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三部曲观后感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亲情三部曲观后感(精选11篇)

亲情三部曲观后感 篇1

爱,是什么?爱是一份关怀、爱是一份承诺、爱是一种责任!爱,是和你最爱的人在一起,把最珍贵的,给最爱的人!

今天,观看了《依靠》、《坚守》、《陪伴》三部传递浓浓亲情的微电影后,我的内心震撼不已!虽然影片情节看似平常,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但每个画面都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亲人间那份爱的无私,爱的伟大!

影片《依靠》中,村口的那条路,从小到大,母子俩互相依偎着一起走过,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童年时,村口的那条路上,是母亲牵着儿子的手,送调皮、不愿上学的儿子去学校,留给我们的是母亲坚定的背影;少年时,村口的那条路上,是母亲提着行李,送儿子去外地求学,送别儿子后,母亲一步三回首,留给我们的是母亲依依不舍的背影;长大工作后,村口的那条路上,送别儿子时,是儿子搀扶着母亲,一步步走过,母亲的腰板已不再挺直,再也无法送儿子到村口了。当儿子上车后,回眸望见母亲苍老、佝偻、孤单、无助的背影,顿时领悟:以前内心一直以为,母亲就像村口这条熟悉的路,永远不会改变,其实母亲已在一天天老去,那一刻,儿子才发现,自己才是母亲最终的依靠。当儿子飞奔下车,与母亲紧紧相拥的那刻,我禁不住也潸然泪下,这是母子间心灵的交汇,这是爱的升华!

影片《坚守》,让我看到了丈夫对妻子的那份爱是那么地坚定不移!当知道妻子身患绝症,面对即将到来的诀别,丈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带上妻子一起出车,有生之日,永不分离,多么感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影片《陪伴》中的女儿永远是父亲心中的天使,分分秒秒都在享受着父亲给予的那份关爱!一盒充满爱的生日礼物是女儿对父亲的一份孝心,小小误会的化解,让父女俩的心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永远互相守护、互相陪伴,直到永远……

亲情三部曲观后感 篇2

一、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读这套书的第一本时, 我就被阿莫纳什维利独特的教学方法所吸引, 被他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爱心和宽容所感动。其中有一个“花盆事件”, 给了我莫大的心灵震撼。奥塔尔把花盆打破了, 有孩子来老师这告状, 而奥塔尔则辩解说是别人推了他, 然后他不小心碰到了花盆, 因此他认为不是他的错。我想所有的老师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当时是怎么处理做的。我首先想到的是“弄清楚到底是谁干的”, 然后帮每个参与进来的学生分析他的错误之处,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还美其名曰“心理疏导”。那么这样做是不是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呢?我看了书后扪心自问, 其实并不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只是当时看来事情已经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已。我们的做法仅仅是在“补窟窿”, 并不是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出发的。我们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 一个严苛的老师如何能培养出宽容的学生?“花盆破了, 仙人掌怎么办?”多么巧妙的发问语言, 多么高超的手法, 他的宽容让学生包容了错误, 增强了孩子们的责任感, 同时也保护了奥塔尔的心灵。

二、为孩子们插上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的翅膀

“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要读, 你就是个坏教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 你就是个好教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爱读, 并且都嗜读成癖, 你不仅是个好教师, 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培养儿童对阅读的热爱, 就如同为他们插上了一对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的翅膀。因为我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 所以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阿莫老师的话语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 对一两个关键词领悟得是否透彻就决定了学生能否很快获得、领悟解题思路或方法。举个例子:23 比8 大多少?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给学生包含三个不同关键词的例题:23 比8 大多少?8 比23 小多少?23 和8 相差多少?像这样, 抓住关键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 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 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 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 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其次是数学符号的阅读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符号的普及发展也相当迅速,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也是很广泛的, 人们对数字符号越来越依赖。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我们常遇到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等, 这些是最常见、应用最广的数学符号, 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途, 也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的。还有就是对数学表格的阅读能力, 在统计和一些数学问题中, 表格的形式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表格, 相关情境及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这就要求当今的学生必须具备读懂表格的能力。以上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数学阅读能力, 到了高年级, 还有数学公式、数学图示等一系列的阅读能力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最基础最实用的方法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主要“抓住两个结合, 突出一个重点”。所谓两个结合就是思考与阅读相结合, 实践与阅读相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就是重点内容要重点训练。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维判断是很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是学习进步的不二法门, 在带着问题阅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将阅读的所得应用于实践, 这样相辅相成可以达到1+1>2 的实际效果。

