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其一优秀教案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兴其一优秀教案(共9篇)

秋兴其一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文、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秋兴其一优秀教案 篇2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选自《杜诗详注》,仇兆鳌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

鉴赏空间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通过对被敌军攻破后的满目疮痍的长安城的描写,抒发了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之情。 司马光评价此诗说:“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而“家书抵万金”一句真切地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思念亲人的心情,“白发不胜簪”这一细节更是让人增添了无尽的愁思。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杜甫时年55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自己晚年多病,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诗人的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乡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但都蕴含着深重的忧思。

[读有所思]

秋兴其一优秀教案 篇3

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的内容往往被解释为对景色的描写,但是在教师用书的“整体把握”中,对于前两联的解释却存在着矛盾之处。“整体把握”认为,首联中“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颔联承上展开: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如果“玉露凋伤枫树林”真的意在描写红枫白霜的富丽景色,那么就与“气萧森”的萧瑟阴森不相符,而将“气萧森”解释为“涵盖江山万象”也略显牵强;对于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只是按照诗句内容进行翻译,并解释为对巫山巫峡景色的描写。但是如此一来诗人对于景色的描写就与诗的后两联表达的感情脱节,富丽雄浑的景色与凄苦之情、思乡之意无法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对于意象的理解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详细阐述了关于艺术品和情感的关系。艺术品即表现性的形式,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情感并不是再现出来的,而是由全部幻象,即由艺术符号排列组合起来的幻象表现出来。”诗歌的艺术符号就是意象,意象并不具体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是作者表达情感的符号。根据朗格的观点,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下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即把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当做事实的再现,认为诗句中的景物是真实存在,而忽略了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作者情感的表现符号,都是作者为了表达情感而创造出来的,它们不具有真实实在性。当然,部分诗歌中的意象也许是作者亲眼所见、现实存在的,但是当它们被写进诗歌中之后,它们就是表达情感的符号,不再具有现实物质性。因此,仅仅将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为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是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这种做法会使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无法完全发掘出诗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而且在当下的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的解释就是多个意象的简单累加,并没有意识到意象之间的内在结构。在诗歌中,每个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结构。这个形式结构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生命感受有相同的发展模式和结构式样,通过隐喻的、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情感与生命感受。单纯解释文本含义而割裂了其中的结构形式,或者仅仅关注内容而忽略意象象征的情感,对于诗歌的解读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不仅要把握意象的情感符号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诗歌的内部结构。

三、对《秋兴八首(其一)》意象和结构的重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的凋零、残伤是秋天万物开始衰败的表现,但作为意象,它表现的不是枫树凋敝的景象,而是诗人的生存状态,是诗人生命逐渐消逝的象征,并非“红枫白霜的富丽景色”。正因为生命走向了消逝,诗人才会觉得巫山巫峡“气萧森”。如果说前一句是诗人的生存状态,那么后一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生命感受,诗人因生命的脆弱和凋敝,感到萧索、肃杀、森然。“江间波浪兼天涌”中,主要的意象就是“水”,而“水”正是诗歌常用的意象,如“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等。因为水不会因人的意愿而停留,所以历代诗人都以“水”为意象,来抒发“时光飞逝”、“忧愁”等情绪。本诗“江间波浪兼天涌”中的波浪滔天也不能作为真实的景物描写来看待,它表现的是诗人的生存状态,即时间的飞逝和不可抗拒。首联中诗人已经感受到生命的衰败和凋敝,而时间又如滔滔江水滚滚而去,不肯为诗人稍作停留,二者生发出浓厚的凄怆与悲哀。因此“塞上风云接地阴”中乌云压地的阴沉实际上是诗人自身对外部世界的内在感受,即沉重、压抑、和苍茫,那片乌云就是压在诗人心头的惆怅和悲凉。

