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通用8篇)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 篇1

1、答: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答: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有: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3、答:课程实施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一是可传播性,二是可操作性,三是和谐性,四是相对优越性。第二,交流与合作。经常交流有关课程计划方面的情况,并能达成如何实施的共识,对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负有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职责。第四,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令,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3、答:课程实施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课程方案的自身因素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施课程所需资源,故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课程方案应具有:①合理性,课程方案本身要合乎逻辑,其理念、目标和手段在实施层面上应适合课程实施地区、学校的实际;②相对优越性,相对于原有的课程方案而言,新的课程方案应具有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如理念的时代性、目标的完善性、手段的多样性、评价的科学性等;③需要程度,课程方案应让家长、学生、教师和社会各方切实感受到其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④推广度,一般而言,课程方案推广的范围小,其实施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如果推广的范围广,课程实施就会困难重重;⑤可操作性,课程改革应是普通教师能够操作和实施的,如果课程方案让教师感到非常复杂,含糊不清,则教师可能回避方案要求而采取其他容易的对策;⑥课程材料的质量,课程材料及其组合方式应该反映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新意,而且能够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2)学校和教师的水平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实施的主体,主要指教师、学生和校长,此外也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人士和其他专业人员。教师作为直接的课程实施者,其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课程方案只有经过教师的充分理解和转化,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体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教师对于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教师与其他实施主体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于课程实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待课程方案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课程实施的配合与反馈上。当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实施时,一方面,他们能够积极了解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积极配合教师或学校实施各种课程方案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他们作为课程实施最为直接的感受者,能够提供最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这些都将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校长作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领导者,其影响涉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学校具体实施的课程方案;选择或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内容(教材);课程实施规章制度的制定,如教师的任课情况、课时安排,课程的实施步骤等;提供思想与物质方面的支持;处理好有争议的课程问题;组织学校文化建设等。(3)地区发达水平也是影响实施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对教职工队伍的培训,时间的安排与信息交流等。

作业二

1、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两类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整体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任何一类课程功能发挥得好,都有利于学校整体课程功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任何一类课程功能发挥得好,都会促进另一类课程功能的发挥。两类课程的这种整体优化的特点,使学校课程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两类课程各自的功能之和,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答: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在于:(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形成较高的学习兴趣,为自己的学习负责。(2)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因此,教学方式变革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倾向性、学生的特征、教学内容的特征等合理地选择搭配多种教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性、教学内容的特征等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 篇2

关键词:作业环境检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业环境检测与评价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作业环境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样品分析测试到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从事作业环境检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试验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反馈效果良好。

1 教学模式的改革

该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由于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综合评定成绩时,该部分学生的表现均附以相应的分值。

1.1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自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一些重点内容且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采用“探究式”教学。如,在讲解“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先讲解检气管的结构和检气管法的基本原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老师讲授的内容,结合以前讲授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影响检气管的变色长度的因素有哪些”,并说明原因。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本上给出的5种影响因素被从各种角度细化发散为十余种,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同时给出点评,当学生走上歧路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这部分内容在期末考试中出现时,得分率明显偏高。可见,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沿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评价时要简洁、清楚地呈现概念和术语,将探究和解释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过程、方法、态度等,而不能只侧重认知方面。另外,教师要及时评价,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比传统教学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不适合全盘采用,应该根据教师的经验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等具体情况适当的采用。

1.2 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2]。在作业环境检测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一部分难度不大、知识系统性、理论性不强的知识点,让学生替代教师登上讲台。具体做法如下: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然后学生可以选取其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小专题进行讲授,要求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即可,时间可长可短,原则上讲述时间不超过3 min,也可以利用教师的课件,学生讲述结束后,其他学生根据其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自主提问,主讲学生负责解答。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疑点进行点拨、总结。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同一个知识点。由于课时的限制,每个学生最多只有一次登讲台的机会,而且要求在两三分钟的时间内讲解一个小的知识点。而且由于提供章节的限制,必须是多名同学选用同一选题,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又有能力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说明;要求学生从讲授方式、说明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有所创新才能够得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的调整,本课程由54学时缩减到32学时,而本门课涉及的内容繁杂,所以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3]。删减一些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如噪声的测量;增加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相关内容;对于简单易懂的部分章节,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课上教师只作简单总结;同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把最新的政策、标准及相关的监测方法、手段纳入到课程内容中。

