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送礼》阅读答案

2025-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物也送礼》阅读答案(通用9篇)

《动物也送礼》阅读答案 篇1

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发现,某些种类的蜘蛛产生的后代数量正在减少;经耐心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他们最后揭开了这一“人口”负增长之谜。

能分泌毒汁的雌蜘蛛一向以残忍出名,在它们认为必要的时候,甚至会将交配中的雄蜘蛛处死(所以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中“蜘蛛敌”表示“死对头”或 “死敌”)。按照蜘蛛中的规矩,雄蜘蛛想和雌蜘蛛幽会,必须带上一份聘礼,礼物通常是一只其他小昆虫(如被雄蜘蛛用毒汁麻醉了的苍蝇)。有了这份用蛛丝包装得漂漂亮亮的礼物,雌蜘蛛会变得稍微温和一点,并乐意交配。在长期的“贿赂”实践中,雄蜘蛛发现它们的“意中人”解开礼包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在雌蜘蛛将礼包解开一半的时候,雄蜘蛛已经达到目的完成任务了,于是迅速从雌蜘蛛那里夺回礼包,再去送给别的“情人”。有的雄蜘蛛干脆用一粒小石子或一颗种子代替食肉蜘蛛的“美味佳肴”,更有甚者:用蛛丝缠绕一个空包。

然而不少雌蜘蛛也练就了快解礼包的本领,它们能在较短时间里解开礼包并发现包内的内容,假礼包一旦被发觉,雄蜘蛛必遭毒手,而此时的雄蜘蛛尚未排出足够的精子,无法造就后代。一位生物学家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16个礼包中只有10个是含有昆虫的。

有的.雄蜘蛛竟然采用盗窃手段:它们想办法在另一个蛛网上偷取一只已被蛛丝粘住的小昆虫作为礼包的内容。如果一个蛛网上的女主人被发现已经死了,同样有可能被一只雄蜘蛛作为礼品打包,然后去送给另一位女网主。科学家们把这样的雄蜘蛛称为“狡诈蜘蛛”。

想娶老婆就得先为未来的老婆搞到一幢漂亮的房子,鸟类世界中居然也在大刮“男方供房风”。澳大利亚有一种极乐鸟,雄性善于在树枝上建造讲究的鸟巢,它们经常飞到好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寻觅禾秆、草茎、软木、蜗牛壳、彩色羽毛等建筑材料,并懂得咀嚼浆果,将它们作为涂料去“粉刷墙壁”,有人见过最华丽的鸟巢拥有多达上百种的什物。羽毛颜色越是朴素的雄鸟所造之房越漂亮——为了弥补自身外表上的劣势,用房子吸引“女方”。有趣的是,当雌鸟来到鸟巢时,雄鸟喜滋滋地衔着一个可乐罐上的拉环,好像是准备将房子的钥匙交给新娘似的。

不幸的是,当雌鸟怀上了宝宝以后,往往受到雄鸟的鄙视,而且经常会被雄鸟赶出“家门”。未来的母亲居然毫不计较,甘心成为单亲,自己去再建一个新家,因为对雌鸟来讲,所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关键是它已经确信孩子的父亲通过漂亮的房子证明了自己优良的遗传特征。

据有的专家研究,动物世界中的雄性送礼,表面看来似乎很自私,实际上是一种雄性素质的证明。

阅读思考

1.动物送礼是什么意思?

2.动物为什么送礼?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篇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5、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3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译文: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如使”、“于”的解释各0.5分)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阅读训练题 篇3

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 在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鳌,在寻求配偶时, 便高举这只大鳌,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 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鳌,直至雌蟹伴随它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 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 尾巴便完全竖直。

蜜蜂的运动语言可算是登峰造极的了, 它能用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自己的伙伴报告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的距离不同,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舞蹈次数也不一样。 有人因此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设想:派人造的电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挥蜜蜂活动。这样, 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获不同的`蜂蜜,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真是一举两得。

1 、在文段中心句下画波浪线。

2 、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作诠释 b、举例子 c、分类别 d、摹状貌

3 、对文中加点词“有些”在句中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无多大作用,可删去,不影响句意。

b、一定要删去,它会影响句子的准确性。

c、不能删去,“有些”指代的是动物的一部分。

d、不能删去,在句中起限制作用,准确地、 科学地说明了该句所表达的意思。

4 、文段中画线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什么?

5 、有人提出“诱人的设想”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段末用了“一举两得”的成语,请问“一举”是哪一举,“两得”是哪两得?

