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精选8篇)
改进建议
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并先后发布了实施条例及各项通知,对部分未明确事项进行了解释。新税法实施已有半年,其整体在减轻内资企业税收负担水平、促进地区间税收政策环境公平统一的积极意义得到普遍认可,但也存在着一些对新概念界定模糊、政策执行口径不明确等问题。及时考察分析新税法的实施情况、对已显露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制订有针对性的补充和精细化调整措施,实为必要。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纳税人范围调整引发的总分机构所得税汇总征收问题
鉴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我国传统企业组织形式正越来越多地被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代替,原来使用的以同时具备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独立建立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独立计算盈亏等条件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判定标准,有了进一步完善的条件和必要。新税法将以公司制和非公司制形式存在的企业和取得收入的组织,界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适应经济主体变化形式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国际惯例和前瞻性。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系统和企业经济组织形式还具有许多特殊性,全面而细致的“补缺查错”必不可少。现时跨省总分机构的所得税征管问题正是由此衍生的主要问题之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的规定,对于因新税法实施纳税人“法人判定标准”而不再单独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分支机构,其汇总征管基本计算方法可归纳为:一是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范围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统一计算其总机构和分机构全部应缴纳的企业应税所得额、应纳税额。二是将统一计算后的应纳税额在企业总机构和二级分支机构按比例分摊后分别预缴。总机构按应纳税款的25%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税款,年终汇总清算后的收入由中央和总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按应纳税款的25%预缴至中央国库,汇总清算后的中央国库内所得税收入60%为中央收入,40%由财政部根据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比例定期划转。各二级分支机构按以前(1-6月份按上上,7-12月份按上)各自经营收入、职工工资、资产总额三因素(权重分别为:0.35、0.35、0.3)分摊剩余的50%应纳税额,并向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税款,收入由中央和分支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三是终了后,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根据汇总计算的企业全部应纳税额,扣除已预缴税款,多退少补。此方法的执行将显著调整地区间所得税收入分配,对平衡地区间财力不均和加强分支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管理的积极性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已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二级分支机构计税及征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仍未彻底解决分支机构利用自身税收优惠条件转移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整体税负水平的问题。我国实施法人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法人条件”限制企业利用适用优惠税率的分公司来转移利润以减少整体税负的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第十六条的表述,对于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由原来“分别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额,分别按适用税率缴纳”修正为:“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后,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这两种表述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限制了分支机构利用自身在低税率地区转移处于高税区总机构利润、以降低企业整体税负达到避税目的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表述及计税方法实际上仍未彻底摒除企业利用分支机构优惠税率避税的可能性。由于采用了以二级分支机构为单位计算应纳税额,而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的计税方法,所以那些二级分支机构处于税收优惠地区而其下属三级机构不应享受优惠税率的企业,其应纳税额将大幅减少。这种税收征管漏洞的存在会导致企业扭曲其自身组织结构,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2)二级分支机构认定标准模糊。按有关规定,总机构应在6月20日前填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给总机构所在地税务主管部门并下发各分支机构,那么对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标准就成为税企双方关注的焦点,现对于企业分支机构层级的判定,规定不十分明晰,没有统一标准和监管措施,这将加大企业避税的可能性。而新税法实施的第一年所确定的企业分支机构纳税体系,又将对以后信息的真实性产生重要的参考作用,那么,如何及时确定科学的判定标准及可执行的监管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3)特殊行业实行分支机构按“三因素”就地预缴不尽合理。建筑、房地产等特殊行业,资产少、流动性强、周期短,很多注册为分支机构的单位,其实质是借用总机构的资质,向总机构缴纳管理费,总机构账面体现的是管理费收入,当地税务机关对其无法监控,总机构再按“三因素”进行分摊,显然不尽合理。
(4)分支机构法律责任无法界定。新税法将法人界定为纳税人,征管法行政处罚条款只针对纳税人进行,分支机构不构成“纳税人”,因而对分支机构出现不按期申报预缴税款等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对其进行处罚将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分级管理尤其是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将处于尴尬境地。
(5)存在加盟店、挂靠单位等特殊分支机构的“监管真空”。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一些分支机构虽然是非法人分支机构,但往往只是挂靠总机构或者为取得总机构的某类行业资质,向总机构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其经营管理是完全独立的。如果总机构在内部管理时并不把此类分支机构纳入,且按“三因素”分配税款时也不将此类分支机构纳入分配范围,此类分支机构将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2、跨省市总分机构汇总纳税执行中的征管问题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权和收入层次,以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为界,分为前、后两种情况。改革前,国税系统征收中央各部门、各总公司、各行业协会、总会、社团组织、基金会所属企事业单位的所得税,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军队所办的国有企业所得税;地税系统征收地方各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2002年改革后,2001年12月1日前国税、地税系统征收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的原征管机关不作变动,自2002年1月1日起新登记设立的企业,企业所得税由国税系统征收;除少数特殊行业外,对其他企业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成,中央保证各地区2001年地方实际的所得税收入基数,实施增量分成。而此次新税法实施后,对国税和地税的税源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之间企业所得税的实际分享收入,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带来的两套征管系统及地区之间利益博弈的问题不可避免,而跨省总分机构的所得税收入归属和征管权划分则是问题的焦点。
实行法人单位汇总纳税后,国、地税在原来的征管管辖权不易界定清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不一致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1)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对各分支机构情况的了解不一定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决定,难免与真实情况不符,进而引发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之间的矛盾,影响企业纳税征管的整体性。
(2)分支机构涉税事项、收入均由总机构税务机关决定,在收入任务、管理事项等相关的“责权利”不匹配的情况下,分支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失去管理的积极性。
(3)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对收入做出预测。执行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后,对分支机构预缴的所得税,取决于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收入任务、税收负担、征管质量等都将无法考核,在目前各级税务机关都建立收入任务考核制度的情况下,其今后每年的收入计划数都将无法预测。
(4)税务机关对总分机构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税务检查(稽查)的难度加大。由于总分机构大多是跨地域经营、分属不同税务机关管理,因此,总分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无法对其经营情况进行直接、全面、有效的检查(稽查)。而实行法人汇总纳税,客观上要求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间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但由于国地税征管信息不在一个平台之上,目前很难做到。
(5)对总分机构情况缺乏事前监控。若总分机构不如实提供机构管理情况,可依照征管法关于“不如实提供税务资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但这仅是事后的一种补救和惩戒措施,事前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监控。
此外,新所得税收入分配方式实施后,各级政府对总分支机构高度关注。新税法的实施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热情,因此,地方政府会通过各种措施对辖区内的分支机构施加影响,以促其转变成法人单位。其后果是干预纳税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国地税部门的征收管辖权争议。
(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1、不征税收入扣除问题
