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村建设规划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徽村建设规划(推荐8篇)

安徽村建设规划 篇1

日期:2010-08-12 14:37作者:来源:铜陵县科技局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铜陵县光辉村在县科技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好、协调好,村“两委”成立了以村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县乡农业科技特派员、村“两委”其他委员、村办集体企业负责人、蔬菜种植大户、农产品营销经纪人等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指派1名有一定电脑操作基础的同志负责信息化工作的日常运作,同时聘请乡农业信息站信息员为村信息站专业辅导员,建立健全了村信息站的各项运行管理制度,提高了信息站工作质量。

二是实施全程代理服务,加强信息对接。

由于村民文化素质较低,获取知识的信息面窄,种植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蔬菜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蔬菜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很难实现。针对这一现状,领导小组结合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契机,通过开展信息全程代理服务,加强专业户信息有效对接,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

为加强信息对接服务,该村设立了23个村民小组信息化单位,开展信息全程代理服务。蔬菜生产产前新品种、新设施的信息服务,产中各项实用技术服务,产后蔬菜电话、网上供销服务实施免费全程代理服务。每个单位确定一个信息员,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建立分片联系点制度。单位信息员将村民对于种什么以及如何种好、卖好等方面的想法收集记录,反映给联系点成员。联系点成员通过村信息站网络平台,查询相关信息,联系相关专家分析整理,将材料发给相关信息化单位,用于指导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实践。三是利用信息化平台,服务农业生产。

为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宣传推广适用技术。该村通过安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平台下载编发节水灌溉技术、热线育苗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大棚反季节高效栽培技术、全程化控技术等资料12类15600份,辐射带动面积820亩,亩平均增收1620元;发布各类蔬菜供销信息48条,点击回复642条,发生业务6项,销售蔬菜2600余吨,实现产值416余万元。村领导小组还通过印发明白纸的形式,让全村村民了解村信息站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蔬菜生产有问题可以随时到信息站反映求解决。配备的信息自助终端机信息平台完善后,可以利用与专家沟通交流,解决技术难题,获取最新技术信息。终端机放在农资超市,菜农到农资超市购买农资时,信息员现场指导菜农使用信息终端机,方便农民日后自己使用。

四是实现农超对接,迎合市场需求。

市场销售是农民生产的最终目的,为促进产品销售,村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定期了解蔬菜专业大户的生产状况,加强蔬菜专业大户与市场需求商的对接。通过信息平台,提前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以及相关产业前景,进行适应种植;建立村网站,宣传特色产业,介绍蔬菜基地发展现状与服务内容,促进产品销售。铜陵市百大合家福超市在该村网站上了解到本村蔬菜生产基地情况后,主动联系合作社到蔬菜基地考察,并签订了200万元年蔬菜购销合同。苏果、和平姜业等公司也通过我村网上发布的供销信息与合作社开展对接,并分别签订了相关品类蔬菜的常年供应合同,有效地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安徽村建设规划 篇2

1 屏山古民居的选址与布局

屏山地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至今已1100多年历史,唐末庐江迁居长宁里;后因村北屏风山状如屏风,得名为屏山村;又因明清建制曾属徽州府黟县九都,故亦称九都舒村。九都舒村,屏风山阳之水与吉阳山阴之水汇合,蜿蜒贯村而过;村头水口的长宁湖积水聚财与红庙,华佗井等古迹,阴阳调,平静长宁,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还存明清民居200余幢,还有三姑庙、御前侍卫贴墙牌坊、长宁湖、舒绣文故居、玉兰庭、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九都舒村,四季皆景,素有“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美称。屏山村在环境选择上重视天人合一,建村选址独具慧眼。该村北有屏风山(靠山),南对石山(照山),东为三姑峰、吉阳山,西有庙墩岭,均为抱山。村背后屏风山以北,宏村羊栈河诸河水在奇墅汇集后经虞出溪从九都东北角流出,然后汇吉阳水由东北向西南流动,至村边又折而向南,村西庙墩岭外古溪与吉阳水将九都拥抱怀中。

屏山村建村依循风水“地理五诀”,大致坐北朝南。“择吉地而居,补阙(缺)处而善,取吉向而利,保风水而旺”。如该村南向不足是无天然水口,“石山河远虚而众村争其气运,不足为村之水口”,西部山脉走至村前拐向西南而去,只有一小支脉(山坡)向东略弯,但终难成为九都的自然屏障,形成不了让水“弯聚而曲行”。为此,村人又于村前建一人工湖长宁湖,湖南岸植木种树,同时对村中的吉阳河也施以人工让其“曲折环抱”。在村中部让河向西转一大弯,引入“活龙坑”之水以增村中之“龙气”,在此形成“近水口”,水口上建桥,桥上有亭,名为“上桥亭”,亭左为“孝子牌楼”,水出村时建一石桥,桥上也建凉亭,叫“下桥亭”,以求庇护村人;长宁湖则是“远水口”,建长宁湖目的是蓄水减灾,防止水患,“主人丁兴旺,聚万贯家财,为村堂庇护,镇邪恶之气,克南向之火”。

