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的五大要素
企业利润源是指购买企业商品或服务的顾客群,它们是企业利润的唯一源泉。企业利润源及其需求的界定,决定了企业为谁创造价值。企业顾客群分为主要顾客群、辅助顾客群和潜在顾客群。好的目标顾客群,一是要有清晰的界定,没有清晰界定的顾客群往往是不稳定的;二是要有足够的规模,没有足够的顾客群规模企业的业务规模必然受到局限;三是企业要对顾客群的需求和偏好有比较深的认识和了解。
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需要分析顾客需求,目的就是要为产品寻找能够比较容易呈现价值的顾客群。一般来说,企业赢利的难度并非在技术与产品端,而主要还是在顾客端。有时纵然是把握好企业顾客的一点点需求,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顾客价值。在复印机行业,施乐公司的利润源主要是大型企业与专业影印公司,因此他看不到个人客户对于影印便利的需求,所以失去开发桌上型复印机的先机。佳能在资源规模上无法与施乐竞争,因此采取差异化策略,重点对企业个人客户这一利润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根据个人客户的价值需求,发掘尚未被满足的特殊顾客群,最后才导致开发简便型桌上复印机的创新构想。佳能在1976年推出简便型桌上复印机,这项新产品的技术创新程度较为落后,不但影印速度慢,影印品质不佳,提供的影印功能也极为有限。不过在顾客看来却是一项能带来重大价值的成功产品,因为它能提供经理人与个人工作者在工作上极大的方便,这些顾客不需要为影印一页文件,专程跑到影印中心,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在家中或个人办公室中即可满足影印需求。
如果商业模式无法找到相对明确的顾客需求,那么这项新事业将会遭遇无法创造利润的潜在风险。例如,JVC与Sony在上世纪60年代投入于录放机新事业开发,事先也无法掌握潜在的顾客需求,因此只得不断推出新产品到市场上进行测试,直到70年代,在大致掌握顾客对于这项新产品的需求后,才成功开发出VHS与Beta规格的产品。
利润源不清晰,也就是企业顾客和顾客需求不明确,是导致企业商业模式不健全的首要原因。比如前几年的新兴科技领域(例如前的Internet、e-commerce、无线上网等新产业),由于市场尚未成形,顾客需求还不明确,很难发掘新技术的价值将如何在新市场中具体呈现。因此许多网络公司的商业模式,大都欠缺具体的顾客需求信息,只能以网际网络科技的发展趋势,来描绘未来市场的美景。但这正是一些企业投入于新兴科技市场所遭遇的主要风险:新技术具有创造价值的高度潜力,但新事业却持续大幅亏损。
大量经营实践表明,设计和完善商业模式时,分析和把握顾客需求,并寻求产品在市场中的最佳定位,是设计商业模式的一项首要工作。第二步,不断完善企业利润点―产品
利润点是指企业可以获取利润的、目标顾客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利润点决定了企业为顾客创的价值是什么,以及企业的主要收入及其结构(revenuestructure)。
好的利润点是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合点,它要求一要针对目标顾客的清晰的需求偏好,二要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有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或者缺乏顾客的针对性,或者根本不创造利润,就不是好的利润点。
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国际公认最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回顾微软不断完善企业利润点的历史,就会发现微软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的。看一看微软开发图形操作系统就会发现,根据顾客的需求对产品持续改进是微软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之所在。当微软推出 Windows1.0时,这个产品比数字研究公司的GEM图形用户界面好不到那去。评论家们甚至将它比作是对施乐PARC所开发产品的苍白模仿。只有在 1990年Windows3.0发布时,微软才拿出了内存管理方面的改进成果,从而可以让用户利用286和386微处理器的能力。1993年微软又用了另外三年时间改进了与Windows95界面类似的NT,新产品强大的管理控制功能使得WindowsNT在IT社区中流行起来。在网络浏览器业务上,微软又用了三次长期的努力才赶上网景。微软建立了伟大的商业模式,原因是微软倾听客户反映,修复了产品中的不足,微软成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开发出了“轰动一时”的技术。
微软完善了一个整合客户反馈和改进企业利润点的系统,这可以解释为何微软长期以来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号企业。第三步,打造强有力的利润杠杆,构筑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价值链
打造利润杠杆―规划企业内部运作价值链是商业模式设计与完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产品或服务是否为企业带来价值和带来价值的多少。企业利润杠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组织与机制杠杆、技术与装备杠杆、生产运作杠杆、资本运作杠杆、供应与物流杠杆、信息杠杆、人力资源杠杆等。这些内部运作活动可以清楚界定企业的内部运作的成本及其结构(coststructure)以及计划实现的利润目标 (targetmargins),
设计良好的利润杠杆可以使商业模式极具竞争力。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却创下了连续29年赢利的业界奇迹,上季度继续赢利102亿美元。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在于西南航空始终坚持“低成本营运和低票价竞争”的策略,在自己竞争对手不注意和注重的内部价值链上下功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增长点。西南航空主营国内短途业务。由于每个航班的平均航程仅为一个半小时,因此西南航空只提供软饮料和花生米,这样既可以将非常昂贵的配餐服务费用“还之于民”,又能让每架飞机净增7到9个座位,每班少配备2名乘务员。在西南航空公司的大多数市场上,它的票价甚至比城市之间的长途汽车票价还要便宜。一些“巨人级”航空公司称西南航空是“地板缝里到处蔓延的蟑螂”,可以感觉到,但就是无法消灭掉。
将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内部价值链外包,是打造利润杠杆的一条有效途径。很多公司意识到在一个非常长而复杂的企业内部价值链上,他们也许只能在价值链的3至4个环节具有高度竞争力,但要想在所有环节上都具有竞争力是不太可能的,而一旦认识到企业内部价值中的优势环节,就应该把公司定位在那个位置,将其他部分以签约方式外包给别的公司,从而使利润杠杆更加有力。
