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不安全行为(共8篇)
在施工现场怎样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
答: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几点意见: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基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是关键
必须落实基层管理者的安全生产责任,实施安全生产责任管理。要将安全生产目标控制、安全设施经费投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安全奖罚、安全专职人员的落实、安全检查和实施标准化作业等纳入基层管理者的安全职责。其次,抓好基层管理者法律和法规的学习教育,从思想上筑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防线。在对管理者的安全生产素质培训上,实行管理者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资格认证制度。培训实行分级负责,针对不同施工项目,不同作业内容,由待业主管部门分级对基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第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管理者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安全培训考核不合格者、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以及违章指挥,任凭员工冒险作业的施工负责人,坚决不予任用。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操作者的安全技能是基础
只有从操作者的思想中真正树立了自我保安的意识,才能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其次,坚持新工人“三级教育”、岗前安全技术和劳动安全常识教育培训是提高操作者安全操作能力的关键。其三,在培养人的安全操作能力方面必须坚持“严字当头、思想领先、令行禁止,标准化作业”的原则,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结合新形势、研究解决新问题,在施工现场作业中力争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遏制事故的发生,并通过培养安全操作习惯,去造就一支既懂施工生产工艺,又知安全,思想过硬、技术超群的施工现场作业的劳动队伍。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安技人员的素质是保证
要加大对安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具有较高安全素质,真正成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明白人”,同时,要求他们要以对企业安全管理负责的精神,敢于向违章违纪、冒险蛮干行为作斗争,抓好施工现场的过程控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4、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是手段
建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和奖罚制度,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风险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身需要和自觉行为。
5、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事故的前提
通过全方位的分析预防手段,把施工中所发生的事故苗子和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与下次施工中人员、设备、气候、作业条件及周边环境等变化而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找也可能引发事故的主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提高安全预防水平。
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的几点意见:
1、做好防护保险方面的措施,做好危险点的安全技术交底;
2、做好物品的放置,不乱放或乱扔物品;
3、作业环境场所必须维持良好,现场要做好围蔽措施,做到不让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4、注意外部及自然界的不安全状态,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5、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等要确保安全可用,存在缺陷的严禁使用;
建筑安全事故严重干扰工期、影响现场管理并带来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同时引发系列的社会危害[1],因此建筑安全形势对建筑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因建筑业的行业特点和建筑工人的群体特点,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2]。而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安全事故占比超过90%[3]。人为失误是在组织管理环境下对风险的不当处理,组织和个体被认为是引发事故的关键因素[4]。当前学者将个体因素分解为理解误差、错误判断、操作失误等意识、能力层面[5],以及工作压力[6]、情绪态度[7]等生理、心理方面,将组织因素分解为教育培训、工友交流等[6]。而影响因素在不安全行为形成链条中的位置、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便是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Karen A. B等[8]通过构建危险情况、安全文化、生产压力与安全态度和安全能力的关系构建社会、组织、个人的行为绩效机理模型; Johnson S. E[9]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探究组织管理与个体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机理; Fogarty G J[10]研究群体规范、群体态度、工作压力等安全氛围的不同维度与个体影响因素的关系机理。现有行为发生机理模型过于侧重心理学的表达,且与组织管理等交互作用,与建筑工人的特点结合较少,从而使发生机理复杂化,且缺少现场的实践论证,对于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治理非常不利,亟待加强对行为机理的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专家访谈梳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个体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模型,并进行验证,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建筑工人行为的个体影响因子是行为逻辑关系的基础,是组织治理、社会管理等的基础[6],其不安全行为的外在表现受内在的心理活动支配[11],心理的调节处理会作用于工作倦怠[11]、工作压力[6]、工作情绪[7]、工作态度[7]等。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建筑工人主体间的差异不明显,而安全能力作为主体差异化的主要特征,在不安全行为发生原因中占重要地位,此外年龄、人格特质等的差异也会引起不安全行为的不同。这些不同的前介因素便形成安全意识和安全动机的差异从而影响行为选择。而安全行为绩效有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12]。根据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和关联性,从而搭建建筑工人个体不安全行为机理模型。该模型由三层系统构成,分别为外界系统、传递界面和个体系统。外界系统为整个行为机理模型的输入层和输出层,传递界面为外界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过渡,个体系统即为行为判断选择系统。建筑工人行为的产生首先受社会环境以及物态的影响,如作业场所面积、气候、作业器械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受传递界面的选择处理,从而输入行为选择信息,供个体系统进行判断。传递界面主要指建筑工人对行为的认识深度,这种认识与工人的个体系统又有密切关系。而在个体系统中,其判断、选择的路径是较为复杂的,不但受个人自身特征的影响,例如年龄、性别、性格等,同时还与后天的安全教育培养有关,其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使行为反馈结果均不同,其他还有工作习惯、行为意识等,最终在内部系统处理后产生行为动机,即传递界面,然后产生指导最终行为的选择,作用于外界系统即安全行为绩效。其具体机理模型图如图1 所示。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个体系统,而相关要素众多,本文通过对6 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记录进行分析,并结合安全管理专家及现场一线管理人员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归纳得出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识在整个行为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
