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共12篇)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篇1

1、*******。

2、*******。科学能力:

1、*******。

2、*******。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演示活动材料:

2、小组活动材料:、活动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2、[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篇2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直承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限制, 包括课程实施研究方式单一、后期教学质量低下、关注人群少等问题频繁衍生。因此, 今后改革的方向将锁定在孩子科学素养培养结果之上, 特别是在国际愈加重视科学课程改革环境下, 我国有必要针对小学课程结构加以适当调整, 避免和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趋势产生任何冲突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布置规划期间弊端问题的提炼研究

虽然说如今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有所改善, 可课程实施环节中仍然承受多重制约效应, 这和领导本身对该类事务关注度不高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因为当下小学教材版本繁多且应用难度难以估计, 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立体认知和注入精力严重不足, 加上教学辅助设备不够先进, 使得教师备课上出现严重漏洞。以上细节如若长期延续, 必将严重削弱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价值。再就是一些偏远山区, 先进教师资源供应不足, 使得大部分专职教师被动地去当地参与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事务中, 在其思维体系中, 科学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视野范畴和素质水准也随之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的调查解析

(一) 调查对象和组织方式方面

笔者在此选取分层抽样手法, 在黑龙江省内抽取三个城市, 分别进行参与科学课程实施的小学教师状况调查, 保证每个城市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为100名, 当中女教师为80名, 男教师为20名。至于这部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基本限定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监管体系、教师当下指导理念、教学模式和后期教学质量评估等细节之上, 为了更加清晰透彻地掌握新课改环境下所有教师面临的困境和实践应对经验, 调查主体还额外设置一些开放向的问答题目。

(二) 调查结果的验证解析方面

首先,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考察。新课标将社会大众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素质规范准则设定完全, 力求令今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教育引导模式、评价手法变得更加完善, 这一切结果都将取决于教师对整个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把握实力。调查结果呈现出大约37%的教师顺利贯彻新课改标准, 59%的教师只能做到一般了解, 而4%的教师则对此毫无头绪。而选择科学教学职务兼任的教师, 其科学知识掌握数量不足, 势必不能全面胜任科学教育工作, 今后面对课程系统化改革压力倍增的人数则同步上升至85%, 需要积极透过网络技术了解国家政策和科学教材内容, 主动参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 保证今后承接此类教学事务时, 不会产生突兀状况。另外, 感觉压力比以往更大, 但是无法获取进步的教师比例为4%, 剩余11%的则是能够完全适应新课改诸多要求的。

其次, 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模式论证。新课改步伐日渐加快, 作为现代专业化科学教师, 有必要深度遏制以往鸭架式口语灌输行为, 及时扮演学生辅助者角色,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 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活, 自觉参与各类实践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鼓励学生自学的大约占据63%, 组织学生外出考察的为47%, 总体上他们都会赋予小学生适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 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 该类群体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机凸显, 但是仍不乏存在部分教师, 认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因此为人为地限制其执行进度。

最后, 教学质量评估手法补充。归根结底, 科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评价, 其核心点始终锁定在小学生学习应用技能和人文素质拓展层面上。因此, 其评价特征时刻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灵活化、时机全程化等。调查发现, 能够顺利贯彻此类准则的教师数量不到18%, 改善效果优良的为42%, 31%的教师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顺利落实, 而9%的教师认定自身无法胜任该类职务。

(三) 日后应对措施方面

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直接决定新课改方案实施进度, 同时更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鉴别、实践经验累积、创新素材内容吸纳整编, 提供标准适应载体。日后小学应该结合各类激励管制手段, 令从事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师自行组织简易器材实践活动, 确保小学生能够在其精确指导下, 利用网络搜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辅助资源, 将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全面解决以往小学科学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如若特定学校条件允许, 则可以考虑和特定企业、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协议, 将它们新型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辅助资源引进, 令学生在诸多新奇实验中体会科学课程的趣味, 从此严于律己, 虚心向教师和其余同学学习请进, 从此真正将小学科学教育条件低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实施科学课程改革调试, 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面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日常引导模式、教学评价策略等, 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着实有限。希望相关教师在日后规划实践中多积累丰富经验, 自主进行思维创新, 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贡献自己应有的辅助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0 (06) :77-89.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09) :78-94.