对于水体的利用是徽州古民居的重要特色,屏山村中有条吉阳溪,小溪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沿河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桥下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水边茂盛的植物形成特有的水乡景观。屏山植被丰富,自然色调五彩缤纷,故建筑物喜欢采用天然原色,粉墙褐柱,青瓦素窗,优雅明快。建筑顺应地形或依山或傍水,或集中分散巧妙组织内外空间,将建筑融入大自然,宛若天成,与现代建筑的生态观不谋而合。水、建筑、环境构成屏山建筑群的三大要素,显示出其独到的人居环境价值(见图1)。

2 屏山古民居的庭院与天井

徽州古民居十分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善于利用天井拓展室内空间,引入外部环境。屏山古民居的庭院设置灵活,布局紧凑,利用漏窗、门洞、花、树、池等组合空间,把自然景观浓缩入室内,也用引入燕子等手段,形成人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共生。屏山庭院以河为界,通过庭院院墙及植物、马头墙的错落,以及自然界的鸟等动物过渡到室内空间,再通过可以扩展的院落不断扩大规模,错落有致。例如建于民国初年(1912年)的舒绣文故居“黍谷堂”,位于村南的中央部位,是一座前后两进、上下两层并带有花园、小院的古徽州民宅。故居门楣上有“春回黍谷”四字。故居呈三间结构排列,前厅、后厅左右两侧辟有卧室和书房。室内均以八仙桌、太师椅等徽派木雕布置陈设,透出缕缕幽古雅趣。前厅无天井而临庭院,厅前设置走廊,走廊与厅之间以16扇镂空莲花门相隔采光,克服了用天井采光不足的弱点。

民居内布置天井既可以避免南方夏季的太阳直射,又可以柔和的引入光线,经济生态的解决了建筑的采光与通风;充分发挥了通风、透光、排水作用,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通过天井上升排出,自动调节室内温度,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天然的空调”。夏季,天井地面的空气受热上升,引导厅堂、檐廊等阴影下的冷空气流动补充,冷却室温,产生烟囱效应,发挥了庭院、天井对气流的自然调节作用。同时身在其中,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感受大自然的日夜季节变化,其柔和的二次折光,能给居住者营造静谧和谐的氛围,再配以室内雕刻的阴影变幻,将民居玲珑的室内公共空间发挥到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人、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的建筑设计指导设计思想(见图2,图3)。

庭院与天井及周围环境的结合,可调节室内的小气候,建筑周边树木可以进行物理小环境的调节,通过植物根系固定土壤、保持水分,调解阳光对建筑的照射来改善热环境及空气的相对湿度。另外,院墙和植物在一起有降低噪声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3 屏山古民居对资源的“少费多用”

徽州古民居基本采用木框架承重体系,围护结构可以以建筑功能的改变而灵活划分。屏山古民居一般都是标准化设计,极少固定家具和门窗,为改变房间的用途提供便利,其对功能的多样适用,有助于减少新建、改建中的资源耗费。在用材上,屏山民居最大限度的利用乡土材料的天然性能,乡土建筑材料具有可持续利用性,其可持续价值在于它的生态性、经济性和就地取材的方便性,是材料、结构、形式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反映。

4 结语

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建筑理论后,已经在全球成为趋势,是人类能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情形下的必然选择。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我们有着很多传统的建筑理念,特别是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传统民居,创造了适于居住的建筑与环境,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与低消耗的生态技术,构架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设计,以上是关于徽州古民居屏山村生态适应性的浅析,结合当地文脉与地理环境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Ervinzube.生态学的演进[J].邹晖,译.国外建筑科学,1992(2):37-38.

[4]全柳梅.徽州村落理水的生态意义[J].山西建筑,2009,35(5):50-51.

安徽卫视品牌规划 篇3

关键词:安徽卫视 电视剧 品牌 营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卫星电视的数量急剧增加,电视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地处中部,在资金、人才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安徽卫视凭借领先进的营销观念和长远的战略规划实现了超常的发展,在竞争中成了赢家。在电视圈内被称为“安徽卫视现象”。

品牌专家余明阳认为:先要进行品牌战略的定位,有定位才有地位,要干自己最拿手的、最专业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小而全和大而全都不好。而且,要有规范化和个性化,质量重于速度。频道里播出的栏目及栏目主持人、每部电视剧,都已成为媒体品牌塑造的重要元素,影响着媒体的传播效果及品牌形象的塑造,这也是目前电视媒体进入品牌时代的标志。

一、安徽卫视电视剧战略

1.领跑“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是继红海战略之后提出的。在红海战略中,产业边界是明晰和确定的,在已知的范围内通过竞争,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蓝海战略则是以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开拓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其理念的重中之重在于对于消费者心理把握的准确程度及对营销手段的创新。

安徽卫视在电视剧领域的规模化扩展最早始于1999年,当时全国个地方电视台的卫星频道每晚在黄金时间只播放一集电视剧,安徽卫视率先调整为连播两集,并于2000你那打通周末白天时间,全天连播八集电视剧,还在平时的白天时间里也做了连播八集的尝试。这些举动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使安徽卫视频道在全国的知名度与日俱增,赢得了市场竞争的先机。