三、做学生心目中的“高大上”

阿莫老师特别看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在学生时代也会因为跟任课老师的亲疏而影响我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 我们要积极尝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做到“三心”。首先要专心, 要集中精神, 神情专注。为表示自己正注意倾听, 要多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 要用你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出你的赞许与肯定, 切忌随意打断学生和随意插话, 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正用心倾听, 你很欣赏他们的发言。二要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 即使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也要善于接纳。要尊重学生的观点, 切忌急躁地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就轻易表态, 也不要挑剔批评。要虚怀若谷, 学会包容。三要耐心。对学生的不同想法, 对学生激烈的争论, 要耐心倾听。有些孩子表达能力欠缺, 话说不清楚, 说得不连贯, 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教师耐住性子, 积极地鼓励他们, 使他们意识到老师重视他的想法、观点, 他们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只要老师真情投入, 用“心”倾听, 就能实现心与心的互动, 聆听到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这样的老师也是受学生尊敬与青睐的教育者。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你的威信与提升你的人格素养。

“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 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爱得入迷, 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这是阿莫老师的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它不仅激励着教师, 也激励着所有对于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 要像阿莫老师那样用心与学生交流, 用心去体悟教育问题, 用心去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摘要:曾经, 我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一个老师就像园丁, 辛勤培育每朵花, 让牡丹雍容, 让百合恬静, 让菊花高洁。现在, 我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只要以花的形式存在着, 无论是否能开花、装点花园, 园丁都要细致地爱着它们, 这是花儿的权利, 更是园丁的责任。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 篇3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射雕三部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1

截至昨天晚上九点半,张无忌和周芷若、赵敏、珠儿言和给射雕三部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也结束了十个多月的武侠之旅,这次算是沉浸在武侠世界里最长的一次吧。

虽然故事已经讲完,虽然一切都不过是金庸先生的虚构世界,可是这个虚构世界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心里某处,真实的存在于我曾经的岁月之中,不要说我傻这种感觉你不会明白的。

没看完的时候急着看完,看完了之后反而空虚伤感,突然发现他们都已经不在了,而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死了,还是在某一个多维空间里生活着。反正我是真的舍不得他们,有朋友说可以再看一遍,可是我觉得一半年之内再看就好像吃剩饭一样,即无味又恶心了,或者有一种自揭伤疤的滋味吧。

就像苍天已经设计好的人生一样,如果让你选择在过一遍也不过是重复的走那一条老路而已,所有伤心快乐的事情明知道发生但是却无能为力,与其这样还不如不选择不如不去看的痛快,突然想起这不是印证了曾经最美的那些事,是的过去的遗憾和美好,哪怕伤痛都是不能在来的。

张无忌是一个多情的种子,可以说是来者不拒,所以才有周芷若的因爱生恨,才有小昭的飞蛾扑火,才有赵敏的弃暗投明,和珠儿的痴心妄想。但是对于侠义的体现可以说发挥的淋漓尽致,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这一点有些像郭靖,但是高于郭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情怀,对于别人的帮助却不求回报也不求名义上的赞誉。正也是张无忌的这个性格导致他更加被动。如果他没有被玄冥二老打一掌,也就不会去蝴蝶谷找胡青牛,也不会在断崖中学会九阳真经。如果他在密道中能出去也不会去学习明教乾坤大挪移,因为他觉得那不是自己的东西,也不想做明教的教主。这一点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更加接近于杨过,对于他来说不属于他的东西就不会收,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也不会要回报,就像护送杨不悔去昆仑山找杨逍,这些伟大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张翠山从张三丰那里耳濡目染继承下来的,存在于张无忌的骨子里。