1. 1 安全认知
安全认知是建筑工人对安全管理、技术规范以及事故防范的认知[13],是个体基于安全感知层面下自身心理、态度、情绪等的变化情况[14],是对现场安全的综合反应。现场因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心理、态度、情绪失稳的安全隐患众多,例如临边防护搭设时,建筑工人按照班组长的要求对临设防护设施搭建,但整体的质量以及构件的完整性建筑工人缺乏缜密的心理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因此出现受力杆件无刚性连接等安全隐患,而现场用电及脚手架安拆均有此方面的问题。此外,建筑工人在作业区休息以及未佩戴完整的防护设施进行高空作业,最根本的错误即闲散的工作态度。而这种现象与建筑业作业特点密不可分。建筑工人不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行为有较大的自发性,且建筑行业复杂的工序造成建筑工人业务能力的缺失,难以让每一个建筑工人熟知各项的安全作业要求; 其次建设项目从无到有,现场物品的混乱使得建筑工人的注意力分散,或对安全重视程度降低,产生认知上的偏差;第三,不完备的安全监督检查使得建筑工人的安全认知异常重要,需要自发性的认识到现场作业的风险及危害。
这种行业背景使安全认知对工人的心理、意志等产生一系列影响,从而作用于最终的行为选择。据此假设H1a和H1b为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1. 2 安全能力
安全能力是个体价值观、知识技能、自身稳定性等保障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风险应对能力[15]。几乎所有的专家认为缺乏技能是现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16]。安全认知是由于建筑工人的自身属性造成的,而这种体现在安全能力方面更为明显。例如上文分析的临设搭设和脚手架安拆,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建筑工人不具备该方面的技术知识,此外,基坑边坡防护、大型设施吊装等对建筑工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看似简单以劳力为主的建筑施工作业,实则有复杂的规范标准要求建筑工人严格执行,而此方面与航空、交通及煤矿均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建筑行业涉及专业多、界面复杂造成的,因此对于建筑工人的知识、技能、风险处置能力要求也较高[6]。而知识、技能、风险处置能力、应激能力等互相之间的连贯性较强,可综合概括为安全能力,代表建筑工人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置能力,或对安全行为的选择能力,此因素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的行为选择。据此假设H2a和H2b为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1. 3 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生产活动中对安全现实的认识和表现[15]。习惯性、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在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分析时经常出现,例如电箱未关闭、电缆浸水、木工作业区留易燃物品等。这部分行为与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存有部分交叉,但又不能完全用两部分进行解释。安全意识在建筑业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因其主要由习惯性行为引起,因此类似一颗定时炸弹,在任何场所均有可能发生危害。对于工人而言,这一部分行为特征属于习惯性、无意识性的,是长期工作形成的定势,该定势能够有效指导工人的作业方式,因此存在行为绩效好坏两方面的引导。据此假设H3a和H3b为安全意识对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1. 4 其他因素
安全心理、安全意志、安全情感等在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中出现的频次较少,但此结果不能代表安全心理、安全意志、安全情感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产生不重要,只是受限于建筑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建筑工人的自身特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优于此。在实践认知方面,建筑工人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作业,对自身心理、意志、情感等的稳定性较好,此类因素在安全事故中的影响体现较小,而态度、情绪等能够产生局部影响作用,在此包含于安全认知。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应激能力、风险处置能力均是建筑工人对安全隐患或事故的防护应对能力,结合上文分析包含于安全能力。安全意向、安全习惯等是建筑工人习惯性的作业方式、作业步骤等归纳综合,包含于安全意识。
综上分析,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核心因子如表1所示。
2 数据来源与量表设计
2. 1 研究样本
问卷调查选择重庆、安徽、山东等6 个处于不同施工阶段、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施工现场一线生产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同时选择12 位安全管理专家及教授参与调研。选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调研人员进行选择,共发放问卷共计400 份,回收问卷337 份,问卷回收率达84. 25% ,除去无效问卷42 份,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295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7. 53% 。
2. 2 量表设计
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安全意识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在进行量表设计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建筑工人个体行为机理需求进行调整,并通过与6 位安全管理专家逐一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安全认知( SP) : 指建筑工人对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的个体反应,因本文研究对象为建筑工人个体的内在行为机理,不考虑外界组织、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机理,而将重点置于对建筑工人情绪、态度、心理等引起的变化。参考Hayes B E等[17]的研究,以不安全因素对工人个体内在特征的变化为依据,选取安全心理( SP1) 、安全情绪( SP2) 、安全态度( SP3) 、工友关系为( SP4) 为测量安全认知的量表。