附:答案

《读书也要讲“姿势”》阅读答案 篇4

①看见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人觉得很奇怪。可不是吗?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读书也要讲“姿势”?这就难以理解了。

②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不难理解的。无论做什么活动,都要讲究一定的姿势。人们日常的每个动作,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几乎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某种姿势。正确的姿势和不正确的姿势,产生的结果往往很不相同。同样,在生产实习和参加实验的时候,大家也很认真听取老师傅和熟工人关于操作规程的讲解,并且在机器旁边从事操作的过程中,很注意每个动作都保持正确的姿势,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③但是,当我们走到学生自习的教室和图书阅览室一看,情形却很不一样。在这些地方,一部分同学往往表现得很随便,有的顶着阳光,有的背着光线,或者斜倚在书桌旁边,或者蹲在阴暗的角落里,埋头在看书、做习题。还有的虽然坐着写东西,可是,偏偏又把头侧向左边,搁在左臂上,斜着眼睛看右手的笔尖在练习本上移动。为什么他们在这些地方,对于自己读书和写字等,就完全不讲究姿势呢?

④我想劝告这些同学,要努力纠正不正确的读书姿势,讲究正确的读书姿势。事实早已证明,有的同学因为马虎大意,缺乏正确的读书姿势, 以致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如近视、驼背等。如果青少年都戴上了眼镜,岂不令人惋惜?现在只要努力纠正,他们之中除了极少数由于先天性的原因以外,一般是能够逐渐好转,或者停止发展的。希望教师们、家长们,配合同学们自己,共同创造条件,形成风气,促使每个青少年都具有正确的读书姿势。

⑤ 不管是读书或者是写作,不拿出真精神就一定搞不好。坐着比较容易提起精神,这完全符合生理规律。即便我们现在不一定都要强调像古人那样“正襟危坐”,但是,能够坐得端端正正,也决无害处,只会有好处。而且坐的地方还必须注意光线,不要阳光直射,也不可背光。如果能够做到“窗明几净”就更好了。

⑥ 至于躺着看书等,固然不必绝对反对,可是的确不应该当做正确的姿势。对于一般健康的人来说,如果认真阅读重要的`书籍,最好不要躺着。所谓“卧常可以作文” 也只能是思索文章的若干要点,或者是病人口授文章的内容而已。三国时代的曹操和唐代的杨炯,虽然都是有杰出才能的,特别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盈川,在儿童时期就被称为神童,这两人可能有独异于常人之处,但是他们卧读的例子也仍然不足为训。

⑦如今青年同学们读书的风气很盛,大家对于读书的姿势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5.作者在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观点?(2分)

6.第⑥段加点词“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7.第②段讲了什么道理?与下文之间的论证关系如何?(4分)

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作用何在?(4分)

9.请谈谈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参考答案:

5.读书也要讲“姿势”。(2分)

6.不能删去。(1分) “可能”一词表示猜测,若删去,表明曹操和杨炯“有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肯定的了,不符合实际,太过绝对。这一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3分)

7.论证了“无论做什么活动,都要讲究一定的姿势”的道理。这一段主要是从一切活动都需要讲究一定的姿势入手,以便下文论述读书也要讲究“姿势”这个主要观点,与下文的关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大到小)。(4分)

8.举例论证。(2分)列举了自习的教室和图书阅览室里种种现象,具体详细地证明了学生在自习的教室和图书阅览室对于自己读书和写字等的姿势,完全不讲究,进一步论证“读书也要讲‘姿势’”这一观点。(2分)

《弱种子也要发芽》阅读答案 篇5

10.⑴冷落(“漠视”或“抛弃”)。⑵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11.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12.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13.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阅读答案 篇6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阅读答案1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益治兵 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看望

C.多其所规为 规:规划

D.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旧

5.下列句子分编为六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参考答案:

4.D(应为“陈述”)

5.B(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6.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7.(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扰,排除,1分;益,更加,1分;慨,慷慨,1分。句子通顺2分。共5分)

(2)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责备,1分;莫,没有谁,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次。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述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照顾

C.世宗临其丧 临:亲临

D.非特一时之策 特:只是

9.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次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B 顾:看望。

9.B 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敏锐多材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敏锐多材智无关。

10.B 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11.(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扰,扰乱、排除,1分;“亲败刘旻于高平”,介宾结构后置,1分;慨,慷慨,1分;平一,平定统一,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2)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责备,1分;莫,没有谁,1分;加,超过,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鄙视也是一种力量 阅读答案 篇7

