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篇1

摘 要: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提高对外投资收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主要包括规范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和加强投资后续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对外投资决策程序是对外投资管理的首要环节,关系对外投资的成败,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规范;对被投资单位的后续管理则是事业单位履行股东权益,保证投出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对外投资收益,加强对外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后续管理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01-0183-02

根据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国债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与原规则相比,新规则在对外投资方面,体现出来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从严控制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但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现状来看,存在投资决策程序不规范、项目投资效益差、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和评价体系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管理体制下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难题。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的目的

事业单位单位对外投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履行事业职责、完成事业单位任务之外的一种经济活动。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是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利用与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不直接相关的闲置资产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投资活动主要履行规范管理对外投资行为,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本单位拥有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职责。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为:(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规范对外投资管理行为;(2)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现状来看,规范对外投资行为是目前加强对外投资管理追求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要求被投资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对外投资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决策程序

投资决策阶段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规范投资决策阶段的相关行为对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行为,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外投资决策程序是对外投资管理的首要环节。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事业单位开展经营项目投资业务,一般应履行如下决策程序:

1.拟定投资方案(或项目建议书)

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部门应根据拟对外投资的项目性质,组织人员编制投资方案(或项目建议书),对拟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投资的必要性、投资条件的可行性和获利的可能性进行初步分析。

2.进行可行性研究

在具有初步投资意向的基础上,事业单位的计划、财会、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投资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和撰写《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果投资金额达到一定限额或者投资项目达到一定的重要程度,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依据;投资方式、投资金额及投资来源;投资对单位财务状况和履行职能的影响;拟创办经济实体的股权结构情况,拟合作方的资信状况;投资行业的基本情况;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其他有关情况。

3.实施项目评估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对外投资项目评估制度,通过设立投资评估小组或建立投资评估会议制度,由单位主管领导牵头,有关业务、投资、财务、法律、审计和监察等部门参加,必要时可邀请专家,审核拟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规性、合理性、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等,对各种投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财务分析,为投资项目的最后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4.进行集体决策

事业单位的领导成员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投资事项认真研究,在充分讨论《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投资事项集体决策,并形成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对外投资决策所依据的相关资料以及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等,应当作为单位档案材料进行管理。

5.向主管部门报批

在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项目形成决策后,报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办理报批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资料:(1)资产有偿使用申请报告及拟投资资产清单;(2)拟投资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工程决算单、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等复印件;(3)事业单位法人证书;(4)拟投资资产的权属证明;(5)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会议纪要;(6)投资、入股、合资、合作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者合同;(7)被投资方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复印件;(8)被投资方近两年的年终财务报表;(9)拟投资资产的评估报告;(10)由单位法定代表人及财务、资产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签署的意见;(11)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12)其他需提交的文件、证明及材料。

6.签订投资协议

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批准的投资方案,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协议,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按单位规定的程序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必要时进行法律咨询。协议签订后,事业单位应委派专人对所投入的资产按规定办理资产转移、产权登记等手续。 三、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后续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被投资单位是投资单位业务范围的扩大,也是国有资产在更广的范围内运营。事业单位作为投资方,应指定有关职能部门规范对被投资企业的后续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益。

1.派出人员参与经营管理

事业单位应区别被投资单位的具体情况派出董事等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具体包括:(1)具有实质控制权的企业,一般为全资、控股企业,应对被投资单位派出董事、监事和相应的经营班子成员,全面负责其经营管理。(2)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一般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应对被投资单位派出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董事、监事,参与和监督其经营管理决策。(3)参股企业或无实质影响的单位,一般持股比例小于20%,应设置专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不能放手不管。

对派出人员,应要求其切实履行职责,在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维护单位利益,实现对外投资的保值、增值,及时向单位汇报被投资企业情况,提出管理建议,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进行监督。

2.加强对被投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

事业单位应通过建立投资后续管理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密切关注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和利润分配情况等实时监督。

3.加强对外投资处置环节的控制

在办理对外投资资产处置时,应实行决策层领导集体审批制度,区分不同情况,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具体包括:属于资产无偿调出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划拨单办理交接手续,报财政部门备案;属于对外投资出售(转让)的,应当在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到法定的交易机构办理转让手续,报财政部门备案;对于被投资单位未达预期目标已解散注销、破产清算、或停业歇业的状况,要严格按照投资协议和公司章程办理,尽量保证投出资产的安全完整;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者意外变故导致对外投资国有资产损失需核销或者核减的,须按规定报财政部门审批或者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参考文献:

[1] 张忍干.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现状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1):24-26.

[2] 李静.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的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Z2):113.

[3] 蒋岩,孙琪光,张天雷.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J].农业经济,2010,(7):89-90.

[4] 江苏省常州市财政局.规范对外投资行为 加强资产收益监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4):5-6.

[5] 胡兵.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6):112-113.

[6] 钟丽.浅谈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4):154-155.

