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精选11篇)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篇1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 实验现象和 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 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 米 ,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升和毫升 。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

1) 放正确: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 看正确:读数时视线要跟尺面垂直,不可斜视,若斜视就会偏大或者偏小

3)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准确值+估计值)

4) 记正确: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单位。

7.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 或量杯 ,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9.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10.物体的 冷热程度 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11.温度计的结构有哪些?(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篇2

一、“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简介

所谓任务教学,是指在学科或专业的范围内,以某一项或者某一类教学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摒弃了仅仅以主题或者知识点来施教的弊端,以此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统整、深层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实现学习迁移。[1]当前国际上不少理论都主张将教学聚焦成一系列的真实任务,包括范梅里恩伯尔的综合学习设计、罗日叶的整合教学法、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具等。因此笔者为解决传统复习课中存在的弊端,构建了“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操作思路如图1所示。

二、“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浙教版九年级“物质的鉴别”专题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根据学情,设计任务

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来教学,课前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精心设计任务。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宁少勿多,构建微任务

“物质的鉴别”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将这一专题的内容都复习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来逐一分解,设计一些微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能力。教师可以将每个任务都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完成,每张表格包含任务描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对策(思路、涉及的知识点)。

微任务一:

小新家高朋满座,妈妈请小新去厨房拿白酒来款待客人。桌上放着2瓶无色的液体,你有办法帮小新找出白酒吗?

微任务二:

讲台上现在摆放有3瓶试剂,它们分别是硫酸铜、氯化铁和氢氧化钠,你能不用任何试剂就鉴别出来吗?

微任务三:

现有硫酸、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钡、碳酸钠五种无色溶液,怎样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不用任何试剂,你还能完成任务吗?如果不能,看哪个小组可以选用最少的试剂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2.激趣促思,创设趣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兴奋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则需要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科学现象中、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选取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来创设任务情境。

在本课中,笔者以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蜡笔小新为主角,以小新家招待客人为场景,设计了一个主任务,如表1所示。

3.环环相扣,形成任务链

教师设计的微任务之间要环环相扣,难度应逐步提升,针对一个复习主题形成一条任务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课中,笔者就通过三个微任务和一个主任务串起了一条任务链,使任务序列化。即: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两种物质→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三种物质→利用化学性质鉴别多种物质→先确定物质,再利用其性质进行鉴别。以下是三个微任务中为巩固新知而设计的问题。

微任务一:

下列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和氮气———用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酒精和白醋———闻气味

D.二氧化碳与氢气———用澄清石灰水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81。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只需选择即可。

微任务二:

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利用物理性质: ________。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利用物理性质:______。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69。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需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

微任务三:

有失去标签的甲、乙、丙、丁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 Cl2溶液、K2CO3溶液、Ag NO3溶液中的某一种。按照表中所述进行的实验和结论推出“丙+丁”的实验现象是(已知Ag2CO3难溶于水)()

A.一定有气体B.一定有沉淀

C.可能有反应但无现象D.可能没有反应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49。知识点:利用化学性质来进行鉴别,难点在于无法直接确定,需要分情况讨论。考虑到Ag2CO3难溶于水,所以可分三种情况讨论。

(二)课中:生为主体,解决任务

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课件出示一些蜡笔小新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小新家高朋满座的热闹氛围“。妈妈请小新帮忙去厨房里拿出白酒来招待客人”。通过此情境的设置来引出三个微任务及一个主任务。

2.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协作,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自行设计解决任务的方案,通过实验来验证,并及时填写好任务单中的内容。

3.总结反思,评价任务

整个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提醒,只需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在最后评价环节中予以指出。

(三)课后:自主探究,拓展任务

1.延伸拓展,升级任务

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只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留下另一种物质让学生课后通过小组合作来自主完成。课后升级的任务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任务描述: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双氧水。课堂上我们只选择了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剩下另一种物质该如何鉴别呢?

