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方案(精选13篇)
一、活动主题:
中学生怎样参与环境保护探究
二、设计背景:
(一)、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是另一方面严重阻碍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众多因素也出现了,其中最让人们头痛的就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此我们以《中学生怎样参与环境保护探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运而生了。让学生通过这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自觉地从我做起爱护环境,自主地寻求科学保护环境的方法,同时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计划背景
1、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在富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学习资源使用对象及用途: A、中学师生。
B、支持综合实践活动。
三、活动对象:白银四中七年级学生
四、活动时间:根据本次活动内容,预期3课时完成。
五、活动方式:班级活动与小组活动
六、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环境污染危害的的严重性,并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从我做起,自主地寻求科学抑制或减免环境污染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
2、学生通过与同学、家长、亲友、社会的不断接触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收集、整理和初步运用多种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3、学生参与简单的综合实践活动,对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有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重难目标:以上目标均为重点目标,其中目标3是难点目标。
八、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准备阶段
1、引导学生拟定活动方案。
(1)组织、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确定活动内容,讨论活动的价值。(2)指导学生拟定活动方案。
(3)组织学生讨论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修改活动方案。
(4)拟定正式的主题活动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明确活动目的意义及目标,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途径和方法、相应的条件和预期活动效果。
2、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出活动的重点、难点目标。(1)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2)环境污染的危害?(3)防治环境污染的方法。
(4)学会收集、整理和初步运用多种信息的方法和能力。(5)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及特长,科学地分成能完成相应活动任务的小组。
4、教师把相应的网站或书目等提供给查阅资料的小组。
(二)活动的开展阶段
1、了解当前世界环境污染大致状况。查阅各种资料、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了解科学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方法。广泛宣传环保意识。
2、学生自主调查身边环境污染情况。
3、讨论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造成或容易造成的污染环境的行为、中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可行性。
4、拟定自己参与环境保护的计划。
(三)活动成果展示
1、学生自己在调查、询问中获得的知识以喜欢的方式,尽可能多形式地展示成果。如:办小报,开展辩论会,写心得体会„„
2、如果可能,还可鼓励学生根据探究结果的总结,在校园内甚至社会上发出倡议,呼唤大众的环保意识。
九、活动评价方式
遵循自主、激励性评价原则,采用协商研讨记录的方式,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十、活动实施建议
1、参与活动同学撰写小论文或写出心得体会。
2、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协商,根据课时及活动进行情况灵活安排与调整。
3、联系活动场地、图书室、微机室等,为学生搜寻资料开绿灯。
太阳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万物生长靠太阳, 没有太阳, 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地球, 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人类。太阳给人们光明和温暖, 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 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 为地球生物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中年级的孩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怀有一份积极探索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 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在日趋增强。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太阳并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我们决定围绕“太阳”这一主题, 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还能拓宽学生活动的视野。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感受日出的壮观景象, 并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 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 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太阳和自己熟悉的星球的资料, 并学习用交流的方法丰富自己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活动安排】活动准备阶段 (3~4课时)
调查研究阶段 (一周) 活动展示阶段 (二个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导入语:早晨, 太阳从东方升起, 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 从西天落下, 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 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它, 揭开它的奥秘。
1.走进“太阳城堡”实验室
(1) 揭示主题
欢迎走进“太阳城堡”, 让我们与太阳交朋友。
(2) 读文学文, 认识太阳
《太阳》: (我们翻到教材第96页, 这是“太阳城堡”里的一个重要实验室。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研究员”, 了解了解太阳。请挂牌上岗, 一起进去研究太阳。比一比, 看谁的工作最出色。) 整堂课以此活动贯穿始终, 有趣地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并知道我们人类离不开太阳。
《后羿射日》:游览“太阳城堡”, 引领学生了解射日的原因及其过程, 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景, 还可组织学生讲述其他神话故事。
《海上日出》: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看过的日出景象, 再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熟知巴金笔下的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 从而体会太阳的顽强。
2.参观“太阳城堡”放映厅
(1) 集体观看《后羿射日》, 感受太阳的神奇。
(2) 课外自由观看《太阳浩劫》或《太阳撞地球》, 课内畅谈感受并建立环保的意识。
3.创建“太阳城堡”论坛
(1) 确定方案
有关太阳的话题无穷无尽, 仅靠课堂是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向外延伸, 我们应加强学习与实践, 引导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汲取语文营养, 为此设计如下活动方案:画太阳编故事、说太阳夸特点、唱太阳诵诗文、仿太阳写月亮……从而达到知太阳、爱太阳的目的。
(2) 明确方法
选出中心发言人后共同商议出的方法:发放纸笔, 放飞想象;到图书馆、书店、阅览室查阅太阳的知识;上网搜集太阳的诗歌;准备实验用品, 探索阳光……
(3) 分组拟定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组合, 分配好人员, 然后由中心发言人带领, 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 制订活动计划。
二、调查研究阶段
1.初显身手, 分组行动
(1) 科学探秘组
这组同学担任“科学研究员”, 有的在科普读物里查阅太阳的特点, 有的借助“太阳”纪录片搜集太阳其他信息, 有的到网络中查寻。他们争做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最后将资料汇合, 编写“太阳报”, 供大家学习和欣赏。
(2) 实验演示组
这组同学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 准备好实验用品:镜子、喷雾器、肥皂水等, 在学校操场进行实验探究, 感受阳光。
(3) 写作创作组
这个小组共同协商后, 可分头创作。一部分同学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主题作画并编写故事, 一部分同学仿《太阳》一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描写月亮或其他星球。
(4) 说唱赞美组
这组同学可以借助书籍了解太阳更多的故事, 也可以搜集并学唱与太阳有关的歌曲。通过讲述和歌唱丰富了大家对太阳的认识并激发大家对太阳的赞美!