[责任编辑 安世友]

收稿日期:2012-11-23

基金项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后勤经营项目投资决策与风险指标体系研究”成果(2011PⅡ11)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篇2

一、科学单位对外投资决策

(一) 合理选择对外投资策略

1、合理选择对外投资项目或行业

科学单位在选择对外投资项目或所处行业的时候, 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要考虑不同投资项目或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态势,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行业或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因此, 在不同发展阶段中, 行业或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程度也各不相同, 科学单位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 应将投资眼光放在新型材料生产行业、发展良好特别是注重节能环保的企业。第二, 由于科学单位的科技力量雄厚, 不仅具有先进科学技术, 还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员, 这些对于科学单位的对外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单位在对外投资活动中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科技成果, 最大限度促进效益的提高。第三, 科学单位的对外投资更倾向于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和资金利用的效率性, 因此, 科学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 必须保证投资项目与本单位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否则, 不仅本单位自身资源优势和科研成果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 还会使对外投资活动失去控制, 造成大量资金流失。

2、合理选择出资方式

在对外投资中, 出资方式包括货币、无形资产、实物等, 鉴于科学单位主要是以科研开发为主的事业单位, 在对外投资活动中, 想要保证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保证资金活动的安全和资金使用的效率性, 将无形资产作为出资方式是最优选择。

3、合理选择所有权

科学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应选择合理的所有权策略, 比如全资、控股、参股等, 加强对被投资行业或企业的控制。这就要求科学单位考虑对外投资中无形资产的技术保密程度。如果本单位的技术保密性程度高, 可选择全资企业方式, 这样才能够保护单位自身技术优势, 如果科学单位投资企业采用的技术相对标准, 且生产成果相对成熟, 则可采用合资方式, 应注意的是, 由于科学单位缺少对外投资经验, 应选择信誉和能力较高的企业, 以为自己积累一定的经验, 降低投资风险。此外, 非股权投资方式也是科学单位对外投资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与被投资企业签订合同的方法来获取该企业的控股权, 这种投资方式能够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获得可观收益和回报。

(二) 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对外投资

与其他企业的投资活动相同, 科学单位的对外投资也需要有一定的投资程序作为依据, 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方案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在进行对外投资前, 要进行财务分析, 对总投资、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程度做出估算。首先, 总投资是指科学单位在对外投资项目上的全部支出, 包括资金、无形资产、实物等, 以资金进行对外投资的投资总额估算按照实际支付资金, 以无形资产或实物进行对外投资的投资总额按照评估后科学单位和被投资企业双方确认的总价值估算;另外, 科学单位在对投资进行估算的时候, 要将投资所用资金的性质以及对外投资的评估审批程序充分考虑进去, 保证总投资估算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次, 对于投资收益的估算, 要按照被投资企业年收入和年成本预算进行, 在进行估算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科学单位针对被投资企业所制定的控制程序, 还要考虑被投资企业的资金信息和相关数据、企业所处经济和政策环境。再次, 科学单位作为投资主体, 要估算投资风险程度, 这主要是因为在投资活动中, 可能存在着多种收益和风险不同的投资方案, 在选择投资方案时, 企业必定会对无风险收益率较高的方案更加青睐, 但是科学单位考虑更多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 如果选择国债作为投资手段, 当以无形资产与被投资企业合作, 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 就应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当以资金与被投资企业合作, 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二、科学单位对外投资的监督管理

对外投资是科学单位的重要资金活动, 想要提高对外投资经济效益,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现科技的产业化和优秀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必须对对外投资实施高效管理, 加强对对外投资活动的监督管理, 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提高对外投资的回报率。

(一) 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科学单位在做出对外投资决策前, 必须加强对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做出可靠、真实且客观的可行性报告,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首先, 要组织专业人员根据项目的性质, 全面分析投资项目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合理性, 并做出科学的论证, 编制可行性报告, 设计多种投资方案, 将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 选择最为合适的投资方案。其次, 要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评估制度, 并建立评估小组, 评估过程必须有专业科研人员、科学单位投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共同参加, 也可邀请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论证和审核。另外, 评估小组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报告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的过程中, 应适当提出投资倾向性意见, 为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 建立健全科学单位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

通常, 科学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重点在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方面, 对对外投资方面的监督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科学单位要建立健全对外投资审批制度, 审批环节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投资管理权限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审批, 并办理审批手续, 保证对外投资的规范性、合理性, 防止盲目投资和资产的流失。建立健全责任制、奖惩制和考核机制, 将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保证决策正确和经营得当。

(三) 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要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监督被投资企业及时完善利润监督机制, 按照公司的章程, 做好利润分配工作, 为科学单位实现对外投资的权益提供条件。要求被投资企业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及时将与投资相关的财务资料报送给科学单位, 接受科学单位的监督和检查, 并做好相关财务审计工作。如果被投资企业出现财务状况不乐观、经营不良好、亏损较严重等问题, 科学单位要监督企业及时进行清理整顿, 降低甚至是消除投资风险。