①我毕业那年19岁,在一所中学教音乐。那所中学在我们当地也算名校,校长是我姨夫的哥哥,我托了姨夫的关系才进去的。

②由于音乐课不是什么重要的课,我的日子过得天马行空。上完课就溜到街上逛,常常偷偷跑到附近的山上游玩,喜欢写风花雪月的诗。我活在自己的童话里,完全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一段时间以后,我隐隐感觉到学生对我的不满,但依旧我行我素。

③ 有一次,我经过校长办公室的时候,听到校长正在打电话。我听出他是在说我,打给我姨夫的。他的语气里满是鄙夷:“你这个外甥女,根本就不是个当老师的料儿,我敢说她这辈子也当不好老师……”瞬间,我呆站在那里。要知道,我从小到大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没有人敢怀疑和否定我。他的话,是我听到的有生以来最让我沮丧的话。这样一个岁数不算小的校长,居然就这么简单地全盘否定了我。我才十九岁,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就料定我会满盘皆输。这个人,未免也太门缝里看人了。他总以为我是托后门去的,所以从开始就带着鄙视的心理看我。

④于是,我愤然离开了那所学校,去了另一所学校任教。我一改以往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多久,“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的荣誉纷纷向我涌来。我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所以有很多去其它学校观摩交流的机会,也因此会遇到原来的校长。每次见到他,我就故意做出趾高气扬的样子,招呼也不打,在他面前走过去,丢给他一个不屑的眼神。我要以牙还牙,回赠鄙视。

⑤ 我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狭隘。他的鄙视曾经像利剑一样,刺痛了我,留给我一道伤痕。我要用我挣来的尊严一点点把伤痕抚平。他在我心里,俨然成了一个假想敌,甚至是仇人。我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小说,小说里写到的反面形象都带有他的特征:驼背,瘦高,总从眼镜片顶上看人,看上去一脸阴险……我用真名发表。我知道,我的小说他一定能看得到。每当这时,我会有一种复仇的快感。

⑥多年来,我忘不了他鄙视的话,鄙视的眼神。直到前不久,在我外祖母的丧礼上,我又看到了他,他来帮忙料理丧事。他已经退休了,人老了很多,看人的时候依然从镜片顶上看,眼镜片后面有松弛的眼袋,目光浑浊。当着那么多亲戚的面,他竟然有些低声下气地对我说:“那年,你在我那儿教书,我没有好好照顾你。”我的`心陡然一软,赶忙别过了脸去,强忍住泪水。

⑦那一瞬间,仿佛我苦心经营的坚强的城堡瞬间坍塌了。我一直以为,我是在和他斗。其实,我是在和自己斗,和以前那个糟糕的自己斗。他仅仅是那段糟糕记忆的见证。他的鄙视,何尝不是一种力量?一种让我看到自己弱点的力量,一种让我奋起拼搏的力量。

作者:王纯选自《潮州日报》-9-6

1.我在19岁时与在另一所学校的生活状态怎样,分别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描绘一下(4分)

2.⑤⑥两段都写到了老校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并说说原因。(4分)

3.请找出与⑥段中划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且体会两处句子所表达的情感。(3分)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面对老校长的鄙夷采取的狭隘做法。(4分)

5.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6.本文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 19岁时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另一所学校风生水起脚踏实地(答出一点给1分)

2.⑤段中的老校长带有反面形象,给人以高傲、阴险、鄙夷之感,是因为我对他带有仇恨心理。⑥段中老校长真实的外貌,多年未见,苍老了许多,此时我对他的仇恨心理已经淡化。(答出一点给1分)

3. 照应的句子是③段中“你这个外甥女,根本就不是个当老师的料儿,我敢说她这辈子也当不好老师……”③段这句话表达出老校长对我表现的不满和鄙夷。⑥段中划线句子表达出老校长对我的愧疚、歉意、惭愧心理。(答出一点给1分)

4. 愤然离开学校,去了另一所学校任教。

改变以往的工作作风。

在交流会上见到他故意做出趾高气扬的样子,不打招呼,丢给他一个不屑的眼神。

发表小说用真名,写到的反面形象都有他的特征。(答出一点给1分)

5. 倔强、不服输、勤奋、自强、上进、自尊心强。(答出一点给1分)

6. ①要想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唯有改变自己。(答出一点给3分)