2.积极反馈、整理资料
(1) 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资料分类整理一下, 并完成下表。
(2) 填写节目单
“太阳”主题活动节目单
(1) “科学研究员”的报告 () 同学
(2) 诗文朗诵 () 同学
(3) 图片、绘画展示 () 同学
(4) 小实验 () 同学
(5) 歌曲表演 () 同学
(6) 讲故事 () 同学
三、活动展示阶段
1.情境导入
(老师带太阳头饰边走进教室边讲述)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走到大家眼前。此时教师神秘地说:“同学们, 你们认识我吗?我来参加你们因我而举行的活动啦!”
2.小组交流
各小组轮流上台, 并选派一名代表做中心发言人, 交组长流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使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式及活动的感受。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活动评价
全班交流, 提出改进意见。评选最佳小组及“活动明星”。
4.成果展示
按节目单进行成果展示, 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时间允许再请更多同学围绕主题即兴展示。展示之后师作总结并鼓励同学向校报《火炬报》投稿。
【活动反思】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102-02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核心,以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理论的学习我们发现:综合实践课程强调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过多的接受式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合作、交流共享的方式开展学习,“主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如果从地情、校情、学情出发,设计并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亲历体验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彩、成长的快乐,将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难以形成统一的范式,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便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怎样才能让这门课程焕发出如宝石般璀璨的光芒呢?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与实践中。以《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导向,经过这两年的学习和实践,对于“如何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这一问题,我有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和感悟。
一、主题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的努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根据学生年级和年龄特点设计,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一项活动任务,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兴味盎然地参加到主动探究、合作进步的学习活动来。
例如,在以往确定主题活动时,我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而本学期制定教学计划前,我广泛了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了他们的喜好,有选择地罗列一些适合学生选择、体验、探究的,并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吃的学问”“桥梁的演变”“各种各样的树叶”“一次性筷子的调查研究”“找秋天”“我和蔬菜交朋友”“我的家乡”“垃圾和环保”“饮料与健康”“身边的有趣科学”……我先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举手表决,再根据统计的结果,确定本学期班级活动主题。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主题活动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有效规范的开展主题研究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半个学期过去了,我对所教四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138名学生中有61.2%的学生认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85.3%的学生觉得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件快乐的事,92.7%的学生则认为活动的主题直接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因为有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才有了源头,伴着浓厚的探索兴趣,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所以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更会觉得快乐无比。
二、主题设计要从生活中提取材料
生活本身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学生就是从生活中走来的,所以在孩子们充满好奇的双眼里,经常可以看到由一个个生活现象而引发的为什么。这些可贵的为什么就是引导孩子探究的源泉!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由于学校建造时的施工不当,我们学校的地下水管经常爆裂,导致成吨的水白白流掉。学生对此议论纷纷,一边谴责施工质量,一边为白白浪费掉的水可惜,纷纷出主意怎样才能把这“喷薄而出”的水利用起来……从孩子们的议论中,我突然感悟到:孩子关心的问题,正是我们最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于是,通过民主商议,我们确定九月份的活动主题是《水》。由于兴趣源于生活,而孩子们又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有了兴趣作牵引,有了问题作目标,再加上老师给予的各种技术帮助,所以同学们做研究是“水到渠成”。从调查“水的作用”“地球上有多少可供使用的淡水”“我国、我市缺水状况”“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到确定研究活动的途径、分组展开活动,再到汇报活动结果、提出节水金点子……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在思辨、探究、发现自己和身边生活中水的问题中,养成了节水、护水的习惯,督促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来珍惜每一滴水。
三、主题设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水平。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我们诸暨是江南水乡,物产丰富,地方特色产业更是不胜枚举。围绕诸暨的特色产业,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贡缎》让陶朱的孩子对家里的剑杆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多了一些亲切;《草塔瓜子》不同的烘焙技术体现了古老的传承;《马剑馒头》着实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饱了口福;《家乡的绿茶》更是让孩子们在观察、比较和品尝中了解了马剑茶、石笕茶、龙井茶和自制土茶的区别,更让不少孩子爱上了喝茶……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并且对于家乡其他特产的研究更是跃跃欲试。
四、主题设计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其价值就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通过活动课程促进自己各方面知识、能力、态度的进步。综合实践活动所强调的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去调查、研究、实验、探究、体验、感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探究品质来支持学生完成实践探究任务。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要防止浅尝辄止,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过程,在实践尝试中培养探究的品质。
在进行《搭纸桥》这个主题活动时,我安排了制作纸桥(桥面)、测试纸桥的承重本领、搭纸桥比赛这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特别是在学生测试纸桥承重本领和搭纸桥比赛两个活动中,关键的学具就是测试时使用的重物及重物的数量。垫片和钩码是我最终定下的两种学具。课上,我让孩子们使用25个垫片去测试刚做好的纸桥的承重本领,结果绝大部分的学生获得成功,一来激发了他们积极地去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二来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在后面的搭纸桥小型比赛中,自制的纸桥最成功的小组托起31个钩码。这当中虽然有不少孩子失败了,但由于前面一次次成功的铺垫,他们仍然兴致勃勃,一点也不感到沮丧,还主动探究出了哪些形状的纸桥承重本领更大。这样的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做中学、玩中学,主动探究出了纸桥承重本领和桥面形状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制作、实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好的主题会给活动增添许多亮丽的色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也不存在固定的内容和方法,还是要根据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应变,注重新颖、趣味、启发、实践等特点,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在“考查”“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真正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获得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3]张华.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7,(4).