(四) 加强对外投资监督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学单位要加强对外投资监督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投入, 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培养一批专业素质、经营管理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决策能力;加强对监督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爱岗敬岗精神, 最大限度提高对外投资监督管理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科学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外投资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 因此, 科学单位在面对市场经济时, 应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各项专业活动的资金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 加强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活动中, 应采取科学投资决策, 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监督管理, 保证科学单位对外投资活动的有序展开, 为提高对外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晶.浅议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决策与监督管理[J].科技信息.2011, 66 (17) :408-409

[2]巴强.对于科研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决策及投资安全性、效益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 43 (25) :499

[3]蒋岩, 孙琪光, 张天雷.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J].农业经济.2010, 18 (7) :89-90

[4]何国蓉.科研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8, 29 (1) :81-83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核算与管理 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对外投资 核算与管理 经济效益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通过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对其他单位实行的投资,对外投资是当前事业单位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难点,其核算与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目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独资设立企业;(2)通过合资、合作、入股、联营等方式运营企业;(3)购买国债;(4)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投资等。

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投资存行为在很大盲目性,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论证

任何经济活动都应做好其可行性分析,而对外投资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活动,除了要进行投资可行性论证以外,更应做好科学、民主的决策,提高其可行性论证。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未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甚至也未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导致投资存在十分严重的投资风险。

2.对外投资核算不规范,不能反映单位资金变化情况

目前来看一些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科目核算,往往是记入“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不能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对外投资的相应情况;或者虽然通过“对外投资”科目核算,但并未同时通过“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以及“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的核算,因此无法如实的将单位资金变化情况进行正确反映。

3.对外投资科目设置不完善,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盈亏情况和实际价值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对外投资”科目仅核算的是对外投资的初始成本。在后期计量过程中,只有在实际取得收益时才将金额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而对于投资过程中形成的损失,则无法在账面进行反映,只在收回投资时进行冲销。“对外投资”科目账面始终无法反映对外投资的盈亏情况和实际价值,也无法掌握对外投资公司的资产情况和经营状况,对于出现的亏损不能及时进行入账核算,容易使亏损持续扩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存在只投不管,一投了之的现象

部分事业单位疏于管理,对投资的经营管理情况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后续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既不在会计核算上反映投资收益,也不关注投资损失。对外投资的企业由于缺少约束机制,存在延迟分配利润或不分配利润的现象,结余资金长期结余在企业账户,造成国有资产向小集体的流失。

三、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真实、可靠及客观性

任何投资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及决策都将成为该投资效益的关键,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也不例外,因此对外投资项目必须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结合项目的基本性质,组织有资格的单位及专家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编制,同时对该项目在经济及技术上是否可行和合理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论证。

2.完善制度办法,规范核算管理

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规范的对外投资科目核算内容仅能反映期初投资成本,无法满足后续计量的核算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核算,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核算要求,增设“对外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对外投资减值准备”等会计科目,对对外投资持有期间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及时反映盈亏变动情况,真实反映对外投资实际价值。

3.建立科学有效的对外投资报告和反馈制度

建立对外投资项目定期报告和反馈制度,设置盈亏警戒线,对变化幅度较大的投资项目进行预警,及时止损。

4.建立严格的经营责任制及奖惩制度

为充分确保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切实的提高其投资效益,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投资项目经营责任制,同时逐步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四、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的具体措施

1.开展专项检查

深入了解对外投资的基本现状。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中存在的资金隐患、制度缺陷、投资决策程序简单等容易引发投资风险的问题,进行规范化管理。

2.完善管理制度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修订,及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对外投资行为制度,从而全面加强对所办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职能。

3.严格审批程序

对外捐赠、对外担保、不良资产核销等重大事项必须根据相关决议按部就班的进行,由企业提出申请,然后由投资设立企业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批。

4.加强财务监督

及时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年度财务报告以及审计报告,确保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从而有效分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形式将更趋多样化,要想做到防止国有资产不被流失,维护国家资产及单位资产的合法权益,提高投资收益,就必须做好对外投资的核算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汪艳仙.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问题探讨.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8(6):5-9.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探讨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计划体制随意管理

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突出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盲目采购或多头采购,物资闲置积压,资产使用效益低;领用手续不完备,领后用途不清,公物私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严重,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购买时一味追求“小而全”“超前”“高标准”,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单位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账卡形同呆账。不断增加的账外资产,往往流失个人手中,随着退休调离而“物随人走”的现象突出,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2、资产类别划分机械,缺乏“折旧”项目,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现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固定资产的划分,既要以财务规则为依据,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差异很大。如普通型照相机,未大批购买的办公桌椅等,按低值易耗品处理,不去按固定资产类管理。而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使用几次后,就物易其主了,为个别人侵吞造成可乘之机。一些单位负责人只知产权登记这个名词,却根本不理解其含义,没有国有资产的观念,对资产管理主观随意,常常会“随意变卖低价处理”单位资产。比如,为了使自己能坐上好车,把原来不太旧的小车随意变卖,低价处置等造成资产流失。

