与外商签定出口合同很难做到,往往代理方和外商签定出口合同是靠委托方负责传递,代理方无法对外商资信进行调查,另外多数代理合同中规定收汇发生问题由委托方追索,因此由代理方跟踪收汇也是无从落实。

实行出口代理业务,一律由代理人负责收汇这一规定后,虽然代理方重视了对委托方资信的调查,但是代理方受骗也时有发生。天津市曾有五家外贸公司代理异地企业出口,当时代理方都到委托方所在地进行了调查,查看了营业执照,但货物出口后便与委托方无法取得联系,委托方则到工商局办理了销户手续,人去楼空。由此可见代理方负责收汇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委托方逃汇行为。

(三)委托方经济利益得不到保护

按规定出口代理业务,代理方负责收汇后,应凭有关外汇管理规定的有效凭证和商业单证将货款原币划转或结汇支付给委托方,但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出现代理人因资金周转困难而长期占压委托方的货款,或因代理方欠银行等单位的资金,当收汇后存款被挖走,造成委托方不能及时收到货款,经济利益得不到保护。

(四)委托方加大了成本支出

由于“出口代理业务,一律由代理人负责收汇”以及《出口收汇核销实施细则》规定,出口代理业务的出口收汇核销的所有单证均必须为代理方,因而委托方为了保护商业机密又能使代理方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采取由外商开给委托方信用证,委托方再到银行办理转让信用证或信用证让渡给代理方,这样不仅委托方的商业机密得到保护,而且货款因不进入委托方帐户而进入代理方帐户,银行可为代理方出具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代理方也能办理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这也是近几年办理信用证转让、信用证让渡量大的主要原因,但采取此方法无疑加大了企业负担、增加费用支出。

(五)银行操作违规、存在漏洞

我们发现一些银行为了吸揽客户维护自身利益将委托方收汇划转到代理方,并给代理方出具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有的银行为了代理方能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将委托方的收汇给代理方出具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严重违反了有关外汇管理规定。

贸易调整论文 篇2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歧视性政策取向

随着经济区域化、一体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 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即:在区域内实行自由贸易, 而对区域外则实行歧视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如欧盟不仅通过关税同盟与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筑起贸易壁垒, 而且将这种区域保护范围扩大到联系国 (如对46个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的洛美特惠税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也标志着美国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贸易退到强调“互惠”的区域自由贸易的立场上。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 保护商品的范围日益扩大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一方面是本国正在哀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 另一方面是本国已经高度发达的具有竟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 因此保护范围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 而且扩大到服务、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近年来在商品的保护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对于服务行业的保护日益趋于严厉。当前, 服务行业的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 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目前已接近30%, 其中美国的金融和快餐等行业对世界的扩张最为突出, 这也促使世界各国加强对本国服务行业的保护。另一个是高技术产品领域的保护不断加强。

2. 从国家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 贸易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 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区域化和集团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 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 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 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 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性竞争。在当今世界上,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条约组织、东盟、西非共同体等等经贸集团遍布全。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实行严格的保护, 从而严重削弱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化。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1. 外国出于对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嫉妒和报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外贸出口速度更快。高于全球贸易同期增幅的一倍多, 与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遭到西方国家的打击是必然的。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外国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 客观上会导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2. 反倾销措施中的反吸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反倾销案件中的吸收行为是指在采取反倾销措施后, 出口商或生产商可能与进口商达成协议, 将本应由进口商承担的反倾销税由出口商或生产商来承担, 从而继续向进口国倾销出口, 使反倾销措施无法达到抵消倾销的目的。反吸收措施就是在存在吸收行为时进口国所采取的一种保护贸易措施, 它对贸易存在着反面影响, 也是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一大困难。

3. 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 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 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 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目前, 中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受到了对象国的技术性规章和规范、包装和标签的要求、检和检疫的规定、环保等方面的限制。

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1. 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国家应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 及时跟踪、研究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 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 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应该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2. 树立“绿色”新理念

