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共7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 篇1

 活动单位: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时

间:2007年11月29日下午3点

题: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要求及疑难问题 嘉

宾: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滔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网友:下午好!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为做好《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工作,今天,我们深圳政府在线请来了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滔以及局相关部门的领导来到“政企通”直播室,为大家就有关《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劳动合同法》与之前颁布的《劳动法》之间的关系、它的适用范围、及其必备条款等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权威的解释,欢迎大家在网上提问,积极参与。首先,李滔副局长将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有请李局。

[李滔]: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参加深圳政府在线“政企通”活动和大家对话沟通。《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建设史的一件大事,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广大企业、员工及劳动保障部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距离正式实施仅仅有一个月时间,社会各方面对此十分关注,因此,我们选择《劳动合同法》作为今天与网友交流的主题。

首先,我谈谈《劳动合同法》的新变化。

《劳动合同法》共有8章98条,与《劳动法》相比,主要有以下九大变化:

变化之一:劳动合同期满须付经济补偿金。按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双方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告终止,用人单位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劳动合同法》作了完全不同的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规定计除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李滔]:变化之二:续约两次后须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劳动法》规定,须具备三个要件,劳动者才能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是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二是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三是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除劳动者要求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只要劳动者符合“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条件且提出或同意续订,用人单位就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再无须用人单位“同意续延”的条件。而且,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须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变化之三:一年不签劳动合同视为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一规定对一些用工管理不规范、疏于管理或故意不签劳动合同以规避劳动仲裁风险的用人单位是实实在在的硬约束。

变化之四:报酬约定不明确的实行同工同酬。《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实行同工同酬。从深圳用工管理情况看,无建筑行业和私营企业口头约定工资的情况最为普遍,发生劳动争议也多。《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仍然这样约定工资,就应付出违法成本。

[李滔]:变化之五: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应付双倍工资。目前用人单位用工不订立劳动合同,如被查出,只接受行政处罚,无须向劳动者额外赔偿。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的这一做法就要相应改变。因为《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这一规定解决了《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

变化之六:强调了规章制度的民主协商程序。《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并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在制定、修改及实施过程中从程序上予以严格规范,核心是民主协商和劳资共议。同时规定,规章制度给劳动者作为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还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变化之七:竞业限制人员只限于高端劳动者。《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只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业务的人员。也就是说,只有高端劳动者,才有“资格”成为竞业限制人员。今后,若用人单位再超范围随意约定,则这种约定无效。

变化之八:员工依法可获得补偿的范围扩大。《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依法按时、足额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以欺诈的手段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订立的劳动合同被确定无效;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等等。劳动者以上述理由提出接触劳动合同的也能获得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这些规定加大了保护劳动者的力度。

[李滔]:变化之九:试用期不能成为低薪期。《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试用期限作了明确和严格的限制: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另外,《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工资也有新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欢迎大家对《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情况提出问题和意见。

[网友1494]:勞動法規定每月加班時間不超過36小時.我廠想要依照勞動法作業,控制加班.而員工辭職一大堆,理由就是:沒有班加,工資太低.8月份工廠還有90人,而現在只有63人,加班少招工也困難,來應聘員工的人第一個問題就是問企業有沒有班加.而有些企業加班太多員工也累又投訴企業超時加班.這种矛盾要如何調和?深圳是特區可以因地制宜出台些政策既保護勞動者也要維護企業一些權利.希望名文定出加班時間範圍,可以調查員工的聲音,他們想加多少班?

[李滔]:这个实际上有一个误区,劳动者自己认为我加班越多,我可以得的工资越多。实际上不应该这样考虑,首先看你企业的工资确定的合理不合理。如果定的非常低,专门靠加班去,让员工认为加班越多,工资越多,这首先是一个误区。

另外,按照劳动法和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相关规定,必须要保证员工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首先不能低于我们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网友1434]:张三:“听说因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很多地方都开始解聘那些需要续签合同的员工,这种现象是不是说明新《劳动合同法》存在着不合理的或者说可以让用人单位可以钻的空子?”