优化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2-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关心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资源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资源的优化要首先考虑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

1、教程资源要适合学生

教学资源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别培养学生“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既是老师生命力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对于每一位科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常思常新的问题。例如在空气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师可以用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常规科技活动,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中高年级学生中结合科学课后的自由研究,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的记录,并撰写好课题报告;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看科普知识,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弘扬正能量。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学科间的交流,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网络,实现高效课堂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外部视角,采用图片、录象、录音、投影、幻灯、电视、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变难为易,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启发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教学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激活了小学科学课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当然,网络资源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对于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都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校实验器材经过上学期的补充,现在已较为完备,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只有一个实验室,很多时候学生科学实验都会与其他班发生冲突,这些都给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不过,学校和我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3、学科整合,实现教学高效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灵活的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强调把知识作为整体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奠基石,更应该与其它学科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知识整体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及能力。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中学的生物课程联系密切;“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与物理学科联系密切。有条件的话,可以先向相关教师请教,然后再设计教学,这样能使得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加严谨、科学。

小学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2.挂图或幻灯片──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3.关于动植物的录像带。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或录像。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或录像带),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引导和鼓励。)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2.提问:(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参加一次植树劳动。小实验:

小学科学教案 篇5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顾、爱护小兔子。

活动准备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活动评价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6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案例说明小学科学课程导入方法 篇7

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思想活跃一些, 有的学生思想相对保守一些;有的善于发言, 有的沉默寡言。这些都是学生的特点。一节课的开始我们应该怎样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新课程上去呢?通过几年的教学, 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设疑导入

适时设置疑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大脑中会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例如, 我在讲解《生活中的真菌》一课时, 拿出了金针菇的实物, 对学生说:“有的同学抱怨自己学习不好, 上课总也不能专心听讲, 现在老师手里的东西要是吃了就能改善你的上课不专心听讲, 还能帮助你学习好……”当我说到这里时, 那些没认真听讲的学生伸着脖子看我手中的东西。他们此时内心一定在想:“是什么好东西这么神奇?”我抓住机会, 马上提问:“我手里的东西你可看好了再买啊, 要不然买的不对可不起作用!谁来说说它长什么样啊?”环顾四周, 我叫了一个都几乎站起来的学生来回答。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学生渴望了解真相, 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

生活中的经验是每个人生活积累的结果, 这些经验的积累有时候能帮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来听讲。如讲解《变色游戏》一课时, 我叫学生通过苹果被切开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的现象, 去回忆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水果或蔬菜也发生类似的现象?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去思考,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简短的回忆, 他们有了以下的答案:生1:酸梨;生2:李子;生3:香蕉;生4:土豆;生5:茄子……对于学生的回答, 我又继续我的提问:“那你发现了变色现象后, 你或是你的家长是怎么让这些水果和蔬菜不变色的, 比如你家切土豆时?”这样, 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集中到了一起。之后, 他们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生1:我妈妈把切开的土豆放到了水里;生2:我妈妈也是把切开的茄子放到了水里;生3:我妈妈把切开用不了的土豆蒙上了保鲜膜。

三、通过趣味幽默故事导入

故事本身就很有诱惑力, 如若教师能将故事讲解得更风趣, 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会被调动起来。如讲解《地球的近邻———月球》一课时, 我这样引入:在忙忙的宇宙中, 除了地球之外月球是另外一个有人类足迹的星球, 但登上月球的根本不是报道中所说的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 而是中国的一位女飞行员在不乘坐宇宙飞船就上去了, 你知道这个“勇敢的女飞行员”吗?其实, 这就是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我说完之后看见学生眼睛在不停地转, 我知道了他们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答案。一个故事的导入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引导他们去思考, 这就是我们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

四、通过实验现象导入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 讲解新课时, 做一些精彩小实验, 可把学生引入到奇妙的世界, 激发兴趣。如讲解《变色游戏》一课, 我先叫学生认识到水果有变色的现象。后来, 我就将一个苹果被切开两半, 一半上叫学生涂了一种药水, 另一半什么也不涂, 一段时间后学生观察现象。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以及他们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 他们都很专注地看着实验材料。就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兴趣以及主动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那就是他们想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几分钟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涂药水的半个苹果不变色, 不涂药水的半个苹果变色了。通过本课科的教学要求我叫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中挑选出不能使切开后的苹果变色的药水。

