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壮阔的江面之景

第二联:“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春潮涌动, 江面与岸相平, 更显示出江水的浩渺, 视野的开阔。一幅满江春潮图, 在诗人的大手笔下洋洋洒洒地表现出它的恢弘气势。而“风正一帆悬”, “风正”表明风顺而不猛烈, “悬”, 表明白帆高高挂起, 青山之下, 绿水之上, 白帆高悬, 是多么美丽的点缀, 景物相互映衬, 又是多么的和谐。“风正一帆悬”这一句尤为精彩, 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是多么的得意, 这种喜悦之情更给启航人增添了信心。

二、喜悦的迎春之意

第三联:“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就是太阳, 古人认为日出于海, 故称“海日”。“江春”就是春天, 诗人以“江”对“海”, 也是对偶的需要。这两句, 一方面是写景:眺望江面, 夜色未尽, 但一轮红日已从东方升起;江南春早, 虽还在旧年腊月, 已有春风吹拂, 春水荡漾, 春意满目。一方面写出时序的交替, 时光匆匆, 时不待我, 更重要的是, “海日”、“江春”这是新的事物, 代表着新的生命, 具有强大的活力, 它驱尽黑暗, 赶走严冬, 旧的事物终究要被新的事物所代替, 它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三、含蓄的思念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红日东升, 春回大地, 而诗人则行舟江上, 人旅江南, 一种漂泊羁旅之感, 一种怀乡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也许父母妻儿在等着他的书信, 盼着他的回归与家人团聚。可是航船在发, 只有那一群北归的大雁, 请你们给我捎信, 向家人问候吧!诗人借“雁足传书”的典故, 表达自己的淡淡乡愁, 一种思乡之情感染着读者。

《次北固山下》再解读 篇3

王湾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或漫游或干谒,无从得知。但其漂泊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这样一首看似平易晓畅的思乡之作中插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突兀而又让人颇费斟酌的诗句了。海日,江春,残夜,旧年,这样来来去去,新新旧旧,匆匆交替的情景,不就是诗人身在“客路”漂泊无依的境遇的写照吗?而且这种漂泊无依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更进一步说,这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境遇。

因此,诗人最终的指向是回归,回归那冥冥中的精神庇护所。而洛阳,作为诗人的故乡,当然,这种回归,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诗人在吟诗过程中,他只是遵循白己的情感脉络,下意识地就转向了对故乡的思恋。至于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层层剥离,不断深入地挖掘了。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4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指驿道,是陆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夜将尽未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6)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据《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汉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六、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

江南意

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从来:向来。惟:只有。偏:独特。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同的感受。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故久不能归,看到江南的春景,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的是数之不尽的文化瑰宝,而诗歌,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是“我手写我心”最好的诠释。

九、作业安排

(1)堂上作业—背诵《次北固山下》。

(2)课外延伸:请你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改写成一段话。

(3)示例:请用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改写成一段话。

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学法指导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预习形成

1、找出各首诗中的生字注音,难写的字写会。

2、查阅资料:简介作者作品,

(1)曹操

关于汉乐府诗

(2)王湾

(3)白居易

(4)马致远及散曲

3、理解文题,概括诗意

(1)《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3)《钱塘湖春行》

(4)《天净沙秋思》

合作展示

一、《观沧海》曹操

1、导学:这时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思考题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导学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2、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导学: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2、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③“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导学: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的画面。

3、赏析这篇散曲在写景、抒情上的特点

检测反馈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部分:

1.填空:(4分)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5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7.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分)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5分)

(二)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5分)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行不足: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5分)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5分)

(三)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5分)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5分)

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5分)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5分)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

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

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字,晚号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

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作者:)

训练二

一、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2、枯腾老树昏雅()

3、路转溪头忽现()

二、填空。

1、《次北固山下》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2《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3、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B、悲伤C、惆怅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5、本曲运用了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二、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

三、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元代

《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

《钱塘湖春行》王湾四言乐府汉朝

《天净沙秋思》白居易七言律诗宋代

四、请找出本课四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6

清城区飞来峡一中:罗水梅

学习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

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主题归纳,领悟诗情。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等,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那么,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明确: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请你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

八、板书。

首联——旅途之景

颔联——江水之景

颈联——江春之景

尾联——思乡之情

上一篇:关于推行太谷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下一篇:论文阶段性小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