2)突出重点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内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为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样品的采集、测定。常用仪器部分涉及到的仪器种类众多,本文只选择作业环境检测中最常用的几种典型的方法进行介绍,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根据检测仪器发展更新较快的特点,只针对基本原理及其适合检测的对象进行主要阐述,而对于变化较快的零部件简要介绍。根据仪器分析部分的特点,授课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比较,为学生理清思路,有助于理解。如,比较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仪器结构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比较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的异同点及联系。

3 试验教学改革

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将实验课题交给学生并讲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经过教师指导修订形成可行的方案,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分析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4]。如,本课程的实验环节开设一个6学时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为让学生从校园、家属区、教室、寝室任选其一测定其环境质量,根据实验室的条件,检测项目可以选择悬浮颗粒物、甲醛、二氧化硫、辐射等参数。学生的工作包括检测的方案制定、检测项目的选择、样品采样点的布置、采样方法、采样仪器使用、样品的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有关检测的全过程。具体操作如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只下达检测任务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学生自行选择,学生需在调研讨论后将检测方案提交教师,经过几轮的讨论修改后,开始实施实验方案。通过对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方法对教学效果和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占总成绩的10%,课堂上学生讲述部分占总成绩的10%,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0%。

5 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提高了作业环境检测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习作业环境检测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磊,胡晓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基于我们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2002,(11):12-15.

[2]聂发辉,杨柳春,向速林,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创建“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模式[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78-80.

[3]肖俊霞,吴贤格.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7):270-271.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课程;作业设计;处理建议

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我辈同仁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在“教”与“学”上可谓全国上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我们这些初涉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有一点我们都很清楚,“教”与“学”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中归结点无可厚非是质量问题。就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来说,就是高考考得好与坏,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以下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大家讨论。

一、理解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树立新课程的作业观念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是无从考量的,应着重考重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学“有用的地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是什么?作为一个理论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知识以及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对图表和数据阅读与运用的技能;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学科,我们要求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有用的地理”,地理理论来源于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规律的总结与发现,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关注身边地理环境与社会变化。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处理好课后作业

新课改教材在内容、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体现感性地理材料偏多,而理性的基础知识偏少,内容跳跃性大,思维要求高,一段文字一张插图都是一个知识内容。在某一些概念、原理、规律的叙述和要求上与新材料也有差异。如“人口增长模式”取代“再生产模式”,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由“五个”变为“三个”等。这些变化体现了什么?对以后的考试方向有没有影响?现在市场上的资料还能不能适应教材在理念、内容、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后作业一般学校使用的都是资料,因此,我建议应对资料的作业题慎重处理,最好选、创、改,重新组织设计,量度上要处理好。

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知识的难易程度等。不同学校的学生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接触、感知的地理知识不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智力存在差异,理解、接受地理知识的水平差异也很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处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应有不同层次。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与处理上首先应考虑高一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应以基础性、应用性为主,切忌综合性过大、过多。再次应考虑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感知地理知识的不同,应多设计他们能接触、能感觉的身边的地理现象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最后还需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一般可设三个层次,体现由基础知识掌握到能力提高要求,而第三层次作业不做强制完成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振松.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作业的布置技巧[J].学术研究周刊,2010(6).

[2]许钰.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张志强,蒋雪梅.有效教学理念下的作业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篇4

学科教学(物理)

王雅 201670110532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我国广流行多教师教学自觉自觉地都用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目标其着眼点于充分挖掘人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掌握知识方面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指导作用认知识教师学生种单向传递作用非常注重教师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教师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模式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实践也有多教师运用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问题解决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定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民主宽容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前认知特点实施定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定供学生探究学习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民主与合作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点:般只能小班进行需要较好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探究性教学教师定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创设宽容民主平等教学环境教师要对些打破常规学生予定鼓励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引导主切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结

(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形成过程来培养们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学习认知结构组织与重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思维研究理论们认分类把同事物当作相等看待周围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手段从而建立定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世界布鲁纳认所谓概念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思想或抽象化概念形成过程非常注重事物之些相似成分而忽略些同地方界定概念时候需要五要素:名称、定义、属性、例子及与其概念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概念-教师确定概念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例子-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例子-进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学校教育基本任务之概念获得模式采取归纳-演绎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概念本质特征学生获得概念还需要进行概念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或相似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目于运用运用过程我们发现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 5.教学效 能够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强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内涵与外延要做好梳理

(五)巴特勒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国际上影响大 1.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依据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教学七步骤情境指学习内外部各种情况内部情况学生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指学习环境组成要因素有: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学习新知识各种诱因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对新知识初步尝试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评价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评定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练习与巩固过程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把新知识迁移其情境去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生成学习结教师利用种模式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学习行要考虑各种步骤组成要素根据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般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教师 5.教学效 比较普适性教学模式根据同发教学内容转化同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能达想要教学效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位研究型教师具有定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灵活运用种教学模式