不同于原企业所得税法对于收入仅有一个收入总额的概念,新税法明确提出了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的概念。其中,不征税收入是指从性质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从税收原理上应永久不列入征收范围,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但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这一规定不区分支出性质,“不征税”的精神未真正体现。对企业而言,其取得的不征税收入,主要是指国家规定专门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其实质是政府对企业的一种捐赠,这种不征税收入能在两个环节带来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一是在取得不征税收入环节,企业无须付出对价,取得的过程即是经济利益的净流入;二是企业用这部分收入从事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活动,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纳税人将不征税收入用于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支出,而不能按配比原则进行扣除,则必然造成对不征税收入事实上的征税。
2、具体执行中合理性原则的困惑
新税法第八条及其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在税前扣除中规定了“合理”这一标准。合理性原则的适用是国际上的一般做法,企业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可依法得到充分补偿。但合理性作为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执行中由于理解角度和知识背景等差异很容易在征纳双方甚至在征收管理机关内部(包括国、地税之间)形成截然相反的意见,给新税法的实施带来阻碍。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新企业所得税法精神宣传提纲〉的通知》(国税函[2008]159号)对于工资薪金的合理性给出界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雇员实际提供了服务;二是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合理的。实际操作中主要考虑雇员的职责、过去的报酬情况,以及雇员的业务量和复杂程度等相关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当地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但是,一方面,并未对利用此项目避税的不合理扣除做出性质和适用税率的认定,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企业股东以工资名义分配利润或经营者不适当地为自己开支高工资等事项的界定和惩罚并不明确。可见,在合理性的评判标准上,需要进一步制订更具有可执行性的量化指标。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新税法仍未明确对职工数量的认定方法,对“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界定并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使用劳务派遣企业提供的劳务人员,企业职工应如何界定?在实务中是否可理解为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统筹?对兼职人员工资是否应视作劳务费支出?存在一系列需统一征管口径的问题。同时由于对职工数量的真实性难以确认,使以工薪总额14%为界的职工福利费支出扣除也同样失去了准确计量的可能性。
3、福利费扣除问题 新会计准则将职工福利费支出统一在职工薪酬中核算,会计上要求企业在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将应付福利费转入“职工薪酬—福利费”,同时规定应付福利费结余,上市公司可以结余冲减当期管理费用,非上市公司继续按原有规定使用。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却仍旧允许提取职工福利费,其和新会计准则的不相吻合使企业无所适从。
(三)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迟迟未出台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七条、第九十九条、第一百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在此目录出台之前,企业难以认定是否享受税收优惠,应先照常纳税。目前,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外,其他各项税收优惠项目执行标准仍未推出。因此,企业将不能及时享受到税收优惠,这不利于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企业的发展。
2、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税优惠的管理问题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八条规定,企业从事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由此存在的问题:一是大型企业将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产品,作为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不对外销售,而是减少原材料外购量,那么其项目所得应如何衡量。二是在程序上,一般是先由管理部门认定项目,企业再进行投资改造,然后竣工并取得生产经营收入。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企业是先进行投资改造并竣工取得生产经营收入,后到管理部门认定项目,前后跨,那么对享受优惠政策的时间认定,也成为需要明确的问题。
3、关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认定和研发费用列支范围问题
新税法规定对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虽然明确了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限定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但该项政策比之于原来的“技术开发费”,无论是概念、范围还是研发区域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认定,需要解决怎么认定、由谁认定的问题。二是“研究开发费用”项目内容应列支哪些具体费用。三是原来的关于技术开发费的相关规定如何适用。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一个纳税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项目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但新税法规定企业的上述研究开发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照研究开发费的50%加计扣除,而对企业以前结转技术开发费未抵扣额如何过渡处理,新税法及相关政策尚无明确规定。
4、固定资产加计扣除政策的衔接问题
新税法中规定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这里存在着与原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认定不一致的衔接问题。如,新税法规定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由5年分别缩短为4年和3年,那么此规定是否仅指2008年1月1日以后购买的设备?以前购买的设备需如何执行?另外,新税法第三十二条虽然规定了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但是此规定目前尚无法操作。对于“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也均未明确具体范围。
5、资源综合利用政策问题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九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所称减计收入,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问题在于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所生产的产品,大多不对外销售,而是继续作为生产的原材料。如何合理确认相关收入、价格、产品的计量等,是制订优惠目录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核定征收企业及企业清算所得税征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企业适用税收优惠的问题
《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的填报说明中规定:“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可以依法享受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但是,这一规定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0号)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2、企业清算的所得税申报问题
新税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笔者认为,从1994年以来,由于没有对企业清算进行明确的征管规定,大部分企业注销时没有向税务机关提交清算报告,实际上税务机关很难对企业清算所得进行管理,企业注销时税收流失比较严重。
二、进一步完善新企业所得税法规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计税及征管体系
1、细化计税办法
(1)进一步加强对分支机构利用组织结构变化避税的监督,明确、细化对二级分支机构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作出判定的适用标准,统一各地税务机关征管口径。可采用的指标及依据包括:分支机构经营权限;业务范围;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层级等。
(2)制订专门的建筑安装、房地产类企业总分机构税收管理配套制度,按照法人所得税制原则,由总机构统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加强对外经营环节的管理,提高总机构对挂靠项目的财务核算的监管。
(3)对加盟店、挂靠单位、承包地分支机构等特殊分支机构,应明确凡其具有独立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总机构上缴租金或者承包费的,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收入和所得纳税,并接受税务管理。
(4)对所有跨地区经营未实行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实行纳税反馈制度,凡是未能提供已在总机构统一纳税证明的,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补征税款,以避免由分支机构非法人化而导致的税收流失。
2、理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关系
(1)借新税法实施之机,应尽快理顺总机构与分支机构的税收征管关系,对非法人分支机构进行一次清理,重新明确所得税征管权限,以保证总机构与非法人分支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一致。同时,将税务登记表按法人与非法人分支机构作进一步区分。
(2)从制度层面上加强非法人分支机构税收管理,建立全国总分支机构信息网络平台和联合评税制度,实现纳税人户籍及申报等数据信息的动态共享,减少漏征漏管户的出现。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电子申报、网上申报,借助金税三期工程,完善综合征管软件的企业所得税应用管理功能,特别是结合新税法中新的管理内容与要求,增加如业务招待费、公益捐助、广告费、涉税事项审批等管理功能。借鉴以往企业所得税管理经验,特别是纳税评估信息的分析与应用,在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中应统一规范国、地税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内容,实现国、地税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的共享,以信息化促进同一地区不同管理机关在新税法实施过程中政策把握的一致性,为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平的税收环境。
(3)建立信息的反馈制度和总局的协调监督机构,实行纳税申报表双向申报复核备案制度,各地出现的问题亦由当地税务机关反馈到监督机构裁决。