再来说说小昭,金庸说这个人物也是他最喜欢的女孩子,也许因为小昭对于爱情的信念让大部分人觉得贞坚不渝吧。但是从她的出场到离去就好像是一个梦,给张无忌和作者本人以及大家编制的一个美梦。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从张无忌去杨不悔房间追成昆碰到小昭再到去灵蛇岛海中被迫做了波斯明教的教主,梦醒了,而大家却都没醒来。而从年龄上来说她只不过是一个15、6岁的小姑娘,那么她身上的纯洁和心灵的纯洁,以及精神世界的`单纯是某些人喜欢的性格特征。对于我个人而已遇到了这么一个让人不得不心疼的女孩子。

可是我却更加倾向与珠儿的刁蛮淘气,特别在从前的时候对于这类女孩子毫无抵抗力。感觉她就是男版的杨过,如果这样的性格放在男性身上我就很讨厌这种性格,因为从小到大就不断收到这种性格男生的欺负,他们的主动性很强,而且身上散发着不可阻挡的气场。但是用在女孩子身上就会变得生动多了。可惜人生不容易事都有二三。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2

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其中的十四本,分别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只知道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鹿鼑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雪剑;鸳:鸳鸯刀。我看到我爸爸留下的其中几本武侠小说,分别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

《射雕英雄传》主要讲了郭靖与黄蓉经过重重磨难,分别遇上了杨康、老顽童、洪七公、穆念慈等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等人,最后把西毒打败,郭靖与黄蓉成了夫妻。

《神雕侠侣》主要讲了穆念慈和杨康之子杨过,被郭靖收留,送到重阳宫学当阳武功,在重阳宫的古墓里发现了小龙女,经孙婆婆推荐,小龙女收留了杨过,杨过经过十几年的苦心修练,学会了古墓派武功——玉女x心经,与小龙女再闯重阳宫,重阳宫弟—子抵不住,只好败退逃亡,从此他们一见到小龙女就躲开避开,金轮法王、李莫愁经过百般阻挠,而杨过与小龙女分开以后,杨过去了一个山洞,跟大雕交了朋友,经大雕推荐得到了世间最重的一把铁剑,又再回绝情谷,中了情花毒,他们俩一起找到半颗绝情丹,而杨过没有吃到,就吃万毒花每天一棵,终于解了自己的情花毒。最后,再会英雄大会,揭开卧底的身份,与蒙古对战到底,郭靖夫妇与杨过、小龙女、神雕一起大败了蒙古军,守住了襄阳城,襄阳城的百姓们把杨过称为神雕侠。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是杨过,因为他不畏惧,经过百般阻挠还是回襄阳城揭开卧底身份,守住了襄阳城。

《倚天屠龙记》主要讲了杨过的徒弟张君保,黄蓉之女郭襄,分别记下了少林寺觉远大师的九阳真经,但也各自记了一半,张君保化名张三丰潜心修练武功多年,开创了武当派,而郭襄开创了峨眉派,将九阳真经分为三部分,张三丰收了七个徒弟,江湖人称他们为武当七侠,郭襄则专收女徒弟。那时,江湖人都在争屠龙刀与倚天剑,而知道此刀此剑的秘密只有郭襄一个人,武当三侠俞代岩也卷进了这场争斗手脚全废,而张武侠张翠山也卷入了这场战争,在玉盘山抢屠龙刀时被谢逊抢走,张翠山与谢逊来到一个荒岛上,结为了兄弟,而天英教教主之女殷素素跟张翠山到了岛上结为夫妻,他们几年后生了张无忌,张无忌学会武当武功以及谢逊向劈雳手成昆平生所学武功拳法。张翠山夫妇重返江湖,人人都向他们问谢逊下落,他们死也不说,最后在武当大会中自刎身亡,而张无忌历经磨难,学会了世间奇异武功乾坤大挪移、九阳神功,解除了六大派光明顶的危机,在途中遇见小昭、周止若、赵敏、殷离等女子,最后张无忌与赵敏、周止若流浪江湖。其中我最喜欢张三丰,因为他武功高强,不像灭绝师太那样固执,邪教就是邪教,不管怎么样都是邪教,而张三丰却应急应变,不执着认为邪教里都是坏人。

