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推荐16篇)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1

近段时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这两本“纲要”,对反腐倡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组织人事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有一定的参谋建议权,也容易在廉政勤政方面出问题,很有必要经常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教育。我作为组织部领导班子的一员,更要自觉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带头”。

带头讲学习。《实施纲要》首先是立足于教育,就是要自觉加强廉政意识,增强廉政观念,筑牢廉政防线。因而首先要讲学习,着重于自我教育。要静下心来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要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领导干部,我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筑牢自身的防线。我将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结合十六大精神,深入理解“三个代表”理论精髓,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言行;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带头守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当中进行的,小到单位的规章制度,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小到单位廉政责任状,大到《纪律处分条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从平常小事做起,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才能在大是大非上保持坚定立场,在大贪大欲面前心不乱、手不痒。同时领导干部往往既是制度的施行者,又是制度的制订者,更要带头模范遵守。“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自己制定的纪律自己不能遵守,监督别人的人自己不能接受监督,那又如何去监督和管理别人呢?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2

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截至2010年,“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纲要(2011-2020年)”儿童与健康和妇女与健康主要目标有: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其它目标还包括: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和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等。

两部新纲要的颁布实施引发了我国卫生和医药工作者对今后在临床医疗和医药研究与开发的深度思考。

学习《纲要》,教育何为 篇3

30余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在全国率先打破思想和体制禁锢,以务实敢干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勿庸置疑,广东教育在这段历史华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分量。而今,站在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对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来支持、推动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全省上下都在解读、领会新一轮改革发展战略谋划的崭新命题。“教育何为”自然成为南粤教育人发自内心的追问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地位,起着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因此,《纲要》的贯彻与落实蕴含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强烈诉求,自然也为广东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纲要》不仅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详细阐明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项目,既为广东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提供了动力源泉。

发展转型是当前广东的时代课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广东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型的新起点,广东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广东教育人必须深刻领会《纲要》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创造性地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学习《纲要》,就应当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条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广东教育的实际出发,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从体制和机制上大胆突破制约广东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障碍,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学习《纲要》,就应当把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起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针对问题有的放矢,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规划和措施,将《纲要》对教育的要求实化、量化,从而以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引领我们贯彻落实好《纲要》。

学习《纲要》,就应当狠抓落实。只有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把各项规划和措施真正优质高效地落到实处,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纲要》带来的福祉。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4

根据局党组《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水平。最近,我结合局系统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认真阅读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海宁市市民行为规范》等内容,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深刻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要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我国公民应当遵守、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是第一次系统地、集中地被作为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提出来,这意味(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着需要着重强调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充分表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

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实际包含的是十个基本道德规范,这十个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和中国革命优秀传统施行的继承和弘扬,又具有新形势、新时代条件下的新的道德规定,它们的实际内涵和对现实生活需要的回应程度,已远远超出了这些道德原有涵义的范围。比如,“守法”规范,在以往甚至不是作为明确的道德规范来界定的,现在《纲要》把“守法”界定为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之一,是适应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的需要。又如,“诚信”是我国有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但《纲要》现在之所以把它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其现实针对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与在计划经济、小农经济等其他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各自的内涵必定是有重大差异的。因此,深入认识和理解《纲要》提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所包含的十个基本道德规范,既要考察它们的历史流变情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要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这些道德规范以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

三、要联系实际,努力做遵纪守法、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5

——学习心得

大王小学

张雪英

2011.10.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今天我国的2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里学什么怎么学,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通过学习,从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最深。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课程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6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必然体现为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追求。改革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逐渐富起来、强起来。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情况下,如果摒弃了我们原有的精神追求,就会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甚至走向犯罪深渊。坚定理想信念,执着于共产主义的精神追求,才能超越单纯的物质享受,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觉、真诚地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献身的稳定心理和强烈情感倾向,是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补足精神之“钙”,骨头就硬,就能练就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昂扬锐气,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的侵蚀。相反,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进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意志消沉,浑浑噩噩,甚至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摇摆不定,败下阵来。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变成支配外在行为的强大内在精神力量,催人奋进,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我们党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体现时代要求的伟大精神,其实质都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力量的具体体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之所以有无数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奋斗,一往无前,甘愿流血牺牲,归根结底就在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当前,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凝聚党心民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我们创业创新的精神力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7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头20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要求,山东省制定了适应省情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两个提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十五”以来,山东省科技系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紧紧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了科技工作的首位,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发展环境和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剧,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已势在必行。

