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共11篇)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篇1

南丰中学 生化组 杭益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

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一般方法。

5、通过实验,加强环保教育,学会在实验室中处理有毒气体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氯气与碱的反应、次氯酸的性质

[教学设想] 本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总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并以此作为载体探究典型非金属元素-----氯。但本节内容很多,化学反应也多,学生往往很难适应,因此,教学的难度也就加大了。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把目标定在教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上面,而更应下功夫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去探究氯气的性质,学习有关化学反应,从而体验化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介绍氯气发现的内容。

【引导】氯气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氯的性质。说明本节的学习方法:重视化学实验;注意性质与用途、存在、制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第二课 氯气

【学生实验】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闻闻它的气味

【学生实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小试管倒置于水槽中,观察现象。

【学生小结】氯气的物质性质如何?

【教师归纳、板书】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新制氯水的颜色

【强调】氯气的安全使用问题。

【思考】 从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断其有哪些化学性质?

(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推断,并到练习本上,教师将学生推断结果写在黑板上)

【引导】到底氯气的性质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证明!

【讨论】可以利用哪些实验来证明氯气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性质类似,易与金属、非金属反应)

【演示实验】氯气与钠的反应

【学生实验】氯气与铁丝的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记录)

【思考】

1、氯气与铁反应时产物是什么?有什么现象?

2、由这些反应来看,氯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归纳及板书】

三、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Na + Cl2 ===== 2NaCl

2Fe +3 Cl2 ====== 2FeCl3

【讨论、归纳及板书】

2、与非金属的反应

H2 + Cl2 ======= 2HCl

【质疑】

1、氯气在上述反应后生成物中氯的化合价有什么共同点?金属单质反应后,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2、烟和雾有什么区别?

3、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吗?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易与许多金属或非金属发生反应,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

【练习】

1、完成氯气与铁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实验来验证结论)

2、完成课本P41、表2-23、用71g的氯气与足量的铜反应,能生成多少克氯化铜?

【学生实验】

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

2、分别往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氯水、稀盐酸中,再滴入几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

3、两干燥的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红布条、一朵红花

【讨论】

1、氯气溶于水时,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2、氯水中有哪些离子?你是怎样作出这些判断的?

3、氯水受光照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4、氯水使有色物质褪色,是因为其中含有氯分子吗?

【阅读课本】进一步弄清氯水的成分、相关化学的原理

【归纳】

1、氯气溶解于水,其水溶液叫做氯水。

2、氯水中的氯单质能够与水反应,但不十分迅速。

3、次氯酸见光分解,放出氧气,具有漂白、杀菌的能力

【板书】

3、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 + H2O ====== HCl + HClO

2HClO ======= 2HCl + O2

【讨论】

1、氯水和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制的氯水有什么不同?

2、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

【归纳】

1、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为混合物;液氯为液态的氯单质,是纯净物。

2、新制的氯水主要成份为 Cl2、H2O 有少量的 HCl、HClO,久制的氯水主要成份为H2O、HCl。

3、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因为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学生实验】往氯水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诱思】氯气可和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将氯气通入碱溶液中,会不会发生反应?如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归纳及板书】

四、氯气与碱反应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H2O

【小结归纳】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氯水的成分、氯水漂白原理、次氯酸性质

【学生小结】氯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设疑】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氯水。(问)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验证)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篇2

必修 (1) 为政治史, 共有8个专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给学生一个政治史的概念,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 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 但教师如何能把它表述清楚也就更为必要了。

比如讲中国古代的政治的时候要讲出它和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 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 而恶政则违背天道, 会受到惩罚。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 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 缺乏制度上的规范, 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讲清楚了这一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特点是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 并删除了教材中那些繁、难、偏、旧的知识点, 其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落实基础、突出重点, 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自我实现的机会。里克特说:“在课堂上, 一名教师应该告诉他的学生怎样看世界, 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 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 还要和他们并肩学习。”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理解课标精神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 适时创设情境、点击学生灵感火花, 质疑设问,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之中。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要求教师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鼓励他们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有创意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使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发问, 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在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作用下, 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学习方式, 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如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 我们可以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 让学生去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在提供大量史料帮助学生分析之后, 提出:你们怎样看待秦始皇?这些设问如投石问路, 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立即调动了学生思维, 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依据各自了解的有关历史知识, 纷纷发表看法, 而教师则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因势利导、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价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地位。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和谐的交融和体现。