[李滔]:新法出台后,因为新的《劳动合同法》把过去劳动部很多答复规定,第一次用法条形式明细化。所以我们感觉新法很多内容很具体,这个时候大家以为新法和过去有本质的区别,其实应该是一种延续。至于说现在有些企业要利用新法实施之前这个空子提前解除合同。实际上关于合同解除的补偿金的问题,在现有的《劳动法》已经有规定。另外一个是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问题,《劳动法》对无固定期限合同也规定了一些规定。不是说现在新法合理了,只是新法把过去一些规章规定明确到法条里,这个法的宗旨向维护员工权益方面倾斜。所以大家解读中有一些误解,实际上本质上没有问题。现在发生的一些提前解聘、提前终止,如果解除符合法律条件,新法和旧法很多方面是重合的,是大家对法律没有全面理解。

[网友2137]: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为: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生育.一、买养老保险问题,本厂员工大多来自内地偏远农村.工厂替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他们回老家时又转不回去.离职时只能退回他们自己缴的那部份,而退保险时又非常麻烦.因此多数员不则不愿意购买养老保险,自己写申请放弃购买养老保险,希望企业应支付的那部份养老保险金加在他们工资中发放给他们.2008年1月起面对这样的问题企业该要怎样做?强制购买?肯定会逼走员工离职到私人企业(很多私人企业根本不遵循劳动法).目前大多工厂招聘员工又是很困难的.有的城镇员工,在家乡已购买了养老保险,而无法转到这边的社保局.这种情况,本厂还要为该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吗?在家乡购买养老保险转不到深圳这边来,而在深圳这边购买了养老保险却又转不回家乡,让企业和员工怎么做呢?请指明一条和谐道路!

二、本厂是台商来料加工企业,对生育保险提出疑问:生育是女性的事,工厂也要替男性购买生育保险吗?

以上问题希望得到答复!

谢谢!

[李滔]:

一、参加养老保险可以保障员工的长远利益,非深圳户籍在深圳累计投保15年,退休后就可以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交社会保险是国家法律强制规定的,员工不能申请放弃参保,如果当地已建立社保就可以转回去,而且现在国家也正在研究劳务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相关办法,将会更有效的保证员工缴费的有效接续。如果员工在家乡已经交养老保险,能够提供在当地参保证明的话,在家乡参保的这段时间可以是不在深圳参加养老保险的。

二、生育保险是社会统筹性质的,不论男女不论是否生育都应参加。

[网友1491]:本人于1990年进入公司,但公司在2000年,正式给办理社保,之前只给几个人办了社保。请问我现在可否向公司要求追补之前的社保。

[李滔]:只要劳动关系成立了,单位就要缴交。如果单位没有缴交,单位要承担责任,根据相关规定,养老保险缴费追诉期是两年。

[网友1481]:请问一间厂如果有200个工人,他们服务超过10年,如果新的労动法实行,请问我是不是要关门?

[李滔]:首先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如果是终止劳动合同的话,目前是不需要给补偿金。如果签的劳动合同没到期解除劳动合同的,都要付补偿金。比如这个合同是2005年签完,到明年辞退他的话,如果跟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是到期的话,在今年以前的一年一个月是不用支付,但是从2008年1月1号就要计算经济补偿金给他。如果是违反劳动法规定来辞退他的,不但要给一年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还要处两倍的赔偿金。对企业承担的责任:第一,补偿金的赔偿。第二,赔偿性的。我在这个单位工作好好的,企业单方解除合同,除了要支付一年一个月经济补偿金,还要赔两倍的赔偿金。当然员工首先可以恢复劳动关系的状态,如果员工不愿意的话,可以要求经济上的补偿。

[网友1411]:原合同是2007年3月份签的,到2009年2月结束,到了2008年1月1日后的合同时间是否计为新合同法下的第一次固定期限合同?还是要到2009年再签合同时才为第一次固定期限合同?

[李滔]:网友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新的《劳动合同法》强调合同签订的次数,如果08年1月1号前有两次签订,第三次用人单位想跟他签订,员工提出的话,要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个问题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跨度问题,这个问题在《劳动合同法》第97条第1款有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两次固定期限合同的认定从08年1月1号之后签的劳动合同算,刚才1411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原来他的合同跨了,也就是说原来这个合同完结后,再签一次,才能算第一次,第三次再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现在这个合同跨08年1月1号,补偿问题怎么算?按照新法规定,补偿问题从08年1月1号之后如果有规定,按新的规定,如果原来有规定,按原来的规定。就是你跨了这个度之后,如果存续的合同在新法实施后,符合新法规定标准的,按新法实施。新法没有规定的,仍然按旧法实施。有一些标准在新旧法还有区别,比如终止,新的合同法规定终止时要给予补偿金。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网友6710]:有些员工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与领导之间或同事之间产生了隔阂,即不想工作又不想主动辞职,因主动辞职无经济补偿,公司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有补偿,就采取消极怠工来对待工作,经常性的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于这种员工公司该如何处理才比较合适。