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个祭扫先人的日子,又是一个踏青的季节。我校开展“走进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实践活动和诵读一首清明诗词等。
活动第一阶段,我先带领学生查找关于清明节的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各地的清明节习俗,并且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关于寒食的传说,讲到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救重耳时,都非常感动,并为他的死而惋惜。
在活动第二环节实践活动中,我们整合家长资源,学生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并与家长一起讨论,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等等,据家长们的反馈信息,对活动非常满意。
赵淑琴
大连市开发区第十三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设计的几点尝试
大连市开发区第十三中学
赵淑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内容选择尤为重要,其活动内容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呈现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开展活动。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从学生兴趣入手,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并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突破口来设计活动主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学生兴趣入手设计活动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向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就必须造就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参加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反之,如果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在生活中倾注全部心血。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如:有的同学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就引导学生以“我喜爱的传统节日”为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走进中秋”、“端午节知多少”、“母亲节的来历”、等等,从而确定为活动主题,由于主题是同学们自己选择的,所以同学们不仅对主题的内容有了兴趣,而且对开展这项主题活动的过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制订活动方案、活动计划,开展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动热情,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协作,开展活动有条不紊,最后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同学们在活动中
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二、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设计主题。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设计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如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学生对校园、社会一些不文明行为反映很强烈,尤其是小区里的噪音——“死人播放哀乐”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同学们议论开来。这时,教师抓住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发现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确立了“创建文明城市从我做起”这一活动主题,同学们又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了主题“做文明城市中的我”、“校园文明从我做起”“文明城市中的文明家庭”“社区文明从我做起”即“我与文明同行”等展开系例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提出了身边许多不文明现象 和陋习,而且提出了一些改掉这些陋习所采取的建议和措施并设计出“宣传画“、”手抄报”、“展板”、“警示牌”、等等。
三、以问题为突破口,设计活动主题。
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直接动因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从这些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如学生中不少同学因视力差配戴眼镜而带来很多苦恼,由此提出了“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预防近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了“与眼镜告别”的活动主题。又如,一次与初二学生交谈中发现 当前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他们
认为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干扰、妨碍,甚至是一种伤害.不能把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理解为一种责任,一种爱.经常出现顶撞家长,顶撞老师引导学生确定了主题为“中学生如何面对父母、老师的唠叨” 展开研究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的调查、访谈、拍照、摄像等。通过活动学生学们不仅 体会到:唠叨中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唠叨中包含着老师的关怀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关怀,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而且为父母、老师制作一张爱心卡。
四、帮助学生反复比较筛选,选择力所能及的活动主题
学生有了想研究的专题或活动主题以后,接着出现的常见问题是所研究专题的可行性问题。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先提出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往往存在不少问题,常见的有:
(1)所选主题过大。有的学生凭一腔热血,雄心勃勃,只想一鸣惊人。如黑客在世界、战争与和平研究、素质教育研究、社区问题调查等。
(2)远离自己生活。如太空人的学习方式、海底世界探谜、犯罪心理研究、贪官与清官的比较研究等。
(3)不明确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一个主题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和实践,需要研究和实践的相关问题很多,学生在选题阶段对这一点往往不清楚,分不清楚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的可行性论证是十分重要的。
对此,我引导学生用“八问法”对自己所选的主题进行选题论证:
一问:所选的题目是否适当,可以在自己所选题目文字里不断加入限制性词语,直到你觉得已经是自己最想研究或实践的核心问题为止。
二问:选题是否贴切自己的生活和社区实际,自己有无相关经验或调查对象。
三问:选题是否符合自己的知识水平,通过努力实践是否可以达到,自己本校的老师、家长、本社区的有关单位和专家能否提供相应的帮助。
四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或实践的主题能否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尤其对自己有无正面的教育意义。
五问:课题研究或实践主题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否充分。
六问:哪些资料、数据、信息是你的课题研究或活动主题所必需、最重要的,你准备从哪些渠道获得。
七问:实践活动的力量怎样组织,是个人独立活动,还是小组活动。八问:实践活动有无人身安全问题。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综合实践课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堂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获得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作者姓名:刘云玲单位:山东省临清市京华中学 邮编:252600摘要: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背景和学科特点出发,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和特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在教学的尝试与失败中,总结出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出发点来研究课程主题的设计方法和策略等问题。关键词:综合实践得特点课程理念主题设计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讲过的一段话: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综合实践活动则侧重“四基”的获得和运用(“四基”: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2001 年 6 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具体内容可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和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必将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来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活动。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发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且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这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有了可能。