安徽卫视作为以电视剧为主打品牌的卫视频道,覆盖人口达到了8.59亿,早前就提出“打造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大卖场”, 此战略主要针对与央视八套相类似的电视剧频道,强化自身在电视剧方面的优势,以打造中国首屈一指的剧场。“电视剧大卖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内电视媒体对内外资源及环境的无奈,但是,这也是当前国内电视界最“实际”和有效的方法,至少在短期内,这种竞争力还很难被撼动。同样的资源、同样的电视剧,安徽卫视的“大卖场”运用CNN24小时新闻频道的策略,把某一类信息最大化地集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印证了达尔文的一句话“自然偏爱极端”。而后冠以“剧行天下,爱传万家”为品牌定位,意图通过“爱”联系起人间冷暖、真爱情意,提炼出电视剧的真谛。

2.新“蓝海”战略

2005年,是电视剧资源竞争无比激烈的一年,安徽卫视面临巨大的资源抢夺战,依然领跑在电视剧市场领域。安徽卫视凭借核心资源优势,发展创新节目,退出了“剧风行动”、“六神家庭电视剧模仿秀”等一些列电视剧大型综艺节目,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再度开发自身电视剧资源,并形成和观众的良性互动,为频道注入了新鲜血液。

毫无疑问,《剧风行动》栏目的制作和播出是成功的。其紧紧依托电视剧资源,形式新颖,完全符合资源有价性条件,并且保证了版权独有性,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还丰富了安徽卫视的“电视剧频道”定位模式。在原有的“电视剧频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电视剧相关衍生边缘产品。

安徽卫视通过精心运作大剧战略,在全国电视收视市场中成功塑造自己的品牌与特色,占有领先的市场份额,同时有效地、最大化的实现了产品营销传播目标。2010年,在安徽卫视举行的招标会上,其明确提出了“剧时代,变者强”的宣传口号,意图大规模进驻自制、定制市场,让频道更具掌控力,并试图从电视剧播出大台向电视剧制作大台转型。而后安徽卫视提出了“双腿快跑”的全新战略,在保持电视剧领域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自办节目。终于,在2011年,在省级卫视的新格局下,安徽卫视在品牌升级后迎来了“剧赢天下”的新时代。

安徽广播电视台通过深度介入电视剧的全产业链,完成了由電视剧播出大台向电视剧制播大台的转变,为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安徽卫视围绕电视剧特色,实施“大剧独播,长剧定制,热剧有我”的竞争策略,品牌不断刷新升级,在业内和广大观众中都形成了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安徽卫视在电视剧推广上开发并实施了“全媒体整合、全信息提供、全过程互动”的新模式,这些品牌活动和创新做法,进一步丰富了安徽卫视乃至安徽广电的品牌内涵。

二、安徽卫视电视剧营销策略分析

随着电视竞争的愈加激烈,各大媒体纷纷加强营销推广,结果一方面推广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营销从战术层面提高到战略层面。

提起安徽卫视的电视营销,似乎很少有所谓的“识破天惊”之举。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到电视业少有的市场化和系统化。《战争论》的作者,战略家克劳塞维茨说:“战争当中每一件事都是简单的,但是要做好简单的事却不容易。”或许是安徽卫视实现成功营销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1.安徽卫视的内部营销

最有效的营销是从内部开始的。安徽卫视的营销首先从内部开始。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电视媒体长期处于事业体制下,市场化水平低,经营观念薄弱。电视节目内容部分和经营部分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形成真正的凝聚。

自1997年上星以来,安徽卫视逐步探寻自己的“蓝海”。在确立电视剧大卖场战略,专注于“剧行天下”后,安徽卫视从建立统一的营销观念,管理制度开始了对品牌的营销,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了品牌传播咨询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各类外力。通过外部力量的不断推动,安徽卫视的领导层统一了思想,逐渐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内部营销环境,为外部的营销扫清了障碍。

2.安徽卫视的外部营销

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电视媒体的营销和普通企业一样,同样存在4P的问题。安徽卫视不仅仅是举行某场推介会或促销活动,更多的是以一个4P为基础展开的营销体系。

在媒介产品方面,电视媒体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生存,并且涉及二次销售的问题。同时直面“广告商”和“观众”两个消费者。对于其消费者,安徽卫视注重节目生产、选择以及编排、产品的定位、消费心理研究,并以此设计节目,以保障节目的收视率。另外,安徽卫视斥巨资购买关于广告商的销售情况和调查数据,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包装自己的广告产品和广告套餐。

在渠道的开拓中,安徽卫视率先改变过去互换和友情落地的方式,采用协议付费落地并应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成为国内首家覆盖全国省会城市的卫视电视台。其后,安徽卫视又强化对二级、三级市场的覆盖,并成立专门小组负责高档小区和三星级以上宾馆的入户。这种策略让较晚上星的安徽卫视捷足先登,节目在各级“经销商”那里实现了铺货。

三、安徽卫视“电视剧频道”创新方向

1.发展电视剧衍生边缘栏目

本着蓝海战略原理,安徽卫视可以继续依托自身优势的电视剧资源,开展更多电视剧相关衍生边缘栏目产品。如与当红热播电视剧同步的剧中演员采访节目,同样采取明星效应,请剧中演员讲述拍摄过程中的花絮;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对当红热播电视剧的深度剖析节目;需要观众参与的“我最喜爱电视剧”评选栏目。这些栏目本身就可以作为本频道电视剧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广营销手段,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电视媒体、电视剧与观众的互动性,打破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的障碍。

2.利用多媒联合建立频道品牌立体营销

在保证优质核心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多媒体联合作业实现多维立体营销,加大营销推广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资源、明星效应、新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手机通信等多种媒体形式。从立体营销中还可以挖掘更多的广告投放点,借势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从而取得更多回报。