绿色产品是21世纪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保证。企业要注重绿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 企业应通过绿色营销观念、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将绿色环保标志导入企业的识别系统等途径来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3. 实施主动灵活的国际谈判策略

近年来, 在多边贸易谈判中, 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局面,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大国实力, 在WTO中积极斡旋。我国在WTO的国际活动中, 应坚持原则, 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国际贸易规则, 在策略上“主动出击”;在标准的内容与实施方式上据理力争, 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

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 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 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就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冲击, 其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 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同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与部门的合作计划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 创造比较优势, 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维护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外贸发展,影响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林狂:《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J].世界经济研究, 1994 (6)

[2]梅俊杰:《新贸易保护主义何新之有?》, 《社会观察》, 2004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分析 篇3

吴杨伟 九江学院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加工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出现了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同期进出口贸易。如何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加工贸易出口,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本文对目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加工贸易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概述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那些加工贸易“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的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在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有关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发展进行了相应调整。

1.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政策调整。从1999年开始,国家开始对加工贸易商品实行分类管理,每年海关总署会同环保、商务等中央部门对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适时动态调整。截至2009年,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共计1700余个10位商品编码的商品,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的共计500余个10位商品编码的商品。从调整的方向来看,那些“两高一资”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多的被列入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加工贸易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了。

2.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措施调整。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在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中,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参照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行管理,分为AA类、A类、B类、C类、D类等5个管理类别,按照守法便利原则,对适用不同管理类别的企业,制定相应的差别管理措施,其中,AA类企业为经海关验证的信用突出企业,A类企业为信用良好企业,AA类企业和A类企业适用相应的通关便利措施;B类企业为信用一般企业,适用常规管理措施;C类企业为信用较差企业,D类企业为信用很差企业,C类和D类企业适用严密监管措施。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区域差别管理,根据加工贸易发达的程度,将我国关境领域按行政区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其他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中西部地区。海关对不同区域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同类别的加工贸易企业实行不同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为了减小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国家在2009年对东部地区A类企业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生产由“半实转”转为“空转”。

3.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措施调整。H2000通关系统的普遍运用和通关作业电子化改革的需要,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实施计算机联网监管,变传统的加工贸易纸质手册为电子化手册、电子账册管理。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向海关报送能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物流、生产经营等数据(即将企业的MRP、ERP系统与海关通关作业系统对接),海关对数据进行核对、核算,提高海关监管的效率,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4.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率、缓税利息率调整。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2008年9月1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将以前已经取消出口退税以及这次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加工贸易企业从国内采购的货物适时调整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9年3月6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内销征收缓税利息适用的利息率暂由参照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为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执行。加工贸易内销缓税利率下调无疑将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另外,海关总署正酝酿系列措施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向内销市场。

5.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措施调整。在2007年,商务部将加工贸易的内销审批权从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下放到地市一级;于2008年开始,将内销集中申报在沿海等地小范围内开始试点,并逐步简化内销审批业务;2008年底,海关总署出台了《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2009年初,海关总署又下发了一份意见稿,酝酿系列措施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向内销市场;2009年3月6日,内销缓税利息率的调整等。以上一系列举措,目的是将企业外销萎缩的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尽可能的降低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压力。

二、解析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

从近几年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来看,目的在于“限制”和“发展”。“限制”主要体现在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通过加工贸易商品和企业分类管理来实现,限制“两高一资”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并有序的将低附加值、限制类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发展”主要通过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监管便利化、内销政策化等来实现,引导加工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

1.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之根源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丧失,以工资来衡量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出口成本优势降低,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比如鞋、玩具业等。从《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目录》的调整来看,政策倾向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两高一资”产业转向为高附加、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鼓励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据海关统计,2010年1-2月我国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735.9亿美元,增长28.8%,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1.8%。

