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贸易政策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贸易政策(通用8篇)

民族贸易政策 篇1

摘要:族贸易能够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民族贸易政策;和谐社会;弊端;调整

The Study of Shortage and Adjustment for Ethnic Trade Policies in China Abstract:Trade among nationalities can speed up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in ethnic areas.The practice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and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uilding the harmony society.After carefully analyzing the shortage of current Ethnic Trade Polic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djusted goals, though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we should take.Key words:Policies of Ethnic Trade in China; Harmony Society;Shortage;Adjustment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有些民族贸易政策已名存实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贸易发展,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进步,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所以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应该同样有以上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无论在经济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和我国东部汉族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见图1),图1: 2007地区之间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图 Fig1: the absolute differnece of per capital GDP for2007 由上图可以看出地区之间的差距,显然导致了民族地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要多于东部地区,因此,必须重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向绪爱(2006)认为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王兆峰、张海燕(2007)认为,不仅是边境贸易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整个民族地区的区际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认为,只有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才能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化,促使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差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可能性。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图2反映了民族贸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

如图2所示,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发展民族贸易,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特殊用品的生产与流通,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民族关系实现了和谐。

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是党和国家扶持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搞活流通,发展经济,在政策上给民族贸易(商业)一系列扶持措施、优惠条件、照顾办法的总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引导与制约(如图3所示),产业政策是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的市场需求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民族贸易发展中,政府可以通过民族贸易政策的制定来引导民族地区商品生产,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当政府需要加速民族地区某一产业发展时,政府可以通过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来引导市场主体将资源投向这一新的产业,这样,便能迅速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加速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另外,民族贸易是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民族贸易发展受民族地区市场需求的影响与制约,当民族地区市场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时,民族贸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民族地区商品流通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民族地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是否一致,当供给与需求相矛盾时,商品市场供需信息,通过民族贸易反馈给商品生产者,引导商品生产者调整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民族贸易通过民族地区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最后,民族贸易优惠政策,对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繁荣边境两国经济,增强我国与邻近国家和地区人民友谊,维护边境地区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当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处在稳定发展中时,那种不稳定因素才不会占主导地位,和谐社会的建设才具有可能。

(作者): 我国现行民族贸易政策的弊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对民族地区的贸易企业实行以经营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和运费补贴为内容的“三项照顾”,后又实行了对民族贸易企业贷款的优惠利率、减免各项税收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十一五” 期间, 国家继续对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实行“ 三项民贸优惠政策”。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成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强大商品流通体系,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改制后,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就是说,民族地区的市场主体现已形成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即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法人)制企业,过去的国合城乡分工、统包民族贸易市场的局面,已被多种所有制的企业网点、多种形式的贸易市场所代替。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

2.民族贸易政策的实施部门问题

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现在各类市场主体都是无主管部门企业,在这种的新形势下,应由哪个部门来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由于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够明确,以致近几年出现了尽管国家对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曾多次强调、重申但却难以得到全面、顺利贯彻落实的情况。

我国的民族贸易,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扶持、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民族贸易企业除了国营商业,就是供销合作社企业,各自都有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上下对口的专业管理系统,而且其经营活动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层层下达的指令性商品流转计划,一切按上级指令办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虽无独立决策的自主权,但对国家政策来说却比较容易自上而下地得到贯彻落实。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政策要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部门。3.一些政策比较单一,不配套

单一的政策本身就很难达到其原定目标,尤其在执行时大大降低了执行保障力度;经济层次不高,跟不上形势发展。我国民族法律体系很不完备。在内容、结构和数量等方面, 同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的差距很大。一部分经济政策中央下放执行权利,允许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参照、酌情应用,从而导致一些政策名存实亡。4.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使原来对民贸企业“三项照顾”的规定有的已经弱化,有的与现行经济体制和财政金融政策发生了矛盾而无法继续执行。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5.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民族贸易政策 篇2