三、正确处理少数学生和多数学生活动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 使那些天资聪慧、勤勉好学的学生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感觉。他们在课堂上情绪活跃, 思维敏捷, 积极发问, 抢答问题, 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挥。但是在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里也只有少数学生具有这样的天赋和素质, 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因受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局限了他们接触资料、图片、信息等教学资料的视野, 限制了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因此, 教师应如何面对这大多数的学生, 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呢?这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我在讲述《关于古代雅典民主制和古代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差别及成因》这一专题的时候, 先教给学生如何查找有关材料的方法, 并将选取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 在学生对所拥有的材料经过比较筛选后, 再让其确定自己的观点, 然后进行辩论。另外,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提出意见的机会, 然后再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种课堂合作讨论的方式是协调少数同学和多数同学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调整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 而且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 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辨性考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 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 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 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 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感。

五、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 解析其内在联系,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依据课程标准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 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关注新教材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模块链接”“本课要旨”等内容, 这些附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 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 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如“学思之窗”栏目, 它是由教科书提供一段资料, 设计一至两个问题, 训练读取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观点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究、自我完善,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我们采用的一般方法指导是:1.通读大意;2.归纳分层要点;3.概括中心内容和政治倾向;4.按要求进行分析、比较、论证;5.指出论者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或根源。

如何进行必修(1)的教学 篇3

必修(1)为政治史,共有8个专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给学生一个政治史的概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但教师如何能把它表述清楚也就更为必要了。

比如讲中国古代的政治的时候要讲出它和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恶政则违背天道,会受到惩罚。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讲清楚了这一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特点是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并删除了教材中那些繁、难、偏、旧的知识点,其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落实基础、突出重点,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自我实现的机会。里克特说:“在课堂上,一名教师应该告诉他的学生怎样看世界,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还要和他们并肩学习。”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理解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创设情境、点击学生灵感火花,质疑设问,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之中。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要求教师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他们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有创意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发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在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作用下,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如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可以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让学生去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在提供大量史料帮助学生分析之后,提出:你们怎样看待秦始皇?这些设问如投石问路,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立即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依据各自了解的有关历史知识,纷纷发表看法,而教师则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因势利导、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价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地位。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和谐的交融和体现。

三、正确处理少数学生和多数学生活动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资聪慧、勤勉好学的学生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感觉。他们在课堂上情绪活跃,思维敏捷,积极发问,抢答问题,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挥。但是在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里也只有少数学生具有这样的天赋和素质,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因受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局限了他们接触资料、图片、信息等教学资料的视野,限制了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如何面对这大多数的学生,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呢?这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我在讲述《关于古代雅典民主制和古代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差别及成因》这一专题的时候,先教给学生如何查找有关材料的方法,并将选取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在学生对所拥有的材料经过比较筛选后,再让其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另外,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提出意见的机会,然后再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种课堂合作讨论的方式是协调少数同学和多数同学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调整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辨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感。

五、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依据课程标准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关注新教材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模块链接”“本课要旨”等内容,这些附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如“学思之窗”栏目,它是由教科书提供一段资料,设计一至两个问题,训练读取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观点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究、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我们采用的一般方法指导是:1.通读大意;2.归纳分层要点;3.概括中心内容和政治倾向;4.按要求进行分析、比较、论证;5.指出论者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或根源。

教科书提供的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学习内容,读来有趣,学来受益,起到拓展史实、开阔视野、汲取历史智慧、涵养人文素养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篇4

富县高级中学 王晓广

数学必修1即将学习结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一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满足于课堂上认真听讲,满足于课后的作业模仿,缺乏积极的思维;遇到难题或者没有见过的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甚至有少数同学抄答案,还有少部分学生还相信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少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法方法。