3、重视实物形态而忽视货币形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拨付性所定,在会计核算中以当年批准的实际支出列为费用直接冲销了财政拨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在管理上只重视实物形态而不重视货币形态,造成价值上的流失。

二、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计划性”投资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根本原因。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事业单位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的产生,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了。

2、“随意性”管理机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事业单位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多少自主权。造成事业单位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手段,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甚至“仅仅是为了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和资产的大量闲置”。

3、“缺位、空位”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是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的内在原因。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普遍现象。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忽视管理,形成“有投入无回报,高投入、低回报”等突出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也重视不够,责任不清,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

三、应采取的措施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2、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观念。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

5、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资产类别中增加“折旧”项目,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避免造成账实、账卡不符,滥“折旧”的名目“冲账”,使国有资产流失。(2)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3)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性改革包括房改、企业改制等,主管部门或权威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和实施细则,便于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1]马俊霞: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交通财会,2001(7)。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篇5

摘要:

现阶段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物随人走;资产类别划分机械,缺乏折旧项目,管理流于形式;重视实物形态而不重视货币形态”等现象。究其原因:“计划性”投资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根本原因;“随意性”管理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缺位、空位”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是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闲置浪费 计划体制 随意管理

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突出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盲目采购或多头采购,物资闲置积压,资产使用效益低;领用手续不完备,领后用途不清,公物私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

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严重,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购买时一味追求“小而全”“超前”“高标准”,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单位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账卡形同呆账。不断增加的账外资产,往往流失个人手中,随着退休调离而“物随人走”的现象突出,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2、资产类别划分机械,缺乏“折旧”项目,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现象。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固定资产的划分,既要以财务规则为依据,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差异很大。如普通型照相机,未大批购买的办公桌椅等,按低值易耗品处理,不去按固定资产类管理。而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使用几次后,就物易其主了,为个别人侵吞造成可乘之机。一些单位负责人只知产权登记这个名词,却根本不理解其含义,没有国有资产的观念,对资产管理主观随意,常常会“随意变卖低价处理”单位资产。比如,为了使自己能坐上好车,把原来不太旧的小车随意变卖,低价处置等造成资产流失。

3、重视实物形态而忽视货币形态。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拨付性所定,在会计核算中以当年批准的实际支出列为费用直接冲销了财政拨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在管理上只重视实物形态而不重视货币形态,造成价值上的流失。

二、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计划性”投资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根本原因。

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事业单位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的产生,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了。

2、“随意性”管理机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事业单位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多少自主权。造成事业单位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手段,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甚至“仅仅是为了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和资产的大量闲置”。

3、“缺位、空位”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是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的内在原因。

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普遍现象。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忽视管理,形成“有投入无回报,高投入、低回报”等突出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也重视不够,责任不清,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

三、应采取的措施。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2、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观念。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

3、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4、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一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5、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资产类别中增加“折旧”项目,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避免造成账实、账卡不符,滥“折旧”的名目“冲账”,使国有资产流失。

(2)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3)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性改革包括房改、企业改制等,主管部门或权威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和实施细则,便于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1] 马俊霞: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 交通财会,(7)。

浅谈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风险衡量控制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及其风险

事业单位能否有效的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关系着单位的未来发展。加大对对外投资风险的认识、分析、控制越来越被事业单位看重。所谓投资就是:通过分配的方式, 增加财富, 或取得其他利益, 而将自己的资产让给其他单位, 从而获得的另一种资产。在投资的过程中, 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其中投资风险值指的是通过另一部分资产的缩水, 从而获得自己让出的资产的风险程度。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组成了投资风险的具体内容, 系统风险是市场收益率变化导致的资产收益的变化, 包括市场、政策法律、宏观经济、社会和不可抗力等5方面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特定原因造成的资产的收益降低的问题, 包括:技术、生产、管理三方面的风险。

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风险分析

(一) 调研论证不足的风险

在进行项目投资之前, 需要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单位在对外投资之前, 调研论证的结果是单位参考的依据, 但现实中的可比性报告较多, 缺乏可信度, 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的预测不够准确, 对投资环境描述的不清楚, 经济效益方面过于夸大等。这些原因的存在, 使得单位资产的投资不能得到预期收益。

(二) 投资决策不完善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方向、时机与规模等决策方面的失误, 对整体投资项目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其中事业单位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在以下几点:领导人个人意见为主, 没有通过集体决策;重大决策项目的论证不严谨, 存在越位越权决策的情况;对政府干预项目决策不慎重。

(三) 财务控制方面的风险

1. 负债率控制风险

资产负载率指标是国际公认的, 用来衡量企业的负债偿还能力和经营风险, 对资产负债率的控制是一个难题, 很难使得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但是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还是必须的。当单位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时候, 不但财务费用会增加, 同时若发生突发状况, 例如收益减少或项目亏损严重, 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债务危机, 严重制约着单位的继续发展。