(六)抛锚式教学 种教学要求建立有感染力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抛锚因旦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被确定了(像轮船被锚固定样)1.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即达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事物之间联系深刻理解好办法让学习者现实世界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仅仅聆听别人(例教师)关于种经验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真实事例或问题基础(作锚)所有时也被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样几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和现实情况基本致或相类似情境发生(2)确定问题--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学习心内容选出事件或问题锚环节作用抛锚(3)自主学习--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何去解决面临问题而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同观点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学生对当前问题理解(5)效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学习过程解决问题过程由该过程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效因此对种教学效评价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专门测验只需学习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表现即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致问题难易适要具有定真实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5.教学效 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七)合作学习模式 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种策略小组取得成绩与体表现紧密联系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体积极相互依靠②体有直接交流③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材料④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课堂里合作有四点足之处:首先学得慢学生需要学得快学生帮助对于学得快学生来说定程度上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学生有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学生使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自学生学习进步小组成过多依靠体成旦有体因能力足或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

(八)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主要目标种教学模式种模式根本地方于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样来体验知识产生过程布鲁纳(J.S.Bruner)认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保持 2.教学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信息增加学生智慧潜能 3.通过发现激励学生内动机引发其对知识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技能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种教学模式研究更适合于低年级教学而且课堂上运用太费时间又难掌握 另外还有研讨教学模式、基于前概念探究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所限里再介绍 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根据教学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内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简化形式表示关于教学活动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定教学思想及此教学思想指导下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种教育模式集多种教学方法 任何模式都僵死教条而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程序框架

但是,我们在课堂中,通常是接受式以及自主探讨式等等各个模式相结合,以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的共同运用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理论的知识偏间接经验时,教师更偏重于讲授,学生自主探讨发现知识的模式来辅助讲学,而教学任务偏直接经验或自己参与来获得体验时,教师一般采用小组讨论或发现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 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 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 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

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 ”、“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 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 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 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 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 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 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 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 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 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 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 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 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

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 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 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 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 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 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 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 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 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 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 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 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 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2014春《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篇5

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时间为单位代替固定统一上课时 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特朗普制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开放课堂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属于影响课程的教育性因素 A.学制 B.宗教 C.生态环境 D.儿童的性别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根据波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就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目的 D.课程目标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9.第9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0.第10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1.第11题

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 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2.第12题

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模式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3.第13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4.第14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5.第15题

拉斯卡提出的“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是

A.呈现、实践、发现、强化 B.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其中,世界上

C.情境、疑问、推断、验证 D.动机、假设、验证、总结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6.第16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7.第17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8.第18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9.第19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

A.学科设计 B.生活领域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0.第20题

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蔽课程 D.显在课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讨论 篇6

一、学习内容及思路

以《幼儿教师的十大教学技能及训练》、《做智慧型班主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游戏中学习》等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提升自我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的意识,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结合视频讲座《蒋勋的文学之美》《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提升个人修养。

二、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中培训。(2)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学习笔记。

(3)参加大大班组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4)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参与网友的讨论与学习。

(5)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与园本培训、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师,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按幼儿园继续教育指南,积极参加幼儿园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在学习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培训布置的任务。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积极参与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篇7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教 学进度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异步

传统学科教学已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方面高度“同步化”。由于知识体系严谨和庞大,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学习。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就不同了,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各种技术指标体系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很难形成稳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知识体系。从而导致信息技术课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直接决定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2.学习过程中的 “交互性 ”

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 教师答复提问的工作量很大。因此传统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而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不同, 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交互式”的特点。在整个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人机对话”的状态 ,学生把从老师和教材上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某种设计和构想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立即成为成果作品显现出来。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必须以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环境, 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任务的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看学生在课堂上立足于“交互”学习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率高低。

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1.形 象教学法

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的开始,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 ,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 ,再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很快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学习,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例如,因特网教学中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

三、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

1.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探究它,想方设法知其所以然。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比如,学习《文件的下载》时,很多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因势利导,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 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 可当他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其好奇心,使本节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即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怎么做”。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演示分析,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如教学生制作网页时,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ront Page”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网页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都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不仅认识到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性,还培养了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感觉,体会到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ERP课程与教学论 篇8

关键词:企业资源管理计划;课程;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80-02

The Instruction & Learning of ERP

LI Xiu-xian,XU Bei

(Jiujia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Jiujiang 332005,China)

Abstract:Now,the person who have the knowledge of ERP is more and more taken,because ERP can inject vitality to our country enterprise.In order to adap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excellent and students' good,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some ERP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studing methods,we hope it would help your studies.