五、多种感官相互结合导入

正因为多媒体丰富的感官冲击, 直观的图文表现才使得多媒体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如可以在《小鸟和小猫》一课的教学中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小海马的孕育过程”。这样, 学生会了解到海马从孕育到出生的整个过程。动画播放《雨的形成》, 这些都能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更直观地把学生的注意点集中起来, 更好地进行以下的教学。

总之, 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目的是使学生们愿意去学, 主动去学, 去自己思考问题, 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课程的导入最根本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将他们的注意点或是兴趣点激发起来让他们去思考, 去探索。那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郭红.让科学课呈现独有的语言魅力.小学教学研究, 2010 (7) :99.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 .

[3]http://wenku.baidu.com/view/c801e5375a8102d276a22f6e.html.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篇8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

将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社会,从而更清楚地了解科学知识。甚至可服务社会,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先让学生了解人们通常从运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这四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再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天气,并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还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收获。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充分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为活动对天气的影响,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完美的整合。

二、学习方式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显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课一般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整个探究活动中还渗透着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伴随着参观、调查、访问、宣传等一些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倡导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的理念。在内容组织或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验活动,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达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有: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参观考察、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制定考察表、设计开题报告、分工合作、调查访问、采访、递交调查表、写反思、写总结、写信、写倡议书、设计制作、表现创作、辩论、答疑、宣传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依据其活动主题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显而易见,科学课程不仅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科学课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将科学课中的研究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五年级《光》这一单元,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道了光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光和热的关系,再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由于太阳能热水器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所以首先要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让学生树立了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成长。

三、教学方式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主要提倡学生应在探究中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科学探究过程分六步进行教学:

(一)提出问题。在提出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

问题,共同探究。

(二)猜想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从其形成来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猜想环节,二是假设环节。

(三)制定方案。本步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是确定探究的问题;第二是选择探究的材料和用具;第三是拟定实施的方法或步骤。

(四)实施探究。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实施探究,可分为四步: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搜集信息包括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二是数据的整理,对以上信息进行整理;三是与假设的对比;四是得出结论。

(五)展示交流与评价。此过程可分二步进行:第一是组内展示与交流评价;第二是全班交流评价。

(六)拓展创新。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而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分“四段五步”进行的组织教学。“四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研究的四个阶段:课题确定阶段、行动指导阶段、汇报交流阶段、总结反思阶段;每个阶段的指导又分为“五个步骤”,统称为“四段五步”教学方式。

(一)课题确定阶段:创设情境——指导选题——确立小组——论证方案——总结评价。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指导学生选题;2. 确立活动小组;3. 制订活动方案。

(二)行动指导阶段:方案预设——合作探究——问题反思——矫正指引——研究实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落实方案,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

(三) 汇报交流阶段:汇报交流——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拟定介绍提纲;2. 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3. 组织学生现场展示、交流研究成果;4. 引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问题性评价。

(四)总结反思阶段:畅谈感受——活动总结——疏导反思——汇报交流——经验生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引导学生对小课题研究进行评价;2. 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式反思;3. 生成新的课题并制订方案。

可见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具有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将两门课的教学方式有机地整合,相互补充,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更加爱学、乐学。

例如在六年级科学课《水的调查与研究》一课中,要让学生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公共场所用水情况,并去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况。先让学生从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和进行浪费水的现象开始,再深入社区、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进行宣传节约用水。同时结合广州河涌治理的方案及效果,让学生进行河涌的水质检测实验,调查河涌周边的规划、绿化、设施配套等,并提出河涌污染的防治与整顿的意见以及进行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活动。在指导学生调查、科学探究、实践、汇报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准备充分,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增加了他们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万年小学-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资料的阅读、研究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体,体积、质量都相 当大;我们又知道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除地球 外,还有哪些星体也围绕着太阳在转动呢?这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构成太阳系的星体(1)出示太阳系挂图或投影片。

①提问: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那些知识?

小结: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的 天体叫做“行星”。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行星和卫星 自身都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它们,是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地球公转一圈时间为一年,自转一圈时间为一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白天和黑夜,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一年四季。月球饶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27.3天,约等于一个月

②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哪些星体?

