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自然)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被应用於生产过程, 渗入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 可引起他们素质的变化, 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 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比较活跃,生产关系是形式,则相对稳定,按照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要求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必然发生矛盾。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信息化的文化特征:开放、多元、融合和共时。全球的文化随着信息化的浪潮正在朝着开放方向发展,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交融,兼融并包,互相取长补短,趋同特性明显加快,但各民族文化开放发展的不均衡趋势也在加剧,保持各民族的本质特性需要有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规则来维护各民族文化特性的本真;多元是每种文化的特性,已经很难找到原有文化的单一属性,而是表现为多种文化的不同属性,从而凝聚成新的属性;融合是每种文化都会从与全球其他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和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文化发展跨越地区、国界和时空,甚至表现为全方位全领域的跨界、无界和穿越;共时是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的文化都能在同一的系统中同时存在,虚拟和实时实现。
由于信息化的基本形态和文化特征,信息化正重新定义着价值、劳动、就业岗位(人力资源)、市场、垃圾、关系、秩序和规则等,进而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切基于信息共享。
基于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应包括:
软硬兼施。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与软件需要匹配,任何组织和单位的业务、技术、管理、人才、文化等的传承和变革与信息化需要同步进行,实际是责权利的相互匹配。就技术层面而言,信息化是多种技术综合的产物。它整合了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等。在国家层次上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整合.人们普遍用synergy(协同)一词来表达信息时代的这种综合性。
虚实一体。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加速融合,虚拟和现实、有形和无形要相结合。引入任何新技术都需要引入“一虚一实”这两套东西,“实”是指相关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虚”则是指企业文化、IT管理理念等,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有虚无实”的系统会出现诸多问题,很难推广、应用,反之亦然。只有“虚实一体”才能使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让信息化更具生命力,从而支撑组织和单位的发展。
点面结合。网络和点状相结合,项目实施和整体规划相结合,两者要衔接,具有配套一体的规划,在实现总体目标的框架下实施具体项目,避免形成孤岛,实现整体布局和信息共享。具体到信息化单位,应建立信息资源建设统筹协调机构,对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及统一部署,建立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改变各机构各部门自行其事现象。机构内部的各种资源的配置要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资金、设备、技术、人员、信息等要素的投入要达到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可持续使用。这样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有助于管理者通过对系统内外界环境的分析,从全局上把握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及目标,采用有效手段配置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合理,通过制定信息战略目标、重点和策略来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使之形成合力,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及长远目标规划。
长短兼顾。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相互兼顾,两者要能很好地结合,信息化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长远规划必不可少,短期计划亦然,与点面结合有不同的功效,以实现形成持续滚动的效果。在这方面,还需要注重利用利益协调机制来促进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信息化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它必然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全、应用整合、互联互通甚至调整管理运作机制和业务流程,这些必然会触及到某些部门或某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单位最高管理层的明确态度并辅以积极务实的利益协调,“信息孤岛”必将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单位领导从利益协调角度观察,并做出有效部署。
竞合并行。竞争与合作同等重要,为了竞争必须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更好的竞争。实践证明,合作竞争使企业可以近距离的相互学习,从而有利于合作企业间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将自身的能力与合作企业的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能力。此外合作组织整体的信息搜集、沟通成本较低,可以更加关注行业竞争对手的动向和产业发展动态、跟踪外部技术、管理创新等,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
术略同步。战术和战略需要同步实施,信息化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个是战术层面的信息化是浅层次的信息化,战略层面的信息化是深度的信息化,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让两者在战略层面融合,就会发生战略转型,两化融合深度就会非常自然。
理实相辅。实践和理论需要相互适应,需要相辅相成,信息化理论层出不穷,更新很快,领先的、适用的、过时的,在不同组织和单位中都有很好的适用范例,但实践是现实的,而且不容再次或多次重来。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组织和单位中各个领域和层面的问题,促进组织和单位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达到全面支持组织和单位的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产品和技术的服务。融合发展是工业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信息化的本质要求。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实现工业化,建国100周年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为了实现这一百年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工程院组织了一百多位专家,研究拟写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主要路径一是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是智能制造;三是强化制造基础;四是品牌质量;五是绿色低碳制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关系;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F0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30—02
分配关系就是在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在产品分配领域内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是这样总结的: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是表现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生产关系具有很强的历史阶段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同时在相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具体的分配关系体现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是也是社会发展的间接驱动力,恰当的分配关系可以对提高经济效益、稳定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五十一章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在书中一开始马克思就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对新追加的劳动形成的新加进的价值分配有这样的描述:
可见,由每年新追加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从而,年产品中体现这个价值并且能够从总产品价值中取出和分离出来的部分——分成三部分,它们采取三种不同的收入形式,这些形式表明,这个价值的一部分属于或归于劳动力的所有者,另一部分属于或归于资本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属于或归于土地所有权的占有者。因此,这就是分配的关系或形式,因为它们表示出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种分配关系就是按要素分配,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性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首先把年产品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与生产相关的因素划分)这种划分为按要素分配奠定基础,认为资本、劳动、土地都是生产价值的必要条件,因为都参与了价值的生产那么认为参与价值的分割也就顺理成章了。按要素分配关系有以下特征:
(一)资本处在主导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无疑是资本处于主导地位,土地要素相对资本而言不具有机动性不利于寻找替代的合作对象,这就使得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土地处在次要的被动位置,土地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不利地位还取决于土地相对过剩的事实,特别是正对那些对土地并没有更高要求的商品生产企业,无疑在农业产业企业土地的地位绝度有所提升;劳动也是社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者丧失了劳动资料使得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也处在被动位置,对其地位威胁的还有科技发展的原因,科技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地位更为被动;只有资本一直是社会化生产中的主导,避开了土地和劳动的不利因素,资本就掌握了在生产中的主动权,使其一开始就占据了组织的位置,所有的这一切都使得资本毫无争议地在生产关系中取得了主导权,也就顺理成章的取得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主导权。
(二)劳动是雇佣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生产中劳动必须是雇佣劳动,这无疑是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雇佣劳动的形式对整个过程(产品生产)的面貌和生产本身的特殊方式有决定作用。劳动要成为雇佣劳动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条件,这些条件集中在少数个人手中,另外一些个人对土地拥有排他的所用权。劳动条件这里表现为劳动资料,劳动资料的丧失是劳动沦为雇佣劳动的最主要条件,没有了劳动资料的劳动者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其次,劳动者必须能够有人身的自由,相比奴隶制度下的奴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者具有绝对的行动自由,自由为劳动者受雇与资本家提供便利,但是劳动者没有不受雇与资本家的自由,这使得劳动者在分配关系上是被动的接受。