[李滔]:网友提出这个问题涉及到管理上的问题,现在用工管理中,这种情况确实相当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处理一个违纪的员工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你今天犯了错误,给他一个书面通知,下次我再警告你,如果到了下次还犯错,三次以上可以辞退。这个说的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还是按照82年的暂行规定处理,相对严格一点。我们在规章制度里制定相应规定,而且规章制度应该向员工公示。不然这种问题相对在法律上还是比较麻烦一点。我说的意思是,这种情况必须在企业里有一个规章规定,如果没有这个规章规定,处理起来相对麻烦一点。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求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现在劳动法赋予了企业这种权利,这也是一种义务。

[网友7527]:劳动合同的期限可以分哪几种?

[李滔]:《劳动合同法》颁发后,大家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企业方都有一些恐惧的感觉。其实企业是可以放心,无固定期限合同不等于是铁饭碗。因为我们中国自1986年实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合同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社会环境中都缺乏再回到铁饭碗的氛围去。一个法律是否能执行到位与整个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无固定期限合同等于铁饭碗,是已经没有这样社会氛围。无固定期限合同可以有三种方式解除:协商解除、法定解除、约定解除。我们实践中,约定解除政府是不太鼓励的。目前用工状态下还是强资本,弱劳动。如果随便允许企业约定解除合同的话,带来的争议会比较多。尽管法律上有三种解除方式,但是重点还是协商解除、法定解除。《劳动法》第36条对这方面有规定。第二点是法定解除,当出现法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双方都有权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在第《劳动合同法》第39条有所规定。第二种情况是用人单位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或者额外给多一个月补偿金。这种解除劳动合同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第三,经济裁员规定。现在企业竞争非常激烈,经济性裁员也是可以的。现在《劳动合同法》颁发后,又给企业增加了一个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当企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后,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你履行这种权力的时候,不要忘记走正规的程序。要经过一定公示的程序处理。实体上你可能对,但是程序上可能会出现败诉的情形。

[李滔]:《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单位后解除可以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与过去《劳动法》有一点不一致的地方,现在必须提前30天。第二,《劳动合同法》第38条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存在过错,劳动者可以不受30天的限制,随时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这种随时跟第37条有所区别,30条是需要提交书面通知,这条是随时提出,但是随时提出不等于不办手续,还是要办手续。劳动者按照第38条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就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劳动者没有按照37条规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了,劳动者也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作为企业一方,处理无固定期限合同方面的责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补偿性的,就是第47条的规定,企业对使用员工终止劳动合同一种补偿性的责任。第二种责任就是劳动法规定解除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第一种承担责任方式就是恢复原状。如果劳动者不愿意恢复原状,就是赔偿两倍的工资。

[网友1744]: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

[李滔]:服务期跟竞业限制这两个问题是这次新劳动合同法新增加的条款。约定服务期主要是针对专门培训过的员工。比如到国外培训,企业支付金额比较大,培训费用比较高。这种情况下约定了服务期。一般像高管、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为特定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后,付出了培训费,才可以约定服务期。而且这个专项培训费用,国务院规定,允许企业在税前资金作为一定的培训费用,是指超出工资总额1.5-2.5倍以上的部分。

[网友2291]:什么是竞业限制?

[李滔]:我们以生产药业来说,比如有一个工程师掌握了制造这种药的药方,他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企业跟他约定合同的时候有规定竞业限制,就是你从事我这个工作后,你离开我这个行业,在双方约定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到同类生产类似药品的行业工作,如果到的话,就违反了规定。一般都规定了要给违约金,如果企业不给竞业限制补偿费的话,就不存在竞业限制的问题。

[网友1557]:A员工是做清洁工作的,有一天在岗位上工作,另一名员工B在A工作的场所来回走来走去,A员工说了B员工一句,说B员工不尊重他的劳动成果,B员工就把A员工打了,于是公司报了警,让派出所处理,在A员工受伤休息期间的医疗费与误工费本应B员工负责,因B员工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责任,最后A员工向公司索要,请问公司有责任补偿吗?

[李滔]:因为这个清洁工在工作期间如果作为工伤的话,必须符合三要素: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致使他受伤的不是工作原因,是打架。尽管打架不是他的原因,是别人打他的,在法律上很难认同为工伤的。在法律上,应由打架的过错方承担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有过错,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主持人]:问:《劳动合同法》第68条到第72这五个条款是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条例。里面提到了用工的时间、报酬、终止合同等等方面,没有明确非全日制用工的双方之间建立的是不是劳动关系。非全日制双方是不是也受其他条款调整?