Key words: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g;Course;Student

1 总看ERP

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g,是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ERP是一种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整合企业内部主要或所有的经营活动,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生产计划及管理、物料管理、销售与分销等主要功能模块,以达到效率化经营的目标。

ERP自90年代后期从美国传入,为我国的企业体制改革注入的新的活力,ERP已成为大型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有力管理工具,是企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ERP项目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这是因为整个管理系统不但基于ERP、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而且还从本质上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应用ERP与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关系。

(1)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开课目的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更加激烈,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势必要用更有效的信息系统武装自己,ERP系统作为先进的企业管理软件,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同时,随着ERP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深化,它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我国企业正在努力加快推行ERP管理的速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这是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ERP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还不长,很少有企业能对其完整把握,因此加强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懂得ERP系统知识的人才已经是当务之急。我们学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也应形势所需,开设了ERP的相关课程,并且建立了信息化仿真实验室,把企业信息化搬进了课堂。

(2)我们讲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课程内容

针对我们学校的情况,本门课程理论的学习分为:基础篇,功能篇,实施篇,技术篇四个部分。

基础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ERP的由来以及ERP系统中的常用概念。

功能篇主要是要求学生认识并体验ERP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企业物流模块,企业生产模块,财务模块,供应链与客户关系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等,并且要在搞清各个基本功能模块的基础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实施篇综合讲解ERP项目实施与业务流程再造并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ERP软件的一些情况及选择ERP软件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技术篇介绍了ERP技术及构架,BRP与需求建模以及过程建模。

在各篇内容的讲解中都在最后附有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学以致用”。

(3)如何引好路——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们应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和自测教学“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五位一体”呢?具体做法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a)课程组教师与相关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理论教学材料。

(b)精心选取国内外及周边城市企业运用ERP的典型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

(c)开发ERP课程网站以供网络教学使用。

(d)在学校建立ERP实训基地教学平台,并且尝试与企业建立实验室,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ERP研发企业、应用企业及现代服务业企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e)结合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开发了ERP自测考试系统。

2 “情景教学法”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以ERP实验实训环境为平台,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目标+案例+实景”的教学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即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案例、实际教学有情景,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企业实战的本领。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很高;同时对企业的ERP实际运用情况理解透彻,基本可以做到课程结束就可顶岗作业。

3 案例教学成为教学特色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建立ERP教学系列案例,避免讲解中的空洞无趣。通过教学中对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对应起来,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4 作业考试方面措施

作业方面:采取指定文献资料的查阅、课程网站的学习、实训平台的操作等方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学生普遍知识面宽、学习效率高、动手实践能力强。

5 考试方面

其一,加大实践考核的比例(实训总评占60%),建立点、线、面知识考核的一体化,侧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其二,引入用友ERP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优良率达100%。

6 怎样学好ERP——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效果不仅仅是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选对方法。那么什么是学习ERP课程的有效方法呢?

首先,由浅入深的学习ERP理论,理解ERP的实质。例如, “家中宴客”趣味例子:妻子好比是生产厂长,丈夫,儿子,女儿是客户,在不同需求,不同时间向妻子订晚餐的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ERP操作流程,我们从中可以对ERP体会一二。

其次,结合项目学习,找出某个领域的业务情况,并列表穷尽所有可能,再将这些业务在ERP软件中进行使用和测试。

第三,参加沙盘模拟训练。那么什么是沙盘模拟训练呢?以沙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角色扮演,模拟演练,实战感受,讲师点评,案例分析,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模拟公司的生产,销售和财务分析过程,使学生在一系列模拟的相关经营活动中将学习到ERP知识运用并掌握理并理解。

7 理想效果

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首先,懂得ERP的基本理论,从大体框架上明白ERP理论的内容和实质。因为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都会被问起是否懂得ERP知识,所以,不能让学生在起跑线上就输掉。

其次,容易进入ERP管理领域。我们不能把ERP就误解为仅仅是一套软件,它是构建在企业管理理念,原理、方法上一套企业管理应用软件,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我们的讲课是以一套软件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这个领域,各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要求也不同,因此,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重点是学生能具有进入这个领域的能力,而不是一无所知,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尊琦,林海.企业资源规划.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出差管理办法通知下一篇:《梁书》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