我只读了这三部武侠小说,相信在以后读的过程中,我会找到更多的乐趣。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3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读射雕三部曲

少年时未能拜读金老的作品,确是错过了一项人生乐趣。

那时很多人沉迷于武侠小说,以致学业荒废。令我思之不禁惶惶,以为金书作恶多端,唯恐避之不及。今日想起,真是心胸狭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有人说过,“武侠小说之于男人就如言情小说之于女人,男人向往书中的至信至义,女人向往书中的温情款款。却都不切实际。”如此不免看低了男人,但的确是极其生动的形容,生动得近乎直白。

读完射雕三部曲,心中是温暖的,为正义而感动,为侠义而拜服。最敬佩郭靖,虽然他的愚钝比我尚有过之无不及,可为人处世却是当世典范。在蒙古出生长大,却能义无反顾回归中原抵御外侮,和少年时的兄弟反目成仇,决绝不留情面;得知女儿砍断杨过一条手臂,立即要斩女儿一臂相抵,冷酷近乎无情。与黄蓉数十年驻守襄阳,和襄阳城共存亡,“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该是最好的评价。郭大侠武功天下无敌,却始终心系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番境界,绝非众武功高手所能比拟了。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4

陈敏辉

《育人三部曲》这本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写的。这本书分三个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这些语言无处不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这些语言如果没有和孩子们的亲密接触,没有一颗爱心是无法观察和总结的。

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苏霍姆林斯基在描写师生关系时,也很经典,他认为,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真正的学校,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爱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的情感、思想、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度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下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后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多么形象的比喻,看到这我嫣然一笑,有时的我们的确如同无能的指挥官,对孩子们的种种行为会感到束手无策,实际是缺乏沟通的表现.读这本书的第二点收获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勇于实践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办学过程中勇于实践自己的理想.“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使我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又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多少呢?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更好地开办快乐学校,提前一年招收学生,开办预备班,他叫得上所有孩子的名字,了解所有孩子的家庭,接着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时间里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青年期的各种表现。他能指名道姓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先后为3700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这种实践精神,如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恐怕离教育家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第三点收获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的痴情于教育事业,虽然他也曾遇到过困难和坎坷,但他从未动摇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贯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魔戒三部曲》读后感 篇5

我从余占鳌身上体会出他的正义,在福格先生身上体会了他的严谨,从祥子身上体会出他的吃苦肯干,在桑提亚哥身上体会出他的坚强。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两种人,他们可以称作甘道夫和咕噜。

甘道夫是一个术士,极富正义感,只要他认为对,他就坚定的去做。在与佛罗多一同消灭魔戒的路上,历经了千难万险,却总是化险为夷。虽然他总是做出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甚至还掉下深渊,但却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令人长吁了一口气。

而咕噜是一个受魔戒蛊惑的哈夫林,自从魔戒被毕。巴偷走之后,一直寻找着,一心要找回自己的“宝贝”。最后在末日火山,还奋不顾身的抢夺他的“宝贝”。最后,和魔戒永远的消失在了末日火山的熔岩中,这不就是对现实社会的贪婪小人的真实写照吗?一心要取得生活中的“魔戒”,使得自己失去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老舍三部曲读后感 篇6

一年不见,友人重聚,心情轻松愉悦。似乎已是固定的模式,被让进书房,曾经是正襟危坐,现在是随意坐,寒暄几句,开始给我讲授一些生活的道理,虽朴实,却充满文人的气息,如沐春风。之后,便是送我几本书,叮嘱我好好看看。最后,伴着天边的火烧云和师傅那渐行渐老的笑脸和回荡在耳边的教诲,我抱着书踏上返家的路。

这次从师傅手中接过来的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口气读完,感慨良多。这套书讲的是一个封建没落大家庭高家走向毁灭,同时新思想萌发,新的社会出现曙光的事情。

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大师刀斧。读到了一个大家庭中的种种丑态,一种制度下对人的残酷摧残。勾心斗角,物欲横流,黄赌享乐,靠祖上产业过活,丑态毕现;一个个年轻的活泼的生命被压制而亡,鲜血淋漓…

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时代在变迁,在进步,封建社会该完结了,这不是凭借某个封建家长的意志就能阻止的。顺势者昌…自然那套旧的东西会退出历史舞台的。随之而来的就是觉慧,觉民和琴这些年轻人的新思想,新作为,以及他们传播给更多的人的那种冲破旧束缚迎接新生活的希望!