(三)土地私有
土地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这些少数人取得了具有排他的所用权。这些少数人取得土地所有权并不是所有土地都自己用于社会生产,而是在保留所用权的条件下可以让渡自己的使用权获得相应的收益,土地是生产商品必须的条件,但是这个要素是不居于主导地位的,土地的私有为资本合理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便利,同时也为土地增加产值提供保障,这是资本和土地都想看到的结果。
(四)私有制的确立
私有制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按要素分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私有制包括了用于获利的资金的合法存在,也为土地私有获得收入提供保证,私有制度的确立还为资金和土地的合作提供必要的依據。
马克思用深邃的眼光洞见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其所有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个目的理性展开,同时这个目的也是分配关系建立的基础,资、劳、土地等要素的价值分配在这个目的指引下按贡献分配。按要素分配是对应社会生产的相对落后情况下产生的,其实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其分配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按要素分配关系是主导的分配关系,其他的分配关系还包括社会福利性分配、政策性福利分配等。
按要素分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种分配关系可以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按要素分配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这就间接起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因为资本在利润率确定的情况下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努力地提高商品的产量,这种努力就起到了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其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资本的逐利性还体现在资本努力把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缩减到当时的社会平均水平以下。通过这种努力使商品的社会生产效率可以得到长足的提高。最后,按要素分配保证了各个劳动要素的积极性也就是社会公平的合理体现,对社会生产来说既然是过程的必要条件,那么对生产有积极贡献则必然要求获得收益这也保证了各个要素必要的热情和合理权益,其本身也就是对社会公平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演变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同为商品经济社会下的两种社会形态,商品社会典型性的特征就是生产力相对落后,表现为社会产品匮乏、生产效率低下。
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着重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方面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在分配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1978年到1987年,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一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明在现阶段并不具备实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二是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三是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并对分配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阶段分配改革的实践是以农村20世纪80年代初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从分配方面来说,责任制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
(二)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探索,确立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分配关系,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是中央重要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劳动收入可以参加分配。
(三)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而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地位,是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具体化;同时提出不断完善分配结构,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四)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的模式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两个注重”原则。一是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没有否认知识、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三是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变迁的思考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但不能忽视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的实施,确实使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了起来,但是收入差距在扩大也是事实。如果忽视”兼顾公平”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必定会影响到“效率”的优先地位。
(二)认识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似乎已经明确界定了政府和市场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不同职能。政府强调再次分配更多的是要求关注社会公平,对社会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社会贫富悬殊进行必要的政策干预,为社会合理公平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认识非政府组织对社会分配的巨大影响,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的一年。特别是2008年初的雪灾和五月的汶川地震中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这些非政府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参与灾区恢复重建,人们在为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有效地努力叫好的同时也看到了所谓正规渠道的社会分配的局限,但是同时可以发现的就是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处境也很为尴尬。
分配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富者收入大于支出,贫者无消费能力,有效需求不足就会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分配能够揭示一定社会制度下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劉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因此规范收入差距会影响人们工作和生产的效率,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从非政府组织所做的贡献和其所处的尴尬地位提醒我们对分配关系的关注,是对社会全面发展重要前提,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一样: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万里行”活动总结
我校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按照中心校”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总体部署,深入细致地组织了”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 ”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安排我校”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的有关事项,保障了活动有序高效开展。
二、制订方案,周密安排。
校领导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传达贯彻通知精神,制定了我校”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方案,及时部署学校安全工作,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完善了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落实了层层责任制,有效地保障了师生的人身安全。
三、注重宣传教育和安全演练
学校高度重视了安全宣传教育环节,使师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救护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展示安全教育图片,悬挂”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标语。
2、开展一系列《安全伴我行》主题教育。各班出一期有关防火防震防溺水的班刊,上一堂安全主题班会课,开展安全征文活动。
3、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
4、开展师生消防灭火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四懂四会”能力。
四、开展《致学生及家长一封信》活动。针对汛期和暑假时期安全特点,组织开展向全体学生及家长致信活动。通过致学生及家长一封信,教育学生遵章守纪,不在无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要求家长对学生假日和户外活动做好监护,防止学生溺水、雷击、交通等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开展安全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在安全生产月中,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对学校进行了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各级责任制。在楼道和醒目位置张贴了安全温馨提示标语,在校园内悬挂了安全宣传标语,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对全校范围内的重点及重要部位进行了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防自然灾害事故、失密、防投毒等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后,我们满上在当天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整修,以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与稳定。
六、严格管理,规范值班制度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尽职尽责,提高警惕,搞好安全保卫工作。做好学生因事、病离校和家长的交接记录手续,来访人员的登记手续。加强对值班人员的责任心教育,严禁空岗、漏岗,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云南蔗糖厂的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对云南蔗糖厂的清洁生产的分析、总结、回顾和对清洁生产审核的成果的`介绍,用事实说明了在糖厂认真实施清洁生产的作用和体会.
