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考试总结
通信目的是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时空转移,即把消息从一方传送到另一方。
2.为什么要进行载波调制呢?
第一,通过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至较高的载波频率上,是已调信号的频谱与信道的带通特性相匹配,这样就可以提高传输特性。
第二,把多个基带信号分别搬移到不同的载频处,以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第三,扩展信号带宽,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还可以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之间的互换。
因此,调制对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3.门限效应:输出信噪比不是按比例随着输入信噪比下降,而是急剧恶化,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解调器的门限效应。
4.频分复用是一种按频率来划分信道的复用方式。在FDM中,信道的带宽被分成多个相互不重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据其中一个子通道,并且各路之间必须留有未被使用的频带进行分割,以防止信号重叠。在接收端,采用适当的带通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从而恢复出所需要的信号。
时分复用:借助把时间帧分成若干时隙,各路信号占有各自时隙来实现在同一信道上传输多路信号。
1k=05.无码间串扰的时域条件:h(kTS)=0k为其他数
6.无码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H(ω+2πi/Ts)=Ts|ω|≤π/Ts
7.随参信道:特性随机变化的信道称为随机参量信道。
8.信道容量:是指信道能够传输的最大平均信息速率。
9.通信系统的组成功能:
①信息源: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②发送设备:产生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即使发送信号的特性和信道特性相匹配,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并且具有足够的功率以满足远距离传输的需要。③信道:是一种物理媒质,用来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传送到接收端。
④接受设备:将信号放大和反变换。其目的是从受到减损的接受信号中正确恢复出原始信号。
⑤受信者(信宿是传送消息的目的地):功能与信源相反,即把原始电信号还原成相应的消息。
10.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功能:
①信息源编码与译码:
一、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即通过某种数据压缩技术设法减少码元数目和码元速率。
二、完成A/D转换。即当信息源给出的是模拟信号时,信源编码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②信道编码与译码:信道编码的目的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③加密与解密:为了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
④数字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就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⑤同步: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一致,是保证数字通信系统有序、准确、可靠工作的前提条件。
11.眼图,是指通过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基带信号波形,从而估计和调整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眼图可以定性反映码间串扰的大小和噪声的大小,眼图还可以用来指示接受滤波器的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改善系统性能。同时,通过眼图我们还可以获得有关传输系统性能的许多信息。
12.由于在2PSK信号的载波恢复过程中存在着180°的相位模糊,即恢复的本地载波与所需的相干载波可能同相,也可能反相,这种相位关系的不确定性将会造成解调出的数字基带信号与发送的数字基带信号正好相反,即“1”变“0”,“0”变“1”,判决器输出数字信号全部出错。这种现象称为2PSK的“倒π现象”或“反相工作”。
1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一、误码率:①对同一调制方式,采用相干解调方式的误码率低于采用非相干解调方式的误码率②若采用相同的解调方式,在误码率相同的情况下,所需要的信噪比2ASK比2FSK高3dB,2FSK比2PSK高3dB,2ASK比2PSK高6dB,③若信噪比一定,2PSK系统的误码率比2FSK的小,2FSK系统 的误
码率比2ASK的小。
二、从频带宽度或频带利用率来看,2FSK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最低。
三、若传输信道是随参信道,2FSK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14.时分复用的优点:便于实现数字通信、易于制造、适于采用集成电路实现、生产成本较低。
15.伪随机噪声具有类似于随机噪声的某些统计特性,同时又能够重复产生
16.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17.本原多项式:一个n次多项式f(x)满足条件①f(x)为既约的;②f(x)可整除(xm+1),m=2n-1;③f(x)除不尽(xq+1),q 18.简述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在发送端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一些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接收端按照既定的规则检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一旦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将受到破坏,从而发现错误,乃至纠正错误。 19.2FSK通信系统中若“1”码与“0”码对应的信号幅度不相同,对传输信息有影响吗?为什么? 答:没有影响。(3分) 因为2FSK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调制在载波的频率当中,频率对应不同的数字信号,和幅度没有关系。 20.脉冲编码调制:通常把从模拟信号抽样、量化,直到变换成为二进制符号的基本过程。 