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早(第1课时)(精选12篇)
九下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爱这土地》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能独立完成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能根据需要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分析】
1、《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2、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兴趣。
1、学生能够大体理解诗中情感,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2、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1.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2.背景链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跟读等形式。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1)关于全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2)关于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3.诵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1)把握语气、语速,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语速应该是沉郁缓慢的。(2)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1、4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把握象征手法,品味诗句:
1、把握象征手法(1)了解象征这种修辞手法。(2)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评析、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之感,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
【设计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2、3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我爱这土地》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歌唱: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 教材分析
柯西不等式是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第3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1节的内容,是继基本不等式之后又一经典不等式.教材安排柯西不等式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数学结论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即在理解重要数学结论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面临的具体问题与重要数学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利用这样的联系,应用重要数学结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2 学情分析
通过对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模块中“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简单的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等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柯西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等号成立的条件,掌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并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柯西的了解,以及诗情画意般的关于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
5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法国大数学家柯西的生平及其在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家柯西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与柯西有关,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温故知新、发现定理
问题1设α和β是平面内的两个向量,那么α与β的数量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α与β,我们把数量α·β叫做α与β的数量积,记作α·β,即α·β=|α||β|cos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问题2根据数量积的定义,|α·β|怎样计算?|α·β|与|α||β|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学生2:因为α·β=|α||β|cosθ,所以|α·β|=|α||β||cosθ|,又因为|cosθ|≤1,所以|α·β|≤|α||β|,当且仅当α与β共线时,等号成立.
问题3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向量α=(a,b),β=(c,d),那么不等式|α·β|≤|α||β|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3:
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设a,b,c,d都是实数,则(a2+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自然流畅,符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柯西不等式是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发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就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自然的方式来呈现柯西不等式.另外,在必修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课后习题中就已经编排了柯西不等式.因此,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既不失去“自然”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活动3:深入研究、证明定理
师:这个不等式什么时候取得等号呢?
师:柯西不等式除了定理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很多等价形式,例如:
问题4根据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填空:
(1)已知a,b,c,d是非负实数,则
设计意图巩固训练,再次强化对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的结构特点的把握.
问题5你能给出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吗?
学生5:我用的是比较法,过程如下:
当且仅当ac=bd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确认柯西不等式的正确性.
师: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非常多,有比较法、分析法、向量法、利用均值不等式,还可以构造图形、构造函数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探索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是指两个数的柯西不等式,我们知道均值不等式有两个数,3个数甚至是n个数的情形,柯西不等式一样,也有3个数以及n个数的情形,后面同学们很快就会学到.
活动4:牛刀小试,运用定理
师:哪位同学能证明此不等式?
生6:此不等式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如下:
师:这个不等式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呢?
生7:由于a,b∈R,根据柯西不等式得
又a+b=1,所以
由于
设计意图本题的证明方法较多,既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也可以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由于学生在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中已经证明过此不等式,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阐述基本不等式的证法,以此为过渡,再将学生引入到柯西不等式的证明上来,这样处理就显得自然、流畅.
师:这个函数的最值可以用哪些办法求得呢?
生8:可以用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导数法等.
师: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求解呢?
生9:函数的定义域为[1,2],且y>0.
设计意图利用柯西不等式既可以证明不等式,还可以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解决本例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形式的结构特点.另外,通过给学生呈现解题过程强调无论是证明不等式还是求函数的最值,必须要指明等号成立的条件.
活动5:交流体会,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变形;二是柯西不等式的运用(包括证明不等式和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三是本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小结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课堂小结不仅要涉及到本节课中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并以此为范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
活动6:课后延伸、强化定理
课后作业略.
课后思考题(1)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条件acos2θ+bsinθ<c.求证:
(2)若2x+3y=1,求4x2+9y2的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题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后,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6 课后反思
6.1 问题驱动课堂、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而且也为学生不断地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从而能持续地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激发思维,深化思维.柯西不等式是由法国大数学家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得出的,但给中学生讲授时,如何恰当的引入则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柯西不等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起点低、难度小、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探究状态,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求知过程的体验.