(4)尽快开发涵盖企业所得税管理各个环节的企业所得税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开发纳税评估软件,设臵各指标关系和预警指标,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为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打基础。通过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建设,力争所得税纳税申报、数据采集一致,从而实现资料信息共享,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二)优化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规定
1、进一步完善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关于不征税收入的表述
明确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
2、明确工薪扣除标准
(1)制订与新税法相配套的《工资扣除管理办法》,以便操作规范并准确把握政策。
(2)对工薪“合理性”制订量化指标。比如,日本所得税法对企业前几位董事兼股东的工资薪金水平有明确限制,规定不得超过全体雇员平均工资的一定水平;美国对工资薪金支出合理性的判断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
(3)对企业股东以工资名义分配利润或经营者不适当地为自己开支高工资,以达到在计税时多扣除目的的,可按照“推定股息”理念对其不合理工薪推定为股息分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对“职工”构成的要件进行限定,以增加纳税人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责任。对于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不签订书面用工合同或协议,或者虽签订了合同、协议,但未经国家有关部门鉴证的,规定其所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得在税前扣除。对未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险的,所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得在税前扣除等。
3、弥合新税法与新会计准则的差异,明确福利费扣除衔接方法
笔者建议,2008年在规定比例内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先在2007年末职工福利费计提结余额中列支,到计提结余额使用为零以后,再按新税法规定的比例据实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4、进一步明确原税制下几个税前扣除项目的过渡衔接问题
如2006年年底前已作纳税调增的工挂结余、已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的结余及已做纳税调增的投资损失等,应当进一步明确其过渡衔接的问题。
(三)加紧制订优惠政策享受条件及审批制度
1、加快与新税法优惠配套的相关政策的出台
(1)尽快明确原有优惠政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如对原享受优惠政策未到期的,如主辅分离优惠政策、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优惠政策以及新出台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优惠政策的执行时效问题等,需尽快加以明确。
(2)区分轻重缓急,针对目前新税法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以及急需解决和明确的有关事项,尽快出台相关优惠判定标准,以便于基层在操作时有章可循。如,研发费用列支范围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制订《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
2、明确税收优惠审批制度
对哪些税收优惠属于审批类、哪些属于备案类,权限、程序如何履行,表证单书、提供资料如何确定等具体问题应系统化地重新加以明确。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减免税做出调整,但相关新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具体优惠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企业在季度申报中,哪些可以直接享受、哪些需要审批、审批的程序等,应尽快明确。
3、增设《购臵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明细表》
因为涉及跨期结转抵免及专用设备持续使用监管问题,需要税务机关在连续的几个纳税期内进行跟踪管理,管理难度相对较大。为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笔者建议在纳税申报中增设《购臵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明细表》作为附表,对该类抵免进行全面、连续的登记管理。
(四)加强新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1、限定核定征收纳税人的范围
本着既保护真正的小规模纳税人利益,又要有效防止纳税人以不设臵账簿实行核定征收而骗取税收优惠的原则,将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核定征收纳税人的范围进行限定。即对经税务机关批准不设臵账簿而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方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对可以不设臵账簿的纳税人的规模作出明确界定。除此之外的应设臵而不设臵账簿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国家的所有税收优惠政策。
2、细化企业清算所得税征管
国家对水利方面的重视体现在国家制定了众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目前, 我国也依然在继续的推进对水利的管理, 使之能够在受到法律等方面的保护的情况下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受到重要的保护的氛围下, 水利工程的相关工作, 不论是质量的相关问题, 还是工程的工作周期问题, 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尽管如此, 水利工程自身仍然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尤其是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它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2 具体存在的问题
像水利工程这样举国瞩目的又耗资巨大的工程来说, 监管程序是必不可免的, 监管的程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 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严格控制, 过程需经过层层的把关方可正式实施。监管工作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的公平、公正又公开, 是因为作为监管的部门, 是不会受到任何来自国家领导、政府部门、企事业的单位利益干涉的第三工作单位, 能够严格的做到以最公正的态度面对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该单位严格的以国家的实际发展为工作的核心问题。但是话虽如此, 在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 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说一说:
第一, 政府部门的工作强度十分的薄弱。例如, 在实际的开发工作展开前,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拆迁等方面的工作, 但是拆迁工作的任务是相当有难度的。拆迁也就意味着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需要被迫迁址, 对于那些十分恋家的人来说是非常不愿意搬迁的, 这样就为实际工作的展开增加了难度, 若是没能够按期完成拆迁的工作, 只能是会延误后期工程的施工期限, 工程不能够按时的展开工作, 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第二, 即使是工程的施工能够得以正式展开后, 一些理应当去监督工程的人员并没有真正的走到工程中去, 真正的去实行监督管理的工作, 并不知道工程具体展开的工作是如何实施的, 工程的质量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 因此不能够以全面的方式掌握工程的整体, 这是发展中的一大问题。
第三, 有些监管的人员是没有真正的走到工程中去, 实现具体的监督和管理, 而对于另外一些监管的人员来说, 他们是过度的参与到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过多的参与和管理会使得工程的施工的连贯性受到严重的干扰, 致使工程在建设初期经过监管人员的建议看起来是完美无缺的, 在后期中的矛盾就会日益突显出来, 造成后期的补修工作十分巨大, 它所带来的问题比起之前的小问题来说, 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很大的。
3 工期拖延
工程工期是建设合同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要求建设方提供必要的施工场地、道路及外部环境, 施工方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完成工程施工, 按期完成投资计划。但是, 在实际工程施工管理中, 占相当比例的工程项目不能按合同工期完成施工。其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影响外另有以下几点:一是业主没有提供保证按期完工的条件, 如迁占、征地、三通一平及其它外部环境;其次是招标、投标书及合同条款规定工期本来就不切合实际, 一些不利因素考虑不周、计划工期欠妥;再就是施工单位组织不力、不按计划工期施工等造成工期拖延。在这方面, 作为监理一方因受上述因素影响, 也只注重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及其它协调工作, 对工期控制往往无能为力, 施工计划一再修正, 工期一拖再拖, 使工程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投资计划, 造成国家及施工单位不应有的损失。
4 转让承包
我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八条明文规定:中标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完成中标项目。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招投标运行操作中, 根据投资规模及技术要求, 明确限定投标单位资质级别, 以确保工程项目按设计要求、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低资质企业若想承揽工程, 只能靠转包形式而取得。由于一些所谓高资质企业中标后不能正常组织人员、调配设备进行施工, 只派几名管理人员进场即行转包, 有的干脆就地转包, 只提取承包费了事。在实际转让承包中, 有的一、二级企业转包给三、四级企业, 转包企业再进行转包, 最后实际工程施工者即所谓施工单位一般就是当地包工头, 形成多层次转包。如果按每层次转包提取费用10%计, 实际施工者只剩工程投资的70%左右。况且一些企业资金不充足、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 很难承担相应的工程项目。从而严重制约了工程施工正常开展, 工程质量更不能得到保证。
5 索赔
