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处工作总结(通用8篇)
本学年,我校本着“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宗旨,注重发挥“课题带队伍,科研促教改,教研提质量”的整体效能,务实创新,不懈进取,我们的总体工作思路是:课程改革注重实效,教研活动关注校本,学科竞赛打造品牌,教育科研初见成效,咬定教学质量不放松。
一、课改工作注重实效
教科研的工作在充分发挥我校在教科研方面的优势基础上,建立了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的教研模式,始终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实行双周为教研活动,单周为理论学习,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主题(周一为英语组、周二为语文组、周三为综合组、周四组为数学组的活动时间),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例、组内讨论、梳理成点滴经验、张贴海报”等形式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解,转变了传统的校本教研模式,注重实效,通过集体备课、骨干教师领引、领导亲自指导等过程。这样集思广益,将个人的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共性或个性的问题,改善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达到了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教研活动关注校本
教研活动是学校的教学常规性的活动,也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主要渠道。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教科处力争在校本教研上不断探索,努力指导教师合作探究,细研教材,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本学年共安排了40节校级研讨课:其中语文15节;数学15节,英语6节,综合4节。
通过以上教研活动,老师们深深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我们力争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加强课堂常规建设,力争呈现高效、规范、充满创新、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让师生在尊重与合作,爱心与赏识中渡过每一个40分钟,以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涵养、文化底蕴,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教研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石,今后我们将努力吸收其他学校的经验,打造自己的优质教研品牌。
三、学科竞赛打造品牌
学科竞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本学年安排的学科竞赛有:3---6年级的作文竞赛;锦江小学首届“英语节”;2---6年级的查字典比赛;1----6年级的口算比赛,跳绳及乒乓球比赛,全省英语听力竞赛,全国数学希望杯竞赛。这些活动都展示了各自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学生,充满了童真童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一个才华展示的平台,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打造品牌教师,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如省、市电教课评比;省、市论文比赛;市优秀授课教师比赛;余江县优质课比赛;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竞赛活动:锦江小学首届“信江杯”优质课竞赛;锦江小学“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锦江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
在这些竞赛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在省、市电教课评比中我校共获得省级三等奖1节,市级一等奖1节,二等奖1节;在论文比赛中获得省级将的15篇、市级14余篇。在市优秀授课教师评比中有5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授课教师;全省英语听力竞赛和全国数学希望杯竞赛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四、教育科研正在起步
课题研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百年老校却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老师既爱之又怕之,爱的是那份光环,怕的是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从发放的《锦江小学教科研申请表》回收情况,就一清二楚,那份艰难可想而知。为把课题研究认真扎实做好,发放了两种表格:《锦江小学教科研申请表》、《锦江小学五年以下教龄教师调查表》并召开了锦江小学第一次课题研究人员会议;同时在4月18日建立了锦江小学教科研博客。为了使教师能尽快了解教育教学的新信息,我们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除了狠抓校本教研,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邀请了深圳道虹集团的高方教授来我校讲课,一年来我们先后选派了70多位老师到湖北宜昌、广州、南京、南昌、九江、婺源等地学习,为教师的成长注入了新的血液。
五、咬定质量不放松
一、明确方向, 科学定位——让教科研不再成为应景的花瓶
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一提起教科研, 都认为非常深奥, 是教育专家研究的事情, 自己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 对教科研产生畏难情绪, 产生不了研究的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这就给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首先要帮助老师提高认识, 让老师明白:教科研就是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就是研究的过程。从而让老师对教科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科研有一个科学的定位, 使教研活动普及化、大众化。
其次, 给予教师方法上的指导。引导老师寻找有价值的课题, 如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如何利用群体的优势和合力进行分工协作, 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如何把研究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写出来, 用新理念加以剖析等等。使教科研真正落到实处, 让教科研不再成为一只应景的花瓶。
二、有效管理, 加强建设——让教科研人员不再成为配角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再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参加教研, 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 推动课改的深入开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在实际研究中, 教师往往是被动参加多, 主动参与少。再加上平时教学事务多, 教科研形同虚设, 完全成了一副空壳。因此, 教科研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立有效的教科研管理制度
首先成立由校长挂帅的学校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其次, 建立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 把教科研工作与教师的成长、评优评先、晋级、绩效评估挂钩。激励广大教师树立课题意识, 消除对课题的畏难心理, 努力开创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教育科研新局面。
2. 抓实教科研过程管理
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的同时, 引导他们把课题思想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讲座、观摩、查阅资料等形式教会教师及时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性任务, 如个案、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论文等, 并纳入平时的教学检查。
如果将教育比作开垦一片希望之地, 那么, 课题研究正是教师致力改善教育教学、体验职业幸福、实现专业成长的“犁”。农村小学更要本着“研究、服务、指导”的宗旨, 以课题为抓手,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 以问题解决为基本范式, 切实推进基层教育科研转型, 让教师成为教科研的主角, 引领广大教师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三、合理转化, 充分运用——让“科研兴校”不再成为空洞的口号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把这句话与教育工作相对应, 那么, 教科研就是教育的科技, 成果推广之后, 就可以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可以这么说, 谁抢占了教科研这一制高点, 谁就抓住了教育的明天。
作为农村小学, 要想提升办学品位, 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特色, 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首先校长必须提高认识, 要有科学态度, 要有战略眼光, 有科研意识, 有组织管理科研的能力。要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 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教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 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服务。因此, 学校在完成上级要求组织的培训外, 更要强化校本培训, 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种学习, 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走出去”,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同时采取“请进来”方式, 邀请专家、学者和教研员来校为教师上课、讲座。对于农村小学如果没条件, 可采取教师之间结对子、集体研讨、写教后反思等形式, 充分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 让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 给予其他教师帮助和指导, 有效促进教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唯有这样, 教师才能实现由教书型向教研型的转变, 才能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 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科研的价值。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就会有成就感, 他们的自我价值才会得到满足, 也才能使他们以更饱满的劲头投入新一轮的教研。否则, 教研就是一朵无果的鲜花, 不论经历了什么, 开得多么鲜艳, 最终什么都不会留下。
马英九胜选后,主张两岸继续和平发展的岛内民众对马英九第二任期有着诸多寄望,其中修订台湾中小学教科书成为热议的焦点之一。2012年2月,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投书媒体,呼吁“正视中学史地课本”,并对现行中小学教科书的用词及引向的史观提出诸多质疑。新党、统一联盟等召开会议并予以声援,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纲的统派学者王晓波也大声呼吁马英九应至少在2014年修订课纲,否则拖到2017年要卸任了,“还修什么?”