那希望一种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为了自己和更多人的解放而奋斗!

《圈子圈套》三部曲读后感 篇7

应该说,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最精彩的一本商战小说,即使在年三十晚上,红红火火过大年,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或集中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或进行各种过年的庆祝活动的时候,我的耳朵上还塞着一个耳机,津津有味,绘声绘色的听着这本情节真实,描写细腻,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令人回味的小说。

每看(听)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王强先生流畅的文笔,扎实的功底,小说写得非常细腻,每一个场面,每一个对话都是写得非常到位,在文字的背后透露出商场如战场,它充满了诡秘,惊险,刺激,给我们展示一幅无烟搏杀的场景,尔虞我诈,阴险毒辣,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淋漓尽致的刻画了每一个人物活泼形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显然作者能写出这样好的商战小说,与他本人多年来在华外企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有关,这本小说实际上也是他本人在IT行业职场营销实战亲身经历的凝结,因此对于职场、商场,情场描写非常专业,与我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作为一个企业经理人,在职场已经打拼了二十五年,因此对于小说中的一些商战细节特别亲切,正像作者描述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深处一个圈子之内,不管面向中国地域和全球地域,其实这个圈子都是非常小,要获得生存的空间,并取得成就,就必须和你熟悉的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有的时候,即使这个对手曾经是朋友和伙伴。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我们经常给别人设计圈套,也经常钻进被别人所设计的圈套。所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小说中所描写的主题,圈子和圈套!

这本《圈子圈套》三部曲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的现实世界中对上号,有的时候,我甚至感觉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是有不同的名字罢了。圈子圈套的两个男主角,正方主角是洪钧,反方主角是俞威。也有两个女主角,正方女主角是菲比,反方女主角是琳达。当然还有很多配角,有男有女,有客户,有供应商,有领导,有下属,有朋友,大部分是中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这些人在王强的笔下,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简直是写活了!

正方男主角是洪钧,商战中正义的化身,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人物,因为他的性格趋向跟我很相似。这个人大智大勇,能屈能伸,不论身处逆境,还是顺风顺水,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冷静的思维和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做事情有着自己的原则,比较仗义,勇于负责任,善于助人,他能力超众,目光敏锐,往往在复杂的局势下,一眼能看够问题的实质,灵活机智,把握战机能力特强,是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领导者,他所带的团队都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反方男主角是俞威,这是一个令我讨厌的小人,现实世界中大有人在。他才华出众,但人品不佳,阳奉阴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他是一个典型的曹操式的人物,宁愿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他利用一切可以领用的手段,耍尽了小聪明,损人利己。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坑害朋友,坑害属下,坑害领导,坑害客户,虽然有时达到的目的,但最终的结局是身败名裂,遭遇车祸,被社会不容,被圈子抛弃,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行为,最后在医院虽然幡然悔悟,但已经迟了!

这本《圈子圈套》三部曲不禁描写了商战交锋场面,也描写了情场争斗,男欢女爱,特别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两个具有不同爱情世界观的女主角。正方是菲比,反方是琳达。在王强的笔下,菲比爱情专一,性格活泼,给了男主角洪钧以温暖的情爱,无私的支持,虽然经常耍小性子,不尽完美,但女主角有血有肉,非常现实和真切。而琳达这个反方女主角,我认为是王强笔下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甚至对她的描述,要比菲比更精彩,更现实。琳达是个既可怜又可悲的女人,她风情万种,没有真爱,只有性爱,她知道什么时候依附谁、离开谁。谁当她的领导她就跟谁好,跟了好多人,先是洪钧,后是俞威,但和她睡觉的男人绝对不会娶她,甚至连和她逛街都不会,跟她约会的地方只有在屋里、在床上。

