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精选12篇)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1

经过这节课,我觉得有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的历炼,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认识到要准备一节课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而是要从多方面考虑,要研究整本教材甚至是整套教材的教学意图和思想,从整体出发,再落到本课时教学上,既有宏观的把握,又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细节,既不能把教学目标确定的过难,又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要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任课教师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教书匠,而要站在教材的角度上做一个一线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反思改进者,一节课的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次实践经验,我克服了自己以往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容易紧张和不自信的心理,认识到只要自己精心准备了就应该好好发挥出来,而不要受外界的干扰,要全心把自己投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来,围绕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展开教学活动,其实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教师害怕出现错误,被人家说,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无法完美无缺的艺术,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如果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想我会更加成熟,更能应付各种突发情况,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这次活动,也使我认识到准确掌握教学时间的重要性,英语课作为小学常规课,要受到教学时间的制约,只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课时的教学,教师要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要突出教学重点,要解决教学难点,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而不能为了使课堂看起来热闹,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与教学重难点无关的教学活动。我还认识到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与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犯错出差,教师要耐心引导,使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强硬的命令只会使学生增加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影响其思考的准确性和反应的速度,反而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和提问方式,使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即使答错,也不要马上予以批评,要耐心引导或请别的学生帮助,不要使教学活动因此而中断。以上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2

一、利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普遍明白专业课的重要性, 因而学习目标十分明确, 而对一些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却缺乏了解, 导致其在基础课学习过程中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一些教师武断地认为,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事实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不明白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二是教师没有阐释好课程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没有在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上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因此, 教师不仅要主动分析所授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 而且还要在讲授第一节课时就将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思路提供给学生, 从而在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上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服装工程师。但服装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他们懂得纤维和纱线的性能、织造的组织规格常识、面料的性能特点, 特别要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纤维、新面料的发展趋势, 掌握面料与服装的关联性。这不仅有助于服装工程师选择现有合适的面料顺利完成服装设计作品, 而且会有助于服装工程师根据市场流行要素以及服装款式来设计 (或提出要求) 面料的纱线、组织、花色, 推出全新的产品。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 支撑这一方面能力培养的课程包括《纺织化学》和《服装材料学》。

在第一节课中介绍课程性质时,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纺织化学》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作为化学类专业基础课的地位, 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服装材料学》之间的关系, 以及服装工程师基本素质对学习《纺织化学》课提出的要求。随着对课程性质认识的加深, 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纺织化学》第一节课后, 学生普遍反映会认真学习这门课程, 为后续课程及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利用课程的核心思想梳理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构———性能”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 我们不仅用这一学科思想安排教学内容, 还利用这一思想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能从课程思想、学科核心内容上把握, 就如同给了学生一盘散乱的珠子, 虽然宝贵却不便携带。如果教师把课程的核心思想教授给了学生, 就像给他们增加了一根丝线, 散乱的珠子就得以变成一串珍珠项链, 不仅易于携带, 而且其价值也大大提升。

教师在讲授第一节课时就要将学科思想展示给学生, 并结合课程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指出学科思想在知识体系中的体现。《纺织化学》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 主要从原子、分子、聚集态结构的角度即化学的角度深刻理解面料的理化性能、服用性能, 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同时, 笔者还结合对培养目标以及服装工程师的素质要求的分析和化学基础课的特点, 将《纺织化学》课分为九章, 每一章内容都用“结构———性能”思想贯穿起来, 而这一思想在各章中的表现又不尽相同。以第五章“合成纤维”、第六章“纤维素纤维”、第七章“蛋白质纤维”的内容为例, 不同纤维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们所构成面料的性能特点, 继而决定了它们各自的使用领域。

在对《纺织化学》课的内容及核心思想在各章节中的体现进行集中展示之后, 学生就会在课后急于与教师探讨身上所穿服装不同面料所表现特点的原因, 并对以后各章节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三、用生动灵活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激活教学过程

授课方式不仅包括教师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板书, 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所存有的认识。

