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2.2 配方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精选6篇)
一、内容与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初二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根的定义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在上节课学生初步学习了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为本节课学习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目标与分析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经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②经历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不会配方,教师要耐心讲解完全平方式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作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将二次项不为1的方程向系数为1转化的转化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回顾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举例说明如求解 例1:x-6x-40=0 解:移项,得 x-6x= 40 方程两边都加上32(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 x-6x+3=40+3 即(x-3)=49 开平方,得 x-3 =±7 即 x-3=7或x-3=-7 所以 x1=10,x2=-4 学生一般都能整理出配方法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通过对这个方程基本步骤地熟悉学生们顺畅的理清思路,掌握了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增强了解题的信心,达到预期的目的。
配方法的两节课连贯性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新授期间应多接触,熟练掌握基本的步骤,掌22
2222
握每一步的原理,这样会增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解法的步骤(移项,配方,开平方,求解)及注意事项。移项的目的是将二次项和一次项调整到等号的左边,常数项调整到右边;配方是将方程的两边添加一个常数项(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原理是根据公式(a+b)=a+2ab+b进行的;开平方的原理是平方根的定义,需要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求解的过程是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符号的变化。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1.将下列各式填上适当的项,配成完全平方式口头回答: 1.x+2x+________=(x+______)2.x-4x+________=(x-______)3.x+________+36=(x+______)4.x+10x+________=(x+______)5.x-x+________=(x-______)
2.请同学们比较下列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1.x+6x+8=0 2.3x+18x+24=0 探讨方程2的应如何去解呢? 第三环节:讲授新课
例2 解方程3x+8x-3=0 解: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
移项,得 配方,得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2的讲解,继续拓展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形式,特别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分数时,所要添加常数项仍然为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理解这样做的原理,树立解题的信心。另外,得到 后,在移项得到要注意符号问题,这一步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做一做:一小球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h(m)与时间t(S)满足关2222
2系:h=15t-5t,小球何时能达到10米的高度? 解:根据题意得 15t-5t=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t-3t=-2 配方,得
活动目的: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第四环节:目标检测
1、课本57面随堂练习
2、印度古算术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有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八分之一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的总数是多少?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解:可设猴子的总数是x,由题意可得(x)+12=x 解得x1=16 x2 =48 答:这群猴子可能是16只,也可能是48只。
活动目的: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于结果的理解。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A组:课本58页习题2.4第1题;
B组:
1、一个人的血压与其年龄及性别有关,对女性来说,正常的收缩压p(毫米汞柱)与年龄x(岁)大致满足关系:p=0.01x+0.05x+107.如果一个女性的收缩压为120毫米汞柱,那么她的年龄大概是多少?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x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x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落后面比较大,学习风气还
欠浓厚。正如人们所说的“现在的学生是低分低能”,我深感教育教学的压力很大,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务必精耕细作。使用的教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巧做安排。为此,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命题定理与证明,第三章解直角三角形,第四章相似形,第五章概率的计算。
四、教学目的: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等概念;能正确写出证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三角函数及勾股
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教案
单元:第二单元长方体
课题:展开与折叠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活中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包装盒的基础知识。为使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如何生成的,教科书以最简单的正方体为例,呈现了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某条棱剪开后,得到展开图的过程示意图,并借此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结合沿棱剪正方体盒子的示意图,教科书按照“模仿—拓展—还原—比较”层次设计了学习活动,共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手剪一个正方体盒子,得到其展开图;第二个问题是交流得到几种不同的展开图;第三个问题是将剪开的正方体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盒子;第四个问题是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展开与折叠情况,并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剪刀。
教师准备: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剪刀、学达单、长方体的展开图以及练习题中需要的一些平面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依单自学
1.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体每个面的()相等;有()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有()个顶点。
2.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有时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可分成三组相对的面,分别是()、()、(),相对面的()相等。
3.长方体有()条棱,可分成()组,每一组有()条棱,每组棱的长度都()
;有()个顶点。
1.小组长检查组成员依单自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小组汇报依单自学部分,其他组的同学做出判断并补充纠正。
师:准备好了吗?
师:今天我们以积分的方式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积分最多的小组将获得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师:请小组长快速检查依单自学部分。
倾听小组的汇报,并做适当的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正方体盒子,对于这个正方体,它是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把它沿着某条棱剪开后得到的展开图又是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示范如何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这位同学在折叠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他先固定一个面,其余面围绕着这个固定的面进行折叠。你们也发现了吗?
对学生的操作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通过刚刚的操作过程,我们看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是相对应的关系,正方体沿着某条棱剪开后得到展开图,得到的展开图又能重新折叠成正方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展开与折叠(板书课题)。
教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认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这么多的展开图,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的呢?
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评价。
板书:不同的剪法得到的展开图可能不同。
教师操作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正方体展开图的折叠过程。
师:通过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表现实在太优秀了,不仅体验到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剪出了11种正方体的展开图,老师为你们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展示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评价,并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进行验证。
板书:相对的面不相连,至少各一个面。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如何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你能帮老师把剪开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盒子吗?