索赔是指合同实施过程中,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义务, 而使另一方造成损失, 受损失的一方将向违约方提出的索赔要求。具体起因又分为合同文件的组成问题引起索赔、不可抗力和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索赔、业主方引起索赔、监理工程师方引起索赔、法规变化引起索赔。索赔是建设合同中合同管理的一项正常业务。然而, 因索赔意识的淡薄, 具体合同履行中很少有索赔发生。一是施工单位的索赔, 包括合格的施工场地、通道及外部环境、拖延工程款支付等。由于业主对参建各方有监督权。此种情况监理部门也是尽量协调有关争议, 避免索赔事件发生。二是业主方的索赔, 大多业主依仗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权, 认为索赔是一件麻烦且对工程无大碍的事情, 该索赔的事件, 也仅以扣拨资金来胁迫对方, 没有将索赔作为一项正常业务来处理。一些外国公司、企业机构在我国所投标工程项目, 投标价不一定高于国内价格, 但仅索赔一项就足以使该工程项目有利可图。而我国对外承揽工程则因索赔造成损失或亏损的不在少数。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监督、监理、施工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 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需进一步改进, 逐步提高、完善。首先, 政府及水管行政部门要继续完善建设管理法规、条例, 明确建设各方职责。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体制, 对一些不按管理程序及相应规定的做法加大查处力度, 杜绝一切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现象发生。其次, 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进行建设管理。第三, 监理部门应真正站在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工程项目监理。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转让承包、工期拖延、索赔事项及协调各方关系要坚决按水利工程建设有关法规、条例认真执行, 对一些不符合建设管理程序的做法予以抵制, 摆脱“监理作为业主代言人”的做法, 依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真正做好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监理工作, 协同参建各方搞好我们的水利工程建设。
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人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 因此, 水利工程的发展深受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水利工程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在水利工程工作方面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本篇文章主要就是谈一谈水利工程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51-01
近年来,我国对于电能的需求持续增长,与之相对,电力企业内部也日益复杂化、工作日益繁重和多元,这就形成了电力系统专业人才的紧俏,求贤若渴。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电力企业在这种情形下,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良好的专业技术团队,而打造团队的核心就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够打造一支优秀的电力人才队伍。然而,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问题颇多,很多现实型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而,要想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健发展,首先要健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之与电力行业的现实状况相适应。
1 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 专业性人才匮乏
实现电力企业的稳健发展就必须具备专业性的电力人才,只有企业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稳定,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中,存在很多业务素质不够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就上岗,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来说有一定的制约,由于受到企业中竞争的影响,这些人没有紧张压迫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放松,不积极进取,对待有关知识的培训极为抗拒,搞表面文章,这些员工很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此外,从部分员工的工作状况来看,员工的知识构成与工作内容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工作量看似很多,但是关键岗位上的人却又十分有限,从管理层中来看也只熟悉传统业务,对法律和计算机知识相对缺乏,更是极大的缺乏复合型人才。
1.2 人力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机构臃肿
我国电力系统在人员配置上,一般情况下都会以该系统的定员标准为基本参照,在既有的计划下来进行人员的分配。虽然国家对人员配比上的相关问题做了多次修改,但是电力系统内部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不够科学。造成企业在定员上的控制不一致,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为了完成定员指标而盲目的增加人员。使企业在宏观调控上缺少了有效的控制机制,造成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严重阻碍企业的经济发展。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管理模式的失控,再加上通过上级指派任命,岗位平级调整,依靠后门关系硬塞入企业的大量人员,都是企业冗员问题。
1.3 奖惩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激励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缺少有效的奖惩机制,这就使员工丧失了对工作积极进取的意识,没有了努力工作的态度。奖惩制度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具有重要意义,从深层次上,是企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实现的关键因素。而且,通过观察该企业的激励措施,还能够看出企业对于员工的待遇是否公平,基层员工和重要员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奖惩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机制很难区分出个人能力和工作情况方面的差异性,更难以将员工的效率同工作积极性相关联。因此,对于员工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又是企业需要重视的一项重要问题。
2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建议
2.1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电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多局限于员工的外在素质,如知识构成的深浅、技能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然而,员工的内在品质才是其工作效能的决定性条件。因而,企业改善现状必须通过内部培训来实现,具体而言包括两个层面:
(1)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具体地了解现存工作状况,区别对待不同技能水平、不同工作内容的工人,对特定的人群实行特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专业化地培训。对于有技术的人员,要加大新技术学习的力度;对于那些从事运营工作的员工,在技术培训外,还有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锻炼其对外沟通能力;对于那些管理阶层,则需要重点培训他们的现代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
(2)对培训效果做出评价。培训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此,我们需要进行培训后的考核工作。针对考核结果,对那些培训效果差的员工进行再次培训,或以其他办法进行善后处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员工培训是企业提升人力素质的有效手段。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还要注重员工企业意识的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2 合理招聘员工,实现配比规范
就我国电力企业招聘现状来说,人员适用范围比较固定,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是企业职工子弟或电力系统所办学校的学生。然而,这种人员构成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在员工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对此,电力企业必须扩宽招聘渠道,将触角伸向那些非专业的电类学校。更为重要的是,电力行业这种“子承父业”的就业形式,在时代的发展中早已不再适用,既违背企业的发展思路,又矛盾于国家所提倡的公平就业理念。电力企业在人员招聘上的规范化、合理化势在必行。
2.3 完善奖惩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在企业管理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很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对那些不合格的员工采取沟通找问题、培训长能力的方法,对那些勤奋的员工采取薪酬提升的方法,而对那些优秀员工则可采取有效晋升、培训发展的方式。总之,完善的奖惩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近些年来看,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进一步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电力市场的急剧变化,才能够在加剧的电力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以企业内的各项培训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核心,降低企业内部因人力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风险。对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将对整个企业构成影响和冲击,作为电力企业,需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保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清醒认知,合理管理人力,努力使企业在加快改进的同时,更快地适应当今市场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桂树红.企业能力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J].中国培训,2004(9):18-20.
[2] 罗爱华.关于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3):75-77.
[3] 段燕,李琳.试论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45-47.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加剧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在社会生态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影响下,煤炭逐渐退出历史的大舞台,石油作为煤炭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石油领域逐渐进入蓬勃发展中。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石油企业的发展路径越发宽广,发展前景也越来越明朗,此过程对石油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石油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来说,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影响着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文章将立足于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阐述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材料,是社会各个领域有序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其生存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石油企业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便是对石油企业进行有效改革,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促进石油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基层党建工作的历史意义