四、城市地下通道中商业空间的发展

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的结合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趋势, 这种通行功能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它也将会成为城市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未来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在设计规划方面首先应该科学合理、人性化。比如像地下通道过高的问题, 可以通过各类电梯来解决, 方便不同的消费群体。另外, 地面装饰材料方面可以选择一些防滑、美观的地面材料。同时, 在商业空间氛围营造方面, 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景观设计, 利用水、石、木等材料, 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段, 借助现代化的灯光设施, 打破原有地下通道阴冷、沉闷的空间氛围。为了方便人们消费, 设计并合理安排一些休闲椅、休闲桌、公用电话等公共设施, 也是必要的。在店面的设计方面应该时尚、色彩与灯光搭配合理。为消费者提供营造一个全新的地下商业环境。使人们无论是单纯的交通需求还商业需求, 都非常愿意进入地下通道。在管理方面也应逐渐完善, 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地下商业环境。同时, 未来的地下通道商业空间也可以用于建设新型深层超大型商业空间的地下综合体。

总之, 利用城市地下通道空间, 解决城市部分公用设施用地问题, 连带开发其商业价值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也是今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种通道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在经营模式方面十分具有特色, 可以为未来城市商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特殊类别的体系, 也可发展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地。并且开发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 能很好的综合利用城市现有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成本。因此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结合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它也是未来地下商业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 它的发展空间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地下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荆枫:展示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贡小秋:城市交通规划.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0

[4]刘广洁:商业空间内部装饰.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5]宋德萱:建筑环境控制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杨花英吉首大学商学院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 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 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 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 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促进了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民族贸易现行政策的弊端

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 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 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改制后, 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 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 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2. 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 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 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 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

3.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 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对策

1.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民族贸易政策的调整,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 民族地区商品流通顺畅, 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 特殊需求得到满足。另外,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 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

我国民族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一是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以“物”为中心, 实行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 其经济增长的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旨在消除人类贫困,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政策上, 必须转变对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 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 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建立完善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 综合运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后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尽量弥补民族地区的先天不足。

三是民族政策向法律、法规的形式转变。为保障民族政策的有效执行, 避免各级政府执行的随意性, 民族政策应向法律、法规的方式转变。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没有法制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

四是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的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取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3.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对策

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的民族贸易政策及其操作实施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1) 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我国的宪法已明确规定, 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它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享有同等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务院核定的民族贸易县境内, 不论国营、集体、私营、合资、股份合作等何种所有制性质、何种经营形式, 凡具备税务机关核定的“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以上的独立核算、依法经营的公司、企业, 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购销和民族特需商品经营的业务部分, 经当地民族事务局、审计、行业管理协会及市场监督检查等政府授权部门审查确认后, 均应列入享受民族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范畴, 以鼓励它们为经营民族贸易事业的积极性, 稳定物价, 并鼓励社会各界向民族地区投资, 开发实业,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2) 进一步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主体。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民族贸易优惠政策, 民委、财政、人行、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合作社要加大协调衔接力度, 密切配合, 采取有力措施, 要切实抓住国家开始实施“十一五”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优惠政策 (简称“两民政策”) 的机遇, 狠抓政策的到位。提高优惠政策的到位率, 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3) 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 严格遵守法律化的民族贸易政策。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 国家要将切实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民族政策上升为法律。将现行的政策措施同《自治法》中自治权的有关条款协调与配套。不仅要宪法、基本法和若干单行法相配套, 而且各层次的一系列民族法规与基本法、单行法也要互相配套。

(4)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民族法的贯彻实施, 要采取措施,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中惟独民族法缺少“法律责任”一章。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

(5) 在信贷和财政方面给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

(1) 信贷方面。现在是市场经济, 一是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 贴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比财政直接补贴而言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更大, 应该继续推行目前的贴息政策模式。二是针对定点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难度较大的现状, 建议进一步扩大承贷金融机构范围。三是允许利率适当上浮, 允许金融机构对优惠利率“先收后返”。