《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奋斗目标,对山东未来十五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朗指导山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科技系统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对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陆和素质性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建设创新型省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8

历朝历代,许多的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心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经历劫难而不衰。爱国表现在各个方面,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爱国,是在利益面前的舍身取义。高墙铁壁内,一位头发凌乱,面带忧虑的人在仰天长叹;面对落入敌手的大宋江山,面对支离破碎的河山草木,面对颠沛流离的大宋百姓,他无可奈何;面对元军的多次劝降,面对元世祖的亲自许诺,他斩钉截铁,这是他唯一能做的,纵然是高官厚禄,纵然是锦衣玉食,他仍然会选择与国家共存亡,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爱国,是在民族面前的血荐轩辕。京城菜市口,一位正义凛然,昂首挺胸的人仰天长啸:“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面对日益衰落的中华民族,面对水深火热的无辜百姓,他毅然走上变法的道路,但同时也选择了死亡,走上这条路,注定了这一天将会来临,他泰然自若:“我愿成为第一个为变法图强而牺牲的人。”他为国富民强,甘愿献身的精神将彪炳史册。

爱国,是在荣辱面前的拼尽全力。法国巴黎,奥运圣火,一位坚强的女孩在众人的撕扯中紧紧握住神圣的奥运圣火。“你要想从我手中夺走火炬,除非从我的尸体上爬过去”一句震撼人心的话竟然出自这样一位外表柔弱的残疾女孩。面对反华分子的疯狂抢夺,面对分子的无情撕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抗争,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保护火炬,这是何等令人佩服的勇气。冲破人群后,一句“中国加油”回响在巴黎的天空。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学习心得 篇9

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两点学习心得: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教育规划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四川应完善旅游休闲纲要实施细则 篇10

自古以来,四川盆地一直因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而被称为“天府之国”。四川百姓休闲意识非常浓厚,省会城市成都更是世界闻名的休闲之都。目前,四川开发的国民旅游休闲产品至少有观光休闲游、度假休闲游、康体娱乐休闲游、购物休闲游和体验休闲游这五大类,且每大类中又包括了若干小类,故使四川旅游休闲产品种类丰富多彩。

虽然四川旅游休闲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目前全省各地民众“黄金周”集中出游,导致景区特别是著名景区人满为患。这一现象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川旅游产品结构与度假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同时也说明四川省的旅游环境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这些年,随着四川普通民众收入较大幅度的提高,旅游休闲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可以承担、并且有意愿进行的一项消费活动。因此,认真探讨如何顺应四川国民休闲的热潮,促进四川旅游休闲的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随着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发布,我国带薪休假制度19年来有令不行的局面有望逐步得以改变。然而,要真正实现国民旅游休闲的时间保障,还需要全国各地具体实施细则的政策支撑。

此前,广西已经率先制定了省域范畴内的具体实施细则。201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广西实施细则》。明确规定2015年广西全域国民旅游休闲覆盖50%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各种职工。这意味着广西在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方面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故此,笔者认为,四川作为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在这方面有必要走在前面。

如何制定四川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细则?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11

这个学期,我很有幸能在万老师的课上学习历史,让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也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历史的存在。转眼间,大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结束,回顾上过的一堂堂生动的课,我颇有感触。

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根本上来源于封建统治者对旧制度的盲目沿袭和闭关锁国的愚昧统治。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们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成就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西方“除枪炮外无一胜于中国”。于是,清末的封建官僚们继续用封建制度统治着哭泣的中国大地。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贫苦百姓的锅中仍然是稀得不能再稀的米粥,最精锐部队的士兵手中拿着的仍然是两米长的兵丁鸟枪,坐在台上发号施令的仍然是腐败的封建官吏。直到列强的铁甲战舰撞开中国的国门,统治者们才意识到,时代前进了,而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了。

