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的身体1教案 青岛版(精选10篇)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 2
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骼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拓展思考。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动物王国
蚂蚁
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
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
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
第三单元 电的本领
安全用电
把安全用电常识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外部组成、外部器官的结构特点和作用,以及人体的一些内部结构,从整体上认识人体各种器官。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人体内部的一些器官的位置作出猜想,并验证。
3、能通过观察、听、触摸等方法获取有关人体的信息,会观察记录事实并进行交流。
4.知道身体的重要性,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活动准备:
1、课件
2、人体半身模型
3、研究记录表
4、人体拼图 活动重难点:探究人体外部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同跳舞蹈《我的身体》
2、教师引导学生,在跳这个舞蹈的时候,身体的哪些部位参加了活动?
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身体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组成
1、探究身体的外形可以分为四大部分(1)学生在纸上勾勒出人体的大体轮廓。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可以分为几大部分(3)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勾勒出人体轮廓,并做出标注。
2、探究身体的内部还有肌肉、骨骼、关节(1)导语:这四大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引导学生用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探究出身体内部有:骨骼、科学优质课教案
肌肉、关节。
(3)课件展示肌肉、骨骼图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自己画一画,直观的认识到身体的大体轮廓;通过摸捏等方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能力。)
三、探究身体器官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器官名称。
2、探究身体外部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小组讨论选择感兴趣的器官
(2)教师引导交流研究方法:互相看一看、摸一摸、、、这就是科学课中常用的观察法。
(3)以鼻子为例交给学生研究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关系。(4)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后,填写研究记录表。(5)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6)小结:同学们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研究知道了我们身体外部的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探究身体内部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和名称。(1)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内部器官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用拼图拼出人体内部的一些器官,并通过全班交流,认识这些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3)出示人体半身模型巩固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随时摸一摸身体内部的这些器官所在的位置。
(4)小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动手动口又动脑知道了这么多身体内部一些器官的位置和名称。
(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身体外部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内部一些器官的位置和名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游戏体验、保护器官。科学优质课教案
1、老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说到动物的名字时,学生双脚跳一下,拍一下手;说到植物的名字时,双手拍肩坐下。
2、老师和学生玩游戏后交流:为什么能在玩游戏的时候做的既对又快?
(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人体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都要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3、教师引导交流怎样保护我们的身体。
学生交流后教师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课后评析:
优点:
1、基本功扎实。
2、环节设置清晰,目标明确,教师能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学具准备好,如人体内部器官拼图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建议:
1、要关注学生学习细节,小组合作要明确分工,全员参与。
教材分析:
蚂蚁是学生常见的动物,以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教学要求: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 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具准备:放大镜、昆虫观察盒、草叶、面包、课件、观察记录表。
自主学习点:观察其他昆虫的特点 合作学习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动物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天上、地上、水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因为有了动物,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它们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邀请动物朋友进入我们的课堂,帮我们共同探究动物王国的奥妙!:“今天,我们请到的小客人是谁呢?板书《蚂蚁》
2、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下面配文字)
3、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请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是用什么把它请来的? 设计意图:【谈话中我用了“请蚂蚁”而不用“捉蚂蚁”,是要提示学生:小蚂蚁是我们请来的客人,一定要善待它们。】
4、学生交流
5、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蚂蚁王国是个神秘的世界,那里藏着很多很多的奥妙,想不想去瞧一瞧?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神秘的蚂蚁王国,一起探究蚂蚁的秘密!
二、引导探究
1、画蚂蚁。
(1)简单地画出蚂蚁的样子。
(2)找几份有特点的做出评价,找出存在分歧的地方。
设计意图:【对于蚂蚁的样子,很多学生会以为自己认识蚂蚁,而失去探究蚂蚁样子的兴趣和动力。我设计了“画一画”环节。在画蚂蚁中学生仅靠对蚂蚁的粗略感知很难准确画出蚂蚁的样子。这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蚂蚁外型的记忆是不精确的,有待进一步细心地观察。】(3)“关于蚂蚁的样子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
1、蚂蚁的身体到底是分几部分?
2、蚂蚁的脚到底有几只?
3、脚是从哪个部分长出来的?
4、蚂蚁是怎么生活的?
2.探究观察方法。
(1)把你的蚂蚁请出来,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在新的问题促使下,学生们能更积极地投入对观察方法的探究活动。】(2)你的观察活动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a、蚂蚁爬得太快了,还没看清楚就爬走了。b、蚂蚁太小了,看不清楚。c、蚂蚁不好抓,不小心会伤到它。
(3)怎样观察效果会好一些?小组讨论一下!把想到的办法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机指导。预设:
① 用放大镜观察;
② 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 ③ 拍照片观察;
④ 给蚂蚁些吃的,吸引它们,不让它们乱爬。⑤ 用纸条或其它软的东西抓蚂蚁。⑥ 在蚂蚁的周围放些水。
⑦如果学生提出:用胶水粘住蚂蚁来观察。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办法好不好?