十几年来,耐克在美国运动鞋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对于耐克而言,营销和新颖的设计是其专长,而对于制造,耐克则采取外包策略,耐克还外包部分财务运作。
劳斯莱斯将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发动机的核心竞争力上,而对于车身等部分则完全外购,从而取得价值最大化。宝马(BMW)公司控制着与其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关键部件,如发动机、车辆平台的设计,其它非关键零部件则外包出去。
同样的产品,由于利润杠杆不同,或者说由于企业内部运作价值链的差异,导致了产品的成本迥异,一个企业可能赚钱,另一个企业可能亏损。这足以说明,利润杠杆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多寡。第四步,疏通拓宽利润渠,构筑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价值链
利润渠―即企业向顾客供应产品和传递产品信息的渠道,是商业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外部价值链。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戴尔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它的的利润渠本身就为戴尔创造了巨大的价值,首先,直销模式大幅降低成本,戴尔的“直销模式”实质上就是简化、消灭中间商,这样避免庞大的渠道成本。戴尔因直销而减少了20%左右的渠道成本。其次,直销模式加快了戴尔的资金周转速度。利用代销商销售电脑的各大电脑公司从制造到销售一般需要6-8周。而戴尔从订单到送货到客户手中的时间为5天,从发货到客户电子付款在24小时以内,戴尔的资金周转天数已降到ll天。
1963年家乐福在巴黎郊区创办第一家超级市场。在30年内,家乐福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额290亿美元、市值200亿美元的国际连锁超市集团。其成功的关键是为客户提供了优异的渠道。在家乐福产生前,法国拥有高度分散的小商店系统,他们对客户和供应商来说是一个十分低效的渠道。客户需要花数小时采购,而分销商需要花费可观的成本和费用运送货物到成百上千家零售店。这一渠道的多重失效和低效,激发了渠道集中的趋势。家乐福发掘到这一机会从而创造了巨大的股东价值。家乐福、沃尔玛的成功是因为它为众多商品生产企业构筑了高效的流通渠道,而这对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五步,建立有效保护利润的利润屏障
利润屏障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目标客户,保护利润不流失而采取的战略控制手段。利润杠杆是撬动“奶酪”为我所有,利润屏障是保护“奶酪”不为他人所动。
比较有效的利润屏障主要有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价值链、领导地位、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客户关系、品牌、版权、专利等。
利润屏障对商业模式的价值从Beta与VHS对行业标准的争夺战可见一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索尼发明了Beta摄像制式,技术领先,先期进入市场,还拥有强大品牌支撑,但索尼坚持“不让其他厂商作OEM”,埋头单干,结果最终成了市场上的孤家寡人。 1985年,索尼不得不退出家用摄像市场。JVC在索尼之后创建了VHS摄像标准制式,在性能及价格上当时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但JVC信奉“优秀技术大家共享”,在摄像机产业的上链与彩电行业强强联盟,在下链与录像带租用店和音像制品商广泛合作。JVC的VHS最终被市场逻辑性地选定为行业标准。
另一个不能让人忘却的例子是苹果电脑。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和90年代早期,苹果拥有一个图形界面的使用系统,比微软先进得多。然而竞争的结果是,1000亿美元的股东价值从苹果转移到微软,因为微软全力以赴使自己的操作系统成为了行业的标准。
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它要求要融乐器弹奏和音乐创作为一体, 如果弹奏者不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 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对乐曲的理解和创作是弹奏不出好的即兴伴奏作品的, 本文就将对如何弹奏好即兴伴奏做一简要的归纳。
一、演奏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弹奏功底
如果想弹好一首即兴伴奏作品, 扎实的演奏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 再丰富的想法都会是“纸上谈兵”, 如果想把一首作品弹奏的丰富多彩, 手上的基本功绝对是弹奏好作品的关键。
既然基本功这么重要, 那么教师在平时训练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例如和弦连接、原位及转位和弦, 音阶、琶音 (属七琶音、减七琶音) , 三度、六度、八度、转调、移调的训练。掌握了必要的基本功就能为即兴伴奏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着重强调下在弹奏音阶的时候, 转调及移调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一首歌曲会因为演唱者的不同而随时变调, 这就需要弹奏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适应不同的演唱者。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需要学生对同一首乐曲在多个不同的调上弹奏, 由此熟悉不同的调式, 最后达到最好的弹奏效果。
二、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即兴伴奏除了扎实的演奏功底, 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 这里包括乐理、视唱练耳, 尤其是和声的学习。一首乐曲和声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它关系到整首乐曲的协调和完美。和声语汇的运用, 关系到整首乐曲是否和谐, 通俗讲就是一首乐曲配的好不好听关键就是和声的编配。
三、伴奏音型和织体
如果想要弹好一首作品即便有了扎实的功底和必要的理论知识, 但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丰富的伴奏音型和织体, 这就好比一座楼房不论的盖的多高外表都需要好好的粉刷是一样的, 弹奏一首乐曲要有分析乐曲的能力, 例如有的是活泼的、快速的, 有的是抒情的、缓慢的, 有的是要弹奏旋律的, 有的是不需要弹出旋律的, 总之乐曲的风格是变化不一的, 这就需要演奏者首先要会分析乐曲, 根据掌握多种的伴奏音型, 不论弹到什么风格的乐曲都可以快速的在头脑中反映出来, 快速的弹奏出来。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 可以先从简单的儿歌入手, 先弹奏简单的基本节奏型, 例如柱式和弦、双八、琶音, 然后再逐渐的变化成大附点、小附点, 大切分、小切分等, 学生通过逐步的训练, 就可以从简单的儿歌, 过渡弹奏到篇幅中等的通俗歌曲, 然后再逐渐变化, 直到掌握多种的伴奏音型, 只有这样, 才能得心应手的为乐曲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笔者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在即兴伴奏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四、活跃的创作思维及良好的乐感
