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教学设计反思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轴对称教学设计反思(推荐12篇)

轴对称教学设计反思 篇1

《轴对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安排通过“看、想、画、折、剪”的一系列活动,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案,让学生谈感受,从中选取几个美丽的、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又顺利的进入了新知的探究活动。

其次,通过以上的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借助手中的图片动手操作,然后组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很自然地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举出了很多的轴对称现象,并通过小练习(判断下面个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完善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尤其是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活动(用尺子量、数一数)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接着放手让学生完成例2(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最后,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轴对称图形、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之后,我还设计了“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动手设计,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在交流展示中获得“创造美”的愉悦,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轴对称教学设计反思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凸显,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削弱,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失去了主导性地位,相反,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需要教师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将,素质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导入生活素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自身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产物,是人们生活的反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将生活导入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因为,当前部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误区,认为数学机械刻板,太严肃,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关系,学习数学对生活没有实际意义,进而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一种紧张感和恐惧感,甚至是排斥感.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数学问题.

为此,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和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而事实上,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就是讲究对称美,对称图形的运用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古都北京的整个城市的布局就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的.就连我国古代诗歌也是以对称为美,要求平仄对仗.此外,民间的许多工艺,如,剪纸、脸谱等,也都是极为讲究对称美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北京的城市布局图形、诗歌、对联等导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从常见的情景中,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更直观,更准确的理解和判断轴对称图形,也能够受得启发,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开展课堂实践,深化学生动手能力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实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才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需要发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的平衡发展.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取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点,还需要在实践中,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如,笔者在实践中,会组织学生开展“做一做”的课堂小实践.

1. 动手画一画

把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得到图1,然后沿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如图2所示的平面图形是()

2. 动手剪一剪

请学生拿出两张纸,裁成正方形,再适当折叠,剪出图3的两个图案:

如何把它们剪出来呢?

通过这些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体验教材所跟的定义和结论,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增强对轴对称图形的把握能力,能够通过动手活动,增强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学生在接下来的立体几何的学习是极有帮助的.

三、设置趣味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要解决各种考试测试中的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也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也必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量的数学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够认真的去探索和发现.

四、结束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如何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2]骆洪才,黄灿.析数学文化及其教育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

《镜面对称》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3

数学的学习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镜面对称》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难点,而让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学生好玩的天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

[片段一]分组活动:照镜子(分两次)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上课。”说完,我带着疑惑的学生,来到了学校的大厅。“这节课,我们就对着大镜子上课……”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开始叽叽喳喳、挤眉弄眼,一下子兴奋得不得了。

“每人到镜子前做几个动作,你喜欢做什么动作 就做什么动作,边做边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照镜子,并汇报自己初步观察到的现象:

生1:我发现我点点头,镜子里的我也点点头。

生2:我发现我挥挥手,镜子里的我也挥挥手。

生3:我发现我跳一跳,镜子里的我也跳一跳。

……

[这样的情境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对于儿童,他们首先接受的是具体形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如果硬塞给他抽象的知识,他就体验不到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没有一点益处。]

[片段二] 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师:请大家再到镜子前做做动作,可以前后走走,也可以上下动动,还可以左右伸伸,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再次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发现特点。小组交流,再次汇报:

生1: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后退一步。

生2: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我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我也把手放下去。

生3: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我也伸出左手。

生4: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我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4当镜外的人,生3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4边表演边向生3提问。)

生4: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

生3:是右手。

生4: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3:我应该伸左手。……

[这一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课上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浓厚,不但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爱玩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那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想办法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本课中我故意给学生创设了一次玩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本节课不但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且使学生的表现欲得以充分地发挥,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上如果我们常在“玩”上下工夫,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40分钟时间的漫长,相反他们的注意力会很集中,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是难度中等的数形接合的一堂课,从学生预习的情况来看,中等及以上学生完成80% ,中下生完成了55%左右,因为我们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不同的学生完成的内容有选择。在平面坐标系中表示点的坐标,在初一就学过。初二只要将平面上点的坐标与平面图形的对称性质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形结合,当然本节课也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中下学生对于规律性的总结,及知识点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的设计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一方面充分展示学生的课前对知识的预习能力和超前的领悟能力。课前准备的坐标纸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让学生在黑板的坐标纸上找点写坐标,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型,学生的反映很积极,并且能跟老师很好的互动,所以教学的探究活动进行很顺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所填写的坐标,发现特点并总结规律,规律的得出很自然,学生对规律的掌握也会比较深刻;只是通过练习反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本节课总结的规律容易混淆,特别是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很容易记反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凭空猜想,可以通过作图帮助记忆,还要多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熟悉并学会应用规律。