安全能力( SA) : 指建筑工人对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的处置能力,也基于建筑工人个体内在特征,参考Re A[18]等的研究,选取工作经验( SA1) 、理论知识( SA2) 、技术能力( SA3) 、学习能力( SA4) 为测量安全能力的量表。
安全意识( SC) : 指建筑工人将安全与生活工作的融合程度,参考Zhang Jingyu等[19]的研究,选取行为习惯( SC1) 、安全的关注程度( SC2) 、安全的判别程度( SC3) 、作业冒险程度( SC4) 为测量安全意识的量表。
安全服从行为( PB) 与安全参与行为( CB) 的相关量表非常成熟,结合本研究对建筑工人个体的影响,参考Neal A[12]选取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PB1) 、安全作业习惯( PB2) 、安全防护习惯( PB3) 、安全服从反抗( PB4)等为测量安全服从行为的量表。安全参与行为( CB) 为日常工作管理( CB1) 、公司战略管理( CB2) 、管理参与主动性( CB3) 、管理参与影响性( CB4) 等为测量安全参与行为的量表。
3 量表检验与模型验证
3. 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问卷进行试测,选取相关系数和内部一致性值进行判定,相关系数在0. 3以上且显著性水平在0. 01 以下的合理并给予保留。通过试测保留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测量量表的所有题项。然后通过运用SPSS18. 0 分析问卷变量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安全意识、安全参与行为、安全服从行为的Cronbach’s α 取值分别为0. 845、0.914、0. 845、0. 804、0. 730,总体信度系数为0. 903,各观测变量的Cronbach’s α 取值均大于0. 7,说明该问卷指标的数据可靠性得到认证。另外,除安全服从行为数据信度位于0. 7 ~ 0. 8 区间内之外,其他变量均高于0. 8,数据高度可信,属于可信区间,而且总数据信度大于0.9,可信度极高,故该数据可信。变量数据中安全能力与安全意识的KMO值大于0. 8,效度适合; 安全认知、安全参与行为、安全服从行为的KMO值> 0. 7,效度一般; 总数据的KMO值> 0. 8,效度适合。另外,在总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KMO值为0. 870,Bartlett’s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 149. 689,相应的概率P接近0,小于0. 001,说明该问卷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详细数据如表2 所示。
3. 2 模型验证与分析
借助于AMOS21 软件对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运行结果发现安全意识对安全参与行为的C. R.值为1. 63,P值为0. 096,远大于0. 05,安全意识到安全服从行为的C. R. 值为1. 812,P值为0. 070,大于0. 05,选取修正指数MI值最大的依次调整路径,修正后的模型安全意识通过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间接作用于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
而杨辰飞[20]归纳国内外安全意识概念及构成维度,得出安全意识主要涵盖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素养以及身体状态和外在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而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素养又分别包含于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安全意识作为影响变量,处于“外界刺激→态度、心理等认知系统→能力等调节系统→意识、动机等反应系统→行为结果系统”行为链条中的末端,其本身受认知系统和调节系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观测变量调查时,对其的影响作用往往忽略,但不代表在行为链条中不存在位置。
而在实践认识中,较为反复的强调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且在现场不安全行为调查中也发现安全意识薄弱是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然而安全意识受安全认知、安全能力等综合影响,其自身更倾向于结果性的表达,而非影响因素或过程变量。因此在进行安全行为测量时,当出现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的测量时,便影响了安全意识的测量,从而使安全意识不能够显著影响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因此在模型中予以删除符合理论及实践意义。
最终的各潜在变量间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 所示。
注: ***代表P < 0. 001。
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 所示。
3. 3 模型结果分析
模型的拟合指数如表4 所示,χ2 /df为2. 65,位于2~ 5 区间内,说明该样本协方差矩阵与估计的协方差矩阵的相似程度较大,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样本的简约指数PGFI为0. 674,大于0. 5 的标准,PNFI为0. 739,也大于0. 5,都符合要求; 绝对拟合指数RMSEA为0. 075,小于0. 08,GFI为0. 973,大于0. 9,说明数据拟合效果较好,数据的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 912,大于0. 9,接近1,IFI为0. 913,也大于0. 9,接近1,说明拟合结果较好。
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352,说明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起正向作用( H1a) ; 安全认知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381,说明安全认知对安全服从行为起正向作用( H1b) ; 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290,说明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起正向作用( H2a) ; 安全能力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257,说明安全能力对安全服从行为起正向作用( H2b) ; 而安全意识对安全参与行为及安全服从行为引起P、C. R. 值均不满足要求,呈现不显著影响,即H3a及H3b假设均不成立。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部分假设得到了验证,修正后的模型能够满足实践验证。首先,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个体行为机理由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两个维度构成,而两因子对安全行为绩效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352,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377,而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290,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257,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的观察变量影响关系均达到0. 6 以上,能够解释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可以界定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
3. 4 模型讨论
1) 安全认知作为过程变量显著影响安全管理绩效,且在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绩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施工现场复杂的人物环境交叉影响,使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及风险难以消除,而人的行为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境中更易脱离自身控制,疏忽自身的行为认知,从而被动的发生不安全行为。这种行为发生逻辑遵循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意识层面行为处理→外界环境认知→行为波动→ 趋于不安全行为,安全认知在其中起转换连接作用。