08通信2班王树伟0805070109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信息及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特点是系统性强、概念抽象、数学含量大。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就觉得很难,因为书本上一大堆数学推导公式看着就心慌,因为自己数学功底不太好,所以对那些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总有着很强的畏惧心理。虽然课程已经基本结束了,但说实话自己的上面的很多知识也还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数字信号的调制和传输方面,其中涉及了很多的数学推理过程。 我们的课程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但主要讨论数字通信。如果模拟信号不需要数字化,那么我们可以进行模拟调制,同样可以发送出去,这个过程要简单很多。 实际中的信号总是模拟的,我们把这些信号通过滤波等处理,得到带限的信号,经过采样保持电路,我们就得到PAM信号。离散信号经过量化归属到个档次的幅度中比如我们有2V,4V,6,V,8V四个档次的归类,并且规定1V~3V之间的PAM离散信号就归类到2V的档次中去,一次类推,通过比较给每个PAM信号进行归类,这就是量化。之后将量化了的信号进行编码,编码是一种认为规定的过程比如我们规定2V用00表示,4V用01表示,6V用10表示,而8V用11来表示,这样就把阶梯信号和二进制信号有了一种对应关系,顺着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刚才量化了的信号的二进制代码,这就是PCM编码得到了可以在存储器中存储的数字信号。这就是我们本课程第五章节模拟信号的波形编码中的脉冲编码调制PCM。 为了达到通信目的,我们就要将数字信号传递并且转换成模拟信号,因为模拟信号才是我们可以识别的。所以我们从存储器中读取数字信号,这些信号是基带信号,不容易传输。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数字信号的码型设计、功率谱分析、无码间串扰和扰码解码等有利于信号传输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本课程第六章节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部分。 经过数字调制系统就可以转换成高频信号而被发送设备以各种形式比如微波,光信号传播出去。接收设备将这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解调器,就可以还原基带信号,同样可以将它们放进存储器存储。缓存中的信号通过解码器,也就是与编码器功能相反的器件将数字序列转换成各种量化的台阶信号。最后将台阶信号进行填充恢复,我们就又可以原来的输入的模拟波形了。由此我们完成一次通信。这就是我们本课程第七八章节数字信号的调制。 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再应用第九章中关于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的进行进一步优化,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实用的系统了。 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信原理中也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调制信号、载波信号、已调信号、基带信号和频带信号。起初总把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的概念相互矛盾,总是把载波信号当做调制信 号,而且还深信不疑,后来老师用减数与被减数的关系引导我们才终于茅塞顿开。当然现在对这几个信号的概念已经很清楚了。基带信号(调制信号)、载波信号和频带信号(已调信号),基带信号与载波信号经过调制后形成已调的频带信号。 另一个让我有疑惑也是很感兴趣的就是复用技术,开始觉得很多复用技术很乱,但当明白它们的概念之后就觉得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也觉得这些技术的发明者很让人佩服。常用的复用技术有FDM、TDM、WDM和CDMA,它们分别是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和码分多路复用的简称。 频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是在一条通信线路上设置多个信道,每路信道的信号以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各路信道的载波频率互不重叠,这样一条通信线路就可以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时分多路复用是以信道传输时间作为分割对象,通过多个信道分配互不重叠的时间片的方法来实现,因此时分多路复用更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它又分为同步时分多路复用和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波分多路复用是光的频分多路复用,它是在光学系统中利用衍射光栅来实现多路不同频率光波信号的合成与分解。 码分多路复用也是一种共享信道的方法,每个用户可在同一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但使用的是基于码型的分割信道的方法,即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地址码,各个码型互不重又叠,通信各方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且抗干拢能力强.码分多路复用技术主要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它不仅可以提高通信的话音质量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减少干扰对通信的影响,而且增大了通信系统的容量.笔记本电脑或PDA 以及掌上电脑等移动性计算机的联网通信就是使用了这种技术。 我是通信工程大三的学生,上学期学了通信原理,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 关于通信原理的一点总结 学了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觉得很难,而且听学长们也总是告诫我们,通信原理是很难的课程,平时一定要好好学,不然自己复习的日子根本就抓不到要点了。事实上好像也是如此,在周围,这门主课的挂课率总是算前排的。当然对于我这样的人,总是上课时算是比较认真的,但是半期的时候还是没有搞懂它是干什么的,甚至到期末了,也只有零星的一点编码呀,带宽呀,调制啦,这样一些概念,但这些技术在一个通信系统中又是出于什么样的位置,该怎样应用这些技术组成一个通信系统,对此我还是一概不知。然而经过期末前的复习,我感觉自己对通信系统总算有个印象了,所以想把那些零碎的名词做一些解释,并且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对通信系统的了解来说明这些技术的应用。 上面是我画的认为比较完整的通信系统的简单流程图,对此我做一翻解释。 