频道立体营销推广机制尤其要重视互联网媒体和掌上通讯媒体。通过良好的网站包装设计、网站交互设计,制定精品剧场博客、播客、微博、论坛、专题制作等方式实现多角度立体营销。

3.推广电视媒体品牌理念

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的多。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其市场优势的品牌。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电视媒体而言,富有良好的聲誉都将成为其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未来的电视媒体经营中,品牌价值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徽卫视“剧行天下,爱传万家”的品牌形象推广,主要针对两个人群:观众和客户。

构建安徽卫视在观众方面的品牌形象价值,需要整合频道资源、电视栏目资源,通过栏目编排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重视电视频道包装。由单一的电视剧推广、电视栏目推广上升到频道品牌形象的推广。并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观众参与互动,准确了解市场需求,使“剧行天下”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中强.安徽卫视“电视剧频道”定位的创新与改革[J].大众文艺,2011年24期.

[2] 谢光玉,谢一菲.安徽卫视“电视剧频道”定位与反思[J].青年记者,2011年02期.

[3] 李光辉.安徽卫视电视剧整合营销传播的新动向[J].新闻世界,2011年11期.

安徽黟县西递村临溪别墅楹联欣赏 篇4

悌义为文章;

忠教作良图。

安徽村建设规划 篇5

为全面完成荆竹界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任务,根据县委对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荆竹界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年至2012年的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三堂街镇荆竹界村是2008年由虎形、荆竹界、观音阁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761户,3174人,其中有劳动力1980人,党员103名,“五保户”26人,贫困户20户,特困户23户,残疾人176名,这部分人占全村人口的16%。

全村尚有5公里村主道没有硬化,有3公里通组公路需要改造。有5个组没通自来水,人畜饮水比较困难。村里低压线路需要全面改造。有4个组适合种植水果,有2个组适宜种植蔬菜。村境内的虎形水库库区,风景秀丽,适宜发展垂钓生态休闲业。

我村属于贫困山区,人口多,耕田少,全村占地面积5728亩,其中水田1847亩(其中调作田75.5亩),旱土500亩,山林3181亩,大部分青壮年男女劳力全靠外出打工谋生。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班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水果、蔬菜并举,发展休闲产业,提高村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扶贫,全面、协调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把荆竹界村打造成远近闻名

1的“水果村、蔬菜村、生态村”。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积极稳妥地做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规范村“两委”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

2、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营、计生协会和治安协调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职能作用。

3、积极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搞好学习,提高本领,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加大对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努力改善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1、加固维修灌溉山塘8座。全村有山塘13处(虎形一小型水库除外),蓄水面积81亩,灌溉面积1108亩。其中虎形水库东西干渠需要清理污泥,预计资金6万元。另千工坝水库东西干渠维修全长2600米,需要投入资金14万元。

2、供电线路增容改造。由于村民及建设项目用电量增加,现有120KVA变压器及线路严重供电不足,造成村民生产,生活困难,需要新增160—200KVA变压器一台,并配臵相关的电力线路。

3、荆竹界地段集贸场迁移。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周边汉寿县、三堂街等地区的农民每月逢

二、逢七进行农贸赶集,每场最多达2500余人次,严重影响交通,村民生活。

4、实行困难户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全村需要危房改造共计有6户,按每户补助标准为3000元。

5、农村生活饮用水建设,推进安全饮水建设。新建饮水管道5千米,计划从千工坝水库上游实行引水工程,共计投资需32.8万元。解决6个组256户,623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6、村级公路拓宽硬化,从90年代初期,通村公路已修建7.8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硬化1.5公里,还有6.5公里需要水泥路面硬化投入。

7、推进村部建设,对原村小约206个平方米的房屋先予以购买,然后进行翻修、改造,添臵办公桌椅、远教设备等。

(三)坚持种植为主导,养殖、垂钓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方针,全力发展基础产业

1、出口优质水果种植基地,村集体种植出口“南丰蜜桔”150亩,平均每户300株。

2、无公害特种蔬菜种植,主要是发动村民种植救心菜、紫背天葵、土人参等高效、高产特种蔬菜。目前湖南市场空缺,前景十分看好,村集体以品种引进和农民技术培训为主。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主要以牲猪、鸭、土鸡、山羊养殖为主,重点是培植专业大户、通过大户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4、有效探索虎形水库垂钓生态休闲产业。探索搞好虎形垂钓生态休闲项目的宣传推介及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项目投资商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四)坚持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

1、通过资助贫困学生入校学习,选送有志青年出去学习及组

织群众现场学等方式,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水果、蔬菜、养殖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2、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开展结对扶贫及送温暖活动,引导、支持特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与村部建设同步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

4、积极抓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健康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传播健康理念,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创建目标

巩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健康促进示范村标准和评分标准,加大健康促进示范村创建力度,在健康促进村完善以健康为核心的工作机制、环境建设和群众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健康村创建水平。

三、组织机构

成立潞城镇健康促进示范村创建领导小组,由主管卫生副镇长担任组长,教科文体办、党政办、宣传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担任组员,教科文体办牵头主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等工作。

四、创建标准

按照《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村标准》(附件3)和《健康社区/健康村评分标准》(附件4)开展创建工作。

