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共11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作 者:李力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3)分类号:B849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原因 对策
心理健康, 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 也就是说, 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 心理都不会失调, 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论文将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测试, 通过对多名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 探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最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建议。以期有助于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深入,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质健康及格与不及格群体的心理状况对比
依据表1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与不及格群体的心理健康对比检验分析发现:总体的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群体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因子的均分低于体质健康及格群体, 而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均分高于体质健康及格群体;男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群体除了精神性因子均分相等、敌对因子均分高于体质健康及格群体外, 其他健康因子均分都低于体质健康及格群体。女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群体在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均分低于体质健康及格群体, 而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因子的均分都高于体质健康及格群体。经T检验, 无论是看整体, 还是男生、女生, 体质健康及格与不及格群体的心理总分间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学生体质健康及格与不及格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同的。
3.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群体的体质健康对比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 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 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 均有涉及,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依据表2可以看出, 学生心理健康与非健康群体的体质健康无显著性差异P>0.05。也就是说,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非健康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对比差异不显著。
4、结论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在耐力与焦虑因子之间。男生的体质总评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较为密切。女生的身高体重指标所反映的身体形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更为密切。学生心理健康与非健康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基本相同。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
注:*表示与体质健康不及格组对比, 该项目差异具有显著性。
注:*表示与心理不健康组对比, 该项目差异具有显著性。
参考文献
[1]宋振华.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 .
【关键词】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的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基础,更是他们将来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在校的中学生却暴露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缺乏坚韧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孩子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现代教育应该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欣慰的是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健康教育工作者,本文对影响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很难相信,没有健康心理、不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老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好多教师认为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有的甚至当众点名,这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心理出现问题。教师应倾注真爱,促进内化,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學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比较孤僻,心理变得比较脆弱。也会引起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关注哪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爱活动,不爱与人交往的学生,多给他们提供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多发挥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努力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愉悦。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能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在学习活动中满足学生合理需要,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中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中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中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中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中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比如打架、说脏话、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能根据心理方面的知识,及时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感于讲真话,说实话,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解决问题,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其它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每个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中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夏令营或者青少年军校的活动,却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两三天一次的探望而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学校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渠道与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人生观,促使家长参与;应该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创设出“家校合一、社会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涉及的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身体状况、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遵循保密、真实、客观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在保证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兰兰.《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学周刊》,2010
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展开深入的剖析,旨在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由于当前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太大的期望,导致孩子的精神压力比较大,一些学生由于无法承受学习与求职等方面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问题,无法健康成长,甚至出现自杀的情况。
因此,针对该种情况,各大院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工作极为重要,相关院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教育实施方面,依旧存在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即:首先,过于重视知识的外在传授,个体内在的体验被忽视。
站在哲学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两者所关注的对象均是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过程等[1]。
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既拥有个体性特征,同时还拥有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征。
为此,教育的成果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如果在教学中,仅重视规律性与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便会形成重知识传授、轻生命存在与个体生命成长的局面,致使教育生态出现失衡的情况。
其次,过于重视心理常规的疏导,忽视了对生命的深层关怀。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实施,主要为了能够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将人的心理困惑问题解决[2],从而满足生命的需求。
可是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期间,过于重视心理上的常规疏导,对于生命没有深层的关怀,如对于怎样培养幸福生活、人生意义的正确指引等教学内容比较少,更多的内容是怎样帮助大学生树立目标,提升其主动性与积极性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究