目前, 多媒体教学已在各门课程中被广泛使用, 它的优点在于文字可与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网络等结合起来, 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板书和语言, 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对于《纺织化学》课来说,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诸多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提供的信息, 如果全部采用实物展示的方法, 教师上课所要携带的教具就会非常多, 而实际上也不可能完成。而动态的展示更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实现的, 如我们在《纺织化学》第一节课为了强调面料对服装风格的影响, 用了一段服装表演的录像, 展示了丝的柔顺与优雅、麻的刚硬与自然质朴等, 以诱导学生思考各种面料的使用特点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气氛,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而, 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一张幻灯片翻过去之后就被另一张所替代, 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跟不上的话, 学习就会出现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一是合理地调整幻灯片的放映速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二是将课件上网, 保证学生可以及时得到课件, 在课堂上把精力主要放在课堂学习上;三是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板书要提供整节课的脉络;四是遇到需要细致讲解的内容, 就要利用板书一步步地把反应过程展示出来。实践表明, 这种书写过程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要优于放幻灯片。

考核并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是他们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 以及教学活动所带给学生丰富而积极的学习体验。为此, 我们提出的考核方式包括三项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 平时作业占20%, 小论文占20%。这样,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视。而小论文的写作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可以让他们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是一种区别于课堂教学的学习体验。

四、用教师魅力吸引学生, 形成师生间的默契

在第一节课中, 学生不但会对该课程形成整体的认识, 也会对教师产生初步的了解, 继而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因此, 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形象, 衣着要大方得体, 行为举止要自然优雅, 语言要准确流利。

教师在第一节课要介绍自己的专业与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及成就, 将课程内容与研究方向联系起来, 阐述最新的学术进展情况, 给学生留下学识渊博、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优秀教师的形象, 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此外, 教师若能与学生分享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而且也可借此机会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所谓师生间的默契, 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习惯以及对习惯的共同认可, 它可以通过语言、手势甚至课件或板书字体的变化表现出来。从第一节课开始, 我们就用“结构决定性能, 性能决定使用”来表达该课程的核心思想,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地, 当我们要表达这一核心思想时, 学生就会意识到教师所惯用的表达方式, 他们就会和教师一起说出来, 然后露出会心的微笑。在师生默契形成的过程中, 学生也逐渐领会到了该课程甚至该学科最重要的思想。

摘要:第一节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每个教师都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并要精心准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教学过程、形成师生间的默契等是上好第一节课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第一节课,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同源.浅谈服装设计师应具有的素养[J].丝绸, 2004, (1) .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3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生命的本性。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明确了其指导思想的学生本位。生本教育实验也在事实上证明了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目前,“生本教育”已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一节课题为《写作材料》的基础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谈几点反思。

一、课堂激趣导入

课前欣赏流行音乐:播放刘若英的歌曲《原来你也在这里》。

课上,通过一档节目《背后的故事》引出——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即获取写作材料的故事,“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背后的故事》。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段美妙的旋律;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寻文字背后的故事。”然后借着歌曲《原来你也在这里》引入并朗诵张爱玲的散文《爱》,它取材于胡兰成义母的故事,接着简单介绍胡兰成义母的一生后进入课题。

这样导入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缓和气氛。听课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心理一般会感觉比较紧张。我用欣赏流行音乐、朗诵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心理放松,帮助学生做好上课前心理的调适。

(二)让学生有意识的留意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的材料,哪怕是你听来的一个故事。

(三)拉近学生和文学名家的距离,鼓舞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让学生看到每个作家的写作材料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给予他们一种积极情感的激发。

二、再现课本内容

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课本内容,且安排一小组准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上他们担任本节课的老师,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理解,为大家再现课前所预习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首先是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方向——小学语文教育,他们的未来职业是教师,所以在大学阶段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学生的课堂展示只要六七分钟,但从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环节全面,从材料的定义、取材的途径,运用材料的原则等内容入手,讲解比较清楚。根据讲解学生的表现我适时地点评总结,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教学内容设计、语言表达、教态、板书等都应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很多同学把精力集中在了课前布置的作业,忽视了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通过学生的课堂讲解,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理论知识。