(2) 财政方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民族贸易的长效机制:首先, 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新增财政支出向民贸企业倾斜。其次, 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投入政策, 吸收社会资本。一是通过补助方式。二是完善货款财政贴息政策, 加大贴息力度, 将贴息政策面向所有金融企业。三是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其次,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作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民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曾经历了以财政优惠形式出现的宽泛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方面,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需在总量、结构、分配办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再次, 税收方面。针对目前税负不公平、财税不合理、政策倾斜不明显、地方税不完善, 笔者认为一是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 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 是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在将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划归地方, 使地方有充分的资金满足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其次, 是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 使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二是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三是构建有利于刺激投资增长的税收制度。四是完善地方税收制。合并某些重复设置或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 如将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与印花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分别合并为一;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向绪爱: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06)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税收政策 篇3

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各种贸易政策不断运用于一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税收政策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外贸易中,形成了贸易税收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贸易理论始终围绕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个主题,贸易税收政策也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贸易税收政策的应用。

一、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产生。在贸易税收政策上,古典贸易理论主张各国政府应降低关税,取消其他贸易限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一)绝对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指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正是由于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得以产生。从“绝对优势理论”出发,斯密认为,如果征收出口税,则会破坏最优的资本组合与劳动分配,从而丧失“绝对优势”。而出口退税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的产品上都没有成本优势,但只要根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税负转嫁角度,他对贸易税收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国对其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征收较高的税收或不予出口退税,而可能使该国的比较优势转移到原本处于比较劣势但却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他产品上,从而使整个分工体系和贸易体系发生逆转。因此,对出口产品征税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出口退税才有利于公平贸易的进行。

(三)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Ohli)继承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Fli·F·Heckscher)的观点,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其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的不同又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因此,一国应出口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保护性关税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国内角度来看,关税不仅减小了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还增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不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国际角度来看,关税壁垒减弱了国际间贸易价格的均衡趋势,阻碍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由此,俄林认为,只有放弃保护性关税政策,才能促进生产要素和国际分工的有效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保护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保护贸易理论强调,政府为了本觔经济利益,对进出口进行必要的干预。在贸易税收政策上,保护贸易理论一方面认为政府应采用关税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采用出口退税等政策手段激励本国出口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思想。保护贸易理论起源于14世纪末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物质财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商品出口,限制进口。因此,他们主张把关税作为施行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采取“出口退税”政策刺激本国的出口。

(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以保护幼稚产业为核心的贸易体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他将一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一国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阶段,本国现有的幼稚产业还尚未发展到可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地位,所以应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只有等到本国的产品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实力,才可逐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在贸易税收政策方面,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关税理论。他強调,关税是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虽然在初始阶段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削弱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工业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商品的费用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同时,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税应随着工业发展的水平逐步降低,而且关税税率应当根据不同产业的保护程度采用各自合适的税率。

(三)凯恩斯主义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指出一国的出口具有乘数效应,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因此,国家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干预经济的运行,保持贸易顺差。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收入分配政策,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根据这一思想,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利用关税壁垒、差别税率等措施,配合贸易管制政策(如实行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减少进口;同时采用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

(四)“中心一外围”论。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Prebisch)等人提出了“外围与中心”理论。普雷维什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在“中心”与“外围”的贸易中,“中心”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品为主,而“外围”国家则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因此,贸易条件有利于“中心”国家,不利于“外围”国家。鉴于此,普雷维什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保护关税政策对其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改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贸易条件。他认为,一方面,征收关税可以减少外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保护性关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根本上改善贸易条件。在保护的程度上,他反对过分的、不恰当的关税保护。他认为可以逐步降低关税,以便使工业不断受到外来的竞争刺激,逐步缩小同“中心”国家的生产力差别。

三、新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以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引入贸易理论的分析当中,成功地解释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急剧上升等新国际贸易现象,由此形成了新贸易理论。