3.观察探究。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方法。
小组讨论选定观察方法,由小组长到讲台旁领取探究材料。设计意图:【一是充分体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避免盲目随从他人。二是突出本课教学的重点——观察方法的探究。】
2)小组观察,教师巡视。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a.观察蚂蚁时要爱护小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b.可以先对一只蚂蚁进行观察、讨论。c.其他的蚂蚁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d.把你的发现及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3)小组展示观察记录表。(4)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蚂蚁。说说蚂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蚂蚁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4.总结昆虫的特征。
出示昆虫图片。认真看一看、比一比,这些动物中哪些能与蚂蚁归为一类?
学生介绍观察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未来家园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创新性的科技作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研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3.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设想构建“未来家园”。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人类为探索宇宙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虽然使用了先进的观测工具,但是在宇宙间众多的星球上,目前已知的只有哪个星球上有生命的存在?为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茫茫宇宙,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学生汇报交流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具备的条件。如有大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能源。
你们能不能结合我们今天的研究对“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做一个解释?
小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保证了地球有适宜的温度。而地球自身的质量又使得它有大气层的存在。适宜的温度和大气的存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引发思考:虽然目前已知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太阳系中的地球,但茫茫宇宙,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不计其数,在地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居住呢? 小组同学讨论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想? 汇报交流。
2.人类为什么会想到要去外星球上生活呢?
既然地球是人类唯一的、也是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为什么还会想到要去外星球上生活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学生交流人类对地球的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并进行环保思想教育。3.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产生争论。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分成正、反两组根据搜集的材料进行辩论。
正方:可以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反方:不可以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各方理由要具有说服力,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辩论,然后进行小结。4.设计未来家园。
假如人类真的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你希望未来的家园在哪个星球上,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自己想象的未来家园的样子。
(三)归纳交流评价
有资料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证据,只是部分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可能条件。但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也许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到那时人类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家园,地球上的人类居住环境也不会太拥挤,科学技术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说一说,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学生根据表现相互交流评价。
(四)课后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
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我们先看到了根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并知道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熟悉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教学,从根的生长,根的作用两方面,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讲求实证的意识。
【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
【实验步骤】
1、用橡皮筋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2、在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它表面变得粗糙,再用橡皮筋拉动刚才的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比在光滑木板上拉动时橡皮筋变得更长些)。说明:在光滑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木板上运动摩擦力大。
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说明】
1、“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可。
2、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3、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因此,不能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比较力的大小,只能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
2、有趣的磁铁
【实验名称】探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金属片、玻璃片、木片、纸片、塑料、水槽(盛水)、泡沫板、支架(铁架台)
【实验步骤】
1、用磁铁靠近木片、纸片、塑料、大头针等材料,发现磁铁只把铁制物品吸起来,说明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拿起磁铁用线固定在中间,让它水平悬挂起来;把另一块磁铁放在水中的泡沫板上。过一会儿,观察到两块磁铁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以上现象说明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拿起另一块磁铁,用它的两端分别去靠近水槽中或悬挂着的磁铁,发现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说明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再拿起磁铁去靠近大头针,发现两极吸的大头针多,而中间吸的大头针少。说明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实验结论】
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实验名称】热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不漏气的塑料袋。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
【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实验说明】
1、规范使用酒精灯。