我认为,国人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心态。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有着雄踞东亚的强大国力,这在一代又一代的君主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观念——中国是强大的,外国是弱小的。所以,当国外的制度正在突飞猛进时,清末统治者们仍旧以为中国的旧制度是最佳的、无需改变的。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是不是也会盲目自大,从而看不见别人的进步,最终导致自己原地踏步、落后于人?我问自己。

在之后的历史中,一些有所觉悟的官僚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使中国摆脱落后的现状。然而,不论是洋务运动,亦或是戊戌变法,最终都没能明显地促进中国的进步。究其原因,这一系列改革都只专注于对一些细枝末节的改变,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最需要改革的领域——政治制度。没有封建制度的废除,没有一个富有效率的新政府,没有赋予广大人民以人权的共和体制,岂能有国家的伟大复兴?终于,武昌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烈火,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第一次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重新崛起铺平了道路。

在我的观点中,辛亥革命史一场基本上成功的革命。虽然最终统治权力被封建官僚窃取,但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彪炳千古。相比与之前的一系列改革,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找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并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有力的行动。同样,对于当今时代的人,也应该在面临问题时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将问题根治。正如毛主席所说:“‘割地贿秦,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我们今天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12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学习心得 我很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四川平台的远程学习,在认真学习了陈希、潘懋元、袁贵仁等领导和专家主讲的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课程之后,通过学习和培训,对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它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通过头脑风暴法,借助远程教育,收获颇丰,感触颇深,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贯彻工作方针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指导思想,那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建立完善的体制和健康的机制促进学院的科学发展。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二、发展高职教育,突出人才培养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再次对高职教育进行了定位与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等理念,都是字字在理句句在行,给广大的高职教育者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三、学习会议精神,体现教育需求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13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对《纲要》实施做出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规划编制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布置安排《纲要》实施和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一、认真做好规划编制总结,系统提炼成功经验

总结“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规划成功编制的根本保证

一是以五中全会《建议》指导规划编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建议》,为编制《纲要》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建议》起草组组长,还明确指示,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编制出一个耳目一新、实用管用的规划。

二是强化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纲要草案》。国务院首次成立《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李克强总理亲自担任组长,主持召开多次会议研究《纲要草案》。张高丽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他国务院领导同志任成员,均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做出具体指示。

三是加强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沟通衔接。在《纲要》研究起草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研究调研,并提出意见建议。全国人大财经委专门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完善《纲要草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全国人大财经委首次联合编写《纲要草案》解释材料。“两会”期间,多位委领导、170多位司局级同志分赴各代表团,逐条解释近千条具体修改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

(二)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基础研究,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前提

一是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我们注重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坚持用新理念新思路谋划发展。《纲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谋篇布局、指标设置、政策举措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体现。

二是深入开展规划前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开遴选并委托国内外80余家机构,围绕“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弥补全面小康社会短板、防范重大风险等课题进行了研究论证,累计形成了2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还向中央《建议》起草组提交了包括《基本思路》在内的24份研究报告。

三是强化“三个重大”研究论证。做深做实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三个重大”,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一大亮点。《纲要》通过23个专栏明确了165个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改善“五大支撑”,是实施《纲要》的有力抓手。

(三)创新工作方法、开门集思广益,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途径

一是创新规划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新时期规划性质、功能定位、文本形式、编制程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更加注重战略思维,加强对重大趋势演化规律和方向的研判;更加注重系统思维,处理好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平衡,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更加注重开放思维,用全球视野谋划发展、构建制度、配置资源;更加注重底线思维,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增强规划的弹性,使规划留有余地。

二是完善咨询论证机制。李克强总理亲自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国内外专家对“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组建了由55位不同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从《基本思路》研究阶段,就开始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论证。我们还专门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主要智库,听取意见建议。

三是强化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我们创新开展“问计求策”活动,并开通了建言“十三五”微信公众平台,共收到3万多条意见建议,一些真知灼见得到了采纳。我们还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织在校学生为规划建言献策。

(四)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调,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基础

一是强化上下联动。在思路研究、《纲要》起草、宣传解读全过程,发展改革系统上下联动,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形成了强大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系统会议,听取各地发展改革委意见,推动中央和地方《纲要》衔接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了近50期《“十三五”规划工作简报》,向地方介绍各方“十三五”规划工作的好做法和重大课题成果,加强系统沟通交流。