创作思维就是指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个和钢琴弹奏也有相同点, 一首乐曲演奏者可以弹奏的丰富多彩, 自然听到的效果会很好, 演奏者不止可以把乐曲弹奏的生动有趣还可以对演唱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乐曲前奏、间奏的编排, 任何一首乐曲都不会是上台马上演唱, 都需要弹奏者弹出一小段前奏, 把演唱者快速带入到歌曲的意境中;还有段与段之间通常需要一小段的间奏部分来衔接, 这也需要演奏者即兴发挥, 如何能把段与段之间衔接的非常紧密, 这也是考验演奏者的思维应变能力。还有歌唱者如果在演唱中有一小节以上的长音时, 演奏者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弹奏出合适的间补来弥补演唱者的长音。2、为旋律修饰的作用, 有的歌曲一小节可能只有几个音甚至才有一个音,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按照音符来弹奏的话, 就会听起来很“干”, 没有什么色彩, 这就需要演奏者根据乐曲的风格加入合适的旋律伴奏, 来把乐曲变得丰富起来, 同时也为歌者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五、需要大量舞台经验和临场应变能力。
任何一种弹奏都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弹奏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 不止从技巧上得到锻炼, 关键是临场应变能力, 这个能力一直在琴房里是锻炼不出来的, 必须要敢于上台, 敢于到舞台上, 这样才能吸取经验从而得到进步。就像演讲, 总是对着自己说, 总对着墙对着屋子说永远不会面对真正你会遇到的问题, 也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所以, 不论任何演奏者都需要克服紧张胆怯的心理,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 勇于面对失败, 尽可能多的锻炼自己,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即兴伴奏演奏水平。
临场应变能力指的是在舞台表演中面对突发的各种情况有一个及时的应对处理, 这个能力是绝对需要锻炼的, 例如演唱者突然忘词, 由于演奏者的紧张弹错音演唱者找不到音高, 演奏者还在弹前奏, 而演唱者已经开始演唱等等, 如果真遇到的这些突发状况, 必须要求弹奏者有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能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马上给予解决来弥补出现的不足, 已达到最佳的演奏、演唱效果。
在走访和研究案例后,我们发现成功的低资本金开业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要求:
1.不长于半年的盈利预期
开业了只是解决自身就业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盈利,再次失业也就不远了。开业者都明白过长的盈利预期等于没有预期,在基本保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早日实现盈利是所有创业者唯一的目标。客观上,半年以内实现持续盈利是这一个创业群体能够接受的一个时间,换句话说,这也是创业者必须尽量达标的一个盈利期限。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使组织的运营还能勉强维持,但与日俱增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将是对创业者的一个重大考验。
2.尽可能低的成本控制
在低端的服务竞争中,怎样取得优势?在装备无法攀比的情况下,价格、效率、态度就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其中,价格竞争是最直接有效的利器。这里的价格竞争是向成本要价格,在分薄利润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压缩不必要的开支。
3.用诚信理念和优质服务营造经营环境
微型项目很多都是服务行业的分支,这就决定了创业者要从服务业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实现盈利,就必须要做好产品和服务内容。服务业是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行业,市场的反馈结果完全由客户的满意度决定。要突破市场的层层壁垒,首先必须取得信任和认可,而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创业者必须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客户,用耐心和诚心去赢得客户的信任,用优质的服务去获得市场认可。
4.必要的财务核算
当然,对许多开业者而言,财务知识或许是个不大不小的盲点,在我们的走访中,就听说过从年头忙到年尾的创业者怎么都弄不明白自己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完全是一笔糊涂账。试想一下,如果把账做清楚了,一核对就能明白是赚还是亏,心里也就有了底;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赚在哪些环节和业务,往后继续加强,而亏的地方则多加改善。明确了经营方向,创业者就可以有的放矢,不用再“出门看天气”了。
