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说课稿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贫说课稿(推荐8篇)

清贫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出自九年义务教科版教材第八册快乐读书屋八——《清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清贫》是篇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本单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共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贫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懂得“清贫”的伟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

主要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求清贫的生活境界。4教学重点:联系重点句子,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5教学难点:理解“清贫”在革命中的伟大意义。三 教法与学法 1设计理念

本课是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能力。2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周总理,徐元帅的事迹后进行教学的。所以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美德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生活远离了贫穷,在理解“清贫”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概念化,所以这将成为本文要突破的难点。3教法与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下,展示收集的资料,辅之多媒体的使用,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学生运用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四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巧引课题,妙语激发兴趣 了解故事主人公,故事背景,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所以课程伊始,教师出示图片,和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方志敏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再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抓住切入点,自然引出课题。

这时教师妙言激趣,“方志敏是红军的„大官‟,身上却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国民党的士兵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语言的刺激,让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渴望,探索末知的冲动。

(二)读为主线,感悟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自读课文要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读”这根线把各个教学环节串连起来。奏响读书四步曲 第一步:整体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词,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应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的反馈,重点放在“矜持不苟”“冷齿”两个词语的理解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注意语言的简炼。第二步,分段读。

本课是篇议论性很强的记叙文,开篇阐明观点: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接着叙述“一个铜板也没有”“我的传„传家宝‟”两件事;最后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初步的感知,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段落。第三步,感悟读。

教科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曾指出:略读课文在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但教师不能对教材轻描淡写了事。所以在设计上,我先抛出问题 “课文中哪些地方凸显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可贵品质呢?”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文章的重点,为了不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因此教师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1从哪里可以看出方志敏同志非常清贫;2为什么方志敏会如此清贫;3清 贫的方志敏同志具有怎样的品质。教师之所以没有抛出问题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因为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一,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产生 对文章人物认识浮于表面;其二,学生分析问题抓不住重点,形式的感悟五花八门,使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得不到突破。有了学习策略这条主线,学生就会运用做勾 画批注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在 解决“方志敏为什么会如此清贫”这一问题时,如果理解不透,就会对清贫的意义认识不深刻。所以教师在倾听学生汇报时,抓住文中这样一句话,突破难点“我不 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首先让学生指出这是对比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马上追问:国民党军与共产党有怎样的区别?这 样,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无产阶级的本质——清贫,洁白,朴素。教师设计上收放自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实现了略读课的有效教学。第四步::拓展延伸的积累读。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在课前布置收集关于方志敏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方志敏,深化方志敏的英雄形象。

(三)走出文本,结合生活,让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对“清贫”意义有所了解。但教师应该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素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所以 我在本课的最后,让学生讨论:1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2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较富欲了,那么人们还需要保持“清贫”的品质吗?然后教师以读后感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的最后,教师以《清贫赞》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把 “俭以养德,富而不奢”,这两句话送给学生,生把读书的感受与收获,在歌声和语言的熏淘中产生情感共鸣,再一次体会读书的快乐。五板书设计

清贫说课稿 篇2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 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 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 弱者对弱者的关怀, 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 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 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 无依无靠, 失群落伍;独眼, 眼拙不清, 身残客少;独居, 荒僻塌败, 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 维持生计;残破身体, 痛苦生活;破落小屋, 苦度光阴。此外, 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因为眼瞎, 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 才害了什么恶病, 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 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 送人, 送香油鸡蛋, 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 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 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图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 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 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在“文革”中倍遭磨难, 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 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 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 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 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 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 不但“愧怍”, 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 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4.“平”与“奇”———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 文如其人, 《老王》这篇文章语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文章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 同样写“送”, 语言由略到详, 人物境界由低到高, 作者情感由淡到浓, 这种“渐进反复式”叙事, 既避免了重复累赘, 也使文章层次清晰, 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二.学情分析

1.“热”与“冷”

在生活中, 学生热衷于关注有着耀眼光环的明星, 而往往忽视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小人物, 甚至是冷漠, 这一“热”一“冷”, 发人深思。

2.“人”与“我”

现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 而不懂得感恩, 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3.“学”与“导”

《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 但要真正深入文本, 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些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置———“多”与“精”

本文的文本价值非常丰富, 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先生指出, “文本价值有选择才有效益”。因此本课目标设置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第3点, 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学习本文“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 品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方法选择与教学流程中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本和学情分析1、2点, 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心弱者,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 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 方法选择———“教”与“学”

新课标强调以学定教, 因而学法决定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法:读与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品”出真情。

教法:启与析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老王》, 必须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感受人性的光辉。

(三) 过程设计———“畅”与“实”

“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 努力实现教学流程的“畅”与教学环节的“实”的完美结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一组图片语导入新课。 (图片配乐导入)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字词:骷髅 () 伛 () 滞笨 () 翳 () 愧怍 () 绷 ()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后, 我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设计“主问题”

从预习中, 你能读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这位三轮车夫撰文的?