为什么台湾社会对中小学教科书的质疑如此之大?为何在修订教科书事宜上对马英九有如此急迫的期待?
李扁时期教科书贯彻“台独”史观
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台湾对中小学教科书进行了大幅翻修,教科书的修订过程实际上是“台独”史观逐步贯彻的过程。
其一,采用“同心圆”理论为“两国论”、“一边一国”的“台独”史观教育搭起教学架构。
李登辉时期,台湾大力推动岛内的“本土化”和“民主化”。“本土化”投射到中小学史地教科书上,则是采用学者杜正胜(后来成为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教育部长”)1997年提出的“同心圆”教学架构,即在中小学史地科目的教学安排上,把台湾史地从中国史地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篇,并规定从初一开始,先学台湾史地,再学中国史地,最后学世界史地。修改教科书的目的,说是要“立足台湾,关怀大陆,进入世界”,实际上则是在淡化台湾和祖国的关系,希望把台湾和祖国间的脐带切断。李登辉时期最典型的淡化、割裂两岸关系的教科书是1997年9月开启使用的最后一批统编初一教程“认识台湾”,该教程分为台湾历史、台湾地理、台湾社会三册,规定为初一必修课,并取代初一原有的史地等课程。该教材从课程标准编订到试用,据说花费了八年的时间,一经抛出,其内容便引发极大的“统独”争议,虽然历经两次修订、三次公听会后才最终定稿,但仍然招来“统独”各方不断的批评声。
陈水扁执政后,进一步将“本土化”引向“去中国化”,在台湾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乃至历史定位上,建构“台湾主体意识”、“台湾国家意识”。教育领域首当其冲,不仅在教科书的内容上进一步抛开“大中国意识”、“大中国角度”,更将“同心圆”教学架构转为向学生灌输“一边一国”、“两国论”的“台独”“同心圆史观”。2003年新课纲要求“认识台湾”课程越过九年一贯制范围,向高中教学延伸,成为高一、高二必修课;在初中则要进一步强化、要求学生认识台湾历史的发展过程,扩大眼光看到台湾与世界的关系;小学时期则要求学生认识台湾的重要人物与事件。2004年5月,杜正胜任“教育部长”,民进党立即提案要求行政部门将“同心圆”史观纳入初高中教科书,杜正胜还将台湾地图翻转90度来形象化“以台湾为中心,脱离大中国意识导控”的观点。是年8月,高一年级历史课改以教授单独成册的台湾历史,并与2005年重新启用的初一“认识台湾”之“台湾历史”教科书进行整合,形成中小学一贯制的延续的台湾本土历史课程。是年10月,杜正胜决定,从2006学年起,加重高中台湾史分量,使其与中国史的学时持平,以强化学生对台湾的认同。除了教科书之外,杜正胜还编了一套36册的课外历史读本,以“深化台湾认同,塑造台湾新公民”。
其二,修改教科书用语,以“台独”观点诠释史料,为“台独”史观教育服务。
一是传播“台湾地位未定论”。2003年起,高中历史课纲开始将“旧金山和约”、“中日和约”、“波茨坦宣言”等被认为是支持“台湾地位未定论”史观的史料纳入教科书中,2006年8月,审定后的教材进一步将诠释“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观点明确写入,挑战“中华民国”根据《开罗宣言》收复并取得台湾法律地位的历史论述,并不再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岸国家”的“事实”。
二是用词割裂台湾与祖国的关系。在“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存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的理念下,为避免外界对于台湾的定位产生“混淆”,中小学教科书中充斥着如“中国第一大岛”是海南岛,“我国最高山”是玉山,将“本国”改为“中国”,“我国”则指台湾,等等诸如此类的用词,直指“中国不包括台湾,我国(笔者注,指‘中华民国’)不包括大陆”。“认识台湾”历史篇还首次使用“中华民国在台湾”—词,取代“二战后”、“光复”用语,指代1945年抗战胜利迄今的台湾历史。“社会篇”中还提出“台湾魂”概念,充满“台独基本教义派”色彩。
三是强化对国民党“外来政权”的敌视、仇恨。如“认识台湾”历史篇将“美丽岛事件”称为“二二八之后最惨烈的政治镇压事件”;将两蒋“生活奢华”与李登辉、连战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民选正、副总统”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相比较,充满“贬两蒋”的意味。社会篇则夸大“二二八事件”中的死亡人数,激化台湾民众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四是粉饰日本殖民统治,灌输殖民史观。如“认识台湾”历史篇教科书不仅将抗拒日本占领台湾中牺牲的台湾人民低估为1.4万人,更美化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为日本歌功颂德,被质疑是“日本帝国主义台湾总督府的史观”。教科书媚日史观使两岸在抗战期间不同历史记忆间的差距发生质变。
其三,在“民主”的招牌下,改统编教材为“一纲多本”,方便、扩大“台独”教育。
在“民主化”的风潮下,1997年8月,台湾当局宣布,初高中课程诸如语文、公民、三民主义、历史、地理和军训等与意识形态关系较大的教科书,高中自1999学年开始,初中自2000学年开始,逐年废除原有的统编政策,教科书编印向民间开放,2002年岛内完全开启教科书“一纲多本”的时代。所谓“一纲”是指“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以下简称“课纲”),由“教育部”管原则,“编译馆”负责教科书审定。所谓“多本”则是开放各级、各地出版业者根据“课纲”规范的科目能力指标自行编写教材,审定通过的教材则开放各级学校教师根据需求选用。“一纲多本”不只是形式上的开放,“更意味着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以及不由政府所主宰”。其宗旨说是要“改善教科书与国家意识挂钩”、避免意识形态干扰,实际上却是便利、扩大“台独史观”的影响。面对台北市等泛蓝执政县市要求废除“一纲多本”和审定教材的呼声,陈水扁当局御用文人却口口声声“一纲多本”“是一个国家是否真正民主的关键指标,更是言论与思想自由的重要表征”。直到2007年,台湾出版业者自编教材如果不按照陈水扁当局亲定的编审委员会的意见改编,则一律不予通过。
nlc202309031450
“台独”教育引发的社会焦虑
从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对台湾中小学史地社会科目的教育看,不难看出社会焦虑之所在。
首先,“台独”教育造成国家认同的混淆。这里不仅有着统派对“中国认同”混淆的焦虑,也有更多民众对“中华民国”认同混淆的不满,这种混淆首先冲击的是“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的“正当性”。正像台湾媒体指出的那样,把“中华民国”与台湾和“中国”切断关系的“一边一国”史观教育,导致“中华民国的宪法虽然还未改变其大陆、台湾都属中国的法律架构”,可是在民众的“中国意识”、“国家意识”上,台湾、中国的概念“早已被偷梁换柱,且积重难返”了。这在台湾民众自我认同的民调中有突出的显现。2000年7月,国民党政策会民调显示,63%的民众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对此,当时的国民党陆工会主任张荣恭指出,其实民众在“统独”及两岸问题上一直有着相当高的共识,几年来台湾社会在“自我认同”上的主流意见一直是“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是年8月民进党台北市党部委托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在“自我认同”方面,近39%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近16%表示自己是“中国人”,主张“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者占44%。就以2000年8月民进党民调为对比线,至陈水扁第二任期时的2006年10月,台湾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自我认同为“台湾人”的民众占60%;2008年3月,左格比国际民调公司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称自己为“台湾人”的受访民众增加到71%,只有5%的民众称自己是“中国人”,21%称自己“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2007年2月台湾《中国时报》及2007年9月台湾智库的民调均显示,有超过75%的民众认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证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的政治操作确实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有相当大的影响。
其次,马英九第一任期内在教科书问题上没有做出根本性的拨乱反正。一方面,马英九没有对课纲编审委员进行调整,虽然有个别统派学者加入,但仅仅是对教科书某些用词的修正无力从根本上转变“台独”史观及其教学框架;另一方面,据台媒体报道,教科书仍是根据陈水扁时期“教育部”所订的课纲写出来的,现行的历史课纲,在初中、小学的社会科部分是2008年所订,这是陈水扁当局最后阶段推出的。高中2009年度课纲也是在陈水扁任内完成,但没来得及公告。马英九上任后,在反“独”学者的努力下,拦下了高中语文和历史两个课纲,并进行重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纲一直迟至2011年才修订完成。然而新课纲固然在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上有了一些改变,但若论其基本架构则和陈水扁时期的原课纲、以及初中、小学九年一贯的课纲架构完全一致。换言之,“现行课纲的架构,其实是在陈水扁政府任内完成,而且是由马英九政府背书的”。
最后,对于“台独”教育所引起的“台独”干扰,台湾民意持排拒态度,期待教育回归专业。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围绕着教科书的“统独”斗争相当激烈,编撰过程既然避免不了“台独”政治干扰,那么讨论中间也就呈现出统派焚书掷蛋等激烈抗争,以及辩论会、公听会上“统独”两派的“鸡同鸭讲”。教科书课纲在不断的修订中勉强成稿,又在不绝于耳的批评声浪中仓促出台,到了陈水扁执政后期,台湾当局在课纲与教材审定上千脆一意孤行,不仅严重扭曲历史本来面目,而且课时安排偏离教材本身容量,直接干扰了教与学的正常秩序。加上“一纲多本”与统一考试制度不配套,学生为了考试,埋首于各种教材和辅导书,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教育支出。种种教育乱象使得教师、学生与家长不堪其扰,教育回归专业的呼声不断。早在2007年《中国时报》的民调就显示,对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不再称孙中山为“国父”、“武昌起义”改为“起事”等,67.3%的受访民众表示不赞成,17.8%受访民众的表示赞成。进一步分析受访者政党倾向可以发现,86.4%的泛蓝民众、63.4%的中立民众、45.4%的泛绿民众都对此表达不赞成。问及民众以上作为会不会挑起族群对立、政治争议,63.3%的受访民众肯定,28.8%否定,其中越年轻的受访民众越持肯定态度。比较特别的是,不论政党倾向为蓝绿还是中立,均有过半数认为以上作为会挑起族群对立、政治争议。
教科书拨乱反正刻不容缓