[李滔]::这个网友提出了几个问题:首先,非全日制用工肯定是《劳动合同法》保护。同时这种关系也是劳动关系。购买社保的问题。因为全日制用工是按小时工资制度,已经把社保因素考虑进去。发生劳动争议,当然也是仲裁委员会处理。他离开企业,也不需要搞什么书面通知,随时可以终结劳动关系,企业也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网友5604]:非深圳户籍人员如何参加社会保险?我们是一家驻深机构,有非深圳户籍人员,如何参加社会保险?在内地从没买个保险.我要你们答复的是具体规定和具体办理的程序.多谢.[李滔]:非深圳户籍人员必须由单位来办理。具体程序可拨打96888咨询或登录劳动保障网查询。

[网友5402]:长期以来,罗湖区水贝工业区大部分手饰加工厂既没有和工人签定劳动合同,也没有交养老保险,工人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请相关主管部门能够派人查处。

[李滔]:我们已经派社保稽核处的同志去调查了。

[主持人]:今天,李滔副局长及其一行为我们上了一堂非常丰富生动的法律课,穿插其中的很多法律条款和我们身边发生的不少案例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次政企通活动,让大家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这部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说到底,新的《劳动合同法》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事实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希望每一位社会劳动者,都来学习并理解《劳动合同法》,在将来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尽可能正确地处理相关的劳动关系,使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 篇2

《劳动合同法》已经生效3个月了, 关于该法的争议却一直在持续, 企业在法律出台前后采取了种种“应对”措施。关于新法精神的“误解”“误读”还在继续, 一些求职者和参加工作的人对于新法的实效也存有种种担忧。但3个多月的实施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严重后果”, 新法的成效也将继续在践行中为人们所进一步认识。综合以前部分人的种种担忧, 新法实施产生的震荡更多的是缘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劳动合同法》究竟触动了社会的哪根神经?其实从立法的精神来说, 法律从来都是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出发点的,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损害一方的利益来保障另一方的利益, 从来就不是立法的初衷。新法之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恐慌与担忧, 除了心理上的原因, 还有就是由于新法对过去的不规范和对劳动者保障的缺失进行调整, 打破了旧的行业规则, 影响了不规范企业的潜规则。

新法的“新”主要体现在对过去法律的调整、完善上, 并没有干扰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让人才的聘用与流动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重拾铁饭碗。但新法实施后的阵痛是必然有的, 阵痛之后也必将会使人才与企业的发展走上一条和谐之路。

解读《劳动合同法》 篇3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开始正式实施。

围绕《劳动合同法》的订立、出台,争议不断,自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后,立法机关一个月内收到19万余条意见,这个数量甚至超过《物权法》。而正式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则被部分专家认为是中国重新确立“劳资平衡线”的重要举措。

《劳动合同法》的五大亮点

仅两种情况下辞职要交违约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从单位辞职提前30天书面告知单位即可。劳动者要求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两种情况要交违约金。

一是用人單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二是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合同期满终止,用人单位也须支付经济补偿

按以前的劳动法规,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但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五款明确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根据此条款,除非劳动者真的不愿意续签劳动合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也必须支付经济补偿。

规章制度成用人单位利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单位规章制度将成为用人单位自我保护和管理员工的重要手段。例如,《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是少有的单位解除合同而无须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又例如,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何判断“不能胜任工作”?就需要规章制度中有相应规定。

强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针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以达到强制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目的。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赔偿双倍经济补偿金

据统计,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里,涉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件占50%以上,因此,《劳动合同法》为了有效地遏制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加大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成本。

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对《劳动合同法》的五个理解误区

《劳动合同法》热议已久,但无论企业还是员工,对这部法律仍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解。

误解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铁饭碗”

误解指数:★★★★

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意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认为一旦订了,就要对劳动者长期、终生负责;有的劳动者,特别是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也认为如果是无固定期限,自己就受约束,终生捆绑在企业中,就丧失了选择的机会。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铁饭碗”、“终生制”。所谓无确定终止时间,仅仅是指劳动合同没有一个确切的终止时间。无固定合同的终止有7种情况,如达到退休年龄、意外死亡、企业破产等,除了这些外,双方还可以约定终止条件,只要条件出现,就可以终止,不需要付任何赔偿金;除此之外,当劳动者犯了严重过错,或因客观情况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无固定期合同都可以依法终止。