2) 安全能力对安全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巨大。个体安全能力是基于工程技术、信息、知识以及经济效益等安全资源对系统的输入,由个体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安全综合效益和实现安全目标的循环过程。刘祖德[15]同时认为安全能力的塑造主要基于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经验的相互耦合作用。
4 结论
1) 建筑工人个体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通过外界刺激作用于建筑工人的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安全意识,从而使其产生相对应的安全动机,最终做出行为选择。
2) 安全认知对安全行为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安全认知作为偏感性的影响因素在施工现场管理中不被重视,但其不稳定的状态对行为绩效的危害是显著的,特别是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
美国安全管理专家塔兰茨曾给事故下了一个定义:事故是一种意外,但未必是致伤或造成破坏的事件。这种事件会妨碍任务的完成。事故发生前一定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条件,或既有不安全行为又有不安全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的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
从已发生过的众多事故中,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理论及亚当斯事故因果理论,可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事故致因模式。
从“物”的因素来看,即本质安全化,就现代科技水平而言,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到绝对安全,完全清除“物”的不安全条件是很难的,也是办不到的。
另一方面,无论物的不安全条件怎样,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认真检查,不安全因素就可以消除,但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不易控制。从统计数字来看,目前发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人的差错造成。因此,要预防事故,更主要是要从避免人的差错开展工作。
个人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对事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同时,对于如何预防事故的现场安全对策措施的探讨和研究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影响人的差错的几个原因分析
通过对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的统计分析,影响人体差错的几个主要原因归结如下:
2.1 操作者个人特性的影响
个人特性和知识或能力的不足;缺乏经验和训练;性格、习惯等。概括起来,人的特性中主要弱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有错误和错觉,这是人的差错的根源;
(2)疲劳(短时间内),这是体力的界限;
(3)缺乏机能的稳定性,有偏差,这是动作正确度的界限;
(4)人的反应速度有一定界限;
(5)对于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容许界限;
(6)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计划和知觉能力也有一定限度;
(7)具有较固定的生理节律;(8)易于受到情感的支配。
2.2受教育、训练和指导情况的影响
(1)操作训练、能力训练不足,安全演练不到位或没有演练;
(2)监督不及时或指导错误;
(3)安全操作说明书、手册、检查表等不完备;
(4)员工相互注意或信息交换发生偏差或误解;(5)教育、训练和指导的方法过时不适应新的生产要求。
2.3受内部管理氛围的影响
(1)作业时间不适应(无理或不自然的作业时间);(2)缺乏合理、稳定、均衡等作业计划;(3)作业标准和规程无效或难于执行;(4)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导致员工不重视、不关心差错问题等。
2.4受作业特性和作业环境条件的影响
(1)持续紧张或长久密切注意的作业;(2)配合协作关系不清的作业;(3)使操作者身体承受负荷的连续作业;(4)不适宜的作业环境(如噪声、异温、照明不良、粉尘、高空、恶臭等);(5)易出故障的系统等。
2.5受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影响
(1)信号形式含义难以区分;(2)设备布置缺乏充裕的空间;(3)表示方法或安全的信息不充分等。
3.人体差错的发生过程
关于人的差错的发生过程曾有不少人研究过,其中以拉斯姆森等人在人的差错发生过程问题上提出的模型最具有代表性。
图2中虚线框内的部分为现场调查的问题。关于人的差错机理(S)部分,包括识别、输入信息的处理和记忆。
通常把产生人的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人(MAN)、设备(MACHINE)、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简称“4M”理论。利用该理论可将图1所述事故连锁反应理论中的“深层原因”——“人、设备、环境及管理的不良因素”做进一步分解,包括以下四方面:
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设备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以及作业方法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
人的差错机理与4M理论结合后应用到生产现场管理,通过有效地控制产生人的差错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尽可能纠正和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可有效降低和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发生数量,对事故预防具有现实意义。
4.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在有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人的差错出现导致事故可以建立如下模型图3。
根据图3,作业行为安全还是不安全取决于作业人员的个人因素,即个人潜在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与工作行为(感觉、认识、决定、能力)四个阶段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联系。行为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之上的,经由思考、总结、判断、决定,而后产生行为,这一过程形成经验。究竟这种行为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进行调整,最终目的是实现安全行为(如图4,行为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中,感知、行为、调整、经验四个因素影响着个人行为的安全性。
5.预防事故的现场安全对策措施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就是控制人的差错的出现,是在现实生产条件下防范事故的最主要手段。
结合人的差错机理与4M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预防事故的安全对策措施。
5.1加强对人的培训教育
这里的人,不仅指操作者本人,也包含生产现场的其他作业伙伴,同时也包含上下级等。员工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正确沟通十分重要。通过全员安全培训教育,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三违”或工作差错之类的事件绝不放过;通过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培训教育,从而使员工在思想上能够重视,在行为上能够谨慎,提高危险作业时的大脑意识水平和提高预知危险的能力,能够识别和正确处理危险情况,并能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应急培训和演练,使员工在危险时能达到条件反射的自然动作,能够紧急避险和正确逃生等。