教科书本来就脱离不了国家立场与意志的贯彻,必须符合国家立场与宪法所发扬的民族精神。在“统独”对立、国家认同存在分歧的台湾社会,教科书就更要站稳尊重历史史实基础的政治立场。在教育上完全“民主化”、“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等说辞,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乃至现在都不过是个假议题,它本来就是李登辉、陈水扁拿来把“台独”教育正当化、合理化的工具,因此,马英九应破除教育上的“民主”魔咒,防止民主制度这贴良药在教育领域变成“台独”教育的糖衣毒药。李登辉曾称,他“下台后的任务就是要提升台湾的国家认同,目标是让达到75%以上的民众都能接受这种认同”。而作为绿营媒体的《自由时报》在马英九执政的过去四年中,以专栏形式编发了《台湾自古不属于中国——教科书看不到的历史》系列25期,仍然藉此在进行着“台独史观”的宣传教育。有读者看后表示,看了专栏更觉得台湾与中国“远”,“没有关系”。如果马英九不抓紧在第二任期对教科书进行明确彻底的拨乱反正,一旦民进党重新执政,国家认同将进一步“台独化”,两岸关系的未来将永无宁日乃至终将面临战争危机。因此社会的质疑、忧虑与急切期待并非无的放矢。
一、抓教研,促教学
科室牵头安排,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两周一次的听评课和集体备课活动,四周一次的教研组课题研究课活动仍然是月考评的重要内容。本学期,为进一步落实教研常规,教科处要求每位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必须实行签到制度,各组均安排有活动落实人对听评课、集体备课进行检查记载,每月一考核,把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情况与当月津贴奖金挂钩。同时实行教研活动一票否决制,凡教科研常规没有落实或有临时性工作不完成的教研组、备课组或教师个人一律不得参与教研先进组或先进个人的评比。教科研工作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落实。扎实有序的教研常规工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我处在本学期先后开展了首届中老年优质课大赛和“红旗名师”的评选活动,经过精心组织和科学的考评打分,樊彬、余玲、陈国丽、文砚四位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校评选出的第四届“红旗名师”,朱延青、孙涛等老师分别被誉为“生本课堂能手”和“课件制作能手”等称号,邓敏慧、盛建忠、张赛宁、吴明忠、田继凤等教师在中老年优质课大赛中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高效的课堂效果而分别获得大赛的优秀奖。目前,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校教师教科研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科研素养
为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保证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本学期我校继续实行课题研究责任制,各组教研组长是课题研究的第一负责人。各教研组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四个一”即每学期初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确定课题研究计划;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课;每月向教科处上报“课题研究情况月报表”及相关研究材料;每学期末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及时总结、搜集材料。教科处为正在研究的课题设立了专档,一题一档,每月检查、督促研究的进程和实效;在课题申报、课题研究及课题验收等各个阶段,教科处组织评审组并聘请专家,对课题的研究及时给予指导,为确保实验顺利开展,早出成效。将研究任务定组定人,结合研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现“有效课堂”活动,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投身课改实践,努力开发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等科研成果,通过以上努力,我校教师科研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学期十堰市级课题《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和《初中数学探究发现式教学研究》均已结题。现今,我校教科研课题已结题6项,正在研究的课题达7项之多,课题研究范围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德育工作等各个方面,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已达到85人,超过专任教师的81%,教研活动普遍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教研成绩硕果累累,本学期我校教师“五优”评比获奖53人次,朱延青、孙涛、李均生等老师辅导的学生在参加第24届十堰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加强继续教育,培育一流师资
继续教育涉及到每一位教师,本学期我们以构建“学习型学校”为宗旨,认真落实第三轮继教要求,认真安排落实了信息技术高级培训、普通话培训、新课程上岗培训等集中培训。同时,结合我校实际,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校本培训工作。
1、积极组织、引导教师上网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化理论水平。
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学习,统一为网上学习,学习面扩大了,知识量增加了,教师学习也更加便利了,对于各级教育部门下发的相关教师集中培训的通知和要求,教科室首先积极学习,领会精神,然后再及时、准确的以多种方式传达给广大教师,并严格敦促和引导教师上网学习,通过以上努力,全校教师均在规定时间内登陆成功,并积极而有序地掀起了新一轮的网上学习的高潮,教师们在专业化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于电脑操作的技能也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2、推广“三型十环”培训模式,落实校本培训工作。
(1)加强宣传,明确目标。为帮助每位教师确立自身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我处组织了“三型十环”培训模式的学习;制定了可供教师选择的红旗中学校本培训课程菜单;下发了公共课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方法》,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的方向制订出自学计划。(2)加强常规管理,落实继教任务。继续走研训一体化的道路,以备课组为单位,教师每月必须参加两次集体备课、两次听评课活动,每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或教学反思。继续采用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除校长引领、专家讲座外,还组织教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所有培训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在《教师发展报告册》上做好笔记,作为继教登分依据,每月一检查,纳入月考评。这些工作的开展,促使每位教师关心自己的继教学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推进了校本培训“四自”管理模式的形成。
3、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月”活动,塑造良好师德师风。
按照市教育局统一布署,我校开展了“爱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月活动。首先,认真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学习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然后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师德问题,联系实际,开展“怎样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讨论,要求人人撰写心得。依据教育局要求的教师师德“五禁止”、“十提倡十反对”,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自改活动。实行师德情况月报告制度,各年级组每月向学校做汇报,发现不良苗头及时防范整改。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了广泛的师德师风调查,依据调查结果给每位教师画像打分,对师德优秀的教师上报表彰,对有违师德的教师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评议结果予以公示,记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座谈,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教师中存在的师德问题,及时予以纠正。通过这些活动,我校教师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乱收费、乱办班等不良现象得到了有力地遏制。
4、搭建平台,加大奖惩,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凡由上级通知要求参加的各类培训、学习、交流会,我校每次都派人参加,并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必须写一份学习汇报,讲一节观摩课,在组内交流,达到学习一人培训全组的目的。
四、积极营造“学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坚持“推行、普及、提高”的推普方针,积极营造“学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用语用字规范化水平,教科室成功承办了一台以“爱与奉献”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再次掀起了学说普通话的热潮。
总结了本学期所做的工作,头绪虽多,基本上都完成了工作任务,但距学校的要求,距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新课改校本课程开发及“十一・五”课题申报等工作有待加强。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增强服务意识,在学校教科研工作、校本培训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旗中学教科处