三、小组展示交流

我们的前置作业是: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用大家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作品的材料来源,或通过查找资料等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中所用材料的来源。

第一组:以大家的学校生活为材料,结合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创作了新歌词——《我的大学里》,由两名成员进行了深情演唱。

第二组:和我们分享了莫言的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的写作材料来源以及创作灵感。

第三组:借着《背后的故事》,以节目访谈的形式,通过主持人和嘉宾毕飞宇的谈话,再现了《青衣》这部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其创作的材料来源等丰富的内容。

师生听取每一组汇报内容之后,及时评价、讨论,及时抓住关键之处进行集体交流探讨,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比如,第一组展示结束后,我们分析其写作材料,讨论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可以写进这首歌里,或许是因为谈及自己的生活,同学们畅所欲言,于是我鼓励这些同学可以以这些作为写作材料写进自己的作品中;第二组介绍完毕,在座的同学积极交流了大家所熟悉的莫言的其他作品;第三组展示完后,大家几乎都没有看过《青衣》,所以推荐大家去读,我还推荐大家阅读毕飞宇的另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推拿》。

本次作业和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郭思乐教授在其《教育激扬生命》中提出,生本理念中的语文教学是否成功,主要看:阅读有没有推进。课前,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作品,课上适时地灵活地给学生推荐作品。

在大语文课上我们强调阅读,而在大语文课中的基础写作课上,我更强调阅读和写作同时推进。在阅读中写作,在生活和阅读中积极寻找自己的创作材料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第一组的歌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进行的创作,第三组的同学则是根据从阅读中获取的材料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

(二)激发学生去挖潜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郭思乐在《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中认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兴趣,让其主动去完成作业。我们作业的要求是通过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去展示成果,这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兴趣特长的空间和舞台。如:第一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词和唱歌这一音乐才能;第三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剧本创作、主持及表演等方面的才能。

生本课堂上,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的迸发和绽放,常常让我们惊叹。我再一次感到:学生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老师缺乏的也不是教学能力,而是大胆放手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总结写作材料的来源非常丰富,鼓励大家积极创作。结束语为:“不管是我们自己经历的故事还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一些故事,如果它欢喜了你,感动了你,请你一定用文字去成就这个故事,让它去欢喜更多的人,感动更多的人。爱阅读、爱生活,爱文字、爱创作。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会!”

五、缺憾和不足

在对生本教学学习中,我摸索出“前置作业——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的课堂模式。但我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很多缺憾和不足之处:

(一)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参差不齐。真正查资料、深入文本阅读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课堂上无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有的小组将任务推到一个同学身上,自己置身事外,导致前置作业完成不好。

(二)生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老师的知识结构、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掌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而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课堂气氛虽活跃,各个小组只顾着展示自己的才艺,淡化了我们本要学习的知识,下课之后,甚至有同学开始疑惑:我们刚才上的是什么课?

虽说生本课堂带来了一些困惑,但其益处也显而易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阅读、想象、创作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激发等。而如何打造高效的生本课堂,如何打造适合我们自己的个性化生本课堂,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我愿意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如何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篇4

要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避免以下三个问题 :

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不仅要追求 “高分”,还要追求 “高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学设计就比较到位。但还有一些教师仍有重知识教学、轻思想教育,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的偏向。譬如,教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提炼教材中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创造教材中潜在非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挖掘、利用教材自身所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案。

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

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完成 “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达到完成 “教学目的”的高度。“教学目的”和 “教学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密不可分,但其内涵和层次存在明显差异。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基础,教学目的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中仅有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案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有如何通过 “教学内容”而去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案。

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由于对课内知识研究的比较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研究的比较少,因此使教学设计比较单调乏味;由于缺少知识整合而使教学容量骤减。其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最新科学成果联系的设计。

其次、要把握住教学设计的标准:

1.达到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结构指组成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各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和各环节之间的顺序及其衔接方式。这里教学结构合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最多,教师单边活动的时间最少,而教学质量水平最高。

(1)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活动时间。设计时侧重考虑以下三点:第一,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活动环节最多;第二,在每一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设计学生参与的时间最多;第三,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设计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最多。