6.2 诗歌提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首有关如何学习柯西不等式的诗,在此笔者也想呈现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分享:
怎学柯西不等式,老师把它写成诗;
来龙去脉摸清楚,向量关系是基础;
证明方法要熟悉,比较构造有思路;
作用功能须彻悟,结构特征要牢记;
活学活用靠反思,转化变形找规律;
化和为积巧分离,化积为和细设计;
不等变换做传递,相等条件列算式;
细心求解方程组,算出结果心欢喜;
熟能生巧多练习,考试解题有灵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三更灯火五更鸡.
随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首我国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一并分享给大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
通过这两首诗,学生不仅对柯西不等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明白了要学习趁年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这两首诗的呈现使得这节课具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极大的提升了课堂,同时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一篇短文。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二、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图文结合,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问话的语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动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上新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热身操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老师下达一个命令你们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并说出来。比比谁的速度快。游戏开始了!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眼睛,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
哦,对啊,你们没有尾巴啊,谁才有尾巴呢?(小动物)哪些动物才有尾巴啊?(指名回答)
2.揭示课题
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森林里很多小动物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出示课题:10 比尾巴)。
读课题。师范读“尾巴”。(学生练读,展示读)谁能给“比”组个词?(指名提问)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尾”字的?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由学生摸没摸到自己的尾巴从而引出课题《比尾巴》。再谈话激趣,把学生带入了生动活泼的童话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听一听
比赛快要开始了,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呢?狮子大王让他们藏在了课文里面,只有小朋友认真去读才能找到他们,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到比赛选手的名字用笔圈出来,拼一拼、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认识比赛选手,记一记
请按动物选手的顺序来说说有谁来参加比尾巴大赛?还能拼读动物的名字吗?
出示相应动物名字拼音卡片,学生带读。读完后张贴在黑板上,并写出选手序号
第一位比赛选手是……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看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识记加点生字的方法。
(新偏旁“八”八字头、“鸟”鸟字旁)
4.看尾巴的样子,猜一猜。
下面跟大家玩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仔细看好尾巴的样子,猜一猜它是谁?并请一组的小朋友帮老师把图片贴在相应的名字上面。(打乱顺序出示动物折叠图)
比赛选手已经到齐了,我们开始点名吧!(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动物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读、记、猜的过程中认识了“比赛选手”,学习了六个词语和五个生字,通过由简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认识了生字,又初步了解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趣味对读,品味感悟
1.学习问句
在你们点名的时候,小动物都问我,它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啊?比赛项目是什么?你们能帮帮它们,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比赛项目吗?(指名回答)
(1)认识问句。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比赛项目。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是什么句?带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屏幕出示:比赛项目一:谁的尾巴长?)
(2)指导朗读。问句要读出问的语气,读时突出问句的句末,语气上扬。范读,生练读。
(3)学习问句。你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到其它几个比赛项目用﹏画出来吗?(出示,比赛项目二:谁的尾巴短?比赛项目三: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比赛项目四:谁的尾巴弯?比赛项目五:谁的尾巴扁?比赛项目六:谁的尾巴最好看?)
教师范读,小组练读,学生展示。(边做动作边读)
(4)随文识字。问句里面的生字宝宝忍不住要跑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你们欢迎吗?就请大声拼读,认识它们吧!(师出示生字卡片,生齐读后指名读,识记生字)(新偏旁“矢”矢字旁)
生字宝宝现在累了,想要回到问句中,你们能送它们回去吗?
请把它们的问句在屏幕中找到并做动作读出来。(师出示生字卡片)
2.学习答句
(1)生字词认读。小动物知道它们的比赛项目了,正在为比赛做准备呢!可是它们还少了裁判呀。小动物们想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做它们的裁判。你们能准确地一起拼读一遍课文的生字吗?