3、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考虑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立足于时代对中学生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总目标。它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构建自我,发展实践能力。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在教学的尝试与失败中,我认为,要想上好这一门课,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出发点。我认为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与各学科有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我觉得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如与生物学科结合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对植物的习性和栽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校园内开辟了生物小园地, 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二、与传统节假日有机结合。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三·八”妇女节,布置同学们回家当一天家,体验母亲的辛劳,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妇女节的由来。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进一步激起孩子们对妇女,对母亲的尊重、敬爱。春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季节,可让学生睁大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可以“春天的脚步”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与春天有关的活动.”重阳节”时以关注老人,关心老人,为主题学生进入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等,三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问题。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自来水、纯净水与人体健康;白色污染的调查;白雪修正液的污染;洗衣粉的利与弊;塑料包装袋的研究与改革, 打卡生活.四以学科或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从兴趣出发,与学科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这类课题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者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或者涉足学科领域的专题研究。如:克隆技术的发展,参观酒厂,了解发酵技术得过程.废电池的危害与利用;酸雨的监测和酸雨的危害.厄尔尼诺现象的探究;化废为宝--垃圾的处理和利用
五 开展社区调查,了解社区状况。包括调查当地的水土、气候、植被,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等。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调查和了解,可以收集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临清得京杭运河得历史与发展,临清的风味小吃等,使学生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六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重组。我指导学生从报纸、电视、杂志、网络上查找有关海洋的知识,同时,把学生查找到的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通过相互交流所得,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方面的世界风光,历史上的经典事件等,走出国门 认识世界,科技宣传活动.七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设计主题.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娇宝宝、小皇帝,他们平时嘴里总挂着一句话“家里我最大”。根据这一现象,老师可以提出“家里我最大”的活动主题,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懂得劳动成果,培养勤劳节俭的美德,让他们在艰辛的劳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真正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关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如,当前家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现象,学生吃零食,乱花钱现象等,以此为切入口,选择课题。这样的课题既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有感性基础,同时,又能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获得新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不存在固定的内容和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社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具体情况,灵活应变,注重新颖、趣味、启发、实践等特点,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我总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醉心于此,乐此不疲。体验成功,感受幸福,创造快乐。
参考文献:
1.圣华.综合实践活动课:问题与出路——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中国教育报.2004-2-26宋时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该做些什么?.中国教师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老年人生活现状的问题。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哪些相关问题呢?”学生各小组讨论(想知道些什么),然后开始交流选择题目、小组分工、制订活动计划(准备怎么去了解,用什么方法)、填写表格,完成预期任务。按照上面的流程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每次只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同学在不停地发言,其他学生似乎都做了陪衬。
课结束后,我思索着这节课肯定哪里出现了问题。可是问题出在哪呢?在评课时,听课的几位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使我逐渐感到:这节综合实践课主题的选择进入过于简单,没有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缺少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上课。在其他老师的点拨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主题选题要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当地实际;要指导学生选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关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课题的选择。
二、结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正以它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关注。它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实际上这种学习活动也的确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只是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挖掘,并且这种学习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1.研究主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我们所有人生活于自然中,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使学生有一种强烈好奇和求知欲。在上课刚出示题目后,就有学生问:老师,我的爷爷奶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没有注意他们的生活情况。我说:“是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照顾我们的人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只有在我们痛失他们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对我们多么重要。”在第二堂课学生汇报课上,同学们汇报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
2.主题活动的选题要和当地实际结合
虽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响亮地喊了几年,但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那种根深蒂固的单一追求以分数为主的片面教学仍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主题的选择、教材的编写都从学生生活着的当地选择,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片面教学,树立全面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选择当地的教育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一方面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思索。
例如,《新疆的民俗风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本地13个民族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民族组建探究小组进行深入的主题研究。因为各探究小组研究的民族不同,在小组汇报的时候通过自己汇报,听取汇报扩大了对新疆各个民族的了解。
3.在确定研究主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所在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一项事物感兴趣, 那么从自身就会有无穷的动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题要注意学生兴趣,更应培养学生兴趣。坚持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在该课程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和教师受传统思维的定式影响,教师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时候,只注意学生的兴趣,而可能缺少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选择。
【关键词】数字编码 实践活动 方案设计 数学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一、活动前
(一)分析学情,了解活动背景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数字编码的方法,即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按一定的规则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丰富信息,便于分类查询和统计。
教材结合认数,在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中已经出现了门牌号、车牌号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再次选择“数字编码”的内容作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不仅可以表示一类集合的数量、一群事物的顺序、测量的结果,还可以用来编码,感受编码的广泛应用,探索编码的编制方法,体验应用编码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明确活动任务
1.创设情境