首先日常生活中的信号总是模拟的,我们把这些信号通过滤波等处理,得到带限的信号,这里以基带信号singnal为例子,signal 经过采样保持电路,我们就得到PAM信号,如图,这样的信号就是离散信号了。 离散信号经过量化归属到个档次的幅度中比如我们有2V,4V,6,V,8V四个档次的归类,并且规定1V~3V之间的PAM离散信号就归类到2V的档次中去,一次类推,通过比较给每个PAM 信号进行归类,这就是量化。 之后将量化了的信号进行编码,编码是一种认为规定的过程比如我们规定2V用00表示,4V用01表示,6V用10表示,而8V用11来表示,这样就把阶梯信号和二进制信号有了一种对应关系,顺着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刚才量化了的信号的二进制代码,这就是PCM 编码得到了可以在存储器中存储的数字信号。 以上从模拟到数字信号的一种转变就是我们常说的A/D转换。至于我们平时要求的转换比特率的求法可以从它的转换过程得出计算方法。一个PAM信号对应一个档次,而一个档次对应几个比特的数字是在编码中体现的,例子中就是一个档次对应两个比特,假设这种对应关系是1对N个比特,对模拟信号的采样率是F,也就是1秒钟有F个PAM信号,这F个PAM信 号就要被转换成F*N个比特,所以比特率就是F*N了。 对于完成转换的数字信号,我们如何处理呢?有的是被放进存储器中存储了,有的是到CPU 中进行计算,加密等处理了。 通常为了达到通信目的,我们就要将数字信号传递并且转换成模拟信号,毕竟在生活中模拟 信号才是我们可以识别的。 所以我们从存储器中读取数字信号,这些信号是基带信号,不容易传输,经过数字调制系统就可以转换成高频信号而被发送设备以各种形式比如微波,光信号传播出去。发送这些高频 信号的速度关系到发送的比特率注意与前面的转换的比特率有不同。假如整个发送端可以发送四中波形A,B,C,D,它们可以分别表示发送了00,01,10,11信号,那么我们就说发送一个符号(即波形)就是发送了两个比特了。由此得到符号率与比特率的关系B=N*D.D是符 号率baud/s, B是比特率bit/s, N表示一个符号与N个比特对应。 接收设备将这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解调器,就可以还原基带信号,同样可以将它们放进存储器存储,这可以理解成网络视频在我们的电脑上的缓存。缓存中的信号通过解码器,也就是与编码器功能相反的器件将数字序列转换成各种量化的台阶(档次)信号。最后将台阶信号进行填充恢复,我们就又可以原来的输入的模拟波形了,由此我们完成一次 通信。 如果模拟信号不需要数字化,那么我们可以进行模拟调制,同样可以发送出去,这个过程要 简单很多。 当然,这里所讲的只是我们学习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完整的通信系统还有更多要考虑的,这只是我觉得通信过程的关键的骨架问题。 还有几个概念是对它们的理解和总结,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 1.二进制比特率与信息量中的比特率。 因为我们假定二进制信号是等概率发生的,也就是P=0.5,而信息量的定义是这样的I=-log2(p)bit,通过此式,我们可以计算发送的一个二进制符号的信息量 I=-log2(0.5)bit=1 bit,所以我们通常说一个0或者1就是一个比特了。 2.方波的带宽问题。 由上图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持续时间为T的方波,它的频谱是一个SINC函数,零点带宽是1/T,即时间的倒数。当然,方波的带宽是无限大的,因此这样的波形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只能给方波提供一定的带宽,就是说得到的肯定只能是经过了过滤的波形。在这里我们可以联系到吉布斯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频率越大,就说明变化越快,而方波的转折点处就是一个极快的变化也就是有频带的高频部分构成,而经过带限的滤波之后,高频被滤去,得到的波形在转折点处就变化慢下来,于是在需要变化快的地方(如方波的转 折点)变化慢,由此产生吉布斯现象。 3.升余弦滚降滤波器。 我们知道升余弦滚降滤波器是防止码间串扰而设计的。码间串扰是指各个时间点上发送的符号并非准确的方波,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仍有余波,于是对下一个时刻发送的符号产生影响,最后可能因为影响的叠加效果而使后果严重,得到相反的采样结果。注意我们这里讲的码间 串扰都是发生在基带频率上的。因此升余弦滚降滤波器也是在基带上的应用。 下图是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原理图,上半部分是滤波器的频谱相应图,下半部分是滤波结果 在时间域上的波形图。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发送的基带波形是在一定的带限内的,假如说要求发送的符号率是D,那么图下半部分中可知1/2f0=1/D,所以f0=1/(2*D),或者说D=2* f0,由下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发送的符号的频率是2* f0,这串符号在频谱上的表示(上半图)是个带宽为f0的信号,这个就是采样定理中说的当波形用SINC函数来表示时,符号率是该波形的带宽的两 倍,也就是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在r=0的时候的特性。 当然,我们这里表示的只是发送一个符号的波形的带宽,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系统在任何时候发送符号是使用的带宽f0都是固定的,在1时间段内发送的波形的带宽在f0以内,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2时间段内发送的波形的带宽必然在f0以内,所以这样 可以理解多个符号组成的波形的带宽是在f0以内的。 从下半图我们可以看到,随着r的增加,符号波形在一个周期段以外的衰减就会加快,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对码间串扰的影响会减小,这个就是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符号率是不变的2* f0,而系统的绝对带宽在增加。根据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定义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关系D=2* f0/(1+r)。从以上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认为1/2*f0就是发送的数字信号的周期,也就是对于同样周期的信号我们需要不同的带宽,这个带宽就 是发送的数字信号的带宽,而与原始的模拟波的带宽无关。 4.调制的一些想法。 在学习调制的过程中,我一直搞不清什么是调制信号,什么是载波。最后总算明白,原来(一般来讲)调制就是将低频信号(调制信号)携带的信息在另外一个高频的信号(载波)上表现出来,表现的方法可以是改变载波的幅度或者相位或者频率等。当我们看到调制完成的波形是,发现它与载波有不同的幅度或者相位或者频率,从这里的变化我们极可以判断处调制信号有那些信息。载波就是用来携带低频信号要表达的意思的高频信号。