在上述分析中明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受到负面的影响,而要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即:首先,需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
伴随我国社会不断深入的转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快节奏的生活等,导致人们的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3]。
因此,高校必须将生命教育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并通过建立融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工作的实施,将应对心理危机与人生困惑的方法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大学生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以此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价值。
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机制进行积极创新。
高校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必须将生命教育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情、知、行以及意等各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并且不断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与实效,让大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生命的价值[4],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将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对生命认识的主要渠道,将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最为基本的途径,同时将心理文化活动作为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等等,使得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合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带动大学生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影音播放与专题讲座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总结:
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到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其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给我国社会日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此,各大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两者融合实施,突破创新以往的教学方式,并且在明确自身价值的基础之上,积极面对人生,勇于面对困难与解决困难。
地点:T-13
主题:张扬个性与正确的恋爱观
主持人:李静 许京朝
记录人:郭传帅
会议内容:
本次班会主要对班里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教育学习,并在班会上对历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会议主要内容:
1. 由主持人对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关系进行说明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的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的难于驾驭。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去对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在大学阶段,树立良好的心里健康观关系着每一位同学的.成长。
这主要要班里同学在心里真正清楚心理健康对当今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同学们时刻注意心理健康问题。
2. 播放视频:B哥的故事(张扬个性的反面教材) 正确的恋爱观 通过第一个视频,向大家展现了一个过度张扬个性的反面例子,主持人又指出了怎样张扬性,例如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社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张扬个性,展现自己的有点。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肩上担负着太多的责任。大学时光宝贵而短暂,绝不能因为好奇而随便去尝试着谈一场恋爱。“恋爱”绝不能纳入大学的必修课中,我们应把精力完全放入学习中,去获取知识,因为这些都将是你人生的基础。试想一下,有了知识,有了能力,有了经济基础后,再拉着恋人的手走在某所大学的校园小路上,那种幸福的感觉一定是真实而持久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恋爱观,这会成为你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一部分。事业的成功,爱情的成功才是你成功的全部,但请你现在不要操之过急。现在多给学习一点时间,以后你才有更多的时间留给那最美的恋爱季节,成为最幸福的人。
3. 互动游戏,成语接龙
先通过传递水杯,分别选出两组人,人后有主持人出一个成语开始比赛,无法对出成语的组,表演节目。通过此环节充分调动了教室内的气氛,同时也学习了许多知识。
4. 总结
健康就像一张三条腿的凳子:一条腿是身体健康,另一条腿是心理健康,还有一条腿是生活质量;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这张凳子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其他的两条腿也会受到影响。
希望大家明白健康的标准:
身体健康有身体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心理健康的标准;
生活质量有生活质量的标准。
无机1403班 楚士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便是古人对于大学之道,对于学子任务的本质认识。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以古人为标榜,对大学树立起健康的心理态度。
当下大学生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在中学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人格缺失,人际交往困难,恋爱情感波动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巨大。这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当学习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古之学子,皆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最终理想,是故自天子以自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修的便是一个“心”字。心理健康者,方能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有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
大学生,首要是学,也就是说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只有在大学期间才能接受到这种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这就需要大学生静下心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厉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迟,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极!”诸葛亮如是诫子,正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觉的跃入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拼命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适应自身发展需要。退一万步,纵使不能兼济天下,亦能独善其身。
大学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学习,可大学生活却也不尽是学习,有人的地方,就有交往。所以学会做人更是尤为重要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古之圣人也认为做人比学文更重要,要成功,先成人,便是此理。修身养性,不光要修出满腹经纶的学识,更要修出品德修养。能做到以仁义礼智信约己,以温良恭俭让待人,克己复礼者方能集德之大成,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外如是。当然,传承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并非教导我们一味的谦让,而是更应该坚守心中底线,切不可一降再降。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耻之,丘亦耻之,”周而不比,方为君子;比而不周者,小人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全面了解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笔者通过对宁夏医科大学大一至大五的560名大学生中开展调查和广泛调研。
1. 问卷调查基本内容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心灵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等三个大项目, 每项又设有具体问题。调查对象如表中所示,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 回收有效问卷55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82%。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整理收集的调査问卷, 统计结果显示约92.7%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64.8%的学生希望改变自我, 学生的困扰依次表现为: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学生的日常的困扰如果得不到很好疏导, 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2.1 学生学习方面的困扰
统计数据显示, 题目“您在以下领域存在最大困扰中”20.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一项, 由于大学的教育方式与学生高中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国大学以前的教育中, 教师往往会细致入微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方面, 在家中, 家长的精心呵护和监督, 使很多学生没有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生升入大学之后由于学校授课方式的改变, 学校的公共课是大班教学, 老师对学生个人的指导弱化很多。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学校实行学分制, 医科大学学生的学习问题对学生而言成为不小的困扰。
2.2 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因素
人际关系是学生升入大学后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 在大学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 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反之人际关系不和谐, 不能很好的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关系, 将会成为学心身发展的阻力。在问卷调查中显示有17%的学生将将人际关系问题列为自己目前面临的心理方面最大的困扰。可见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需要注意的大问题。
