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活动总结(推荐13篇)
一、课堂反馈:
丛丛老师的《给我们帮助的电话号码》本节课,幼儿知道了110、119、120这些特殊号码和它们的作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准确的拨打急救电话。但是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不能随便拨打。
运动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宋老师的《身体骨碌碌》主要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实施的,其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自己身体上有哪些部分是可以做运动的?并让他们知道在游戏中不要发生碰撞。一首歌曲《动一动》来进入本次活动的,因为这首歌曲当中主要设计到了今儿个部位的动作,比如:头部、脚、屁股、腰、小手等的动作,能很好的与主题衔接起来,孩子们做的特别的认真,接着又引出另一个游戏:小手小脚。首先是老师先演示了一遍让孩子仔细的看老师是如何做动作的?然后让孩子跟着做,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孩子们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在最后一个环节当中,主要是让孩子体会在游戏中不要与他人发生碰撞,由于垫子太小以至于使孩子活动起来不大但,玩的不尽兴。
赵老师的《调皮的风》,以多种形式让幼儿感受风的好处与坏处,启发幼儿讨论如何只让风作好事不做坏事,孩子们在试一试、玩一玩、做一做中学的了知识。
杨老师的《树真好》以游戏贯穿课堂,与电教器材紧密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枯燥的数学知识。
以上的教学活动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这些教师没有固有的框子,有干劲有闯劲,善思乐思,勤学好问并勇于实践:
一是注意教学内容的整合化,将知识、情感、态度等加以整合,将多种智能加以整合;
二是注意教学策略的综合化,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育资源,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
三是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化,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既注重面向全体又注意个体差异,在积极有效的互动中,在富有弹性的目标追求中,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是注意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让幼儿相互之间、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集体的、个别的评价,使评价起到应有的激励功能。
二、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1、课堂教学中要多关注孩子的反应及内在变化。
2、课堂教学中兼顾有差异的孩子,是不同层次孩子都有所得。
3、多探索教师和孩子提问的质量,使课堂体现思维的深度,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4、注意教学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5、多学习现代教学方法并不断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育新理念下我们共勉的几点建议:
1、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幼儿,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幼儿,而要面向每一个幼儿。
2、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唤起孩子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孩子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孩子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
5、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6、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建设, 工作刚刚起步, 针对我中心的现状, 结合此次培训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如果把活动中心比做一艘船的话, 发展规划就相当于它的目的地, 一盏指路的明灯。这盏灯不仅引领着中心的具体工作方向, 还有中心未来的整体思考, 它包括硬件建设、管理机制、人员配置、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建设、品牌打造、经费保障等等。中心今后将发展成为集德育、科技、艺术为一体的专门的校外活动教育机构, 中心下设办公室、培训部、活动部、后勤部。发展目标是把活动中心办成孩子的乐园, 人才的摇篮。
二、创建一支优良的校外教师队伍
校外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而育人主要靠教师来实现。通过与专家、各地学员交流得知, 各地活动中心人员都不多, 但各种培训班的教学活动及各活动室的全年正常开放都需要大量人手, 把所需要的人员都调到中心来显然是不现实的。综合各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考如下:
第一, 拓宽渠道, 广纳人才, 将具有艺术、科技方面特长的教师选调到活动中心来工作。
第二, 活动中心聘请的学校艺术、科技类等兼职教师, 在中心的工作也算工作量, 并且在考核、评优上适当给予优先。
第三, 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对专、兼职教师严格考核。如聘请兼职教师上课, 按照课时费的标准支付报酬。如果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对于以后开展教学, 提升教师整体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使教师们在活动中学有所长、教有所乐。
三、做精做新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
活动是校外教育的载体, 是校外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我们将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新。做到:“热”:活动组织气氛热烈;“实”:活动内容实在;“新”:活动形式新颖;“情”:活动设计富有情趣;“深”:活动创意追求高深;“长”:活动要以育人为本, 立足长远。
四、加大宣传和接收新信息的力度
积极争取团委、县妇联、县科协、县关工委支持, 及时向他们汇报中心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通过中国科技网、中国校外教育网等, 不断了解最新的校外教育动态和信息, 与全国一些大型赛事接轨, 使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 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主题班会竞赛的特点
参赛的每一节班会课都是设计出来的,它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主题班会的设计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这种“样板”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
1.主题鲜明
本次参赛的14节主题班会课,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放飞理想”“树立自信”“感恩父母”“学会容忍”“传递温暖”“向幸福出发”“我的健康我做主”等。
2.贴近实际
从主题确定到活动设计与开展,绝大多数参赛课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原点,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近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3.推进有序
班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遵循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要强,并能逐步推进,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性。例如,“Hold住幸福”的班会流程是:认识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珍惜幸福;“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的班会流程是: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等。
4.触及心灵
在本次大赛中,几乎每节主题班会课都有亮点。例如,在“Hold住幸福”的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撒全场;在“放飞理想”的班会上,学生用相声的形式谈理想,新颖别致。
可见,主题班会竞赛为我们今后设计班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主题班会如何“更上一层楼”
1.深化认知,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但都识之甚浅,例如“幸福”“宽容”“感恩”等。所以,在班会上,应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例如, “Hold住幸福”这节主题班会就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帮助)、 珍惜幸福(游戏)等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向幸福出发”这节班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换种心态就会获得幸福,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可见,从主题确定到情境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