五、创建步骤

(一)动员部署(3月)

召开全镇的动员会,对创建活动进行全面安排。开展创建培训,解读评分标准。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营造争创健康示范促进村的良好氛围。

(二)主动申报(204月)

各村对照示范村标准开展自查,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进行申报,形成《村关于创建健康促进示范村的申报说明》(附件1)和《村创建健康促进示范村承诺书》(附件2),申报说明和承诺书的纸质版加盖公章后于4月16日前交到计生办109室,逾期视为不申报。

(三)现场查看(年5月—6月上旬)

镇计生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对各村的申报情况进行实地查看,包括村内环境卫生、健康宣传栏、健身场地等,并查看健康管理、健康活动和健康教育的档案材料,随机对部分村民进行健康卫生方面知识测评后进行综合评分。

(四)授予标牌(2021年6月底前)

根据现场查看的综合得分,分值在70分以上的村达到健康促进示范村标准,镇创建领导小组将授予健康促进村标牌,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健康促进示范村创建工作是推动全民健康理念的重要抓手,请各村高度重视,成立由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担任组长的创建小组,精心组织,按照指标要求开展自查,查漏补缺,及时整改,确保对标达标。

(二)全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以健康促进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使健康成为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本村创建的热情,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营造健康、和谐、团结的氛围。

(三)巩固强化,发挥标杆作用

安徽村建设规划 篇7

村庄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地区的基础单元,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脉络之中,逐步形成并长期保持着稳定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近年来,由于受到快速城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 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上逐步演化为城中村、城边村与远郊村,空间形态在城市功能外溢过程中被颠覆和重建, 传统村落中的文化内涵、社区氛围、民间习俗逐步变化甚至消失。作为粤东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片区之一,潮汕地区村落布局与空间形态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都在具有极强特殊性的空间中开展,对地方特色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实践的研究是集成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1研究综述

1.1传统村落保护

1.1.1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198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从单一学科逐渐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1980年代初期,阮仪三首先开创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的先河,提出保护规划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1990年代开始, 建筑及地理领域的学者分别从聚落景观、乡土建筑、民居改造及古村落空间意象等方面着手,进入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入21世纪,历史、经济、环境、社会、考古等领域的学者也参与进来[1]。赵勇等人在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研究中,提出保护规划的编制原则及保护规划的内容[2]。刘沛林对中国古代村落的形态进行研究, 认为古代村落的规划思想由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诗画境界几个因素所决定[3]。曹海林通过研究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变化,解析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大致轨迹[4]。目前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研究仍多以传统的规划、建筑学为主导,通过实践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仍然较少。

1.1.2潮汕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1980年代以来, 随着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有关潮汕文化特征、 发展及变迁的研究。张富强、丁旭光认为,潮汕文化基本上是中原文化的移植,闽越文化是它的基础性文化, 构成潮汕文化的主旋律是中原文化[5]。周礼坤概括了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特点[6]。何东霞等人梳理了潮汕人文特征在历史上的形成机制,总结出潮汕地区宗族观念和宗族意识深根蒂固的历史原因[7]。李海涛等人从历史与空间、社会与空间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传统潮汕村落与快速城镇化地区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的规划方法[8]。 张丹薇以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潮安县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9]。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围绕传统潮汕文化展开,对基于文化研究开展的空间规划实践仍有待完善。

1.2空间生产理论与传统村落研究

1.2.1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空间的生产理论是由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转向的奠基人列斐伏尔提出的,他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是历史的产物”、“空间是政治经济的产物”[10],并由此提出他的四个核心观点:自然空间正在消失,社会按照自身的逻辑生产与其相应的空间, 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转移到空间本身的生产以及空间有其历史。列斐伏尔的研究视角为空间分析的“三元论”,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即感知、构想和生活三个层面[10]。空间生产的理论提供了物质空间实体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来认识空间变迁的理论基础(图1)。

1.2.2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传统村落研究

国内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开始于对列斐伏尔研究的翻译。以介绍空间生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与空间生产》[11]一书的出现,促进了国内政治经济学、地理学以及规划领域新思潮的产生。2005年之后,空间生产的相关研究扩展到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在传统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街区空间生产资本化的研究[12];二是受外界环境及主体变化引起的空间再生产研究[13];三是研究传统聚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4];四是以空间生产的视角研究传统聚落或街区空间变迁过程[15]。目前国内引用空间生产理论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 尤其是非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村落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2汕头市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

2.1沟南村概况

2.1.1沟南村总体情况

沟南村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村域面积约1km2,以许氏宗族为主。沟南村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宗族内名人辈出,如现代著名教育家许崇清、辛亥革命元勋许崇智等。村内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存,如村入口处的照壁、保留完整的古村风貌和宗祠、民居等。此外村内仍然保留众多潮汕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和传统民俗活动等(图2)。

2.1.2沟南村村落空间特征

沟南村空间上分为老村、新村两个片区(图3)。古村东南面为风水池,名为兰桂湖,许氏宗祠、儒林第、 世祜许公祠、上帝古庙等重要的公共建筑依次排列于风水池边,村民称之为“尚书里”。村内其余民居以尚书里为界、以许氏宗祠为中心,紧凑而规整地排列布局,完整的呈现出多条历史街巷的形态。村内民居多以东南——西北朝向,建筑形式以潮汕地区传统民居的“下山虎”为主。古村西北部有另一水域,村民称为麒麟后湖, 水边立一麒麟壁,有吉祥平安之意。

