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乡土地理(精选11篇)
类别:
中学地理
编号:
【内容提要】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以乡土地理知识作为敲门砖,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农业谚语
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人也一直在不断摸索,结合我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提出的:“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要求,现以鲁教版必修二《 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关注生活的习惯。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文章随即给出了解释:“水土异也”。也正因如此,像人参,以吉林的品质最佳;三七,以云南的最好。
2、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因素则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据此,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所以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灌云地处温带地区,虽理论上属于北方地区,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介于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过渡地带。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总结出了比如“枣开花,种棉花”、“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三九四九,满河插柳”等谚语,指导人们适时安排农事。
另外,像“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高粱熟,收稻谷”、“麦扬花,排黄瓜”、“青蛙打鼓,豆子入土”等谚语,非常浅显易懂,指导人们不违农时,以适时地完成“春耕夏种秋收”等各类农事活动。
这样,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加上有意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再让学生尝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建设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等。
1、在讲解气候(水源)因素时,可以引用谚语“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因为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因此在我们灌云,历来就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等的说法。
究其原因,春季紧随秋、冬两个少雨季节,土壤墒情本身就不好,较易形成冬春连旱。且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有风日多,在阳光照射下,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强烈。同时春季我国夏季风势力还较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多在华南、江南一带与冷空气交锋,在那里形成丰沛的降水。而西北、华北地区要形成雨季的话,往往要等到7月份,随着
夏季风的增强,大量暖湿气流到达这一带才可以。总之,华北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而导致了春旱。
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田不要问,深耕多上粪”可以用来通俗地说明技术条件中的“化肥”这一因素;而像“种子不纯,坑死活人”、“种子不好,丰收难保”、“种子买得贱,空地一大片”等,则可以充分说明良种在保证农业丰收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
工业地域有自发形成与规划建设形成两种类型。
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一般属于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本人便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为例。首先简介临港产业区的一些基本概况,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在临港产业区内,企业之间并无产品上的紧密联系。但它们为什么会集聚在一起呢?通过分析得知,其集聚的最大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的协作和交流。如果时间、条件许可,再带领学生对临港产业区进行实地考察,在获得了基本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探究,将使课堂教学与活动探究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情感共振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学生都有个体差异,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完事。这样的课堂是灌输课堂,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效率较低。如果我们把学生熟悉的事和人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则会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和经历是学生所熟悉的, 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案例。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想到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想到教材外的东西;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感受产生共振。 通过这种情感共振,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同时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节时,有关商业网点布局在环城路的边缘和高速公路出口处,教材用的是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这个案例, 它离学生太远了,学生没有直观印象。因此,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出我们城市零售市场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两个基本原则。然后让学生想一下我们城市的建材市场和汽车4S店的分布情况,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起来,就会去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学生也会主动去比较零售和批发市场的不同之处,进而自己归纳出它们的布局原则。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乡土地理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增加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二、利用乡土地理时空上的近距离性,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事例和材料,原因就是考虑到地理事物具有整体性和典型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事例和材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家乡的乡土地理和风土人情,让他们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乡土地理具有近距离性,是学生自己身边以及家乡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发生的人和事。教师应在教学时把课堂地理知识与这些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并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评价家乡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乡土地理风情,让学生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感悟课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时,书本上的内容很分散, 案例也是一个因素对应一个,整体性较差,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不能很好地消化。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个叫晶桥的乡镇,那儿原来化工企业发展得很快,是我们这个地区乡镇企业的龙头,而现在已经基本上关闭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过去能高速发展,而现在却被关闭了。学生能很快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归纳出发展(工业布局有利的区位因素)和关停的原因(污染环境)。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地理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环境教育,有利于良好环境观的养成。又如,高一地理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傅家边的农业发展”这个案例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表及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和文字材料,展开讨论,回答问题。(1)简要评价傅家边地区的自然条件。