堵车情境,提供绿色出行,进行小调查: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私家车?车牌号码中的“豫”表示什么?“M”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及时引导归纳车牌号码中的数字和字母还有一定的含义。像车牌号码一样,我们每个人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号码——身份证号码。像车牌号码、身份证号码这样,把一些数字、汉字或字母等按一定标准排列,就叫作数字编码。出示课题,引出活动主题——数字编码。
2.活动目标
(1)掌握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探索数字编码的方法和原则,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三)组织分工,制定活动方案
1.人员分32:每组4人,其中小组长1名,负责小组活动统筹安排,组员2名,记录员1名。
2.活动所需材料:学生课前准备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
3.括动步骤及方法:依次对比、分析、猜想、汇报身份证号码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二、活动中
(一)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1.比一比,提出疑问:依次对比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提出疑问。
2.猜一猜,提高认识:小组内进行猜测,简单说明猜测的依据。
3.写一写,统一思想:小组内将猜想汇总,统一认识。
(二)拓展活动,深入认知
1.任务一:小组汇报
师根据回答预设:①地址码;②生日码;③顺序码(性别码);④校验码。
最后教师归纳整理身份证编碼的结构特点:
4.任务四:实践应用,检验新知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学号,尽可能地体现学生们的基本信息。
三、活动后
(一)回顾反思
1.学生畅谈活动收获。
2.总结。
(二)多元评价
从参与态度、合作程度、智力表现、活动成果这四个方面,以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的形式开展多元评价。
(三)长效评价
(小学四年级)
班级:2010级小学教育(2)班 姓名:刘鹤鸣 学号:20101122233
背景分析: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长大,不求回报。当父母年老需要照顾时,子女理应承担起这个责任,这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同时,老人们年轻时也为祖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不能遗弃他们,因此,我们要从小树立起尊敬老人的思想,形成尊敬老人,热爱老人的意识。
我实习所在的维西县永春乡敬老院离学校不远,里面有二十多位老人,以孤寡老人居多,不仅在生活上处处需要他人的照顾,而更多的是缺少对他们心理上的安慰。他们比一般的老年人更加可怜,更加需要得到关爱。所以我想通过这次活动,让敬老院的老人们感受到我们带去的温暖和欢乐,同时也使小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有所感悟。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学生到敬老院关爱、帮助老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困难,探讨出关爱和帮助老年人的方式。
2.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3.初步学会查阅及调查的方法。二.能力目标
1.通过查探了解敬老院基本情况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能力。2.在探讨方案及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在制作礼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情意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起尊敬老人的思想,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
2.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热情和意识。
3.通过制作礼物和为敬老院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教师准备
1.通过学校方面联系敬老院相关负责人,确定活动时间,制定好计划表。2.了解敬老院的基本情况,如:老人的来源,身体状况,活动厅的大小,音响的调试,座位的安排(学生和老人们一起坐)。
3.准备好给学生走进敬老院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料。制定一份敬老院老人基本情况调查表(用于学生调查的部分),准备好相机用于记录此次活动。二.学生准备
1.每人准备好前期准备活动课需要的材料。比如(剪刀、画笔、卡纸等手工材料,用于制作礼物)
2.学生每人自带一块抹布,用于打扫敬老院卫生时用到。说明:先考察敬老院卫生工具情况,假如卫生工具不够,再考虑让学生带好扫把,铲子等。3.学生准备好表演节目,要求表演节目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有演唱、舞蹈、小品、诗歌朗诵等。
4.要求学生去敬老院之前,打扫好个人卫生,穿戴整洁,必须穿好校服和佩戴好红领巾。
5.由班委商议制定出到敬老院的发言稿。
活动时间
1.准备时间:一个星期,用于编排节目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教育。以及具体的活动进行方案拟定。
2.进行时间:国庆节放假前的一个周周五下午,考虑到为老人及学生提前过一个不一样的国庆,4个课时左右。
3.交流时间:用自习或者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交流总结,不影响正常课程进度,初步安排为4到5个课时。
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过程
用一到两个课时,启发学生产生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探究兴趣,用播放公益广告短片的形式导入课程主题:“关注身边的老人”。
此阶段需要到达的要求:使学生懂得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启迪他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调动他们愿意去关爱和帮助老年人的积极性。
之后,分出小组,用于活动实施过程及后期汇报交流。(分组的原则要划分为两种,先以同学特长来分配为歌唱组、舞蹈组、小品组和诗歌朗诵组,这主要是为前期准备工作中能更好地编排表演节目而定,后期活动进行以及交流汇报采取另外的分组形式,分为调查组、劳务组、文艺组和暖心组。调查组负责调查敬老院基本情况,劳务组负责敬老院卫生打扫,文艺组准备表演节目,暖心组主要负责与老人的交流沟通。人员组成先以自由组合的原则。如果分配差别太大,老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调整。)
分组完成后选出各组小组长,教师明确各组的主要工作,并参与指导制定各组活动过程法案,生成四个小主题,调查组:“我知爷爷奶奶”,劳动组:“我帮爷爷奶奶”,表演组:“带给爷爷奶奶欢乐”,暖心组:“带给爷爷奶奶温暖”。
准备阶段接下来的任务主要有三个,首先,由学生编排节目,编排节目的过程中,教师要负责指导,使节目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其次,发放调查表,讲解调查表内容及使用方法。教师带领调查组到敬老院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老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心理需要,入住年限,有无儿女等情况。)返校后,调查组进行统计汇报,在班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就有个清楚的认识,使得后期活动的进行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活动的进行。
调查活动结束后,再用一个课时来进行礼物的制作,通过调查活动的汇报交流,相信同学们对礼物的主题能够有个清楚的把握,教师再从中指导,要求每件礼物上都写下自己对老人的祝福,让学生用心做出自己满意且有个性的礼物(特别要注意剪刀和胶水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一课时没有完成礼物制作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带回家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二.活动进行过程
1.集合出发。检查学生人数,穿戴校服及佩戴红领巾情况,以及队形安排,交待好路途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在敬老院活动该注意的细则如下:
(1)进入敬老院,见到老人一定要微笑打招呼,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与认可。不准嘲笑有身体缺陷的老人。
(2)与老人聊天时要尽量去倾听他们的讲话,引导老人多讲述他们的往事。(3)清扫房间时一定要将物品放回原处,不要改变它们的原来布局。(4)不得带任何零食和玩具。
(5)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尤其是交通安全。
3(6)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必须遵守本次活动的时间及安排,服从指挥,准时到达集合地点
2.敬老院具体活动流程
根据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综合各小组讨论情况,制定出一下活动流程:
(1)到达敬老院,与院负责人见面,跟他说明大概的流程,以便双方安排。(2)安排卫生打扫,劳务组主要负责扫地,其他同学协助,严格要求纪律问题(不打闹,不喧哗,不破坏公物),在擦门窗玻璃的过程中,教师负责监督,以保障学生的安全。
(3)检查敬老院活动室,座位的安排细则,测试音响设备是否正常,并请老年人就坐(按事先商量好的座位表,两名学生陪同一名老人就坐,老人坐中间。)
(4)学生代表发言,一切安排妥当以后,院长向老人们说明此行的目的,并欢迎我们的学生代表上台讲话(学生代表由班委内部选出,要求大方礼貌,语言准确的同学担当,发言稿也是由班委商议制定的,内容包括了我们的身份、此行的目的和对老人的赞美与祝福。)
(5)为老人表演节目,说明:这一项安排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先让老人们高兴起来,对我们产生好感,以便下面活动的成效,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这个阶段是此次敬老院活动的主要阶段,由学生编排的几个符合此次敬老院之行主题的节目将轮流上演,最后一个节目为讲故事《爷爷的故事》,选自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课本。
(6)听老人讲述年轻时候的事迹。紧接上面学生表演节目内容,能更好的与老人互动,院长请出年轻时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几位老人代表轮流上台,为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7)走近老人生活,陪老人交流谈心。(过程中该注意的地方有:对老人说话要有礼貌,不能表现出厌恶,或者漠不关心的神情,要学会去倾听),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帮助老人叠被子,帮老人梳头整理房间等,要求各小组观察并记录下你看老的老人所遇到的困难。
(8)赠送礼物。每个同学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赠送给与自己一起就坐观看表演的老人。并记录老人收到礼物后的反应。
(9)告别之前,合影留念。召集全体同学布置合影场地(给不能正常行动的老人抬椅子,搀扶并全程照顾。合影时注意纪律,不能乱跑乱跳,以防撞到老人,不能做鬼脸等太过张扬的表情。)
(10)清点人数,集合回程。临走时要求学生检查好敬老院卫生工具等物品使用后是否放回原处,把垃圾等物品带走,清点人数,检查自己的物品。交待路上 4 纪律、安全等注意事项后出发返校。
(11)返校后,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小作文,描述此次活动的感受与收获。
三.活动总结交流阶段
一、激情描述,导入新课
这段时间同学们经过努力,体验到许多我们课本上固有的知识,了解我们身边老年人的一些特殊情况。今天是展示你们劳动成果的时候,同学们,请展现你们的精彩吧!