2.产业链条延伸。对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比喻现在已不那么合适,传统的“两头在外”要么出口创汇少、生产工艺简单,要么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工贸易本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进”的方式,在国内采购料件的比重逐渐增大,延长了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对国内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逐步体现,带动了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出”的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通过这种“大进大出”的转变,带动了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逐步形成积聚效应。

3.特殊海关监管区域功能重新定位。截至2009年底,我国特殊海关监管区域已经达到96个,其中以保税物流为主的功能区40个,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功能区56个。特殊海关监管区域区内企业分别可以开展保税加工、保税仓储配送、国际商品展示、检测维修等多种业务,这些特殊区域主要表现为出口加工区、珠海园区、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物流中心(A、B型)、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但目前的特殊海关监管区域功能设置上不尽合理,如出口加工区设立之初只是为了便于保税加工物理围网规范化管理,与加工配套的研发、检测、维修、展示等业务不得开展,这些环节只能运到加工区外进行,不能享受加工区政策优惠,还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严重制约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对于这些特殊海关监管区域而言,应结合产业特点,在保税加工区域探索保税物流,在保税物流区域探索保税加工,对现有特殊区域进行整合,将非加工环节纳入保税监管。

4.缓解出口压力出口转内销。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使加工贸易出口大受影响,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或惨遭破产,为了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走出困境,国家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在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部分外销产品转为内销,并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创立自己的内销品牌。出口转内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一些加工贸易企业走出困境,在规避外部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冲突,减轻国际贸易摩擦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据统计显示,2009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陡降为-44.8%,内需的贡献则高达144.8%。

三、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

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实质是基于一定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区别的采取不同优惠政策,直至取消优惠,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适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的行为机制。

首先,建立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实施机制。现行国家的政策虽然作了相应的规定,将加工贸易产业(商品)进行分类管理,结合商品的税目进行细分,适时动态调整相关目录,明确哪些是鼓励发展的产业,哪些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哪些是禁止发展的产业。但相关政策调整后,企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该政策,有时对相关政策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这就要求政策调整应配套相应的调整实施机制,明确谁通知、谁解释、谁服务,让企业能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发展方向,调整企业生产。

其次,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除了对加工贸易产业进行细分评价外,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加工贸易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对我国外贸政策和外贸环境进行评价,运用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该加工贸易产业退出的“临界点”,当达到并超过该“临界点”时,表示该产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转为一般贸易。

最后,参照国际惯例,可以给予加工贸易产业一定的“过渡期”,当该产业达到“临界点”后,给相应企业预留一定的时间,让企业考虑如何将该产业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结合,给企业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提供足够的时间,顺利实现产业退出。

第二,深化海关监管政策调整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除了将与加工相关的非加工环节纳入海关保税监管外,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加工生产向设计、研发、服务等纵深方向发展,增加加工贸易的产业附加值。海关监管政策的调整可以从实行物理围网或非物理围网的特殊海关监管区域开始试点,然后向非特殊海关监管区域拓展。比如,对于出口加工区开展研发、检测业务的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可以向非特殊海关监管区域的加工贸易企业推广。

在内销监管政策上,海关应调整内销报关流程,减少内销报关单流转环节,进一步简化内销征税作业流程,减少企业交单次数,简化查验手续,努力实现企业办理内销手续“一个窗口、一次受理、限时办结”。

第三,细化加工贸易产业政策调整

在现行加工贸易备案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组建加工贸易合同评估小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企业),颁发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书、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证明或经营范围批准证书、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证明,企业凭以上单证到海关申请备案或联网监管。

为加工贸易中上游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减少下游产业的政策优惠幅度,通过信贷、许可证件等金融和贸易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加工贸易中上游产业,投向电子信息(物联网)、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使加工贸易迅速介入到高科技生产环节,介入到国际科技生产前沿。

第四,内销外销两手都要抓

应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加工贸易政策的导向,为应对国外市场变化,可以建立一种弹性机制,即在外销形势好的情况下,在政策上适当倾向于外销,减少内销优惠政策和比例;在外销面临较大压力时,适当增大内销优惠,增加内销数量。通过这种内外销政策调整的弹性机制,使内销与外销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该弹性机制要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二是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重点是放宽准入、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扩大居民服务消费;三是有效使用市场和政府两种调控手段;四是扶持加工生产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创建自主品牌、完善售后服务和研发。

[1]何力.用海关监管的转型升级适应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J].商务周刊,2006(13):68.