【设计意图】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切入本课的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前提下, 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步知道“幸运的人”指作者, “不幸的人”指老王。

4.深入探究———生发“问题串”

探究一:老王的“苦”与“善”

问题一、请学生浏览课文, 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一是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材料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概括中明白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 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 衬托出老王的可贵。

问题二、杨绛主要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和走进作者的心灵。同时, 可以让学生细读中领略“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的特点。

问题三、在这些事件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病中送物?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去研读8—16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 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精妙语言, 然后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杨绛的“善”, 了解杨绛的“苦”

问题一、请学生跳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杨绛“善”的文字。

问题二、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理解“苦”。 (老师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里, 善良不只是老王, 还有作者。因此, 解读作者的情感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文本研读, 可以感知杨绛一家对老王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 还有精神上的安慰。然后,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到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通过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他们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 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

探究三:杨绛的“幸”与“愧”

问题一、杨绛与老王对比, 她所认为自己的“幸”体现在哪里?

问题二、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 让学生理解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而言的。通过老师的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杨绛对待生活的从容、对待苦难的豁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愧怍”这个词的含义, 进而理解主题,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拓展迁移

老王是一篇文章, 我们学校的校工老徐也是一篇文章。他身体不便, 家庭困难, 长期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关注他、关爱他。 (老师出示校工老徐的图片。)

下一课时, 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物描写的技巧和平中见奇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生活关注老徐、关心老徐, 并以“校工老徐”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后反思

1.“得”与“失”

这节课, 我追求简洁高效课堂, 环环相扣, 通过设计“主问题”, 生发“问题串”, 思路如层层剥笋, “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足表现在课堂不同环节时间的控制上。

2.“改”与“思”

《斑羚飞渡》说课稿 篇3

《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1.教材有以下特点

(1)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且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洗礼。这篇教材既是当前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伸,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求。

2.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情感目标

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 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学生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指导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做预习笔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

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三、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个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通过预习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交流合作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5.积累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在本课中,我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景物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为作文写作积累方法。

6.拓展法:使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 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7.以读促写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语言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本文后的体验﹑反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组织:

课前预习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为研读作准备。

1.导入新课

由大连公交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导入(故事情节:黄治全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作的三件事)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2.整体感知

扫读整体把握

(1)题解

斑羚,别名青羊、山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喉部有一块白斑。斑羚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

(2)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

肌腱(jiàn)逞能(chěng) 恍惚(huǎng hū)娴熟(xián) 略胜一筹(chóu) 眼花缭乱(1iá) 炫目(xuàn) 斑斓(1án)悲怆(chuàng) 磐石(pán)

对峙(zhì)湛蓝(zhàn) 坠落(zhuì) 苍穹(qióng)

(3)结合课文解词

A.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B.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C.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D.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E娴熟:熟练。

F.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以上内容课件展示)

(4)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

①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②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增强语感,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3.问题探究

(1)当时斑羚羊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是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3)找出描写镰刀斑羚羊的句子,文中重点抓住那些进行描写?在这种环境镰刀头羊表现如何?

(4)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

(5)从斑羚羊飞渡的事件中,从斑羚羊身上反映出什么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4.研读与赏析

(1)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全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小组讨论欣赏: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的生动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分析欣赏斑羚羊飞渡的情景: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抓住关键动词复述,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4)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诵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2.回应课时的问题,培养概括和表达能力。

3.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5.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你的身边搜集材料,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作文。

设计意图: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效果

1.通过字词训练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2.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生动,积极活泼,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清贫说课稿 篇4

认识乘法说课稿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

第 1 页 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第 2 页 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

第 3 页 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

第 4 页 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

第 5 页 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清贫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健身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把兴趣培养与运动技能的生成结合起来,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双杠支撑摆动的技术教学,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头脑中形成摆动的动作表象。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各种练习,同学在保护与帮助的条件下能完成双杠动作。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增强上下肢和躯干肌的力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和相互竞争心理、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学练内容: 双杠男:杠端跳上成分腿坐,前进一次,外侧坐,前摆并腿越面杠下女:杠端跳上成分腿坐,前进一次,外侧坐,转体90°下

四、学生情况:本课教学对象是顺德一中德胜学校初二(4)班学生,共40人,男、女各一半,该班学生各方面素质普遍较好,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班风很好,同学间团结互助,有较强的凝聚力。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较好。