基层党建工作始终是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探讨和交流的问题。石油企业的党建工作涉及不同方面的内容。例如,思想政治、组织制度以及党员队伍建设等。只有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引导和支持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提升党建干部的思想政治意识,才能将石油企业的全体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塑造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员工积极配合党建工作的实施,为石油企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坚定的制度和组织支持。
(二)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石油是社会各个领域有序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支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力量,石油企业能否有序、健康地在经济市场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需求,对制度、组织、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等进行相应的完善,构建更为科学的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并在石油企业内营造更为温馨和和谐的企业文化,让基层员工在健康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积极动作,努力配合基层党建工作,助力石油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尽早实现创新型能源企业的发展。
二、石油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量愈来愈多,极大地促进了石油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序實施对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多数石油企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发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工作方法过于陈旧以及党员引领作用不强一系列问题,影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一)石油企业领导人员忽视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生态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影响下,煤炭资源的比重逐渐下降,石油成为能源行业的新宠,社会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石油企业的领导人员更加重视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及在经济市场中的占比,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石油企业发展规划的首要位置,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层党建工作对于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基层党建工作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石油企业基层员工参与工作的热情,这是不利于石油企业有序发展的。
(二)基层党建工作方法以及内容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自1992年起我国基层党建工作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很多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在内容以及开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导致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等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流于表面应付了事,并无较大的创新。在工作领域方面,基层党建工作人员沿用传统的工作流程,按部就班,毫无新意,因此,石油企业基层员工在参与基层党建活动时缺少积极性,影响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党员模范作用不突出
党员是石油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他们的行为对石油企业的基层员工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对于石油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以及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很多石油企业的党员并不具备就较强的引领作用,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仅仅是完成上传下达的工作任务,并未与基层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因此对于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真正需求也无从获知。除此之外,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工作也并不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工作在于切实发挥现有党员的引领作用,但是目前石油企业更倾向于扩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无法切实解决石油企业的现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油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解决石油企业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党建意识
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与企业自身存在是十分密切的联系。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首要解决的是提升企业的党建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努力提升石油企业领导人员的党建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到基层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将石油企业的战略发展作为立足点,树立较强的党建意识,促进企业内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人员的党建意识。其一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有效的培训,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其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吸收思想政治知识,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石油企业文化进行结构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石油企业的基层党建活动过于陈旧,缺少创新性,影响石油企业的有组发展,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石油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人员应当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糅合在一起,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工作理念,互相促进,彼此共同发展,推动石油企业多元化发展。
(三)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
石油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提升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及社会地位。因此,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改进与发展,基于此种情况,石油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带动其他员工积极参与到基层党建工作活动當中,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应当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设置完善的奖惩机制,将党员的薪资待遇与工作内容等进行联系,从石油企业的战略发展作为主要着手点,深入基层群众当中,通过联系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切身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以及日常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石油企业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让基层员工积极参与到党建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提升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结语
发布日期:2008-03-0
1来源:唐山地税局国际税收研究会
【字体:大 中 小】
依法治税是税务工作的灵魂,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税收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的行政执法部门,其依法行政是否规范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仅从对纳税人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基层税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一、存在问题
依法治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务机关内部的管理行为,即对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的征、管、查等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二是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行为,即对纳税义务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近年来,为强化依法治税,省、市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如《关于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意见》、《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等,对税收执法工作的统一、规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基层税务机关的具体贯彻落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执法过程简化,缺乏人性化服务