作 者:张逸庭 ZHANG Yi-ting 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清洁生产中心,云南,昆明,650034刊 名:环境科学导刊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年,卷(期):28(6)分类号:X38关键词:蔗糖厂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审核 云南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工作实行项目经理办公室、各部门、各班组三级重点负责,全体职工人人参与负责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全体人员必须按本责任制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
一、项目经理安全职责
1、总经理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的领导责任。
2、批准发布本项目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确保贯彻实施。与员工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3、负责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计划和长远规划,确定安全生产目标值。按国家规定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有效实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有计划的解决重大隐患和职业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4、建立健全的本单位安全组织机构,按职工总数的2-5‰配备安全专业管理人员,并相对保持稳定。
5、定期召开安全专题会议(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及时研究和解决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组织实施。
6、组织制定本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并每月组织一次演练。
7、按规定参加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及考核,组织对本项目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不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不上岗。
8、按权限组织本项目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及时、如实向上级机关报告生产安全事故,9、督促、检查、指导副职、副经理等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10、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认真落实“三同时”(即:安全卫生环保设施与主题工程设计、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有关要求,按程序进行报批。
二、项目安全副经理安全职责
1、对本项目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责任。项目经理外出时全权负责协调处理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日常工作。
2、直接领导本单位安全部门的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或审批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组织制定本项目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做好演练的各项协调准备工作。
3、组织制定、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危险源点及监控办法,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4、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消除不安全因素,做到生产服从安全,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5、定期组织各部门安全大检查,分析项目安全生产动态,落实事故隐患和整改,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
6、组织开展各类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奖励先进部门和个人。
7、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安全培训,组织公司的安全教育和考核工作。定期组织岗位安全技术练兵,向职工告知所在岗位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每月进行一次全员考试。
8、按规定组织事故调查和上报,并按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使全体人员受到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
9、负责动火项目的审批工作。
三、现场安质部长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按“五同时”的要求做好安全工作。
2、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等能得到有效实施,向员工及施工人员明确所在岗位具体的安全责任。
3、组织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定期考核。
4、组织各部门定期、不定期(至少每周一次)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安全装置、防护设施处于完好状态。
5、发现隐患,要及时组织整改,作好记录;主管部门无力整改的要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及时上报领导,发生事故要立即按紧急救援预案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
6、严格执行劳保用品管理制度,督促职工穿戴。
7、定期检查安全防护用品、消防器材、压力仪表等,一经发现失效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
8、对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并采取应急处理,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安全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企业的安全工作。
2、负责新入职员工安全生产教育、职工全员教育、特殊工程人员教育等多种教育,并进行考核。
3、组织开展安全月等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制定、修订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草案)、危险源点及监控办法,负责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组织汇总、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提出技术措施方案,批准后严格监督执行情况。