(2)教学设计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容。应 设计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容、设计学生积极研讨的内容、设计学生积极动手的内容 等等。(3)教学设计要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占用的时间越多越好,教师要 “讲深、讲透、讲彻底”。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师用时最少,教学质量最高,这是最优的教学结构。

教学设计 时应做到:① 多设计点拨,少设计讲解。② 多设计 “情境”,少设计 “平静”。③ 多设计 “一举几得”的问题,少设计 “几举一得”的问题。

2.达到教学容量饱满

教学容量是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素质元的总量。“素质元”是指构成人的素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教学容量越大,即教学设计中涉及的素质元的数量就越多。教学容量最大并不是大到无边无际,也不是教师可以随心所欲。确定极限的唯一根据就是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教学容量最大要以学生能否接受为前提。以往教学仅仅强调知识素质提高或者以发展知识素质为主线,少量涉及能力素质。这样的教学不是素质教学,它也不能达到教学的饱满容量。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时,把握在能达到的前提下,教学容量设计得越大越好。也就是说,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又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能培养智能素质,又能发展非智力因素,即多种素质发展集一节课教学之中。

教学设计如何才能达到教学容量最大?

一是设计时,素质元的广度适中、深度适中和素质发展水平的定位适中。素质元的广度是指一节课中所能涉猎的社会性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以及专业性素质的量。广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严格把握住 “量”的多少。深度是指某一素质元,教师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的程度。深度适中即为深度合适。素质发展水平的定位是指课的教学容量,要根据全班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确定。定位适中即为教学容量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于全班绝大多数学生。

二是设计时,教师有效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有效突出智能因素发展,有效激发非智能因素,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设计时,教师要把握住本节课知识的最基本的结构框架,要把握住显性和隐性的智能因素,要把握住非智能因素和思想品德要素。当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设计那些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终身受益的关键环节。

应试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学生负担过重。不单纯是课业负担重,更可怕的是,心理负担太重。

3.达到学生负担较轻

应试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学生负担过重。不单纯是课业负担重,更可怕的是,心理负担太重。

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学校本来是青少年学生长知识、长能力、长身体的地方,本来是同龄群体欢聚一堂、欢声笑语、轻歌曼舞的地方,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变成了学生的 “地狱”、“牢房”,成为学生最不愿去的地方。他们害怕教师的冷眼和威严,他们恐惧教师的讥讽和训斥,他们更痛恨自尊心难以承受的教师的 “体罚”和“语罚”。虽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如此,但这样的教师也屡见不鲜。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虽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受到批判,应试教育受到抨击,但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仍然把 “分数”、“升学”炒得火热,虽然人们的口头上或舆论界不断地批评 “应试教育”,但没有真正摆脱其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减当年”。教师仍把学生视为“学习机器”和 “知识仓库”,不停地开机,一味地灌输。“题海战术”、“疲劳战术”仍是当前教师的崇尚策略。据调查,多数初中、高中毕业生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4小时,一些学校的小学生也要多达10小时。这种超负荷的高压教育实际是一种摧残教育,是一种学生不愿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失败教育。

教学设计如何才能使学生负担较轻?

一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任何内容; 二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给学生留作业的质量要高,总量要适中; 三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节假日、双休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

第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

1.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 研究、“吃透”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本课的 “显性教材”和 “隐性教材”。“显性教材”就是教材中直接交待的内容,譬如这节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哪些生字,或必须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或培训哪些基本技能,或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等。所谓 “隐性教材”是指教材本身所凝结的,含而未露的某些智能价值、道德价值或知识外延所蕴藏的其他价值。或者说,“隐性教材”就是通过 “显性教材”所能衍生的其他内容。它是隐蔽的,只有教师认真地领会、分析、感悟才能发现它、使用它。譬如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挖掘,能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感受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或者受到了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或者激发了学习兴趣,或者提高了意志品质,或者增长了智慧,或者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等等。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所必备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一,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明确 “显性教材”的具体内容,并能在诸多的教材内容中分别赋予权重;领悟 “隐性教材”的具体内容,并能在诸多的内容中突出发展那些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要素。