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税收执法权,而基层税务人员是税收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但在传统观念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权利和义务上是不对等的,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面前永远都是“唯命是从”、“俯首称臣”,特别是在一些较偏远的农村,这种认识尤为根深蒂固。于是,有些基层税务人员受这种“偏爱”影响,与纳税人疏远了距离,淡化了税企关系,具体表现在:其一,工作中虽然做到了严格执法,但执法过程中存在冷、硬、横现象,纳税服务缺乏人性化色彩。譬如:各级税务机关虽在办税服务厅设置了纳税服务窗口,设置了便民服务台,统一了文明服务用语,但许多人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等问题,没有把纳税服务放到与其他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导致服务制度落实不扎实、监督考核不严格、服务效果不突出、纳税人的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其二,工作热情虽高,但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处理事情过于简单化,重实体轻程序,遇事急于求成。此类问题虽然出现在个另税务人员身上,但与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格格不入,应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
(二)执法力度不够,税法刚性不能充分体现
由于受国情和国民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纳税意识不够强,人们对税收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也不够理想。面对这样的税收环境,税务执法难免会受到各种负面影响,致使基层税务执法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协商纳税、弹性征税现象。在某些财务制度不健全的企业纳税人和个体纳税人的纳税额度及纳税时间上,管理人员和纳税人之间存在协商纳税和讨价还价现象;二是任务第一,征管存有疏漏。由于税收任务连年增长,致使一些基层征管单位税收收入形势异常严峻。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税收任务,这些单位不得不将工作重心高度集中到组织收入这一点上来,大部分人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税源大户上,而对一些较小的、对税收任务的完成形不成影响的税源则成了征管的弱点或盲区,从而形成征管不到位、税负不公平、税收秩序较乱的不良局面;三是执法不严。在对纳税人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理上,在一些棘手的、容易得罪人的事情面前,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盛行,存在遇事绕着走的现象。税法的刚性大打折扣,不仅纵容了税务违法行为,而且也损害了合法纳税人的利益,损害了税法尊严。
(三)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税收法律、法规把握不够准确
目前,由于大多数基层税务机关执法力量均有所不足,在日常工作中,人员少、工作量大,因此,对于基层税务人员来说,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多是靠集中学习,而集中学习的重点多是与工作联系紧密的税收知识、财务会计知识,从而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个别税务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在税收执法中不能准确应用,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引用法律法规不具体、超越法定权限、引用法律依据错误等问题,造成执法行为不规范,甚至出现运用法律规定混乱和滥用法律的现象。有的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会应用法律武器,正确行使依法治税的权力,从而造成执法偏差,实践中表现为“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严密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两部分。内部监督主要依靠税务机关内设的监察部门、税收业务部门来完成,同时也应注意发挥税务人员相互间的职业监督作用。内部监督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1.税务人员税风税纪、廉洁勤政情况;2.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发票管理、税收减免等执法行为;3.重大税务稽查案件的审理和已查结案件的复审工作等。另外对行政不作为人员必须依据相关程序做出严肃处理。外部监督的范围可以涉及税收执法的全过程,其实施主体为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更有效的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税务机关应有针对性地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让公众了解税收,支持税收,当好税收工作的一面镜子,以确保税收工作措施得力、公平公正。
(二)建立有力的税收执法保障体系。规范健康的税收执法行为固然离不开税务机关等专业化部门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发挥其他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保障作用也是当务之急。1.当地政府的保障作用。一级政府是一个地区行政权力的枢纽,税务机关应主动取得当地政府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借助其地位和职能开创全社会综合治税的大好局面,创造和谐有序的税收执法环境。2.司法机关的保障作用。应进一步强化司法机关的税收保障作用,一是明确其有税收保障的权力;二是特别要强调其有税收保障的义务,在税收执法的具体实践中确保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税法的尊严。3.其他组织和部门的保障作用。行政权力的运转和社会经济的运行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持的有机整体,税收执法应主动融入到该体系当中,达到“借力发力”的目的。比如说,有的地方在征收税款过程中主动与金融机构取得联系,实现了“税银联网”、银行划拨税款的征收方式,保障了税款入库的及时性、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税收执法的随意性。
(三)建立完善的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依据、执法权限和税收执法人员的职责,做到奖惩分明、便于追究、措施有力,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其主要着眼点在于:1.确立人员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做到每个税务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义务、每个税收岗位都有具体的人员来承担,便于考核与追究。2.加强对执法行为的考核力度,坚决杜绝错误运用或变通运用税收政策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统领”作用,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3.增强部门领导的责任感,使其心理有压力,工作有动力,指导和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
(四)建立良好的学习培训机制。建议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特别要坚持不懈地对执法第一线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逐步树立起“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律意识,严格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重点培训内容应该包括税收实体法、程序法等一些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通过详细讲解,使基层税务人员能够融会贯通,提高执法素质,从而达到减少执法不规范的目的。
方税务局 江永礼
作者:滦南县地
专业论文
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更大发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入、实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改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问题;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建筑业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但是,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主装备不断先进,技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二、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在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方面呈较混乱现象
由于地区和行业保护主义仍比较严重,招标过程中招标人明招暗定,业主和投标人串通虚假招标。在资格预审阶段,对重要环节、评标专家的监督不力,受人为因素干扰,出现投标人串标、围标等不公正现象。还有一些投标人串通其他投标单位,挂靠投标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招投标代理机构不规范,代理水平、质量、素质、诚信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代理机构为了迎合业主要求,轻视招投标的一些规定。还有一些项目,投标人在中标以后,由于招投标合同由甲方自定,条件苛刻,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只能被迫承诺合同条件,导致施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日后整体工程质量低劣。有的投标单位在投标时列入标书的主要管理人员、机械设备应有尽有,上场时大多难以到位,兑现率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2、劳动力投入众多,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建筑现场施工时往往投入较多劳动力,难以对每名施工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个别施工人员违规操作造成的质量问题非常普遍。此外,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物料的投入一般较多,难以实现全面控制。同时,施工过程所用的沙石等材料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进入控制不严。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纠偏的难度和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
3、物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全面性物料检查实现难
当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物料的质量控制都实施全过程控制,在程序上讲,是比较规范的,但是程序的设计经常可操作性不强,而投入物料多、用地方材料质量离散性大、材料进场的随机性等多重不可控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难以对材料实施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控制上难以有效进行,检查上自然就难以做到全面。当然,理论上的全面性全过程检查在实际操作中是难以达到的,因为物料尤其是操作性比较强的材料,具有面比较广、量比较大的特点。故此,抽样检查就成了惯用方法,但这恰恰就会导致质量问题被疏忽情况的发生。
4、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某些企业普遍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对文明工地标准敷衍、应付,特别是对转包和靠挂工程,建设单位的指定分包商存在着只收管理费而疏于管理的现象,项目部安全员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制止违章、消除隐患的作用。这必然会造成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隐患多多。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不达标的企业采取停工、罚款、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措施加以解决,并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5、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