2. 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保证竞争力的基础, 在经济危机中, 很多行业的严重的亏损, 有些企业只是利益减少, 没有亏损的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成本的重要性, 投资成本是最重要的成本, 例如, 若对相同的两个项目进行投资, 市场的平均投资成本是固定的, 而这两个项目在实际投资成本中, 必然会出现投资成本的高低不一现象, 这时事业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 就需要充分考虑投资成本, 也要考虑到二者之间的质量的差异, 这对未来的资产利益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四) 政策变化的风险

政策是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不能逾越的界限, 事业单位要采取与政策相适应的的对外投资策略。若故意与政策作对, 或者把握不好与变化的政策适应的策略。这种情况下的对外投资策略, 如果遇到市场形势变化, 与政策不相适应的投资策略很可能失败。例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行业。例如: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 国家极力反对高污染, 高耗能项目, 对这些行业进行投资的风险较大。当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的时候, 政府不会扶持, 反而处处设限, 严重妨碍项目的正常运行, 给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现阶段的热点问题中, 房地产行业争议较多, 国家实施了很多的调控政策, 例如限制了贷款条件、银行的利率也相应的提高了很多, 这样调控的主要目的是限制炒房行为。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的时候, 投资初期的准备资金较多, 影响单位的现金流量。

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风险的衡量与控制

(一) 事业单位投资风险的衡量

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风险控制之前, 先要做好投资风险的衡量工作。对外投资风险的衡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项目的投产问题;其二项目的利润问题;其三宏观利润问题 (是否高于现阶段的资金利润水平) ;其四利润率与资本成本问题。若对外投资的项目出现以上的问题, 则表明项目的风险较大, 要对着几项进行严格的衡量, 降低对外投资的风险。

(二) 事业单位投资风险的控制

事业单位对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树立宏观经济意识、加强投资项目管理、跟踪审计监督制度、构建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下面具体介绍。

1. 树立宏观经济意识

树立宏观经济意识, 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 决策者要时刻的关注宏观经济政策, 财税、金融政策方面要特别的注意, 分析其走向, 制定合适的对外投资战略, 加强单位的抗风险的能力。做到事业单位发展符合产业政策, 符合主业方向, 符合企业投资, 坚持技术创新是事业单位必须坚持的原则。

2. 加强投资项目管理

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是要加强项目的调研论证、风险评估、实施中的控制、事后评价等。项目的调研论证以及项目实施中的控制是尤为重要的, 进行项目的调研论证的时候, 要充分的收集资料, 然后进行资料的分析, 进行项目可资性研究。进行项目实施中的控制, 杜绝钓鱼项目, 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

3. 跟踪审计监督制度

跟踪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 使得对外投资的各方面的工作, 都能符合预期的要求, 实现项目的真实性, 合法性和规范性。保证审计监督的实施效果, 能有效的降低对外投资的风险, 提高事业单位对风险的防范。

4. 构建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构建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是保障事业单位及时纠正投资行为, 合理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可以采用通过投资风险采集信息, 及时对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投资风险的根源, 并把提示反馈出来, 使得决策者能及早提出解决办法, 使得风险带来的损失最小化, 甚至化解投资风险, 实现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建立,我国所处的经济形势变得日益复杂,加之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所处的理财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各项资金来源渠道的增加,不确定性因素的不断出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作为财务管理工作核心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对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使预算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成为了摆在事业单位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受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还处在试点和起步阶段的限制,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加之旧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不够

受到长期观念认识上的缺陷。很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集体不能形成共识,只是将预算作为一种获得资金支持的铺垫,在预算资金到账以后,就结束了预算管理工作。仅仅是为了预算而预算。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方面脱节,各自行事,没有进行很好的衔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管理层没有正确认识预算管理的功能,只是在管理层面上讨论预算编制的相关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层面的意见。

(二)预算编制缺乏有效的指导,科学合理性差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丁作普遍存在程序简单,数据缺乏依据,科学合理性差等问题。并且,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多数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缺少与各单位和层次的协调沟通,因此很容易脱离单位发展的重点,对预算的数字、单位的未来目标和价值走向,各部门缺乏认同,直接影响到今后预算的执行和考评。

(三)预算执行不规范,缺乏力度

根据预算管理的具体要求,事业单位的预算一经批准,就应该严格执行。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执行与预算严重脱节,在许多的事业单位都存在着随意改动项目内容,提高费用标准、扩大支出范围等现象。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不能按照相应的要求控制财务指标,实际的财务支出处于失控状态,使得单位的财务出现混乱,严重的会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危机。在年终进行决算时。单位的各项指标参差不齐,有的指标超支,有的指标结余,财务人员为了平衡收支,掩盖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在账目上进行人为调整,以缩小支出与预算的偏差。