5.2加强设备本质化安全的程度
对于重要的设备,必须确保联锁装置、故障安全装置等处于可靠有效的状态;合理的机械形状和配置,操作装置是适当的;合理的作业条件;为了易于识别而能有效地防止误操作,对于紧急操作部件应涂上荧光或醒目色彩等。
5.3改善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采取有效方式降低作业现场的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因素的量值,使其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人的危害;
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在使员工感到危险的地方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认真研究协作作业时通话的有效方式,勿出现听不懂作业用语或因不同人可以作出不同理解的模糊用语,保证现场信息沟通的可靠性;
对现场的物品进行科学管理,如将现场物品划分为“经常需要的”、“偶然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三大类等。
5.4强化安全管理
日常安全管理对于及时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防范事故的发生是关键中的关键。非正常作业,应根据需要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对日常发生的不安全事项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配备齐全的安全技术人员;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奖罚措施,落实班组评估结果,落实安技费用等措施。
1.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水平
文化知识的掌握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繁荣,更谈不上安全教育的普及与执行。因此,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长远大计,政府及有关职责部门应把其放在首位,当成大事来抓。
2.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
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是消除不安全行为最基本的措施。只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态度,透过安全教育和训练,才能使驾驶人员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养成正确操作,提高注意、反应的潜力,学会在异常状况下处理意外事件的潜力,提高了安全技能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的资料包括四个方面,即:安全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和安全态度教育。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进行有目的的安全行为,而安全态度教育的目的是给人灌输进行安全行为的愿望。
正确进行安全态度教育就要研究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心理状态。如认为自己经验丰富,能绝对安全驾驶;虽然在行驶上有一些危险,但认为问题不大而继续进行;根本没有感到实际存在的危险;受外界条件影响,没有意识到有危险,或没估计到有危险;认为驾驶很简单,放松警惕;驾车前饮酒或过于疲劳。
对于认识不足,或经常违章的驾驶员,应给予严重处罚;对视力不好、反应慢及患有先天疾病而影响驾驶安全性的驾驶员应禁止领照开车。
另外,进行安全态度教育可采取各种方式,以确保在思想上提高安全认识,确保安全行驶。
3.加强交通巡逻,加大执法力度
巡逻检查和交通执法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透过巡逻检查能够及时发现不良的安全行为,及时进行纠正,防止不安全行为的继续发展而导致各种失误,以利行车安全。加大执法力度,目的是使交通参与者尤其是驾驶员明确违章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饮酒驾驶员的处罚,酒后驾车属于危险驾驶,处罚十分严厉。英国法庭规定酒后驾车撞死人,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最高罚金无上限,另外,还要吊销行车驾驶执照.即使未撞死人,单是被抓到酒醉驾车,
亦以危险驾驶论罪,最高可判处两年有期徒刑,罚金也没有上限。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对醉酒后驾车也做了规定:醉酒的人驾驶机动车辆,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相比之下,我国对饮酒驾车的人处罚较轻,应加大处罚力度。
4.改善驾驶工作条件
从人类工效学角度对驾驶工作条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如改善操作方法;重新设计不合行车标准的道路;改善不良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湿度、噪声等;更换或增加必要的防护设施(包括车内、车外);完善道路交通信息交流与联络,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高等级公路上设Z电视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信息,向驾驶员提前预报,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采用多种检测设备,如酒精检测器、疲劳仪等提前发现驾驶员的不安全状态,避免饮酒、疲劳的驾驶员发生事故。
5.合理使用安全标志
正确运用交通安全标志能够在无人监督下提醒驾驶员注意如何行车,这是防止驾驶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措施,并了解发生危险的具体地点,从而引起注意。我国道路交通标志(主标志)共149个,其中警告标志33个、禁令标志35个、指示标志56个、指路标志25个(包括高速公路)。标志设Z务必思考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合理调节人的心理功能
人的失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合理调节人的心理功能,有利于减少人的失误,促进人的行为的安全化。为此,务必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人的信息处理功能
在人机系统中,人本身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人透过眼、耳、皮肤等感觉器官理解外部信息、由于人的信息处理器的潜力有限,人的感觉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减少的现象。因而,务必做到:
强化信息接收、识别、存储功能;
改善信息的显示,以贴合人的习惯;
合理分配人机功能,使人能够扬长避短。
二、避免精神紧张
工作时的精神负担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在中等的激励状态时,人的行为潜力处于最高点,完成工作时人的精神紧张程度最低。
避免精神紧张,持续适当激励的方法有:
避免单调的工作;
必要的监督、检查;
避免过度激励。
三、持续警觉
“警觉”,是指人从外界理解信息,经处理并透过感觉运动协调,把信息传递到其它部位的最佳状态,警觉水平的下降会使人们忽视危险的存在,低估事故隐患的危险性,以致于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提高人的警觉性十分必要。
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日常生产中有些行为因为细小而被忽略,有些现象因为常见而不被重视,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节、小事,却足以导致致命的伤害。有这么一个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大事管控细,天下难事始于易”。还有这么一个理论“蝴蝶效应”,看似荒谬和极端的理论,却说明事物发展对初始条件具有极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一个不经意、习惯性的动作,造成一起工伤;一次不精细、不规范的操作,致使家破人亡;一份不快的心情、一次侥幸的行为、一个疲惫的身躯等等,都有可能酿成一次事故。