在学校“以德为先”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教科处工作计划。丰厚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工作目标:
1、教学管理上新台阶。本学期教科处将注重实效,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对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培优辅差等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检查。抓好学科组、年级组的管理工作,力争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有新措施,出新成效,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2、教学质量有新提高。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在严格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全力以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有序和高效。加强英语教学的研究,扩大我校英语特色教育的影响力。加强毕业班的教学研究,巩固毕业班的教学成果。
3、活动育人找出路。活动育人是我校的特色,为了在教学上体现这一特色,本学期我们将在学生中开展丰富的校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年级特色活动。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好学生作文的发表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教学管理精细化,加强过程监控。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拟订计划和总结反思的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教师要在开学后一周内上交相关的科学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并在计划周期结束时写出教学工作总结(各科教师单独拟定开学第一周的工作计划),教师及时捕捉教学灵感,写出教育教学反思,一学期每位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少于30篇,每篇教学反思不少于500字,开展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的评比活动。
2. 改革备课措施 优化备课质量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期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效率,提升备课质量,对备课要求进行了改革:开展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新教师和10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备详案,10年教龄以上50岁以下的教师备简案,采用多种方式备课。50岁以上教师可只备单元分析。教师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备课,坚决禁止上课后补教案的做法,教科处每月集中检查一次,学科组和年级组每月检查一次,教科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每次的检查结果做好详细记载。
(2)提倡多种形式备课,如卡片备课等。
(3)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开展有效集体备课。讨论教材、分析学情、制定目标、找准重难点、提出教法、明确训练要求等。年级组长期初安排出集体备课主讲人顺序,每位教师对集体备课做好记载。
(4)不管什么形式的教案,都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是要能指导教学,为课堂教学服务,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教案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设计和创新之处,体现个性化教学风格,不能照抄照搬;三是教案要有自己的批注.圈划,有学科教研组检查审阅的记录,有课后反思。
3.上课
认真上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1)严格按课表上课,不随意缺课和私自调课。因事因病需调课者,履行请假手续后,必须向学校教科处报告。
(2))提前两分钟到教室,做好教学准备,等候上课。中途不离堂,下课不拖堂。
(3)教师要为人师表,仪态端正,精神饱满;用普通话上课,语言要准确、精练、生动;板书设计美观、精简、规范;对学生态度和蔼,循循善诱,不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课前不饮酒,上课不吸烟,课上不接打手机。
(4)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时时有事做。
(5)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精讲精练。作业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减少讲解、灌输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6)每期教材要求上完。此项内容作为教学常规考核的重要内容。
4.作业
认真设计和布置作业是巩固检查和扩大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布置作业要针对性强、内容精选、分量适当、难易适度,杜绝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
(2)作业形式讲求多样化,除传统的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外,还有自觉预习作业、收集处理信息作业、实践活动作业、动手操作实验作业、探究性作业等,以适应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
(3)书面家庭作业要适量,一、二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三到六年级每天不超过60分钟。明确班主任为班级家庭作业协调人,年级组长为年级家庭作业督查责任人,教科处将通过各种形式调查各年级家庭作业布置情况,并将结果纳入教师考核;
(4)学生书面课堂作业教师必须及时批改(日日清),并有明确的正误标志、批改日期。提倡用评定等级.书写评语的方法反映作业质量;要坚持学生作业情况记载制度,对正确率、带普遍知识错误、好差典型等情况进行记载、分析,及时查缺补漏;困难学生的作业要当面批改并及时辅导;学生作业本上必须有纠错题。
5.培优辅差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课堂上,注重开展分层教学,让优生更优,不让差生掉队。教师要多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并给予及时点拨,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
(3)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二)加强常规检查。
1.学科大组长,年级组长要坚持每周对本组教师的备课.作业等常规内容进行检查,并作好记载,教科处将对组长的检查情况进行抽查和核实;
2.继续实行管理人员推门听课制度(年级组长每期听课15节以上,学科大组长每期听课20节以上,中层管理人员每期听课25节以上,教科处领导听课30节以上),工作计划《教科处工作计划》。
3.教科处组织人员每天不定时检查教师的各种常规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
4.教科处期初、中期和期末进行三次全校性常规大检查。
5.开展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反馈教师教学常规。
二、加大创新力度,继续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l、学校对毕业班工作能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没有出任何问题。对其它年级学生注重加强平时管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质保量,区、学区进行语数抽测成绩良好。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习体会,安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直把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出一点是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负担;工作中。一直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减负的要求,并依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沙小“减负”措施。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体现科学性、形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5、课堂教学研讨
开展多元教学活动,搭建自主成长舞台。通过教研课、观摩课、课堂教学竞赛等多种途径,鼓励广大教师关注课堂,钟情于课堂。本学期我们分别举行了语文、英语学科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数学科组的说课比赛。并将在校级比赛中优胜的老师推荐到街道和区参赛,其中英语科组的刘良老师获区优质课一等奖,语文科组的彭艳媚老师获区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数学科组的黄宝谊老师获街道说课比赛二等奖。本学期,我们还通过“教学研究课”的形式加强对课堂教学的交流、学习与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科组的教研课则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努力使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共享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研究课的深入开展,经典课例层出不穷,一大批年轻教师也在实践中初露头角,脱颖而出。如语文科组蓝晓丽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谭丽老师执教的《落花生》、刘飞鹏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数学科组、苏慧贤主任执教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吴斌老师执教的《点和面》,美术组欧琦辉老师的执教的《小小美食家》等,都为大家作了很好的示范。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每一节课,老师们都能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通过这些活动,老师们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6、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校率先参与了区、市乃至中央教科所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建立了科研室,组织了科研小组,形成了领导干部人人带一个课题,每位教师人人有子题,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荣获了数篇论文奖和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第一批被区教科所认定为由学校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
