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用品购买制度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办公用品购买制度(精选5篇)

办公用品购买制度 篇1

为了加强管理中心办公用品的管理、有计划、按规定申请、购买、领用办公用品,特制定此制度。

5.26.1 办公用品定义:办公用品主要包括各种文具、清洁用具等。办公用品的购买、发放由公司综合部具体负责实施。5.26.2 办公用品的购买

a. 常用办公用品由综合部按每月的数量、价格、填写购买申请表,经领导审批后购买。

b.非常用办公用品,由需领部门向综合部申报,由综合统一购买。如确因用品特殊,综合部因不熟悉等原因不方便购买,经公司综合部经理同意批准后,可由申请部门购买。

5.26.3 办公用品的申请领用

a.全体员工必须本着“节约第一,按需领用”的原则使用和领用办公用品,不得以任何形式和供品多占多领;

b.个人常用办公用品的领用方法原则上采用按职务及工作性质按月领用。领用时需在“办公用品领用登记表”上签名,注明办公用品的品名、数量等; c.部分个人常用办公用品的领用按职务和工作性质领用最高标准如下:

信签纸:每月主管以上职务的2本 其他管理人员每两个月1本 内务员、收费员每月1本 签字笔;每月主管以上职务的2支 其他管理人员每两个月1支

d.公用常用办公用品的领用与其工作性质相关的办公用品。如遇特殊情况,经综合部主管同意可按需领取;

e.非常用办公用品的领用与按照申请购入多少、领用多少的原则发放,领用时必须填写“办公用品申领单”,注明用途;

f.事务助理每两个月对部门办公用品的领用情况进行统计,填写“办公用品统计表”;

g.办公用品每按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预算,年底进行盘点;

办公用品购买制度 篇2

当非耐用产品 (non-durable goods) 上市时, 首先会出现类似于创新产品 (属于单体价值较高的耐用品) 扩散的现象, 即创新采用者将率先购买该产品, 成为初次购买者, 而模仿采用者在已购买者的口头交流作用下也首次购买该产品[1]。但是非耐用产品与创新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 消费者成为初次购买者后, 又因为产品的非耐用性质 (即产品使用时间小于购买间隔时间) , 初次购买者会以某一重复购买率重复购买该产品。

由于非耐用品单体价值很低且需要重复购买的性质导致相对于重复购买来说, 初次购买带来的销售量或者收入所占比重很小, 因此在研究非耐用品重复购买过程的时候, 有关创新产品扩散所关注的初始购买的作用就主要集中于形成初始购买者而不是增加销售收入。实际上, 重复购买率将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非耐用品的销售收入。

那么什么将对重复购买率产生影响呢?Smith和Swinyard (1982) 指出顾客在初次使用产品后往往会在在直接的产品体验的基础上评估新产品的质量, 而评估的结果会影响重复购买决策[7]。Hahn (1994) 通过截面分析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方法, 在全面分析了市场特性、产品类别属性、产品质量以及产品上市策略等独立变量后得出产品质量与重复购买率存在强相关关系, 而其他因素的相关程度比较弱[4]。

产品质量对重复购买率之间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产品质量水平, 产品质量水平可以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反应产品质量水平的参考价格来衡量, 如果产品质量水平高 (即参考价格高) , 那么重复购买率就高, 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取决于产品的实际价格水平与参考价格的差异[8]。当参考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 产品就会树立起物美价廉的形象, 导致重复购买率的提高;而当参考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时, 产品有可能表现为价格虚高, 导致重复购买率的降低。

实际价格变化除了会对重复购买过程中的重复购买率产生影响外, 还会对初始购买过程中的采用速度以及潜在购买者数量产生影响[5]。对于耐用品来说, 实际价格变化对采用速度的影响要大于对潜在购买者数量的影响[5,9]。与此相反, 非耐用品的价值较低且会多次购买, 所以潜在购买者对非耐用品的价格较为敏感, 表现为价格提高, 潜在购买者迅速减少, 反之亦然。因此, 对于非耐用品来说, 实际价格变化对潜在购买者数量的影响要大于采用速度的影响。

在产品质量水平不变 (参考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实际价格来提高潜在购买者数量和重复购买率, 从而提高产品销量, 但这样就会压缩单位产品的利润空间, 形成薄利多销的状况;同时企业也可以提高实际价格来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 但不可避免会降低潜在购买者数量和重复购买率, 从而导致销量减少。因此, 这里存在企业如何通过动态调整实际价格影响潜在购买者数量、重复购买率和单位产品利润, 以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非耐用产品的重复购买扩散的定量模型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国外的研究进展, Dodson和Muller (1978) [2]建立一个考虑广告投入、口头交流的新产品扩散模型, 通过包含重复购买率的影响, 构建了一个新产品重复购买扩散模型, 但是该模型仅仅是预测模型, 因此模型的重复购买率是常量, 没有涉及对重复购买过程的最优控制。Lilien, Rao和Kalish (1981) 在处方药推销为问题背景下研究了购买者与非购买者的双状态重复购买模型, 并且考虑药品推销 (detailing) 和口头交流影响, 利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了估计和更新, 该模型主要用于产品的早期销量预测[6]。Hahn (1994) 建立了一个包括非尝试者、尝试者、重购者以及非重购者四阶段的尝试重购模型, 即HPKZ模型, 该模型最大的特色是四种消费者群体的区分使得尝试购买量和重复购买量的变化过程能够被表现出来, 但是该模型的目的依然是销量的早期预测[4]。