2.重视学生个体幸福生成和集体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可见,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在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那种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那种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
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合理的班纪班规、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谐的班级氛围、浓郁的学习风气、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放飞理想”这节班会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也有利于创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很好地统一起来。
3.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三者缺一不可。例如,有一节班会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涉及的案例主要是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在整节主题班会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根本就无法达到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所以,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确定以及素材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在本次主题班会竞赛中,有一节涉及中学生为举办生日聚会而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品性的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生日”本是母难日,青少年过生日应该以感恩和孝敬父母为主题。当前,中学生大摆生日宴会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
4.重视主体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班会应当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在课堂上,我们应当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在班会课上,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的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在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例如,在本次大赛中, “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这一主题班会设计得比较好,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 “一碗面,两句话”和“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了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5.坚持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一节以“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班会就有些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全是古代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学生的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从活动的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要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样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班会采用何种形式,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在一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在表演时却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使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性、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异质事物的宽容度,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等,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刘建德,湖南省常德市教科院德育教研员】
责任编辑/张红灵
在第一个关键词激情中,听完王君老师的讲解我最大的感触是做老师要有“野心”。对教育现状要有“野心”,认同并且接受现在的教育现实,但不妥协于它,要有“野心”能让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茁壮成长。对课堂和教师这个职业要有“野心”,高度认同教师这个职业并且为其奋斗一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在这个阵地中把仗打漂亮,打胜利,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职业幸福感。
其次是第二个关键词:思想。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感悟教育思想,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锤炼教育思想。这个关键词给我的感悟是相信。做一个相信的老师,而不是否定的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命运安排,老师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成全自己,找到自我认同感,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他们,告诉他们不可以,不行。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幸福是有不同的定义的。
第三个关键词:韧性,韧性是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与眼前利益无关的是事情。感触最深的就是王君老师每天五公里的坚持,对马拉松比赛的坚持,学习也是一样,凡事重在坚持,去体验刻骨铭心的咬牙坚持,在教学事业中我理解的这个韧性是做到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不急于和教学要结果,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个学生都会给我们惊喜。
第四个关键词:改变,正如王君老师所说“一流的教师创造变化、二流的教师适应变化、三流的教师被动变化、四流的教师顽固不化”,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试图在教学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定程度的改变,要时刻有所创新,思维自主,成为独立思考者。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12月2日我园开展了一次区域活动展示。通过观看各班的区域活动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每班虽然都准备了4个区角以上,但有的区角孩子们根本就不喜欢玩,即使玩也是马马虎虎。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或是操作难度大(或过于简单)。我们可以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问题二:教师的指导不当:一是急于指导,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二是“放羊吃草”,对孩子的发现漠然处之,使智慧的火花瞬间泯灭。要解决此类现象,教师应树立幼儿是区角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教师既不能高高在上进行灌输,也不能自由自在放手不管,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孩子要多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孩子出错,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沉默的指导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的信息,要观察幼儿兴趣点,以及游戏中一些有必要老师介入的情况,要观察幼儿语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为指导幼儿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学校各部门在课改工作中的作用。
1.由学校分管副校长会同教务处、教研组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学校课改计划的制订。
2.教导处要加强课改工作中的校本培训、教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务处要着重落实县进修学校课改课题的工作精神,并积极搜集有关重要的课改文章供教师学习。
3.分管副校长和中层领导要继续深入课堂,一学期至少听本校教师上课60节以上,并及时做好评课指导反馈工作。