之所以用高频是因 为在一般情况下高频信号便于传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4)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阶级性);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6)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根本方法);c.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a.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b.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c.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9)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c.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3)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4)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其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4)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是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和非建设用地(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 2、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3、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上坡下的地质现象。 4、热岛效应:在大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5、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6、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7、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8、仓储用地: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9、对外交通用地: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理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10、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11、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12、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区域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3、概念规划:是一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它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大政方针问题,强调对全局的把握,是涉及到空间、经济、环境、生态,乃至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 14、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实质上是在大中城市及其经济区域范围内,研究城市性质、基本职能、用地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等重大问题的城市发展大纲。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研究的是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16、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7、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8、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9、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20、CBD:中心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21、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22、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二、简答 1、简述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振兴和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的冲击、挫折和严重萎缩,70年代末的恢复,8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壮大,走过了半个世纪辉煌而坎坷的历程,实际大致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①~③阶段。即①注重物质规划(physical planning)阶段; ②注重经济规划阶段; ③注重环境规划段;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表现为三个新趋势: (1)宏观层次拓展,主要有概念规划编制和城市战略发展规划;(2)微观层次深化,主要表现为控规深化和法定图则编制;(3)信息技术运用,数字城市方兴未艾。 2、简述概念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兴起的缘由。 (1)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对城市自身生存与发展提出新要求(2)“紧急”应对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条件或问题(3)弥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运作中存在的不足(4)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积极探索 3、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需具备什么条件? (1)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2)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具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3)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整个系统内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4、简述市民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的特点。 