二.小组汇报,总结成果
调查组:老年人的普遍的心理问题。劳务组:为老年人劳动的收获。
表演组:节目带给老年人快乐的同时,我们收获了什么? 暖心组:走近老年人的方法。
通过一到两个课时的交流讨论,各个小组代表汇报此次活动的成果,教师在全班进行巩固学习与表彰。使学生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成果强化,希望能够从此树立起关爱、保护老年人的意识。
成果展示与活动反思
一.成果展示
1.教师评比出此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发送奖品。
2.教师出示此次活动中的照片,然后评选出优秀作文,张贴在校园宣传栏内展示。
3.让学生把这次活动的成果制作成手抄报,评比出优秀手抄报在校园宣传栏内展示。
4.召开全校师生交流会,请学生代表在全校师生面前做总结交流。二.活动反思
1.总结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扬。
江村沟垃圾处理问题
一. 总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经历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认识一些基本的回收标志;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
带领学生走进环保世界,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并身体力行。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2.3.能力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多多了解有关西安市江村沟的垃圾处理问题,鼓励他
们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
2.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发挥学生的自己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3.培养提高学生自己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4.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和自己主动查找资料的乐趣。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二. 活动准备:
课前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像带。老师可以实地考察,并且进行拍照。
三. 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一周>)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并且以“一封来自江村沟小朋友的求救信”引入目前社会所存在垃圾处理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发现问题。
示例:1.西安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有多少;2.这些垃圾分为哪几类;3.产生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4垃圾处理问题出现的难处;5..我们是否可以进行垃圾的二次利用呢;6.如果垃圾处理不当会产生的危害;等等。
(二)第二阶段(发展阶段<第二周>)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主题,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江村沟实地考察。
(1)教给学生收集、记录信息的方法。
(2)给学生提出课外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比如:采访的时候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
(3)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充足的资料。(4)走访江村沟附近的居民,向居民了解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教师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前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征得学校和家长的同意。)2.资料筛选、收集问题。(教给学生如何筛选有用信息、如何收集信息。)3.外出走访江村沟村民时出现的问题:如何获得有用的信息、如何向村民进行询问、应该询问一些什么问题、如何记录得到的信息,等等。(教师向学生讲授方法、给学生做示范。)(三)第三阶段(研讨阶段<第三周>)
(1)分组讨论整理收集的资料。
(2)按小组准备汇报材料、写出汇报表。(汇报表的写法、整理材料还需要教师的传授与指导。)(3)比如主题为“废旧材料二次利用”的小组,学生可以使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成有用的生活用品。
(4)比如主题为“垃圾分类方法”的小组,学生可以讨论一些垃圾回收分类处理的新方法。
(四)第四阶段(总结交流阶段<第四周>)
(1)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结果。比如:宣传稿、手抄报、手工制作,对于电脑技能掌握较好的同学也可以利用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2)开展“让西安重新变美丽、变整洁”的主题班队活动;或者是“利用废旧材料发明创造制作”活动,展示自己的“变废为宝”的成果;也可以办展板,张贴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 预期成果展示:
教师预期成果:
1.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了解到了垃圾处理问题的难处、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如果垃圾处理不当会产生的危害等等问题,知道以后要爱护环境、减少垃圾的日产量。2.学生体会到乱扔垃圾的危害,以后不会乱扔垃圾了。3.学生掌握了“变废为宝”的好方法,充分利用了资源。
4.学生通过学习后,回家告诉家人垃圾的危害,告诉家里人要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垃圾产量。
成果展示方法:调查报告、成果汇报表、手抄报、小制作、视频、照片墙。
五. 活动评价方式:
1.学生评价:全班同学在听过各个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之后,将各组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来,以便让全班同学吸取好的经验,有所提高。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发明创造的物品,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兴趣;主题活动
一、做好铺垫工作,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老年人生活现状的问题。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哪些相关问题呢?”学生各小组讨论(想知道些什么),然后开始交流选择题目、小组分工、制订活动计划(准备怎么去了解,用什么方法)、填写表格,完成预期任务。按照上面的流程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每次只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同学在不停地发言,其他学生似乎都做了陪衬。
课结束后,我思索着这节课肯定哪里出现了问题。可是问题出在哪呢?在评课时,听课的几位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使我逐渐感到:这节综合实践课主题的选择进入过于简单,没有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缺少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上课。在其他老师的点拨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主题选题要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当地实际;要指导学生选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关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课题的选择。
二、结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正以它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关注。它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实际上这种学习活动也的确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只是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挖掘,并且这种学习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1.研究主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我们所有人生活于自然中,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使学生有一种强烈好奇和求知欲。在上课刚出示题目后,就有学生问:老师,我的爷爷奶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没有注意他们的生活情况。我说:“是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照顾我们的人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只有在我们痛失他们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对我们多么重要。”在第二堂课学生汇报课上,同学们汇报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
2.主题活动的选题要和当地实际结合
虽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响亮地喊了几年,但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那种根深蒂固的单一追求以分数为主的片面教学仍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主题的选择、教材的编写都从学生生活着的当地选择,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片面教学,树立全面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选择当地的教育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一方面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思索。
例如,《新疆的民俗风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本地13个民族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民族组建探究小组进行深入的主题研究。因为各探究小组研究的民族不同,在小组汇报的时候通过自己汇报,听取汇报扩大了对新疆各个民族的了解。
3.在确定研究主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所在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一项事物感兴趣,那么从自身就会有无穷的动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题要注意学生兴趣,更应培养学生兴趣。坚持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在该课程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和教师受传统思维的定式影响,教师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时候,只注意学生的兴趣,而可能缺少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选择。
例如,六年级第一册中《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这个题目比较大,在教学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兴趣从“野心勃勃”的研究全国的老人现状到全市的老人现状到小区的老人现状最后到兴趣小组成员家庭的老人现状,让学生的兴趣在自己可控制的能力范围之内研究,避免因超出能力范围无法完成主体研究对学生的兴趣造成打击。在连续几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后,许多学生已经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主题,如有学生发现早上才打扫干净的校园,中午一过总是不太干净,所以他和几个学生一起观察,一起研究,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有同学把吃的偷偷带进学校里来;加上中午打扫后同学把垃圾倒进垃圾桶后没有把盖子盖好。他们马上向学校反映,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称赞。
参考文献:
[1]姜平.怎样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小学青年教师,2003(12).