2、刚开学,高一数学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做的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要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学习才可能很好的理解。通上述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地理必修1期中考试教学反思 篇5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应从差生入手,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展知识面。关注优秀生,给他们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产生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尽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到:

1.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和情态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

三、存在的问题

1、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有关。应加强训练。

2、写作能力上不去,课文句型虽然会背,会写,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应注意写作能力的培养。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篇6

不管是哪一种治疗手段,均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作用。所以,预防癌症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还可以让同学们联系下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情况会导致癌症:装修后屋子、化工涂料、大理石的放射性等等。

「小结本节」:要点: ①癌细胞的概念及三特征.②外界因素----三个致癌因子③预防癌变的措施: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平时注意生活规律,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都是对预防癌症十分有利的。

因此在个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致癌因子,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争做健康中学生!目前,科学家正在细胞和基因水平上对细胞的癌变进行深入研究。相信,总有一天,人类将彻底战胜癌症!

「巩固练习」:

1、癌细胞具有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能够无限增殖 B.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C.癌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都可以正常进行细胞的分化

2、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的原因是()A.煤焦油黏着在肺泡壁上,使肺泡失去弹性 B.煤焦油能导致机体产生原癌基因 C.煤焦油能激活原癌基因,使之从抑制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从而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D.吸入的一氧化碳使肺泡变薄

「布置作业」:(见书本P128练习)最后在明朗、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使学生得以放松。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使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归纳能力。

二、课中通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搜集、加工知识资料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疑问并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中学生都有自我的表现欲,在他们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每位踊跃表现的学生给出一个激励性的评价,同时让去他学生作评价,是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老师对她的评价,而且体现同学之间互相认同的意识,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使评价是开放性的。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篇7

1. 指导思想:

依据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自主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自主探究, 合作式学习。重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全面实施, 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

2. 设计理念:

学生带着任务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逐步生成新的知识, 形成新的技能。本课将通过任务型教学, 努力达到课堂活动目的。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合作精神和互动精神。

3.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一必修一的Unit4中的Reading,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该课的中心话题是earthquake, 内容主要是地震前兆, 地震危害及震后救援。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略读找到每段的主题句;通过查读掌握细节;通过细读, 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从而培养阅读理解微技能。

4.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讨论问题, 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由于高一语文也有一篇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文章, 为此学生对内容不陌生。但本班学生英语颇差, 布置的任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觉得有成就感, 能建立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本课为阅读课型, 介绍唐山大地震的前兆, 地震危害及震后的援救。通过观看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在视觉上给予学生极大地震撼, 有身临其境之感, 深切感受到地震前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异常现象, 地震发生后对整个城市造成的毁灭性的破坏, 以及随之而来的全国军民大救援等。从不同角度设计目的明确的任务, 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 (1) 针对震前, 都出现了什么前兆; (2) 在震中都造成什么样的破坏; (3) 震后人们怎样面对。

2. 方法与途径:

(1) 通过上网搜索, 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情况,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与技能。阅读理解微技能的培养。着重培养略读 (skimming) , 查读 (scanning) , 归纳总结内容的能力 (summarizing) , 和猜测词义的能力 (word guessing skills) 等阅读技巧。

(3) 语篇重建: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能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设计一次对唐山大震幸存者的访谈。

3.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唐山大地震前兆,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意识和能力;通过灾后重建, 使学生树立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在问题解决和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有关地震的细节问题。

比如找出震前出现的现象, 地震时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找出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生动的动词, 形容词对地震的描述以及震后大救援时都是怎样做的。

2. 提高阅读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思维、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地震的视频, 文章, 图片和FLASH动画等形象地给学生提供了素材, 通过用本课的词汇和句子表达图片的内容, 以及采访和讨论震前, 震中, 震后的人和事以及体会。

3. 培养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对地震中逃生和救生的了解。

特别是通过Flash动画形象的展示了我们在不同场合的逃生办法。

四、教学准备

印发了本课的导学案以及在为讨论震中时设计的表, 有关数据和动词形容词描述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在网上下载节选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视频。下载了有关地震逃生的Flash动画。

五、教学过程

StepⅠCheck the guidance case

StepⅡ1.Lead in.Appreciate the poem about an earthquake.Please guess who am I.由一首关于地震的诗导入本课唐山大地震,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对此题目提问, What’s the meaning about this title?