幻灯片出示全部生字,全班齐读一遍。
你们读得真好!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他把他的好伙伴带来了!出示生字词,学生练读。
学生拍掌读词语。(请你跟我这样做)
(2)找找答句。通过你们的表现,裁判已经选出来了。小动物的比赛已经正式开始了。请小朋友们快速读一遍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比赛结果,用 画出来。
(师给表现好的学生做裁判,分发动物奖牌。)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3)颁奖典礼。(背景音乐播放)现在有请我们裁判员拿着奖牌上台。请下面的小朋友报比赛项目,裁判员大声公布结果给小动物颁奖。
(学生答并对应贴“长”“短”“扁”“弯”“最好看”“好像一把伞”等词语卡片)
(4)汇报结果。小动物得了奖高兴得不得了,它们可感激你们了!只是狮子大王还不知道比赛结果,咱们向它汇报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出示各种动物图,直观的了解其特点,随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结合,在比尾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理解了“长”、“短”、“扁”、“弯”等字词的意思,并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特点的理解,使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唱读儿歌,巩固识记
1.唱读儿歌。狮子大王看到比赛结果很高兴,它说你们这些裁判评得很好、很公平,就把这篇课文的儿歌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儿歌视频)师生一起做动作歌唱。
2.动物尾巴的形状各种各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指名提问)
3.练读课文。让学生带着喜欢的语气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象比赛的场景。
【设计意图】借助录像中的音乐及画面,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唱歌的形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既巩固了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1.通过比尾巴大赛,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回答)
2.出示动物图片,你们能用今天学的问答方式编儿歌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编儿歌。)
3.学生展示创编的儿歌。
谁的尾巴粗?恐龙的尾巴粗。
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起来?小猪的尾巴卷起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读读画画”的习题,设计了创编儿歌这一环节,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开放、更有活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题:
1.在课文中找出动物们尾巴的特点,跟同学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水平,自由选择作业。作业的布置体现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使课堂学习得到了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和结构,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能叙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定义,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教学重点: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难点: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张纸条:
亲爱的妈妈:“童鞋都有围脖,我也想要一个。放心,我不会成为
一个围脖控的!如果没有,我就是奥特曼了!
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划线的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一)、定义的含义:
1、童鞋:即同学
围脖:即微博
围脖控:指的是对微博极度喜爱.奥特曼:指的是比较落伍、赶不上潮流.像这样的,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
(2)直角三角形:
(二)、命题的含义:
1、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哪些没有?
(1)鸟是动物.(2)动物是鸟.(3)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ABC是等边三角形吗?(6)若某数的平方是4,求该数.(7)对顶角相等.2、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他就不是命题。3、1中的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后的语句是“条件”,“那么”后的语句是“结论”。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如果∠1=∠2,∠2=∠3,那么∠1=∠3;
(四)、命题的改写: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对顶角相等。
(五)、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认识
1、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如果是命题,那么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 ⑸可爱的李明明; 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 b2,则a=b; ⑼若a=b,则a2=b2。
三、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
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设计:茶庵初中 谭中山
第1课时数轴
教材分析:
数轴是继正负数、有理数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概念,同时又是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范例.其重要性体现在它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代数与几何的一个结合,为下一步研究相反数、绝对值奠定基础,在数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本节的学习对下一步的后继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通过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数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问题1:让机器人在一条直路上作走步取物试验.根据指令:它由O处出发,向西走3m到达A处,拿取物品,然后,返回O处将物品放入蓝中,在向东走2m到达B处取物.
(1).在下面的直线上画出A、B两处的位置.
(2).把向东走记作“+”,向西走记作“-”,在上面的直线上标出与A、B相对应的数.
教师:由上述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4.数轴的画法:一画:画一条直线(一般是水平直线); 二取:选取原点,并用这点表示数字0;
三定:确定正方向,用箭头表示(一般规定向右为正); 四统一:单位长度应统一;
五标数:在原点左右两边依次标上对应的刻度数. 5.易错警示:在画数轴时常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1)没有正方向;(2)没有原点;(3)单位长度不统一;
(4)标数时顺序不对.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二.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读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 例1 指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析:点C在原点表示O,点A在原点左边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表示-2.同理,点B表示-3.5.点D在原点右边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表示2. 类型二: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例2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4,-,-1.25,-4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小试牛刀: 变式题1 下列图形是数轴的是()
变式题2 数轴上一动点A表示的数为-2,现在A点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B,在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C,(1)在数轴上标出A,B,C三点表示的数;(2)点C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个单位长度又回到A点?