太阳系里有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

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 体系统,叫做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天体家族。八, 了解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

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 了解九大行星运动的特点。

九大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有下列一些特点:

(1)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的;(2)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3)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4)它们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没有飞离太阳,是因为太阳的巨大引力作用。

南部县万年小学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0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 三维目标 整合 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有三个阶段,总目标、分目标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总目标是大概描述了小学生所拥有的科学;分目标则是在具体的科学学识、探究过程及所用方式、对科学的感情与态度观念这三个不同的维度上面有所定义,也就是所说的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第三个阶段的意思是需要将“三维目标”融合进教学模式中,形成全面的整体系统。

一、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客观分析

1、对于科学知识个人能力及技能的看法。知识是衡量一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掌握程度;技能是对一切动作方法的囊括。在遇到问题想要处理时,需要将三者结合起来运用。它们是互相有所联系,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但是不能互相混淆

2、对探究过程与方式的看法。在学生开始对科学研究开展行动时,他们的求知欲推动好奇心去探究问题,提出疑问并挖掘答案,也就是疑问推动行动,行动促进技能提升。也就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将自己的疑问,一点点主动去规划设计,展开探究,利用各项活动产生结果,于是也就相当于得到了探究方法和能力。反复重复整个流动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能力的反复提高过程。

3、对科学的感情和态度观念心理的看法。一个人对科学的理念,是经过对学识的态度以及科学整体的进展而形成的一种习惯。科学是一直进步的,但任何所谓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新的理论也在不停浮现,取而代之旧的知识。而科学的精神理念也就是在对新的理论进行探究,深入对科学的认识,逐渐建立帮助科学前进的价值观。科学的脚步永不停歇,一直处于进步发展的流动状态当中,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出更新的理论。

4、三个阶段课程目标的关系。说的简单一点也是总-分-总的联系,其中中间的分目标就是之前所说的“三维目标”,最后的相互关系就是对这个“三维目标”的一个梳理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自己有用的学识与能力,对想要探究的课题展开研究,以求接受到其他的新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既能增加个人阅历,又能够从中享受追求科学的乐趣,增进与科学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科学学识和能力作为对学术研究的基本,探究过程与方式是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必不可少的东西,经历这一系列过程,才可以良好的培养出学生对科学的端正态度以及价值观。

二、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有关策略

1、加强科学老师的专业素养。老师应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以结果为基础,并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措施,帮助确立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自身能力,让他们学会依靠自己的探索处理问题。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专业知识的教导赠与,更是能力的进步提升的人。把“三维目标”结合进过程中,也就对科学老师的全灭专业素养有更深的要求。

2、把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自主建立问题,规划解决方案,参与收集有关资源,展开探究与实践,整理评估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他们准备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经过亲身的探索,才能够在学习中提升更多的技能与能力,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科学价值和情感态度

3、发挥更多科学课程资源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乐趣兴致,激发潜能。科学教育,要经过“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就要依赖于学校、生活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所提供的资源。比如图书阅览室、家长的阅历、工厂商店等。整合“三维目标”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养成对科学本身的兴趣爱好。老师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并与学生的日常经历相关联,养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心态,才能更好的把“三维目标”整合到实际过程中。

4、探索教学的全面利用。探索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科技研究方法的一种活动。整个一系列程序从提出问题到猜想假设、然后是对计划的制定,实验的设计、获取结果后对其进行检验与评估、最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此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5、从结果的评价方向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最后的教学评价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与方式、表现与反应。评价要存在整个过程中,而不是只在最终出现。评价的变化主要围绕科学知识、过程探究、对科学的价值情感态度。

结束语: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有一定深入了解,并学习到有关策略,希望对各位老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起到一定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邹俊.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 袁维新.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3] Joseph S. Krajcik·Charlene M. Czerniak·Carl F. Berger.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篇12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认识的多元化, 科学精神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20) 》中明确科学精神在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创新型国家应该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的国家。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利用科学课程的独特资源和亲自经历,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指导观察实验,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观察是认识事物及变化的重要过程。要能真实客观地获取事物或现象的信息, 必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能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手段。科学观察的对象有的是静物 (如金属等) 、有的是微小的生物 (如细胞、细菌等) 、有的是短时发生的变化 (如燃烧着的火柴、蜡烛的变化) , 还有的是长时间变化的过程 (如种子的萌发) , 要完成这些观察任务, 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认真仔细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像“种子的萌发”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探究, 种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认真仔细的态度是难以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的。科学中的观察还可以带着要求或问题进行, 如了解蜡烛的变化, 要求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 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将蜡烛放在加热皿中, 加热时, 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 又有什么变化?提出要求或问题就是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避免观察的盲目性。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如燃烧的火柴会发光、冒烟、感觉热, 燃烧后火柴变成白色的粉末等。科学认识中的求实精神就是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对观察到的现象不可有任何修饰、装点或是编造。科学认识可以带有想象, 但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在描述中让学生减少使用类似“好像”“大概”等模糊不清的词语, 如未能有清晰的感知, 可以引导学生重复观察, 直至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观察结果。在严格规范的观察分析中, 逐