[2]金龙布.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J].大众科技,2009(1):198-200.

[3]马强.依靠长远的产业政策——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J].国际贸易,2005(2):15-18.

贸易调整论文 篇4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整理,已经有26个省市自治区调整了最低工资。今年9月以来宣布调整的省份有九个。

其中,吉林省调整后最低工资第一档为1480元/月,第二、三档分别为1380元/月、1280元/月,涨幅分别为12.1%、13.1%、14.3%。

-20全国分别有25、27、19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20还未宣布调整的只剩下河北、辽宁、江苏、青海。辽宁的上一次调整已是7月1日。青海、辽宁、河北则分别在年5月1日、7月1日、12月1日调整过。

不过,江苏人社部门已经释放了下半年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消息。今年调整最低工资省份数量有望达到27个或以上。

武汉大学[微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简新华认为,加快上调最低工资很有必要。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后,可以对社保多注入资金,确保居民有钱敢花,这样可以增加消费对经济的贡献,

最低工资上调时,其他的改革也要跟上。“要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除了提高最低工资外,也要进行个税改革。”简新华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些年来,随着最低工资调整节奏加快,西部一些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甚至超过了东部省份。

比如贵州、云南分别于今年10月1日、9月1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最低工资是每月1600元、1570元,内蒙古、新疆7月1日调整后的最低工资第一档分别是1620元、1670元,都超过了福建8月1日调整后最低工资的第一档1500元/月的水平。

而山东今年3月1日调整后最低工资第一档也只有1600元/月,不如内蒙古、新疆。甚至也不如山西今年5月1日调整后的第一档1620元/月的水平。

苏海南认为,在发达地区,居民一般都在高端行业,月薪大大超出最低工资水平。但是在很多边远地区,职业分层不明,中低端收入人群较大,其实际工资超出最低工资不是太多,因此边远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发挥的作用较大。

新常态下应小步走

随着整个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到中高速,未来居民收入增速快速增长的势头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各地社会最低工资向上调整的势头仍会持续。

武汉劳动力市场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最低工资调整,是根据物价水平、用工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年9月1日起调整后武汉中心城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550元,比去年上涨约20%。

大幅上调的主要原因是用工缺口仍很大,像富士康、联想、海尔、美的都提供了3万多工作岗位,在用工缺口大时,武汉要以相对比周边地区高的最低工资吸引到好的员工。

根据了解,今年调整后武汉最低工资是每月1550元,比南昌的每月1530元,成都、重庆的1500元、西安的1480元要高。

调研也显示,武汉居民对于工资上升期望也很大,比如一般普工希望月收入在2500-3000元左右。所以目前武汉的最低工资仍与实际政策目标和居民需求有距离。

但是最低工资调整也需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李永洪建议,“最低工资调整应该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比较好。”

苏海南认为,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尽管最低工资还会上调,但是上调的幅度应该适度。

此前数据显示,-2014年各省最低工资平均涨幅分别是22%、20.2%、17%、14.1%,整体呈现放缓的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如果按照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来看,很多地方最低工资正在接近城镇单位平均工资40%的水平。2015年调整后新疆最低工资第一档是1670元。这表明新疆最低工资第一档正在接近社会平均工资的40%。类似的还有贵州、浙江、湖南、湖北、宁夏、山东等地。

贸易调整论文 篇5

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及社保缴费基数调整明细

深圳市社 保 缴 费 比 例 表

适用地区:深圳 适用时间段:/03/01---2015/06/30

号 保险险种 适用范围 险种类别 缴费基数 单位 个人

缴费比例 缴费比例

1 养老保险 深户 基础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 2030――15654 14% 8%

