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优秀教案(通用10篇)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诵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第2课
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 12 个生字:“居、草、烟、童、散、归、纸、晓、眠、落、知 少”;会写 6 个字:“飞、少、忙、多、早、学”;学会新偏旁:“竖心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以读为主,读中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春天的美好;
(2)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4、重点、难点分析
1.朗读、背诵古诗,体会春天的美好。2.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2.多媒体课件。3.投影仪。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
(一)(展示课件第七屏)展示作者简介:“高鼎是清代后期诗人,他的诗善
于描写自然风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画》。”学生齐背《画》,教师朗读简介。《村居》是高鼎的另外一篇有名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村居》。
(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三)有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首古诗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学生 回答)
二、解诗意
(一)初读全诗,认识生字:
1.(展示课件第十屏)出示视频,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2.学习偏旁:“竖心旁”。竖心旁的笔顺重点标出:点、点、竖。3.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二)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1.疏通诗句,了解诗意。(展示课件第十一屏)(1)村居:住在农村。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指杨柳被春天的气息陶醉了。这两行诗写出了时间(早春二月)、地点(堤岸旁),突出了环境的美:地上,青草依依;空中,黄莺唱着歌儿翻飞,处处春意盎然。(4)散学:放学。
(5)鸢:老鹰。纸鸢:风筝。
这两行诗写明了人物(刚放学回来的儿童)、事情(放风筝)。这大好的春光
可别错过,赶紧拿出彩色的风筝,让春风将它们送上天空。
放风筝是要借助风力的。诗中没用到“风”字,可却有几处能让你感受到那
温暖的春风。请找出来。(“拂堤杨柳”——柳条轻轻摆动,轻轻抚摸堤岸,那是春风在轻轻地吹。)(“放纸鸢”——风筝飞上高空,与青草绿树相映成趣,那是春风把它托上空 中的!)
感谢春风,给放学回来的孩子带来了这么多欢乐!2.品读古诗。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堤”“鸢”两个字的发音。(2)指名诵读,读出感情。
(带着欣赏、陶醉之情读一、二行;以激动、欢快之情读三、四行。)(3)分组竞赛读,集体评议。
三、悟诗情
1.(展示课件第十二屏)出示相应界面,学生观察插图,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美好,体会儿童放风筝的快乐。2.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 古诗二首 4 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
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
勃勃的‘春乐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作业练习
1.(展示课件第十三屏)出示第一题,学生认真观察给出的四幅图,再根
据图意选择相对应的诗句。
2.课件出示题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3.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
1.(展示课件第二十一屏)课件展示孟浩然画像与简介:“孟浩然是唐代著
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对当时和后世都有 很大的影响。”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
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春晓》。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3.“晓”是天刚刚亮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早晨。它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 “知道”“懂得”。那么这首古诗的题目“春晓”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
二、解诗意
(一)自学理解
1.(展示课件第二十三屏)出示全诗文本,播放录音。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3.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二)交流讨论,体会诗意 1.“眠”指睡眠、睡觉;“觉”指感觉、知道。第一行意思是:春天的夜里
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 古诗二首 5 2.“处处”指的就是到处;“闻”在诗里是听见的意思,听用耳,从耳入门;
“啼”是叫。第二行意思是:早晨醒来,到处都能听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啼
鸟”是为了押韵,把“鸟啼”倒装过来。
3.第三行意思是: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
4.第四行意思是:经过风吹雨打,不知道被打落的花朵有多少呢。从另一
角度说明春天繁花盛开。
(三)想象春天
1.(展示课件第二十四屏)展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想象春天的美景。
(学生汇报)(1)(展示课件第二十五屏)展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想象春天早晨的特 点。(学生汇报)(2)(展示课件第二十六屏)学生根据提示,想象夜里春风春雨情景。(学生 汇报)
三、悟诗情
(一)(展示课件第二十七屏)课件出示相应界面,学生观察插图所示的小树、花朵、小鸟、蝴蝶和春风,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美好。
(二)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诗人通过对春风、春雨及花鸟的具体感受,描绘了一幅极富生命力的鸟语花香的绚丽春景,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光 的情感。”
(三)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作业练习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编排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介绍月亮。所有的文字都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引领大家向往美好的事物,并能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和课文片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基本知识。
2、认字24个,写字18个。继续练习写摘抄笔记。
3、用学过的不同方法,理解“心驰神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学习写自读文章时,注意区别对待自读时提出的问题。
5、加强句子练习。习作记叙中秋节的事情。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过渡: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二、设疑自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1〉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引读,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了。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一说”。读诗句,想画面。
同桌俩用自已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体会思想感情 同桌交流自已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带着自已的体会朗读古诗或表演或朗诵古诗。
教师小结。
四.质疑再探 朗读古诗。
古诗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五.知识达标题
1、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2、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如:(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
不时鸣叫几声)
3、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4、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李白《关山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5.我当小老师,学了本诗,请你设计一道测试题 第二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设疑自探
预设: “暮”是什么时间?