解决对策:此任务建议四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先设计思路,仪器、药品等可以先考虑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来完成,若有需要也可以借用实验室部分药品。

2.留有空白,自设任务

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以教师设计的任务为模版,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观察了解,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些想要探究的任务,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反思“: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成效

与传统复习课模式相比,在复习课中引入“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层面:维持求知欲望,培养综合能力

在复习课中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之后,一改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复习的知识通过精心创设的各种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不再觉得是“炒冷饭”,复习内容有了新意,求知的欲望也就得以维持了。将同一个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成绩相比较,可以发现高分段人数有增加,不及格的人数略有减少。

(二)教师层面:提升专业素养,锻炼教学能力

“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备课过程中的业务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下功夫,这样能使教师专业知识更扎实、更全面,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第二,有利于提高互动过程中的“公关”能力。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去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心诚意去感染学生。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能力。教师好比是导演,要为学生创设表演和展示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少讲、少问、少板书从而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思考,将课堂魅力留给学生去品味、将学习乐趣还给学生去体会。

参考文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篇3

1、光合作用定义:绿色植物在阳光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2、文字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

3、实质:实现两个转化: 无机物 转化 有机物 (物质转化)

太阳能 转化 化学能 (能量转化)

4、意义:(1)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2)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3)提供氧气

5、光合作用进行的器官 叶 ,光合作用进行的细胞 含叶绿体的活细胞 ,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 叶绿体

6、碘遇淀粉会显 蓝 色,实验中经常用此现象来证明 淀粉 的存在。

7、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对比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氧气

有机物

能量

进行时间

进行条件

进行场所

文字表达式

8、二氧化碳

(1)工业制取原理: (高温加热石灰石)

(2)实验室制取法

药品: 石灰石 、盐酸 化学原理

选用的装置与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相似。

收集方法: (原因 )

(3)物理性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篇4

1、科学是研究各种 ,并寻找它们

瓦特发明了。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 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 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 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1试管架:(2试管:(3停表:(4酒精灯:(5显微镜:(6天平:(7量筒:(8刻度尺: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 我们要借助一些 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 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 有。

3、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 1米 微米 纳米 1米 分米 毫米、1纳米 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 具的方法是:(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 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 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1累积取平均值法 :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 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 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长度 =周长 X 圈数。例:操场的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一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 的起点处,逐步沿着曲线旋转,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的标记。拉直棉线 量出标记到端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

6、体积是物体。

7、体积单位的换算: 1米 333, 1分米 3 1毫升 厘米 3升

8、体积的测量:(1液体的体积:。(2规则的固体:(3不规则的固体: 排液法(适用于沉且不吸水 : 针压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 : 悬挂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 : 包裹法(适用于沉且吸水 :

9、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注意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 ,量液体时量筒应放平,读数时视 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仰视导致: 俯视导致:。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 准确的测量温度,需要使用。

2、常用的温度计有 的性 质制成的。

3、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温度定为 100, 0,在 0~100之间等分成 100份,每一等份表示:。温度的国际制单位是:。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 ,不能用来测量超温度计 温度。

(2测量时,手握温度计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若测液 体的温度,应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接触容器壁。

(3读数时,应等到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开始,一般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眼睛应平视,视线与 相平。注意零下和零上温度的区别。

(4记录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零下的温度要标上负号。

5、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的体温(2构造特点:、(3优点:、(4使用时应注意: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先(5测量范围(量程 :。

6、其他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原理不同,构造和量程不同。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1 有 ,较小的单位有、等。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 性,改变物体的、、都不会改变物体的质量大小。

2、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 千克, 1千克 毫克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

4、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 0”刻度线,天平放水平;(2调平衡,用平衡螺母向指针的反方向调节;(3左物右码,取码用镊不用手,先大后小再游码;(4读数:物体质量 =砝码总质量 +游码质量(5称量后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注意:使用时不能测超量程的物体, 加减砝码应轻拿轻放, 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 应放在纸上或烧杯中。

第六节: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标准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方法:,现在在生活中常用的计时器:。