非深户 基础养老保险 13% 8%

2 医疗保险 深户及非深户 综合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一档) 3131-15654 6.20% 2%

非深户 住院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二档) 5218 0.60% 0.20%

非深户 农民工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三档) 5218 0.45% 0.10%

3 生育保险 深户及非深户 购买综合医疗保险对应的生育保险 3131――15654 0.50% 0

非深户 购买住院医疗保险对应的生育保险 5218 0.20% 0

4 工伤保险 深户及非深户 工伤保险 2030――15654 0.40% 0

5 失业保险 深户及非深户 失业保险 2030 2% 1%

6 住房公积金 深户及非深户 住房公积金 1600――26090 5%―20% 5%―20%

7 残疾人保障金 按年交,每年7-8月缴纳。

应缴保障金=[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在岗残疾人就业职工人数]×本市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0%;

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人数×0.5%

单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以该单位的参保平均人数计算。

备注:按月核算的算法=平均工资*0.4=5218*0.4%=20.87

8 其他收费项目或险种 欠薪保障金,每个单立户账户每年缴纳400元/户/年

9 政策详解 1、市社平工资:5218元

2、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 2030元 (注:2015.3.1起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030)

3、深圳市范围的所有管辖区社保政策统一,执行一样的标准。

4、每年度 7月份调整社保基数;社保变更基数以月度计算, 住房公积金变更基数以年度计算。

5、社保年度计算为:当年7月至次年6月。如的平均工资适用于7月至206月。

贸易调整论文 篇6

四、城市地下通道中商业空间的发展

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的结合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趋势, 这种通行功能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它也将会成为城市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未来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在设计规划方面首先应该科学合理、人性化。比如像地下通道过高的问题, 可以通过各类电梯来解决, 方便不同的消费群体。另外, 地面装饰材料方面可以选择一些防滑、美观的地面材料。同时, 在商业空间氛围营造方面, 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景观设计, 利用水、石、木等材料, 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段, 借助现代化的灯光设施, 打破原有地下通道阴冷、沉闷的空间氛围。为了方便人们消费, 设计并合理安排一些休闲椅、休闲桌、公用电话等公共设施, 也是必要的。在店面的设计方面应该时尚、色彩与灯光搭配合理。为消费者提供营造一个全新的地下商业环境。使人们无论是单纯的交通需求还商业需求, 都非常愿意进入地下通道。在管理方面也应逐渐完善, 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地下商业环境。同时, 未来的地下通道商业空间也可以用于建设新型深层超大型商业空间的地下综合体。

总之, 利用城市地下通道空间, 解决城市部分公用设施用地问题, 连带开发其商业价值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也是今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种通道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在经营模式方面十分具有特色, 可以为未来城市商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特殊类别的体系, 也可发展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地。并且开发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 能很好的综合利用城市现有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成本。因此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结合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它也是未来地下商业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 它的发展空间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地下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荆枫:展示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贡小秋:城市交通规划.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0

[4]刘广洁:商业空间内部装饰.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5]宋德萱:建筑环境控制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杨花英吉首大学商学院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 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 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 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 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促进了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民族贸易现行政策的弊端

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 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 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改制后, 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 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 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2. 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 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 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 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

3.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 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对策

1.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民族贸易政策的调整,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 民族地区商品流通顺畅, 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 特殊需求得到满足。另外,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 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

我国民族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一是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以“物”为中心, 实行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 其经济增长的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旨在消除人类贫困,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政策上, 必须转变对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 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 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建立完善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 综合运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后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尽量弥补民族地区的先天不足。

三是民族政策向法律、法规的形式转变。为保障民族政策的有效执行, 避免各级政府执行的随意性, 民族政策应向法律、法规的方式转变。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没有法制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

四是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的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取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3.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对策