“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它的意思是什么? “暮江吟”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解疑合探
1、自读,要求大声朗读。
2、小组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
3、班级交流。
四、质疑再探
大家在自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提出来议一议。预设:
为什么了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五、运用拓展
请你设计一道和本课有关的测试题
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指 名大声朗读)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
残阳
江边
美 静
鸟鸣涧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庐山风光录像。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读熟古诗。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2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显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阴、似。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 野 敕勒川 风 草 牛羊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1.背诵《敕勒歌》。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
2.庐山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学生观看后,谈谈对庐山的印象。
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3.介绍诗人。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4.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望”是什么意思?
再读读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望”不用“看”?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3.开火车认读生字。4.指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香炉:指香炉峰,庐山西北部的高峰。生紫烟:“生”生出。“紫烟”指山顶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
九天:传说中天有九层,九天是最高层。形容天极高。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试着说说每句大意。
四、赏读诗文,理解诗意。1.赏读第一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一句。指句读,齐读。
(2)观看课件,理解“生紫烟”中生的意境。(弥漫)
(3)为什么说是“挂”前川?
因为瀑布是从上面直泻下来,就像挂在山前。2.赏读第二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2)观看课件,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写法及“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气势。3.指导朗读,体会诗情。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节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1.让学生看着挂图,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诗文。2.同桌互相背诵。3.集体背诵。4.指名背诵。
评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诗文的小能手。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七、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八、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词典,边读边想象,大体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师述: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古诗库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的古诗库又将增加两首古诗,它们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简介作者。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想象画面。
(1)指名读,正音。
舍:多音字。舍(shě)不得、宿舍(shè)。在本诗中读“shè”。
朝:多音字。朝(zhāo)霞、朝(cháo)代。在本诗中读“zhāo”。
(2)说说自己通过朗读,读懂了什么?
(3)查字典或词典,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渭城的早晨,刚刚下过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杨柳被雨水淋过后更加青翠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朋友,您就要上路了,请再喝一杯送别酒吧,等你出了阳关后就不容易见到老朋友了。
三、想象表演,体会感情。
1.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分别扮演王维和元二,再现依依惜别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指导朗读。
4.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四、拓展。
1.交流自己学过的王维的古诗有哪些?(《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试着背一背王维的诗。
五、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唐 舍 杯 董 雁。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唐”字和“董”字的写法。“唐”第5笔稍长,写在横中线上。“董”中横画很多,第5笔最长。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预习《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师述:这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写的一首诗。一位名叫高适的诗人也写有一首送别好友的诗。他是怎样写的,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他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他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古诗写的是高适送别谁?(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指名朗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白哪句的意思就说哪句。
2.讨论交流。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诗意。诗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甚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3.启发学生想象高适和董大分别时的情景。
4.朗读全诗。
5.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指导识字。重点指导“董”“雁”字的写法。
五、总结延伸。
1.说说这两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中表示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配乐朗读,深化理解。
1.自由练读,摸索朗读方法和技巧。
2.老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3.配乐朗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收集唐朝的古诗,举行古诗朗诵会。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过渡: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二、设疑自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1〉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引读,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了。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一说”。读诗句,想画面。
同桌俩用自已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体会思想感情
同桌交流自已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带着自已的体会朗读古诗或表演或朗诵古诗。
教师小结。
四、质疑再探
朗读古诗。
古诗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五、知识达标题
1.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2.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如:(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3.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4.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李白《关山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5.我当小老师,学了本诗,请你设计一道测试题
第二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设疑自探
预设:“暮”是什么时间?
“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它的意思是什么? “暮江吟”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解疑合探
1.自读,要求大声朗读。2.小组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3.班级交流。
四、质疑再探
大家在自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提出来议一议。预设:
为什么了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五、运用拓展
请你设计一道和本课有关的测试题 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指名大声朗读)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江边
残阳
美 静4
鸟鸣涧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学习《浪淘沙》,学习3个生字,1个多音字。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黄河很长很长。
教学重点: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学习3个生字,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知道黄河很长很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准拼音。
2、指生读古诗,读准下列字音:曲簸淘
3、个别读古诗,读准字音。
二、感悟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写了黄河怎么样?
通过“九曲、万里沙、浪淘、直上”等词理解黄河的场合波涛汹涌的样子。
三、练习有语气地读:
1、你认为应该怎样停顿,标一标,读一读。汇报读
2、指导读: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背一背
四、学习生字:
牵淘
1、出示生字卡片,读字扩词。
2、用熟字学新字
3、观察天字格中的范字,说说注意的笔画。
4、描一个写一个。
五、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自选背诵1——2首古诗
板书设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第5课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分钟限时背诵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flash古诗背景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自学导航: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借助工具书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看事情不单要看它的内部,还应看它的外部,不仅要看局部,还应看全局。)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以文代文:写庐山的诗
望庐山五老峰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分钟限时背诵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宋)朱熹 自学导航: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借助工具书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 样的景象? 生背诵《观书有感》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师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以诗寓理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正是(),()。A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维导图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09-30
四年级26古诗二首教案10-09
古诗二首诵读欣赏07-05
5古诗二首209-19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11-06
2古诗二首咏柳07-05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06-16
诗经二首《氓》教案06-06
现代诗二首07-14
诗歌二首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