我们开展行为安全观察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及时发现那些细小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安全生产要从防微杜渐开始,“防”在细微之处,“杜”在行动之中。我们应该从注重细节做起,从源头消除偏差,防止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把不安全因素消除于萌芽之中。改变错误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我们作为安全行为观察员之一,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要能够“小题大做”,不能把安全小事看小,也决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小问题。你的一个细小的发现和善意的提醒可能就是斩杀事故这个魔鬼的利剑。
每一个现场操作人员,坚持安全无小事,不能有侥幸心理。似乎是小事,一次没出事,两次没出事,这是偶然。长此以往,思想松懈,把违章当成想当然,出事也就成了必然。有些问题,因为“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习以为常,觉得无所谓。当观察员提出时我们要能够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要知道他们不是没事找事,不是故意刁难,他们在帮助大家减少事故,减少伤害,减少痛苦。但是安全行为观察也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安全工作的一个环节和手段,最为关键的还是我们自身,要能够自觉的做好在生产中的每个细节,增强安全意识,在生命的每条血管中都注入安全因子。
通过行为安全观察,会发现很多细小的问题,比如:有的把一杯开水放到配电柜上面;有的检查和粉水份或均匀度直接伸手去抓;有的切粉时边切粉边和别人聊天等等;问他们知道自己刚才怎么了?有的员工一脸茫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不安全行为,“我一直就是这么干的。”也有些员工马上认识错误,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我又忘了”,当然大部份员工能够坚持正规操作。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个别员工还没有真正做到必知必会,没有做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做到刚性执行规章制度、规程措施。消除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人人都要做行为安全观察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协助、改正。而每一个现场操作人员,坚持做好安全无小事,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把生产安全放在第一,就一定能够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谐生产。
生如夏花之绚烂,在生产生活中,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家人吃一顿团聚的晚餐,让亲人能带着平和的笑容度过每一个匆忙的日子,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
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包括,对不安全行为检查(互检、自检、抽检)、观察预警、识别研究、评审等。
17.1 不安全行为检查
17.1.1 安监站作为本厂的安全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对全厂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监督检查;车间对本车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均负有监督检查、纠正的义务;现场作业人员除了个人不违章作业外,还要互相监督提醒其他人员不违章作业。
17.1.2 检查执行定期检查和动态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检查的原则是厂每月查、车间每周查、班组每日查,遇有特殊情况增加检查频率时,具体调整;动态检查由安监员、包机人对各作业点进行巡回检查,突出中午、夜班的检查。
17.1.3 定期检查与综合管理体系检查相结合,具体由检查组组长召集,安排检查线路和人员。
17.1.4 依据选煤厂安全规程、技术规程、岗位标准、岗位责任制检查。17.1.5 检查重点是停电挂牌、防火防爆和联合作业以及外委施工队伍现场作业。
17.1.6 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作业行为,应现场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给予当事人处理,并要及时在全厂通报。
17.1.7 对重大不安全行为,应当责令暂时停产或者停止一切作业活动。17.1.8 值班人员负责对现场作业人员动态检查,特别对重点的岗位,关键的作业环节要采取重点监控;对本单位的违章人员要给予纠正,对情节严重的违章人员要上报安监站处理。
17.1.9 车间要建立自检记录,要详细记录检查时间、存在问题、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及复查整改落实情况,并建立“三违章人员”台帐。
17.1.10 班组长为本班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随时了解掌握本班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对全班人员作业行为进行动态抽查,及时提醒作业注意事项。
17.1.11 班组成员要相互关照、相互提醒,发现违章行为要立即给予提醒、警告或强行制止;多人作业要有专人指挥、分工明确。
17.1.12 每周班组要在车间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一次安全活动,提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日常作业中的违章人员要开展后果教育。
17.1.13 对于违章人员,各单位要从制度、岗位职责、性格和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可行的整改措施。
17.1.14 对违章人员的教育要使用文明用语,尊重员工,避免因心理因素引发二次违章造成事故。
17.1.15 各部门要把查出的违章人员情况要通知安监站,由安监站将违章人员的姓名、所在单位、违章时间、违章情况、处理结果情况记录存档。
17.2 员工不安全行为观察与预警
通过动态观察员工,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或纠正违章,降低违章的发生率。17.2.1 针对新上岗、经常出错、喜欢冒险等容易出现违章的员工,各单位动态观察,加强监控。
17.2.2 各级管理人员按照规程、任务工序对观察对象的作业全过程进行监控,确认并记录不安全行为。
17.2.3 班组要对于不能立即整改的违章的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7.2.4 对发生频率高、危险性高、涉及到多工种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重点通报,明确不安全行为的纠正焦点,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扭转不安全行为频发的趋势。
17.2.5 通过征集和民主讨论,掌握易于操作、切实有效的纠正违章方法。17.3 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研究
17.3.1 有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是违章后留下行为痕迹,无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是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不会留下可追溯的痕迹。
17.3.2 对于有痕不安全行为,各单位要加大纠正、处理力度。
17.3.3 对于无痕不安全行为,各级管理人员发现后,要立即通知当班班长、安监员,到现场进行责任认定。
17.3.4 对于一般的不安全行为,按照不安全行为处罚条例,给予责任人相
应的处罚。
17.3.5 检查人员,必须对所管范围进行经常性抽查,及时准确进行不安全行为痕迹识别,对易发生事故地段要重点监督,对有不安全行为迹象的人员进行特别关注,反复提醒警告。
17.3.6 对不安全行为的痕迹识别主要管理部门为安监站。
17.4 员工不安全行为评审