二是加强横向协调。国务院成立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组长单位,三次组织召开起草小组会议,研究讨论《纲要》框架和草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多次就“三个重大”召开部门座谈会,讨论协调重点和难点问题。

两年多来,同志们牺牲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国家和各地区《纲要》的成功编制并高票通过,是对大家最好的奖励和肯定,值得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同志们自豪和骄傲。

二、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坚定不移推动规划实施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7%,成绩来之不易,但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年均6.5%以上的增长目标,难度也不小。发展改革系统要肩负起规划实施的历史使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规划实施

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更多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二是完善规划对市场主体的引导机制。推动规划实施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要让社会资本“挑大梁”、“唱主角”。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定期新闻发布制度,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良好氛围。要分类做实重大项目包,推出几个有全局意义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包,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要创新民间投资参与方式,加大购买服务力度,通过PPP的模式广泛吸引社会投资。

三是创新做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意见》首次提出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要把年度监测评估重点放在主要目标和“三个重大”的实施评估上。要通过年度监测评估,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实施的薄弱环节找出来。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改进规划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要继续完善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党政监督相结合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和推动作用,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改进意见。要落实《意见》提出的“将《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国务院大督查内容”有关要求,加快建立专项督查机制。

(二)狠抓实施重点,科学引导资源配置

一是落实主要指标。《纲要》设置了25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2项。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落实,并进一步分解到各地区确保全面完成。预期性指标的作用与以往有所不同,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二是贯彻重大战略。《纲要》明确了18个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要突出抓好中央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工作。要围绕如何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发挥“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的叠加效应,如何更好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任务,研究强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真抓实干出成效。

三是实施重大项目。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是《纲要》实施的重要抓手,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具备条件的要加快开工,已经开工的要加快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加快前期工作。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库,国家级专项规划及各地《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都要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做深做实、加快推进。要完善纵横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搭建会商和信息交换平台,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全程监察。

三、着力加强规划能力建设,提升发展改革工作质量

编制中长期规划、实施中长期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规划编制实施任务越来越重,要进一步提升规划能力和水平,提升发展改革工作质量。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重大问题研究

一是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三产超二产”、“消费超投资”的积极变化,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经济整体提升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路径,继续强化政策激励和制度便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是更加重视研究发展动力问题。培育增长新动能,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目前,新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产业融合和创新,拓展了创业和增长空间,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内涵与组织运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运行和服务效率。对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形成的新动能,要加强跟踪研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更加重视新常态下经济治理方式的创新。新常态新变化需要我们创新经济治理方式,特别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更加准确地把握经济实情,更加科学地预判主要经济变量走势,更加有效地用好各类政策工具组合。要根据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产业政策创新转型,更好激励创新创业,更加包容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配置更多公共资源,补齐全面脱贫、改善生态环境等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继续保持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的良好精神面貌,切实履行好我们的职责。

二是持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要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深化实地调研,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增长才干。要积极主动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要强化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不断调适理念、思路和方法,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

三是促进系统干部融合联动。要继续深化上下联动和横向互动,健全工作简报、纵向网等信息交流平台机制,强化纵横向工作联动机制建设,将这两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制度化、常态化。要广泛开展联合调研,继续推进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组织好地方发改部门业务培训班。

(三)推进规划工作创新

一是更加注重用全球视野创新规划工作。我国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更加广泛,资源配置、市场拓展、产业链构建等,都需要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角度来展开,规划方法创新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

二是更加注重利用新技术创新规划工作。要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部门间、地区间规划信息共享平台,把各地区、各部门实施的工程项目、出台的政策措施汇总起来,提高上下左右的协调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公众信息交互平台,通过新媒体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建议,强化政府与公众间的交流。

三是更加注重强化法律保障创新规划工作。要加快规划工作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发展规划法》立法,开展空间规划立法研究。要尽快出台《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技术规程。

推进规划实施任务十分繁重,而且非常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继续保持旺盛的精力、扎实的作风、创新的思维,共同努力把“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篇14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吸取精髓,提高个人的师德修养,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成长中的孩子。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交流,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做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维持良好的家校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反思自己