2、时间的主单位是

3、时间单位的换算: 1小时 分、1分 1天 秒。4 工具,而 是测量时间间隔的工具,它分为、两种。

5、注意表和停表的读数。第七节: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六个环节、、2、探究的实例:天花和牛痘、脚印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灯不亮的探究、黑盒问题、医生 诊断病情。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在 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 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2动物与植物的对比:

(3 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 是动物生存的基础, 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对物体进行分类操作的一般步骤:(1明确分类的对象。(2确定分类的依据。(3得出分类的结果。

分类的依据一般是分类对象间的区别;而事物间的区别往往较多, 所以依据不同, 同一分类 对象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

2、动物的分类:按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3

5、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 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6、学会利用生物分类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来给生物分类。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分类的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差别越大;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3、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合称种子植物,两者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发育成 种子后外有果皮包被。

4、注意书本上的各类型代表植物图片。

5、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体会探究的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和证据。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应体现的三点: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组、消除偶然现象 第四节:细胞

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 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19世纪 40年代,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 共同提出了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 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结构:(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 并平分 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分化导致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 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细胞生长使得子细胞体积不 断增大。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单细胞生物

(1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等。

(2衣藻(单细胞植物与洋葱表皮细胞(多细胞植物的对比

2、细菌和真菌(两者合称微生物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按形态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靠分裂生殖。(2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有三类:酵母菌、霉菌、食用菌。常见的食物菌有:香菇、蘑菇、木耳、金针菇、银耳、灵芝。

4、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细菌;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5、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称组织。

8、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组织三层。

9、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10、食物的贮藏方法:干藏法、冷藏法、加热法、真空保存法。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人体的八大系统

4、注意消化系统和食物消化的过程图。

5、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光学显微镜(实验室用、电子显微镜。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掠夺性的开发、外来物种入侵。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 的重要措施。

(4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水杉、秃杉、人参、珙桐(鸽子树、桫椤、金花茶、望天树 中国动物国宝: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黔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中华鲟。

3、实验:沙蝎藏匿沙下的原因。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1取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2安放:置于体前略偏左。

(3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左眼观察目镜,选取适宜的光 圈和反光镜(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至出现一个明亮的圆 形视野,对光完成。

(4调焦:先粗后细,先低后高。

(5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记录。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双倒”的,所以要想把视野中看到的像移到视野中央,只要 向看到的方向移动即可。

4、注意两个实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和观察(要染色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滴浓度为 0.9%的生理盐水

5、放大镜:主要构造凸透镜,观察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注意使用方法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三节 :太阳与月球

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 :太阳(恒星月球(卫星

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 1.5亿千米.(2太阳直径约为 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 6000℃,中心达 1500万℃.(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4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 11年 , 1998年开始为第 23个周期.太

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月地距离为 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2月球直径约为 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第四节 :观测太空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 为六等星。

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 5倍距离即是。

6、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星空的四季变化。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恒星和星座。第五节 :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 ,平均为 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 农历初一 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 十五十六 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 地球——太阳

(上弦月 初七初八(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 月球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P105页图 :上半月为正“ D ”形,下半月为反“ D ”形。第六节 :日食和月食

1、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新月 农历初一

2、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3、日食形成的原理:在地球被月球的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伪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半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4、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西缘(右边开始,东缘(左边结束。

如 P108页日全食过程图:

5、月食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遮掩现象

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满月 十五十六

6、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7、月食形成原理: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

8、月食的过程:月球被地球遮掩从东缘(左边开始,西缘(右边结束。如 P110页月全食过程图:从 正“ D ”形到全暗到反“ D ”形。

9、注意: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原因是:月地轨道面与地日轨道面有一个 5º左右的夹角。

10、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日食、可用肉眼直接观测月食。第七节 :探索宇宙

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是恒星 九大行星: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 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远日行星

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包括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彗星:(1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3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流星:(1流星体:由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2流星现象: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3陨星: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4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注意 :流星和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 , 使水能以液态存在;有大气层的保护和保温作用.地月系——地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2、宇宙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河外星系(10亿多个