(四)组织缺位,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预算管理的后续工作,事业单位大多没有清醒的认识,在组织结构上,大多没有设置预算评价部门,存在缺位现象。对预算执行的考核事业单位只是对一定时期的简单总结和自我评价,但是实践表明,无论是单位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员工对预算执行的结果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因此对其评价也就不了了之。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各部门对预算的考评也没有从思想上达成一致,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弱化了预算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没有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五)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受事业单位性质的影响,事业单位预算工作存在严重的重编制、轻执行的评价问题,由此直接导致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未设置监督部门,存在着严重的组织缺位现象。在内部监督上,大多数只停留在书面上,不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检查,未在内部形成一种常规的制度贯彻执行。外部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弱化,未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使得财政的监督流于形式和没有建立起定期的外部审计制度。

二、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各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要破除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原有的认识,就必须在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突出预算管理在单位内部所涵盖的职能。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使事业单位主动按照预算来进行单位战略的规划,从而明确并量化目标和政策,有效整合资源,引导各项业务活动按既定的轨道运行,促使单位用编制预算的方法来规划和控制单位的全面经济活动。

(二)明确指导思想,努力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预算是一个单位进行资金使用规划活动的全面体现,因其涉及资金的审批、使用等内容,因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使预算管理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预算能够发挥自身的功能,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总的来说,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就是将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均纳入到预算中来,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在明确了总的指导思想以后,需要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每个责任主体。预算涉及到的每个责任主体都将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他们将根据自身的职责将目标分解量化,转化为具体的资金预算并上报。这种编制模式可以使上级直接了解到基层的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同时也可以使基层真正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给单位预算编制带来的影响,最终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协调各部门工作,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其往往是由多个部门组成,一项工作也往往要集合多个部门,统筹安排,团结合作。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各部门层级大致相同,因而容易出现各自为政、各持己见的现象,这就难免造成计划与目标的脱节或各部门步调的不一致。因此要使预算执行能够进行下去,就必须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使其能够在统一的步调下工作。在协调了各部门的工作之后,就可以直接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了。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主要是对预算金额的控制和进度的控制。对于预算金额的控制,可以通过现在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确保资金的安全稳定;对于进度的控制,可采用预算指标按月度分解,或者根据业务执行的不同特点灵活设置。

(四)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鉴于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仅对其前期工作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于后续的考核工作也要保持一定的热度。在组织结构上,对于未设置相关考核机构或者人员的事业单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建立相关的组织,并使其承担起对整个单位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效果的考核工作,以便及时使事业单位各部门明晰自身所面临的责任和应完成的工作。对于具体的考核评价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就是需要建立一些能够评价和测量相关工作完成程度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定性指标,如战略目标、合规指标等;一类是定量指标,如预算执行情况总资金使用数/预算批复数、分析预算执行结果是否有财政性资金结余等。

(五)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外部社会监督

对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只有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才能使预算管理工作更符合合法、客观、公正的原则,使预算工作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在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及时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实施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并由财务部门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使之处于监控之下。在事业单位外部,主要是实施政府的会计监督和社会的会计监督,政府审计主要审计被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而社会审计主要审计被审单位财务报告是否客观、公允,以合理保证审计报告使用人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程度。

三、结束语

从上述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讨论来看,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评价和监督检查将贯穿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不仅使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在一个系统工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在预算的总目标下共同努力,而且能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通过预警、比较分析问题,通过纠偏反馈,达到预算的目标。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效果。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C,海迪等著:苟燕楠,董静译,公共预算经典——现代预算之路[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李伟,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讨论[J],经营管理者,2010(1).

3.牟华娟,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1(3).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篇8

【摘 要】本文结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的岗位设置体系及引进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策略。

【摘 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已成为提高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各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效益及其社会职能的发挥效果。近年来,随着各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其管理效率的提高。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在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关对策。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的不断冲击,单位却没有及时建立起一套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而原有的员工激励机制已逐渐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其对员工的激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①激励手段单一,员工工资分配依然采用依据职位等级、技术职称等级等模式;②精神激励、道德激励常常流于形式;③考核竞争激励操作不规范等。

2.缺乏科学的岗位配置体系

科学的岗位设置是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每个岗位最佳效能、促进人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尚缺乏科学的岗位配置体系,导致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呈现出较杂乱的人员结构,严重影响着单位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岗位配置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②岗位配置的结构不合理,缺乏对组织结构、岗位、职能与人员素质的综合分析;③岗位配置更新不及时,岗位调整相对滞后,导致单位人力资源配置不能更好的配合单位的发展步伐。

3.缺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急需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发挥单位人才的潜能。然而目前,事业单位因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相关管理措施改革力度不够,造成管理水平的落后。

二、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策略探讨

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1)丰富物质激励手段。事业单位的激励手段不应仅局限于工资、奖金等原始方法,应予以适当丰富,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制定多样性的激励政策,才能使激励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在激励机制建立中,企业除关注员工工资、奖金、提成等外在物质需求外,应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如积极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内心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企业整体凝聚力。同时,积极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和提供机会,更好的满足员工的内在心理、情感诉求。

(2)重视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一方面,注重员工的成长、组织认同等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向员工授权、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认可,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替员工制定职涯规划等多种形式,不仅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还能提高单位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深入宣传道德模范,用道德榜样激发员工的道德意识。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丰富的形式组织员工深入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树立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风尚。