2.1.3沟南村古村现状使用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许氏宗祠、村居委等公共建筑日常使用频率高,建筑功能与建筑质量保存较好。由于村民多已搬至新村,古村内或只由老人居住,或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使用,或已无人使用,部分建筑的原始功能已变更。 部分街巷因使用率下降开始生长野草;兰桂湖也鲜有人至,水质也因南侧的前围沟而受污,尚书里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2.2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

通过对沟南村空间特征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梳理,规划提出“通过恢复空间活力,活化古村与民居”的总体思路,以村民活动与日常行为需求为切入点,尊重文化习俗的空间选择,制定空间方案与行动计划。

2.2.1古村保护范围划定

沟南村新村与古村之间仅一路相隔。规划将沟南村划为核心整治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和协调控制区三个区域。核心整治保护区是沟南村历史风貌的核心区域,由现状新村和老村建筑构成,集中体现了沟南村历史文化价值特色。风貌控制区是沟南村历史风貌的背景区域, 包括兰桂湖、麒麟壁区域及西北角村庄远期预留发展用地。协调发展区即村域范围的其他地方,是沟南村历史风貌的外延区域。

2.2.2古村空间形态梳理

规划对沟南古村内的空间特征进行梳理,通过对宗祠、上帝古庙、兰桂湖、尚书里及各街巷的布局特征与文化内涵、传统习俗活动、居民生活习惯进行剖析,整合出古村活化的主要空间体系。通过在此空间体系中整合大型民俗活动空间、落实公共服务、生活服务设施, 引导村内民俗活动在古村内举办、村民的日常行动指向古村,推动古村的活化(图4)。

2.2.3保护与更新规划

基于保持古村整体风貌完整、提升古村活力、推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规划对沟南村提出空间格局保护,用“减法”梳理老村原有的巷道肌理,对现代乱搭乱建的建构筑物进行拆除;整理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与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提出文保建筑与传统民居的自我更新、功能置换策略,为传统节日、婚嫁丧葬习俗、传统礼仪及民俗活动提供物质空间支持;制定项目实施行动计划,包括公共空间秩序改造、建筑立面整治等风貌整治行动,也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体育服务设施以及绿化、排污、环卫等项目。

2.2.4旅游发展规划

沟南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沟南村名村效应、 促进古村活化。规划提出以观赏潮汕传统村落、传统民居, 领略潮汕传统文化,参与潮汕传统习俗活动为旅游主要项目,整合对外开放空间体系,形成内、外不相干扰又有联系的旅游发展规划,用人气填充古村巷落,推动特色建筑与传统民居的更新,实现古村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作为旅游参观项目的重要内容,在空间中展示其内涵与生动的形式,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

2.3沟南村规划实施效果

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将空间规划建立在村庄传统文化和村民活动的基本要求上,在各级政府和沟南村居委的推动实施下,村落的更新与修缮工作成效显著。在空间方面,许氏宗祠、世祜许宗祠等重要建筑已完成修缮; 街巷清障和风貌修复工作有序开展,兰桂湖进行了整治以解除前围沟对水体的污染,尚书里新增了运动设施与休息石凳、石桌,越来越多村民因日常生活所需来到古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赛龙舟、“标豆狮”等已成为沟南村重要的旅游项目。海内外众多许氏乡亲也回乡参观,各地许氏宗族之间交流活动也得以增加,宗族内还聘请专家成立了沟南许地文史研究会。此外,《汕头市金平区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先后获得了2013年广东省、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既是对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的认可,也是对规划实施成效的肯定。

3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3.1潮汕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空间

潮汕文化是中原汉人文化与闽越地区土著文化、大陆文化与近现代海外文化长期相融相汇的结果[16],潮汕文化的特质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沟南村的文化特质也反映出潮汕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精耕细作。沟南村与其他潮汕地区村落一样, 长期以来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形成了“种田如绣花”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精文化特征也表现在民间工艺品及生活情趣上,如木雕、石雕、工夫茶、潮菜等。二、宗族凝聚。沟南村的宗族集体是整个潮汕地区的缩影,宗族思想在潮汕一直根深蒂固,宗族组织长兴不衰,各村各族则修建宗祠[8],围绕着宗族衍生出各种民俗活动。三、 信奉神明。坑头村内保留的节日及文化活动多与信奉神明的传统相关,越是传统的地方,信奉神明的祭拜活动就越多。四、尊儒重教。沟南村名人辈出与潮汕地区看重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从各宗族族谱、祠堂外所立石碑等,都可以看出当地对文人、教育的重视。五、务实从商。 沟南村的发展建设得到众多海内外族人的支持,而潮汕地区商业精英更是遍布世界,在商业领域中展示出独特的族群优势。