变式题3 在数轴上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有几个?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三.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 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四.作业布置 :
1.课本第9页练习题1,练习题2 2.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关键词:平面直角坐标系,课堂活动,趣味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1课时) ”的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在物体位置的确定基础上学习的, 逐步引入坐标系、坐标、向量等知识点, 丰富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知识的认识。
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点后就以习题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掌握这些知识点, 这样的课堂较为枯燥乏味, 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新概念。笔者认为,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模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巩固所学到的这些知识点, 这样对于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同时对数学这门学科也会更有兴趣。
2.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坐标系、有序实数对、坐标、象限的定义;
(2)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 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3) 在坐标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根据设定的数学或实际背景, 建立坐标系, 解决相关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有序数对的空间定位功能和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将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建立一一对应的最佳平台之一,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点的坐标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地由坐标描点, 由点写出坐标;感受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换,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课堂小游戏方案,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之前所学习的内容。
活动一:课堂指挥官
请一位学生站以来, 左手前平举, 右手侧平举。班级有6排6列共36个学生, 排与列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且假定前后左右每一排每一列的单位长度都为1。此时, 这位学生就是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例如, 请第4列第3排学生, 那么他就是“原点”。现在由这位“原点”开始发出口令, 如:请坐标为 (-1, -2) 的同学站起来, 请坐标系第三象限的同学站起来, 请x轴上的同学站起来等等。几次游戏下来再换一个“原点”, “原点”也可充分发挥想象, 发出一些口令, 如:“请距离我2个单位长度的同学站起来”, “距离y轴3个单位长度的同学站起来”等等;这些问题的难度稍有增加, 学生可能短时间不能反映, 但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他们会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不仅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 也对下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预习, 并且这样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1课时) 的相关知识点之后, 设计了这个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教室中的排与列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当指定一名学生作为坐标原点时, 学生们通过观察就可以建构出此时的坐标系, 明白了坐标原点、正方向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位子清楚此时自己的“坐标”, 充分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地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活动二:坐标系五子棋
在学完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后, 我们换一种方式来下五子棋。在如图所示的棋盘中, 以棋盘左下角为“坐标原点”, 向右为x轴正方向, 向上为y轴正方向,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则图中的两枚黑子的坐标分别为 (5, 8) , (12, 3) 。学生在了解规则后, 分成两组进行博弈, 一个接着一个用口述的方式落子, 落子无悔, 直到一组取得胜利。如:按黑、白的顺序落子为 (7, 7) , (8, 7) , (7, 8) , (7, 6) , (9, 8) , (8, 8) (8, 9) ……甚至可以加大游戏难度, 换一个坐标原点, 这样棋盘上就会出现四个象限, 学生在进行游戏时会更加谨慎小心。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五子棋游戏入手, 采取不一样的方式, 用所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进行博弈,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 更好地理解“坐标”这个概念, 准确地在给定的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当某位学生发现他所说的位置与教师落子的位置不同时就会明白自己的坐标看错了, 根据实际落子位置也能及时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 纠正了自己错误的概念。同时, 这个游戏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默契感, 大家合作努力, 在课堂上就能把所学的知识牢牢地掌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文;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叶子美在哪里?一是形态各异,这是外形之美;二是甘于奉献,这是它的内在美。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坚决摈弃烦琐分析、抽象说教。作者的思想情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到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文中大树和叶子的美,是学生用眼睛发现的,用心感悟到的。文本价值取向的揭示也摈弃了烦琐的讲解分析,而是重视让学生自读——直面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与文本、老师对话,探究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理解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学习默默奉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与叶子和树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内在美。难点: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的意思。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1.做一片美的叶子。重点渗透“美”的写法指导:上下结构,横画较多,注意等距,“大”字的横最长。2.请同学来读读课题,你觉得要突出课题的哪个词语?(美)3.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出示词语,指读正音。绿叶、嫩绿、肥美、变黄、飘零、奉献、输送、大树、茁壮、葱翠。3.词语归类,发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4.画出文中描写“美”的语句,完成填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美在―――;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美在―― 。5.分组合作朗读课文。(男生读1、2自然段,女生读3—8自然段,男女同学齐读9—11自然段)
六、品读课文
(一)感受叶子之美
1.叶子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心默读4-6自然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看看谁最会读书,最善于发现。