五、教材简析:初中二年级体操双杠教学的技评项目是支撑摆动,双杠练习主要是学生在负担自身体重情况下,发展支撑和支撑摆动的典型动作练习。对于发展学生上肢和躯干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而且还需要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帮助的技能,以确保活动安全。双杠练习对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耐久跑能力。使学生在娱乐中达到锻炼的目的。

六、教学流程: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任务。安排见习生);

2、游戏:“炮打敌军” 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

3、徒手操:(1、上肢运动

2、肩部运动

3、扩胸运动

4、腰部运动

5、全身运动)

4、正式练习部分(男:

1、杠端跳上成分腿坐;

2、前进一次;

3、外侧坐前摆并腿越面杠下;女:

1、杠端跳上成分腿坐;

2、前进外侧坐;

3、转体90°下)

5、放松(愉悦身心,放松肌体)

6、小结、下课

七、课的特色与创

1、本课利用视频、图片进行动作要领的分析和讲解,并做模仿练习,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概念;

2、利用游戏作为准备活动,使整堂课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融情于欢乐之中,减轻心理负担,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掌握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3、保护与帮助是本课教学中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正确的保护与帮助对消除学生对双杠上的恐惧感,增强学习技术动作的信心,练习过程中除了用垫子进行保护,还安排负责心强、有保护其他同学能力的学生合理、正确的进行保护与帮助。对女生教师应亲自或安排多名同学进行保护与帮助,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安全感,思想放得开,能够更快得学习掌握动作技术。

清贫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它选自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6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现在我就本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自我评估五个方面,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易文去矣去,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二、说教材

1.本文内容、地位、作用。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教材选得好,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2.本课的教学目的

A、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达力。

(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在“师生合作下,生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B、情感目标

安徒生笔下的皇帝、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最后,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的真相。体现了孩子的天真胆大和率直,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

3.教学重点、难点

A、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复述课文

难点:想象与夸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教学计划

本课计划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该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法选择上要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理念为原则,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贯穿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分析法:课上我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一是让大家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说话语气,备表演之需,二是边听边想问题,一举两得。

2.讨论法:课文中的某些问题我给大家设置了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合作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能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3.演示法:这节课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电影动画片段,以使大家复述课文时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又是很好的复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大家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4.讲故事法:在复述课文时其它已经贯穿了老师的讲和大家的讲,使大家能在故事中学习知识。

四、说学法

实现教学统一,使学生能主动活泼,自主主动学习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激发学生积极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说”、“自己找”、“自己演”与他人讨论合作,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我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全过程,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导语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我是以问题的形式这样来导入的:

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了,你们喜欢吗?(喜欢)在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我想大家也喜欢[接着出示课题:皇帝的新装安徒生图片(1)]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

我先让大家把收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进行交流

[老师出示图片(2)]

让同学们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后,接着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老师出示图片(3)]

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为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怎样的皇帝

[出示图片(4)皇帝的新装一个——的皇帝]

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发言,说出原因,让大家在听中,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皇帝有一定的认识后,我便出示了图片(5)[出示]

再次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课文分段,从而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这时,我就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根据我下面出示的图片复述课文了。我出示四张图片,[出示图片(6)]让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找一个同学复述第四图片给大家听。这样的“再创造性”复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也保持了兴趣并推进了第三环节的进行。

(三)观看动画影片,大家模仿表演。

为了让大家能再次理解课文,感受童话的大胆想象和夸张,我播放了最后一部分——展新装。这样的影片放映是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条件,给学生创设了感性认识的丰富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丰富本节课的内容,更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空间。由于影片的人物栩栩如生,假恶丑,真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此过程,使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到童话作品的生命力。

接着让大家结合课文进行情景表演

角色:皇帝、小孩、爸爸、百姓

要求:抓住人物性格、神态、语言、表情自然

(四)、作业:不改变本文原意,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原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六、自我评估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篇7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小螺号》说课稿 篇8

【关键词】音乐;小学;小螺号;说课

一、说教材

《小螺号》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专题是“东海渔歌”,共有四首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生活的情趣。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小螺号》是本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二段体儿童歌曲,歌词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第一乐段曲调规整,描绘了大海上面的景色,第二段旋律舒展,优美,抒发了儿童热爱自然、生活的美好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海边儿童生活的歌曲。学习并掌握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小螺号》,使歌声显得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体验节奏和力度的变化。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小螺号》。通过模仿、创编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根据歌曲旋律进行大胆、自信的表演。