传统文化是社会精神空间的主要反映,潮汕传统文化特质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中宗法礼制思想、哲学观念以及环境生态观念,并通过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塑造社会空间(图5),其对空间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空间的组织体现出明显的宗族属性。一个村落往往由同一姓氏、同根同源的人构成,村民之间均有血缘关系。其次,空间的秩序体现出等级分明的儒家思想。村落空间主次有序,具有极强的向心性,以宗族祠堂与风水池为核心,其他民居铺陈展开整齐排列。第三, 公共空间的功能以服务传统祭礼为主。宗祠与风水池之间常有面积宽广的空地,每逢大型的祭祖、祭神活动, 可在广场搭建临时戏台或摆放供品。第四,注重空间高效利用。村落建筑多为紧凑密布,民居的布局规整,街巷肌理清晰,建筑主朝向基本一致,建筑上的雕饰精致而富有内涵,均是精细化设计的结果。

3.2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

以宗法礼制为基础的潮汕传统文化、结合家庭私有制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是沟南村传统空间形成的主要动力,农耕社会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哲学。沟南村的空间布局特征是村内传统文化习俗的映射。沟南村传统空间的生产是农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上形成的。 农耕社会中乡村的空间实践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家庭消费、祭祀祭礼、社交活动等,承载这些活动的空间表征即为农田、住宅、宗祠及公共空间,这些空间的塑造过程受传统文化的控制,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方传统特色的空间(图6)。

沟南村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宗祠、风水池及街巷空间的生产。许氏宗祠是村内最重要的公共建筑,是村内许氏宗族内部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场所,由于大型活动对宗祠的空间要求高,因此宗祠建筑前方留有较大的疏解、 备用空间,形成前庭广场,主要承担村庄祭祀祭礼功能。 兰桂湖是村内的风水池,既是以前村民洗衣、取水的地方, 也是每年赛龙舟的举办场所,为了方便村民观看比赛, 尚书里及湖边均留有较多的场地,供村民驻足,因而承担了村内主要的社交活动功能。潮汕地区村民有向水边行动的习惯,主要街巷呈梭状形态,与兰桂湖呈垂直走向。 现状保留状况良好的街巷均系村民长期使用的,街巷既是交通活动开展的空间,也分担了一部分社交功能。

3.3传统村落空间的再生产

3.3.1政府及市场主导的村落空间再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空间开始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行政和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村庄整体空间格局、村内重要标志物、景观节点及建筑形式都发生着变化,村落空间走向重构。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对村庄的管理都是通过乡村规划开展的,政府与开发商成为这一过程的主导角色。

政府引导下的村庄建设主要通过道路交通实现对原有空间格局的重新整合,交通方式的提升即改变了村庄自身的空间格局,也改变着村庄和外界交流的方式。此外, 政府也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引导乡村空间的转变, 基本公共服务空间的设置既成为村庄生活重要的服务功能,也成为政府管理现代村庄生活的基本方式。开发商代表的是市场的力量,利用相关政府政策在乡村区域进行项目开发,产生了资本追逐利益的空间,这些空间通过就业与经济发展影响村庄的生活行为,生产出新的商业活动空间。村民在村庄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受政府管理制度的约束,一方面受开发商商业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新的空间行为活动,与政府和开发商的空间行为一起,对村落传统空间进行了重新塑造(图7)。

3.3.2规划与需求的错位

由于不同社会集团生产的空间往往与其利益相适应, 因而由规划师、投资商代表的政治经济权力试图再生产的空间,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空间生产经常产生错位, 如前者提出的村庄发展构想往往以工业化和旅游化为核心思路,并没有太多考虑地方传统文化,而后者则实实在在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前者追求集中的村落居住空间,而后者依旧是散落的住宅分布;前者企图通过空间扩张实现生产生活的发展,而后者更倾向于内部更新的方式。作为乡村活动的主体,村民的行为活动并不完全按照政府或开发商的规划进行。由于对村民活动空间缺乏充分论证,不少活动缺乏相应的规划空间, 村民常常进行自下而上的修补式空间再生产,如通过侨胞投资对宗族宗教设施进行维修保护,展现家族文化的小型家族活动空间的再造等。

因而,现有的自上而下为主导的规划模式,往往侧重于政府宏观管理的便捷有效性、开发商项目开展的经济性,忽视村民对活动空间的偏好和空间行为的需求, 导致一方面规划难以落地实施、另一方面村民对规划建设不满的情况。

3.3.3基于居民生活的村落空间再生产

针对规划与主体之间的错位,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空间再生产模式。在村落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空间生产的主体成为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居民。承担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空间可塑性不尽相同。 政府注重管理与服务场所的生产,能够通过税收支持建设,且其在规划建设中往往处于优先的地位;开发商注重商业空间的建设,由于经济利益可观,其建设活动也可以得到开发商足够的资金支持。然而承载村民日常活动的传统空间,其具有的历史文化属性很难短时间生产或再生产,在空间规划体系中也较难得到重视。因而, 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政府与开发商空间行为的空间最容易塑造,居民空间实在的物质载体最难得到保障。

考虑到居民实际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及传统居民活动空间的脆弱性,在“政府、开发商、居民”相互作用的空间再生产过程中,必须将承载居民活动的“弱空间”作为首要因素进行考虑,以此为基础形成“三步走” 的规划路径(图8):

(1)针对弱空间的研究与分析

实地踏勘时应注重观察人行流通的主要线路及重要设施的布局,如宗祠、香火庙、广场、风水池等。在传统的村落保护规划分析方法中增加图底分析、节庆活动的空间需求分析、生活流线分析等方法,提炼村落空间与传统习俗、村民生活之间的关,掌握村民日常出行、 活动、交往的普遍规律。以此为基础对村内需要进一步保护的弱空间进行界定,并通过梳理古村空间形态形成保护弱空间的空间体系,提出村落的保护范围、对外展示区域及村内生活区域。