这本《圈子圈套》三部曲也描写了当今社会各种角落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态,令我印象深刻。从国外到国内,从高档商区到社会底层,描写了吃、喝、嫖、赌等场面,也描写了红的、黄的、白的、黑的场面,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的残酷现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风花雪夜,灯红酒绿,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好人变成变成坏人,坏人也能变成好人,很多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也有很多人保持清洁,出污泥而不染。现实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万花筒,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谓世态炎凉,人间百态。

《亲情》电影观后感 篇8

这两天我正在读《呼兰河传》,一开始我读的不太专心,早就听说过萧红十分善于对人物和情感的把握,但在书的前面作者却并没有将笔默着重放在哪一个人身上,反而是有许多对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写。

这让迟迟不见主人公的我有些焦虑,就像在课上认真听讲却迟迟抓不住重点。

再加上坐在两边的人都人手一部手机在手机鼓弄,桌上的书本却鲜有问津。仿佛书本会替他们学习似的,于是我也开始像椅子上长了钉子一样开始坐立不安了。

果然人的行为和情感是能传染的,而我也差点因为意志力不够坚定而被“传染”。

但没过多久书中的内容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新一章开头就是简洁的一句“呼兰河这小我里边住着我的祖父”。一见到这句话我立刻就知道真正的故事终于要开始了。

果然打从这里开始,书中的人物就像忽然被注入生命一般从萧红的记忆中缓缓走出来。这本书是萧红对于童年时期发生在自己家乡呼兰河的回忆录。

我的目光仿佛也随着作者的眼晴看见了她无优无虑的童年时期玩耍的后园;看见了租住她家房子的千奇百怪的租客;看见了她慈祥的祖父陪过她的那些珍贵的岁月;也看见了那个时代她对家乡中人们迷信麻木的忧虑。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团圆媳妇”的部份。起因本就是因为婆家虐待刚满十二岁就离家的“团圆媳妇”,但故事的走向却让人瞠目结舌。

“团圆媳妇”因为终是被虐待而生了心病,这本来是正常的反应,却被身边的人当作是不正常的。再加上其中唯利是图的各色“大仙”的推波助澜,硬生生把本来没什么病的“团圆媳妇”放在滚水里煮了三遍。

煮了三次晕了三次,旁边看热闹的人也叫了三回好。

最后昏迷不醒的“团圆媳妇”在炕上躺了好多天,人们却都认为她是要“大好了”“回魂了”终于正常了。

这让正在看书的我一阵毛骨悚然,因为这里面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没有人会加以指责。因为这就是那个世界的行为准则。

所以虐待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是对的,因为她婆婆说“这是为她好,不打不中用”。

所以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打晕过两回也是对的更何况又“没晕多大一回”“立刻就用鸡蛋清子给她抹上了”“也就躺了个十天半月”。

所以他们用愚昧包裹残忍,疯狂地射向所有人。

但我还是在作者笔下看到了光,因为当“团圆媳妇”的婆婆想要休掉“团圆媳妇”时她的祖父说:“二月让他搬家。把人家的孩子快捉弄死了,又不要了。”

就因为这一句话,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老人。因为人方可贵的就是能在重重麻木的人群中不随波逐流,依然保持本心。

他喜爱孩子,有童心,善良,隐忍又与世无争。他自有一套他自己的行事准则。

而萧红也十分敬爱她的这祖父,这个可以陪她疯陪她闹,在这个冰冷的家中给她温暖,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下依旧教会她最正确的行为准则。

那些相互陪伴着的日子让人读起来暖暖的。萧红十分怀念她的祖父,在她的许多文章里都看得见这位老人的身影,就像传承下来的流躺在骨子里的血脉那样挥之不去。

我想这种相依唯命般的亲情同样比得了相濡以沫的爱情。

这是人世间的另一种深情。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篇9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1