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 大部分学生从“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走出来, 周围面临的同学和老师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大部分学生进入集体生活, 周围的同学也是来自五湖四海, 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当这一群人生活在一起, 学生需要不断的与同学之间磨合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一旦在磨合当中出现不和谐因素, 学生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问题。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能否相互积极关注, 决定了人们是否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 大学生要做到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要学会与人交往中,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这样必然使双方都能够和谐融洽的交往。学生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差异, 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
2.3 就业产生的心理压力
在问卷调查中15.4%的学生将就业作为自己目前最大的心理困扰。其实就业心理问题的存在是多层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心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对将来的未知之间的矛盾。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从而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 同时根据自己的状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学会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度过心理困惑期, 为以后的发展做好规划。
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 所面对的就业心理压力是现实压力。考研还是就业的纠结, 找工作还是自主创业的思考成为大学生在此阶段讨论最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社会的原因, 有教育本身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个阶段, 学生通过做好就业相关的各项准备同时调整本人的心理状态, 压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舒缓, 从而更坚强的面对就业本身。
3.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到学生在诸多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生活、家庭等诸多方面存在困扰的同时得知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 因此, 通过多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相关干预, 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郑涌, 马建青, 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27) .
预防原则:
有效监测、危机干预、及时转介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有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致阻碍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做出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及早发现,有效干预,防患于未然。
《指南》要求了解和监测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小危机事件对师生的消极影响。
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转介。
在危机干预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给予师生适当的心理干预,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及时转介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的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介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功用,《指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心理辅导室原则上每天均应开放,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有一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伦理:
遵循保密原则,禁止给学生贴“标签”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个体和群体贴“标签”的做法并不少见,如: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在谈及“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的培养教育时,往往会把“自闭”“自私”等弱点和问题与他们“划等号”。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明显不够科学和严谨,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正面促进作用,相反还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工作要遵循辅导伦理。
《指南》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要突破“价值中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具体辅导过程中,《指南》提出保密原则和“三个禁止”:在辅导过程中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但在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其监护人,并记录在案;谨慎使用心理测评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并要在学生及其监护人知情自愿基础上进行,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指出,给学生贴“标签”,从本意上看,似乎是为了更好地找到病症,然后对症施治,但如果没有科学性作为支撑,所找的病症不准确,在施治过程中就难免不对症。更为重要的是,随意给学生贴“标签”,会让他们背负莫名的压力,甚至使之成为众矢之的。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少贴一点“标签”,多一些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认知才更准确,培养教育才更有效,对学生的发展也才更有利。
功能定位:
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指南》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指南》提出两项要求:一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二是根据情况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并做好协同合作、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
《指南》强调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要求心理辅导室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作用。
心理辅导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心理辅导室所需的硬件设施,短期内可以配置完善,但要使心理辅导室发挥长期效用,还需切实加强心理辅导室的软件建设。为此,《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应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和典型案例讨论,组织参加专家督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保障机制:
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
当前国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辅导室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心理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辅导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此外,心理辅导人员待遇较低、培训滞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心理教师在学校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岗位,尚未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考核评价和职称晋级制度,使得心理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奖金福利等方面不能享受到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
针对以上问题,《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在经费投入方面,《指南》指出,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心理辅导室工作正常开展。心理辅导室应免费为本校师生、家长提供心理辅导。
在基本配置方面,《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基本功能区域,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
在人员配备方面,《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兼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具备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定期接受一定数量的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指出,为了确保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有效发挥作用,除了严格遵循《指南》中的共性问题与配置标准外,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编制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
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着,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高三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尽快适应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都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
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等。究其原因,这与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
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束语
——心理的感悟和认识
123204019史天存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压力,加之他们的思想、行为还不够成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及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调节能力。