(2)依托强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处理好承担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空间与弱空间的关系,在村内生活区域中加强生活设施的设置与布局, 增加弱化空间的实际作用,允许建筑功能的适当置换; 在对外展示区域增加文化展示、文化习俗空间化的设施与场所,塑造村落对外展示的整体风貌;依赖村落中的公共空间,联系潮汕村落的亲水性,在公共场所设置运动休闲设施,提升人气与活力。

(3)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在保护传统功能基础上,散发新功能。根据空间方案中新增的设施、改变功能的建筑、需提高环境品质的公共空间, 形成建设、修缮、更新的项目库,拟定出分步分阶段、 针对性强的行动计划,包括宗祠、风水池、广场景观、 生活服务设施、重要建筑的更新与功能置换、环境卫生设施、道路基础设施等,有条件的区域将传统空间活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产生商业价值。

4基于空间生产的传统村落规划建议

4.1回归以人为本

传统村落的规划应打破以实体建设为核心的规划方式,注重地方文化特质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特质为基础,采用差异化的社会空间生产方式,取代原有的均质化的、强调生产价值的空间建设,自下而上地塑造空间。这就要求规划中回归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回归人的活动需要,更多地重视居民的空间活动需求和体验,以具体的人的需求与发展来构建空间,实现合理的空间优化配置方案,形成以空间人文关怀为主、工具理性为辅的衡量标准。

4.2平衡多元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逐渐向功能化、工具化发展。空间更多地成为生产价值的载体,日常活动空间被挤压,并越来越趋于商品化生产。这种规划往往造成千篇一律的空间、丧失空间的多元化价值。因而在传统村落的规划中,应挣脱迎合市场的思维惯性,充分考虑资本之外的空间生产影响因素,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产品对生活行为的引导,兼顾公平与效率,构建承载多样活动的多元化空间。

4.3关注弱空间生产

在由政府、市场及居民行为活动生产的空间中,居民行为活动的空间载体由于在空间生产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空间规划与发展中经常被挤压,作为传统潮汕文化载体的空间有可能逐渐消失。因而在传统村落的规划中,应关注弱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以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规划设计空间。保障村民进行自主活动的空间,制止行政资本权力代表的强空间替代弱空间的趋势。以村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为中心,尊重弱空间的职能及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意志,采取自下而上地方式开展具有公众参与的规划编制,有效提高空间实际使用效益,提升传统村落空间的整体活力。

5结论与展望

本文透过空间生产的视角、以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为例,分析了潮汕传统村落空间生产机制变化的过程, 发现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作为居民行为活动的传统空间在空间再生产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行政和资本代表的空间的挤压,必须突破自上而下的固有规划模式, 从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打造多元的、差异化的空间规划。虽然长期发展形成的潮汕村落社会结构具有相似性,但在当今快速城镇化的浪潮影响下,各地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本文所讨论的案例是受商业活动影响较小的传统村落,其空间梳理与再生产过程的控制相对容易实现,未来的研究可从不同类型的村庄空间再造过程进行论证,探索政府、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也可以寻求不同潮汕文化分支下传统生活空间的差异,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地方传统文化、 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来源

图1:殷洁,罗小龙 . 资本、权力与空间:“空间生产”解析 [J]. 人文地理,2012,2:12-16.

图2:作者拍摄;

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8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董杜庄村又迎来新的一年。回顾2010,董杜庄村在村支部班子的领导下真抓实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的一年,董杜庄村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努力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促进本村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细处着手,严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当前各地旱情严重,为确保今年粮食的丰收,及时检修水利站点;现我村有机井60眼,面对地多井少、旱情严重的局面,村两委决定将再填几眼。对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充分利用广播,大力宣传计生政策,对育龄妇女建立档案材料,进行跟踪服务。打在本村“阳光财务”管理,实行限额管理、明确财务支出审批权限、实行备用金制度、严格执行报账制度、要强化村级财务公开,加强村级财务审计。保持办公场所环境卫生,充分利用资源,做好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为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村内设三个巡更点,村干部带领村民轮流值班。为发展我村的文化建设,村委决定建立农家书屋,设立农技课堂,为村民联系农技参谋。

二、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漏报、不瞒报

粮补资金发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村实行村干部实地丈量各户实际种植粮食面积,及时上报,并对各户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张榜公示,建立专门档案。做好计生宣传工作,做好思想工作,对积极响应党的政策的村民给予奖励。

三、2011年主抓项目

1、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村将继续对丈樱路董杜庄路段进行再建设。[莲~山 课件]现在,商贸一条街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本将对路段进行绿化、整修。对本村商贸街的卫生,进行聘任制,专人负责,清理街道。

2、继续加大对大棚种植户的扶持力度。结合我村实际,利用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系统和致富“带头人”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全村,实现规模种植。

3、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利用我村交通便利和人口较多的优势,吸引企业来我村投资建厂,提高农民收入。

四、未来三年我村发展规划

1、董杜庄村商贸一条街建设完成,村内主要道路整修完毕,社区建设规划初步完成。

2、大棚蔬菜形成规模化种植,人均收入翻一番。

上一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下一篇:过冬600字_三年级作文_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