4.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月全校性公开教研活动不少于一次,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大赛,具体了解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校课改实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1.学理论文章。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和课余时间认真研读有关书籍和杂志上的课改理论文章,把其中的精华和自己的感受及时摘写在学习手册上。
2.学他人的教学案例。多看一些他人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积极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
三、加强校本培训,深入课堂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抓好教师集体备课工作。
2.组织好教师公开课和研讨课。每月,各教研组要组织一次研讨课。学校根据督导听课和教师平时课堂教学情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
3.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成功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要求做到每学期写1篇教学反思,每学期1篇教学案例或1篇教学论文。
四、尝试教学评价改革。
1.评价目标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入手。既重视在课改实验过程中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又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将结合我校制订的优秀学生评选方法,改变由任课教师评价转向由任课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参与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也由学校行政评价为主转向自评、教师组评,学校评三者相结合。
3.评价方法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重在真实、鼓励。除了单元练习、期末考试等以成绩评价外,还要注重课内课外的过程性评价。成绩评价除了纸笔考试外,还要注重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操作、口语交际、朗读等方面的评价,要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五.聚焦课堂,改变方式,培养课改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课改核心是聚焦教学,聚焦课堂。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1.抓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播者、讲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2.抓课堂氛围的营造,积极构筑师生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学习者,应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提倡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营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学生小组合作的良好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3.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交流、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
4.是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完善小组评价,多鼓励小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一节“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课就适合进行探究教学。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蚯蚓,深入细致地观察与实验,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生物适应环境的认知。虽然整节课上下来很顺利,却无特别出彩的地方。看似热闹的探究活动其实却浮于表面,学生综合能力究竟得到了多少发展值得探讨。反思整节课的设计与教学,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估计过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实验操作技能;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在交流关于蚯蚓运动以及对于刺激的反应的实验方案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学生的讨论、交流不够充分;三是部分小组的成员在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个别小组无法正常开展实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采取如下一些主要措施。
一 、准备充分,有效应对探究活动中的突发问题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会出现很多不同的问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明确目标,引导他们分析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开展好每一步探究活动。活动中还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纪律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等。活动结束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对活动中的突发问题和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等。
只要准备充分,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就能应对自如。学期初,教师需要对整个学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盘考虑,制定学期计划。如一些背景资料的搜集(图表、图片、数据、模型、标本等),调查、访问、参观等都要早作统筹安排;对有些探究活动,教师要亲自动手进行验证。只有教师自己动手,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准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
教师可将有关探究活动的背景资料做成学案提前分发给各小组,给学生搜集、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留有充裕的时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少走弯路。对于所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把握好侧重点。因为有的探究活动只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也容易获得;而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搜集、整理和解读。对于不同的探究活动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了侧重点,才能避免盲目探究,节省时间。
二、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探究欲望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学。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简单地将探究教学理解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设、得出结论。那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探究欲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上,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环节的难度不同设计成不同的探究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观察与思考(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探究与模拟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资料分析(蚯蚓的呼吸)、技能训练(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课外实践(蚯蚓的再生)等不同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方式,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三、优化活动组合,保证自主学习中的个体发展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交际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说话得不到认同,操作时常常被组员责备,长此以往,他们会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并会产生依赖性,这极大地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效果。