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据统计,高处坠落、物体打
击、深基坑坍塌、触电、机械伤害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占总数的80%以上。一些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更没有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致使其造成的事故有增无减。
三、改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改进建议
1、必须规范招投标及合同管理
招投标各方应严格按照现行的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标、竞标,做到求实、公平、合理,广开思路引进优秀合作企业,确保招投标的严密性与公正性,杜绝暗箱操作,从源头上根治不良组织混入建筑队伍的情况。合同签订中各项目条款内容需严密、实际、细化,特别是违约、索赔和争议条款。要形成操作性强的合同文本,为以后争议的解决奠定基础。并且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及时纠正和补充不合实际的合同条款,具体措施如下:继续完善资格审查制度和备案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规范招投标程序,推行科学、公正、合理的评选办法,确保招投标活动公平、公正地开展;建立招投标及其他相关联活动的集中交易场所,将招投标活动统一纳入集中交易场所进行规范管理,在统一的平台里,整合工程建设项目、货物和服务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活动,为招投标提供全部、高效的服务;建立和完善招投标与各机构的联动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与资质、造价、质量安全等监管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履行监督管理;对承包商中标后合同履约的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督管理,对中标时的承诺项目进行监管,严格监控设计变更,使其不能任意修改。
2、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企业技术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工程质量做到心里有数;正确选择、合理调配施工机械设备,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施工;所有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后,方可组织下道施工工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除了要对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外,还应在重点工序施工前,针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复核;坚持“3检”制度,即每道工序完工后,首先由作业班组提出自检,再由施工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接检。
3、建筑工程材料的管理
建筑物的基础是建筑材料,所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必然是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技术条件。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关规范要求,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就不会达到标准,最终造成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加强材料的管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材料的成分,化学性能,物理性能、技术标准等。而各个管理环节的控制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要聘用高素质的采购人员来选购材料,提高采购人员的建筑材料质量鉴定水平和道德素质;材料进场环节应当有专门的人来看管,对质量的合格程度给予保证。材料的供给有所控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合理选用材料的总数以及时间,不能浪费,也要保证足够使用,不在使用时抓瞎,引起施工上的混乱。应当掌握建筑材料的更新情况,更新购买状态以及选择标准,可以找到最为恰当合适的材料供应手法。
4、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加大安全教育,政府应勇于挑起农民工的安全基础教育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责任。目前,农民工的安全教育主要由企业负责,由于劳务市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对农民工来说,流动性更强,这就严重冲击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政府的监管才不得不去做,变调的目的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2)大力培育专业劳务公司,对劳务公司进行资质评定、资格评审,通过劳务公司,建立一支稳定的施工队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政策法规等。
(3)禁止挂靠施工。a.从招投标开始,严格审查承建资格,不准超范围施工;b.政府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凡是挂靠、私自分包的工程经查出,坚决严肃查处;c.开展群众举报制度,实行社会监督。只有某些挂靠,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私人包工头非法承包工程,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即进厂教育、二级单位(项目部)教育和班组教育。在进厂教育中主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项目部)主要进行安全生产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文明施工要求及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特点,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
(5)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映安全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应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就是经济性教育的一个缩影,坚持长期有效的班前活动,使其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具体地指出了职工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注意哪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6)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企业和下层分公司、项目部,项目部与作业班组,作业班组与作业人员必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对责任目标执行情况实行平时抽查、季度考核、年终认定。实行安全生产工作业绩考核与管理人员日常工资挂钩,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对发生事故或安全管理不善,按照《岗位绩效考核办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表》的内容,给予工资浮动。
(7)加强技术措施。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材料机具、劳动力的供应情况等,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施工技术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工程师审批,监理公司批准。对于比较特殊的施工部位如:模板施工、吊装施工、深基坑开挖、脚手架施工及现场临时用电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工程师审核批准,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并加大检查和验收力度,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按照防雨、防洪、防触电等安全规定要求,认真做好现场规划。现场道路畅通、平整、坚实,生产生活区要设足够的水源,安放消防器材,编制消防预案,并成立义务消防队。所有施工人员均要熟悉并掌握消防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各种房屋、库棚、料场等要符合公安部门的安全距离规定。室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加工场和料场内吸烟。
(8)对现场危险源进行识别与控制。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只有事前进行有效地控制才能避免事故发生。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高空作业,高空坠落、塌方、特种气体等。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通知现场作业区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警示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动或拆除,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的安全动态,危险源发生变化必须及时更改。
5、强化组织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是集结施工生产中各生产要素的重要场所。要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必须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笔者认为,对于施工管理来说,科学的管理就是要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因此,必须加强集体的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每一个集体、每一个人以及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目标。此外,在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强化施工管理力度,理顺施工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遵守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精神饱满、各负其责。
6、施工管理创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施工管理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是指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进行完善,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施工管理模式;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总之,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企业的科学发展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巨大作用。建筑企业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分清方向,准确定位,探索提高企业效益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敬帮.论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及创新[J].工程与档案
管理,2008.
