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2025-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共10篇)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篇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继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又一次实际演练。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类比、归纳问题的能力。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抽象出椭圆定义,并用坐标法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认识椭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椭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画椭圆:通过画图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再加上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更能理性地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4.椭圆定义: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定义。

5.推导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化简,突破难点,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学生手中的图形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并且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了再认识。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7.巩固练习:以多种题型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8.归纳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9.课后作业: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

10.板书设计:目的是为了勾勒出全教材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便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篇3

《论语》选修

周 而 不 比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  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程颐

归纳为  落实文字 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 联系自己  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 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                         --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 领悟思想  取其精髓

7、 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 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屈原列传》教案(高二选修) 篇4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一词多义】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沂水春风》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5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

(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

(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篇6

教学目标: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www.tzsy.cn):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⒉介绍“项脊轩”“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⒊介绍文体“志”“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⒉知识点归纳⒊编写结构提纲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D承上启下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明确:         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喜〈  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明确:      狭小                    明亮         破旧←-前D修葺-后-→幽雅     阴暗                    安静※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⒋齐读、小结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㈡析“可悲”⒈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明确:            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悲〈 祖母厚望     〉细节(白描)妻逝无聊⒉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明确: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爱期待 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M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室坏不修”M“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DD林纾⒊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⒋小结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五、归纳写作特色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六、全文归纳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蛇》教案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篇7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单元说明:“爱的心语”

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

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

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

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介绍背景(见导读)

四、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五、合作探究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讨论小问题:《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这种感觉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①第一节

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诵读第一节。

明确: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选择“蛇”这一意象?

提示:作者写了它的哪些特点?它与“寂寞”到底有何相似性?

蛇的特点:沉寂无言、忠诚相伴、热烈缠绕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而爱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即热烈又冷寂。这种感觉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这种相似性是作者选择“蛇”这一意象的原因。

②第二节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诵读第二节。

明确: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乌丝”透露出几点意义:

一,他所想的姑娘是拥有一头浓郁的秀发、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

二,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而不敢有进一步要求。

三,头发的意象给人的感受是朦胧的美感。而不从正面描写姑娘的长相,却强调姑娘的美在于一头乌黑的发。

③第三节

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理解,应该指代什么?为什么是“轻轻”走过?“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期盼?

学生诵读第三节。

明确: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总之,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2、“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大家会把寂寞比作什么?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人写寂寞感受的诗句?

投影:《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寂寞”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

②“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可怕,无声,阴暗)

③“蛇”是怎样和“寂寞”发生联系的?它们的契合点是什么?(寂寞悄无声息,蛇的行动也悄无声息。寂寞很幽长,蛇的形体也很细长【有李商隐“卧后清宵细细长”的味道】,寂寞让人恐惧,蛇也让人恐惧。蛇阴暗诡谲,如同寂寞给人的感受)

④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

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热烈的乡思……

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⑤“蛇”一意象表达效果与古典意象有何区别?(常规外,陌生化,以丑为美。

3、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样的“浓郁的乌丝”,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4、《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5、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六、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着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注重语言的整合和内在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七、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该诗

高二选修3-1《磁场》集备教案 篇8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磁现象的广泛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难点:磁现象的应用

三、集体讨论(教材教法、学情)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参考)

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磁现象及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新授内容 1.认识磁现象。

2.电流的磁效应

(1)介绍人类认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过程。(2)演示奥斯特实验:

3.磁场

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流与电流的作用,4.地球的磁场

(三)课堂小结:

(参考例题)

(参考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3.2 磁感应强度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知道B的单位是特斯拉。

2、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会用公式F=BIL解答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物理中研究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三、集体讨论(教材教法、学情)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参考)

(二)新授内容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三)课堂小结:

(参考例题)

(参考课堂练习)

(四)作业

教学反思

3.3 几种常见的磁场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2)知道几种常见的磁场及其磁感线空间分布的情况;

(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4)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运用类比的方法掌握描述磁场的方法——磁感线。(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几种常见的磁体及其磁场分布;

(2)学习使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2、教学难点

(1)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三、集体讨论(教材教法、学情)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二)新授内容

1.磁感线

2.几种常见的磁场

3.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4.匀强磁场

5.磁通量

(三)课堂小结:

(参考例题)

(参考课堂练习)

(四)作业

教学反思

3.4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磁场方向都垂直时,它的方向的判断----左手定则。知道左手定则的内容,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并会用它解答有关问题.2、会用安培力公式F=BIL解答有关问题.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最小,等于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的安培力最大,等于BIL.3、了解磁电式电流表的内部构造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分析、归纳、运用使学生理解安培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间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并通过对磁电式电流表的内部构造的原理了解,感受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安培力的方向确定和大小的计算。