第二,“隐性教材”的内容尽量挖掘,特别要关注道德的形成、智能的开发、非智能的培养。

第三,要特别注意,教师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切忌 “就教材而教教材”。2.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二步骤: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双基”是未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双基”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前提。让学生迅速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教学任务。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要简捷清晰,教学方法得当。

3.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三步骤: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

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借助教材尽量而合理地向外辐射,如可以通过已知去推断未知,可以通过迁移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通过知识的检索联合去 “发现”“新知识”。第一,教师设计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的方案,切记拓展的内容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去拓展,拓展的幅度应当更大一些,但不要 “离题太远”或与教材 “风马牛不相及”。

第二,教师要借助教材尽量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但它的前提必须是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之内。当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知识面扩大得越多越好,培养学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

4.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四步骤: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价值的重要渠道。知识价值,特别是智能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实现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就会多一种受益。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越科学、严谨,那么学生的发展就越全面、迅速。

第一,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要新颖、多样、有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第二,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目标明确,不是 “人云亦云”,更不是 “画虎不成反为猫”。

第三,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凭空想象或机械临摹他人的,而是有根据设计的。一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所延伸的部分;二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特别是根据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要求。

5.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五步骤:借助教材实施 “人格本位”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本位”教学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实施 “人格本位”教学的具体要求

第一,教学设计尽量考虑周全,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地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第二,在诸多素质中,尽量突出那些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素质。6.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六步骤:书写设计方案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5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为例,来分析及反思一下我在这节课上教学技能的运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八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学习,这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论性也很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70%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用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学法: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受益无穷。”教学同样如此,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学法。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技能的分析与反思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良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为了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科学地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从以

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歌歌颂了哪位历史老人的丰功伟绩?歌词反映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 改革开放)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预设问题: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9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设计意图: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听歌后请思考问题: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80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视频播放: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经典瞬间》,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第四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生完成当堂小测)

强化技能: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在本节课,本人采取了多种强化技能。1.语言强化: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各种发言,都予以了言语的肯定、支持与鼓励。还有在学生做笔头练习的时候,也给予了语句上的强化,如:“做得对,继续努力。你课上听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棒。”等。2.动作强化: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1)目光:课堂上,学生无意间的一句闪亮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的目光,对于羞涩的学生给予了鼓励的目光等。(2)手势:同样的,学生回答正确我在课堂上翘起拇指表示赞扬;学生回答期间,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让其余同学安静倾听;精彩的口语表演以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3)表情。(4)接近。学生做自主学习部分时,接近其身边弯腰观看学生活动。

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言沟通技能:本节课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注意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吐字发音清楚,音量适度,语速适当。并且注意到了自己的有情感是与教学情境相适应的,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好处,带给中国的新变化,相信言语表情

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可以更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技能: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图片的观察,更好的让他们感知教材,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上我也通过这种方式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并及时地进行改进。

结束技能: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及时的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及理清了思路。

提问技能:在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提问技能:1.记忆性提问:在授课过程中,把与本节课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了提问。2.理解性提问。在讲授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提出理解性提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3.分析性提问。4.评价性提问。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班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本节课中我灵活地采用了多种提问,很好得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调控、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等的作用。

此外,本节课,我还运用了传统的讲解技能,以及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我灵活得运用了多种讲解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对比及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媒体运用技能。使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得到锻炼,更加形象的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是以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理论为依据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以这个为前提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要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教学技能的支撑。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在原有的教学技能上停滞不前,而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新观念,对教学技能进行“二次开发”,即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再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

首先是课程观的变化,从课程的价值来看,由“单一理解”变为“多元解读”,课程的目标从“单一目标”变为“多维目标”,课程发展也由“学习层面”转为“发展层面”,课程资源方面,从“教材唯一”变为“生活整合”。其次是教学观的变化,教学观变为一人为本,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平等对话,让课堂教学同构共享;实践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预设生产,让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师生观也发生了变化,老师的角色由“教父”变为倾听者,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由“裁判员”变为欣赏者。另外,评价观也发生了变化,甄别选拔变为促进发展,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提高情境创设等技能,加强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课上通过强化目标、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课下要多关注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提问技能上,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如要明确问题的重点,提问形式多样,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还要考虑到用语简明扼要,适合学生接受,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之后还要认真分析和评价;另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要理解三者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理解三者的内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实践,是人们从事的有关教学的一切实际活动。而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即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一节课的感动作文 篇6