以往的工作,发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面对后进的学生,自己的耐心还很不够,与家长沟通交流也缺乏一定的艺术性等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主旨是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作为教师,能通过参与公民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建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作为学校的中层领导,作为党员教师,我除了要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要为其他的年轻教师作出榜样。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境界。要求年轻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坚固的精神支柱,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有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重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可以高度凝炼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这20个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教师,我们要宣传好这20个字,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要实践好这20个字,使之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主旋律;我们要通过宣传、实践这20个字,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规范。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多年酝酿、数易其稿,现已正式出台了。近期,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我认真学习了《纲要》全文。作为一所中学的党支部书记,一名教师,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我心潮澎湃、倍受鼓舞,感觉真正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的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理念陈旧,对师、生的评价标准单一,甚至有偏差,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性思维缺乏、创造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不高等。

通过阅读《纲要》全文后我感受很深,现结合我校实际就学校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升管理育人意识。由学生科牵头,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班主任始终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人。学校实施的《岳麓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就是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树立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通过班主任常规教育比赛,如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召开主题班会观摩、开展主题班会教案评比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年轻教师学习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结对拜师和培训,学习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得到加强。

(二)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学校坚持依法保障学生权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学习名人事迹、身边榜样以及法律知识、礼仪常规、校纪校规等内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教育规划纲要》并不反对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就业压力大导致升学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办人民满意的高中不考虑升学率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比如现在GDP要讲绿色的GDP,下一步高中学校提高升学率的时候提绿色的升学率,就是说把升学率作为一个结果,而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要把关系处理好,我 们并不是反对升学率,而是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坚持正面教育、示范带头与约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竭力将全体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学习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学生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三)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强化学生常规管理。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工作,拓宽管理渠道,增添管理力量。严格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认真抓好学生卫生、饮食习惯、仪容仪表、宿舍管理、出勤考勤、违纪违规行为等常规管理,组织开展“做文明学生”等主题教育,建立学生行为习惯要求、班级管理细则以及宿舍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在充分利用节庆日、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的同时,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高一年级开展孝亲敬老“感恩”活动。即每天给家中的老人说一句问候或祝福的话,休息日做一件家务活,给父母的生日一个惊喜,帮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作文;高二年级以“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青少年维权岗”、“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等活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高三年级以 “考前心理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为主。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高一级新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拼搏进取的民族传统精神,使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树立文明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和文明单位的良好形象。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方针。据卫生部、教育部的学生体质检测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已连续20多年下降,而且有加速下降的趋势!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

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心理健康的教育,改革体育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抓好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咨询、指导,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对已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予以疏导、治疗。

二、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更是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师评价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引进聘用、选拔晋升、职称评审、培养考核等方方面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

长期以来,在社会整体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在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在全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下,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实质上就是教师座次的排序。教师的心血,教师的付出,结果如何全在升学率上体现出来。这种对教师的奖惩性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它忽视了教师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 经难以适应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需要,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则代表着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发展方向。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其实质是把教师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管理监督手段,转变为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手段,从简单的鉴定、选拔手段提升为集激励、引导和教育为一体的专业服务。

发展性教师评价具有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更注重定性分析和系统方法的应用,不仅强调结果性评价,更重要的是做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强调完成工作的质量和发展过程。

(一)对教师的多主体评价。1.教师自我评价

可以说每一个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背景和工作对象是最了解的,最清楚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在对教师评价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教学后记、自评调查表、自我总结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2.同事评价

同事间特别是同一个备课组之间的教师整天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等情况较为了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因此,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评价调查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3.领导评价

学校成立教师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调查表,领导小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4.学生、家长评价

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评价调查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由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

(二)对教师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创建教师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多主体评价记录、教学实绩、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相关资料。这样可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励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研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育人为本,倡导多元化评价标准,建立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学生评价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学功能,存在着标准单

一、内容单

一、方法单

一、主题单

一、重心单一等不足,这种“一卷分 高低”的评价只能了解学生能复述了多少事实、试题答得好不好,而不能评价出学生是否达到了的程标准所要求的各项目标,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取向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而,必须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更为科学全面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

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将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分等鉴定改变为诊断、激励、调节,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注重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教师应该在采用即时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形成规范和有效的纪录,形成对学生整体和深刻的认识,加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一直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中,传统的书面测试也是评价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有口试、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理解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总之,通过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纲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的意者,表达了百姓的愿望,更是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纲要》指明了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方向,摆正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在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确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迈进更加科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必将迎来科学的春天!