7.以反思促提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教师反思行为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活动,就是让教师们通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
8、学校认真推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切入点,带动其它工作,力求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对于教师,我们首先强化自我监控——变要我监控为我要监控,如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常规工作先进行自我监控。对于教研组,我们强化了组内互控,我们坚持做到:组内人人把关,从教师自查到组内定期自查,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我们着力体现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效果的监控,监控中体现计划性、指导性、开放性、规范性。普听课后,我们及时进行质量检测,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单元测试后,学校进行教师质量再分析,召开学科组质量分析会,认真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查缺补漏措施。学校还及时找问题较大的教师谈话进行个别指导。上学区期末考试后,学校针对考试后的问题及时召开了“期末质量分析会”,促教师的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9.注重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在教研活动时,经常是相近学科共同备课、共同研讨。使教师们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碰撞。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在争创学校语文优质学科中,我们组织了全校读书活动,各班紧紧抓住学生读书活动,从强化学生对课本朗读能力的培养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做了很多工作。全校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召开了各年级学生读书会。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踊跃登台展示自己,用朗读、背诵、讲故事、表演相声等多种形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四、深化科技教育,打造亮点工程。
有特色才能兴校,有特色才能使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能凸现我校龙头特色,我们目标明确。“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传统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为两翼,传统与现代结合,构建德能并举和谐发展”是学校着力建设的办学特色。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经过九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1、确立了“一二三四”的策略。
在全校师生中继续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科技意识;倡导科学方式,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的精神;实践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培养科技苗子,为学校打出科技教育品牌,发挥“佛山市禅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校”的作用。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牵头,以广东省十大优秀科技辅导员蔡凯萍为团队核心,在新一轮开展《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整体规划与实践的研究》中,学校确立了“一二三四”的策略,即:
一个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技教育核心思路;两个面向: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特长学生;三种渠道:科学课、发明科、学科渗透;四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科技活动的发展,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文化。
2、把科技创新教育的做法经验提炼和深化为“五化”。
学校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把科技创新教育的做法经验提炼深化为“五化”,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核心理念,使科学教育“生本化”;构建校本科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使科学教育“全负化”;构建校本科学化活动体系,创新活动形式与内涵,使科学教育“平台化”;营造浓厚的科普环境,内化学生科学探究行为,使科学教育“生态化”;完善科学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管理,使科学教育“规范化”。
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特色创建的重点工作,我们从“规划、管理、队伍、课程、活力、环境以及成果”七个方面制订了评价指标,目的在于特色创建有进展。
学校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科技节,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今年学校举行了第七届科技节,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观察、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了一个能拿出自己的各种绝活、亮出自己最好的作品,燃起自己智慧火花的平台。展台上,摆放着同学们富有创意的手工、发明作品,精心栽培的小种植、用心呵护的蚕宝宝;展板上,展示了同学们以《爱问、会问的孩子最聪明》为主题的优秀提问,看科普书心得,科幻画,种植、养殖日记。“十万个为什么”知识大比拼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的科学知识,还营造了科技教育的校园气氛。科普游园会上,同学们会玩、爱玩、玩得不亦乐乎,同学们爱科学的情感就在快乐的玩耍中萌芽。科技节的举办,成为我校深化科技教育、凸显龙头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五、取得的成绩
一学期来,全校教师参加各级比赛中,获得祖庙街道的奖励有20人次;获得禅城区的奖励有20人次;获得佛山市的奖励有15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有14人次。全校学生参加各级比赛中,获得祖庙街道的奖励有44人次;获得禅城区的奖励有33人次;获得佛山市的奖励有9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有28人次。
一、强化教学六认真
二、教学改革
1、毕业班管理
2、听课
3、组织上课比赛
4、减负
5、研讨的活动
三、特色活动
1、科技活动
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我们抓了教研组及备课组两级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在开学初,教科处根据学校有关文件要求的精神,制定了教科处教研计划,要求各教研组及备课组按照学校的安排,再结合本组的特点,制定出自己的计划。有了计划安排,教研活动的开展就有了依据。当然,本学期由于临时性任务比较多,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都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是计划毕竟起到了规定任务,指引方向的作用。
其次我们认真抓好每次教研活动的考勤。按照各组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编排好教研活动分组表,发到各组。考勤工作由教科处进行,对照分组表清点人数,做好记录。由于考勤工作抓得扎实,各组基本上杜绝了无故缺席的现象。
再次,各组能够按照狠抓质量,注重提高的原则妥善安排教研活动内容。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有下列几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备课上课的研究,听评课活动,研讨课程改革,教科研课题,考核课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安排,兼顾了日常工作实践和提高理论水平的两方面要求。
二,一些好的做法
在本学期里,各组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任课教师的实际需要,踏踏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1。认真学习有关资料,提高理论水平。通过教研活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规格有新要求,如果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人不学习,就很可能把力气使错地方,造成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拼命做的糟糕局面。在抓学习方面,数学组,历史组,物理组做得比较好。他们能够在教研活动时间里专门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如教学改革有关理论,教科研知识等等,这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很有帮助。