[2]林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需要“三个关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3).
[3]眭春花.优化生活时空 强化实践活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操作[J].网络科技时代,2008(02).
[4]李顺.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
(作者单位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
一、合作前异质分组, 合理分工
1.“异质”小组, 优势互补。俗话说“差异是最好的财富”。 所谓“异质”就是指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性别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感知方面, 女生的听觉能力、声音辨析和声音定位能力明显优于男生;男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要优于女生。在观察能力方面, 女生在观察事物的细节方面优于男生, 而男生在对事物的整体及特点把握上要优于女生等。所以, 不同性别的搭配才能保证在合作中考虑问题的周全, 才能给小组带来生机和活力。小组成员性格的不同也有利于合作的分工, 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如外出采访, 开朗大方的学生适合当记者, 胆小内向的学生适合拿录音笔或是记录, 沉稳的学生承担拍照、摄像等任务。看来, 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 “强强联合”, 也就是说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 而应该是 “互补”的, 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人数合理, 分工明确。如《水芹的烹饪》子课题研究小组就是这样分工的:家里有电脑、打印机的学生负责查找资料, 家有厨师或是妈妈厨艺高超的负责烹饪水芹的常见做法与创新的菜肴烹饪方法, 有摄像机的负责现场摄像……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合作无间, 开展了调查、请教、亲自动手烹饪等活动。在活动中, 组员们都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与活动的魅力所在。
3.动态机制, 锻炼能力。在一个阶段, 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务,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为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不同的学习体验, 使其能换位思考, 可以实施动态机制。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合作时:培养技能, 体验快乐
1.学会听、说, 充分沟通。在合作学习中, 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 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 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表述自己的意见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表述小组意见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
2.指导方法, 实践高效。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原因, 在合作学习初期, 显得有些不适应, 常常在合作学习中收益不大, 从而不能使合作学习收到最佳效果。所以,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让小学生快速掌握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合作技巧培训, 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人共处、与人共事的技巧, 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技巧, 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角色。
3.多元评价, 互促互进。我校开发了记录学生活动轨迹的《我心飞扬》成长册, 根据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设计了一张有针对性的独特的实践活动评价表。评价的项目包括:搜集资料、勇于探究、成果反馈、自主管理、合作互助、团结守纪;评价者包括学生自己、合作小组成员、教师、家长。应该说这张评价表是对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肯定, 相信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合作学习的过程如何, 合作学习的结果如何, 参与合作的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时, 我让各个合作小组针对自己的合作情况做一个描述性的小结评价。果然, 学生的评价是非常真实的、贴切的。当然, 不一定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成功的, 作为教师, 同样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分析原因, 从中找到有用的经验, 让学生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
三、合作后:成果展示, 总结反思
1.成果展示, 合作共赢。进行了一列系活动后,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成果, 老师要给他们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小组调查了解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制作的PPT、采访的视频、拍摄的照片、烹饪的菜肴等向同学们介绍, 谈谈自己活动的感受与收获等。在展示自己的成果时, 学生也一样分工合作, 组长调配好小组成员成果介绍的顺序, 小组明确参加展示活动的注意事项等。成果展示活动, 让小组合作得到提升, 也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对学生所参与的活动给予了肯定, 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做得到的, 从而树立了自信, 更加热衷于参与活动。
2.总结反思, 提高水平。如《水芹的种植情况》小组组长顾丁均就在反思自己当组长期间有些力不从心, 因为组员不配合、不主动, 他自己也缺乏较好地与人沟通的能力, 导致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完成的。经过老师的指导, 他觉得自己在说话技巧上有了进步, 以后再开展活动时就可以很好地沟通了。学生的总结反思、教师的全盘总结指导都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断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基本要素中,“设计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任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都是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结合的产物,虽然,客观实际情况决定教师的主观意识,但是,教师的主观意识也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具体表现在,教师往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如果教师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就会按照“以学为主”的原则设计“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程序和方法。所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理念”,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的概念。
一、关于教学理念大家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孙亚玲和傅淳在《教学理念辨析》一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理念”这个概念在大陆的教育文献中使用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在此之前,“理念”一词是一个哲学术语,而且只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里的一个哲学用语而已。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指“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过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分有‟了理念,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辞海》第1367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大陆与港台学者间接触的增多,大陆学者从港台借用了这个概念。考察港台学术界使用这个概念的历史,最早在1987至1988年间,因为1987年以前的港台教育著作中还没有见到这个术语的使用,当然,也可能因为作者考察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总之,根据现有的考察,我们可以暂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理念”一词的使用港台先与大陆,而港台最早使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最早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使用“理念”一词以前,教育界使用那个概念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呢?现在我们说教育理念,以前我们则说教育观念,以前我们强调观念要新,而现在我们说理念要新。
理念的词源学分析。《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辞海》第1367页)通过对英文idea的考察发现,-ide有时用作后缀,表示“……化合物”或“合成物”。而idea一词的英文含义却有10条之多,这里仅列出其中的4条用法。(1)主意、念头、思想、计划、打算、意见(A picture in the mind);(2)想象,模糊想法(a guess, feeling of probability);(3)理念,理性概念,观念(a philosophical use, means a perfect and eternal archetype of which reality is an imperfect copy.);(4)理解(understanding)。这些用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个想法、看法、意见、念头”或“我的观点、想法、意见是……”;二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学说。而我们所使用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或观念,也就是我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所持有的信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从英文中寻找其对等词,或者说我们都把那些英语词汇翻译成“理念”。实际上,我们经常把idea一词译为“观点、看法、主意、想法”,而很少把它译为“观念”。“观念”一词的英文对等词有这样一些: concept、conception、idea、notion、thought、和 impression。在这几个词里面,Concept和 conception用于大范围内的成形的思想,意思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公式化想法;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其实我们也可译成“新理念英语”,只不过在1980年代时我们不用“理念”这个词表达一种新思想、新思维。idea是综合性最强,应用最广的一个,有时候,它可以表示一种“映像”(image),或者是一种从一点点信息中设想的,而从未觉察的东西。Thought一词是指明显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指经过思考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与单纯的观察、感觉或愿望不同。Notion一般指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荒谬的想法。Impression则指外界刺激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模糊的观念、记忆或者信念。在英语里,用来表达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的除了上面的词以外,用得最多的是philosophy、perspective和creed这几个词,在一些场合也用rationale。比如 teaching perspectives, teaching philosophy, 或者my philosophy of teaching, 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为典型的是杜威(1897)的“My pedagogic creed”(我的教育信条)。[①] Philosophy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哲学”的意思,而是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Perspective在此种情况下的含义除了“观点、观念、看法、想法”之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