《童年》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写的。小说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环境很是让我辛酸:在他3岁的时候,阿廖沙的父亲因病去世了,他便跟着妈妈来到了外婆家。

外公是一个性格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敢是十分粗暴、自私的人,甚至连他们的儿女也是这样。在这个家里,只有外婆疼阿廖沙,但外婆没有权。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尽了苦。外公经常狠狠地打外婆和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一场。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谁不觉得恐慌不安呢?谁又能够坚持得了呢?但是,阿廖沙却奇迹般地坚持了下来,只不过,留下了一个充满黑暗的童年。

读了《童年》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伤心了,阿廖沙天天忍受着这样的痛苦,天天被他粗暴的外公狠狠地打,甚至连两个舅舅和他们的儿女们也不放过一个可怜的阿廖沙。每次看这本书,都会有一种让人想流泪的感觉,就算是一个男人,我相信看完之后鼻子也会酸酸的。

当外公把阿廖沙打得没知觉后,我真是怒发冲冠,恨不得跑进书里替阿廖沙好好理论一下。阿廖沙最后还是奇迹般地挺了过来,真为他高兴啊。同学们,如果换做你们,你们能挺过来吗?阿廖沙是坚强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坚强,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话,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2

高尔基笔下的《童年》,悲惨而充满苦难,让人无不动容。

故事一开始便充满了灰色格调:四岁的阿廖沙幼年丧父,于是跟着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所有的情节都从这个地狱般的地方展开。两个舅舅为分家吵翻了天,好伙伴茨冈的离去,外祖父的打骂……后来,外祖父搬家了,母亲又找了个继父,母亲去世,继父失踪,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却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悲痛和压力,于是为了谋生,他辍学走入人间……如果阿廖沙没有那样的童年,他也不会认识表面和善、其实却是强盗头子的彼德大叔;如果阿廖沙没有辍学,他也不会有对知识的渴求,不会在当学徒时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本书籍……阿廖沙的童年固然苦难,但这苦难也是他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让他变得坚强,变得明辨是非,变得充满斗志。

《中学生成才三部曲》读后感 篇10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渴望有多彩的生活和自由的时间。但繁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远离了内心的渴望,压抑了生命的活力。很多人不能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苦心,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作用下,顶撞老师、抱怨父母,甚至离家出走。我们可以说他们任性和不懂事,但是,他们毕竟是成长中的孩子,如果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得当,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对此,我们讨论谁该多负责任,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把那些处在迷茫、痛苦、困惑中的心灵,引回到自信、乐观、理想的道路上来。

在这本书中,很多发自内心肺腑的感言,都出自这样的孩子之口。正是他们的家长,把他们送到“财智赢家”训练营。才让他们如同迷途的浪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回到久违的课堂上。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改变一个人的内心和想法。如果谁能做到这一点,那他一定很了不起。而他如果能在短短的两天一夜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一定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如果你参加过“财智赢家”训练营的课程,或者读到过相关新闻报道和书报资料,那么你就会认识这个创造奇迹的人——杨金翰老师。

在这本书中,很多学生、老师和家长,都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们是怎样见证奇迹发生的。其实,很多被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相信。没有信,就没有行动,更加没有成果。而杨老师和“财智赢家”训练营所做的,就是将“你是天生赢家”这样的信念,给了那些因学习落后和生活失意等原因,失去信心的青少年们。使他们重新认识到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老师所做的,不仅仅是教育,而且是启蒙。教育和启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是以外在的知识文化去影响人,而启蒙是开启一个人原有的内在潜力。

很多参加过杨老师课程的学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成绩由倒数变成前几名。老师没有改变,课程没有改变,而改变的只有学生自己。正是因为他的内心和想法改变了,他的行动才改变了,而最终他的人生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很多曾经误入迷途,被家长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因此而考上了重点和名牌大学。他们能不因此而感激杨老师和“财智赢家”训练营吗?从那些学员的来信中,我能真切的感觉到,每句话后面的感恩之心。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我在那个年龄也曾有过迷茫和失落,并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痛苦和失败。我想,如果当初我能遇到杨老师和“财智赢家”这样的训练营,那该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啊!无论是在我上学的时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太需要“财智赢家”这样的训练营,太需要像杨老师这样的教育者。