17.4.1 厂安监站每月对各单位员工出现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汇总,分析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及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17.4.2 通过每月召开的安全例会及每周安监站针对不安全行为情况的动态分析等管理审查,寻找工作上的差距,提出具体的纠正不安全行为的措施。
17.4.3 每年底对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研讨,找出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心理状态,掌握发生的规律,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7.4.4 安监站每年底对全厂不安全行为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对于管理制度、措施、检查考核等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订完善和改进。
17.5 员工不安全行为积分考核办法
为了激励员工自觉做出安全行为,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实行扣分积分考核。17.5.1 扣分标准
员工基础安全分为10分。根据《员工主要不安全行为表现及其分类》,对各类不安全行为进行量化考核,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特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5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4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中等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3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一般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2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低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1分。
17.5.2 扣分方式
按照扣分标准和不安全行为性质,对责任人进行累计扣分考核,动态监查;凡出现不安全行为,除罚款、待岗培训处理外,根据违章情况进行考核扣分。
17.5.3 不同分值等级相应处罚标准
17.5.3.1 对于扣1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100元的罚款;
17.5.3.2 对于扣2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200元的罚款;
17.5.3.3 对于扣3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300元的罚款,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100元;
17.5.3.4 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4分人员定为“一类不安全人员”,并处500元的罚款,停止工作,离岗培训7天,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200元;
17.5.3.5 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5分人员定为“二类不安全人员”,并处800元的罚款,离岗培训15天,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500元;
17.5.3.6 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6~9分人员定为“三类不安全人员”,对责任人并处1000元的罚款,离岗培训30天;
17.5.3.7 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超过10分,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给予不安全行为人员开除留用或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17.5.4 不安全行为扣分考核方法
17.5.4.1 全厂不安全行为积分管理由安监站统一负责;安监站建立不安全行为人员档案,专人负责积分登记,每月公布一次扣分积分情况;
17.5.4.2 计分情况同时记录在个人入厂安全资格证的扣分记录内;对达到警戒线的个人立即进行强制培训;
17.5.4.3 扣分结果与个人安全风险抵押挂钩,凡是有扣分的员工,否决其季度安全风险抵押;
17.5.4.4 对于每发生一次不安全行为的人员,全年安全奖按30%扣除兑现。
17.6 职工上下班通勤管理制度
为加强安全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确实保障职工上下班通勤安全,依据准能公司《点岱沟工业厂区交通管理规定》的文件精神及选煤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7.6.1 凡在薛家湾居住的职工,上下班必须乘坐公司指定的通勤车辆,不准驾驶私车、摩托车或乘坐其它交通工具,否则责任自负。
17.6.2不在薛家湾(如柳请梁、陈家沟门等地)居住的职工,由本人携带所属车间证明和驾车相关证件,报厂安监站审核、留档,由厂安监站向公司安监局写出书面报告,依据安监局批复结果执行。
17.6.3持有通行证的职工,必须按照通行证所指定的路线、左侧或右侧标志行驶。
17.6.4 持有通行证的职工,驾驶车辆速度要符合道路限速标志的要求,不得和通勤车抢道,在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泥泞路面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5km/h。
17.6.5 持有通行证的职工,在通过点岱沟工业厂区保卫处岗楼门口和指定的路线通行时,要主动停车接受安监员和保卫处人员的检查,服从管理。
关键词:人的不安全行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经济的繁荣, 地铁施工项目逐渐增多, 在地铁施工项目中, 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 由于人员众多, 增加了管理难度, 加之施工的高复杂性, 导致地铁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安全事故, 同时也影响施工顺利进行。为避免施工过程中人为不安全行为, 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 提升安全意识,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1 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1.1 个人原因
施工人员是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人的生理、心理及素质均是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地铁施工过程中, 尽管有机械协助, 但人的工作量依然较大, 长时间工作后, 人体所承受的负荷越来越大, 当达到极限状态时, 不仅工作效率会降低, 辨别危险的能力也将会降低, 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此外, 人在身体疲惫状态下, 感觉器官会变得迟钝, 易引发不安全行为;施工过程中, 人的心态受到环境影响时,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情绪变化, 当情绪不良时, 不安全行为发生率提高;当人的安全意识及技能水平都比较低时, 也会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1.2 组织原因
通常, 在地铁施工进行之前, 应该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 并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地安全培训, 提升人地安全意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 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地落实缺乏有效性, 安全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1.3 工作环境原因