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班级成员的具体情况,将兴趣浓、积极性高、能力强的学生均分到各个小组,这样可避免出现弱势小组。二是认真选举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要明确:对组内成员进行任务分工,组织小组讨论等。三是培养生物学科骨干。可将科代表和选出的小组长组成一个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生物知识的补充和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让这群骨干在探究活动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四是抓好后进生的工作。对于个别发展水平差一些,或性格内向、在探究活动中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爱,尽量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工作,及时提醒和暗示他们遵守纪律。
探究性学习给广大生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立、自为、自律?我想只有通过实践去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才能让我们的探究活动名副其实。
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对生物课堂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这样一节探究课入手,就如何有效应对课堂突发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及优化活动组合等方面对整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进行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评优;结合程度;水平定位
一、教学目标的可行性程度
1.教学目标过大、过空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重点突出,而不能够照搬课程目标或者以学习内容代替教学目标。针对健康知识与健康技能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学生学得是什么,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个程度是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可达成的,从而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2.教学目标要符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水平目标的要求
二、健康知识传授和健康技能传授结合程度
教学应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健康教育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游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有几位参赛教师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用于本次优质课的教学,很好,但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下,还要特别注重健康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拓展活动,达到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水平定位,教学容量的适当程度
本次评优活动课题的选择、教材的整合基本符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要求,但课题涵盖量大,比如“运动与营养”“运动与学习的关系”“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运动安全”等。课题大,不能根据合适的教学内容来设置合理的教学发展目标,就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还有的课教学容量大,导致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本次课的教學目标也难达成。
面对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而健康教育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保健能力、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充实知识、提高水平。而现行健康教育教材还不太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知识,以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把握教材,透彻地理解教材,创新地使用教材,
调整教材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让健康教育真正登上学校教育的
舞台。
我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学习到了两位老师身上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技巧。
一、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有效拓展
课堂上资料的拓展能激发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本堂可中,x老师多次恰倒好处地设计拓展的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书面的表达能力。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一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文本处理,新颖独特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上的自学批注和批注方法指导无非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有关重点句段,并品读,感悟情感,更为精彩的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提升为“海鸥送别老人”时的依依不舍、深深眷恋之情。然后,x老师预设情境,充分引导学生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进行感悟、体验和交流,让他们尽可能把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和海鸥对老人以汇报恩情的亲人般的爱的情感更加丰满,并得以深化。
本次教研活动是由三年级组全体科学老师共同参与的,以“研究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通过此次教研活动,让科学老师们对于教学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经过张春华老师的精心准备,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形象、扎实有效的课。先对此次科学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们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更大程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2、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张老师始终把握住整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学的“实”。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应该是备学生,只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让老师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3、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张老师本堂课在练习的处理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特别是在如何区分“短路”、“短路”知识点上,学生掌握的情况很好。
5、课堂氛围融洽,张老师能对课堂情况和学生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求真的过程,针对实验的失败,张老师能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重拾信心,同时也保证了课堂的效率。
可以说,此次科学教研活动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三年级组的每一位科学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师生