在应试体制和分数至上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因此造成很多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学生。而有的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有很多知识和学问,但智商高、情商低、缺乏远大理想,不懂人际交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难免失败。更有甚者,有才无德,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回报社会,而是投机取巧,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害人害己,落得惨淡收场。

俗话说的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和首要目的,是要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心灵,远大的理想。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如今的应试模式和分数标准,无疑是本末倒置,不仅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带来巨大了压力和问题,更间接的产生很多负面的社会效应,造成整个民族的素质整体下滑,实在令人担忧。而杨老师所提出的“人性根本教育”理念,却弥补了当今应试教育的不足,为素质教育的实践,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成果已经证明,杨老师的“人性根本教育”,确实改变了学员们的人生信念和态度,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引导,还是启蒙和救人。这并不是某些学识渊博的教授可以做到的,更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师可以项背的。我相信,当杨老师的教育方法被推广到整个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时,他会成为比戴尔·卡耐基和拿破伦·希尔更伟大的人生导师。杨老师的教育方式,不仅集成功学、励志学、心理学、语言学于一体,更重要的在于,从根本上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NO。1,而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启蒙。

狗十三亲情电影观后感 篇11

《狗十三》所讲述的故事颇有些耐人寻味,主人公李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送给她一条小狗,她起名叫“爱因斯坦”。少女与狗狗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从一开始的横眉冷对到多云转晴再到亲密无间,“爱因斯坦”的突然丢失,疯狂找寻“爱因斯坦”的李玩,给家庭和长辈也带来了伤害,当李玩彻底放弃时,却不经意看到了“爱因斯坦”,而事件背后的真相却如同萦绕在心头的阴影一般,久久挥之不去……

片中的主人公李玩,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女,父母离婚后,她开始跟随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当父亲再婚后,面对着熟悉的家庭和陌生的亲人,李玩对家人产生了彷徨与迷惘,对未来更是显得不知所措,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现后,这种感觉更是愈演愈烈。而“爱因斯坦”的出现及时化解了这种尴尬,这个活泼可爱又好动的小家伙,总能在不经意间缓解李玩的迷惘和焦虑,陪伴“爱因斯坦”也成了李玩减压和放松的唯一途径,而“爱因斯坦”的不幸走失令这种依靠荡然无存,李玩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审视整个世界,独自面临成长所带来的痛点。

从“爱因斯坦”的失而复得到父亲心态的转变,从后妈和弟弟的登堂入室到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再到弟弟在家中的横行霸道……李玩的生活,也在这日复一日中的巨变中变得支离破碎。

整部影片,并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家庭氛围浓郁的场景,以及主人公李玩的各种遭遇,来刻画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成长时的不知所措和种种阵痛。影片中的出场人物以及家庭组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当下家庭里的真实写照。年幼的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家长多采取纵容的态度;青春期的孩子,不光要面临学习的重担,还要体会成长所付出的代价;父母们不是忙着生意就是各种应酬;爷爷奶奶更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关怀与纵容之间找寻着平衡点。《狗十三》这部影片,如同一剂直面家庭生活的良药,不光适合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人到中年的父母、还是年近古稀的爷爷奶奶同样适用。

《狗十三》讲述了曹保平眼中的青春,影片选择的视角相当独特,既没有落入爱情的俗套里,也没有落入打架、酗酒的常规路数上,而是透过一个全新组合的家庭,一位十三岁的少女,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将青春与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孩子内心的悸动和大人迷茫的世界,内心深处无声的妥协以及中国式亲子关系的阵痛,都汇集在了这部影片里。

影片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家庭为抓手,以青春期孩子的经历和遭遇为原型,透过主人公李玩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现实意义浓郁的家庭,尤其是对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描写,极为详实。这个以现实题材编织而成的故事,不光是当下国人家庭生活的缩影,更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每位观众都能在银幕上找到最最真实的自己。

上一篇:我的三下乡之旅日记下一篇: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