5.找准市场切入点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子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请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笔者认为,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题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映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期做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做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的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摘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论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入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性,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一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性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性,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c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做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
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者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 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 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和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清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著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千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性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国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t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 Meitner)对核裂变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 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己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上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恩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1、行车速度。
十次车祸九次超速,夜间行车就更不例外了。这是因为车速会缩减视力范围,据有关资料表明,时速每增加10公里,视力范围就能缩减4-5米,从而产生对周围环境观察不够。
2、眩光影响。
眩光会给人一种不适的`反应,夜间行车繁杂的光线交织在一起,通过视觉传递到大脑,导致人体头晕目眩的感觉。
3、视线障碍。
如果自身的车灯达不到一定的亮度,将会导致对前方物体的观察不够,特别是对一些违章停车及尾灯不亮的“障碍”车,往往要发生追尾事故。
4、路面状况。
路面熟不熟,与行车安全大有关系。为什么一条新修的路段,在一个时期内事故多发大都是因为驾驶员对路况变化掌握不够。
5、精神状态。
孙子兵法认为成功的要素是‘道,天,地,将,法“。首先是”道“,然后一分为二是”天,地“;再把它合起来是”将“,再产生”法“。用兵者要为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意思是说国君施行仁政,以恩信道义爱抚民众,则民众与国君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违抗,从经营管理来看,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目标要一致,以人为本,取得员工的支持,满足顾客的需要,取得顾客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兵者要知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意思是顺天时,因时制宜,从经营管理来看,就是要抓住市场机遇,顺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对消费者的偏好的变化要敏感。企业不仅要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要适应和利用经济景气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等经济规律,适应和影响政府的政策,创造环境。
用兵者要知地,“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意思是说要知地利,因地制宜,从经营管理来看,企业要熟悉和掌握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市场竟争的变化情况,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策略。
一、建立健全工作决策机制, 确保目标合理明确
抓落实, 首先要科学设置目标。抓落实不仅涉及执行人, 还包括决策者和工作本身, 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执行力。工作目标的设定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形成共识, 让单位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对员工的行为产生牵引作用;二是细化目标, 即进行目标的指标分解和时间分解;三是责任到人, 把总目标分解为单位目标、部门目标和岗位目标, 使任务分工到岗、责任落实到人。
一是集体会商制度。为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我们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严格实行了院工作会议、院务会议、院常务会议、院党组会议、院办公会议制度。对事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 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由相应级别的会议做出决定。通过集体会商, 做到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推进了全院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针对科研单位特点, 我们还实行了院学术委员会议及十个学科工作会议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咨询机制, 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和公开透明。