孙道荣《笑声也是怀念》阅读答案 篇8

①一家电视台,做了一期追忆侯耀文先生的访谈节目。

②侯耀文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在送别侯耀文先生的队伍中,有人拉起一个黑色横幅:“何时司马光再砸缸”,让人不禁想起他和赵丽蓉老师合作的令人捧腹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音容笑貌宛若眼前,而正值盛年的艺术家已经作古,生命无常,让人唏嘘不已。

③我们一家在看这个节目时,妻子准备好了一叠餐巾纸,放在身边。她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她估计自己会忍不住伤悲。

④电视台请来的嘉宾,都是侯耀文先生的至朋亲友,二哥侯耀华,四叔常宝林,以及他的4个得意徒弟。

⑤舞台后面的大型屏幕上,是侯耀文先生生前的照片,主持人穿着黑色服装,几位嘉宾也是一脸严肃,场上的气氛果如所料,沉重,压抑,充满悲情。

⑥话题从耀文、耀华哥俩谈起。侯氏三兄弟,侯耀文最小。耀华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那时候,经济困难,兄弟之间的衣服,像全国人民一样,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哥是新三年,耀华是旧三年,耀文只好是那缝缝补补又三年。为这事,耀文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兄弟三人中,耀文长得最快,成人后,老小的耀文身高最高,老大反而成了最矮的。

⑦我听到场上,忽然冒出窃窃的笑声。是那种轻轻的,怯怯的,仿佛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笑声,但发出笑声的人,一定也觉得在这种场合,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所以,他似乎在努力控制,但最终还是忍俊不禁,吃吃地笑了出来。

⑧我注意到,主持人的脸上有些错愕,这一定是她没有预料到的。一场追思会,怎么才开场,就出现了笑声?可是,很快,观众席上,笑声不可遏止地爆发出来,连绷得很紧的侯耀华先生的.脸上,也隐约露出了一丝笑意。

⑨此后,场上一再爆发出阵阵笑声。痛失手足的侯耀华先生,痛失良师的耀文的徒弟们,痛失最偏爱的晚辈的常宝林先生,在回忆起耀文生前的点点滴滴时,一桩桩,一件件,将生活中真实的可亲的侯耀文先生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个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包袱,在身后,被他的亲友们抖了出来。侯耀文先生再也不能走上这个他所热爱的舞台,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配合着这样一场特殊的演出,将笑声留给他同样深深热爱的观众。

⑩一场将近两个小时的追忆访谈,就这样,在一次次笑声中度过。这也许不是电视台的初衷,甚至也出乎我这样一个坐在电视机前普通观众的意料。它就像一场告别演出,一如既往,侯耀文先生再一次将笑声留给了我们,这是他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11}很多人都以为,在大师侯宝林的家中,一定总是笑声不断,充满欢乐。侯耀华回忆说,恰恰相反,父亲在世时,他们家常常是鸦雀无声,在外面演出累极了的父亲,需要安静地休息,需要安静地构思,需要安静地创作。生活中的侯宝林,生活中的侯耀华侯耀文兄弟,都是严肃的,甚至是无趣的,但是,只要走上舞台,只要面对观众,他们总是一次次,为我们带来笑声和欢乐。

{12}为他人带来笑声和快乐,这就是侯耀文的一生,也是所有相声喜剧演员,送给观众最好的礼物。我们享受着这份快乐,我们学会笑对人生,我们也用发自内心的笑声,怀念这些可敬的大师们。

(选自《扬子晚报》1月14日)

1、文章第②段,为什么会在送别侯耀文先生的队伍中,有人拉起 “何时司马光再砸缸”这样黑色的横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着意交代“妻子准备好了一叠餐巾纸”,请问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用了“耿耿于怀、忍俊不禁、不可遏止、一如既往、鸦雀无声”等一系列成语,请你选用其中的两个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第⑦段起开始写到追忆会场传出的阵阵笑声,你觉得这阵阵笑声跟追忆会的气氛协调吗?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是这个横幅的内容是侯耀文经典小品中的一句台词,二是以此来寄托人们对侯耀文先生艺术才华的敬佩以及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一方面因为这是一场追思会,一定会引发妻子的泪水,另一方面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3、略

动物治病阅读答案 篇9

例:水牛肚子里有寄生虫。

(1)我家有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有鲜花盛开。

2.根据短文内容连一连。

野鸡 舌头舔伤口 帮助骨头很快长好

水牛 细草绑伤口 药死肚子里的虫

猫、狗、猪 吃苦草 杀死伤口上的细菌

3.全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在文中画上“____”。

上一篇:以美德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关于转发关于组织开展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