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的民族贸易政策及其操作实施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1) 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我国的宪法已明确规定, 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它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享有同等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务院核定的民族贸易县境内, 不论国营、集体、私营、合资、股份合作等何种所有制性质、何种经营形式, 凡具备税务机关核定的“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以上的独立核算、依法经营的公司、企业, 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购销和民族特需商品经营的业务部分, 经当地民族事务局、审计、行业管理协会及市场监督检查等政府授权部门审查确认后, 均应列入享受民族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范畴, 以鼓励它们为经营民族贸易事业的积极性, 稳定物价, 并鼓励社会各界向民族地区投资, 开发实业,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2) 进一步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主体。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民族贸易优惠政策, 民委、财政、人行、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合作社要加大协调衔接力度, 密切配合, 采取有力措施, 要切实抓住国家开始实施“十一五”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优惠政策 (简称“两民政策”) 的机遇, 狠抓政策的到位。提高优惠政策的到位率, 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3) 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 严格遵守法律化的民族贸易政策。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 国家要将切实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民族政策上升为法律。将现行的政策措施同《自治法》中自治权的有关条款协调与配套。不仅要宪法、基本法和若干单行法相配套, 而且各层次的一系列民族法规与基本法、单行法也要互相配套。

(4)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民族法的贯彻实施, 要采取措施,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中惟独民族法缺少“法律责任”一章。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

(5) 在信贷和财政方面给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

(1) 信贷方面。现在是市场经济, 一是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 贴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比财政直接补贴而言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更大, 应该继续推行目前的贴息政策模式。二是针对定点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难度较大的现状, 建议进一步扩大承贷金融机构范围。三是允许利率适当上浮, 允许金融机构对优惠利率“先收后返”。

(2) 财政方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民族贸易的长效机制:首先, 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新增财政支出向民贸企业倾斜。其次, 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投入政策, 吸收社会资本。一是通过补助方式。二是完善货款财政贴息政策, 加大贴息力度, 将贴息政策面向所有金融企业。三是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其次,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作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民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曾经历了以财政优惠形式出现的宽泛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方面,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需在总量、结构、分配办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再次, 税收方面。针对目前税负不公平、财税不合理、政策倾斜不明显、地方税不完善, 笔者认为一是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 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 是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在将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划归地方, 使地方有充分的资金满足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其次, 是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 使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二是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三是构建有利于刺激投资增长的税收制度。四是完善地方税收制。合并某些重复设置或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 如将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与印花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分别合并为一;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向绪爱: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06)

从纺企看加工贸易调整的影响 篇7

也许下半年相关政策还将一一出炉,但顺差与转型永远是其中的关键词。在本期,国际贸易研究院赵玉敏、中信证券李鑫、申银万国袁宜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了解读。

诠释企业转型

《进出口经理人》:加工贸易新政对调整的几类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纺织行业也在被调整之列,但其行业利润率反而上升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玉敏:此次政策调整是针对两高一资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行业。我觉得,对两高一资行业的限制是一种长期的政策方向,而对于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设置的规定是一种动态的调整。比如将来有其它产品引起贸易摩擦比较多,那么它可能也会被纳入到《目录》中。

纺织行业属于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行业,也是顺差比较大的行业,肯定要调整,但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因为外部现在已经对我国纺织行业设置了很多障碍,如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和中国欧盟纺织品贸易协议。所以政府就没有再从国内再进一步挤压这个行业。

李鑫:对任何一个行业实际影响都不会很大。但被限制的这些行业如果企业还要再新建或者扩张,一些部门在审批时肯定都会考虑到政策的导向,我觉得这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进出口经理人》: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对企业经营层面有影响,请你简单解释一下。企业用什么办法来规避这方面的影响?