随笔:课前的预习是学生展示学习才能,提高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高效的课堂互动的一个大前题。巧妙地使用教学工具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变知识灌输为知识生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会更主动更加容易,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5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三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上网速度慢、文字输入慢)再加上学习内容比较多,因此,尽管博客网站图文并茂,完全照课本内容顺序安排,有难度的地方还有提示,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回复,这样会浪费时间。第三,我觉得专题博客网站更适应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不可能象学生做操“齐步走”一样学习,再说网站上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拓展性的内容,如:进入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入超级链接,可以到其它有关网站上进行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以补充。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结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数学学习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专题BLOG网站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有价值。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6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堂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只有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数学学习的背景,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味,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慢慢明白、感悟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是从概念中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与操作,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而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己的操作与实践。

设计意图

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一开始就借助一幅儿童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形成表象。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教学片断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再展开,并观察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地剪纸,同桌间讨论各自的发现。)

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图形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纷纷上来把剪的图形放到展示平台上。)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剪彩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真不简单!那谁能够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吗?

生1: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

生2: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

师:讲得真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吗?

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讲得真棒!那你能告诉我中间的这条“折痕”叫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一道把这位同学刚才讲的话齐读一遍。

(教师出示概念的投影,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动脑、随意剪纸,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就在学生剪纸“玩”的过程中,学会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二)研究生活中树叶的对称情况,加深理解: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知道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小组讨论一下,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好吗?

(学生讨论,把带来的树叶分成轴对称图形和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两大类。)

师:谁愿意把“轴对称树叶”放到展示平台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上讲台展示“轴对称树叶”,并说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把随手可得、极为常见的生活中的树叶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所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折纸”“剪纸”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教诲和适时表扬,令学生的心灵得以纯洁,精神得以振奋,行为得以矫正,这样,可以让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作用,可以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同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使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积极、愉悦,从而他们才可以敢想敢说,个性充分张扬,健康心理也得以培养,课堂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应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学生不再是“配角”,而应是活动的“主体”;新课堂,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应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堂,不再是教师在表演,而应是学生在交流合作。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 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

课件、剪刀、彩纸、信封、平行四边形、练习纸2份。

教学过程

一、动手剪纸, 感知新知

(课前2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了十多份剪纸作品。)

1.同学们, 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剪纸作品, 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剪一剪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看谁剪的图案最漂亮。 (学生动手剪纸, 教师巡视, 并请几名学生将他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这么多漂亮的图案, 如果请大家分类来放, 你打算怎么分、怎么放? (我把对折后再剪的放在一起, 把没有对折直接剪的放在一起。)

3.老师分成了两类, 并且以“是否对折”为分类标准, 大家同意吗? (教师相机板书:对折。)

二、细致观察, 理解意义

1. 请大家观察, 对折后再剪得到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板书:完全重合。)

2. 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对折, 发现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你觉得这类图形应该叫什么名称?

3.像这样, 如果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4. (教师手里拿着所剪的图形, 指着折痕给学生看。) 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 这是什么? (折痕)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

5. 请大家找一找, 黑板上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说出理由。

6. (指着另外几个图形) 这些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7. 现在如果给大家一些图形, 你打算怎样来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多重练习、巩固新知

1. 折一折。

(1) 请同学们动动手, 剪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剪好后先拿出手中的正方形, 看看如何验证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剪出正方形后, 通过折叠, 很快得出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

(2) 大家找到了哪些折痕能确定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呢?