国内王海云 (2002) 基于BASS模型和PLC模型提出重复购买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假设消费者以不变的比率重复购买新产品, 进而研究产品的生命周期, 但显然重复购买率受会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常数的设定是不合理的[11]。李季等 (2008) 针对HPKZ模型只考虑了营销组合变量对于尝试购买的影响而没有考察营销活动对于重复购买的影响的问题, 用logit形式表示重复购买率, 在重复购买中引入营销组合变量的作用, 但由于假定初始尝试购买系数以及三种重复购买系数以同样的方式受到营销组合变量的影响, 使得模型的真实性受到了损失[12]。

综上, 国内外研究对产品重复购买扩散的定量模型仍然局限于对产品销售的预测上, 而忽视了对产品重复购买过程的最优控制。其次, 在处理重复购买率的问题上一般文献或者设定为常数或者在因素影响方式的处理上过于简单。因此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对影响产品重复购买率的质量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方式做了较为详细探讨, 另一方面在产品质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分析了重复购买扩散过程中的价格最优控制。

3 模型构建

考虑一种非耐用品的潜在消费者数量是N.由于潜在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 N是价格P的函数, 即N=N (P) 。Feichtinger (1982) [3]建议N (P) 是凹减函数, 取N (P) 的函数形式如下:

Ν (Ρ) =Ν0exp (-aΡ)

其中, a是常数, N0是产品价格为0时候的最大潜在消费者数量。

类似于创新产品扩散, 令α为创新采用系数, β为模仿采用系数, X (t) 为t时刻的初始购买者的数量。t时刻初次购买的条件概率 (即采用速度) 随着初始购买者的数量的线性增加, 即α+βX (t) 。假设每位消费者一次只购买一个单位的产品, t时刻初次购买者的增量可以表达为:

X˙ (t) =[α+βX (t) ][Ν (Ρ (t) ) -X (t) ] (1)

潜在消费者通过第一次购买后成为初次购买者, 初次购买者在使用该产品后对产品的质量作出评价并给出愿意支付的反应产品质量水平的参考价格P0, 综合考虑产品参考价格P0以及质量价格差P0-P之后确定重复购买率R, 由于前面已经假设产品的质量水平在研究期间保持不变, 即参考价格P0是常数, 所以这里将关注于质量价格差P0-P的影响。根据前面的论述, 当P0-P>0时, 消费者将认为物超所值, 从而提高R;当P0-P<0时, 消费者将认为价格偏高, 从而降低R.即RP0-P的函数, 取R=R (P0-P) 的函数形式如下:

R (Ρ0-Ρ) =R0exp[d (Ρ0-Ρ) ]

其中, d为常数, R0是P0=P (即参考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 时的重复购买率。

t时刻重复购买量NR (t) 可以表达为:

NR (t) =R (P0-P (t) ) X (t)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由于非耐用品初次购买带来的销售量或者收入所占比重很小, 因此在这里将忽略初次购买销量的影响, 认为t时刻的销售量等于重复购买量NR (t) , 即:

S (t) =NR (t) =R0exp[d (P0-P (t) ) ]X (t)

假设产品的成本是c, 且在研究期间T时间内保持不变, 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函数表示为:

max ∫T0e-rt (P (t) -c) S (t) dt

综上, 重复购买扩散条件下以价格P (t) 为控制变量, 初次购买者数量X (t) 为状态变量的价格最优控制模型如下:

max0Τe-rt (Ρ (t) -c) R0exp[d (Ρ0-Ρ (t) ) ]X (t) dts.t.{X˙ (t) =[α+βX (t) ][Ν0exp (-aΡ (t) ) -X (t) ]X (0) =0 (2)

4 模型分析

本节将对价格最优控制模型 (2) 进行动态分析和稳态分析, 前者主要研究价格在不同价格区间内的动态变化模式, 后者主要研究价格在不同初始条件下达到稳定状态的路径问题。

最优控制模型 (2) 的现值汉米尔顿函数是:Η= (Ρ-c) S+μX˙, 其中μ=λert.根据最大值原理, 可以得到:

ΗΡ=S+ (Ρ-c) SΡ+μX˙Ρ (3) μ˙=-ΗX+rμ=-SX-μX˙X+rμ (4) X˙=Ημ (5)

4.1 动态分析

命题 当价格Ρ>1d+1d-a+c时, 最优价格的动态变化可以表示为:

signΡ˙=sign[-X˙X+α+βX˙α+βX+r+α+β (2X-Ν) + (Ρ-c) (α+βX) ΝΡ[1- (Ρ-c) d]X] (6)