误解2

我与单位长期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可以在新法颁布后立即找单位讨要两倍工资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误解指数:★★★

《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对事实劳动关系没有支付两倍工资的规定,因此2008年1月1日之前,即使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也无须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但如果公司在2008年2月1日(即新法实施一月后)还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劳动者可以向公司主张支付两倍工资直至双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新法实施满一年后公司如还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误解3

2008年1月1日起,旧的劳动合同中与《劳动合同法》冲突的条款将作废。

误解指数:★★★★

《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只要不违反合同订立时的法律法规,即使部分条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也应当视为有效,继续履行。

误解4

在2008年前已与公司连续签订两次以上合同,就可在新法颁布后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误解指数:★★★★★

就是说,《劳动合同法》施行前订立、《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仍在履行的劳动合同,不计算在连续订立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内。次数的计算应当以2008年1月1日新法施行后新订立劳动合同作为第一次。

误解5

新法实施后,公司解除合同时赔偿基数应算上2008年之前的工龄。

误解指数:★★★★

举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小张于2003年7月1日入职某公司,劳动合同一年一签,2007年7月1日,公司与小张又签订了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08年6月30日劳动合同期满。

问题一:2008年6月30日双方劳动合同终止,公司是否需向小张支付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

解答: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按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但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适用该规定,按照之前的规定,合同终止用人单位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本案中,小张2003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的工作年限用人单位不须支付经济补偿金。小张的劳动合同于2008年6月30日期满终止,年限正好6个月,因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须支付1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补偿基数按照小张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

问题二:如果2008年5月30日公司违法强行解除劳动合同,该如何支付经济补偿?

解答: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按照新法和旧法都应当支付经济补偿,但对违法解除合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双倍赔偿金。所以,本案中如果小张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公司应当:1.按照小张2003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工作年限(正好4年半)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金额为5个月×月工资(2007年度月平均工资);2.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30日工作年限(不满6个月),应当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支付赔偿金为月工资×0.5个月×2倍。

劳动合同法解读 篇4

一、制定劳动合同法的背景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劳动合同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区、行业和单位甚至相当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

(二)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显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多是一年一签,有的甚至一年几签。

(三)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近些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和因劳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显示,1995-2006年的12年中,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13.5倍;集体劳动争议也大幅度增长,12年中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5.4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劳动合同法,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合理规范劳动关系,是迫切需要的。

二、劳动合同法的新特点

1、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公示与告知制度。此项内容是对原劳动法第四条的完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因此,今后凡是没有经过公示或告知劳动者的规章制度,就不具有规章制度应有的法律效力。

2、招聘员工不得收押金、扣证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3、对试用期做出了明确的限制。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4、如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单位将付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同时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5、对试用期的工资标准作出了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6、赋予劳动者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权利。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7、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可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8、劳动合同签约两次后续签劳动合同需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原来的劳动法的规定,具备三个要件,劳动者才能签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一是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二是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三是劳动者提出。但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连续两次签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后,续签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9、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足额、按时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以欺诈的手段,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订立的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的;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以上述理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也能获得经济补偿金。

10、竞业限制只限于高端劳动者。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竞业限制的人员只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赋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也就是说只有“高端”劳动者,才有能成为竞业限制的人员。

三、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对象与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对象是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本法适用:

1、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者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

2、劳动者。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和期限

要求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劳动合同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遵循上述原则订立,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

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直接有关的必备内容主要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劳动合同除应具备法律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以及服务期和竞业限制等其它事项。

劳动合同的三种不同期限。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这里需要说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铁饭碗”、“终身制”。只要出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情形,不论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有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针对不少用工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问题,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已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并应在此前的11个月中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关于劳动合同的无效。

劳动合同法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三)关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及时获得足额劳动报酬的权利。拒绝强迫劳动、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要求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的权利。

劳动者的义务:诚信义务。守法义务。

(四)关于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用人单位的权利:

依法约定试用期和服务期的权利。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关于用人单位出资培训劳动者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间的劳动报酬。

依法约定竞业限制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形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进行经济性裁员;劳动者不能从事或者胜任工作的,或者劳动合同订立时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关于用人单位的义务

尊重劳动者的知情权。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在招用劳动者时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证件和收取财物。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对劳动者的义务。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劳动关系就不

存在了。为了便于劳动者尽快重新找到工作,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降低裁员对劳动者的影响用人单位应承担社会责任