研究表明, 工作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地铁施工现场环境较差, 温度及湿度都非常高, 其不仅导致施工难度增加, 施工人员工作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 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可能;其次, 人长时间处于恶劣环境时, 注意力集中性差, 加之机械设备噪声地影响, 导致人为不安全行为频发。
1.4 领导管理原因
在施工过程中, 领导的态度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态度, 当领导管理层安全意识较差时, 施工人员自身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会降低, 导致施工过程中由于大意产生不安全行为, 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 基于不安全行为的施工安全管理
2.1 在施工现场设置完善的安全标识
施工项目中安全标识地设置具有一定警示作用。地铁施工项目中, 为了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 可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相应安全标识, 做好安全措施;设置信息栏, 在栏内通报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 张贴事故照片等, 并组织施工人员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 强化人的安全意识, 提高领导层对安全的重视程度[2]。
2.2 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噪声、粉尘、照明等均会对人产生一定影响, 导致人产生不安全行为。为了提升人行为的安全性, 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依据相应规范要求, 保证施工现场温度及湿度适宜, 并通过相应设备对现场的噪声、粉尘等进行合理控制, 从而提升施工人员工作舒适度, 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
2.3 加强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在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展开安全培训之前,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术情况进行相应调查,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安全培训的内容, 从而有效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升工作技能及操作的准确性, 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
2.4 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安全制度的建立为管理有效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要建立例会制度, 在每周进行的例会中, 各施工小组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通过奖惩制度激发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监督, 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 结语
在地铁施工中, 通过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 提升安全管理的效果, 避免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以促进施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伟珂, 孙蕊.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地铁施工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4, (6) :54-59.
可能的后果
采取的措施
备注
进入作业区域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
磕碰、砸伤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活动及规范性培训,工作时相互纠正。
作业中未穿戴符合安全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人身伤害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活动及规范性培训,工作时相互纠正。
劳动保护服装不合体
工作不协调
更换
作业现场穿拖鞋作业
扎伤、坠落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活动及规范性培训,工作时相互纠正。
指定区域、类型作业不穿安全鞋
触电、人身伤害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活动及规范性培训,工作时相互纠正。
操作旋转机械时戴手套
卷入事故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气焊气割作业不戴护目镜
职业病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焊接作业不戴口罩
职业病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与正在作业中的人交谈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酒后进入施工现场或上岗作业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未在指定区域内吸烟
火灾、爆炸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作业时间内在作业场所嬉笑、打闹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在照明不足的情况下作业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操作机械时精力不集中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随意触摸不熟悉的机械、器具及控制开关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无许可证件从事特种作业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作业前不对所用器具进行安全检查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私自拆卸所用工具上的安全装置
人身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加强监护作用。
乙炔气瓶放倒使用
爆炸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下雨时露天进行气割、电焊作业,不采取防触电措施
触电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潮湿环境进行电焊作业,不采取防触电措施
触电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未经许可,随意拉设临时供电线路
触电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电焊工不对焊机进行保护接零
触电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电气设备没有收工后及时切断电源
触电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气焊气割设备在使用后未及时关闭电源
火灾、爆炸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用火或泡沫灭火器扑救尚未断电的电气设备
漏电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电气开关下存放易燃易爆物
火灾、爆炸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安排、默许无证人员上岗
工作中出现错误,导致工作现场混乱
严格履行特种作业无证人员禁止上岗的原则。
未制定预案,作业前未制定安全措施
导致工作次序混乱,危险作业
加强对工作的分析,做好安全措施。
私自存储燃油等危险物质
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