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凭借规模经济效应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消费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必然会选择最适合本人意愿的产品,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生产差异产品获得垄断权。因此,市场表现出不完全竞争的特点。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规模经济要求生产大量的同质产品,追求差异产品则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国际贸易可以使批量生产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从而在每个国家都成为小批量产品,而已成为差异产品。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政府的贸易税收政策应该为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服务,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企业给予扶助,尽快使其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本国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时,政府可以采取关税保护、限制进口等措施;待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采取促进出口的税收优惠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在更大程度上享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赫尔普曼(Elhanan·Helpman)和克鲁格曼等认为,当一国商品的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时,关税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条件并提高福利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贸易税收政策在不同的贸早理论下有着不同的应用。基于自由贸易的理论要求降低关税等贸易税收壁垒,减少政府贸易的干预;基于保护贸易的理论则要求综合运用关税、和出口退税等贸易税收手段促进本国出口,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总之,贸易税收政策是整体经济政策的延伸,是有效调节贸易、实现贸易目标的一种重要政策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篇4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

四、辨析题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160

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一、填充题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2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7. 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A. 民族性B. 群众性C. 传承性D. 变异性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B. 自然原因C. 经济原因D. 历史文化原因E. 宗教原因

四、辨析题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错,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五、论述题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78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填充题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原始宗教是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等形式为内容的宗教,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的信仰。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A.维护法律尊严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五、论述题

民族贸易政策 篇5

1.d 2.c 3.d 4.d 5.b 6.c 7.d 8.a 9.a 10.b

二、多选

11.abcd 12.abcde 13.abc 14.bcde 15.acde 16.abde17.ace18.abce

19.bcde20.abce

三、填空

21.规律22.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23.融合24.和平与发展25.矛盾26.27.提高民族素质民主的组织形式28.四、辨析题

31.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32.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 异造成的。(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33.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34.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35.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36.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五、论述题

3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 篇6

和谐社区建设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镇黄龙村民委员会

姓名:黄俊超

学号:1114301

3院系:药学院

专业:药物制剂

任课老师:王丹

完成时间:2012年8月25日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镇黄龙村民委员会的乡村概况

摘要:黄龙村委会是通海县秀山镇的一个行政村,通海县(Tonghai Xian)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烟高产县之一,玉溪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石灰岩山地围绕四周。面积721平方公里,人口23.4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9人,是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县。地处滇中,东与华宁县接壤,南与石屏县、建水县交界,西连峨山县,北邻江川县,古为滇南重镇和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文化兴盛,人杰地灵,素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礼乐名邦”的美誉。黄龙村委会地处秀山镇北面,属于坝区。距秀山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通海县城1公里。东面邻东村村委会,南面邻县城,西邻万家村委会,北面杞麓湖。辖老鸦营、李家营、黄家营等4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378户,有乡村人口4816人,其中农业人口4636人,劳动力277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970人。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彝族和傣族等。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年平均气温15.6℃,适合种植水稻、烤烟、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922亩,林地455亩,人均耕地0.41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6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1.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关键字:黄龙村委会第一产业种植业农作物农民

一、黄龙村民委员会的基本情况

1、人文地理

黄龙村委会是通海县秀山镇的一个行政村,通海县(Tonghai Xian)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烟高产县之一,玉溪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石灰岩山地围绕四周。面积721平方公里,人口23.4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9人,是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县。地处滇中,东与华宁县接壤,南与石屏县、建水县交界,西连峨山县,北邻江川县,古为滇南重镇和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文化兴盛,人杰地灵,素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礼乐名邦”的美誉。

2、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922.00亩(其中:田1922.00亩,地0.00亩),人均耕地0.41亩,主要种植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455.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0亩,主要种植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0.00亩。

3、基础设施 黄龙村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1346户通自来水,有32户饮用井水,有1378户通电,有113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37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37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378户。该进村道路为属于柏油、水泥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5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922.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22.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1亩。该村到2011年底,有38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9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二、黄龙村民委员会的经济建设

1、农村经济的建设

该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67.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615.00万元,畜牧业收入1965.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110头,肉牛120头,肉羊0头); 林业收入0.0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7533.00万元,工资性收入60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1.00元,农民收入以农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76.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00人,在省内务工394人,到省外务工6人。

2、特色产业的建设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外。2011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479.0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蔬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业产业。为了使黄龙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向前发展,立足黄龙实际,应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三、黄龙村民委员会的人文建设