(2) 傅家边地区早期农业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效益如何?(3)傅家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得益于哪些社会经济条件?(4)以傅家边地区“梅茶立体套种”和 “果园养鸡”模式为例,分析生态农业的效益如何?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紧紧围绕区域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恢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所讨论的这些话题都是有关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学生对这些农业生产也有所了解和认识,贴近学生的实际。所以, 学生在讨论时并不感到陌生,并且讨论得非常热烈。讨论的结果及讨论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课本上所学地理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课本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乡土案例教学,把学生与地理课堂的距离拉近了,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运用乡土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准备,认真筛选,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乡土案例。案例在精不在多,案例的运用应该为教学服务,不能为用而用。(2)乡土案例的运用应该与课本案例相结合,不能脱离教材,那样有可能会本末倒置。(3)在运用乡土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加强引导,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有适当的机会和地方才可以让学生去探究,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浪费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4)乡土案例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的事情。因此,课堂运用之前要先对学生进行了解,老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乡土知识的储备情况。(5)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要重视加强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比如,可以对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可以对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的运用加以评价,包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情感、态度等。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口头讲述、文字表达、线路图的绘画等。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以保护,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个性等。如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大放得开,有的学生胆子小比较羞涩。对于胆子大的学生,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对胆子小的学生,可以及时鼓励他们把想法说出来,或者写在纸上让其他学生帮他来陈述表达。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老师最好不要单独以“好”或“不好”“对”或“不对”来简单进行评论,应该具体分析他的回答好在哪里或对在哪里。
四、结束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乡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 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而且把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地理,让高中地理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摘要:要学会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课堂更有滋味。文章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对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课堂,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申怀飞,翟书梅,郑敬刚,聂柳.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J].教学与管理,2010(08).
[2]张扬.乡土地理素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徐维娟.利用如东乡土地理开展高中环境教育[J].地理教学,2012(08).
地理学除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大到宇宙世界,小到校园的一草一路,具有广阔的空间范围。使学生能在乡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学有所用”,而且他们还可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学我所用”,将来一定能够“用我所学”,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怎样能在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他们生活中的体验之间架起桥梁,这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到乡士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乡土地理教学过程是知识走向实践、实践检验所学的重要阵地。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不应当是教材中内容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向学生生活的延伸,注重用书本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探究。在此期间,不仅检验了书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而且接受了学我所用的新知识。
乡土地理教学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开辟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天地。在这里,学生能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勇于表现自我,个人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学生则主动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锻练能力,用我所学。
二、乡土地理实施的过程
(一)注重人地协调发展教育。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二)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对地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本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需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使地理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更加宽广。教师不能再象以前一样,把自己定位在书本这一狭小空间,而要向书外,其它学科、社会生活扩展,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可能成为驾驭乡土地理教学的瓶颈。所以教师要构建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原有知识结构的重组,更要吸收先进的理念、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来完善、充实自己。
(二)需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现在在教师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让学生走向知识。传统的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造就了教师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让知识走向学生,而且越多越好。学生的定位是知识的“接容器”、“延续者”。教师要从外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认识周围世界,而这在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则更能体现出来。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处在探究阶段,所以教师应把自己的位置从居高临下的权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让师生之间实现平交流、平等对话,彼此间真正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改变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的传统习惯。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并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我所要学”的知识,让学生最终成为知识与能力的真正占有者。