证明 令Π= (P-c) S, 由 (3) 得到μ=-ΠΡX˙Ρ, 两边对时间求导得:

μ˙=ΠΡ (X˙Ρ) -ΠΡ´X˙Ρ (X˙Ρ) 2

μμ˙代入式 (4) 整理得:

(ΠΡ) ΠΡ- (X˙Ρ) X˙Ρ=r+SXX˙Ρ-X˙X

代入各微分表达式整理得到:

[ (Ρ-c) d2-2d1- (Ρ-c) d+a]Ρ˙=-X˙X+α+βX˙α+βX+r+α+β (2X-Ν) + (Ρ-c) (α+βX) ΝΡ[1- (Ρ-c) d]X (7)

(Ρ-c) d2-2d1- (Ρ-c) d+a=0, 解得Ρ¯=1d+1d-a+c, 则当Ρ>Ρ¯时,

signΡ˙=sign[-X˙X+α+βX˙α+βX+r+α+β (2X-Ν) + (Ρ-c) (α+βX) ΝΡ[1- (Ρ-c) d]X]

而当Ρ<Ρ¯时, 两边符号相反。

注意到最优控制模型 (2) 并没有对控制变量P (t) 进行限制, 所以由以上证明可知在不同的价格区间内, 最优价格的动态变化有不同的模式。式 (6) 中令A=-X˙X+α+βX˙α+βXB=β (2X-Ν) C= (Ρ-c) (α+βX) ΝΡ[1- (Ρ-c) d]X, 由于A>0, r>0, α>0, 因此Ρ˙的符号取决于BC的符号和相对大小。假定d<a, 则有以下推论:

推论1 当1d+1d-a+c<Ρ<1d+c时, 如果β比较小, 那么Ρ˙>0;如果β非常大, 那么前期Ρ˙<0, 中期Ρ˙>0, 后期Ρ˙<0

证明 当1d+1d-a+c<Ρ<1d+c时, 这时C>0。如果β比较小, 则B≈0, 所以Ρ˙>0;当β非常大时, 由于前期X很小, 导致B的负值很大, 而C受到X的影响很小, 从而使得Ρ˙<0, 而随着X的增加, B→0, 使得Ρ˙>0, 最后XN时, B的负值再次变大, 使得Ρ˙<0

推论1如图1所示。

推论1前半部分结论“如果β比较小, 那么Ρ˙>0”, 意味着初始购买过程中价格降低带来的初始购买者数量的增加被较小的β所削弱, 而增加产品价格带来的收益要大于价格上涨带来的初始购买者增量的损失和重复购买率下降的损失之和, 价格上涨将有利。但是, 价格不会无限制地涨上去, 当Ρ (t) >1d+c时, 则C由正转负, 由于CΡ=1d+c处是非光滑的 (如图A点) , 因此价格P会在A点处出现突然的上升和下降, 在A点后的临域之外价格将逐步出现有限的下降最终趋于平稳。

推论1后半部分结论“如果β非常大, 那么前期Ρ˙<0, 中期Ρ˙>0, 后期Ρ˙<0”, 意味着在前期初始购买过程中价格降低带来的初始购买者数量的增加被很大的β所增强, 因此价格降低导致的单位产品利润的损失要小于价格下降带来的初始购买者增量的收益和重复购买率增加的收益之和, 所以价格下降是有利的。接近中期时, 随着初始购买者总量的上升, 在β的作用下, 初始购买者增量加速增大, 这时利用扩散过程内生能力产生的优势[10], 价格开始上升。而到达后期, 随着初始购买者总量不断接近现有价格条件下潜在购买者总量, 初始购买者增量逐步缩小, 维持价格上升的扩散优势消失, 同时, 中期以来的价格的不断上涨, 也使重复购买率变小, 价格被迫回落。

注意到以上两部分价格出现拐点的条件有所区别, 这是因为β所决定的产品初次购买扩撒的速度不同。前者扩散速度慢, 因而在初始购买者总量上升所带来的价格上升阻力明显增大之前就已经受到了价格Ρ (t) >1d+c的作用, 而后者由于扩散速度非常快所以初始购买者总量的上升先于价格本身的对价格走势产生作用。

推论2 当Ρ<1d+1d-a+c时, 如果β比较小, 那么Ρ˙<0;如果β非常大, 那么前期Ρ˙>0, 中期Ρ˙<0, 后期Ρ˙>0

推论2可由命题1的证明和推论1直接得出。推论2说明价格的动态变化在较低价格区间会出现与在较高价格区间相反的现象。

另外当Ρ>1d+c时, 由于C<0, 所以Ρ˙的符号将变得无法确定。

4.2 稳态分析

本节研究最优价格的稳态行为模式, 即最优价格在什么条件下能够达到稳态以及不同初始条件下沿哪条路径到达稳态。为此, 在XP空间构建相位图, 如图2所示。

为了得到更为清晰的分析结果, 在这部分将研究当α=0时的稳态分析, α=0意味着该非耐用品的创新系数很小, 属于模仿产品 (“me too” products) 。当α=0时, 式 (7) 简化为:

[ (Ρ-c) d2-2d1- (Ρ-c) d]Ρ˙=r+β (2X-Ν) + (Ρ-c) RβΝΡR+ (Ρ-c) RΡ (8)

图2中的曲线X˙=0Ρ˙=0由如下方程定义:

X=N (P) =N0exp (-aP) (1) (9)

根据式 (1) 和式 (8) 可以推出:

X˙Ρ=- (α+βX) aΝ0exp (-aΡ) <0 (11) Ρ˙X=2β>0 (12)

由式 (11) 可知随着P增加X˙逐渐减少, X˙依次经过+、0、-三个阶段;由可 (12) 式知随着X增加Ρ˙逐渐增加, Ρ˙依次经过-、0、+三个阶段。

图2中曲线X˙=0Ρ˙=0的关系是在12 (1-Ρ-c1- (Ρ-c) d) >1, 即Ρ>1d-1+c时的结果, 这时交叉点E是稳定结点均衡, 其特征是所有流线都非循环地流向均衡点。

如果产品的相似程度很高, 那么属于同品牌且同类的其他产品的初始购买者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视为该产品初始购买者。由于初始购买者的重要特征就是在使用产品后确定了愿意支付的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参考价格, 所以同品牌且同类的其他产品的初始购买者虽然并没有购买该产品, 但是由于其中一部分初始购买者已经对该品牌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这部分初始购买者也可视为高相似度产品的初始购买者。比如娃哈哈矿泉水和矿物质水, 由于矿泉水和矿物质水的功能差异很小, 因此大多数喝过娃哈哈矿泉水的初次购买者对同品牌且同类的娃哈哈矿物质水能够确定参考价格, 因此娃哈哈矿泉水的初次购买者中的一部分也可视为矿物质水的初次购买者。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认为一开始初始购买者数量就已经很多, 当价格较低时, 如图2中A点, 价格将一开始迅速上升 (上升速度要远大于处于同一初始价格而初始购买者数量很少的F点) , 随着直到初始购买者数量增加价格上升的速度减慢。这说明对于这种高相似度产品而言, 初始价格设定不应当太低, 这是因为初始购买者数量在已经很多时, 低价格带来的初始购买者数量增加变得非常有限, 而价格上升带来的单位产品利润的提高的收益将大于重复购买率下降的损失与初始购买者数量增加减缓的损失之和。当然由于价格上升的边际收益也在不断递减, 因此价格的上升速度逐步减慢, 最终趋向稳定价格P*.

如果产品相似程度较低, 属于不同品牌的模仿产品, 那么当产品刚刚投放市场上时, 产品的初始购买者数量较小, 当价格较高时, 如图2中B点, 价格将先几乎直线下降直到对初始购买者数量增加产生实质上的影响, 然后才以相对缓慢的速度下降, 直到使初始购买者数量达到稳定状态X*.这说明低相似度产品上市时, 过高的初始价格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低相似度产品的初始购买者数量较小, 而高价格限制了初始购买者数量增加的速度, 同时也使重复购买率的偏小, 重复购买量增加得过于缓慢。在时间成本的压力下这不利于产品总利润的增加。

当价格Ρ<1d-1+C时, 曲线X˙=0Ρ˙=0的关系如图3所示, 这时交叉点E是稳定焦点均衡, 其特征是流线具有漩涡轨道, 且都循环性地流向焦点。

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初始购买者数量不可能减少, 均衡点X*之后的初始购买者数量实际上是不可达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处于均衡点之外的点都不可能通过价格的动态变化调整达到均衡点。 除非一开始价格和初始购买者数量就处于均衡点而不再变化, 否则系统将不能保持稳定。但是这种特殊情况在现实世界中很少出现。

5 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重复购买扩散条件下的最优动态价格问题, 主要结论有:

①决定非耐用品销售收入的是重复购买, 而初始购买的作用在于使消费者形成对产品质量的认识, 得到能够反映该产品质量水平的参考价格。

②在产品质量水平不变 (参考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 产品的实际价格通过影响潜在购买者数量、重复购买率和单位产品利润从而对重复购买过程产生影响。

③产品价格在不同的价格区间、不同的模仿系数条件下的动态变化模式是不同的。

④高相似度产品, 初始价格设定不应当太低;低相似度产品, 初始价格设定不应当太高。

本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扩展研究。首先, 由于非耐用品的重复购买对总销售量起决定性作用, 而初始购买所占比重很小, 因此本文没有研究初始购买对销售量的影响。但是如果非耐用品的价值较高, 使用时间较长, 重复购买率低, 即具有耐用品的特征倾向, 这时初始购买就将对总销售量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对于这类特殊产品, 每期的销售量就有必要考虑初始购买量, 而由此产生的价格最优策略将增加对初始购买过程的影响。其次是考虑营销手段的影响, 本文只研究了价格手段对重复购买的影响, 其他的营销手段 (如广告、赠样) 都将对初始购买以及重复购买过程产生影响 (具体的影响方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因此同时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通过营销手段的组合使用以最大化企业的利润, 提高产品投资回报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ass F M.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consumer durables[J].Management Science, 1969, 15 (1) :215~227.