StepⅢReading

StepⅣSummar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StepⅤInterview

StepⅥThrough the FLASH

StepⅦHomework

Make a speech about how to find a safe place in different situation.

六、教学反思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篇8

针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有研究者将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老师感到难教的概念称为难点概念。阮晓明、王琴文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十大难点概念,其中,师生共同认定的难点概念为以下六个[2]:函数、反函数、球面距离、二面角、反正弦函数、参数方程。所以,函数概念既是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因此成为高一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不仅如此,纵观整个高中数学以致大学数学,函数作为刻画变量与运动的数学模型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既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事实上,函数概念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数学教学研究的课题。总体看,研究者分别从函数概念的形成,函数概念的思想、演变,图式理论、APOS理论等不同层面对函数概念教学进行了研究[3],但尚未从函数概念教学的难点深入分析研究。下面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究数学概念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旨在为突破数学难点概念教学的瓶颈提供一种视角。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二、数学概念启发式教学策略构建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发挥典型范例的意象表征作用

数学概念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要求,需要学生较强的内在动机的驱使与推动,才能坚持下来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机制,概念教学中第一个或第一组恰当例子的引入常常具有意象表征的作用。如高一映射概念的教学,有人通过一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引人映射的概念,其一是给学生指定座位(一对一的样本),其二是给住校生安排宿舍(多对应一的样本),由此启发学生对映射本质属性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引领学生能动、自然地建构映射概念。这种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典型范例,对抽象的概念教学既意义清晰又简洁明了,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概念教学的导入环节,应注重创设和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简洁明了、典型的样本范例,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高效引领学生对它所表征的抽象概念的认知、理解和掌握。事实上,随着学段的升高,数学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理解也越来越困难,如果教学中对这类范例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不善于运用范例来进行概念教学,或轻视范例的这种意象表征作用,只关注概念的形式化定义与分析,不仅会极大地增加学生概念认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而且会削弱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2.忆旧迎新、分步设问,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根据概念定义的规则,定义由定义项、被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要素构成。其中,定义项必须是已被定义过的概念。换言之,新概念的获得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发生联系而实现。所以,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理解所教概念的本质和来龙去脉,按照概念建构与发展的逻辑递进轨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规律出发,先复习定义项中涉及的已有概念、后导入新课;之后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分步设问与递进启发,以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及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核心概念的教学,常常需要教师‘不惜力、不惜时,费一番周折”[5],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空降式”教学。例如高中函数概念教学,为突破教学中的上述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再次学习函数概念的必要性,弄清高初中函数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在复习导入环节,依据高中函数概念建构依赖于初中函数概念、自变量因变量等已有概念,可创设如下分层次、递进式的问题串,为新知识的建构搭建思维的脚手架:(1)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变化,还记得初中数学刻画变化的知识是什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2)判断它们是不是函数的依据是什么?初中函数概念是怎么说的?它涉及几个变量?它们的变量所属的集合有哪些异同点?(3)y=1是函数吗?

3.时间等待、适时点拨,先辨析本质属性后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课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而本质属性的概括基于学生的认知,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这既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概念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概念教学应力求返璞归真,使学生自然地实现概念的形成[5]。换言之,数学概念教学应尽可能从具体实例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定义开始。数学学习心理学也启示我们,本质属性的探索是应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所研究对象的具体实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和改造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一些时间。所以,在引领学生感悟、辨析这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事物所没有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分层次、递进式的问题串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还要在启发提问后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辨析、抽象、概括,做必要的时间等待。

4.设计变式、巩固运用,例题教学先分析后解答

“举一反三”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概念建构后,接下来就要围绕概念精心选择或创设样本全面的典型例题,再一次运用和发挥典型范例的意象表征作用,启发学生辨析、判断、巩固、运用,达到变式拓展、触类旁通、掌握概念的目标。尤其是要注重设计和应用“形同质异、形变质同”的问题,教学中要借助分层次、递进式的问题串,带领学生对例题进行审题、分析,启发学生质疑辨析本质属性,从中发展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实现概念学习由抽象到具体的第二次螺旋上升。