(三)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教师除了加强常规教学能力的提高外,还更应该注重加强以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师不仅具有独立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而且更要具有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为乡土地理的信息并非主要来自书本,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其次是具有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力,具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地理课程资源以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及方式,能够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与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只有在上述能力方面不断加强,实施教学时才会有“底气”,才能有“灵气”。
一、利用乡土地理材料的直观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很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认为地理就是简单的背背,所以,对地理中一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点感到难以理解。讲授“季风气候”这一课时,对于初中生来讲,“季风”根本就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重庆当地冬季吹的西北风和夏季吹的东南风进行解释,西北风又叫冬季风,东南风又叫夏季风。冬夏季节改变风向也发生改变,那就是季风。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生在感受乡土内容的同时也吸收了地理知识,而且,也减轻了教师讲课的负担。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其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适时恰当的选择乡土地理材料加以举例说明,则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应用乡土地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虽然对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但往往是一知半解,互不联系的,理解起来也不深刻。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二分省地理的第一站“祖国心脏---北京市”的环境问题时,北京市的自然环境问题之一的水资源缺乏问题。通过学生看书,学生讨论,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了解到北京缺水的原因:降水少,属于半湿润地区;过度的开采地下水;北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激增,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增;再加上污染加剧。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试着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湿润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重庆缺水吗?原因何在?学生们联系实际,重庆尽管位于湿润地区,两江交汇处,可在降水不正常的年份,部分农村村民的`生活用水都相当困难,前不久綦江上万的村民生活用水困难。因此,为了缓解缺水问题,我们提出了节约用水,防止和治理水污染。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发现独具特色、且被他们漠视的乡土,发现乡土新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提高他们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应用这些乡土材料,促使学生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乡土材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一、背景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总怀有一种天然质朴、有如子女对母亲般的感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的名句,表明了中华民族也是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的。这种感情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不带有任何条件。哪怕是穷乡僻壤,人们依然把它作为故土而深深地铭刻在心中。很多海外侨胞尽管在海外有舒适的生活,但仍眷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垂暮之年都萌发“叶落归根”的宿愿。因而我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正确使用乡土知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感到熟悉、亲切、形象、直观。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变得灵活多变。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以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为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并对教学效果加以分析。
二、教学实录
(引言)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做个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是否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对海南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来谈谈海南吧。
学生感到特别的兴奋,整个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
学生A:海南的气候四季如夏。……
学生B: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
学生C: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
同学生们都谈得很多、很好。下面我把同学们所谈的作了一个总结。请看录像。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海岛,也了解了它的大体情况,若让同学们来投资发展农业,你们愿不愿来?你们准备投资什么农业项目呢?
(学生)热带水果、花卉、粮食、蔬菜、林木……
这些想法都非常好,但可不可行呢?是不是合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那么什么是区位呢?
(点拔)一是指具体位置,如东北和西南方向,二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农业项目,你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区位因素呢?
展示图(动画)
总结:影响农业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那么其中,影响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什么?(气候、土壤)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这些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海南发展农业种植热带瓜果、蔬菜、花卉――(学生 :气候)
(2)果树中,琼海白石岭的石榴在海南石榴中,口感是最好的,其他市县曾经把树种带到别的市县栽培,但效果始终不佳。――(学生:土壤)
(3)海南岛的气候都较炎热,但中心以林业为主,周边以耕作业――(学生:地形)
(4)这些年来,我们海南出现了大面积的芒果园、香蕉园、花卉园。――(学生:市场)
(5)海南的反季节瓜菜能及时的源源不断的输往各地。――(学生:交通)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商品粮基地。――(学生:政策)
总结: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知道各地区要进行农业布局时应都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个报道。
展示:报道
海南花木首次进京点缀天安门
本报讯:近日,9.8万株(盆)色彩缤纷的海南花木运往北京,将被摆放于天安门广场,为国庆盛大节日增添色彩,据悉,海南花木进京点缀天安门尚属首次。
本报讯:首都绿化委经多方比较和充分论证,近日确定在海南建立全国大型花草种培基地,由北京市花木公司和海口绿琼京园林工程公司负责实施。据悉,该基地将为北京首都市政绿化工程和国家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的花卉美化及北京“绿色奥运”提供优质花卉。
教师提问:假若你做为北京的绿化委代表,能谈谈为什么选择在海南建大型的花卉基地吗?
学生A:气候条件好。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学生B:海南有优惠政策。……
学生C:海南现在交通比以往便利多了。如有了粤海铁路。……
学生D:但海南也会受到台风、寒潮的影响。哪又怎么办?……
学生E:海南地形也不是非常的如意,有很多山地,那么又能不能大面积的种植?……
学生F:海南有些地区较干旱,哪么又如何解决?……
……
通过乡土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让学生富有成就感。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解:通过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使用,可以防御气象灾害,化不利为有利,经济效益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教师提问:除了利用温室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外,是不是还有其它不利的自然条件可以进行改造呢?