《劳动合同法》增加了两种可以裁员的情形: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劳动合同法》规定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用人单位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五)关于劳动合同的终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和失踪的;

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六)“职业危害”须事先明确

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中增加了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以及社会保险等条款。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将“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写明。

(七)关于工会的作用

我国工会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群众组织。按照工会法的规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劳动合同法关于工会作用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集体合同。

(八)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篇5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 本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本法所称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第四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的原则;履行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职工培训、休息休假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规定。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在单位内公告。

第六条 国务院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听取工会、用人单位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 工会组织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或者职工代表有权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八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希望了解的其他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知识技能以及就业现状等情况。

第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3种。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终止条件的劳动合同。

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不同理解的,除有相反证明的以外,以有利于劳动者的理解为准。

第十条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提供。

劳动合同应当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成立。

劳动合同应当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成立。

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生效约定条件的,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内容理解不一致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采纳最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文本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或者终止条件;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十二条 以劳动力派遣形式用工的用人单位(以下简称劳动力派遣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并应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中以每一名被派遣的劳动者不少于5000元为标准存入备用金。

劳动力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以劳动力派遣形式用工的劳动合同,除应当载明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事项外,还应当载明被派遣的劳动者的接受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劳动力派遣单位有责任督促接受单位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劳动力派遣单位应当与接受单位订立劳动力派遣协议,约定对被派遣的劳动者的义务的分担方式,并将劳动力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的劳动者。

第十三条 劳动合同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非技术性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技术性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高级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担保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培训费用,使劳动者接受6个月以上脱产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以及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该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可以与知悉其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到生产与本单位同类产品或者经营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者业务。

前款规定的竞业限制的范围,应当以能够与用人单位形成实际竞争关系的地域为限。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同时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其数额不得少于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的年工资收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其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3倍。

第十七条 除本法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无效:

(一)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定资格的;

(四)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第十九条 对存在重大误解的劳动合同或者显失公平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有权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用人单位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第二十条 具有撤销请求权的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劳动合同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请求权的,该撤销请求权消灭。

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撤销请求权的,撤销请求权时效中止。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撤销请求权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二十一条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二条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外,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考用人单位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用人单位无同类岗位的,参照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确定。

第二十三条 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低于国家规定或者集体合同规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以及劳动合同未采取书面形式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劳动者本人应当实际从事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劳动力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力派遣协议的约定,履行对被派遣的劳动者的义务;劳动力派遣协议约定不明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等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义务由接受单位履行,其他义务由劳动力派遣单位履行。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的,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合并的,劳动合同应当由合并后承继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或者经商劳动者同意,由合并前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同时由合并后承继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分立的,劳动合同应当由分立后的用人单位按照分立协议划分的权利义务继续履行,或者经商劳动者同意,由分立前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同时由分立后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第二十七条 劳动者应征入伍或者离职履行国家规定的其他义务的,劳动合同应当中止或者部分中止履行。

劳动者因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约定义务的,劳动合同可以中止或者部分中止履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中的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另一方可以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中止或者部分中止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中止或者部分中止履行劳动合同。

中止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形消失,除劳动合同已经无法履行外,劳动合同应当恢复履行。

劳动合同中止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第二十八条 中止或者部分中止履行劳动合同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暂停履行劳动合同的有关义务。

中止履行劳动合同的期间,不计入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记载变更的内容,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在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且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或者中止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三十三条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需要裁减人员50人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向本单位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一致。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在本单位工作时间较长、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依照前款规定裁减人员后,应当将被裁减人员的数量、名单通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

用人单位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第三十四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四)正在担任平等协商代表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三十六条 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未提供合格的安全生产条件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四)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五)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通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的;

(二)劳动者已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歇业、解散的;

(五)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责令关闭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宣告失踪的劳动者重新出现,劳动合同期限未满的,应当继续履行;因情况变化确实无法履行的,劳动合同解除。

第三十八条 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已经出现,但是有本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延缓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法律、行政法规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按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超过6个月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按6个月计算:

(一)依照本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和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以及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且系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动议的;

(二)在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依照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的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续签的,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终止计算经济补偿时,劳动合同每存续5年,经济补偿减少10%。本条第一款所称工资的计算方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条 劳动者被派遣到接受单位工作满1年,接受单位继续使用该劳动者的,劳动力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终止,由接受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接受单位不再使用该劳动者的,该劳动者所在岗位不得以劳动力派遣方式使用其他劳动者。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竞业限制条款失效;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竞业限制条款仍然有效。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后,劳动合同终止。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手续,并为需要办理失业登记的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须支付经济补偿的,应当在办结工作交接手续时向劳动者支付。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与工会组织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订立和履行集体合同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力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查阅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有关的材料,有权对劳动场所进行实地检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 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应当出示证件,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