[2]Dodson J A, Muller E.Models of new productdiffusion through advertising and word of mouth[J].Management Science, 1978, 15 (4) :1568~78.

[3]Feichtinger G.Optimal pricing in a diffusion modelwith concave price-Dependent market potential[J].O.R.Letters, 1982, 1 (6) :236~240.

[4]Hahn M, Par K S, Kishnamurthi L, Zoltners A.Analysis of new-product diffusion using a four-segment trial-repeat model[J].Marketing Science, 1994, 13 (3) :224~247.

[5]Jain D C, Rao R C.Effect of price on the demandfor durables:Modeling, estimation, and findings[J].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 Statistics, 1990, 8 (2) :163~170.

[6]Lilien G L, Rao A G, Kalish S.Bayesianestimation and control of detailing effort in arepeat purchase diffusion environment[J].Management Science, 1981, 27:493~506.

[7]Smith R E, Swinyard W R.Information responsemodels:An integrated approach[J].Journal ofMarketing, 1982, 46:81~93.

[8]Spremann K.The signaling of quality by reputation[J].Optimal Control Theory and Econ.Analysis, 1985, 2:235~252.

[9]Kamakura W A, Balasubramanian S K.Long-termview of the diffusion of durables-A study of therole of price and adoption influence processes viatests of nested mod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Research in Marketing, 1988, 5 (1) :1~13.

[10]Heiman A, McWilliams B, Shen Z, Zilberman D.Learning and forgetting:Modeling optimalproduct sampling over time[J].ManagementScience, 2001, 47 (4) :532~546.

[11]王海云, 尚志田.重复购买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2) :24~29.

购买办公楼需谨慎 篇3

2012办公楼价量齐扬

尤其是5月9日,上海浦东新区世博会A片区共6宗地块成交,其中两幅商业地块相继刷新上海年内单价地王,溢价率达48.03%,以40079元/平方米创下上海三年来楼面地价新高,引起市场侧目。

其实办公楼市场从2011年住宅产品再遭政策调控时,便在全国范围崭露头角,以去(2012)年为例,商品房销售面积111304万平方米,较2011年增加1.8%,而住宅销售面积仅增加2%,办公楼成交增长则是住宅的6倍有余,达12.4%;看似与商办楼是“孪生兄弟”的商业营业用房,反倒出现 1.4%的负增长。

在销售金额方面亦雷同,全年成交6.4456万亿元,增加10%,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9%,办公楼销售额增长12.2%,商业营业用房增长4.8%。

充分说明在住宅市场限购、限贷甚至限价的三计重拳打击下,投资买气已快速流入购买几乎无限制的办公楼产品,使其当之无愧的成为2012年的“楼市双冠王”,而以今年(2013)发展的势头来看,其“蝉联”、继续称霸市场几乎已成定局。

商业用地“风险自负”

在我看来,办公楼市场之所以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居其首功的,是自2003年开始,逐步强化的调控措施,尤其2011年的“限购”使房产投资人被迫(不符合购买资格)或基于风险或回报率考虑,转而购买办公楼;其二是为了纾解民怨,国家从大政方针上,已微调房地产的基本属性,居住用房强化其民生必需品属性,政府应予公平合理之分配(限购),商业用房则纹风不动,仍将之设定为“风险自负”的商品,即使其交易量价均呈暴增趋势,在政策上除了规定国(境)外企业与个人不得购买,并无其他严苛要求,使得入市门槛相对于住宅容易跨越。

此外,经济结构转型,由工业集聚向商业与服务业靠拢,由外贸逐步向内需市场挺进,乃至店商蓬勃发展,可望形成规模效应,同样也使办公楼市场的前景有其利基。

多数城市办公楼市场有危机

祸福总是相倚,办公楼市场数量的急剧暴增,在4年内将达到高峰,也为其带来难以预料之生存变数,这其中甚至包括“崩盘”在内!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中国14个大城市中,甲级和乙级写字楼存量大约为5000万平方米,其中18%,即约900万平方米于过去两年内完工。一线城市尚能维持供需平衡,二线城市近年已表现出供大于求的迹象。据悉全国二线城市写字楼的平均空置率在过去2年中,由17.0%上升至20.7%。尤其让人不敢掉以轻心的是,2013至2016年的未来4年间,中国14个大城市新增写字楼达到4080万平方米或每年接近1000万平方米,这将导致4年后市场的写字楼总存量较2012年增长80%。