4、组织施工现场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整改措施;对新、改、扩建项目及设备更新发行项目坚持并参加设计审查、竣工验收、试车投产工作,使其符合安全要求。
5、负责本项目锅炉安装等特殊设备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经常进行现场检查。督促并协调解决有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作业,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工作或生产,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处理。
6、负责动火特种作业的审批(报监理、业主代表、项目经理审批同意后执行),监督检查日常动火等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7、负责各类事故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并建立健全事故档案,主管轻伤以下事故处理,参与、协调重伤及其以上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工伤鉴定工作。
8、按照国家规定制定职工劳动用品的发放标准,并督促及时发放、合理使用,会同有关部门搞好防尘、防毒、防噪音、防暑降温工作,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五、财务部安全职责
1、制定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安全生产事故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及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资金及时到位。
2、对所需要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在计划安排时,应保证资金,一经立项,则不准挪他用。
3、定期向主管副总经理汇报安全生产资金使用情况及储备情况。
4、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要全力配合主管领导的处置,制定快速使用后续批复的操作程序。
(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第一条 为了贯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确保项目安全生产各项目标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制 度。第二条 安全生产奖励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安全生产工作不落实或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采取以处罚以教育与经济手段、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把激励、教育、处罚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始终。第三条 坚持奖罚分明的原则。对在安全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发生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予以处罚;对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职、渎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生产现场劳 动纪律造成事故或隐瞒事故、弄虚作假的,给予重罚。第二章 奖励规定 第四条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对责任单位实行奖励:
1、负伤率在1%以下的单位,按其所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5%进行奖励;事故率在2%以下的单位,按其所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5%进行奖励。事故费率在1.5%0以下的单位,按所降部分的30%进行奖 励。
2、目标考核综合分达90 分及以上单位,项目对工区长、职能部 门责任人按其所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50%予以一次性奖励;第五条 有下列表现之一的班组、施工队、人员,皆纳入安全生产 奖励范围,奖励费用在安全生产管理基金中支付: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2、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了重大事故发生的。
3、发生事故时,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使职工生 命和国家财产减少损失的。
4、在安全技术、职业卫生方面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出重要建议 被采纳,有发明创造或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
5、坚守岗位、忠守职责,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做出成绩的。
6、安全奖励应根据责任大孝贡献多少、安全工作难易程度,分开 档次,严禁平均主义,一次性奖励由安全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第三章 处罚规定第六条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对责任人实行经济处罚(必要 时给予行政处罚):
1、发生伤亡事故时,按下列规定,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当事人 实行经济罚款:1)一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贰千元以内的,按10%的比例对事 故责任人进行处罚。2)一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贰千元至伍千元的,罚款数额在 二仟元的基础上,其余部分按8%的比例计算。3)一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仟元以上的,罚款数额在伍仟 元的基础上,其余部分按5%的比例计算。4)一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 万元以上的,上报公司,由公 司安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处理决定。
2、发生伤亡事故时,涉及对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的各级责任人,应按责任大小实行经济罚款(视情况研究确定数额)。对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责任者,除按事故责任大小实行经济罚款外,还要追 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条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对责任单位负责人实行处罚:
1、负伤率超1%的单位,按其所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5%进行处罚;事故率超2%的单位,按其所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5%进行处 罚。事故费率超1.5%0 的单位,按所超部分的30%进行处罚。