3、银河系: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10万光年。

4、光年表示恒星之间的距离,1光年=94605亿千米。

5、宇:空间(150亿光年 宙:(时间100多亿年

6、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旧 地球上(新 走出地球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熔化与凝固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固。需要吸收热量,2、根据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把固体分为两类:、区别是: ,即有无熔点。3 非晶体举例:松香、塑料、橡胶、玻璃、蜂蜡„„。

4、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熔点是晶体固液两态的分界温度:当物质的温度大于熔点时为 当物质的温度 等于熔点时为 态,当物质的温度小于熔点时为 态。

7、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8、记住几种晶体的熔点:冰

二、汽化与液化

1、物质从 态变为(也称 ,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 程叫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3、两种汽化方式的比较: 汽化的方式 不 同 点 温度条件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相同点 都是由液态变成固态;都是吸热的过程。蒸发 沸腾

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5、液体沸腾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液 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6、沸点是液体 时的温度,不同的液体沸点,因为液体的沸点还与液 体表面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所以同一液体的沸点在不同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7、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酒精的沸点。

8、液化的两种方法:、。

9、液体蒸发可降温,气体液化可供热。试举例说明:

三、升华与凝华

1、物质从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物 质从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需 要吸收热量,需要放出热量。

2、完成物态变化过程图:

3、自然现象中水的物态变化: 云:、雨:、雾: 露:、雪:、霜: 冰雹:。请说出除云雨外的现象发生的季节:

4、请描述云雨形成的过程:

四、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注意:物质并不是全由分子构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看到分子)(2)分子之间有空隙。(注意:证明有空隙的实验)(3)分子之间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举例证明)(4)分子在不停的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固态、液态、气 态物质都能发生该现象,只不过快慢不同,最快 最慢。

4、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1)对于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2)一般物质不同状态时微粒之间的空隙关系:固 液 气。(3)汽化、升华都是一种扩散现象。

五、物质的溶解性(物理性质)

1、溶解是一种扩散现象,它的结果是形成溶液,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物质的溶 解能力称为溶解性。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固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气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气压。

4、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

5、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热,例: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吸热,例:

6、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温度的高低、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溶质溶剂的量。

六、物质的酸碱性

1、酸性物质:酸、其他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碱、其他碱性物质。

2、强酸、强碱都具有 性,例如:。

3、物质酸碱性的测定:(1)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记忆口诀:溶液酸中碱,石蕊红紫蓝。(2)物质酸碱性强弱程度称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3)溶液的酸碱度用 表示,它的范围为。酸性越强,碱性 越强。(4)酒精、水、食盐水、蔗糖水为中性物质。洗涤

剂、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具碱性。醋、果酱、汽水、可乐、水果等具酸性。

七、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物质状态、形态的变化、物质的溶解等。

2、化学变化:。生锈、腐烂、燃烧、石灰水变浑等。

3、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以不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必定发生物理变化。

4、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 点、沸点、溶解性、吸水性、密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篇5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陨星的报道及图片

教学器材:各种星体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阳和月亮外,还有哪些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太阳和围绕太阳转动的各种星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太阳系的居民们。地球有八个个头不同的兄弟,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九大行星。

(图片展示)教师依次显示九大行星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太阳系录像,引导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提供的“太阳系示意图”

2.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讲解)

(承转)九大行星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几颗呢?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解人类观察太阳系的历史,介绍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现在的航天探测器。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陨星。

(图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视频资料)彗星

(讲授)教师讲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现象,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块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由岩石组成的叫做陨石。

(讲授)教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并联系恐龙的绝灭,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

教案点评: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篇6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5、(1)时间: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4、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时间地点内容: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我国工业十分落后)

3、成就: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鞍钢); 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好快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任务: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4)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5)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发动。(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1立足国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的错误泛滥(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铁人王进喜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两弹元勋邓稼先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成就: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3、1971年九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结束

4、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5、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时间时间差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以场馆反而深刻的思想解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时间:1978年底