(3) 请拿出长方形, 看看有几个折痕能确定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大家通过折正方形和长方形, 谁来说说, 以后我们拿到一个图形, 如何来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 看一看。

请大家看下面这些非常熟悉的事物, 动脑想一想, 判断一下,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 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 这个大写的英文字母A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请大家想一想, 如果把它对折, 左边的这条边会与右边的哪条边重合吗?想好后, 再请大家看老师的演示, 看看你想的与老师演示的是不是一样? (师进行演示。)

(3) 这是根据意大利国旗画出来的图形, 看看是轴对称图形吗?左边是绿色, 右边是红色, 怎么可能是轴对称图形?看来, 我们研究轴对称图形, 主要考虑它的形状, 而不考虑它的颜色。

(4) 这个交通标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说说你的想法。

(5)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黑体字的“中”字,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3. 研一研。

(1) 其实像上面提到的图形还有很多, 下面我们自己动手来研究一下。 (事先为学生准备了许多的研究材料, 这些研究材料包括国旗图案、平面图形、学生姓名、交通标志、英文字母、实物图案等等,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研究。)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研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我研究了国旗, 发现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瑞士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而中国、新加坡、美国、巴西的国旗图案, 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我研究了图形, 发现正方形、圆、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而梯形、平行四边形、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 现在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一种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到底谁的意见对呢?谁想到了好办法?下面我们一起动手, 看看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 刚才有同学说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那你能具体说说怎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4. 造一造。

(1) 我们能不能用这张相片来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2) 这张相片先复制, 然后在空白的地方粘贴, 再水平旋转, 就可以变成一个轴对称图形了。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在电脑上当场绘制一个轴对称图形。)

5. 画一画。

(1) 看, 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2) 把学生画好的图形进行展示, 并让学生说一说画的方法。

四、再剪纸, 妙用轴对称图形知识

1.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进行了剪纸。有的同学不知道可以先对折再剪, 如今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 大家想一想:如果得到的图形要对称, 应该怎么剪?

2.对折一次剪, 得到的图形是怎样的?对折之后再对折, 得到的图形又将是怎样的呢?想去尝试一下吗?

3.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剪纸, 不过有个要求, 你剪了之后得到的图形必须是轴对称图形。看谁设计、剪裁的图案最漂亮? (学生进行第二次剪纸活动。) 如果觉得自己设计的剪纸很不错, 请你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8

本课教学中,师生基于互联网共创、共建学习资源,并结合信息技术创设了自主探究能力更强的、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有机结合的、互联互助的、智慧评价的、学习轨迹再现的学习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并应用中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索。扎实地掌握中垂线的有关性质,能够为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习了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折纸活动,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参与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参与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尺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从不同的情境中,总结知识的共性,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环境与准备

Aischool多媒体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几何画板、Flash软件。

教学过程

1.活动环节

活动一

教师活动:给出课题及一幅图片(如图1),请大家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知识,回答问题,并为引入新知做准备。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幅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风筝是轴对称图形,也是学生喜爱的事物,那应该如何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风筝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轴对称的性质。

活动二

教师活动:呈现一组风筝图片,简单介绍风筝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因此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呢,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各抒己见,得到共识并回答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

设计意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事物,利用贴近生活的事物引出新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设计“思考制作风筝的过程”一举多得,学生从“形”上体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特点,再从数学知识上认识中垂线,最重要的是为引出中垂线的性质做了铺垫,而这恰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中垂线,并使其了解线段是轴对称图形;讲授如何用“尺规作图法”画中垂线。中垂线的性质定理课本没要求,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此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PA、PB有什么要求(如图2)?为什么?接着,利用几何画板验证、严格证明、数学表达、小结规律。

学生活动:交流、互动、动手操作,并精彩回答。学生在上面活动二中对中垂线有了一定认识,自主总结中垂线的定义,理解定义中的关键词“中点”和“垂直”。最后,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尺规作图,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这样作中垂线的道理。

设计意图:尺规作图是初中阶段作图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互动、交流等活动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的严谨性。同时,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并推广应用正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验证—应用。

活动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首先,展开分层教学。其次,创设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互评互助活动,借助Aischool平台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并进行个体、小组等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Aischool平台,利用平板电脑展开互动、互助学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快速反馈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教学中,激励和尊重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

2.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个性发展,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给予充分肯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展开教学,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我大胆地处理了教材,并灵活利用教材,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前后呼应,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教学方法