2。加强教学工作研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包括下列方面:听课,评课活动,开设公开课,进行考核课,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尝试等。
3。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研活动之中。语文组,英语组在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了本学期课题研究问题,组织申报集体课题,明确了个人课题;他们还布置有关人员阅读资料,再互相交流,集中集体智慧确立自己的课题。这种做法对推进我校研究风气的形成大有好处。
4。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进行课程建设的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好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改革课程管理制度。本学期,学校布置每个组都要确立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的探讨,目的是变学科中心课程为学生中心课程,变“应试教育”课程为素质教育课程。
三,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
1。教研工作缺少方向和计划性。对于我们学校的教研工作应该以什么为重点,通过教研体现什么思想和价值观念,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目标等等问题,我们还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所以在计划安排上不是变得太多,就是繁杂琐碎,缺少章法。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自觉性和学习的深度还不够。我们从各组教研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到,安排了学习活动的只有三个组,学习的内容范围也不大,特别是没能利用已经上网的有利条件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号召,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里,从学生的状况看既有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从管理体制看又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很大空间,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欲望,所以更需要学习。但是我们还没能把学习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只是当成教研活动的点缀,这是很不够的。
3。跟学习不够相关联的是教学研究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的推广和完善上,抓教案的规范化,抓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搞公开课展示等等,对学生的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还谈不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谈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总体看还缺少教育教学改革的迹象。这与我们所处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氛是很不相称的。
一、识字量
1.识字量的比较
笔者通过统计五套教科书的识字总量以及单册识字量,以发现其识字量的区别。
从识字总量的角度分析:《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最低,只有1743 个,《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最大,高达2451 个,《新式国文教科书》、《国语常识课本》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较为接近,均在2000 以上。由此可见,当时学者们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掌握两千多字即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由图1 各套教科书识字量柱状图可知,民国初期(1912 年~1927 年),纵向看1917 年出版的《新式国文教科书》,随着年龄的增加,识字量递增,在第五册时识字量达到最高峰,突破400 个,随后识字量递减,其中第一册识字量最少,只有211 个;1921年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在五套教科书中柱状图最矮,单册识字量中第三册最多,有271 个,但仅以27 个生字高于《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第三册,随后《新法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渐渐下降,从第四册开始每册识字量均在其他四套教科书之下,可见其识字总量最低;1927 年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分布与前两套不同,一年级的识字总量比二年级的识字总量高,相同点是三年级识字总量仍然最多,其识字量的排列呈现波浪状,柱状图的高度与其他教科书比较,总体较高,因此《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总量最多。从1927 年至1937 年间称为国民党统治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出版的《复兴国语教科书》,其识字量的分布呈阶梯状,数量循序渐进地提升,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都得到提升,因此儿童的识字能力也得到提高,与之相对应的识字量增大。从1937 年至1949 年间,前8 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后四年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内革命时期出版的《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各册识字量分布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第七册达到最高数量,且第三册和第七册识字总量接近,第八册数量又下降,其柱状分布图波动较大,但分布数量总体来说较为平均。
通过分析图1 柱状图高矮的变化规律可知,《新式国文教科书》和《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倒“U”型排列,《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的识字量呈波浪状排列,《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阶梯状增加。
2.识字量的发展取向
通过统计民国时期五套教科书的识字量,发现每套教科书中各册识字量的安排没有一致的规律性,而且识字量的确定也缺乏科学的参照标准。这既反映出教材编写者编写理念的不同,也反映出教学大纲对识字量要求的模糊性。
1961 年语文教育家辛安亭曾做过一次统计:“从1904~1959 年间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选30 种教科书,统计了一、二年级所教的生字数量。结果最多者两年共教1807 字,最少者只教910 字。教1100~1300 字者统计有14 种教科书,几乎占了30 种的一半。可见过去一般课本两年只教1200 字左右,平均每个学习日学不到三个字”[1]。这就是所谓识字教学的“三、五”观点。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识字总量较低,字量的排列没有明显的发展规律。这样较低的识字量将不足以满足儿童的学习欲望,也不能适应实际生活所提出的要求。
二、字序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字序,是为了发现其排列规律及特点,从而分析五套教科书字序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整理排列五套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生字,结论如下。
1.字序的比较
(1)相同点
从字序上看,各套教材单册内的生字没有严格遵循笔画由简渐繁的顺序排列,主要依据在课文内容中出现的顺序。五套民国教科书在第一册前半部分均出现了笔画较多的合体字,但是比对册与册之间的生字,发现生字的排列符合有简渐繁的规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增强,笔画增加,生字的难度增大。
从生字的意义看,低年级呈现较多富有趣味的生字。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中选了紧贴儿童生活的事物作为识字、学习的素材,并配以直观的图画和简明的语句加以解释。
(2)不同点
首先,《复兴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生字的编排具有时令性。所谓时令性,是指根据教科书的使用时间和学习进度编排课文,学习生字。这样既易于直观观察,可以真实体验,也方便随时识字。如《复兴国语教科书》遵循了1932 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中关于教科书编排的下列要求:“依时令季节排列,以便随时教学,易于直观”。其次,从字的构成出发,每套教科书中独体字及合体字在低年级阶段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下面将对六套教科书中的独体字以及合体字数量进行比较。其中主要选取每套教科书的一、二两册,主要原因是:第一,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其识字的特征在低年级中更为明显;第二,每套教科书由八册构成,统计的工作量较大,所以只选取一年级的两册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如表1。
通过分析表1 可知:每一套教科书中第一册独体字的数量明显高于第二册,继而每套教科书第一册独体字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第二册,数量是第二册的两倍左右。因此独体字主要分布在低年级,在第一册中的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独体字笔画少,易写;独体字构字能力较强,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对于有构字规律可循的独体字,易于学生触类旁通,所以独体字的学习较多放在低年级进行。