市民广场多设在市中心,四周布置市政府及其他管理办公建筑,也可布置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建筑。市民广场平时供市民休息游览,节日举行集会活动。广场应与城市干道有良好的衔接,能容纳疏导车行和步行交通,保障集会时人车集散。广场应考虑各种活动空间,场地划分,通道布置需要和主要建筑物有良好的关系。广场应注意朝向,以朝南为最理想。市民广场还应布置有使用功能和装饰美化作用的环境设施及绿化。 5、简述城市形态中星座型形态(Conurbation Form)的特征。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这种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形似大型星座,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很大,除了具有非常集中的高楼群中心商务区(CBD)之外,往往为了扩散功能而设置若干副中心或分区中心。联系这些中心及对外交通的环形和放射干道网使之成为相当复杂而高度发展的综合式多元规划结构。有的特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系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型城市群体。 6、简述城市形态中组团型形态(Cluster Form)的特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这种形态属于多元性复合结构。如布 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7、风景旅游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处理好那些关系。(1)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严格控制工业性质,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合理选择厂址。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在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居住,留有过渡地带(可布置服务设施,但注意其体量、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有便利的内外交通,客运车站、码头尽可能靠近市区,但不致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铁路、机场、港口、公路一般情况下不穿越市区和风景区。——●市内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分类与组织。 ——●以结合自然与风景的专用游览道联结各景区、景点。 (5)正确处理风景游览与休疗养的关系——休疗养区靠近风景区,交通方便,不受游人干扰,但不占据过多的风景较好的地段。 8、简述A.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居民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中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分成5 个层次: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安全的需求(Safety Need)、友爱的需求(Love Need)、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 Actualization Need)。居民对环境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进取的,当上一个层次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有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满足居民的正当需求,并刺激其发展,与此同时削弱不正当的需求,并制约其发展。 9、简述美国建筑师C·A·佩里(C·A·Pery)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 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 英亩(合65 公顷),每英亩10 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 公里)。 (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10、简述历史文化名城核定标准。 (1)不但要看重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作为历史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 三、专题论述 1、简要论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的主要内容。 1949 年以后,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历史文化街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要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建筑物的内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3)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简要论述20世纪一系列有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华盛顿宪章》)出现的综合意义。这些国际宪章提供了遗产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马丘比丘:保护和恢复现有历史遗址,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持续生命力 威尼斯:尊重古迹建筑物,修复的目地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并保护其周围环境。内罗毕:保存城市历史传统地区及其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华盛顿:保护应体现历史城镇和城区真实性的特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组成部分。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到历史城区及其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过程。