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怀疑与探索的精神

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拓展知识, 去实践, 去观察。”我们可以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怀疑, 不断引发新问题并解答新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对现象的现有认识, 而不去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学说的产生;如果我们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 迷信和盲从会一直束缚着我们。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 科学课堂应在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让孩子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观点和思想往往是在对陈旧思想的否定之上建立起来的, 合理的怀疑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 我们可能难以将喜马拉雅山与海洋联系在一起。《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地表的变迁》一课中, 提供给学生这样一段资料: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而在20世纪60年代, 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 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根据上述资料, 你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是什么样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发现, 鱼龙是一亿八千万年前恐龙时代的霸主, 你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变化时间怎样?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就是怀疑精神的体现,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学生创设怀疑思维的内容。

三、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精神

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 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现象, 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获得自信,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探究活动, 还涉及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在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都会反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如实验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在动手实验前, 让学生假设和预测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依据。如在做物体沉浮实验前, 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然后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经历从无数次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分析推理及想象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的结果是需要进行重复验证的, 明白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不仅考验我们的智慧, 更多的是考验我们的精神, 能否坚持不懈, 能否正确面对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探究离不开研讨, 研讨离不开公平民主的氛围。科学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营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平等的研讨氛围, 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和观点。在科学探究中, 老师要尽可能地减少权威影响,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勇于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探究有可能会失败, 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 让学生感到科学探究是允许失败的, 关键是如何从失败中分析原因, 寻找成功的秘诀。

四、设置认知冲突, 培养学生理性和创新的精神

科学课上老师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同观点吗?你同意老师或某某同学的观点吗?我们的科学课堂不求统一的思维、统一的表述、统一的结果, 只要是有依据的表述和独特思维都应充分肯定。我们不预设

标准答案, 因为任何标准都会随着科学探究的不断深入而被不断修正。没有认知冲突就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 也不会有新思想的产生。如在学习了《遗传与变异》后, 可设计这样一个科学辩论会:正方提出新型草莓个大、营养价值高;使用生长激素的奶牛, 产奶量高。反方有何观点?通过这样的辩论会让学生知道生物变异现象的利与弊, 让我们能用理性和怀疑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任何新生事物。我们提倡科学的理性精神, 就是让我们在与自然相处中减少盲从与迷信, 科学理性需要我们能探索自然规律, 认识自然规律, 从而遵从自然规律。又如认识细菌和霉, 我们可能更多了解到的是它们对人类危害的一面, 其实细菌和霉有过也有功。我们要善于挖掘科学课程中大家共议的话题, 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如为什么在共同家园中的生物会有敌人和朋友, 而且他们仍会生活在一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 你认为是否值得?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怀疑精神, 有了思维碰撞也能引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五、寻找科学家足迹, 学习他们的求真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结合知识学习, 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探究成果, 如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菌能分泌出青霉素, 为后来生产出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多种抗生素并拯救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还介绍了科学家的艰难经历, 如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假设》一课中介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对南美大陆东海岸的凸出部位, 恰好可以和非洲西部的凹进部位吻合在一起的现象进行研究, 他虽然找到了许多证据, 也没能说服当时大多数学者接受“大陆漂移说”。直到20年之后, 科学家们拥有了更多的相关证据, 这一假说才逐渐被人们接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家的创新征程是一个十分漫长、艰苦的过程, 需要坚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足够的耐心, 还需要勇敢无畏精神。众多科学家的成功经历证明, 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科学精神才使得科学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经历, 就是要学习科学家不怕艰险、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上一篇:体育教师国培计划培训感思下一篇:学习部纳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