1.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2.仔细观察老师是如何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
3.请一位同学帮老师将得到的正方体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展示提升
1.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你们手中的正方体,把你得到的展开图展示给大家看。
2.全班交流,剪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说一说,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3.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学生动手剪出自己手中正方体的展开图。
2.将自己剪出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认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4.面对这么多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解决问题。
5.同伴合作,将正方体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6.大家一起观看正方体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反馈拓展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1.小组内交流,然后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纠正。
2.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展开图中的各个面,然后在全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3.将你的发现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达标测评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上面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连一连。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3.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4.评优胜小组: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不同的剪法得到的展开图可能不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领悟数学建模思想,体会如何寻找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考考你
1、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学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3,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之积等2于这两位数的7,求这个两位数。(这个两位数是63)
2、如图,一个院子长10cm,宽8cm,要在它的里沿三边辟出宽度相等的花圃,使花圃的面积等于院子面积的30%,试求这花圃的宽度。(花圃的宽度为1m)
二、创设问题情境
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
三、尝试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翻一番,你是如何理解的?
(翻一番,即为原净收入的2倍,若设原值为1,那么两年后的值就是2)
2、“平均年增长率”你是如何理解的。
(“平均年增长率”指的是每一年净收入增长的百分数是一个相同的值。即每年按同样的百分数增加,而增长的绝对数是不相同的)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4、展示成果,相互补充。
解:设平均年增长率应为x,依题意,得
2(1x)2
1x2 x121,x221 x10.414,x23.414
因为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所以增长率应为41.4%。
四、拓展应用
若调整计划,两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值为原值的1.5倍、1.2倍、…,那么两年中的平均年增长率相应地调整为多少?
又若第二年的增长率为第一年的2倍,那么第一年的增长率为多少时可以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
独立思考完成后,与同伴交流,教师分析示范与学生交流。
五、做一做
1、某钢铁厂去年1月某种钢产量为5000吨,3月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2、某种药品,原来每盒售价96元,由于两次降价;现在每盒售价54元。平均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结:
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图象和文字两种信息形式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形式去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因此在素材选取时, 既关注由现实背景确定一次函数的实例,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关注由图象特征研究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例子,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 体会一次函数的建模思想,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两个基本量———k、b, 我们根据情境需得关于k、b的两个方程, 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学生还没学, 因而本节课研究的一次函数, 某个参数 (k或b) 应较易于从所给的条件中获得.
二、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学生应该有所领悟:当k、b不同时, 所作的直线不同, 由此分析得出: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求出k、b.
2.学生还未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k、b时会有一定难度.
3.学生识图还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 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 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1) 通过现实情景, 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必要信息,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感悟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2) 通过图象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信息, 利用图象来分析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趋势,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2) 在探究合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感受共同合作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给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与回顾, 提问:正比例函数及其一次函数表达式及其性质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课本P194页 (略)
[师]启发诱导, 让学生通过图象分析所求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如何求?
[生]同伴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才能, 写出解答过程.
[生]总结求正比例函数表达式的几个条件
[师]引入课题, 如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例1 (补充) 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
求 (1) k与b的值
(2) 函数的表达式
(3) 当x=6时, y的值是多少?
(4) 当y=6时, x的值是多少?
[师]图象是什么函数?
[生]一次函数.
[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需知几个条件?
[生]需要两个条件.
[师]如何从图象中获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得知:交点坐标 (0, 3) (-2, 0) 把其中一个点的坐标 (0, 3) 代入表达式y=kx+b中, 求出b, 然后把 (-2, 0) 代入表达式求出k, 最终求出y与x之间的表达式.
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 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 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 若是正比例函数, 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 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 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表达式中, 组成关于k, b的一个或两个方程.
第四步解出k, b的值.
第五步把k, b的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师]由此可知, 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例2课本P194页 (略)
[师]请大家先分析一下, 这个例题和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何区别.
[生]没有画图象.
[师]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 怎样确定是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呢?""
[生]因为题中已告诉是一次函数.
[师]如何从题中获取两个条件。
[生]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 得知:x=0时, y=14.5, 弹簧挂3千克物体时, 弹簧长16cm, 得知:
x=3时, y=16, 知道上述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4.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师]通过上述三个例题, 请同学们总结, 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
[生] (1) 设函数表达式.
(2)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 解方程.
(4) 把求出的k, b的值代入表达式中即可.
5.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 随堂练习:P195页1、2题
(2) 达标检测:知识技能1、2题
八、感悟与收获
[师]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
3.你能总结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吗?
九、布置作业:P197页第4题
十、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
1.根据课标,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探究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2.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的教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使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九年级数学上册《2.2 配方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推荐阅读: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2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09-3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买文具05-28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11-22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