三、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合理设置课堂提问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发展学生自己解惑、释疑、创新的能力。研究表明,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的应用,分层次、问题串式的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最重要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为使分层次、问题串式的提问具有启发性,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和恰当难度,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要有层次和梯度,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注重在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处设问,切实揭示教材或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矛盾,形成问题串;提问要精心设计、表达简洁明确,避免事无巨细、无的放矢;要恰当运用提问的方式,如正问、逆问、追问、填空式提问等,提高提问的效率。总之,无论进行哪一种类型和方式的提问,提问前对于问什么、怎样问、问哪些学生一定要心中有数、精心准备,切忌盲目、随意地发问。

参考文献

[1] 陈静安,黄永明.数学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阮晓明,王琴.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12(5).

[3] 乔石.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4] 欧慧谋.高中函数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视角.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2.

[5] 章建跃,陶维林.注重学生思维参与和感悟的函数概念教学(续).数学通报,2009(7).

高一语文(必修1-2)教学计划 篇9

语文备课组:尹洪华

一、总体目标:

遵循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紧密的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了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具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项能力,特制订如下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一语文教学应该贯彻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高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过渡的问题,因此整体教学安排应稳步走、重规范,使学生逐渐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节奏与强度,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规范,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3.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学为先”的原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将学习的主导权真正教给学生,强调学生在实际操练中学好语文,坚决摈弃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4.高一语文教学要有高考意识,要做到积累经常化,训练序列化,习惯规范化。

5.适当进行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文素材,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6.适当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热爱语文、体味语文、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力争形成一两个传统性的活动项目。

二、具体策略:

(1)“阅读鉴赏”单元与“表达交流”单元教学、及作文教学相辅相成。

“阅读鉴赏”的每一个单元大约为两周完成,每教授完一个单元以后,需讲解“表达交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教学主要依据 “表达交流”知识点有序进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写五篇,小作文自定,每单元一次大作文,一周一次周记。本期作文文体训练主要是针对记叙文,每篇大作文与周记都要配备老师讲授和指导资料,每篇作文都要求有学生习作范文及不合要求的病文,作文范文要起到示范作用,对病文要求进行修改。每次大作文完成应花至少2课时进行,总计作文课时为8课时。

本期周记要求主要依据学校所发计划完成,主要针对记叙文形式进行训练。

同时每两周依据“阅读交流”每个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另外,要组织学生课前3 分钟演讲,并在本期举行背书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加强学生演讲与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听说读写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与“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单元教学交叉进行。

为了避免教学的单一性,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每上完一个阅读单元后就进行“梳理探究”或“名著导读”单元教学。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而不断地扩充知识

和提高能力。

(3)“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以点带面的形式进行。

“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部分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辐射开来,扩充教学内容及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梳理探究”部分,就会依据教材,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编写知识资料,依据教材进行整体上的分析和探究,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文字材料,统一印刷,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与背诵。

如名著导读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这些文学名著,主要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统一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料,并写出影评,基本上不占用课堂时间。

(4)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 “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5)以单元小测验形式检验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

新课改并不是就不考学生了,依然要用检测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了解,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所以,一个单元结束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测验,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6)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串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本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篇目有《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等中外名著及美学论著。

三、教学建议

1.高一上半学期必须完成必修

(一)(二)所有内容。

2.高一上需要删掉的内容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高一下需要删掉的内容有《囚绿记》《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注意:删掉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自读,教师可以适当指导。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篇10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中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研究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作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后面学习反函数、不等式、导数等内容的基础,又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素材。它常伴随着函数的其他性质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函数的单调性早已有所知,然而没有给出过定义,只是从直观上接触过这一性质。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好处,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感觉乏味。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加强对概念的分析,希望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定义中有不少值得去推敲、去琢磨的东西。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及判断。教学难点是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我设计意图是--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中我采取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流程是: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究实际生活中上下楼梯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亲切活跃的课堂氛围;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单调性的内涵,缩短心理距离,降低理解难度。