学习《实施纲要》和《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篇16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新《纲要》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于2003年开始在全国所有高等院校施行。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学生的健康水平如何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大问题。对于新兴的高职院校而言,学校体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情况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纲要》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做出了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执行的情况如何?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存在什么问题?就此对广东省的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并试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广东省高职院校在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并针对这些问题与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建议,旨在为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广东省的14所高职院校,其中既有全省体育先进单位,也有建校历史较长的老牌学校,更多的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兴的高职院校。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和研究资料。(2)访谈法。通过走访、电话访谈、信访等形式与14所高职院校体育部(室)主任或教师20人进行了交流。(3)问卷调查法。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出问卷一套,共发放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1份,经信度检验,有效回收率为84.4%。(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处理、分析和整理。

结果分析

(一)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课程设置情况《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但调查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完全按《纲要》在三个年级均开设体育课且达到学时要求的只有1所院校,仅占7%;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且四个学期达到144学时的仅有3所院校,占21%;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但未能达到144学时的有6所院校,占43%;仅在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的有4所院校,占29%。在调查中还发现,体育必修课学时最少的一所学校竟只有36学时,学校采用的是单、双周上体育课的形式。总之,此次调查中有93%的院校不符合《纲要》的要求。

1.体育课教学模式。由于受观念、师资、场地的影响与制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院校仍以基础体育课的形式上课,由体育部(室)统一制定教学计划,所有体育教师共同执行,此类院校共有11所,占79%。只有少数几所院校能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基本达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三个自主”上课的自由度,这类院校有3所,占21%。在确定课堂教学班的编制方面,无一所院校达到或接近新《纲要》“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的规定。通常都在50人左右,且多数是男女合班,最多的一个班达到78人。学生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的上课方式与内容的满意度很低(如表1所示)。

2.体育课考核内容与方法。考试的形式方法与内容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考试的结果应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综合评定的形式,一般由理论、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组成(如表2所示),各院校有一定的差别。有5所院校每学期均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有6所院校每学年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考核一次,而另一次考核则由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三个方面组成;还有3所院校不进行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闭卷、开卷、作业、课堂提问等。学生有理论教材的院校占85%,有15%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理论教材。身体素质考试内容多选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一些项目。学习态度全部是以学生出勤率及课堂表现来衡量。针对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笔者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如下:在对有关体育理论知识认识的调查中,许多学生渴望学习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理论知识以指导他们的体育实践活动,占被调查人数的72.4%(共855人)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一些体育理论知识;21.1%(共249人)的学生认为体育理论知识可有可无;只有6.5%(共77人)的学生认为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教师讲的理论知识太少(794人,占67.2%),但多数学生又不愿意上专门的理论课,大多希望将理论知识贯穿于体育实践教学中(824人,占69.8%)。学生对现行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的看法,认为“基本合理”的只占38.8%,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实际情况。有94.3%学生认为将“进步大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非常重要”,有68.5%的学生认为将“课外锻炼”列入评价标准之一“非常重要”。

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纲要》将课程目标归为五种: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种目标中又有两种不同的但相互衔接的要求,即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纲要》既对绝大多数学生提出了基本要求,又对部分在达到基本目标后学有所长的学生设定了更高的目标。经调查,高职院校学生课程目标实现的情况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1.自觉锻炼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形成,积极参与性不强,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的学生很少。有49.3%的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不再进行任何体育活动;对学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有19.9%的学生积极参与;只有9.4%的学生制定了自己的锻炼计划。在问及为什么不制定个人锻炼计划时,有71.8%的学生回答“不懂得如何制定”,有16%的学生认为“太麻烦,没有必要”。

2.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能很好地掌握,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急救方法知之甚少。有37.8%的学生除了跑步之外再没有其他运动技能,只有24%的学生略懂一些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3.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居饮食规律性差,是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突出的问题。据调查,有21.5%的学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有37%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餐;晚上11︰00以前睡觉的学生只有45.2%,有早锻炼习惯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17.4%。