图片展示
学生讨论:1、干旱地区利用人工灌溉来改造水源条件。
2、丘陵山区利用梯田来改造地形条件。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努力,某些不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可以改造的。
教师提问:那么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呢?
教师提问:在丘陵山区的缓坡可以通过修筑梯田来发展作业,为什么陡坡不行呢?
学生A:因为工程量大,投入多。
学生B:困难度大,风险大。
教师提问:温室大棚既然可以改变外部条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花卉,为什么不能用来种粮食呢?
学生:因其投入大于支出
教师总结:改造自然因素要切合实际,需要考虑经济条件是否允许,还要考虑改造时的投入和改造后的产出是否符合经济规律。
讲解: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毕竟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要想大范围改造自然界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社会经济条件却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因而农民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得更多一些。那么下面我们就看看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师提问:为了解决我们所生活的地区――海口人们的生活所需建一个蔬菜、水果基地,你们打算建在哪呢?
教师提问:秀英区周围的农村种植蔬菜水果的很多,为什么呢?
学生A :因为其位于海口的近郊,交通便利。
学生B:海口人口数量多,消费量大。
学生C:为了满足海口人们的生活需求。
教师:如果没有海口这个市场的区位,自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蔬菜水果的种植。很显然,市场区位将直接影响农业区位。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那么市场是不是一层不变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组关于香蕉播种面积与市场价格的数据。
展示表格
教师提问:上一年的价格与下一年的种植面积有什么关联?
教师推理:由于早期香蕉种植的利润颇高,所以,短时间内出现了很多的香蕉园,最终的结果便是市场供大于求,导致香蕉价格大跌。所以,农业区位的选择,必须要对市场的需求作出超前的判断,不能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由于市场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所以,市场区位和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教师提问:种植瓜果、蔬菜的人多了,在海南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同学们能不能谈谈接下来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1、通过销往外省市至出口来扩大销路。
2、在收获期间利用冷为将一部分芒果贮存起来,等到冬季再拿出来销售。
教师推理:运往处地销售也好,到冬天销售也好,对于芒果这种易腐烂的水果来讲困难很大。但是,有了便利的交通和冷藏技术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销售,市场的范围自然也就扩大了。
教师总结经验:农业生产是民生大计,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决,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全面权衡,超前判断;同时努力发展科技,使主观的行为与客观的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
巩固反馈:
(活动)讨论:在琼山区建花卉基地是否合理?请分析原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三、教学效果和反思:
1、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习地理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中,紧密联系了海南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科学作风。
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地防止了学生教条地运用教材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作风。
3、培养了学生关注家乡建设的情感价值观。
1、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边疆,是我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的省份。
2、我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干燥;夏季暖热、短促、多雨;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7、8月份。
3、我省主要的地形区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安山地(大兴安岭东侧、小兴安岭)。
4、我省主要的河流:黑龙江,其中,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珠江而居我国第三位。嫩江是松花江最大的支流。
5、我省河流的特点:冰封期长;一年有两次汛期。
6、我省水运最繁忙的航道是松花江;哈尔滨是松花江沿岸最大的港口。
7、黑河港是黑龙江沿岸我方最大的港口,它和绥芬河都是我国对俄罗斯开放的边境贸易口岸。
8、我省主要的湖泊: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熔岩堰塞湖;五大连池是我国第二大熔岩堰塞湖,它们都是由火山喷发阻塞河道而形成的。
9、我省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
10、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
11、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和石油。其中大庆的石油;鸡西、鹤岗的煤最著名。
12、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它和松嫩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13、我省最高峰是老秃顶子山,它位于海林市大海林林业局施业区内。
14、我省主要的城市:天鹅项下的明珠----哈尔滨市(我省的省会);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市;石油城---大庆;林都---伊春;煤城---鸡西、鹤岗;八女投江位于---牡丹江;佳木斯。