其次,从统计合体字数量出发,每一册中合体字的数量占大多数。在3500 个现代常用字中,独体字只有280 个,主要由于独体字本身数量就少,所以在民国时期的五套教科书中数量占少数。
通过观察上述图表,发现每套教科书中低年级独体字所占的平均比例不同。《新式国文教科书》与《新法国语教科书》第一册至第二册的独体字总量在一年级生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两者有近三分之一的生字是独体字,这样在低年级学习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稳固的基础。其余四套教科书中独体字的数量均在10%至15%之间,具备此数量的独体字已具备学习合体字的能力。
2.字序的发展取向
首先,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这五套教科书均是第一册中独体字数量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合体字数量增大,生字的难度递增。汉字中独体字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字的数量虽少,但它是学习汉字重要的基础部分。独体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字形简单,笔画较少,易认;(2)一字一义较多,字词合一,词义反映的内容多为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易理解;(3)字音早在儿童言语中已出现,易读;(4)构字频率高,既能独立存在,又可做偏旁部首等部件构成合体字;(5) 包含基本笔画和和笔顺规则,是写字的基础[2]。因此,先学这部分独体字可以为识字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起源。
其次,生字的编排注重时令性,有意识地把国语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例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课则是看图学习生字“人”;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 第一课呈现的是上学的图片和课文,与学生上学第一课的体验同步,因此在对应的阶段选取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教学,则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易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最后,注意儿童识字的心理特点。字序的编排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选定生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选文的视野不再仅仅拘泥于个人、学校、家庭的小范围,而是放眼于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于整个世界,因此生字也渐渐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
三、识字教学法
1.识字教学法的比较
在民国时期的五套国语教科书中均配备了相应的教授书,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每套教授书中识字教学的方法不同,这与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下面对这五套教科书识字教学的方法作简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五套教科书均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新式国文教科书》中的识字教学方面,其生字的安排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即改古代“分进合击”的教学方法为“齐头并进”,此书前十课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然后从第十一课起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后四套教科书均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把汉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别和运用,从而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寓识字于教学之中。
从教学的步骤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新法国语教科书》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在教学的步骤上具有相似性,均从教学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义以及笔顺,最后练习书写。《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在教学上较注重文字、挂图以及句篇相配合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创设一种语言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因此其方法是学生先看图,再读句子,然后学习从句子中提取的生字,讲解字义。《初级小学国语课本》 较注重生字的发音和含义的教学,而书写时的笔顺以及字形的讲解上均未涉及。
从各自的特点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是唯一一本在教授书中提出要注意学生的执笔法、姿势以及笔顺,其他教授书在教授法的注意事项中没有明确指出。《新式国文教科书》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采用了教师辅导和自学辅导两种方式进行生字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五套教科书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字的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
2.识字教学法的发展取向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小学的国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3 年实行“新学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纲要》其变化主要有:一是废除小学读经科;二是改文言文为语体文,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三是注重儿童文学及日常用语,以增进儿童读书的兴趣和学习汉文的实用性。小学国语科教学的改革反映在识字教学方面的变化最大,如采用分散识字方法,边识字边阅读,识字、阅读并进,每课的识字量减少[3]。
在教科书的编纂形式上,《新式国文教科书》采用先集中识字,逐步过渡到随文分散识字;而其余四套教科书均以随文分散识字为主,改变了过去集中识字的传统方法,由过去的一两年识两三千字拉长为五六年识两三千字。
在识字教学的步骤上,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均较注重生字音形义统一的教学。从教师教读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形,理解字义,再反复进行音形义的整合,以至巩固为止。
四、民国识字教学的启示
通过思考民国时期识字教学的问题,旨在为现代的识字研究指明方向。
1.识字量的启示
第一,课程标准的研究者要严格界定其数量。明朗的识字数量,有利于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并行多种识字教学法。由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要想提高识字量,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者们要探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教学。其中两头小、中间大的识字量分配是有一定依据的。从现代来讲,小学生新入学,要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语文课首先要讲解拼音教学,因此不宜安排过重的识字任务;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小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识字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比一年级有所提高,此时正处于识字高潮时期,每学期识700~800 个字不成问题。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初步的读写训练上,识字数量可以稍减下来。
2.字序的启示
在民国教科书中,其生字的排列顺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所学汉字并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存在于篇章语段之中,即字从文。这样的编排,使单册生字的出现难以按照由易到难排列。
第一,低年级遵循“文从字”的原则,中高年级遵循“字从文”的原则。因为低年级是以识字为重点,所以课文的选编应围绕所学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欣赏文质兼美课文的能力。
第二,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因为从整个辨认汉字过程来看,儿童首先辨认的是字形的大致轮廓,然后才是组成部分。如果字体轮廓简单,如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则儿童学起来就较为容易。
第三,生字的编排应注重时令性。在民国时期编排的教科书中,已经开始注意到生字编排要注重时令性,如《复兴国语课本》,这样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促进学生们的感知,有利于提高生字的教学效率。
3.识字教学法的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指出:“自1922 年实行新学制以后,有30 多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盲目模仿外国,走了一段弯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识字基础打不好,读写能力不高,这个历史教训,应引以为鉴”[4]。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大多数的识字量减少,每课书随课文学习三五个生字,即传统的分散识字。这种方法主要是识字进度太慢,影响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识字法宜应百花齐放。识字的具体方法不宜整齐划一。例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并行,但要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加强字的音、形、义的联系等。