4、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民族法制建设的加强: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7、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9课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进农村经济发展(2)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3)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4)作用: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现在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经现代化建设(2)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南巡讲话“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1课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律平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4.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1)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建设。①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②经济上:实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 战略方针。

2、一国两制的内容:在祖国统一的领导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一国两制的意义:(1)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2)充分考虑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3)有利于台湾、澳门、香港的长期稳定。(4)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振兴。(5)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建国前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3、1958年中国决定自行研制和潜艇。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5、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6、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向国产化道路。1956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后来,我国有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7、1966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并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和平共处五项的基本准则。(首先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肯定,并发表联合声明。)

4、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三、外交事业的发展

5、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人握手足有一分钟,尼克松说是为了纠正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失礼行为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 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9、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10、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1、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义。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

型杂交水稻。(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1、“863计划”: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三、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2、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以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新中国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

四、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1956,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2、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3、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4、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的举办了亚洲运动会5、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篇7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赤道周长40000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5.东经180与西经180合二为一,就叫180度经线。

6.0度纬线是赤道,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它们是两个地点。

7.地球绕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绕日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因为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上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的

9.地球自转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昼夜交替,二是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10.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导致两个后果: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12.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千米化厘米加五个零。

13.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14.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出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15.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重合是悬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头或盆地。

16.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7.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

18.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19.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0.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2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高大的山脉。

22.东非大裂谷是海洋的胚胎期,红海是海洋的婴儿期。大西洋是海洋的少年期,太平洋是海洋的成年期。

喜马拉雅山是海洋的坟墓。

23.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

24.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气候要素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25.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6.一年中的气温,北半球陆地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季节相反。

27.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气温上相比,陆地夏季更热,冬季更冷。

28.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多。

29.从赤道向两极,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

30.从山脚向山顶,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

31.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降水多,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多沙漠,

大陆东岸降水多,沿海迎风雨丰沛,雨少内陆背风坡。

3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33.热带有四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有两种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东岸)。

温带有三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有两种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34.大陆东岸有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有: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有:温带大陆性气候

35.气候影响饮食,穿衣,农林牧业,气候异常引起自然灾害。

36.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二是砍伐森林。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7.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欧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非洲。

38.中低纬度的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较稠密。

世界上有四个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39.世界人口有两大趋势,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

40.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西亚、北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的因纽特

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达四百年的奴隶贸易使他们到

达美洲、大洋洲。

42.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西班牙语,

巴西使用葡萄牙语,法国和中部非洲使用法语,西亚和北非使用阿拉伯语,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使

用俄语。

43.x形成于亚洲西部,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佛教创始于古印度。

44.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叫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从事农牧渔林业,城市聚落的人从事工业服务业。

45.非洲的村落原始古朴,亚洲的村落房屋密集,欧美的村落稀疏开阔,机械化水平高。

4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47.东南亚气候湿热,为干栏式建筑,下住牲畜上住人;热带沙漠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因纽特人住冰屋,黄土高原住窑洞。

48.浪漫水城威尼斯河多桥也多,古朴自然丽江城,水乡容,山城貌。

49.陆地面积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997万,中国960万,

美国937万,巴西854万,澳大利亚769万。

50.人口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51.地跨亚欧两洲的有: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地跨亚非两洲的是埃及。

52.加拿大与美国东部以湖为界,法国与西班牙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埃及与邻国以经纬线为界。

5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包括领海)、领空总称领土。

54.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领海3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蓝色国土)。

55.世界上有发达国家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州,包括美、加、英、法、德、意、

澳、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6.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80%,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球的22%。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0%,

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球的80%。因此全球贫富差距很大。

57.在国际贸易方面,这两类国家是不对等的,发达国家以计算机、汽车、轮船、飞机等高新技术

产品为主,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赚钱多;发展中国家以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料和

初级加工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价格低廉,赚钱少。发达国家的农业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

单产高成本低。而发展中国家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单产低成本高。

58.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南半球,简称“南”,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简称“北”。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合作称“南南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是不平等的。