二是工作调研制度。我院院所异地、各所间差异大的院情, 容易引起院所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决定了调研工作是我院“政事之先务”。为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院情、所情, 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大力倡导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 院机关人员主动“走出院机关、走进实验室、走近部机关”。通过建立院工作调研、院长接待日、院领导联系点等制度, 了解基层真实情况, 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解决实际困难。比如, 每年年底围绕全院十条线工作, 组成若干调研组, 到各所开展综合调研或专题调研, 为召开下一年度全院工作会议做好前期准备。
二、建立健全督促跟进机制, 强化执行流程监控
抓落实, 重在抓执行过程监控。除了设定目标解决“做正确的事”外, 还要解决“正确地做事”, 即保证执行流程的正确性、可行性和高效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依赖一步一步的流程来运作的。只有经常监督检查, 动态跟踪督办, 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执行流程可以简化执行的环节, 缩短执行的时间, 减少执行中的拖拉, 提高执行的速率。
一是工作汇报制度。贯彻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原则, 并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每年初, 我们确定了全院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 明确分管院领导和承办部门、完成目标以及时限要求。责成承办部门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为使院领导实时掌握工作情况, 我们建立了定期工作汇报、院内专题报告和紧急情况请示汇报相结合的报告机制。比如, 每季度结合院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 各承办部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由分管院领导进行点评、指导和布置下一步工作。
二是督促检查制度。创新督查方式, 做到常规督查、立项督查、跟踪督查和反馈通报制度相结合, 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 遏制了“决而不行、拖着不办”的风气。由办公室负责督查工作, 建立院常务会纪要落实登记立项制度, 做好工作的跟踪问效。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的事项以及领导签批意见的工作, 由办公室一一登记立项, 督促各部门按进度要求办理, 并及时反馈结果。在院内部网上开辟了“重大事项督办”专栏, 定期公布各部门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让广大职工成为抓落实的监督者和执行者。
三、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 提升员工的胜任力
抓落实, 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管理学上的格瑞斯特定理指出: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工作目标解决“做正确的事”, 执行流程指明“正确地做事”, 那么, 胜任力则是解决“用合适的人做事”。根据木桶原理, 胜任力低的员工会成为执行中的短板, 只有各级员工的胜任力足够高, 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才会最高。而工作质量效率取决于员工素质能力, 因此, 提高员工的胜任力对抓落实至关重要。
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单位里, 中层干部处于“兵头将尾”, 承上启下, 是抓落实的核心骨干。为提高中层以上干部的胜任力, 我们遵循“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 建立健全了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坚持以竞争上岗为主体, 多渠道选拔干部, 合理使用各年龄段的人才。同时, 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 坚持选人用人标准, 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 使一批信得过、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充实到领导岗位。
二是职工培训管理制度。岗位选好人后, 还要对职工进行强化培训。为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我们进一步完善职工培训机制, 并将其制度化。每年初在征集岗位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我们系统制定了职工培训工作计划, 开展各级各类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活动。近年来, 修订了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鼓励在职中青年职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后单位发展和岗位工作的新需要。并创新学习机制, 以处室为基本单元, 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团队建设, 促使素质能力由个体向整体组合, 通过培养人才, 造就优秀团队。
四、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促进跨部门间协作
抓落实, 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协作。单位内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 单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是难以执行的, 需要跨部门的协作联动和共同落实, 而执行力不佳往往是由于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有效沟通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机制:第一种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 如正式会议、文件通知等;第二种是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如个别谈话、电子邮件等。无论哪种形式的沟通, 重要的是要能够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即时共享。