15、我省主要的旅游景点:我国北方最大旅游避暑胜地---镜泊湖; 五大连池;扎龙自然保护区;哈尔滨的太阳岛、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冰灯、雪雕;中国雪乡。
16、导致我省冬季严寒的因素:纬度偏高;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因素。
17、影响我省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
18、我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无霜期短。
19、我省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平原广阔;土壤肥沃;雨热同期。20、读黑龙江省略图,写出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邻国:① 俄罗斯 它与我国的界河是黑龙江、乌苏里江
邻省(区):②内蒙古自治区
吉林省
河流:
松花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山脉:
小兴安岭
城市:
哈尔滨
佳木斯
林都---伊春
煤城:
鸡西
鹤岗
牡丹江
油城---大庆
一、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处于乡土地理知识包围之中的初中学生, 对于存在他们周围的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是惘然无知的, 但经过教师讲授、点拨, 很快就可以领悟了, 因而乡土地理知识具有亲切、易懂等特点。如我在讲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时, 强调的难点是:见证海陆变迁的依据是生物化石。为了突破难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组织学生到邕宁区的清水泉春游, 观察清水泉周边丘陵的地貌概况, 搜集已遭到破坏的可见的丘陵上形态各异的很多螺壳, 仔细观察科学家们所认定的“顶狮山的贝丘遗址”。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处典型的内河流域淡水性遗址, 后来由于地壳的变迁, 河底露出了地面, 形成了陆地。到此, 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疑问:“水为什么会干?河底为什么裸露?”“形成陆地上的丘陵是什么时候?”“那些螺壳是化石吗?”“在这里可以找到化石吗?”“人类在这里生活大约是什么时候?”“还有没有别的历史文物?”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二、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具体化, 让学生易于理解与应用
学习地理知识, 对于一些难度很大的地理概念, 必须运用直观的乡土知识,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交通运输中“枢纽”的概念时, 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良庆镇的交通情况:水路方面, 在良庆码头顺邕江而下可到广东沿江各地, 顺邕江而上可到南宁市区、百色市等广西各地。陆路方面, 良庆公交车站向东可去邕宁区, 向西可进南宁市中心;良庆街往东南可去书林各村, 往东可去禄尧、新兰各村坡, 往南可去坛泽、平乐各村坡, 往西南可去那黄、捻水、新村、玉洞等各村坡。通过讲授, 学生们就能够把“枢纽”这个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简单化、具体化, 易于理解和接受, 并能够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利用乡土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个深刻的印象, 培养初中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知道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学生所熟识的乡土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逐步培养初中学生对生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龙眼上市的季节, 我让学生们把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作对比:北方人想吃到荔枝、龙眼、芒果等亚热带水果, 那就要从我们南方运过去;同样的, 我们要想吃到苹果、雪梨等温带水果, 那就要从北方运过来。为什么两个地区盛产的水果不一样呢?这就引出了不同的纬度、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温、不同的降水决定了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四、利用乡土地理知识,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乡土地理知识, 往往是学生所热爱而又熟知的。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地理事实材料以及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要把家乡建设好的理想。积极对家乡的变化和建设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有效的建议,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如, 在讲到“直面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时, 我设置了调查表格, 并组织学生对楞塘河进行考察, 考察结束后,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楞塘河如何防汛抗洪、防污染”。在实地考察中, 学生对当地环境问题的现状有了切身的感受, 讨论时, 则针对河流污染提出防治措施和合理化建议。这样做, 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真正掌握了教材上的有关内容, 并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参与到建设美好家乡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能够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辅助教学, 对于地理课的授课、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并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投入到建设家乡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惠美玉.浅论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策略[J].湖南地理, 2002 (3) .