(3)规范考核竞争激励。在绩效薪酬体系设计中,单位人力资源应针对不同岗位的性质,规范设计系统性的效薪酬体系,考虑不同职系和级别的岗位绩效薪酬水平不同,设计针对性的考核竞争机制,促进激励作用最大化。

2.构建科学的岗位设置体系

在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体系中,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需从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加强员工岗位的科学配置,建立健全单位领导、职工代表和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的岗位遴选制度,研究确定本单位岗位设置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案。首先,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统一指标、严格程序。在岗位配置过程中,严格按照单位的经济业务发展需求来增设岗位,并由单位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聘用管理制度。其次,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做到岗位设置政策、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化、公开化,充分体现广大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后,实行岗位配置的动态管理,促进人力资源建设的针对性。事业单位在进行岗位设置后,应对岗位结构,人力资源分布以及单位的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了解和全面权衡,以及时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使其结构以及比例等更符合单位的实际运营发展规划。

3.引进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新时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依赖低劳动力成本的粗放式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依靠高素质人才的精益化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来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健全完善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单位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工作中,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应不断分析总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激励机制、岗位设置及管理者自身素质等方面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琼英.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1)

[2]]张海宁.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6):119

作者简介: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篇9

外贸易中的汇率运用

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峰会,更加密切的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的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格局。

在贸易之中一定离不开汇率的变动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那么,今天主要就是论述对外贸易中的汇率如何在考试中出题。首先,了解下汇率的含义,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其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即1美元兑换6.8人民币,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即1人民币兑换1/6.8美元。然后,我们看看汇率的变动会发生哪些影响呢?将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论述。

第一种情况,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当外币汇率上升,那么意味着本币汇率下降即贬值了,用生活用语来说就是钱不值钱,那么,相对来说我们买外国的商品就更贵了,物价就上涨了,也很容易推出不利于进口,反过来有利于出口。

第二种情况,当人民币贬值的时候,资本是流入还是流出呢?这个时候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同一角度,也就是说本国汇率变动然后本国的资本是增加还是减少,因为,经常有很多人在思考的时候会出现本国汇率变动,他国的资本增加还是减少。

其实,这个就是我们生活中说的“炒外汇”,所以,作为外国投资者来说,一定会分析该国的汇率将会涨还是跌。因此,这个时候抓住另外一个核心要点,即“买涨不买跌”,所

以,假设人民币即将要贬值,最为外国投资者来说就会马上抛掉手中的“热钱”,把钱抽走,那么,相对中国来说,资本是减少的,也就是资本流出了。

上述两种情况在考试中是比较容易出现,当然,考试是不会那么简单,那我们就难度升一级,比如利率与汇率是否存在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来分析,比如中国利率上升,储户将会把钱存在银行,银行人民币增加,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将减少,我们学习马政经的时候提到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么,作为市场经济,是商品也就存在“物以稀为贵”的原理。那么,人民币将变得更加值钱,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所以,就推导出利率上升,汇率也将上升。

以上就是关于对外贸易中汇率的运用,在具体的考试中必将是更加灵活多变的,但依旧抓住最核心的知识点,汇率变动后,本币是升值还是贬值了,利率变动后,流通的货币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去推理,定将得出正确的答案。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讨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工作缺乏指导

一直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都依靠中央财政拨款,由于经费较为充裕,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很少有系统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即便在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后,仍然存在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从单位领导方面来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也就不能在单位内部起到带头作用。将预算管理与会计工作混为一谈,没有做好各部门的明确分工工作,使得部门运行效率低下,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困难。从工作人员方面说,自身的预算管理能力有限,难以从实际行动上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上部门领导的不重视,降低了基层员工的工作执行力度。

2.缺乏战略发展规划,单位资源浪费严重

许多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划拨给事业单位的经费没有用来进行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方面是单位自身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导致资金的利用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盲目投资经济建设,导致资金出现严重浪费。在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都收到了极大削弱,不仅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3.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编制脱离实际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编制过程较为繁琐,而且耗费周期长,因此许多事业单位选择性的忽略预算编制工作。在实际执行预算管理时,相关财务人员缺乏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用的作用。除此之外,财务人员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有待提高,导致预算编制的整体质量不高,难以为后期的预算管理提供科学规划依据。预算编制过分重视单位的短期发展目标,对于单位的未来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导致预算编制脱离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预算管理工作难以执行。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而且长期的工作,需要整个单位自上而下、共同努力方能保质保量的完成。首先,单位领导干部要改变传统观念,真正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宏观指导和调配工作。加强单位员工的思想意识教育,强化预算管理参与意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发挥事业单位领导应有的作用。其次,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环境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预算管理漏洞。事业单位员工在加强预算管理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水平,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保证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安全、高效进行。

2.科学编制预算内容,严格执行预算标准

科学编制预算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正确把握预算的编制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定预算,这是做好预算工作的基础,同时要保证预算工作的适应性、灵活性,根据不同的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及时调整,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预算工作的动态性要求。同时,要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如果预算编制不科学而又缺乏监督,就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出现违反相关财经法规的现象。对于已经制定的各项预算编制项目,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决不可敷衍应付,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