1、人口卫生的建设

黄龙村现有农户1378户,共乡村人口4816人,其中男性2398人,女性2418人。其中农业人口4636人,劳动力2776人。到2011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09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52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5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0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84户。黄龙村的整体医疗卫生体系比较落后,医疗条件总体较差,医疗设备比较落后,村委会卫生所里的医生大多数都学历不高。一些小病基本可以在黄龙村委会卫生所解决,但是许多大病就必须去大医院解决。

2、文化教育的建设

黄龙村的小学生就读到黄龙小学,中学生就读到通海十六中。该村距离小学校0.50公里,距离中学2.00公里。俗话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目前黄龙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443人,中学生199人,但是黄龙村的高素质人才比较少,大多数孩子仅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踏入社会,村民总体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现象比较普遍。

四、黄龙村民委员会的村党组织建设

1、村务公开的建设

黄龙村到2011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29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922.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347.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215.00万元,有固定资产1669.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105.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2、基层党团组织的建设

黄龙村设党小组5个,党员总数163人,党员中男党员125人,女党员38人。团员62人。

五、黄龙村民委员会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黄龙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向前发展,立足黄龙实际,应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地实现工业与农业的联姻,走上了“以农业促进工业发展,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道路,促进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不断加大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的力度,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水平。

2、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黄龙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取得新进展。黄龙村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结合黄龙村的实际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重点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粮食的增值,提高附加值;选准主导产业,走公司加农户、基地连群众,培育了一批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基地,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民的效益。农村经济已由传统农业向商品化、产业化经营方面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新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大,各种农业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形成“种植、畜禽、旅游”等支柱产业。

3、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仰的缺失带来的是文化的失衡,甚至是文化体系的混乱和盲目,云南省作为多民族地区是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各民族文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在全中国 56 个民族的基础之上,而同时文化又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人是文化的主体。对于多民族地区来说,文化形态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从当前多民族地区发展状况来看,各民族之间虽然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下,文化上呈现明显的互融、共存现象,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和谐文化的构建还应该以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为重要内容,注重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应该不断地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大家努力学习,让大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综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 “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生态和谐、民族关系和谐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黄龙社区的和谐社区建设中仍然有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我相信我们黄龙村居民委员会的未来之路会越来越美好,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让我们一起共同建设我们的和谐社区。,药学院

药物制剂2班

民族贸易政策 篇7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美国贸易政策中的政治 篇8

贸易政策也是党派性的

在美国,持不同政治观点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工具,而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富裕和政治自由。根据美国一家全国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在过去的10年中,自由贸易帮助美国的GDP增长了40%,就业增加了13%。目前布什政府的贸易政策是推动多边、双边和地区贸易的自由化。

然而,美国的贸易政策如其政治一样,一直是党派性的。1934年随着“互惠贸易法”的通过,使民主、共和两党在对待自由贸易的问题上态度日渐趋同,而且在关贸总协定(GATT)通过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1994年通过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乌拉圭回合打破了两党在贸易政策上的一致性。

美国的贸易政治重新具有了党派特征。国会开始重新夺回宪法授予自己的对贸易政策的控制权。讨论NAFTA一开始,劳工标准和环境问题就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克林顿政府不得不附上一个关于劳工标准和环境问题的附带协议,才使NAFTA在国会获得通过。

为了使总统的贸易政策不受国会的过多牵制,“快车道”规则被建立起来,这一旨在促进贸易的规则要求总统提前90天通知国会其准备谈判贸易协定的打算,而国会必须在法案被提交后的60天之内通过或否决未经修订的协定的最后文本。2001年当该法案被通过时,布什总统在国会仅以一票险胜(215∶214)。而到了2007年,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最终使“快车道”规则作废。

两党对自由贸易的态度

在整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贸易政治的特点是,共和党赞同保护主义,民主党则高张自由贸易,这是因为北部共和党想要保护北部“幼小的工业”不因国际竞争而被挤垮,而南部农业区的民主党人则对自由贸易更感兴趣。然而世事无常,现在它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民主党由于受到来自传统工会集团的压力而对自由贸易产生了怀疑,转而倾向于采取基于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的保护主义贸易政策。