它包括能够表现城市个性与特征,体现城市丰富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类型,城市空间,界面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的概念,并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风景旅游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处理好那些关系。(1)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严格控制工业性质,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合理选择厂址。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在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居住,留有过渡地带(可布置服务设施,但注意其体量、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有便利的内外交通,客运车站、码头尽可能靠近市区,但不致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铁路、机场、港口、公路一般情况下不穿越市区和风景区。——●市内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分类与组织。——●以结合自然与风景的专用游览道联结各景区、景点。 (5)正确处理风景游览与休疗养的关系——休疗养区靠近风景区,交通方便,不受游人干扰,但不占据过多的风景较好的地段。 4、平原城市和丘陵城市在自然环境与城市艺术布局的关系上各有什么特点?(1)平原城市——地势平坦,集中紧凑,但应避免布局的单调。●控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增强三维空间感; ●建筑布局高低搭配; ●增加道路、广场的主景、对景; ●加强绿化配置; (2)丘陵城市——地形起伏较大,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强化立体空间感; ●主体建筑布置在高地上; 5、简述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的类型。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AM超外差收音机仿真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为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我们进行了在整整半个月的课程设计,我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内容。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课程设计内容: 超外差的特点是:被选择的高频信号的载波频率,变为较低的固定不变的中频(465KHz),再利用中频放大器放大,满足检波的要求,然后才进行检波。在超外差接收机中,为了产生变频作用,还要有一个外加的正弦信号,这个信号通常叫外差信号,产生外差信号的电路,习惯叫本地振荡。在收音机本振频率和被接收信号的频率相差一个中频,因此在混频器之前的选择电路,和本振采用统一调谐线,如用同轴的双联电容器(PVC)进行调谐,使之差保持固定的中频数值。由于中频固定,且频率比高频已调信号低,中放的增益可以做得较大,工作也比较稳定,通频带特性也可做得比较理想,这样可以使检波器获得足够大的信号,从而使整机输出音质较好的音频信号。实验的目的就是用Systemview软件来演示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三)设计原理: 原理图为图1: 图1 这次实验为了说明超外差AM收音机的工作原理及信号解调过程,为了节省仿真时间没有按实际540-1700KHz的频率覆盖范围和455KHz中频频率设计,而采用了20KHz作为IF.另外设了30KHz,40KHz和50KHz三个载波频率的发射信号,模拟调制信号的带宽为5KHz以下.并希望接收到40KHz的电台频率。收音机使用高边调谐,本振应为40+20=60KHz,且存在一个镜像干扰频率为40+2*20=80KHz。整个混频输入与混频输出的频谱图搬移过程可以用下图2表示: 图2 (四)SystemView仿真设计: 图3 图3为SystemView仿真设计原理图 主要图符参数在下团中标出: 图4 仿真结果: SystemView仿真设计原理图(图3)接收器22的输出波形如图5: 图5 SystemView仿真设计原理图(图3)接收器23的输出波形如下图6: 图6 SystemView仿真设计原理图(图3)接收器23的输出波形如图7 图7 SystemView仿真设计原理图(图3)接收器25的输出波形如图8: 图8 SystemView仿真设计原理图(图3)接收器25的输出波形如下图9 图9 SystemView仿真设计原理图(图3)接收器23的输出波形的频谱图如图10 图10 (五)结果分析 系统采样频率设置为200KHz,在原理图3的左边对应的是3个AM信号发生器用来模拟3个电台,调制信号采用了扫频信号,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扫频带宽和调制度。中频滤波器采用1个5个极点3db带宽为10KHz的切比契夫滤波器。接收到的RF信号(图符23)频谱如图10.在40KHz频率的信号具有最大的调制度(设为1)信息带宽的中心信号是所希望接收的信号。输出的差频项频谱成分通过一个5极点切比契夫带同滤波器后,得到如图9所示的频谱,期中希望的20KHz载波信号比10KHz和30KHz的信号大了约15db,所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二极管包络检波器可以将原调制信号解调。解调后的时域信号波形如图5所示。 (六)总结及心得: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这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Systemview模拟仿真,本人在多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模拟仿真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工作能力,巩固与扩充了课程所学的内容,同时各科相关的课程都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在此感谢我们的两位指导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课程设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老师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同时感谢对我帮助过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七)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六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罗卫兵.Systemview 动态系统分析及通信系统仿真设计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张辉,曹丽娜.