第二,识字教学应符合语文教学之规律。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识字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因此识字教学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齐头并进,加强识字同学习语言的联系。
第三,识字教学要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将有助于在规律的指导下,实现识字方法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第四,识字教学对学生之心理发展意义重大。从识字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来讲,识记繁多复杂的汉字,将有助于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字的差异以及启发学生理解地识记字的音、形、义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识字教学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透视民国时期识字发展规律,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重温经典,耐人寻味!
摘要:汉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起点。识字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是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开端。民国时期教科书的识字量较低,其分布有的呈倒“U”型,有的持续递增;字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即字从文;识字教学的方法基本采用随文分散识字。因此当时的教科书识字编排具有一定的特色,重温经典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语教科书,字量,字序,识字,教学
参考文献
[1]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2]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7).
[3]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韩比对
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和内容方面的设置,与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既有不同,又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研究比对,笔者发现对我国教学课程研究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与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区别
(一)在内容方面的设置
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设置有四个领域,分别是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等,而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设置为数与计算、图形、测量、概率与统计、字母与式、规律性与函数等六个领域。其中,“数的计算”、“字母与式”、“规律性与函数”领域与我国小学数学的“数与计算”领域中的“数及其运算”、“式与方程”、“探索规律”等内容基本上相同;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图形”、“测量”等领域的内容则与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以及“测量”等内容基本一致;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领域与我国小学数学的“统计与概率”比较接近。
综合来看,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与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其实施效果要比我国较为明显,更好地体现了“螺旋式上升”这一基本原则。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六个领域相互融合贯通,既能做到循序渐进,又能不做简单的重复,使教科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深化上升。
(二)在编排方面的设置
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设置一般分为“生活情境”、“例题”、“习题”、“练习”、“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等八大模块,而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则分为九大重复多次编排的模块,分别是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出发的“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模块、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活动”模块、对数学用语及符号等进行约定的“约定”模块、让学生自行探究最便宜方法的“解题的方法”模块、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或方法进行重复学习的“熟记”模块、让学生边游戏边学习的“趣味游戏”模块、对已学内容和练习进行综合练习的“问题解决”模块、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的“生活应用”模块以及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课题学习”模块等。可以看出,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与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异。
二、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给我们的启示
1.课程内容活动化。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教授时,尽量以活动化的形式来呈现,形成互动积极的课堂氛围。对立体几何的内容教授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念和立体感。摒弃繁杂的推理论证,使难度降低。
2.抽象内容形象化。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公式应融合在活动中,摆脱刻板教条的说书受教,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在不同活动版块的安排中,使数学生活化。
3.教学内容趣味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平常喜欢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活动体验和学习兴趣,运用趣味教学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4.教材内容图文化。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留白,其中图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活动”中,教科书详细地介绍了其活动的步骤,但其结果需要学生自己来探寻,有意识地留有很多未完成的调查表,这有利于引导学生继续完成其过程。在这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摒弃单纯文字说明的枯燥,采用图片表格进行教述,更加贴切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5.结构内容主体化。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十分严谨,结构十分紧密,各项“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非常强。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和活动,而且,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教科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6.活动内容合作化。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许多活动仅凭个人能力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多个学生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合作。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改变了学生封闭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积极沟通,共同完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课程内容应用化。韩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活动”模块阐释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而“生活应用”模块阐释了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并让学生再寻找可以运用这些知识的情景和生活事例。
【小学教科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教科处的工作总结07-10
教科处副主任工作职责10-29
2024年秋季学期教科处工作安排11-09
教研室2018年工作计划与教科处工作计划10-14
小学教师个人教科研总结07-13
小学教科研活动记录09-06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10-2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0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