第四十八条 工会组织应当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于违反本法的行为都有权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五十条 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依照本法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规定的事项,用人单位单方面作出规定的无效,该事项按照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相应方案执行。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应当通过集体合同规定的事项未订立集体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的试用期无效,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用人单位依照本法规定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月工资为标准,按违法约定的试用期的期限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或者扣押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按每一名劳动者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五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或者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责令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未依照本法规定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用人单位乘人之危或者以欺诈、胁迫以及与劳动者恶意串通方式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恶意串通的,已经取得的报酬予以收缴。

第五十六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三)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第五十七条 劳动者未依照本法规定的提前通知期限通知用人单位,即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按月工资标准的2倍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未依照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 劳动力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按每一名劳动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劳动者权益在被派遣的工作岗位受到损害的,由劳动力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力派遣单位未按照规定存入备用金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按规定补存备用金,并按应当存入的备用金金额的10%以上50%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拒不交纳罚款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终止或者解除与其他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 无营业执照或者未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招用劳动者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按每一名劳动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由出资人(发包人)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第六十二条 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个人承包经营招用劳动者的,由发包的个人或者组织作为劳动者的用人单位。

第六十四条 外国企业、外国社会团体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代表机构在中国境内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参照本法执行。

劳动合同法解读68 篇6

【解读】本条是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1994年劳动法主要是以全日制劳动关系为模式进行设计和规范的,对非全日制劳动关系没有涉及。本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非全日制用工做出了规定。把非全日制用工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也使得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有了法律认可的凭证,有利于维护这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非全日制劳动是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我国非全日制劳动用工形式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餐饮、超市、社区服务等领域,用人 单位使用的非全日制用工形式越来越多。在我国促进非全日制劳动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适应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推进灵活用工的客观需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需求取决于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同时,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要尽可能降低人工成本。实际上,非全日制用工的人工成本 明显低于全日制用工。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采用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在内的一些灵活用工形式。

其次,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差的情况下,非全日制劳动在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减少失业现象。在劳动力大量过剩、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就业机会短缺的背景下,企业实行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可以使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客观需求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招用非全日制职工,可以给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全日制用工属于劳动关系。根据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本法的适用范围,本条规定的非全日制用工只限于用人单位用工,而不包括个人用工形式。个人用工属于民事雇佣关系,应受民事法律关系调整,但劳动者通过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组织派遣为用人单位、家庭或者个人提供非全日制劳动的应受劳动合同法的调整。

劳动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劳动者通过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组织为其他单位、家庭或个人提供非全日制劳动的,由劳务派遣组织与非全日制劳动者签订劳动。”用人单位与非全日制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则符合劳动关系的所有特征,双方之间建立的是的劳动关系,应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

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灵活多样,以小时计酬为主,但不局限于以小时计酬。除了以小时计酬的形式以外,常见的计酬方式还有以日、周为单位来 计酬或按件计酬。因为劳动者可以在一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劳动从事非全日制劳动,所以本条所规定的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和每周工作累计时间,都是针对劳动者在 同一个用人单位劳动所做出的,而并不是指劳动者实际上平均每日的全部劳动时间和每周累计的全部劳动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 篇7

一、《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主要变更内容

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数项变动均旨在规制劳务派遣这一备受争议的用工形式。涉及以下主题:

(一)提高劳务派遣经营准入门槛

为了规范劳务派遣市场,使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经营,修正案对《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进行了修改,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办理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该条修正案还对取得从事劳务派遣的行政许可条件做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即将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要求由原先的不得少于人民币50万元提高至不得少于200万元。从以上修正案的变动处可以看出,此法提高了劳务派遣经营的准入门槛,规范了劳务派遣行业,使得劳务派遣经营单位具有切实保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能力。

(二)明确同工同酬待遇

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明确了同工同酬,同工同酬被定义为“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这是对《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的重大修改,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以及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必须同工同酬,这也是对劳务派遣者影响最大,广受争议的修改条款。

(三)“三性”岗位条款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明确“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只能在“三性”岗位上实施,“三性”岗位具体的界定,本次修改亦十分明确,是指“临时性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限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四)处罚条款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通过处罚条款增加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是增加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将被行政部门依法取缔并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二是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且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每人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增加罚款额度以提高违法成本,并可吊销劳务派遣单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行政许可,极具威慑力。