“丛菊两开他日泪”描写的依然是作者的生存状态,短暂的稳定后又继续漂泊了两年,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一直想念着家乡。在这一联中,“丛菊”与“孤舟”两个意象是相对的,丛菊生长在土地上,年复一年不会远离,而小舟却要漂泊于江河之上,茫茫江面更衬得小舟无依无靠,无所适从。这小舟就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它象征着诗人的身不由己,孤苦无依,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孤舟”的原因。“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冬季将至,人们都在赶制冬衣,这是诗人的生存状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但是重点确是在“催”和“急”,它们并不仅仅意味着赶制冬衣和急促的捣衣声,更是象征着诗人的生命感受。此时的诗人年老体弱,居无定所,一身宏图壮志无法施展,“催”与“急”表现的是诗人因“生命的衰败和时光的飞逝”而感到的急迫和压力,一阵阵急促的捣衣声仿佛就是时间在催促着生命消逝的脚步,让人急切难安,意绪难平,一种浓厚的悲怆和无力感油然而生。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诗歌的结构。诗歌每一联的两句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前一句表现的是诗人的生存状态,后一句则表现了诗人的生命感受。生存状态是因,生命感受是果。作者通过创造这样一种结构来表达自己在晚年面对生命的流逝、颠沛流离、时间飞逝时深深的悲怆、孤苦、无力之感。意象是表意之象,是诗人内部世界的对象化,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不是孤立的,诗歌的意味是在意象构成的结构中得到体现的,只有把握意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通过对意象及其结构的解读,我们既能够把握诗歌整体的意义,也能够理解每一联、每一个意象的意义,内容与情感结合紧密,更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杨朴,杨旸.中学语文名篇新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杜甫《秋兴·其一》赏析 篇4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秋兴其一优秀教案 篇5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秋兴八首其一》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我们学过不少关于秋的诗歌,还有多少印象?(整感)

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本:,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美景是什么样的美景?英雄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情是什么样的豪情?

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

回顾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2、抓作者: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4、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 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进入正课:(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鉴赏诗歌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自读,讨论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明确:

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3、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4、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三、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1.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2.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四、丛菊两开他日泪:

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五、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技巧:

1、对偶 颔联

颈联。

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秋兴其一优秀教案 篇6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 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课文分析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课文分析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课文分析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课文分析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课文分析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课文难点讨论 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①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

② 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课文相关评论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 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研习与思考 1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 2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曲江二首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咏怀古迹 杜 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2年上学期 制作 0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其一 人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秋兴八首与登高教案 篇7

一、导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尽恩赐。而秋,却好像在这四季中享受了文人们更多的礼遇,在他们笔下,秋或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凄凉萧瑟,或有“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明艳美丽,或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高远。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两首写秋的诗篇,品味它们的别样韵味。(板书:题目 秋居中)【导入2: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秋兴八首》,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秋兴八首 登高)】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了3个学习目标:

1、分析两首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体会杜甫在诗中蕴含的深沉感情。

3、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杜甫律诗的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老师范读 初步感知(先读《秋兴八首》,后读《登高》)

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第一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学生可能会答出悲伤、凄凉等词语,补充板书加“悲”字。

四、合作探究

师: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悲秋的七律,我们尝试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学习。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节课我们通过比较,侧重异中求同,更加充分地理解晚年杜甫悲秋的内涵,鉴赏杜甫晚年律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找出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写作背景、景物特点即意象意境、诗歌结构、情感、表现手法入手。)(小组讨论五分钟)

写作背景:相同(766年与767年秋)可以再查清楚点 景物特点即意象意境:

预设:

1、《登高》结构上的特点。(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登高》 前两联写景,作者笔下的景物在意境上有何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达、凄凉萧瑟、雄浑悲壮)

3、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意境阔大的“江上秋景图”的?(这个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掌握,教师不直接说方法,而提问如何写,看学生能不能理解题意。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思考,然后回答:动静结合、视角转换、多感觉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运用、融情于景。学生基本都想到了)

4、前两联中找出最喜欢的一联,分析好处。(这个问题意在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

1、对仗工整,音乐铿锵。

2、不尽和无边两个词运用恰当,暗示出作者心中绵延不绝的愁情。

3、借景抒情,抒发了时光易逝的悲伤。

4、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气势。)

5、后两联抒的什么情,用后两联中的一个字概括你选用哪个字?(悲)

6、这种悲伤的情感包含了哪些具体的感情?(远离故土、漂泊客居、思念家乡、孤独寂寞、老弱多病、忧国伤时---)

7、前两联的景与后两联的情是否分离?由这个问题引出最主要的问题。

8、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情景交融,一定要给学生强调答题的格式: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写-----的-----的景,抒发了作者------的-----的情感)

相同点

1、感情基调:都有浓浓的悲秋情结。

2、结构上,两联为一层,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3、对仗工整。

4、意境上都雄浑壮阔,不过登高更壮阔一些,秋兴八首更伤感一些。

5、手法上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8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2)陶渊明诗歌的高超的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它们所以被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如果没有神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很平易的词句生动地显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中,写雪景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把雪的轻虚洁白的形象写得十分传神,被历来的批评家所推崇„„这就是作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象之故。陶诗中许多写景的名篇都具有这个特点。它们对描写的景物,往往只用淡淡的几笔,把它的神态突出地显示出来„„

陶诗另一突出的优点是,比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显得尤其浑厚和完整。陶渊明继承了汉魏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作风,讲究通篇的浑厚,不去斤斤追

求一两句名句„„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9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习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生:齐读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若干问题探讨下一篇:强师德铸师魂提升学校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