先是跆拳道老师满脸笑容地走了进来,我有一种预感,这节课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我以前特想跟你们聊聊天,谈谈心,今天终于有机会了,我也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想法。”

老师先是给我们讲母爱,说:“母亲是伟大的,她生下你就注定要为孩子奉献一生,而注定得不到任何回报,所以你看你母亲现在老是说你,但她还是很爱你的,母亲一生都不会背叛你。”听到这儿,我心想,我妈妈天天都在唠叨我,我可烦她了,有的时候还真觉得妈妈好讨厌,但是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倒觉得,妈妈的唠叨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爱的体现呢!想到这里,我眼眶有点发酸,妈妈好吃的让着我,好穿的给我,把她能做到的都给了我,但我却还在嫌妈妈烦,我真对不起她!我听着老师的话,不免有一丝感动。

在接下来,老师开始讲师恩,我想,师恩,不就是学生感谢老师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带毕业班的`老师,都是很不容易的,她们也知道带毕业班注定要离别,并未你们付出一切,你们要记住一句谚语: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才是害。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们好。”我本来已经被老师感动地红了眼眶,结果被老师这么一说,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往下掉……

一节课的作文300字 篇7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拿着语文书大步走进了教室。他来到讲台边,清了清嗓子说道:“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开火车吧!”话音未落,台下可炸开了锅,到处都是翻书声、背诵声。

三分钟过后,老师宣布火车出发。“古诗两首!”“火车司机”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说道。老师笑道:“我喜欢着洪亮的声音!”第一位“乘客”不紧不慢地站起来,道:“孟浩然送黄鹤楼……”话还没说完,大家就哄堂大笑。老师幽默地说:“这位乘客看来是博览群书、见识多广,老师都不认识黄鹤楼这人,他却认识呢!”这位“乘客”脸顿时“唰”地一下红了,他脱口而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一位“乘客”赶紧接上。

就这样,在各位乘客地努力下,火车继续往前开着。可是,当轮到最后一位时,却卡壳了。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西出阳关无敌人。”他用洪亮声音答道。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又是一阵笑声。“那元二先生就一路顺风了!”老师轻轻的说道。那位“乘客”再三思考,终于说了出来,“西出阳关无——无故人。”

……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8

(教学反思)

陕州外国语学校

张海娜2014、4 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学常规工作:(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的批发学生作业,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学效果较好。(2)虚心学习,多听课,钻研教材,丰富自身专业理论。(3)认真及时写好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2)鼓励优生积极灵活学习同时辅助差生。做好个别差生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4、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工作,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对待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政治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5、立足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1)“听课”的指导。要求学生不但要认真听教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在听中想、听中记,以想促听,以听助记。(2)“看”的指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看板书、投影,这些手段展示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只要认真观看就会一目了然。(3)“笔记”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时,必须拿笔,或圈或点或画或批注、记录课堂上重要的知识要点。(4)“讨论”的指导。即议论、讨论、争论,这是思维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大胆提问,讨论争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质疑、争论,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5)“总结”的指导。每课结束我要求学生按我掌握的观点,我懂得的道理,我还存在的疑问的思路进行总结,达到知行的统一。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获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6、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

二、教研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所带班级多,再加上学科的局限性,致使与学生交流不多,认识学生有限,对学生关注不够,影响了师生关系。

2、本学期教学时间短,后期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

3、作业单一,本学期我在培养学生自学、复习总结方面能力增强了,但却忽视了学生专业术语和答题技巧方面的训练。

4、在作业批改方面,我在大面积鼓励学生的同时,对特优生的培养忽视了,同时也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作业中暴露的问题。