通信原理学习辅导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跳频通信原理 跳频通信原理跳频通信原理跳频通信原理 简言之跳频就是在无线传输中,射频频率按照某种特定算法发生的重复变化。这种变化通常借助于扩频代码序列发生器。一种利用载波跳变实现频谱展宽的扩频技术。广泛应用于抗干扰的通信系统中。其方法是把一个宽频段分成若干个频率间隔,由一个伪随机序列控制发射机在某一特定的驻留时间所发送信号的载波频率。当接收机的本地振荡信号频率与接收机输入信号的频率按同一规律同步跳变,那么,经过变频以后,将得到一个固定的中频信号即把原来的频率跳变解除,这一过程称解跳或去跳。 发送端的信息码序列与伪随机序列经过调制后,按不同的跳频图案控制频率的合成。在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与干扰经高放滤波后送至混频器。接收机的本振信号也是一频率跳变信号,跳变规律是相同的,两个合成器产生的频率相对应,但对应的频率有一频差,正好为接收机的中频。只要收发方的伪随机码同步,就可使收发双方的跳频源一频率合成器产生的跳变频率同步,经混频后,就可得到一个不变的中频信号,然后对此信号进行解调,就可恢复出发送的信息。而对干扰信号而言,由于不知道跳频频率的变化规律,与本地的频率合成器产生的频率不相关,因此,不能进入混频器后面的中频通道,不能对跳频系统形成干扰,这样就达到了抗干扰的目的。 信源编码器 信道编码器 数字通信优点 数字通信的频带利用率 QPSK16QAM波特率相干接收 相关接收随机过程ALOHA量化DM调制扩频调制 AM调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已知有单边带调制系统传送话音,要求传送的是下边带,经过三次频谱搬移,画出频谱搬移的过程,要求准确标出每次搬移的各个频谱的位置.什么是数据通信的倒相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证明差分编码可以抗倒相 差分编码有何缺点.将下列信息编成HDB3码 叙述维纳-辛钦定理。 CDMA通信系统是如何划分不同用户的?什么是话音通信的语音激活期? 为什么CDMA体制可以大大提高系统容量?CDMA还有哪些其他的优点? 在模拟信号的采样过程中,采样等同于一个什么运算?未被采样的信号部分到哪里去了?根据采样数据能否100%恢复原来信号?试证明在满足采样定理的条件下,用冲击序列采样和用矩形序列采样是一样的。 随机过程Z(t)=Xcosωt-Ysinωt,其中X和Y为互相独立的高斯随机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σ*σ,求: 1. Z(t)的均值和方差。 2. Z(t)是否平稳 3. Z(t)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 4. Z(t)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 设有无码间干扰的单极性码基带通信系统,发“0”发0,发“1”发5,求发“1”变为“0”的概率。噪声为加性高斯噪声N(0,σ*σ)。 题目: 信 原 理课程设计 基于MATLAB的系统的2ASK仿真 五、设计心得和体会„„„„„„„„„„„„„„„„„„„„„„„ 1、心得和体会…………………………………………………………… 2、致谢…………………………………………………………………… 参考文献„„„„„„„„„„„„„„„„„„„„„„„„„„„„„„„„ 一、2ASK通信系统发展背景 随着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数字通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普及,研究人员对其相关技术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为使数字信号能在带通信道中传输,必须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其调制方式与模拟信号调制相类似。根据数字信号控制载波的参量不同也分为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方式。因数字信号对载波参数的调制通常采用数字信号的离散值对载波进行键控,故这三种数字调制方式被称为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经调制后的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在接收端解调后恢复成数字信号。因此,调制解调技术是实现现代通信的重要手段,促进通信的快速发展。 现代通信系统要求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作为其关键技术之一的调制解调技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最早的模拟调幅调频技术的日臻完善,到现在数字调制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信息的传输更为有效和可靠。二进制数字振幅键控是一种古老的调制方式,也是各种数字调制的基础。 二、仿真设计原理 1、2ASK信号的调制 2ASK技术是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幅值变化来表示二进制0或1的。载波0,1信息只改变其振幅,而频率和相位保持不变。通常使用其最大值Acos(t)和0分别表示1和0.有一种常用的幅值键控技术是开关键控(OOK)在OOK中,把一个幅度取为0,另一个幅度取为非0,其优点是传输信息所需的能量下降了,且调制方法简单.OOK的产生原理如图2、2ASK信号的解调 接收端接收信号传来的2ASK信号,首先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掉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干扰,再从中回复原始数据信号。常用的解调方法有两种:包络解调法和相干解调法。 相干解调法 相干解调也叫同步解调,就是利用相干波和接收到的2ASK信号相乘分离出包含原始信号的低频信号,再进行抽样判决恢复数字序列。相干波必须是与发送端同频同相的正弦信号。Z(t)=y(t)cos(t)=m(t)cos2(t)=111m(t)[1+cos(2t)]=m(t)+m(t)cos(2t).式中1/2m(t)是基带信号,2221/2m(t)cos(2t)是频率为2的高频信号,利用低通滤波器可检测出基带信号,再经过抽样判决,即可恢复出原始数字信号序列{an},2ASK信号带宽为码元速率的2倍,即:B2ASK=2Rb.式中Rb为信息速率。 相干解调的原理图如下 三、直接用MATLAB编程仿真 1、实验框图 在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为了使数字基带信号能够在信道中传输,要求信道应具有低通形式的传输特性。然而,在实际信道中,大多数信道具有带通传输特性,数字基带信号不能直接在这种带通传输特性的信道中传输。必须用数字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产生 元速率Rb=1000Band,载波频率为f=4kHZ.以下是仿真程序及注释。例子中采用OOK键控方式实现2ASK调制。第一行为数字序列波***1的单极性不归零码,码元宽度Tb=1/Rb=0.001s,第二行为载波波形,在一个码元宽度,有4个周期的正玄波载波信号f=1/4Tb=4kHz;第三行为调整之后的波形,码元1对应的调制后波形对应正玄波,0对应的调制后波形为0,结果满足要求.。 %数字信号的ASK调制 3、使用MATLAB编程 Clear; %清空空间变量 m=[1 1 1 0 0 0 1 0 1 1 0 1]; %数字信号序列 Lm=length(m); %序列的长度 F=200; %数字信号的带宽 f=800; %正弦载波信号的频率 A=1; %载波的幅度 Q=f/F; %频率比,即一个码元宽度中的正弦周期个数,为适配下面的滤波器参数选取,Q>=1/3 M=500; %一个正弦周期内的采样点数 t=(0:M-1)/M/f; %一个正弦信号周期内的时间 carry1=repmat(A*sin(2*pi*f*t),1,Q);%一个码元宽度内的正弦载波信号 Lcarry1=length(carry1); %一个码元宽度内的信号长度 carry2=kron(ones(size(m)),carry1);%载波信号 ask=kron(m,carry1); %调制后的信号 N=length(ask); %长度 tau=(0:N-1)/(M-1)/f; %时间 Tmin=min(tau); %最小时刻 Tmax=max(tau); %最大时刻 T=ones(size(carry1)); %一个数字信号1 dsig=kron(m,T); %数字信号波形 subplot(3,1,1); %子图分割 plot(tau,dsig) %画出载波波形 grid on %添加网 axis([Tmin Tmax-0.2 1.2]) %设置坐标范围 subplot(3,1,2) %子图分割 plot(tau,carry2) %画出载波波形 grid on %添加网络 axis([Tmin Tmax-1.2*A 1.2*A]);%设置坐标范围 subplot(3,1,3) %子图分割 plot(tau,ask) %画出调制后的波形 grid on %添加网络 axis([Tmin Tmax-1.2*A 1.2*A])%设置坐标范围 y=(x(t_judge)); %抽样判决时刻的信号值 y_judge=1*(y>=th)+0*(y<=th); %抽样判决信号的0阶保持 y_value=kron(y_judge,ones(size(carry1))); %抽样判决后的数字信号波形 n_tau=tau+0.5/F; %抽样判决后的信号对应时间 subplot(4,1,3) plot(n_tau,y_value) axis([min(n_tau)max(n_tau)grid on subplot(4,1,4)plot(tau,dsig) axis([Tmin Tmax-0.2 1.2])grid on 1、图示 %子图分割 %画出抽样判决后的数字信号波形-0.2 1.2]) %画出原始信号波形与解调后信号作对比 四、仿真结果 011 为使仿真过程清晰,忽略了信道的传输延时等,仅考虑了抽样判决点选取时的延时0.5Tb,因码元波特率RB=1000Band,码元宽度Tb=1/Rb=0.001s 故0.5Tb=0.0005s,从图中标注可以看出,信号的起始点为0.0005s。 五、设计心得和体会 1、心得和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主解了要了2ASK调制与解调原理,特别是2ASK调制解调电路的MATLAB实现与调制性能分析,把本学期学的通信原理等通信类科目的内容应用到本课程设计中来,进一步巩固复习通信原理,MATLAB等课程,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通过对通信系统原理和MATLAB的学习,在通过硬件实现时会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某个芯片的用法、其适用范围、其典型应用时会出现的问题、滤波器的设计、模拟电路中反馈电阻与控制增益器件的调节等等,都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才能解决。在此期间,首先,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搞清楚原理框图,为今后的实验及论文写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其次,在原理图的基础之上,设计具体的硬件实现流程图,利用将一个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转化为多个小而简单的模块的思想,在进行整合、连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解了更多关于通信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又了莫大的帮助。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强了对通信系统原理的理解,学会查寻资料、方案比较,以及设计计算及仿真等环节,进一步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通信原理理论后进行一次电子设计与制作,锻炼了分析、解决电子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运用学习成果把课堂上学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的应用于实际设计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设计工作的现代化提高一些有真惰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学习成果,看一看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差距,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学习计划,更边学习内容提供实践依据。 2、致谢 在此,首先要感谢蔡老师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和照顾,细心给我们解答疑惑,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同时还要谢谢同学们热情的帮助。最后,祝老师新年快乐!笑口常开! 参考文献 [1]《通信原理》(第2版)樊昌信 等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 【通信原理考试总结】推荐阅读: 数字通信原理试题10-25 简述CSMACD通信原理05-25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探究05-27 网络通信原理教案05-29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06-15 通信原理课后作业答案07-21 网络通信原理论文09-16 通信原理授课计划10-01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标准11-04 FDMA通信原理课程设计11-14通信原理课程总结 篇2
一个大三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总结 篇3
通信原理考试总结 篇4
通信原理考试总结 篇5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6
跳频通信原理 篇7
通信原理试卷 篇8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范文]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