3.情感目标:在歌曲演唱、处理与创新中,自然渗透“爱”的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等“爱”的美好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学设想

首先我来说说教学设想,本课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主线设计了“找海螺、听海螺、唱海螺、演海螺”四个环节,构建了富有童真、童趣的音乐课堂。在这堂动听的音乐课中,我采取了手势引导法、视听法、体验感受法,通过这些方法营造让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将知识融于音乐,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轻松。也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说学法

接着来说说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课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小组合作法、自主创编法,让学生在宽松又富有音乐味的环境中享受音乐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掌握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②能够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

③激发学生编词创作的灵感。

④渗透“爱”的情感教育。

2.教学难点

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以及能够自主编创歌词。

三、说教学过程

1.找海螺

①在课堂开始,教师播放音乐《小螺号》,学生律动。通过课前音乐创设音乐氛围,为音乐学习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同学们,大海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浪花、柔和的海风、勇敢的海鸥,当然还有漂亮的贝壳和海螺。你见过海螺吗?学生:有,没有

②师:下面让我们随着动听的歌曲一起到海边看看美丽的海螺。

(播放《小海螺》音乐,出示海螺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乐的结合让学生认识漂亮的海螺,为歌曲情绪做好铺垫。

③师:这些海螺,有蓝色的、白色的、彩色的,各种各样,可好看了。你听,他吹起来了

师范唱:“茫茫的海滩……

宽阔的大海边传来了海螺的回声,请你们来扮演海螺的回声吧。

师范唱,生扮演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回声,提前解决难点“波音记号。“

④认识波音记号

师出示旋律,请学生生说说你认识旋律上的音乐记号吗?生:认识,不认识。

师比较演唱有波音记号和无波音记号的乐句,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波音记号,

请学生尝试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比较法,让学生分辨旋律中的波音记号,加深印象,接着通过音乐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波音记号,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⑤师:大海上那么多的海螺在大海妈妈的呼唤下都唱起了歌,你们听,有几只海螺在唱歌呢?

聆听全曲,找找相同的海螺音乐出现了几次

设计:通过找海螺,让学生熟悉两句旋律的音准,为进一步唱准歌曲做好准备。

生:两次

第一次,第二次

2.听海螺

①师:你们的耳朵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试试,师指导学生演唱第一乐句,注意歌声要轻快、活泼,认识滑音计划 师指导学生演唱第二乐句,说说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比较有什么相同、不同的地方?

旋律不同,节奏相同

②第二次聆听,请在第一个海螺演唱的地方做举手的动作,第二个海螺演唱的地方抱肩的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比较,让学生分析乐句。

3.唱海螺

师:第一次整体演唱

第二次分段指导

①说说小海螺吹起来的时候,都看到了哪些景色?(4个)

请你试试:

第一乐句,海鸥听了展翅飞,怎么飞?(动作解决一字多音)

第二乐句,笑微微,动作解决一字多音,注意声音力度小 (微微笑,所以声音要轻一点)

第三乐句,唤船归,心情怎么样?怎么呼唤才能让船听见?(声音要传的远,注意声音位置、状态)

第四乐句,阿爸的心情,指导演唱急切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情绪引导、歌曲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唱好歌。

接着师唱,茫茫的海滩,

②吹螺号的小朋友,住在大海边,你能用歌曲中的歌词形容大海吗?

(茫茫海滩,蓝蓝海水)指导演唱,声音要抒情、优美,体现茫茫

第三次聆听,说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二部分,根据情绪、节奏分,

师:这样的歌曲格式成为二段体,第一部分情绪,活泼,第二部分情绪抒情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给歌曲分分段,从音乐要素上理解,体验要深。

③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4.演海螺

请学生表演唱

第一方案:男女生分别演唱第一、二段

第二方案:分乐句对唱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表演,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整堂课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了,最后,老师要给与学生充满激励的评价,并继续延伸“爱”的教育。可问学生,你们平日在家里怎么向爸爸妈妈表达爱心的?最后老师可以有感情地教育学生说:愿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心小天使,在学校、家庭、社会上处处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千万只手去帮助别人,同时你也会得到千万只手对你的帮助。希望同学们的爱心象阳光一样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祝愿同学们人人都成为有爱心的公德小模范!同学们,再见!

参考文献

[1]祝菲.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1(1).

[2]邱媛. 初探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范唱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2).

[3]刘云秀.小学音乐《小螺号》课例分析[J].天津教育,2010(9).

教育学知识

个性心理

【清贫说课稿】推荐阅读:

方志敏的清贫精神09-14

清贫,也是一种富有作文900字09-17

上一篇:护理外科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春季造林绿化表态发言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