莫学“中国大妈”冲动行事

说得好听点,随着各地兴建数量的增加、竞争的加剧,将有助于提升办公楼整体质量,并加速市场成熟,说的残酷点,随着红海“割喉战”的开打,多少办公楼将停建于半途?多少办公楼将成为废墟?多少办公楼行情将腰斩?这恐怕才真正令人胆战心惊。

因此,我建议有意购买办公楼作为投资标的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冷静、客观,不要学“中国大妈”冲动行事。即使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办公室楼市场绝对是看涨、欣欣向荣的,也必须知道那肯定不会是全面现象,仍需多维考察其所处城市、板块发展现状与前景、生活与商业配套成熟度,乃至是否有地铁经过及其距离。

如以上海为例,陆家嘴、大虹桥、世博、长风等板块,是相对安全的选择。

办公用品购买制度 篇4

政府购买律师服务可以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法律服务效率和质量。目前, 政府购买律师服务在行政实践中应用范围十分有限。2010年, 司法部、原卫生部和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在此之后,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在全国各地快速建立起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为政府购买律师服务提供了新的应用空间。

一、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在解决医疗纠纷问题中的一项新的制度尝试。自2009年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始, 全国各地陆续组建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随着各地探索的逐步深入, 较为成熟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已经形成。

当前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主要由三方主体构成, 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院和保险公司。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流程中占据主导与核心地位。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简称医调委) 一般在司法行政部门下设置。医调委根据医患双方申请开展调解工作, 运用专业法律和医疗知识提出调解方案, 在医患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签订具有准司法效力的调解书。如果医院已向保险公司投保医疗责任险, 那么保险公司将根据医调委出具的调解书向患方进行理赔。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建立前,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三种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其一是医患双方自由协商;其二是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其三是向人民法院诉讼。以上三种方法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疗纠纷的形成必然是医患双方无法协商的结果。此外, 由于公立医院占我国医院数量的85%以上,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公立医院的上级部门参与调解本身就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最后, 通过法院诉讼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 需要患方先行支付巨大的诉讼成本。因此, 患方不愿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医疗纠纷。面对制度层面的不可行, 患方往往采取“医闹”行为强迫医院满足自身诉求。久而久之, “医闹”行为成为解决医疗纠纷的必经之路。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恰好弥补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所规定的解决途径的局限性。医调委与医院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身份较为中立。此外, 调解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且调解时间较短。由于以上优势,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在各地取得了医患双方的高度认可。

然而, 在医调委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关键性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随着申请调解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 高水平调解员呈现出相对短缺的局面。由于纠纷案件数量的不稳定性, 医调委在确定聘用调解员数量上存在困难。根据降低财政成本的原则, 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不但可以满足临时增加的案件需求, 又可以从总体上节约财政支出, 并且提高效率和质量。

二、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途径

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途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界定。其一是确定购买律师服务的范围, 即哪些具体工作可以向律师购买服务。其二是确定购买律师服务的方式, 即购买律师服务应采取《政府采购法》中何种形式更为适当。

1. 购买律师服务的范围

医调委在以下方面可以购买律师服务:

(1) 事实调查。由于资源及法律权限所限, 医调委在进行调解时仅能依靠医患双方提供的证词及书证进行事实判决, 而不能进行实地调查。这就使医调委对纠纷事实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入律师服务恰恰能弥补医调委工作的这一不足。《律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 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 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因此, 律师具有法定的调查权, 可以进入纠纷医院, 对相关人员、视听资料、书证、物证等进行调查取证。律师参与调查取证工作, 可以保证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实践中, 律师作为第三方主体的独立取证往往可以获得当事人的认可, 对纠纷双方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因此, 律师协助医调委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有助于案件调解的公正性, 提高医患双方对医调委调解意见的认同感, 做到案结事息。

(2) 参与调解。医调委可以聘请律师作为调解员直接参与调解, 或独立负责整个案件的全程办理。律师是具有司法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不仅具有从事调解工作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办案实务经验。因此, 律师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取得医患双方当事人的信任。律师在参与调解过程中, 可以随时向医调委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保证调解工作合法、合理进行。总而言之, 聘请律师担任疑难案件的调解员或直接参与案件调解工作, 可以提高办案效率和案件办理质量。

(3) 出具法律意见书。医调委根据自身需要可以聘请律师对调解中的案件出具法律意见书。在律师不亲身参与医疗纠纷调解的情况下, 律师仅根据医调委提供的纠纷事实及相关证据, 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秉承客观、公正的执业操守, 对案件进行法律层面的认定并依法提出调解建议, 以法律意见书的形式提交给医调委。此种购买律师服务的方式比较简单, 律师仅提供单纯的书面工作。虽然律师服务在整个纠纷调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少, 但程序简便, 易于被医调委接受和采纳。