2、经目标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按其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30%予以罚款,罚款在所缴纳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中扣除。同时实行安全 生产“一票否决”制,取消当评先资格。第四章 附 则第八条 被罚款单位要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上缴项目部,责任单位的罚款应在事故处理后一周内上交项目财务核算部。不按规定时间交纳罚款,被回罚处罚。安全罚款纳入安全生产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安全生产违章违规处罚细则
一、施工现场与高空作业
1、严禁不戴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违者责令离开施工现场,并每 次罚款30 元,工班长每次50 元。
2、严禁穿拖鞋进入施工现场,违者立即停止工作,每次罚款30 元。
3、严禁穿硬底易滑鞋从事架上作业,违者罚款30 元。
4、严禁打架、斗殴,违者双方当事人各罚款50 元。
5、严禁高空作业向下抛扔任何物品,违者罚款50 元,造成后果 的责任自负。
6、严禁酒后高空作业,违者罚款100 元并停止作业。
7、高空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带,拴好安全绳,违者罚款30 元。
8、严禁上料盘,自主升降平台乘人,违者每次罚机械操作人员50 元,搭乘人员30元。
9、严禁擅自拆取施工现场建筑设施及机械设备零部件,违者罚款 100 元,严重者按偷盗论处。
10、严禁擅自拆拿安全网上绳索,违者罚款200 元,造成后果的 责任自负。
11、现场不听从安检人员指正,违者罚款30 元。
12、扣压、拒收或拖延执行“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罚当事人100 元,罚施工单位300 元。
13、对安全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未在限期内整改的,罚施工单 位有关领导100元,罚施工单位300 元。
二、施工机械
14、施工中各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取得合格 证后方准许上岗,罚款50 元,违章指挥者,罚款100 元。
15、所有机械必须实行“三定”(定人、定机、定安全操作规程),悬挂安全操作牌,未实行“三定”的机械不得使用,违者罚操作人员 50 元,罚主管领导100 元。
16、严禁非操作人员动用机械,违者罚款100 元,罚施工单位200 元。
17、手执电动机具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违者罚款 30 元。
18、机动车辆严禁无证驾驶,违者每次罚驾驶者200 元。
19、非载人机动车辆,严禁载人,违者每次罚驾驶者100 元,罚 搭乘人员50 元。20、严禁酒后操作机械设备及驾驶各种车辆,违者罚款100 元。如不接受处罚,取消当事人在本施工场地中操作驾驶资格。
三、施工用电
21、一切电照设备要有合格的保护接零,严禁一线一地供电,违者 罚责任电工50 元,非电工操作罚款100 元。
22、电动机械必须装设触电保护器,违者每台件罚责任电工30 元,罚施工单位100元。
23、非电气工作人员,严禁从事电气作业,违者罚款30 元。
24、电路走线严格执行操作规定,严禁乱拉乱接电源和电气设备,检查提出不改者,罚款50 元。
25、严禁电工单独带电作业,违者罚当事人30 元,罚指派人100 元。
26、严禁保险丝以大代小或用其它物品代替,违者罚责任人30 元。
27、移动式电气设备必须用橡胶电缆做拖线,其他固定式电气设备及照明线路必须架空2m 以上,电线与金属导体用绝缘材料隔离,违 者罚责任人50 元,罚违章指挥者100元。
28、偷拿施工现场及生活区电气设备等,按价格的10 倍罚款。
四、防爆、防火
29、施工现场各类材料库必须配备防火材料,任何人不得挪用,违 者按价格的10 倍罚款。30、配备的防火器材,要定期更换防火材料,检查是否失效,违者 罚当事人每件30元,施工单位100 元。
31、氧气瓶、乙炔瓶,作业点三方安全距离不得小于10m,如因场地狭小必须设隔离墙板,作业完毕后必须收库或放置远离人员的地 方,违者罚款50 元,施工单位100 元。
32、严格执行爆炸物品安全保管管理制度及爆炸物品发放细则,违 者罚款100 元。
33、爆破工应严格执行安全岗位责任及爆破程序进行爆破工作,违 者罚款200 元,罚施工单位500 元。
近十年国内新型干法水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不同时期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不同的工程设计思路,如今设计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蕴涵了技术进步的时代特征,生产运行指标亦不断地创领新的水准。下面笔者就2011年6月投产的山西新绛威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4500t/d熟料生产线二期的工程设计和生产运行作一介绍。
2 工程设计思路总结
威顿水泥集团是一家集水泥生产、商品混凝土加工、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目前公司拥用一条1000t/d(俗称一线)、一条2500t/d(4500t/d一期工程,俗称二线)和一条新投产的2500t/d(4500t/d二期工程,俗称三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三座大型粉磨站、一座混凝土搅拌站、一个物流公司。山西新绛威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系威顿水泥集团的前身。
2.1 工程概况
山西新绛威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4500t/d熟料生产线二期工程于2010年8月开始建设,2011年6月竣工投产,6月18日开始投料运行。2011年6月26日8时始至2011年6月29日8时止顺利通过72h连续运转的达产达标考核。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其中入窑生料投料量180t/h(熟料产量>2600t/d),3天累计熟料产量7800余吨;水泥熟料3天强度平均≥30MPa,28天强度平均≥58MPa(后补);五级预热器C1出口温度在300℃左右(低时达295℃),窑头煤粉计量秤喂煤量(实物煤热值在23000k J/kg左右)5.6t/h,窑尾煤粉计量秤喂煤量8.8t/h,折算成单位熟料烧成热耗为3006.7k J/kg(设计指标为≤3135k J/kg熟料,2010年全国水泥熟料平均烧成标煤耗为112.20kg/t)。
2.2 工程设计思路概要
(1)本工程有关设备配置特点
司2500t/d熟料生产线三线工程有关主机设备配置与2007年7月投产的二线同类型工程有以下不同,详见表1。
主机设备选型要适合企业的环境、原燃料、管理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尤为重要。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案,都有系统优化和配合的问题,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亦不可能独善其身。
(2)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一:纵观国内水泥熟料的烧成系统,预热器与分解炉都吸收了国内外各种炉型的优点,对原燃料适应性较宽,实践证明实际分解能力大于设计能力,而熟料冷却能力(第三代篦冷机的出料温度:65℃+环境温度)却往往达不到,因而影响了烧成系统生产能力的发挥。因此,本工程采用了国内近几年新推的第四代篦式冷却机。第四代篦式冷却机相对于第三代篦冷机具有风机数量减少(漏风量小)、篦板不运动(磨损小)、篦床上分风均匀(冷却效果好)、篦床下无灰斗(无漏料)等优点。生产运行已表明,第四代篦式冷却机的应用已达到预期效果。