我采用“引导—探究—发现—应用—数字化评价”的教学方式,结合“如何制作一只风筝”这一问题情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在学生原有的对风筝的认知经验上引导他们探究中垂线的性质,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课堂多元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通过构建双向交互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形式的多样发展;通过创设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主观上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通过Aischool数字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本课真正体现了有效课堂转变为高效课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多元、快捷和高效。

3.评价方式

本课秉承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体验”和“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具体实践、实验,归纳、提炼、抽象数学概念,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很好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同时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不断地深入思考。在探究方法的多样性上,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在电子白板上尽情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尺规作图法”时,学生能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提高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随着知识应用的层层深入,我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应变措施。

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学生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及潜力,技术能够为数学学科插上个性化学习的翅膀,“互联网+”让教学一切皆有可能。

点  评

目前新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为我们展示了Ai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及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给中学数学课堂带来的变化。廖伟环老师利用先进的Ai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了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同时,廖伟环老师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并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前后呼应,很好地证明了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学中,廖伟环老师采用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并应用教师控制平台,构建了双向交互模式,展开了差异性分层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9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简单的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0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第三节内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上完课后,我非常幸运的听取了各位本科教师的建议,各位教师对我的教学过程提除了有点与不足,有点要继续 发扬,缺点要不断改进,这样才能取得进步。教学反思是对教师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当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因此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优点:新课程中的知识传授者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倾向,帮助学生努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本节课首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学生后面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与尺规作图的证明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注意发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线段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是线段的一条对称轴,亲自去动手操作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在讲为什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时,利用师友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独自思考在沟通交流,同伴之间相互阐述说理过程并请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说理过程,在尺规作图这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不慌不忙,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程标准。;

缺点:

1、时间规划的不够合理。在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导致时间比较近,在后面的练习提高环节练习的量不够,虽课堂不会完全按照老师预设的情景走,但在设计教学时应事先设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时间的规划上更为合理。

2、在细节的处理上经验略显不足。如各环节的过渡语略微声影,还需细细揣摩;在对应线段,三角形全等的读法上未纠正学生的读法,对应点的顺序需一一对应,若在读法上不加以纠正,仅靠书写来纠正是万万不可取的,在学生的学习中,必须保证眼、口、心一致。

3、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上思考还需锤炼。在学生得出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除了去多个点得出两线段距离相等,还应问对任一点是否也成立。在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应从条件,从问题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逐步探讨得到问题的结论。

轴对称教学设计反思 篇11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1311轴对称》.

教学目标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体会由具体到抽象认识问题的进程,感悟类比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3.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性质的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案、苹果图案和双喜图案的剪纸、剪刀、A4纸、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前先欣赏流行歌曲《小苹果》.

师:上课.大家好,我们刚刚欣赏了《小苹果》这首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苹果图案的剪纸,希望大家的学习和生活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生(鼓掌)

师(微笑):大家知道我是怎么剪出这个“苹果”的吗?

生齐答:先折叠然后利用“对称”剪出来.(注:学生小学阶段接触过对称)

师:很好,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图片.(教师出示课件图片)请大家观察下列几幅图片,这些是不是都是对称图形?

生(一部分):是.

生(少数):不是,“公鸡”不是.

(教师不语,微笑着看着学生,停顿一会儿)

生(恍然大悟):哦,有一个不是.

师:除了剪纸(公鸡)不是对称的,其余五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是对称的.

师:很好.对称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里,请你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后举出例子.(举例略.)

点评通过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引出“苹果剪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好心情进入课堂,同时借助课件与学生一起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唯一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公鸡剪纸”图片学生很容易识别,为下一步辨别轴对称图形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及时巩固

活动1观察思考,感知概念

师:请大家再次观察上面图片中的“蝴蝶图形”的动画,并回答“蝴蝶图形”是怎样对称的,或者说是关于谁对称的?(师投影展示“蝴蝶折叠动画”.)

(生观察动画演示,发现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我们把这条直线看作轴),直线两旁的部分可以互相重合.)

生:“蝴蝶图形”关于中间那条直线对称.

师(微笑点头,然后追问):我们能不能给具有这样特征的图形起一个名字呢?