[2]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一般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即县域内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及其它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乡土地理是学生比较熟悉又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家鄉,培养乡土情感,从而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作为地理教师,应重视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现将高一阶段教学中的部分片段及乡土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小结,以裨益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乡土地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例一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世界气候类型”教学为例。
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主要难在气候类型判断及成因上,新课标人教版课本上没有系统讲解,只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上介绍了三种气候,而这三种气候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习难度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气候的一般方法,还是从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乡土气候”开始比较好,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给学生提供固原市某县气候资料(见下表)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找到固原的位置,读出我市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说说我市的气候特点(提示学生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描述气候特点,并体会大陆性的含义,为后面内容打好基础)。
4.分析我市气候形成原因,解释气候特点。
5.由我市出发,找出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并找出世界其他气候的分布范围。
6.列表比较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来描述气候特点)
通过以上步骤,让学生从所熟知的家乡气候出发进行学习,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触类旁通,将难点一一化解,逐步学会分析气候的一般方法。
例二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
人文地理教学难在学生兴趣不够,而渗透乡土地理则使学生兴趣倍增。在本节教学中,以固原市为载体,发动学生在课前调查,在课堂上交流,具体可采取以下步骤:
1.布置调查任务(提前一星期分组进行)
①找固原市城市布局图。
②调查固原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
③调查固原市区主要商业网点的分布位置。
④调查固原市区主要住宅区的分布位置。
⑤调查固原市区主要工业的分布位置。
⑥调查固原市区不同地段的地价。
⑦访问长辈调查固原城市布局的变化。
2.课堂交流
各组选出代表发言,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注意控制发言时间。
3.分析总结
①说出固原城市形态,并分析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②总结得出固原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类型,大致划分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分析各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便捷程度对地价的影响。
④了解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发展变化。
将以上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将讨论交流结果迁移到其他城市,不但落实了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课堂交流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新课程所带来的学习方法的彻底转变。
二、乡土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
乡土地理可收集的内容很广,资料的收集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乡土地理的资料一般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收集。
资料的收集要多渠道、多方位,作为地理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资料,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专业书籍、实地考察等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好途径,考察时要选择典型的点或线,收集资料应注意全面,文字、数据、素描图、照片、视频材料等均可。
可动员学生收集资料,我校的学生来自我市的各个县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可在假期动员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不但收集到了乡土地理资料,也给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还丰富了假期生活。当然,这之前还需要老师制定详细计划并具体分工,使资料的收集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避免做重复工作。也可通过建立地理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收集乡土地理资料。
教师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统计,所有资料最好能够储存到计算机中,建立乡土地理资料库,可以方便的查询、更改。这项工作不但量很大,而且要力求准确。乡土地理资料要根据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
地理位置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多万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自然概况
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常年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平均气温22℃。广东省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和西枝江横贯全市,北部多山地,中部和沿海地带多横积小平原,东、西部为丘陵台地。
惠州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下蕴藏有铁煤、钨、钛等30多种矿务。盛产稻谷、甘蔗、花生、荔枝、柑橙等。沿海出产优质食盐,山区富藏山珍野味。惠州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230公里,海域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水产品种达...0多种。人文历史
惠州为广东省历史名城,传说中仙人乘木鹅翩然而至故得名“鹅城”。惠州自然景色迤逦,集湖、山、泉、海、江于一体,有远近驰名的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大亚湾和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惠州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故享有“岭南名郡”之美誉。经济发展
惠州市处在广东省经济最发达、发展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以电子、纺织、化工、机械为主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电子工业已成为优势产业。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1亿元,工业总产值1348.5亿元。到2003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办起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已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
目前有来自美国、日本、欧洲、澳洲、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惠州办起各类企业8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0多亿美元。大批海内外各种类型企业、公司的进入,使惠州加工制造业直接连结全球经济链,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正在形成。传说有一位仙人骑着木鹅从北方飞来,看见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作一座山岭卧于湖畔,因此,惠州城得名“鹅城”。
从这个传说,可以想见惠州风光之美,与惠州人之自豪。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香港与深圳,有国家森林公园一座(龙门南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平海海龟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惠东古田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处(惠州西湖、罗浮山),省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惠东平海古城),还有温泉、海滩、文化遗址、独特民俗……惠州虽小,旅游资源却是异常丰富。
湛江市第五中学 潘宏权
一、德育工作的形式
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有多种形式,应根据不同的材料内容,教材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状况,采用灵活机动的形式,来实现德育在地理乡土教学中的渗透。开展德育教学形式有搞调查、写小论文、讨论(辩论)做习题等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只要灵活运动,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搞调查,写小论文,它只要利用学生课外的时间,对自己家乡的环境调查并对某个专题开展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提升情操,提高意识,特别对环境污染状况,村民卫生意识。教师对具体的某个村级区域了解不足,通过学生的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和提高自己对所在县市了解,并制订相应的方法,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在地理乡土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教育。搞调查,写小论文对于个别同学的德育教学效果较好,而开展讨论会,做材料分析题,则可以实现全校全班的德育教学目标。