2.品读关键语句。(1)出示: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①指名读句子。查无字词典“形态各异”,课件截取几幅叶子的画面,瞧,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这就叫作——形态各异。②读书读句子,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较。你们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发现?③抓住“形态各异”中的“异”和“相同”比较,感受叶子的个性(形态各异)和共性(无私奉献)之美,体会“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④树叶利用体内的叶绿素在阳光的照射下把水和空气中吸进的二氧化碳加工成乳汁一样的养料。有了这养料,大树才会茁壮、葱翠。(2)出示句子: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①大树美在哪儿?抓住“绿色的云”和“升”想象画面,体会大树生机之美。②看了大树,你有什么想法?千言万语就用朗读来表达!(3)这些叶子团结协作、默默奉献了多长时间,一天吗?两天吗?……引出第6自然段——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①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②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边背边想,试着在头脑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画面。③是啊,即使离开了大树也要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树。(板书:为大树而生)这儿,你觉得叶子怎么样?那就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赞美树叶吧。(配乐齐读)
(二)感悟人生之美
1.教师配乐范读9-11自然段,思考:每个人和叶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师引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板书:像叶子),做什么呢?指名接着读。3.“生活的大树”指的是什么呢?出示填空:在家中,如果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那么()就是我们的大树。4.教师激情引导:( )就是“生活的大树”上一片美的叶子。5.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就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齐读9-11自然段。
(三)阅读延伸
1.学到这,老师想给你们读一段文字。想听吗?出示:远远望去,那个班级很美。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各不相同——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2.你们想读吗?想读的话一起读。接着出示:远远望去,那个国家很美。我向中国走去。走进中国的时候,我发现,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美。每一个人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无数个不同的人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国家。
3.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 要想让我们的大树更美丽,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引导读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3.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形态各异,外在美;无私奉献,内在美。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课,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种种意象,打种种比方,阐明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富有哲理性。教学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哲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学情分析】
本文是流沙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本文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背诵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主旨,并能研读、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3、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
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启思: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1948年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更加勤奋。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多种。
【学生活动:
(1)了解。(2)识记。】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听配乐诵读,后自己朗读。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寂寥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3.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学生活动:
(1)听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配乐朗读。(2)找出不认识的字词。(3)识记生字词。(4)默读,感知课文。】
(三)探究交流
【学生活动:
(1)合作探究。(2)交流。】
(四)研读赏析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2.这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交流。(如第l节,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3.仿照同学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辞方式。其他学生评论运用是否得当。(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揣摩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初一学生语言分析能力较弱,应加强引导,积极鼓励。)
【学生活动:
(1)(2)(3)
三、巩固训练:
1、识记字词: 寂寥
洗濯
缀连
脊梁
倔强
鬓发
玷污
扒.........
合作探究。造句练习。交流。】
窃
蜕做
诅咒
功勋 可望不可即 ....
2、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3、畅谈自己的理想。(引导学生举出实例,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谈自身的理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学生活动:
(1)字词识记。(2)事例讲述。】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
A:整理巩固练习中成功人士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
B:整理巩固练习中成功人士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并写出感想,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理
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顶真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比喻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对偶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
2、看图练说
3、郊外的秋天如此的美丽,你们想去那儿看一看,玩一玩吗?现在我们就一块儿去秋游。(揭题,板书课题:秋游)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指导读好渐渐。
4、用渐渐说一句话。
5、齐读,想: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过渡:他们来到郊外,看到了什么?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一)总体感知第二、三自然段。
1、显示画面,请小朋友轻声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幅画的?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指名回答。(第二、三自然段)
4、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是怎么写的,你们仔细读课文,再对照插图,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边读边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5、学生回答。(二)学习第二段
1、师出示天空图:秋天的天空什么样?你能用课文里的话说说吗?指生说。
2、白云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试着说一说。
3、你们觉得天空美吗?美在哪儿?