一、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理念概述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新课改对所有学科提出的共同要求。首先,它意味着学生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知识为探究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引导式;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新课改后的教学更加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互动;再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包容学生犯下的错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简单地指会做数学题,而是懂得数学符号的含义、懂得数学概念和以及术语的含义、能够在新旧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连结、善于运用新学的数学知识思考问题、具备复习总结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来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习得基本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技能的同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以活动为主的数学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强调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尽可能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甚至是直观的知识,使艰涩的数学学习成为生动有趣的物质化活动。相比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张讲台,教师讲学生听,几乎没有教学活动,新课改提倡为学生提供在数学活动中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真正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存在问题不仅仅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通常人们在分析教学问题时侧重从教师方面找原因,其实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态度的问题。在任何时代任何阶段,都有少数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学习一事得过且过,虽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学生自己的心理特征及爱好还是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用功学数学。
2.学习能力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找不到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无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自我监控,甚至不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比如一些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知道“勾三股四玄五”的规律,却忽视了这一定律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3.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固定的阶段,数学是一门需要学习者勤加练习,多思多想的科目,然而许多学生不愿复习巩固,仅满足于完成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随着新课改而更新。一些中学数学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轻车熟路,即使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部分观念和做法,但行为惯性还是使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教法,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新课改倡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仍然停留在“一对多”的传统班级授课模式,认为分组会造成纪律混乱,探究会降低学习效率以及浪费课时。
2.教学目标定位狭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即学生要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课改还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然而许多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局限于“考什么教什么”,致使三维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3.对数学教材的处理呈现两极化。同一本教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情的学生来说,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教师只有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创新创造,才能发挥其功用。当前数学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存在两个极端的问题,一是处理教材太随意,不顾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解决数学教学活动问题的对策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却也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环绕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事件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的现成的素材,数学教师只要善于发掘生活中有趣的、学生关注的物体和事件,就能轻松地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只有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二)发挥教学智慧,合理使用教材
针对上文提出的教材处理呈现两极化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坚持“教材只是特殊的例子”的理念,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按部就班地讲教材,那么这样的教师是缺乏创造力的,又怎么期待这样的教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新课改强调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要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主要就是通过紧密联系学情,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的方式。另一方面,即使发挥创造力也要切实遵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教材是编写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精心编写出来的,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数学教师只需在遵循教材知识顺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发挥创新,便可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三)遵照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遵照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与严肃认真的解答,对学生的错误要有包容和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其次是以三维教学目标为准绳,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再次是精心设问,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提问。教师提问的方式决定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低效或无效提问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思维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学生的思索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将学生引领到新的高度。
总之,随着“新课标”实施的逐步深入以及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亟待提高,尤其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在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会美.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2).
[2] 安淑华、吴仲和. 怎样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J]. 人民教育,2007(11).
[3]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幼儿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表现出的问题
( 1) 教师的示范行为过多 ,幼儿的主体性被忽视。在幼儿动手作画之前, 教师的示范行为过多, 势必限制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减少了幼儿动手操作、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只能照着范画进行模仿,创作思维受到了限制。笔者观察发现,一些教师每一步都做示范,用什么颜色涂色,在画纸中间画什么,在底部画什么,都会涉及,导致示范时间过长,幼儿动手操作、发挥想象的时间被缩减。多数教师选择用范图示范, 少数教师示范绘画的工具材料,且大部分教师完整示范绘画内容,只有少数教师考虑到给幼儿留出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做了部分绘画示范,幼儿的需要和主体地位被忽视。
( 2) 教师讲解时间偏长,语言直白、缺少趣味性和艺术性。绘画课的大部分时间应让幼儿自己操作,自由发挥。在绘画活动“漂亮的毛衣”教学中,教师准备了一件空白的纸质毛衣,贴在展板上,要求幼儿用线条、图案、颜色去装饰毛衣。教师在讲解中,借助实例,说到:“你看这毛衣多漂亮啊,领口是连续的心形,袖口和底边都是波浪线,毛衣的中间是一朵向日葵。”教师说完后请幼儿操作。教师的讲解语言乏味,缺少引导性和创造性,直接参照实例和泛画直白讲解,一个人唱独角戏,与幼儿的互动性差。