李鑫:缴纳台账保证金占用了企业流动资金,损失了保证金利息一年期定期利息减活期利息部分,实际影响并不大,尤其对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来说。比如像魏桥、鲁泰、孚日,因为他们大量的燃料是要进口的,所以也被划为加工贸易。由于这些企业现金流一般比较充沛,《目录》并不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事实上很多企业即使存款基本也是活期的,可能利息方面就没有损失,只是占用了一些资金。

在规避影响方面,我觉得企业可以在财务方面保守一些。

袁宜:保证金台账制度带来的财务成本的上升是有限的。但这个制度体现了政府贸易政策的导向,向企业传递了政府希望贸易结构升级,政府会不断出台新政策来调节企业的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这样的信息,也就是政府希望引导企业自主地去推动这种调整。

《进出口经理人》:无论出口退税新政,还是加工贸易新政,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型。请问企业该怎么理解转型?

赵玉敏:理论上说,企业有多项选择。一是可以转嫁成本,上游转到下游,或转到进口商、消费者,有定价话语权的行业可以这样做。二是对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比方说一个企业原来生产一般毛巾,现在生产丝光毛巾。三是可以降低水电管理、人工管理、采购原料,以及物流方面的成本,优化供应链、品牌、营销网络等。四是投资新兴行业,纺织行业很多企业就转产了。比如,江苏阳光是我国大的出口企业,原来生产高档面料,现在投资太阳能新能源领域;雅戈尔投资证券;红豆衬衫投资摩托车、房地产。这些企业觉得原来的传统行业,现在发展空间小了,市场竞争激烈了,优惠政策逐渐取消了,那么就向其它新兴的行业拓展。这样,企业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当然核心业务可能还是纺织业,但多元化了。另外,企业可以到中西部地区或是国外设厂。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传统行业必须创新,一方面是在本行业创新,搞差异化战略;另一方面是在行业之外,投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出于国家利益的整体考虑出台《目录》,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影响。但企业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出路。

我觉得企业在经营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企业家如果保持一种创新的意识,随时判断市场的机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这些风险。

《进出口经理人》:传统行业企业投资新兴行业,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纺织行业企业这种情况是否很多?

李鑫:现在我国传统行业有很多企业投资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大集团基本都是多元化的。当然可能纺织类的企业资金流比较充足,而且他们本身在当地有非常深的政府背景,基本上都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比如雅戈尔、江苏阳光、鄂尔多斯、卢泰等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企业。这些企业本身有资金,然后政府肯定要扶持这些大企业,那就有可能会给他们一些地,他们就可能开发房地产。

但并不是说他们不看好纺织业或不准备在纺织业发展了。比如雅戈尔投资一些股权,包括中信证券和宁波商业银行,不是说雅戈尔当时就认为证券和银行会有这么好的前景,初衷只是希望在金融方面有一些投资,以便拓展企业自身的资本平台。

纺织企业多元化,一方面投资房地产的比较多;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当地的一些资源,比如鄂尔多斯利用煤(内蒙古是比山西还要大的煤矿大省)。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企业本身做纺织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像鄂尔多斯是羊绒业的绝对龙头,雅戈尔是服装业的绝对龙头,而且他们在主业上发展还是非常好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多元化以后,还会用多元化赚的钱来反哺自身的纺织和服装业。

《进出口经理人》:此次政策调整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施了差别政策,是为了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但为什么有的沿海企业转移的方向并不是中西部而是东南亚国家?

赵玉敏:企业要根据自己特定的产品、市场目标做选择。国家如果在中西部地区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可能企业就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了,但如果中西部条件不足,情况就不同了。打个比方,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但目前我国北方煤的开采成本、运输成本都在提高。那么,让南方使用北方的煤还不如直接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煤更经济。在这个问题上,企业觉得怎么更有利就会怎么去做。

广东沿海那边,去往内地的交通还不如去往东南亚国家的交通方便,水路可能成本要低一些,特别是大吨位的货物,内地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要考虑进去。而且那边可能离国际市场更近一些。我觉得应该鼓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选择。

李鑫:雅戈尔可能很有代表性,一开始也是追求国际化。但目前雅戈尔国际化的步伐在放慢,而更加重视国内市场。

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在全球是排前几位的,国外很多品牌都在涌进中国,雅戈尔认为自己在国内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释放。我觉得看重国内消费市场是非常对的。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再一方面就是出口本身的基数也越来越大,不可能期望每年的出口都有20%以上的增长,我国出口是会降下来的,但是国内消费市场反而可能会从10%多升到20%多。