5、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总是以教学任务重为借口,逃避研究,也没有深入进行分析,更不要说形成文字了,因而教研力度不够。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的标准 篇9

(一)课堂教学是否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二)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是否科学、灵活(三)课堂教学策略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目前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传统的教学评价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评价。溶合两种评价方式,以理论为利器,结合具体的教学课例,就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评价谈谈自己的一些点滴体会和认识,以期与大家交流,诚心期待您的指点。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所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上好一节课的几点粗浅想法 篇10

尚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少教师都知道,难就难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难在怎样把自己的设计想法有层次地科学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我想:

第一要真诚,师生之间的坦诚率真,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内心深处流益出来,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师生之间这种以诚相待,彼此不断地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从而也是使教学生机勃勃地开展的前提,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第二要深刻,深刻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当然所谓“深刻”总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领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第三要丰富,丰富就是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温暖、充实的精神氛围之中,对问题理解的多元与彻底。

第四要精心准备;除了对教材的深钻外还包括对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第五要注重细节;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现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注重细节其实反映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第六要遵循教学程序原则;教学活动虽然受许多变数的影响,但还是有上些规律性东西可以遵循;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持不同的观点,并对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学的趣味性才会自然生发出来,才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找到最佳位置

贺家川中学尚正彪

电 话:***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总是不投入,没信心。说什么语文学不学一个样,反正成绩就那样。我想存在这种问题除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找到最佳的位置;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唤醒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信,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希望,让他们自己成长;多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舞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磨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比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剧情都熟悉,所以学习课文时感到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探索。使学生通过读文,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了解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关于开学第一节课的观后感 篇11

在这一课里,我看见了神九的宇航员杨洋,看见了游泳健将叶诗文,看见了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冠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员们……从他们的话中。我明白了: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和汗水,在一个成功的背后有许多的挫折和艰辛……当中国冠军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可能有人也想站上去。但又没有想过,要如何站上去呢?

在这一课里,我看了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司机:吴斌。当他在临死前,冷静的完成刹车工作,保住在车上24个人的生命时。他的伟大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这一课里,我看见了一位老师:邓老师。3年来她用她的爱去关心在海拔1800米的高原小学的学生。3年后,她被孩子的爱所留下来了,她把她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孩子,她是伟大的女老师。当然每一位老师都是伟大的!

这一课主题:美在你身边。美不是外表而是心灵。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去寻找美吧!

怎么备好一节课(模版) 篇12

听了韩立福博士的有效备课讲座,收获颇深。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备好课,就一定上不好一节课。备好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那么,怎么才能备好一节课呢?

一.应将备学生放在备课核心要素之首。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素养、个性差异,从孩子的智力、习惯养成入手,根据客观条件,采用个性化进行具体分析为原则,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的思想动态,以人文素养为准绳,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引领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生活与能力等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的引领。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备课中必须进行了解学生的工作,这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需要、思想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便对教学中以及学生学习中可能遇支的困难和障碍,有个大致的估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工作。

二.要备课程。备课程包括备教材、备教学设计等等。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一知半解,对很多知识点都存在疑惑,试问这样的教师还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吗?熟知教材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备课时,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作到彻底理解;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作到灵活运用。教材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必须先掌握好。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事先考虑好;课堂上要使用教具,要事前准备好。处处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

三.备情景。就像韩老师讲的那样: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用真实的道具创设了情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中能够展开讨论。要不断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和发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被激活,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使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四.备自己。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必备工作,备教材,备学生。但是我们最先备的,却应该是自己,我们应该知道自己长短优劣,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扬长避短,那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课堂效益。教师自己备自己应怎样备呢?教师要备风格:弘扬个性,塑造特色;备弱点:认识自我,长善救失 ;备期望:面向全体,充满信心 ;备形象:挖潜在课程,体现情感目标;备话语:升华教学,提高艺术性。

五.备设计。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板书,教学内容等都需要进行设计,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设计,什么样的教学顺序,什么样的课件板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需要设计什么样的板书,以及设计什么样的作业和教师语言,还有时间的掌控等,只有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才能上好一堂课。

上一篇:培训记录及有效性评价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