生:轴对称图形.

师:很好.请问具备什么条件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请大家完成填空:

如果一个平面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这条直线就是它的.

(学生尝试,相互补充完善,得出轴对称图形概念.)

(教师板书,让学生找出关键词:折叠,两旁部分,重合,对称轴)

点评通过蝴蝶折叠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学习规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也有益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跟踪练习1(学案):

1.课本第60页练习题第1题

2.在0~9这10个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3.

名称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条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圆(学生独立做完学案,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点评这几道题的练习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活动2合作交流,概念类比

师:大家观察我手中的红色双喜剪纸,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我沿着折痕剪开成为两个图形(位置不变),试问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吗?

生1:对称.

师追问1:具备这种特征的两个图形和前面学习的轴对称图形是一样的吗?

生2:一样,都是对称的.

师追问2:很好,大家观察到了图形的对称性,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3:不全一样,前面是一个图形,后面是两个图形.

师追问3:不错!观察的很细致,很认真,从图形个数上发现了不同,还有吗?

生4:都有一条对称轴.

学生在争论交流中明确答案,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是有区别的.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同时做完学案中的第二个定义——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教师巡视后并投影答案,对优秀的学生及时给出鼓励)

跟踪练习2(学案):

1.课本第60页练习第2题.

2.(1)△ABC沿直线a折叠后与△AED重合,此时可以说△ABC与△AED,D的对称点是.(2)若此时AB=2cm,∠C=95°,则AE=,∠D=.

3.一辆汽车的车牌在水中的倒影如右图所示,你能确定该车车牌的号码吗?车牌是:.

点评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形象而生动,通过动手剪纸、动画演示“双喜”从轴对称图形转换为两个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不仅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实现已有知识的正迁移,而且让学生把握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也为下一步分辨两个概念做好充足铺垫.

活动3对比归纳,概念深化

出示问题:

1.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直线(成轴)对称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吗?

3.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4.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完成表格填写.)

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不同点1.一个图形

2.一个图形自身具有的性质1.两个图形

2.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点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联系1.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点评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4动画演示,得出性质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手里的工具(一张A4纸、大头针)和我一起做个游戏.首先从折叠的纸张上扎一个孔,然后把它打开,给小孔分别标上A和A′,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观察点A和点A′与折痕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对称.

师:点A和点A′到折痕之间的距离有什么样的关系?线段AA′和折痕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学生借助刻度尺和三角板进行测量,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数量关系,点A和点A′是对称点,可以设AA′与对称轴的交点为P,于是有AP=PA′、∠MPA=∠MPA′=90°.

师:很好.如果把折痕看成一条直线,那么它垂直于AA′同时又平分AA′.

师:如果我们再多扎一个孔,形成的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是不是还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呢?

学生继续刚才的测量,发现结果和上述一样.

师:如果我们扎三个孔,由三个“孔”形成一个△ABC,打开后观察是不是也有上面的发现.

(学生非常积极,观察测量的速度也更加迅速.)

下面我们通过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无论三角形形状如何,两个对称点所连线段均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请大家给某条线段具有这种性质的直线(对称轴)起个名字吧.

生1:垂直平分线.

师:哦,不错!那么什么图形才有垂直平分线呢?把它叙述完整应该是什么呢?

生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师:非常好.

教师叙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并进行板演(内容略).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结合这个图形(几何画板上显示的)给出它的几何语言描述呢?

师生一起完成几何语言描述:

因为MN⊥AA′,AP=A′P,所以直线MN是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

大家知道几何中的定义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作为性质,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判定,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叙述:

因为直线MN是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所以MN⊥AA′,AP=A′P.

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得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点评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尝试作法——探究验证——整理叙述的过程,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自然而然得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教师通过对定义的文字语言描述和几何语言描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特别是几何语言的两种叙述为以后的证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深化新知,提升能力

师:刚才大家学习非常投入,积极性很高,接下来我们看看大家学习的效果,请完成下面的练习(学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下面四个中文艺术字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下列图形中是常见的安全标记,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梯形B.直角三角形

C.角D.平行四边形

4.如图所示的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两条对称轴的是()

5.把一个圆形纸片两次对折后,得到左图,然后沿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

6.推理游戏

(1)第六个图片应该是

(2)第六个图片应该是(订正答案略)

点评第5小题教师进行了简单总结,指出类似这种题目可以通过折纸剪纸完成,“推理游戏”一题,则让学生谈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与方法,然后师生进一步分析完善.通过最后反馈发现正确率非常高,说明本节课效果不错.