其次,探索新知。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的思维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针对函数图象,依据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三个问题,学生直接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图象及动画,使学生理解增减函数定义。学生各抒己见,这时教师及时对学生鼓励评价,会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这一过程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提供了灵感思维的空间,在对概念理解基础上,强化了单调区间这一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类比三例,师生合作得出增减函数、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定义,然后设计判断对错题,达到细、深、全面的理解定义,学生经历了“再创造知识”的过程,利于发展创新意识。

再次,巩固新知,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利用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两种方法。体验了数学方法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探究时先以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再深化扩展为函数的一般性质。从而理解掌握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为后面的学习及综合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必修1氯气教学设计 篇11

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有意渗透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1.基于 “点”的培养: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会学生抓住知识点。

地理知识点可以是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 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地理事件和地理现象, 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规律, 教会学生抓住基本知识点。

例如:本节有下列主要知识点: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气压中心、季风、气候类型等。 通过绘图、演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原理。

2.基于 “线”的培养: 解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 教会学生链接知识点。

把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找出来, 形成知识链条, 实现简单的知识迁移。其实在基本原理的探索中, 这种迁移已经实现, 在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时就是在运用知识迁移。

例如,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是“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 怎样移动的? ”从而激起学生记忆, 联系地球公转。

新知识的形成, 是对旧知识的综合与深入, 这个过程要不断地对旧知识进行迁移, 所以几乎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知识的迁移。 如果教师有意地教会学生理解什么叫知识迁移, 并将迁移方式传授给学生,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知识迁移”有具体的了解, 迁移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在实际运用中更自如。

3.基于“面”的培养:理清因果关系, 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呈现可迁移的知识。 例如本节的知识网络 (图1) :

图1由多项简单的知识联系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知识网络, 既列出了本节知识的前因后果, 又将前面知识内容迁移进来, 承上启下, 构建了章节间的联系。知识联系的不断补充和延伸, 将使网络越来越壮大, 一直可以壮大到一本教材、一套教材、一门学科、相关学科……这个网络本身就存在, 但是学生并非一开始就有, 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构建起来, 而这个构建的过程就要运用知识迁移。如果学生能学会迁移知识, 那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完善将大有裨益。

从知识点, 到知识点的链接, 到知识网络, 即点→线→面, 体现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层次的梯级上升, 呈现了教学内容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最后又变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 这有利于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 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逐渐形成地理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二、在练习中运用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习题训练既是考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 要巧妙借助习题教学, 有意识地进行迁移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三圈环流的考查为例。

1.基础知识迁移

基础知识迁移是指难度相对低, 用所学的知识点直接可以解出题目。

例一:读图2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回答:

(1) 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B_____带 C_______带 D_______带

(2) 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 其特点是夏季_____, 冬季______。

(3) 在图中画出B、D所代表风向。

解题分析:本题需要的知识基础就是三圈环流的成因、分布理论、模式图。

第 (1) 题:只要参考教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就能填出B为东北信风带, 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为西风带。对迁移的要求是很低的, 就是对知识点的识记。

第 (2) 题:把题干转换成具体条件即可。 “大陆西岸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D (西风带) 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靠识记的知识点可解出为地中海气候。

第 (3) 题:用到的是§2.1中的“大气的水平运动”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掌握风向的画法”。 B是↙, C是↗。

2.图表变式迁移

图表变式迁移就是指题目中的图表较教材原有图表有了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需要在读懂变式图表的基础上才能解题。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较高, 知识点较多。

例二:图3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 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解题分析: 本题组结合气压带风带图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提供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是赤道上空侧视图, 本图是极地上空俯视图, 图形的变式是一个难点 (图4) , 正确判读出南或北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从风向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离方向可以看出, 风向向左偏, 故图示的半球为南半球。

第 (1) 题:具体考查风带的纬度分布及风向, 南半球中纬度的盛行西风为西北风。 选B。

第 (2) 题:具体考查根据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识记能力, 所以需要区域定位知识的迁入。 根据b点经纬度 (135°W, 23°26′S) 可知, 该地地处澳大利亚中部, 为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选A。

上一篇:母爱一生作文下一篇: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