2. 购买律师服务的方式

大部分地区医调委隶属于当地司法行政部门管辖, 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 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也应遵循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规定。《政府采购法》中规定了6种政府采购方式: (1) 公开招标; (2) 邀请招标; (3) 竞争性谈判; (4) 单一来源采购; (5) 询价; (6) 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其中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目前, 各地医调委均未正式实施向律师购买服务的措施。但是在其他政府部门中, 已有一些购买律师服务的成功实践。如2005年, 成都市金牛区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法律诉讼服务;2009年, 深圳市政府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向律师购买法律服务, 深圳市33家律师事务所成为首批获准为深圳市政府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机构。同时, 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按照“以事定费, 购买服务”的供给模式, 通过招投标方式采购律师调解服务, 被称为“福田模式”。2009年, 上海市政府为营造世博会良好环境, 用政府购买律师服务的方式化解拆迁信访积案。2009年, 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政府部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试行办法》,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通过政府统一采购的方式, 为政府部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制度。以上探索为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于律师服务的个性化特点, 所以不能将服务价格作为购买律师服务的唯一考量指标。对于律师服务的质量主要应从律师所和承办律师的专业水平进行综合比较, 选择一些具有医疗纠纷办案经验的律师所和律师作为备选对象。然后, 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要求, 通过邀请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中标律师所。

三、完善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建议

在当前法治和政策条件下, 政府购买律师服务的整体环境还不完善。短时期内医调委不可能将购买律师服务作为主要的服务外包方式, 但从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可见, 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是政府精兵简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在推进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之前, 要持续推进以下方面的相关工作。

1. 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思想认识

传统的政府治理思想强调全能政府的亲力亲为, 所有政治统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和运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全能政府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中, 政府大范围购买公共服务是必然性的制度选择。为了适应政府改革的需要, 要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的思想进行传播。尤其是要让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 购买公共服务是实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鼓励各级政府积极尝试运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以履行自身职能。在各级政府普遍接受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后, 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工作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颁布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相关政策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 国家层面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从政策实施的情况看, 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主要集中在公益服务和社会养老等非常有限的几个领域, 至今没有中央政府层面关于政府购买律师服务的政策出台。由于缺乏政策支持, 政府或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发展并不理想。比如, 要推行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工作方式, 政府必须要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颁布相关政策, 以示支持。

3. 逐步建立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配套制度

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不但要建立购买制度, 还要建立监督、评价、反馈等相关配套制度。具体而言, 在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过程中, 不但要建立起购买环节的制度, 还应建立起相关的运行和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全面公开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相关信息, 建立由医调委、医院、保险公司、患方及独立第三方组成的评审机制, 及时组织对已完成的律师服务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应向社会公布, 并作为后续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律师服务质量反馈和评价制度, 将业绩情况纳入律师所和律师的执业档案中。

摘要: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是为了便捷、公正、高效地解决医疗纠纷所设立的一种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宏观背景下,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 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是节约运营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最佳途径。医调委可以聘请律师参与取证调查、纠纷调解、法律评估等具体工作。然而, 广泛地实施医调委购买律师服务还需要提高政府官员的思想认识程度, 颁行相关政策, 并且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关键词:购买服务,医疗纠纷,律师

参考文献

[1]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6) :16-19.

[2]陆春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进程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21-23.

办公用品购买制度 篇5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优先购买权;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41-02

一、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概述

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股权时,公司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对该股权享有的优先购买的权利。我国《公司法》第72条第2、3款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程序和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制度:“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二、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立法缺陷

(一)欠缺“同等条件”的确定标准

实践和理论界对“同等条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同等条件是指相同的转让价格[1]。第二种观点认为,同等条件不能简单等同于转让价格,还包括第三人出具转让价格之外的利益承诺,如允诺承担公司债务等。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将拟转让价格、受让人现在财产状况、资金来源、后续投资能力等因素都考虑进来。《公司法》欠缺“同等条件”的确定标准,引发实践中一系列不必要的股东优先购买权纠纷。

(二)缺失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条件

公司法学界对该问题存在两种观点。肯定说认为,首先,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符合立法本意,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的特点,当只需购买一部分股份即能享有公司的控制权或者使其利益不至受到损害时,原股东便没有必要将所有股份都进行收购。其次,《公司法》没有规定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法无明文禁止即可行。否定说认为,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违反了《公司法》中“同等条件”的规定,使转让股东的成本增加。如果允许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股东以外的第三人因无法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一般也会拒绝购买剩余的股权,不利于股权的流转。

(三)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和是否行使该权利的法律后果不明

我国的学者对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3个月,参照房屋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期限。二是30日,依据《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三是20日,依据是《公司法》第73条关于法院强制执行股权时的规定。我国《公司法》未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和是否行使该权利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确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

(四)欠缺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的效力规定

对于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合同无效。优先购买权作为一项强制性规范,无论股东还是第三人都必须遵守,《合同法》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此外,如果第三人在没有得到其他股东同意对外转让股权并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信息下就与转让股东签订转让合同,可以适用《合同法》“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的规定[2]。第二种观点认为合同仍然有效,但转让股东应对其他股东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3]。第三种观点认为该种股权转让协议为可撤销合同,其他股东若不在除斥期间1年内行使该权利,则撤销权消灭,该股权转让合同继续有效。