59.中国的航天工业,核工业,印度的软件业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60.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中、法、俄、英、美。

地理的技巧有哪些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地理怎么快速提分

1、重视课本。不要觉得课本很简单就忽略它,每一次读课本都应该认真,你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小重点,每一遍读都是对基础的夯实。当然,相对于政治历史而言,地理的课本内容较少,必要的时候可以阅读参考书中基础知识讲解的部分。从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抓起,在真正理解了每一个概念后,做题你会觉得得心应手。

2、自然地理是有难度,学好自然地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地图,其实要看你兴趣的,我对地理尤其是地图从来都很感兴趣,所以天天拿着地图看,地图熟了,自然地理就通了。不过,近年来许多考试都淡化了对地理位置的考察,即使是这样,看得明白地图这一学习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选择题可以用的。

3、平时多做一些文综的卷子,就是那些原题的或是各地联考的卷子,单做自然地理等难度大的题目,不会做看后面答案一般讲解都很详细,还是不明白就问高手或老师,记住一定要多做,有些东西即使你不明白,做的多了信息量就大了。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8

2、南亚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是一个岛国。

3、印度的加尔各答是,孟买是是首都,班加罗尔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硅谷”)。

4、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属发展中国家,核技术较发达,是世界软件大国,软件出口量仅次

于美国,掌握发射卫星技术。

5、南亚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祥地。恒河平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恒河被印度教视为“圣河”。

七,工业区的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原因:为便于运进原料和输出产品,减少运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篇9

①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往 装片上滴一滴清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③取,取生物材料;

④放,把观察材料放在载玻片水滴中;

⑤展,用镊子把材料展平;

⑥盖,盖盖玻片,避免出现气泡;

⑦染,滴稀碘液染色;

⑧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碘液,使碘液浸润标准的全部。

2. 常见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按保存时间分:临时的、永久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篇10

1.地壳变动的证据;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火山活动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地壳是变动的

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

阅读教材,寻找证据

2.地壳变动的证明

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

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3.地球的内部构造

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来就没有真正深入到地球内部,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

(教师提示:假设一个不透明的纸箱中装了一个物体,让你猜测其中可能是什么东西,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阅读教材,通过和煮熟的鸡蛋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讨论:当我们不能直接了解某一事物的构成以及特征时,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式去了解它? 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研究活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

4.火山 提问:你听说过火山爆发的新闻报道吗?如果有,是在哪里出现的? 提问:火山活动有哪些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爆发时可能出现的景象。

讨论: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 不利:

5.地震

提问:你听说过地震吗?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活动:双手握住竹筷,均匀用力直至断裂,体会断裂时的感觉。提问:世界上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这与发生火山活动的地方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问题。

观察教师活动,或者自己实验。并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阅读教材中火山和地震分布图,回答问题。

6.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地震前兆?设想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如果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7.我国的地震

提问:你知道在我国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说说在地震前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期中复习提纲 篇11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阅读课本4-11页内容)

1.阅读课本第5页图B,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阅读课本第6页图C,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了解地球的形状。

3.阅读课本第9页图H和I,对比经线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区分经纬度度数范围及度数分布规律。

4.阅读第10页图J和K,了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5.阅读课本第10页图L,掌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的方法。

6.阅读课本11页M图,了解五带的范围及其划分界限。

7.阅读课本11页N图、P图和O图了解五带的景观特点。

第二节 地图(阅读课本13-20页内容)

1.回顾课本内容,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

2.结合课本15页图D,学会如何在各种地图(一般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结合课本17页题活动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4.会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5.阅读18页图I,了解常用图例。

6.阅读课本P18-20,学会利用地图查找信息,了解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地图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第一章第三节 地形图(阅读课本23-28页内容)

1.根据23页图B,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及区别。

2.阅读课本25页-26页内容,结合26页图F和H,了解等高线地形部位的判断方法(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峰、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上一篇:优秀党员事迹思想汇报下一篇:专题会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