四、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师:请大家说一说,这一节课都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师:很好.还有吗?

生2:我知道了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辨别了.

师:非常好,谁还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生3:我知道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还有几何语言的写法.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还有吗?

生4:今天的数学课很有趣,一点都不难.

师(微笑):只要认真学习,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数学的乐趣.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回顾性反思,有利于对知识、方法深层次理解,升华学习内容.

五、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必做:课本65页习题131复习巩固1,2,3,4.

选做:课本65页习题131页综合运用8,1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三个地方处理感觉较好,其一是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引入及其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其二是“折纸扎孔”试验,通过测量感受轴对称的性质,再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进一步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感受性质,然后说明折叠后体现出的垂直和相等的两个关系的正确性,整个过程既包含了数学上的从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关系,又体现了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其三是推导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时,运用几何画板直观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了演示.不足之一是探究性质时不够充分全面,没有提及对应线段(所在直线)交点与对称轴的关系,为课后习题做好铺垫;不足之二是课堂小结时,学生只是对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复述,而对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用了哪些方法、思想没有提及,而且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总结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点评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从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利用“扎一扎、量一量、看一看”等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继而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轴对称教学设计反思 篇12

玩———用兴趣开启学习之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 兴趣就是思维的动力,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 注意力就集中, 求知欲就旺盛, 思维就敏捷、灵活.在教学中, 老师从“兴趣”二字入手, 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纸飞机是学生常见的玩具, 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试飞了两种飞机, 一种是两只翅膀对称的纸飞机, 一种是两只翅膀不对称的纸飞机. 学生们很快发现其中一架飞机飞不了是因为它的两只翅膀不一样.由此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课的课题, 也很自然地开启了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思维激情.玩“对称”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 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从而增添对学习的兴趣, 愿意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认识的过程中体验美

“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走进了 ‘轴对称图形 ’的世界. 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各种对称图形的图片和用课件演示各种对称图案剪纸过程) 其实, 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 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穹, 俯瞰大地, 在这美妙的景象中: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 蜜蜂;那翱翔天际的雄鹰、白鹭;那漂浮在天空的彩虹, 翻飞如蝶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 每一张绽开的笑脸, 你难道就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 有人说:是因为美, 大自然才选择了对称, 同学们, 如果你们深入地想一想, 这当中, 仅仅是因为美吗? ”伴着老师诗情画意的缕缕传递, 用课件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 是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奇异的山、水中的倒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那份没有雕饰、不着痕迹的轴对称图形……孩子们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 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越了课堂, 飞向了遥远的世界.

此时此刻, 孩子听到的是古筝幽雅的乐曲声, 眼中看到的是桂林秀丽的山与水, 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诗、歌、画的意境美, 让孩子们深深的体会到对称就是一种美, 是它们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以及数学课凸现出来的精致和灵逸.

三、体验的过程中表现美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只有将美应用于实践, 审美教育才有意义.教师出示人的脸、衣服、蜻蜓、双喜等图形, 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里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 ”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同时, 教师创设一个如何动手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图案) 的情景, 不同的学生可能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采取不同的办法完成.

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 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 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

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 吸水性能较好的纸, 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 将纸迅速对折, 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将纸打开铺平, 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

而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孔眼———将一张纸对折, 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 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 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案.让学生折一折之后, 汇报结果.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 看各有几条对称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 (在操作中, 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显然, 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 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 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大家在交流中都能获得理解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而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 从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技能, 而且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 体验了数学活动的方法, 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对称图形给人以和谐美的享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观察、实践.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表现的过程中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 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新课标也指出,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发展思维.如课中教师让学生做轴对称图形的活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知识, 学会了思考, 并且感受到亲手创造出美的自豪感.

上一篇:宝妈励志创业语录下一篇:土木工程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