4、第二自然段怎样读才能读出天空的美丽,请小朋友边看图,边仔细听。
5、指名说。
6、教师范读,指导第二自然段。
7、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秋天的天空是那样美,田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看--(三)学习第三段
1、出示图片,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田野的景色吗?
2、课文第三自然段就写了田野中的美景,谁愿意读一读?
3、小朋友,你们觉得田野美吗?美在哪里?
4、你能来说一说,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么样?高粱红了,红得怎么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吗?可以只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提供句式:
5、(出示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句话应读好哪些词?
6、光读好黄了、红了、白了这些词行吗?还要注意--音量要逐次加高,还要有赞美和高兴的心情。
7、教师范读,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8、学到这儿,你们想说什么?
9、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朋友,我们已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郊外,开心吗?现在,你们最想干什么?
2、好,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玩吧。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把所看到的说出来。
4、书上是怎么写的?齐读第四自然段。
5、大家玩得开心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十分开心?请小朋友边读课文边圈画相关的词语。
6、指名回答。
7、小朋友亮开了嗓子干什么?
8、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9、你们看他们在草地上奔跑追逐,笑着喊着,真开心哪!你们知道他们会喊什么?
10、指导读第二句话。
11、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拓展练习:
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写话。
六、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朋友,今天我们作了一次秋游,不仅欣赏了郊外的美丽风光,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
七、作业:
1、用几句话写你眼里的秋天美景。
2、画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或小朋友们玩耍的场面。
五、板书设计
天空
美
秋游
农田
美
(郊游)
同学们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情分析,让地理课堂走向社会、社会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尤其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联系比较新旧教材内容,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又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保持了传统教学的隽永魅力。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并通过观察图表、自我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安排合理,教学策略选择得当,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部分相对简略,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稿。(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地理科教研员 张建麟)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情分析,让地理课堂走向社会、社会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尤其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联系比较新旧教材内容,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又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保持了传统教学的隽永魅力。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并通过观察图表、自我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安排合理,教学策略选择得当,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部分相对简略,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稿。(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地理科教研员 张建麟)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想一想:我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 中考语音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能给加点字词注音;能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能辨认常用汉字的习惯性错读等。
对汉字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辨读课文里出现的常用汉字中的形似字;判断常用汉字书写的正误;发现并改正词语、句子或语段中的错别字等。
对词义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了解词语的基本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等。
典题诊断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江苏省南京市)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和煦 (xù) 绯红 (fēi) 家喻户晓 (yù)
B.匀称 (chènɡ) 静谧 (mì) 鲜为人知 (xiān)
C.馈赠 (kuì) 慰藉 (jí) 锲而不舍 (qiè)
D.哺育 (pǔ) 休憩 (qì) 苦心孤诣 (zhǐ)
2. (2011·重庆市)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
A.仰慕 凛冽 鞠躬尽瘁 一代天娇
B.阴诲 嬉闹 眼花潦乱 夜色苍茫
C.取缔 笼罩 重峦叠嶂 抑扬顿挫
D.迁徙 羁拌 脍炙人口 锋芒毕露
3. (2011·天津市)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文学如泉, 越品越见_____;文学如茶, 越品越知_________;文学如酒, 越品越感_________。 在文学的陶冶下, 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 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 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故, 多了一份纯真。