2007年,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在最有争议的劳工权利问题上与国会达成了妥协。但是国会并不以此善罢甘休,不久,国会就让“快车道”规则过期失效,而且国会并不急于批准美国同哥伦比亚和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分析家认为,这是因为国会不想让布什总统在选举年获得一个新的胜利,而且在大选中贸易政策很容易受到政治上的攻击,因此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妥协要等到新任总统上台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两党的争论

近年来,一部分美国国会议员和越来越多的公众相信:由于美国同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失去了许多工作机会。其中最有争议的是NAFTA,它涉及了4.39亿人口,年产15.3万亿美元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认为,解除贸易壁垒和开发市场促进了美加墨三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自从NAFTA通过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增长了228%,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428%。自1994年到2007年三个NAFTA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了两倍。然而,NAFTA在美国一直争论不休,支持者夸大它的好处,反对者过高估计它带来的损失。

在此次民主党预选中,对NAFTA的攻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两个候选人都保证要重新谈判协定,并指责自2000年以来,由于这个协定俄亥俄州损失了23.5万个制造业岗位。但辩护者说这其实是自动化、生产率的提高和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因为美国的制造业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就业机会却在减少。

对于美国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政策来说,仅次于NAFTA问题的是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由于一些国家政府,尤其是巴西,不愿在农业和其他问题上做出让步,协议最终没有达成。这一失败被认为是对布什政府贸易政策的一个不小的打击。

2005年夏国会在激烈辩论之后通过的美国—中美洲—多米尼克共和国自由贸易协定(U.S.-CAFTA-DR)几乎完全是根据党派划线。反对者认为在协议内容中缺少可以实施的最低限度劳工标准,认为这将导致美国的工作流失到贫困而缺少劳工权利的国家。

而此前2004年,美国开始同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谈判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与厄瓜多尔的谈判因种种原因失败了,最后美国与哥伦比亚和秘鲁于2006年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与巴拿马于2007年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这些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原本与CAFTA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国会“易色”民主党取得了多数,他们要求修改协定。2007年5月10日,布什总统和国会中的民主党议员达成妥协,布什政府同意把劳工权利明确写入协定,并在环境、知识产权和政府采购方面做出了其他让步。

然而,众议院民主党领导人却表示,在针对工会成员的暴力减少之前,他们不会考虑同哥伦比亚的自由贸易协定,虽然哥伦比亚总统认为他的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2008年4月初,在布什总统把美国同哥伦比亚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交给国会之后的几天内,国会就否决了该协定,这等于发出一个信息:民主党控制的国会要对当前美国(布什政府)的贸易政策进行重新审查。

关税优惠项目的政治化

在自由贸易协定引起激烈争论的同时,美国的关税优惠项目也受到了冲击。

实施美国关税优惠政策的普惠制(GSP)、加勒比倡仪(CBI)和中美洲贸易优惠法(ATPA)都声称是为了在贫困国家发展工业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帮助确保美国制造业得到价格低廉的原料和中间产品,从而使美国制造业获得竞争力。民主党人支持这些项目,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国家中的贫困人口会由此获益。他们把这看作是援助而不是贸易。但是当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看到某国发生了他们所不喜欢的变化时,就会寻求通过改变优惠政策进行报复。

巴西受到的待遇就是政治如何影响这些项目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巴西的发展,适用于免税的产品数量下降了,但是由于它公开在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和多哈回合中反对美国,它遭到取消其GSP地位的报复。巴西反对为美国的一些服务开放市场,不同意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立场,并且是美国农业补贴和其他保护政策的最无忌的批评者之一。美国国会于是在2007年7月取消了GSP下的几个优惠项目,这使得巴西几亿美元的对美国出口失去了免税优惠。2007年巴西在GSP下的对美国的出口自2001年以来首次下降。

上一篇:洗衣有讲究下一篇:成本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