本学期,我们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困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问题,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所谓的“健康”因为时代的发展和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去向全面和完善,心理健康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智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就要做好心理调适工作,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妥善地处理好心理问题,尽量避免发生不良事情。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外协调、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个体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与适应,使其生命充满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实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面联系促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表现在智力正常有强烈的求知欲、正确认识悦纳自我、意志坚定、情绪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人格结构完整统一、社会适应良好。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了将近一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总是与标准有点差距,但是这不能说明心里不健康,我们需要多加约束自己,培养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我还认识到优良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都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状况也促进我们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所以,我认为在发展个性品质的同时我们绝不可以忽视自己的心理状况。
大学阶段,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和困惑之中,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就会对大学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读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进一步升级为心理障碍。上大学前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入大学后,由于远离家乡,长期在父母身边生活突然间缺少呵护,身在异乡学习生活总是有些不适应,加上对大学四年充满很多的迷茫;生活习惯的差异,与室友之间的矛盾。各种压力交织起来,更使人感到焦虑、困惑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当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率较高;他们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们有较健全的意志,不怕困难,果断、顽强,有自制力;他们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广泛;他们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善于进行自我调节。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0%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专家估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正在不断地增加,这无疑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教育和国家建设等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外在因素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者:
1.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时期很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的同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久而久之,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2.家庭原因。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唯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而无颜面对父母。
3.学校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个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初入大学校门,课程及学习方法等较高中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生活上习惯的不适应,比如南方和北方的生活习惯、方式改变比较大。许多学生不但没有从高中应试教育走出的放松感,反而觉得学习压力加重,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因此而导致心理障碍。
(2)环境不适。很多学生都是只身在外地读书,而且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曾经受家长溺爱的学生,缺乏生活的实际能力和技巧,导致无法适应新环境,不善于和同学、老师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交往。环境的变化,在角色转换与适应中,产生一些障碍。许多学生都会由此而感到环境生疏,人际关系淡漠,一些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孤独、焦虑、自闭,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等问题。
(3)情感困惑。当今大学生拥有激情和活力,殷切的希望和异性展开交际交流,并且急于在这种交往中表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然而一旦受挫,如果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内心情绪,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自杀。
(4)缺乏疏导。我国部分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门诊或诊所,有的只是摆设。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被发现,也不能及时接受心理辅导,部分学生的心理疾患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避免
1.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水平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康的心理。要教育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乐观开朗的情绪有益人的身心健康,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及时找人倾诉,不可闷在心里;要教育学生降低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大学生往往自视较高,期望值越高,一旦目标达不到,失望也越大,很多烦恼是由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期望值太高造成的。因此,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少了很多烦恼。
2.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从事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运动中体验到心理安慰和满足。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亲近感,使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得到满足。运动还可丰富业余生活,减轻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运动给人带来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毅力,开朗乐观的性格,培养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运动后能减轻和消除神经紧张,比如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项目被证明是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的有效手段。
3.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调查研究。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比如:新生入学时,可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另外,还必须从国际国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注意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重大影响)、高校周边环境以及高校教育自身等视角出发广泛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大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应在高校建立常设的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给学生以安全感、信任感,疏导学生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把积聚的负面心理能量释放掉,以缓解心理压力。
4.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心理健康卫生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作为教材。建议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自我调控的方法、心理疾病的分类和预防、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各类高校开设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等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或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性文明与性健康、大学生人际交往漫谈等实用性、指导性强的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自身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07-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件1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10-21
小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6-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09-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策划1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案10-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1-01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10-29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总结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