A.醇厚 幽香 清冽 B.清冽 醇厚 幽香
C.醇厚 清冽 幽香 D.清冽 幽香 醇厚
4. (2011·云南省玉溪市)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
A.炎炎夏日, 各种品牌的空调产品成了各大商场炙手可热的畅销商品。
B.放眼望去, 满山的梨花姹紫嫣红, 真是美不胜收。
C.溶洞里的钟乳石千态万状, 有的像卧虎, 有的像白熊……无不惟妙惟肖。
D.班会上, 他侃侃而谈, 出众的口才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反馈评析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第1题, 考查常见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答案是A。B中的“称”没有后鼻音;“鲜”是多音字, 此处应读第三声;C中“藉”也是多音字, 组成“慰藉”时读jiè, 一般情况下读jí;D中“哺”应读bǔ, “诣”应读yì。
第2题, 考查易错形近字。A中“一代天娇”的“娇”应为“骄”;B中“阴诲”的“诲”应为“晦”, “眼花潦乱”的“潦”应为“缭”;D中“羁拌”的“拌”应为“绊”。
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在平时复习时可对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似字进行排查, 尤其要关注注释中常用的注音字和“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易错字;平时在写作、生活和课外阅读中要留心观察, 发现错别字要及时纠正。对于这些常见的易错形近字, 同学们应当做到两点: (1) 在平时学习时准确识记, 明其义在先, 记其形于后; (2) 分类梳理成知识卡片, 并及时训练与检测, 练习有助于识记。
另外, 在答题时, 要先看清楚具体要求, 然后一项一项进行比较、甄别、排除、选择。
第3题, 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语境和“泉水”“茶水”“酒水”的特点不难推断出答案是D, 依次为泉水清冽、茶水幽香、酒水醇厚。解答此类题时,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断。
第4题, 考查成语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B中“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多, 与“梨花”单一的色彩搭配不当;C中“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与“自然”显然属于不同的范围;D中 “侃侃而谈”带有贬义, 与句中的感情色彩不相合。正确的答案是A。
解答此类题时, 首先要了解这个词语或成语的含义, 从整体上去考虑, 尤其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望文生义、意思弄反、不明褒贬、不明范围、不明谦敬、语义重复、搭配不当等。
专题强化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1·四川省成都市)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
A.刚才还是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一霎 (shà) 间却又是乌云密布, 大雨倾 (qīng) 盆。B.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xìng) , 用各种譬 (pì) 喻, 比赛机智才能。
C.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 (bàn) 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 (chán) 催我入眠。
D.他们有确信, 不自欺;他们在前仆獉 (pū) 后继地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 被抹獉 (mǒ) 杀, 消灭于黑暗中。
2. (2011·湖北省武汉市)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 。
A. 宽容 猝 (cù) 然 销魂 钟灵毓 (yù) 秀
B.雾霭 荒谬 (miù) 恻隐 吹毛求疵 (cī)
C.顿挫 尴 (gān) 尬 狡黠 悲天悯 (mǐn) 人
D.揣摩 幽咽 (yàn) 聪惠 踉 (láng) 踉跄跄
3. (2011·山东省泰安市)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A. 点缀 狼藉 人声鼎沸 深恶痛疾
B.妖娆 静谧 更胜一筹 骇人听闻
C.嶙峋 惭怍 重倒覆辙 根深帝固
D.籍贯 拮据 苦心孤诣 中流砥柱
4. (2011·贵州省贵阳市)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A.芳馨:芳香。
B.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 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C.亵渎:不负责任。
D.孜孜不倦:勤奋努力, 不知疲倦。
5. (2011·重庆市)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三十年来, 社会沧桑巨变, 《读者》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变。
B.炮轰食品犯罪行为, 维护百姓餐桌安全, 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保障游客权益, 使游客在参差不齐 的旅游信 息中不受 骗, 国家大力 整顿了旅 游市场。
D.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 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 , 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专题强化】1.C (“畔”应读pàn) 2.D 3.C 4.C 5.C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3.天涯若比邻。 4.水面初平云脚低。 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7.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8.示例: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9.示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示例: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设计1:早(第1课时)】推荐阅读: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102-26
猫教学设计(1、2课时)06-26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11-09
《静夜思》第1课时教学设计01-07
《欧洲西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11-01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02-11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1课时教学设计06-26
1.2观潮.《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8
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16
1.整式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