难点:左手定则的运用(尤其是当电流和磁场不垂直时,左手定则如何变通使用)。

三、集体讨论(教材教法、学情)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参考)

让学生回忆在在第二节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过渡:本节我们将对安培力做进一步的讨论。

(二)新授内容

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1.安培力的方向

(参考例题)判断下图中导线A所受磁场力的方向.2、安培力的大小

3、磁电式电流表

(三)课堂小结:

(参考课堂练习)

(四)作业

教学反思

3.5

答案:(垂直于纸面向外)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洛伦兹力对粒子不做功.2、理解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时,粒子在匀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3、会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用它们解答有关问题.知道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4、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电场、磁场)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充分了解科技的巨大威力,体会科技的创新历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公式,并能用来分析有关问题.难点: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三、集体讨论(教材教法、学情)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参考)

[问题1]什么是洛伦兹力?

[问题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是否一定受洛伦兹力?

(二)新授内容

1、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

2、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三)课堂小结:

(参考例题)

(参考课堂练习)

(四)作业

教学反思

3.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时,为什么会做匀速圆周运动. 2.掌握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了解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加深对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会如何用已学知识来探讨研究新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阔学生眼界,了解物理学知识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洛仑兹力F=Bqv的应用

2、半径R和周期T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其公式的应用

难点:速度选择器和质谱仪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集体讨论(教材教法、学情)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参考)

提问:如图所示,当带电粒子q以速度v分别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它们将做什么运动?(如图1所示)

(二)新授内容

1、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运动

(参考例题)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形空间内,存在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A点以速度v0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场中,并从B点射出,已知∠AOB=120°,求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

分析:首先通过已知条件找到

所对应的圆心O′,画出粒子的运动轨迹并画出几何图形。

解:设粒子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为R,粒子的运动轨迹及几何图形如图所示。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有qvB=mv/R ①

由几何关系有:R = r tan60º ② 粒子的运动周期T =2πR/v0 ③

由图可知θ=60°,得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 t = T/6 ④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t=3rπ/3v02、回旋加速器

2(三)课堂小结:

1.我们可以得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1)定半径方向(2)定圆心(3)定轨迹(4)找几何关系(5)求解、2.矩形有界磁场的运动:

(参考课堂练习)

(四)作业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篇9

王斌

教学目的: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2、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

1、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三、感知诗歌: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

2、教师评点,并指导诵读技巧:

这首每两句换一次韵,且平仄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平声音应拖长,稍做停顿;遇仄声时则应急促一些。

3、再次请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5、学生合作完成词意的理解:

四、赏析词作:

1、词作开篇说到“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么大家结合词作说说“江南好”“好”在哪里?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归结起来“江南好”有三方面的“好”,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哪三方面?

一言以蔽之,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而且江南|人更美。

3、正因为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美,所以才有了“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建议。大家有没有想过,人人都说江南好,这里的“人人”有没有包括词人自己?

没有。

4、也就是说,这是人们在做词人的工作,劝词人就终老在江南。大家想想人们是针对词人什么想法而做他的工作?

一定是词人想念家乡,萌生了离开江南回到家乡的念头。人人这么说,实际上是劝阻词人。

5、词人韦庄是北方人,游子思归是符合常情的事情。所谓“落叶归根”“美不美家乡水”。作为旁人或朋友劝止词人归家是不合常理的事,人们为什么不合常理地劝阻他北归?

词人一定有不能回乡的苦衷。

小结:所以词作开篇就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

6、“未老莫还乡”中“莫”是什么意思?

不要。

7、“莫”“不要”是表劝止的话语,那么这劝止的话语又是针对什么事情?

词人想回乡,朋友劝阻他“莫”。

8、所以“未老莫还乡”这句诗包含了三层意思,说说是哪三层?

词人想回乡。

朋友叮咛嘱咐他“莫”。

就是回乡的话也等到年老后。

小结:这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9、结合全词说说“还乡须断肠”的原因?

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就会后悔不及。(当然词作主旨只停留这个层面就对词作理解显得肤浅。)

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战争连连,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如果这时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一定会有断肠的悲哀。

五、词作主旨:

这首词表面称叹、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归返的苦衷。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篇10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南下吴越故地,与友人作别,作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表心情。ⅱ、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理解体会诗歌的浪漫主意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广泛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中的想像世界,感受诗人于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ⅲ、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理解体会诗歌的浪漫主意的色彩

2、品味诗歌语言的流利自然,不事雕琢的风格

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运用。

2、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解。ⅵ、课时安排:2课时 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诗经》和《离骚》

2、汉魏五言古诗

3、唐代诗歌概况

4、宋代诗歌概况

三、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课文学习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上一篇:初中生《边城》读书笔记下一篇:316督导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