二、德育教学工作开展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 用高尚的精神去塑造学生
“上梁不正,下梁歪”,从这句话中知道,要实现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必须要求教师注重言论,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状态,在学生面前,不仅仅是一个授业解惑的师者,而且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同时还要求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注重言行,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只有这种无形和有形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谆谆教导中,受到升华,模仿中审视自我,做到以情育德、陶治情操,以事熏陶,明辨是非、以理育人,提高认识等方法,才能实现德育教学目的,才能去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区域的社会精神面貌。
2.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由于地理教学不仅仅学生德育教学,而且要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及能力培养,为此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德育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丰收,避免只重学科教学,不重视思想品德现象和只重德育不重视学科知识,造成本木倒置,教师课外应多从这两个教学方目标出发,多下苦功夫,备好课,积极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
3.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要实现德育在地理乡土教学中的渗透,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在课堂中创造有严有松,紧驰结合的氛围,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才能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得到德育教育。乡土地理教学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手段,乡土地理,大家熟悉、分析易懂易理解,但是我们在分析乡土地理时,也应用多种方式方法不拘泥于一招一式中,不拘泥于陈旧的方式,不同的例子用不同方法去讲解,实现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重要意义;利用方法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不断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通常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不愿意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因而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也称为小区域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乡土地理的特点,让乡土地理知识丰富课堂。乡土地理和传统的地理课堂模式不一样,注重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1、实践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绘制学校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建议,而这些活动都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然。
2、开放性。乡土地理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开放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社会调查,教学形式开发而不受拘束。
3、综合性。在乡土地理融入初中地理课堂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以及调查等实践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新时期,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对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创新,初中地理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去,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1、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初中地理教学解脱“纸上谈兵”的困境,从而身处实践,更加实际地展开教学。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总是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往往老师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并且习惯于“纸上谈兵”,却不注重地理实际和生活实践,导致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也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对各种地理自然现象也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加形象和具体的把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分布等表达出来,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实际,更好的促进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2、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新课标标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从而不段提高初中地理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展开地理教学,可以增强增强对各种地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节约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爱护和关心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入到地理实践中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实际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联系起来,提供更好的利用资源的方法。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地的地理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1、通过展示教育的方式发挥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通过对三贤故里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地名的变迁以及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地理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展示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使其更好地投入地理学习中。
2、通过一定的实例解释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比如,对于下吉镇名称变化的解释,使地理课与历史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并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教材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地理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组织一些课外的调研或者考察,使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环境有更为清楚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使学生将书本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地学习,实现其能力的提升。乡土资源承载了当地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有效。这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更好地推动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而精彩的地理知识,它不是遥不可及、空洞的,而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则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乡土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总之,合理、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案例乡土地理】推荐阅读:
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9-13
浅析地理案例教学11-09
初一地理教学案例06-29
案例教学实例高中地理11-22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例10-28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1-01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 整合美术课堂教学12-30
初中历史课堂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6-13
地理教学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