三、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同等条件”的确定标准

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繁简适度的同等条件的确定标准,可以将其确定为股权价格、股权数量、转让价款的时间及方式这三个方面。

1.股权价格。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应当以转让股东与外部买受人达成的相同价格进行收购。在实践中,转让股东在对所持股权进行转让时,可以与外部买受人进行协商约定价格或进行估价[4]。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当转让股东与外部买受人在转让合同中约定以协商约定的价格作为股权转让价格时,但内部股东对该转让股权进行了评估,认为该协商价格比实际价格明显偏高,不同意以该协商价格行使优先购买权,则应允许内部股东向法院起诉并由法院确定股权转让的价格。当三方中任何一方拒不执行该价格时,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当转让股东与外部买受人在转让合同中约定以协商约定的价格作为股权转让价格,且内部股东认同该价格时,则内部股东按此转让价格行使优先购买权;当转让股东与外部买受人约定或公司章程规定股权转让的当事人一方对转让的股权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的价格作为股权转让的价格,且内部股东认同该价格时,则内部股东按该评估价格行使优先购买权。

2.股权数量。为了更好保护转让股东的实际利益,转让数量相同应该作为同等条件确定标准。比如当转让股东以40万元转让公司60%的股权,其他股东主张以20万元的价格购买30%的股权,由于此种主张股权数量不等,不应视为达到了“同等条件”。因为如果仅购买30%的股权,只能获得30%的股权所对应的分红以及公司事项的投票权,如果购买60%的股权,则会获得公司的控股权,正因为如此,第三人才会愿意购买60%的股权。此时如果允许其他股东买走其中30%的股权,第三人很可能将不愿购买剩余30%的股权,导致转让股东的经济利益受到实质损害。

3.转让价款时间及方式。在当前商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股东转让股权,可能是单纯想放弃公司股东的职权,也可能是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因此如果当转让股东与第三人约定转让股权的价款在股权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20日内一次性付清时,假设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其他股东主张在同等价格条件下一年后付款或者一年内分期付款,应该认为没有达到同等条件。

(二)明确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条件

笔者认为对于该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上其他股东不能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但当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第三方同意的时候除外。

(三)确立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和是否行使该权利的法律后果

笔者认为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可以分为约定期限和法定期限。笔者认为可以将《公司法》第72条第2、3款规定为:“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意见,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经其他股东半数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 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其他股东自接到转让股东最新的书面通知之日起30日内答复是否同意其对外转让股权并同时表明是否在同等条件下行使优先购买权。如果30日内其他股东半数以上明确同意对外转让股权并行使优先购买权,则转让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内部其他股东;如果30内其他股东半数以上明确同意对外转让股权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则转让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外部第三人;如果满30日其他股东未答复,则视为其他股东同意对外转让股权并放弃优先购买权,转让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外部第三人;如果30日内其他股东半数以上明确不同意对外转让股权,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对外转让股权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则转让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外部第三人。转让股东与其他股东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四)阐明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的效力

笔者认为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的效力问题应该详细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受让人善意。当受让人不存在主观恶意,即转让股东欺诈受让人,让受让人有理由相信其他内部股东已经同意对外转让股权且放弃优先购买权,为保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应根据商法外观主义原则,认定该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发生股权转让的效力。转让股东由于侵害了其他内部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内部股东的损失。

2.受让人恶意。由于《公司法》第72条第3款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为强制性规范,当事人必须遵守,当股权转让合同违反法律强制性规范且转让股东与受让人恶意串通损害内部其他股东的利益时,不发生股权转让的效力。此时,转让股东将全部股权转让款返还给受让人,并对内部其他股东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转让股东要继续转让股权,则再次按照《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对内转让股权或对外转让股权。

3.第一受让人恶意,其他受让人善意。当受让人存在主观恶意,但其他受让人善意,即第一受让人在主观恶意的条件下取得原转让股东的股权后又将该股权受让给第二、第三受让人,而其他受让人均有理由相信第一受让人取得的股权没有侵害公司内部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为保护其他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同样根据商法外观主义原则,认定第一受让人与其他受让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股权转让给其他善意受让人,但原转让股东与第一受让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由于恶意串通侵犯内部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则认定为无效合同,由原转让股东与第一受让人对内部其他股东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此外,对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合同不能认定为可撤销合同。可撤销合同包括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五类合同,这些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或一方当事人在缺乏意思自由的情况下所达成的合同。在可撤销合同中享有撤销权的人一定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然而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其他股东并不是该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也不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因此这些股东不享有该股权转让合同的撤销权[5]。

参考文献:

[1]张钢城,曹明明.股东优先购买权诉讼法律问题研究[G]//刘兰芳.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29.

[2]曹兴权.股东优先购买权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5).

[3]江平,李国光.最新公司法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19.

[4]林昶豪,李雯.股东优先购买权之若干问题浅析[J].经济视角,2012,(2).

上一篇:学习王文涛讲话下一篇:企业创建文明单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