4.缺乏良好的运动体验与成功的感觉,不能通过体育运动很好地体会到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团结互助的精神。只有30.3%的学生感觉运动是“很快乐的事情”。有10.1%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训练与比赛感觉到对自己的行为有“非常良好的影响”。

课内外一体化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纲要》第四款第七条明确规定:“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在广东省的高职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能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全部纳入体育课程,只有3所院校将运动训练纳入了体育课程,但也仅仅局限于为数不多的学院代表队的运动员们。93%的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是自发组织的。国家从2004年起,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纲要》第五款规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在笔者调查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6所院校没有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上报工作。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育理念肤浅,对新《纲要》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大多是在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很多院校对高等教育尚不能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缺乏大教育观,教育管理理念相对肤浅,其中也包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一些学校领导体育意识淡薄,对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观念缺乏了解,对于学校体育课能减则减,能不上就不上,导致国家相关的学校体育政策与法规不能很好地得到执行。这是高职院校对新《纲要》不能很好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终身体育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不仅对终身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广东省高职院校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力度不够,主要反映在作为学生终身体育中心环节的体育教学得不到完善,在三年级甚至在二年级就出现断层。

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场所严重不足、体育师资薄弱等极大地制约了新《纲要》的实施据笔者对广东省14所高职院校2005年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生均室外场地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4.7平方米的院校有12所,最低的只有1.6平方米;生均室内场地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0.3平方米的有13所。师资状况更令人担忧,14所院校无一所达标,师生比最好的只有1∶357,最差的为1∶2575(一个学生过万人的高职院校仅有专职体育教师4人),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师资匮乏成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全面实施新《纲要》的“瓶颈”。在对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的调查中,有91%的学生将“缺少体育活动场所”排在了第一位。

学业繁重,实习频繁、时间长,影响到《纲要》的实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制为3年,与4年制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区别。3年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繁重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还要进行长时间的实习,且实习大多在校外进行,往往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学生实际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这给《纲要》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新《纲要》的课程评价体系理解不深新《纲要》指出“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除了对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外,还强调了评价的完整性,即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精神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这类非体力因素的评价。但目前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仍然停留在以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学习态度的评价仅仅是以学生出勤率与上课表现为基本依据。另外一些能反映学生锻炼效果的因素,如课外锻炼、进步幅度等都没有列入评价体系。学生被动学习,被动锻炼,根本不能体现主体地位。另外,对体育理论知识或不考不评,或流于形式,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科学锻炼情况的掌握,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制约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最终影响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缺乏对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是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对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弥补体育课教学的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对此尚缺乏实质性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均是自发性的,没有一套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体育成绩中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成分。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广东省高职院校对新《纲要》的实施尚存在很多不足,与新《纲要》要求达到的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体育教育理念肤浅,对新《纲要》重视不足,执行不力;对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场所严重不足、体育师资薄弱、学生学业繁重、实习频繁等极大地制约了新《纲要》的实施;对新《纲要》的课程评价体系理解不深;缺乏对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二)建议

1.高职院校领导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快完善体育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全面实施新《纲要》奠定基础。

2.应大力发展与扶持体育单项协会,让更多的学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院、系、班级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强体育训练竞赛工作,培养体育骨干力量,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逐步构建与完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保证体育课教学时数,灵活执行新《纲要》相关规定。例如,可选择弹性学分制的方法,即针对学生实习多、时间长、在校时间相对较少的实际,可将144个必修课学时分配到五个学期甚至六个学期中完成;丰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改进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将“进步程度”列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提高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体育课的学习评价方法,采取重在参与、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锻炼;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使传授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4.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真正落实国家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杜若源,程锐.教育部未来五年培养30万高等技术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3-12-12.

[2]唐代青.高职教育要树立新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1-11-26.

[3]周兴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新《纲要》的理性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107-108.

[4]黄家莲.探究新《纲要》走进新课程[J].体育科技,2004,(3):92-96.

[5]曾李萍,等.广东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新《纲要》的研究[C].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6.

[6]林志超,李克异.面对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程传银,鲍志宏.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科学,2004,25(4).

[8]姜维强.对辽宁省变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1):46-49.

[9]张春美.普通高校体育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2,(1):51-53.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学生入党组织员谈话下一篇:宣传部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