按照全院“一盘棋”的战略思想, 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分工与协作, 发扬整体作战优势, 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针对跨部门的重大任务, 建立了分管院领导间协调、部门间协作两级联动以及院办公会议协商机制, 促进了牵头部门和参加部门之间的沟通, 使之形成共识。严格实行公文会签制度, 增强部门间的沟通, 减少工作中的分歧和误解, 促进工作的整体协调推进。实行重点工作进展通报制度, 在院内部网建立了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要求各部门实时公布重点工作的动态消息, 使部门间相互了解工作, 确保信息畅通。
五、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推动工作高效完成
抓落实, 最终需评价执行效果。绩效考核本质是解决管人 (业绩考核) 与管事 (工作落实) 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 通过实施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制, 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 实现人尽其力, 使单位目标在优化的人力资源作用下得以高效完成。绩效考核最终要落实到奖惩上, 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奖惩措施不落实, 考核便形同虚设, 最终会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
为强化工作质量效率的导向作用, 我们建立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干部职工的履行职责情况, 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对各部门负责人实行了年度述职制度, 将抓工作落实纳入部门考核中。将工作绩效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 建立了工作表彰奖励制度。例如, 每年评选科研进展、科技成果、产业支撑领域的30大亮点工作, 以及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考虑到科研单位的工作岗位类型多, 目标任务和岗位职责不同, 为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下大力气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出台了《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的指导意见 (试行) 》, 对科学研究、技术支撑、科技推广与服务、科技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评价, 明确了评价的指标和要素, 建立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 目前正在跟踪问效。
真心地感兴趣
在你考虑是不是要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之前,第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你是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是否愿意长时间不跳槽。这个领域,人们常常只看到它光影十色、绚烂夺目的一面,而技术更新周期极短、竞争异常激烈、工作内容枯燥、繁琐的一面,却常常被忽视。如果你只是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那么你早晚会被此行业淘汰。这个行业需要精益求精、不断革新,这样的特点便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也需不停地学习才能保证不被淘汰,才能实现长足的进步。因此,拥有浓厚的兴趣是从事该行业的最重要动力。
基础知识要扎实
这是个有“门槛”的领域,从最新的几大网络职业来看,无论是技术研发类工作,还是营销服务类工作,都要求掌握该细分领域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据该领域中的HR表示,专业人才是稀缺资源,不少应聘者连基础知识都掌握得不够扎实,即使勉强留用,日后碰上稍复杂的工作任务,效率立马就降下来了。因为他需要不停地百度,不停地冥思苦想才能推进工作,这样很让人头疼。所以,即使绝世武功,也需要从扎马步、练架势开始,不能好高骛远丢了“根本”。
专业度要精深
IBM某程序开发工程师在自我总结中说,和所有迫切希望成为专家的新人一样,想快速积累经验和技术,会花很多时间关注所有行业内的新信息和新技术。但工作时间长了,才知道只有围绕工作重点开展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例如,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包括:IOS应用开发、安卓应用开发、JAVA应用程序开发、C++应用程序开发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类别,做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的人,大多知道其中一两个类别,但都不够专业。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类别上遇到瓶颈和技术难关后,便转向学习其他,逃避技术延伸学习方面的困难。
建立自己的业内社交圈
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光有技术上的积累还不够。一个人的眼界有限,很多时候也需要和经验十足的前辈或同行进行交流,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建立自己的工作社交网络十分重要。在“新陈代谢”速度极快的领域中,与专业人士、圈内人士的沟通就变得不可或缺,保持一定的频率的信息交流和互换,能有效地帮你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你了解业内动态和前沿信息方面也十分有益。
学习是习惯,更是能力
【园林设计的五大要素】推荐阅读:
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11-16
古典园林在现代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0-30
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论文06-20
园林景观中的园路设计09-26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分析09-24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09-10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论文11-14
情感设计园林设计10-11
园林设计审批06-27
墓地园林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