3.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工作

首先,各行政事业单位间的分工不同,职能也千差万别,因此在施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单位性质制定恰当的预算管理制度。从现阶段的多数事业单位管理现状看,各部门间的管理制度结构上不够合理,内容上不够完善,因此各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执行标准。其次,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责任和义务,防止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问题的发生。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在落实责任义务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提高整个单位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4.建立经济责任制度,完善员工绩效考核

首先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将每个部门和员工的细化并且明确,从而提高预算管理实际的操作性;其次是要建立内控制度,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再次,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程度与领导、员工的薪资水平相挂钩,以此刺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韩丽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J].经济视角,2011,(10).

[2]张晓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5).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 篇11

一、会计科目的变动

原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无论时间长短, 统一设置“对外投资”这一个会计科目, 既包括对外的债券投资, 也包括股票投资。新制度中结合投资的实际情况、投资的种类、时间长短并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 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科目, 一定程度上对于投资的核算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便于事业单位各类对外投资的管理与控制, 提高管理效率。

二、短期投资核算的变化

短期投资核算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 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 (含1年) 的投资, 主要是国债投资。账务处理的步骤为:投资时, 按照其实际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以及税金、手续费等相关税费) 作为投资成本, 借记“短期投资”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持有期间取得利息或投资收益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收回投资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短期投资”科目, 差额记入“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

与原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无论是投资还是收回投资时, 均不涉及“事业基金”内部形式的转化, 新制度当中取消了“事业基金”科目下的两个二级科目“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 另行设置了一级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用以核算各种途径增加的净资产, 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等几个二级科目。对于流动资产的投资, 新制度中不要求进行净资产形式的转化, 大大简化了短期投资的核算, 这一点更多地接近于企业会计准则关于短期投资的核算。

三、长期投资核算的变化

长期投资核算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 持有时间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应当按照长期投资的种类和被投资单位等进行明细核算。

1.按照投出资产的种类, 分为以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式的对外投出, 当然, 这里的长期投资是指长期股权投资, 因为长期债券投资的处理是以货币出资为主, 其核算程序比较简单, 在这里不做赘述。

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 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包括购买价款以及税金、手续费等相关税费) 作为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投资”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按照投资成本金额, 借记“事业基金”科目, 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除了投资科目的变化外, 原制度当中事业基金内部形式的转化也变为由“事业基金”变为“非流动资产基金”, 以将对外投资的这部分资金与历年滚存的资金更加严格地区分开来, 以便于单位内部的监督与管理。

制度中变化最大的是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首先, 新制度中的固定资产项目的核算发生重大变化, 原制度中固定资产增加分别增加一项资产和一项净资产, 即: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新制度中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 统一反映在“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当中。同时, 对于事业单位现存的固定资产, 除了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和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 其余的资产均需计提折旧, 因此, 以固定资产投资时的核算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投资”科目, 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发生的相关税费, 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同时, 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的账面价值, 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新制度当中并没有涉及以存货进行对外期限为一年以上投资时的账务处理, 笔者认为, 由于属于流动资产对外投资, 其处理程序类似于货币资金对外投资, 以存货对外投资时, 一方面需根据现行税法要求, 应视同销售, 另一方面需要以评估确认价格加上应确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以及相关费用作为长期投资的入账价值, 具体账务处理为:投资时, 以评估确认价值加上应确认的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投资”科目, 贷记“存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等科目, 同时, 按投出存货的账面价值, 借记“事业基金”科目, 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 对于投出的存货, 无论是什么形式, 均以“存货”科目进行核算。新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工具、动植物等均使用“存货”科目进行确认和计量。

2.具体核算举例。

(1) 某事业单位20×3年以一项闲置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50万元, 预期使用10年, 直线法计提折旧, 已经使用3年, 评估价格为35万元, 发生相关的运费、安装费共计5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按评估价格加上相关费用作为投资成本:借:长期投资35.5;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35.5。按发生的费用:借:其他支出0.5;贷:银行存款0.5。转销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37, 累计折旧15;贷:固定资产52。

新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因此, “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反映的就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2) 20×4年4月, 该事业单位取得投资收益1万元, 款项已经入账, 具体核算如下:借:银行存款1;贷:其他收入——投资收益1。

(3) 20×5年, 转让该项长期投资, 转让价款40万元, 转让过程中发生费用0.2万元, 具体核算如下:待处置时,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35.5;贷:长期投资35.5。

实际转让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35.5;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35.5。

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价款及费用的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40;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40。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0.2;贷:银行存款0.2。转让净收益: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39.8;贷:应缴国库款39.8。 (注:新制度中“应缴国库款”科目替代原制度中的“应缴预算款”科目, 新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下有两个明细科目:“处置资产价值”与“处置净收入”。)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通公司常见笔试题下一篇:大学校园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