设计思路二:本工程原料粉磨采用了国内近几年研发的四辊立磨技术,三线四辊磨相对于二线三辊磨具有自动抬辊与落辊,可以实现空载启动;磨辊可以同时加压或分别加压;限位机构避免了磨辊与磨盘间的金属磨擦;回转喂料器减少了三道锁风阀振动大的弊端;笼形结构的复合式选粉机调节细度灵敏。根据笔者多家生产情况调查,像二线这类原料磨的生料细度很难达到0.08mm方孔筛筛余小于16%的要求。生料细度以及颗粒的均齐性对生料的易烧性、熟料质量都有影响,故设计要树立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理念。
设计思路三:近年来烧成窑尾采用大布袋收尘器代替电收尘器已是环境保护所要求的趋势,而取消增湿塔则是我们许多建设业主所担忧的。增湿塔作为窑尾废气降温调质(采用布袋收尘不存在调质问题)设备,在窑尾SP余热锅炉没有投入运行时发挥作用,一旦投入运行将不起作用。若熟料烧成系统的运转率是90%,则余热发电运转率是87%,这是许多工厂的实际运转率。因此,取消增湿塔不仅可以节约上百万的设备与土建投资,而且可以节约用水。取消增湿塔改用管道喷雾降温设计中,要处理好管道沉降灰排放与输送问题。因此三线工程设计中,将管道沉降灰经锁风阀至倾角输送的链运机分为两路:干灰由链运机转送至生料入库输送设备,湿灰由链运机中间卸料口排至地面。
设计思路四:煤粉制备能力按烟煤或煤质比较好的情况下,采用ϕ3.0m×(6.5+2.5)m风扫磨,生产能力17~18t/h,对2500t/d熟料生产线设计已能满足要求。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能源供应紧张状态日趋明显,对身处产煤大省的工业企业更有利用低质煤、劣质煤资源优势。因此,设计作先行考虑,将煤粉制备能力、选粉能力加大有利于低质煤、劣质煤的使用,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非常有益。
设计思路五:烧成窑头煤粉燃烧器采用新一代高效节能四风道燃烧器。该燃烧器具有一次风量低、热回流强、煤粉浓缩等技术,高温二次风的迅速卷入大大缩短了煤粉预热时间,改善和提高了火焰根部的环境与温度,使煤粉在燃烧器出口就能迅速燃烧,对使用低挥发分煤及低热值煤非常有利。经实际生产使用佐证,这种新一代高效节能四风道燃烧器较之常用三风道燃烧器,在相同熟料日产量情况下,每天节约用煤(煤粉)~10t/d,节煤比例约3%。
设计思路六:DCS控制系统采用美国AB系统。窑尾采用总线仪表,通过PROFIBUS协议将自动化过程控制的“眼睛”和“手”,如压力、温度以总线方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独立子系统,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将现场的信息传送到上位机,并执行上位机指令。PA总线极大地降低了系统成本,同时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随着PA总线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其优越性价比和可维护性越来越得到显现。
设计思路七:参照二线实际正常运行时各大型风机进风口调节风门开度情况,对运行工况变化较大的高温风机、窑尾排风机、煤磨排风机、篦冷机冷却风机,均采用变频调速操作,取消进风口调节风门;对于运行工况较稳定的窑头排风机和原料磨循环风机,仍采用风门调节。大型风机变频调速的合理配置,为降低生产运行的系统综合电耗奠定了基础。
本工程不足之处:一是辅助原料因建设场地限制没有设置均化设施,辅助原料成分控制只能借助进厂源头的预先控制,给生产调度增加了难度;二是熟料计量以及熟料散装装车的环保收尘,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加以解决,这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难题,有待改进与提高。
3 生产运行及操作管理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入运行,关键在于运行指标的优劣,尤其是在能源供应紧张、能源消耗占水泥生产成本七成以上的今天,强化节能降耗的运行指标显得格外重要。
3.1 生产运行操作
山西新绛威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500t/d熟料生产线三线自试生产以来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以优质、高产、低耗为生产目标,截止到2011年7月底,已累计生产水泥熟料9.1万吨,目前生产运行良好。
(1)生产运行指标
熟料产量:>2700t/d(设计为2500t/d);
熟料热耗:<3051.4k J/kg熟料(设计为3135k J/kg熟料);
熟料强度:≥58MPa(28d平均抗压强度);
熟料综合电耗:<55k Wh/t(设计为60k Wh/t);
一级预热器出口温度:300℃(设计为330℃);
熟料冷却机出料温度:<98℃(设计为65℃+环境温度);
粉尘排放浓度、噪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生产操作参数
目前烧成系统生产操作参数见表2。
3.2 操作管理体会
通过调试及生产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实现熟料质量高、设备运转稳定、系统能耗低,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可忽视:
(1)工程设计与安装,设计是创领生产运行新水准的先决条件;安装是实现设备高运转率的一大保证条件。
(2)操作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要在生产中勤动手、善动脑,学习先进技术,不断总结操作经验。
(3)岗位巡检工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对所属区域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认真检查,搞好设备润滑,并善于及时发现生产线上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4)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善于不断总结生产运行情况,不定期组织工艺、机械和电仪等专业人员对生产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找出解决办法。必须做到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判断有据可依,尽最大努力把生产线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5)月检、年检及临时检修都应有计划性,并做好检修准备工作,不断提高检修质量。
在整个UTTAS项目中,美国陆军所提出的作为基础的生产要求总共对1107架机的生产做出了规定。这个数字旨在满足美国陆军作战部队的需要,同时考虑了因维护而减少的作战直升机的数量。虽然这个需求量对于投标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谁也不能预料“黑鹰”直升机及其派生机型的最后市场是何等巨大。同时也没有人能想象在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计划的1107架机生产结束后如果继续生产的话情况会怎样。40年之后,仍然无法对“黑鹰”直升机进行权威性的市场评估,因为新型号依旧在持续不断地生产。
美国陆军确定1976年5月是西科斯基和波音·伏托尔公司生产提案的提交日期。最后报价预定在1976年1月进行,1976年12月授予生产合同。原型机还在进行陆军飞行试验时,提案准备以及与两家公司的谈判工作就开始了。这种时间的交叠使两家公司有时间修改它们的提案和改进它们的设计以解决陆军在竞争对比飞行评定中发现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西科斯基公司获胜策略的核心,在飞行研制阶段就是这样做的。