一、固定资产取得
固定资产涉及外购、自行建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等方式。生产设备、运输工具、房屋建筑物、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等不同类型固定资产有不同的验收程序和技术要求, 同一类固定资产也会因其标准化程度、技术难度等的不同而对验收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 新增固定资产需要有一套规范、严密的验收制度。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增固定资产验收程序不规范, 可能导致资产质量不符要求、进而影响资产运行;二是固定资产投保制度不健全, 可能导致应投保资产未投保、索赔不力, 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
改进建议:第一, 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合同、供应商发货单等对所购固定资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 出具验收单, 编制验收报告。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应由建造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 验收合格后移交使用部门投入使用。未通过验收的不合格资产, 不得接收, 必须按合同等有关规定办理退换货或其他弥补措施。第二, 重视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企业应当通盘考虑固定资产状况, 根据其性质和特点, 确定和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投保范围和政策。投保金额与投保项目力求适当, 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办理投保手续, 规范投保行为, 以应对固定资产损失风险。
二、固定资产登记造册
企业取得每项固定资产后均需要进行详细登记, 编制固定资产目录, 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便于固定资产的统计、检查和后续管理。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 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改进建议:第一, 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 列明固定资产编号、名称、种类、所在地点、使用部门、责任人、数量、账面价值、使用年限、损耗等内容, 有利于企业了解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全貌。第二, 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资产卡片应在资产编号上与固定资产目录保持对应关系, 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 便于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固定资产目录和卡片均应定期或不定期复核, 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三、固定资产运行维护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或维护过剩, 可能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产品残次率高, 甚至发生生产事故, 或资源浪费。
改进建议:第一,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保养, 将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标准化, 定期检查, 及时消除风险,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第二,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 并据以制定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 并经主管领导审批。
四、固定资产升级改造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 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线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改进建议:第一, 定期对固定资产的技术先进性进行评估, 结合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可持续性, 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要提出技改方案, 与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可行性分析, 并且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第二, 管理部门需对技改方案实施过程适时监控、加强管理, 有条件企业建立技改专项资金并定期或不定期审计。
五、资产清查
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至少每年全面清查, 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时掌握资产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应当查明原因, 追究责任, 妥善处理。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
改进建议:第一, 财务部门组织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清查, 明确资产权属, 确保实物与卡、财务账表相符。第二, 清查结束后, 清查人员需要编制清查报告, 管理部门需对清查报告进行审核, 确保真实性、可靠性。第三, 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 (盘亏) , 应分析原因, 追究责任, 妥善处理, 报告审核通过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确保账实相符。
六、固定资产处置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不合理, 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改进建议:第一, 对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 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 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该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第二, 对使用期限未满、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 应由固定资产使用提出报废申请, 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处置价格等。第三, 对拟出售或投资转出及非货币交换的固定资产, 应由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处置申请, 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并出具资产评估报告。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予以出售或转让。第四, 对出租的固定资产由相关管理部门提出出租或出借的申请, 写明申请的理由和原因, 并由相关授权人员和部门就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应签订出租或出借合同, 包括合同双方的具体情况, 出租的原因和期限等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强化;企业;政治思想;探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当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些企业对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目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没有从大局出发,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轻政治思想工作的态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存在是造成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有些企业的思政部门不能单列经常设在其他部门之中,主要工作根本不是从事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其附属工作。由于政治思想教育不力,没有建成健康和文明的现代企业文化,造成一些企业不良思想時有抬头,再加上有些企业领导处理问题的作风简单粗暴,结果不但没有解决好问题,反而导致激化矛盾。
(二)目前有些企业内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简单:目前有些企业在开展员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更多地停留在协调劳资关系、应付各类检查、评比等工作上,不能主动创造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和塑造企业好形象入手,工作的深度不够。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真正的树立好,因而在吸引和培养应用人才及留住复合型人才方面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广大职工主人翁精神入手,坚持以人为本观念,不断加大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力度,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要面对的问题。
(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覆盖面有待扩大: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地加大,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做的作用越来越大。可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对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很低,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网络不全、活动很少以及力度不足,使得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非常薄弱。与此同时,个别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几不管”的不好现象发生,这便使得目前很多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盲区出现。
(四)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企业政工人员专业素质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目前大多数企业政工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对基础理论知识、现代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掌握。另一方面,大部分政工人员平时在企业中兼任其他职务,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对政工工作投入很少,使得政治思想工作基础薄弱,政治思想工作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业的工作培训。这一系列原因纠结在一起就出现了在对企业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时多是依靠个人经验,很难准确有效地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做到职工心理。另外在有些企业里政工人员不太受重视,工作积极性较低,这直接导致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实际效率低下。
(五)企业员工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淡薄: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非常淡薄,有的职工甚至认为一家企业设立一个党团组织是没有必要的,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其应该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利润,而不是党团组织和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最重要的是工资收入的多少问题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另外,大多数企业的职工缺乏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方式,只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关心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现代企业文化上的问题。
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要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配合性:企业各级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对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是确保企业思想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必须将领导政治思想意识的提高,当作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进行细化落实,加大对理论学习的力度,从而全面提高领导层的综合素质,以领导自身的模范行为及真实的业绩来赢得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拥护。落实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齐头并进,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产品结构及资金结构的适时调整,切实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企业领导要与各级党政干部相互配合,在抓好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确保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
(二)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创建规范化和网络化政工体系: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企业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等现代媒体的方式,开展新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挖掘计算机网络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拓宽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式。主动借鉴科学的现金管理理念,积极规范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切实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要维护企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稳定与发展员工队伍建设是关键,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保障。
(三)企业要打造以忠诚典型为亮点教育职工:企业应充分发挥工、青、妇、职代会作用,积极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用周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影响企业员工。同时,要充分利用忠诚和诚心教育活动积极推动业绩考核创新,把忠诚指标列入企业年度考核之中,使忠诚履职的职工日益增加,使忠诚、感恩、奉献的精神在企业成为主流。
(四)提高政治思想工作者的素质与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权威性相结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人,要坚定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信心,切实提升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权威性,面对现代社会,一定要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善于捕捉实际工作生活和思想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做出科学客观的、有说服力强的说明,积极引导企业职工提高思想觉悟,转变旧思想观念,提高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结束语
【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推荐阅读: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07-04
企业一套表网上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9-19
浅谈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3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07-20
浅谈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4
煤矿企业班组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7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