二、《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不足与问题

虽然《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出台后被公认力度颇大将对劳务派遣产生明显的规制效果,但这些规定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会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相冲突?是否能真正保护劳动者利益?因此我们在看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未来功效时亦应看到它的不足。

(一)“三性”界定与《劳动合同法》第58条相抵触。

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中的三性规定与《劳动合同法》第58条相矛盾,前者规定劳动者在用工岗位上的存续时间被限制在6个月内,而后者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相抵触的情况不应在立法中发生。

(二)过分强调同工同酬致使劳务派遣被减少反而加剧就业问题

劳务派遣市场因其派遣工薪资水平远远低于正式员工而被企业所青睐。可见,劳务派遣能降低企业运用成本,为企业争取利益最大化。但派遣工并不是被剥削者,因为派遣工大多数没有较好的文化水平与专业素养。因此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通过强制性行政手段施行同工同酬将致使企业在付出同样的用工成本时更愿意选用高素质人才。但如此行为将导致文化水平较低的就业人群更无法寻觅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最终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和低文化水平就业人群的失业问题。

(三)对劳务派遣用工数量的控制比例难以确定,可操作性差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为了规制劳务派遣的滥用,保证企业的用工比例中劳动合同制员工占绝大多数,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但“具体比例”应如何确定呢?我国幅原辽阔,区域差别很大,各行业之间区别也很明显。因此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规定显然并不现实,也很难做到,工作量也是超乎想象的。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称“将组织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力争达成共识”,这样的想法虽然好但并不是控制劳务派遣的一种根本途径和办法。

(四)劳务派遣设立行政许可,提高准入门槛,增加了风险但作用存疑

我们可以轻易的猜出立法者订立这一行政许可的本意。如今劳务派遣市场的混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劳务派遣单位市场准入门槛低,实践中劳务派遣单位无力承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致使被派遣劳动者无法得到有效赔偿。因此,《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将设立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提高到了200万,并且设置了行政许可,使经营劳务派遣从原来的准则主义变为核准主义,试图从源头上对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准入进行把关。

虽然立法机构的立法本意是好的,但提高进入门槛此举未必能起到肃清劳务派遣市场的作用。因为注册资本并不具有担保作用,在设立公司过程中很容易被避开,而且在公司成立后许多股东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抽逃注册资本使其成为空壳公司。因此其作用仍有待验证。但其副作用却很明显,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会导致一些有官方背景实力雄厚的劳务派遣公司“一家独大”,进而垄断市场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则”,这样无论对派遣者还是对劳务派遣市场均是有害无益的。纵看我国现实情况,许多较大的劳务派遣公司与地方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均是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以上这种“一家独大”和“垄断规则”的忧思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三、对完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期望

总体而言,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矛头直指劳务派遣。劳务派遣用工受到严格限制,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用工单位也将不得不调整用工形式以符合法律规定。劳务派遣少了,外包是否会增多?目前公司的派遣员工合同期满后的去向如何?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今后在实践中所解决的。

笔者认为,从劳务派遣立法完善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落实。

(一)立法理应尊重市场

有的学者认为劳务派遣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我国劳动法对企业用工形式已经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三种不同劳动用工模式。而劳务派遣的存在只是为了使企业规避劳动法上的责任义务和节省人力使用成本。但事实上.笔者认为,劳务派遣一直能够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具体原因在上文已经阐述,在此不累述。被劳务派遣人员之所以得不到有效保障权益,根本原因不在于劳务派遣本身,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立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制应该注意度和量,不能一棍子打死劳务派遣或严重影响劳务派遣市场的发展。必须正视劳务派遣市场广泛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对劳务派遣市场的宏观控制予以重视,做到疏堵结合,合理规制劳务派遣市场,切实保障被劳务派遣人员的利益。

(二)保障最低工资、完善社会保障,不再强制性同工同酬

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的根本原因是派遣员工相比较于正式员工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非由于用工单位缺少社会公德,故意推行歧视待遇。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劳动报酬的差别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正式员工与派遣员工的工资存在差异来判断这个制度公平与否、合理与否。事实上,劳务派遣制度是劳务市场中平衡效率与公平的一个折中方式。

(三)规范的合理性与之相匹配的执法力度将决定修正案的现实效果

上一篇:车间申报先进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壮行大会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