1976年12月的生产合同授予日期是早在5年之前就由美国陆军计划好的,尽管研制阶段刚刚经历了YUH-60A和YUH-61A原型机的坠毁以及构型的重大改变,可谓状况频出,但生产合同授予日期仍然有效,并且在截止日期的前4个月与两家公司的谈判开始了。计划中的生产合同包括第一年产量较低的低速阶段,以及后来三年固定价格优先购买权的生产,在第一批为期4年的生产中,总计产量是353架直升机。
在设计与研制阶段开始的“黑鹰”鉴定项目将在陆军称作成熟阶段的期间完成。与低速生产同步的鉴定工作的完成仅由所选择的生产公司进行。向所选择的生产公司授予生产合同是“生产工程与计划”(PEP)阶段的最后一步,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制造生产工具和准备硬件采购与生产所需的文件。
与美国陆军资源选择和评估委员会(SSEB)的合同谈判开始于1976年8月,并且在11月底结束。美国陆军主要的评估领域包括技术、作战适用性、费用、后勤支持和管理等方面。在美国陆军的最终决策里,费用占了50%的比重。但是,关于技术方面的谈判是其中最紧张深入的,有可能会比想象中对于最终选择的直升机产生更大的影响。关于直升机的重量、性能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讨论显得尤为透彻。来自美国陆军性能检测数据以及所搜集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方面的数据在最后阶段仍然会进入评估。合同谈判进行之中这些数据将会被分析,被解释说明,有时会被质疑、被修订,并且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但是这些有争论的所有问题将会一个个地解决,其中一些对美国陆军有利,另一些则对西科斯基公司有利。
生产型直升机有了性能保证书和可靠性保证出乎人们的意料,也没有被热情接受。竞标获胜者是否赚钱取决于初始低速生产的全部353架机的某些性能以及可靠性与维修性等特性。每项特性的实现都有付出和回报。
美国陆军的目标是至少在UTTAS生产的初期阶段,要确保飞行性能和可靠性这些重要参数持续达标。这两项条款被证明是很难进行谈判的。性能保证书的目的是最令人担忧的,测量具有不确定性:飞行仪表的变化,周围的天气环境,以及其他可能引起不准确结果的因素。这种用于解释性能数据的统计学方法同样会使人担心。最后对空机重量和两个关键的性能参数——高温、高空环境下的悬停升限和巡航速度商定进行有偿调整。建立了费用刺激机制,当直升机的参数值比规定的数值好,则会得到奖励,反之,惩罚将会降临。
重量和性能保证书在UTTAS从原型机过渡到生产构型时对西科斯基如何修改UTTAS的详细设计有深远的影响。早期更多地注重重量减轻有助于造就很好的直升机,如可靠性和维修性的保证条款所规定的那样,它使得公司赢得额外的经费。
重量和性能
在技术领域,直升机的重量和飞行性能是陆军资源选择和评估委员会会议最具争议的两个主要问题。对生产型直升机重量的准确预测是相当重要的,这是由于美国陆军最关键的性能参数——垂直爬升率和任务巡航速度都取决于任务总重。现在的问题是西科斯基公司提出的生产型直升机设计与美国陆军已测试和评估的原型机不完全一样。计划对生产构型进行的许多小的设计上的改进反映了美国陆军8个月的测试期里所要求做出的改变。另外,这些改变是由西科斯基公司提出的,以便能够减小直升机的重量和制造费用,同时也提高飞行性能。
这些改变使得提出的生产型UTTAS比原型机轻了数百千克,而其中的每一千克差距都必须在关于飞行性能的讨论结束之前得到美国陆军的同意。经过两个月关于西科斯基公司生产型设计的空机重量和主要任务总重量的讨论后,取得了共识,最终的方案是其生产型比原型机轻了136千克。下表显示的便是从原型机实际重量到西科斯基公司合同说明书里确定的重量的减少过程,并且作为可达到的指标,得到了美国陆军的认可。
当重量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性能谈判的重点放在了美国陆军用于获得数据的方法以及仪表上,还有用于计算性能的电脑程序上。发动机进气口、减速器和附件产生的功率损耗的测量成了谈判中的热点,同时还有因为设计改动所带来的阻力修正。最为重要的飞行性能问题便是对在高度为1219米、温度为35摄氏度情况下,垂直爬升率的预测。美国陆军和西科斯基公司都比较和评定了来自系留与自由悬停飞行测试的数据,还有实际测得的垂直爬升的数据。用于连接旋翼桨尖帽的螺钉型号的功率修正量都成为仔细讨论的问题,这表明为对关键性能达成一致所需要的讨论详细程度之高。桨叶表面质量、仪器的连接线和传感器、机头空速管安装杆和桨尖马赫数等的功率修正都是亟需得到解决的问题。最终,对用于计算重量和功率变化的垂直爬升率导数达成了共识。
美国陆军还有一项性能要求,是在满载燃油但无有效载荷的情况下,一台发动机失效(OEI),直升机能在机轮离地1.5米高度上悬停,这一性能要求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问题,美国陆军掌握这个问题的话语权。西科斯基公司1972年提出的UTTAS原型机不能满足一台发动机失效后在1.5米高度上悬停的要求,除非消耗了燃油或卸去载荷才能达到这项要求。但西科斯基公司估计在满载燃油的情况下能在机轮离地0.3米高度上悬停,美国陆军当时同意了西科斯基公司的这个意见。可是这个问题始终在美国陆军的动力学专家的头脑中萦绕,4年之后,1976年,在生产提案谈判的过程当中,美国陆军清楚了西科斯基公司不仅不能满足1.5米高度悬停的要求,甚至连他们方案中的0.3米高度都达不到。
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飞行试验中心的陆军空气动力专家在工业界和陆军使用的6种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份有地效增大升力的全面分析报告。他得出的结论是西科斯基公司设计的UTTAS重量为6250千克(7448千克总重减去代表11名士兵的重量1198千克)太重了,这达不到在0.3米高度悬停的要求。为了满足0.3米高度悬停的要求,西科斯基公司的设计将不得不减少约227千克的重量。西科斯基公司的工程师们的减重举措是达不到这个减重值的。
西科斯基公司认为解决方法应当是当直升机以单发动机起飞的时候,907千克燃油的1/4应当被消耗或者被卸载,虽然在技术上说这是正确的,但是这显然违背了美国陆军关于OEI性能要求的条件。关于这一点,美国陆军SSEB技术小组的领导鲍勃·沃尔夫认为“西科斯基公司的做法简直就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讨论在这个观点下宣告结束,并且美国陆军提议将这个算做该公司的一个错误记录下来,但是可以接受燃油燃烧的理论。
在性能讨论会中,关于西科斯基公司产品的两个重要改变被提出,一是旋翼直径增加了10.16厘米以提高升力系数,要达到这点,就要将叶尖伸长5.08厘米。这个改进难度并不太大,并且其带来的好处已经由美国陆军通过使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陆军工程飞行中心设备测得,与此同时提案的谈判还在继续进行。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设计改进,就是稍稍更改了生产型直升机主减速器的减速比,因为美国陆军的技术小组领导指出,西科斯基公司并未充分利用由美国陆军提供的T700-GE-700发动机的功率。他认为在高温高空的情况下,如果发动机能在稍高的转速下运行,将会多出接近37千瓦的功率可以使用。当UTTAS主减速器被设计出来时,西科斯基公司的推进工程师并未注意到隐藏在发动机性能数据中的机会,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主减速器的减速比,不需要增加重量和增加花费,就可以进行之前的改进。这个改动本身就节约了136千克,这样就能对H-60以后的型号在性能上产生实质性的有利提升。
SSAC的到访
在合同谈判期间,美国陆军资源选择顾问委员会(SSAC)的官员访问了这两家公司,并且对生产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评价。1976年9月29日,委员会访问了西科斯基公司,并检查了西科斯基公司的生产设备以及计划,委员会同时审查了西科斯基公司的生产经验以及其管理层的结构情况,还有生产直升机的装配线平面图。评估报告将会呈交到资源选择机构负责人,也就是美国陆军部长手里。
随着对西科斯基公司生产的UH-60A直升机的特点和性能的逐渐熟悉,SSAC需要核实公司的生产设备和每年生产168架UTTAS的能力。公司对一个型号的直升机的生产量达到这个水平已有许多年。在那次访问时,西科斯基公司只达到最大生产能力的22%,并且其雇员总数减少到不足6000人。工厂的空间以及设备用于制造零备件并限于为海军生产直升机,主要的总装配线已经基本空出来了。