2、本实验中要引导孩子:(1)感觉:塑料袋热,而且有一股上升的力量,说明里面的空气已成为热空气。(2)看:塑料袋鼓起来,说明里面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松手后,看到塑料袋上升。说明热空气轻会上升。
3、如果用“纸蛇”实验,先把纸蛇提起,观察到纸蛇不转。再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纸蛇转动起来。这样对比观察,更有利于说明热空气的性质。
4、土壤里有什么【分析土壤的成分】
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有气泡出现,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再尽量搅拌,然后静止,发现沉淀物分层,说明有大颗粒的沙河小颗粒粘土;最后用滴管取上层清水少许,放在小碟中加热,烧干后,有“脏”痕出现,说明土中有溶于水的物质,同时有气味,变色,说明含腐殖质;把土放在铁盘里用火烧,冒烟,有气味,烧过后颜色变浅,说明有可燃腐殖质。
5、土壤的种类【认识各种土壤的不同特点】
用捏团,看颜色、颗粒的方法,比较土壤粘性、颗粒不同。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分别加入同样干燥、同样多的砂土、壤土和粘土,在同一高度同时倒同样多的水。过一会儿,比较它们的渗水性不同,进而说明透气性也不同。
6、岩石的风化【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
用镊子夹一小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进冷水中,反复几次,看其表面裂缝或掉下石屑。说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此实验若用已风化过的页岩,有点裂缝,可节省时间。
7、灯泡亮了
【实验名称】探究基本电路的组成(或:探究灯泡亮的秘密)
【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
【实验器材】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灯泡及灯座等
【实验步骤】
1、用导线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开关、灯座(固定好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2、合上开关,灯泡就亮起来了。
3、打开开关,灯泡就灭了。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实验说明】
实验步骤中,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作用:
1、开关:控制灯泡亮灭;
2、电源:电的来源;
3、用电器:用电工作的机器,统称用电器;
4、灯座、电池盒是附属部分。
8、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名称】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灯泡连接在一个完整电路中
【实验说明】小学阶段不必出现“串联”、“并联”两个名词。让学生明白共有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手拉手,另一种是并排连接,形象掌握即可。
9、谁的本领大
【实验名称】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实验器材】塑料、玻璃、橡胶、纸板、木头(干、湿)、石头、金属丝(铜、铁、铝„„)、电流表
【实验说明】
1、能把各种材料连接进电路,看灯泡亮不亮;区分常见导体、绝缘体。
2、有意识地准备干、湿两种木块。连接干木块时,灯泡不亮,说明干木块不容易导电;连接湿木块时,由于电路电流小,灯泡也不亮,但不能根据这一现象确定湿木块不容易导电,从而属于绝缘体,这时教师应引导用更精密的仪器电流表来检测,从而认识到湿木块是导体。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人体消化,呼吸的过程,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了解大脑与神经的特征。
2.技能目标:会设计人体消化、呼吸的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食物到哪里去了》(1)复习人体的消化器官。(2)复习食物的消化过程。
(3)复习实验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4)复习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2、复习《我们的呼吸》(1)复习人体的呼吸器官。(2)复习人呼吸的主要过程。
(3)复习实验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4)复习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3、复习《心脏和血管》
(1)复习心脏的位置、形状、结构。(2)复习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3)复习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的意义。(4)复习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4、复习《脑与神经》(1)复习脑与神经的作用。(2)复习人的各种神经中枢的职责。(3)复习脑与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凸透镜的作用、成像原理及成像规律;掌握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眼的形成与预防。2.技能目标:会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凸透镜》
(1)复习凸透镜的外部特点。(2)复习凸透镜的作用。(3)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4)复习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照相机和眼睛》(1)复习眼睛和照相机的构造。(2)复习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3、复习《保护眼睛》(1)复习眼睛常患的疾病;
(2)复习近平视眼形成的原因(实验);(3)复习怎样保护眼睛
4、复习《潜望镜的秘密》(1)复习潜望镜的构造;(2)复习潜望镜的使用。
5、复习《神奇的眼睛》(1)复习高科技的“眼睛”;(2)复习电子胃镜;(3)复习望远镜的组成。
第三单元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复习
一、教学内容: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掌握与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掌握花的作用和果实的形成。2.技能目标:会解剖花、种子的结构。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种子发芽了》(1)复习种子的构造;
(2)复习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验)
2、复习《种辣椒》
(1)复习怎样浸泡辣椒种子;(2)复习种植辣椒的基本方法。
3、复习《植物的花》
(1)复习花的构造;(花的解刨)(2)复习花的分类;(3)复习花的标本制作方法。
4、复习《果实是怎样形成的》(1)复习果实的共同特征;(2)复习果实是怎样形成的;(3)复习辨认果实。
5、复习《植物的“分身术”》(1)复习植物的繁殖方法;(2)复习植物“分身术”的应用。
6、复习《生物繁殖新技术》(1)复习“克隆技术”;(2)复习“杂交水稻”。
第四单元 春夏星空复习
一、教学内容:春夏星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北斗七星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春季星空》
(1)复习春季星空的显著星座;(2)复习寻找北极星。
2、复习《夏季星空》
(1)复习夏季星空的显著星座;(2)复习四季的北斗七星;(3)复习星座的变化规律。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各种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会做各种机械的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斜面》(1)复习斜面。(2)复习斜面的作用。(3)复习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4)复习生活中有哪些斜面及这些斜面的作用。
2、复习《杠杆》(1)复习杠杆三点。(2)复习杠杆的作用。(3)复习杠杆的作用实验。(4)复习杠杆在生活的应用。
3、复习《滑轮》
(1)复习定滑轮、动滑轮。(2)复习滑轮的作用。(3)复习滑轮的作用实验。(4)复习滑轮的应用。(5)复习“长竿游戏”。
4、复习《齿轮》(1)复习生活中的齿轮。(2)复习齿轮的作用。(3)复习齿轮的作用实验。
5、复习《自行车里的科学》(1)复习自行车的发展史。(2)复习自行车中有哪些科学。
【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的身体1教案 青岛版】推荐阅读:
五年级科学下册 凸透镜1教案 青岛版10-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案10-04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教学反思 教科版10-17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11-26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09-12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计划和总结07-11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11-20
三年级科学下册弹簧里的学问1教学反思09-12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