很多企业像孚日、鲁泰也都看好国内消费市场。因为企业在没有成熟的时候,盲目地介入国际市场(当然不是说去做贴牌而是以自己的品牌介入),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企业在国内的品牌和渠道都没有得到大家认可,你怎么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呢。所以我觉得国际市场是要慢慢尝试,但现在很多企业应该不会设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去开拓国际市场。而且,我觉得如果中国往海外转移肯定是在往西部转移之后才会发生。

《进出口经理人》:中国现在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印度、越南,包括中国中西部,会不会取代东部这些比较好的省市?

李鑫:企业往中西部转移只是有这个可能性,是一个趋势,但可能速度没那么快。比如雅戈尔在重庆建了一个厂,但至今其贡献的利润、产能都不大。

虽然我国工资成本在上升,但纺织行业机械化程度也在提高。从2001年到现在,从业人员的人数每年才增加3%~5%。但纺织行业的规模、销售收入、利润都是20%以上的增长,相对于整个行业的增势来说,用工人数实际上是在下降。而且,转移不是说简单劳动力成本的比较,还有当地的一些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等的比较。

《进出口经理人》:假如企业真的在中西部地区设厂,在三五年之后,是否这些地区也会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企业有这方面的顾虑,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袁宜:我个人认为,限制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一个趋势,从长远来看,中西部地区终将受到这个趋势的影响。企业应该从一个比较长远的角度来判断生产的产品是否有竞争力,也就是这个产品的附加值是否足够的高,是否能够承担人民币的升值,承担要素价格的调整。把生产从东部移到西部,这仅仅是一种策略上的权宜之计。

正解贸易顺差

《进出口经理人》: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新政的实施对缓解贸易顺差效果如何,我国下半年贸易将会有怎样的走势?具体到纺织行业,情况怎样?

赵玉敏:从供需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能力过剩,有很强的出口冲动,国外进口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依然很旺。现在国际上通货膨胀的预期在慢慢上升,如果通货膨胀趋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会更大,因为国外发达国家需要用中国便宜的产品去降低他们国家国内的通胀率。所以,我觉得这些政策对贸易形势有影响,但影响相对有限。

2007年下半年,顺差会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李鑫:这些政策只是产生了几个小波浪。即使出口退税率下调到零,中国的纺织品还是有议价能力的,能实现出口价格的不断上升,降低出口退税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调以来,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反而在上升。

而且,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国际优势地位非常明显,如2006年印度和越南出口额不到300亿美元,我国1400多亿美元。

《进出口经理人》:缓解贸易顺差的政策一个接一个出台,但好像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在当前贸易摩擦这么大的情况下,我国如何疏解这种困境?

袁宜:贸易顺差为什么产生,一是人民币名义汇率太低,所以人民币名义汇率要升值。二是国内要素价格太低,应该让要素成本合理化。这已经在国内政界、学界达成共识。当然,最终是把我国出口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由此完成贸易结构的升级。

但必须要考虑到国内企业对于汇率变化的承受能力,如果在短期内就升值10%~20%,可能企业来不及调整。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内居民对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如果要素价格大幅度的调升,国内居民和企业对物价的承受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在我国通货膨胀已经有所抬头的情况下。所以,汇率升值和要素价格提升应是稳步向前推进。

《进出口经理人》:《目录》的出台是为了缓解顺差。但存在即合理,是否我国当前的贸易顺差也是一种必然?

袁宜:从一个比较长期的角度来看,贸易顺差和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有关。比方说,一个30岁左右的青壮年,他肯定不会把自己当月的所有收入全都消费掉,他要养老,还有子女未来的教育等。那么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也有年轻和年老的区别,这要看人口负担比(需要负担的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

上一篇:公司新年创新祝词下一篇:小班教学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