最终的选择和合同授予
谈判的尾声,在宣布最后的获胜者之前,美国陆军同时邀请了两家公司的人员去参加签订生产合同。西科斯基公司历经 52个月的努力终于赢得它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合同。
1976年12月23日,星期四,施奈德打电话给托拜厄斯祝贺西科斯基公司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施奈德在签署了西科斯基公司合同草案使之成为正式合同后立即打了这个电话。
与此同时,公司被告知,美国陆军负责研究与发展的陆军部长助理,爱德华·米勒在五角大楼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来宣布UTTAS生产决定。他宣布这份属于西科斯基公司的生产合同是一份价值8340万美元、交付15架直升机带奖励的固定价格合同。另外,固定价格的有限购买权包括第二年56架、第三年129架、第四年168架,总计353架直升机的生产。米勒部长助理同时指出,这份合同包括直升机的空机重量、悬停升限和巡航速度等性能奖励条款。此外,西科斯基公司同时获得了可生产工程阶段以及成熟阶段的合同,以便为生产做准备并完成在初步工程设计阶段初期展开的UTTAS合格取证工作。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关于西科斯基公司为何能够战胜波音公司,米勒部长助理是这样回答的:
“在接受测试期间,西科斯基公司提供的直升机风险更低且更成熟。低风险体现在它们的技术领域是一个整体,在作战适用性上的低风险,在成熟时期的费用上的低风险和生产费用的低风险。我们委员会认为西科斯基公司的直升机已经明显为投产做好了准备,而其他的公司却没有。”
在1977年1月7日,美国陆军在圣路易斯美国陆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向西科斯基公司简单介绍了UTTAS资源选择和评估委员会的评估结果。无疑这是近五年来对美国陆军航空系统司令部最惬意和最轻松的拜访。资源选择和评估委员会叙述了由西科斯基公司负责的测试数据是如何与陆军工程飞行中心的性能测试、TECOM的研制测试以及美国陆军作战试验与鉴定局的作战测试获得的数据综合在一起的。在谈判的过程中,所有这些数据均用来评估和调整生产提案。SSEB提出了对西科斯基公司提案的评估报告,做出了以下的评价:
①满足了所有的重要要求并且适用于所有预定的任务;
②生产构型上的改动相当小;
③出色的可靠性和抗坠毁性;
④符合空中运输的准备时间要求,但是超过了工时上的要求;
⑤在少用了至少1000万美元的前提下,是一个低风险并且成熟的项目;
⑥投资费用显得偏高;
⑦O&S以及寿命周期维护花费是最少的,但是有些误差;
⑧略微超过了DTC目标(66万美元比60万美元)。
米勒部长助理和SSAC所提出的选择依据证实了西科斯基公司获胜的关键策略是正确的,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公司对所有先进技术进行全尺寸的飞行测试明显有助于降低风险。西科斯基公司和联合技术集团公司关于设计与制造满足美国陆军所有要求直升机的指令有助于保证研制出最有价值的构型。最后,西科斯基公司决定在将原型机交付给美国陆军之前,在原型机中采用所有的主要设计更改,这提高了美国陆军对低风险地过渡到生产的信心。
12月23日,西科斯基公司的所有雇员和当地社区以各种集体的和个人的方式分享了这一喜人的消息。在西科斯基公司前面、康涅狄格州斯特拉特福德的梅里特公园路旁的一块草坪上,所有的聚光灯都汇聚到了这架取得胜利的直升机上,供人们参观。对成千上万的人而言,这天如同节日,它是那么特殊而且有纪念意义。
初期生产阶段
当UTTAS项目面临从原型机向生产型转变时,一些关键的管理层的改变也开始进行。西科斯基公司方面,在美国陆军将直升机命名为“黑鹰”之前,尤金·巴克利被任命为UTTAS项目的副总裁,1985年被任命为西科斯基公司执行副总裁,随后又升任公司总裁。
肯·罗森,从1972年UTTAS原型机得到通过起一直是UTTAS设计小组的一员,他被任命为原型机转化为稳定生产构型期间的工程小组带头人。罗伯特·蒂南,负责设计活动的监管工作;吉姆福尔克,负责系统性能。威廉姆·格罗恩负责整个测试活动的监管工作。
在生产合同选择会之后,理查德·凯尼恩上校被任命为美国陆军UTTAS项目办公室负责人。技术小组继续由丘克·马斯格雷夫领导,他在1972年原型机项目上马时就已经是小组的领导了。而美国陆军飞行标准办公室依然由查利·克劳福德带领,负责所有的鉴定和适航性工作。
在通用电气公司,比尔·克劳福德继续负责T700发动机生产小组,完成了从一个研制项目到它这个功率级别的世界级发动机地位的转变。
不仅在1976年12月23日赢得了生产权,西科斯基公司同时赢得一个可生产性阶段(PEP)以及成熟阶段的合同,两个阶段的合同一直计划授予赢得生产权的合同商。PEP的合同旨在对YUH-60A原型机设计的修改,使之更适合大量生产。此外,这个阶段包括低速初始生产工具的设计和制造与准备所有制造工作所需的操作规程。
美国陆军已经为成熟时期设定了4个基本目标,最重要的便是完成在初步工程设计阶段(BED)就开始的UH-60A鉴定项目,一些与飞行安全性无关的测试被推到成熟时期完成,这些测试包括了部件、支系统和总系统的测试;美国陆军的第二个目标便是验证在这些飞行测试之中,要求的直升机性能和飞行品质是否达标;第三个成熟阶段的目标便是验证直升机在恶劣的天气环境,如沙漠、极地和热带雨林气候中进行有效作战的能力;最后一个目标涉及到对计划安装在生产型直升机上的任务灵活性设备的研制与鉴定。
在初步工程设计阶段初期进行了试验之后又在成熟阶段进行了鉴定试验,为UTTAS赢得了在美国陆军服役的直升机中试验最多的直升机的美名。一直到1979年成熟时期结束,YUH-60A总共飞行时间增加到了2437小时。在主减速器和推进系统的鉴定检测当中,地面试验机的运转就达到了2044小时。对于直升机的旋翼、主减速器和飞控系统的实验室测试包括了近300个疲劳测试样件。
在成熟时期进行的系统级测试导致了对YUH-60A基本构型的一些重大的设计改进,这些改变是在初步工程设计阶段所不能进行的。在美国陆军GCT飞行评估和最终的鉴定测试当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也通过改进得到了解决。对设计也做了许多改进以减轻直升机重量,以便抵消在新项目初期不可避免的重量增加。
减振仍在继续
在初步工程设计阶段,减小直升机振动的任务并未因赢得了生产合同而结束,在成熟阶段,对于振动控制方法的改进仍要进行。这些改进的目的是改进双线旋翼减振器的性能,并且修正新发现的全动式水平尾翼对旋翼4P激振的响应,以及减小总的振动等级。
在初步工程设计阶段的初期,一个与振动相关的改动增加了旋翼双线摆减振器的输出量,以试图减小旋翼诱导的振动。这个改动包括增长了双线摆减振器的力臂,并且摆体的重量增加到16千克。当摆幅上升到18度时,重量上的增加有助于双线摆减振器抵消本身的失谐。后来在成熟阶段的测试当中,摆体运动所围绕的轴衬形状由圆形改进成了摆线形。在大幅度运动时,这种形状的改进极大地改进了双线摆减振器的性能,可以把摆的重量从16千克减小到11千克。这样,总重量节省出来20千克,其中部分可以用来补偿安装在机头用来减小驾驶舱振动的弹簧减振器的重量。
在成熟阶段,因振动等级持续下降,直升机尾部的4P激振干扰逐渐变大。这种激振是伴随着平尾上的连接件和支撑结构局部高应力而产生的。事实表明,平尾的固有频率接近旋翼的固有频率4P,由此联想到了在初步工程设计阶段,发现的主减速器的滚转和俯仰振型也接近4P。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荐阅读:
2024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方案09-17
生产的计划和控制10-13
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07-26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要求09-17
安全生产经验和教训10-31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11-29
生产安全事故分级和报告12-06
安全生产的认识和看法10-14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