( 3) 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水平不高 ,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低。绘画教学中,教师提问多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即幼儿可以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答案的问题。如:这是什么? 它像什么? 推理性问题较少, 即需要幼儿联系已有经验进行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问题。而评价性问题已基本消失在绘画教学中了,即需要幼儿综合所有的知识并渗透情感因素的问题。
在集体绘画中,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因此,要想提供给幼儿高质量的教育,最终必须转化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二、改进措施
( 1) 把握示范的时机和度 ,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许卓娅教授认为,绘画活动中的示范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把握好时机和度,在必要时示范可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用他未曾或不能独立想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但同时又要避免用范例去限制幼儿,应不断鼓励儿童独立表达。
适度示范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水平和作画难度, 控制示范的简易程度的方法。依据内容不同可采用完整示范、部分示范、分解示范、不同方向示范等。进行示范的时候,要选好位置,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示范要慢,清楚而明确,并适当加以解释,注意示范和讲解的同步,让幼儿明了。相同的题材,不同年龄的幼儿可采用不同示范方法。
在大班半命题绘画活动“快乐的……”中,教师导入:“周末你们都去哪游玩了呀? 大家快乐吗? ”有人去公园很快乐,有人看到鲜花很快乐,有人听到小鸟在欢快的叫……“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帮忙, 幼儿园新一季的主题墙布置需要大家画出快乐的事物,画出你认为快乐的人、快乐的事情、快乐的动物! ”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作,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幼儿的思维被打开,想法也愈来愈多,原本固定的绘画主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开放了。幼儿画自己所想,不会出现不会画而呆坐的现象,幼儿创作出的作品也不会出现重复。
( 2) 提高幼儿教师绘画教学的讲解能力。教师的讲解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首先需要条理清晰。教学语言应具有鲜明的逻辑条理性, 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明白动手操作时要做什么,具体怎样去做。其次,教师的讲解应该生动、富有趣味性,忌用指令性的语言。教师不能仅仅为了教学效果和作品展出效果而使用指令性语言,抑制幼儿的发挥,比如,太阳一定要涂红色,草地一定要涂绿色,河水一定要涂蓝色。
( 3) 提高幼儿教师提问和回应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有效交流的工具。高质量的提问, 可以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提高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像“喜不喜欢? 漂不漂亮? 想不想? 愿不愿意? ”这些口头禅似的无效提问充斥着课堂,早已让幼儿形成习惯性的回答,教师问得越积极,幼儿感觉越无趣,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 没有其他选择。提问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就起不到好的指导效果,就影响到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提问:“菊花有哪些颜色? 花瓣有什么不同? ”这样,幼儿的思路就会被打开,让幼儿把观察的视野放大,把比较的范围扩大,才能真正开启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
1、认识传统节日中秋节,知道其来历及有关习俗。
2、欣赏各种各样的月饼,愿意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中秋节的课件、幼儿带来的各种月饼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猜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猜猜看是什么?(月亮)
2、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月亮最圆吗?(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3、那你们知道中秋节是怎么而来的吗?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吃果实赏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二、说一说
1、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和爸爸妈妈可以怎么过中秋节呢?
2、那你们还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课件)
3、原来,中秋节的时候,人们可以做那么多事情来过节。中秋节的时候,最少不了的就是月饼了。今天小朋友也都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对吧,谁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月饼呢?
4、简单介绍不同种类的月饼。(课件)
三、分享月饼
1、今天有那么多各种味道的月饼,让我们一起听着好听的中秋节的歌曲,一起与好朋友分享你带来的月饼吧。
2、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乐曲《春江花月夜》,边听音乐边分享月饼,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中秋节活动反思:
孩子们最喜欢过节日了,,对节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中秋节还没到的时候,很多孩子们就在议论着“中秋的时候我要和爸爸妈妈做??”“妈妈给我买了许多好吃好看的月饼”等等。因此在中秋节期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去体验中秋节美满团圆和喜庆丰收的快乐氛围。活动前,我们通过家园互动,请家长们帮助孩子一起收集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孩子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地如更多的认识中秋节。
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很积极地与同伴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妈妈说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节日,很早很早以前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以后,大家都很想念她,于是就选择在月亮最圆的那天拜月亮。”“中秋那天,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中国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等等。在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享中,自己获得了关于很多中秋节来历的经验,也知道了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孩子们在七嘴八舌中对中秋节的兴趣更高了。
此外,我们还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请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活动中,孩子们欣赏着音乐分享着月饼。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还会自己在点心店里制作着各种各样的月饼。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开展关于中秋节主题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收集资料、集体教学活动、角色游戏等等多种形式,更加透彻地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传说以及一些民间习俗、民间的节日文化,并让幼儿进行了直接体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1.中秋节活动总结
2.社区中秋节活动总结
3.学校中秋节活动总结
4.20中秋节活动总结
5.中秋节亲子活动总结
6.社区中秋节活动总结精选
7.中秋节活动总结
8.企业中秋节活动总结
9.最新公司中秋节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07-23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07-12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06-10
空中小屋教学活动反思06-15
语文老师课堂活动教学反思10-09
《菩萨兵》教学活动反思10-28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06-07
瓶盖小动物教学活动反思06-21
语言活动《小水滴旅行》教学反思06-30
小班语言活动的课后教学反思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