综上,无论是汉语的用法,还是英语的用法,“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比如:“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外在于信息技术的,因此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对象: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有一种支配作用,教育信息化就变成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其实情况正好相反,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转型‟;二是恐惧技术对人的控制,……。”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将“理念”与“观念”相互借用的。这也说明“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类推,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2、顾明远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将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3、余文森教授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有三大理念,(1)生活性——生活教学;(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4、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 李永胜在《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一文中,列举十大理念:(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全面发展的理念;(3)素质教育的理念;(4)创造性理念;(5)主体性理念;(6)个性化理念;(7)开放性理念;(8)多样化理念;(9)生态和谐理念;(10)系统性理念。
5、《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的作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是:(1)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2)重新教育中国人的理念。(3)以人为本的理念。(4)丰富学生生活的理念。(5)少讲多学的理念。(6)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7)有效教学的理念。(8)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平的理念。(9)运用与开发多元智能的理念。(10)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6、《课改,应建立新的教学理念》的作者认为,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来自其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课程改革为我们提出的新教学理念有:(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3)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位;(4)教学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应该轻结论重过程;(5)教学应做到认知与情意统一;(6)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
7、李方在《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一文中,后现代教学理念包括:(1)“解构与反思教学范式”。现代教学主张采用结构化前进式教学范式,后现代教学理念则对现代教学范式进行“解构”,主张“教无定法”灵活多变地进行教学。反对教学活动规则化和刻板地运用精确的模式。后现代另一种教学范式是反思教学范式,它通过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反复推敲和质疑问题,达到对问题的顿悟、理解和深化。(2)互动与建构的教学过程。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将学习过程描述为两种互动的建构类型,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建构;个体与自身的互动建构。(3)“去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反对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不主张教师的权威和教学控制,主张教师的部分教学作用计算机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转化智慧”,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生态圈中的“管理员”。(4)对话与阐释的教学方法。对话的含义是,对话既是课程又是教学方法,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而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学对话的结构是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交流特征开始的。教学对话的要求包括,对话是思想和语言的交流;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表达又要学会倾听;对话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尊重、理解人性;要鼓励学生与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社会学的文本进行对话;对话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阐释”在指教师在教学中只做解释不做判断和结论;在教学中追求师生自由、创造性和理解性。(5)过程与主体教学评价取向。主张采用档案袋和自传式的评价方法。
上面我列举关于教学理念的几种主要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理念进行了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理念就是属于认识范畴,是人们对教学对象的反映,是由教学环境决定的,但由反作用于教学环境,对教学环境起一定作用的一种思想和观念。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虽然不同,教学理念应该从属于教育理念,但是,由于两者的性质是相同的,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两者两者在使用时区分并不是很明显。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些理论中,包括宏观的理论、中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理论。宏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人生的根本指南;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哲学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进行“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宏观理论基础。中观的理论主要是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这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的理论是我们研究“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中观理论。微观的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传播学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等具体的科学理论。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理念,是从国家对这门课程总体要求上的宏观的理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按照国家对这门课程总体要求上的宏观的理念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的时候,在具体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要把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某些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或者学科的理论,把某种理论具体化、实践化。案例一:在我指导的“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教学设计时,就规定活动主要是在以下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体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第一,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第二,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丧失这一点,不可能有本真的自主学习。简单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无目的的活动,无积极地发展思维方式,无情感的参与,不是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是基本前提。
第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自觉的学习,它涉及学生的元认知过程和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主反思和自我调节。
第四、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这种转变,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也转出了原来处于压抑状态时的那种不能自己决定、自己判断的智慧。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第五、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要求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和别人,自主独立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六、自主学习的异步性。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5、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与竞争学习和个人主义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关于合作学习包含的要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Slavin)教授的三因素理论,加拿大合作学习研究专家库埃豪(Coelho,E.)教授的四因素理论和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的五因素理论较有代表性。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是约翰逊兄弟的五因素理论。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合作学习方法都包含五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为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指学生们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负责,只有小组取得成功,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二为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e interaction),指学生们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完成任务、得到结论而付出努力;三为个体和小组责任(individual and group accountability),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都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四为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指学生的社交及合作技能;五为小组自加工(group processing),指小组自我反省自身的运作情况,定期进行评价。
在实践中,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应关注:(1)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3~5人为宜;(2)小组成员间在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应尽量保持异质性,以促进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3)学习内容的难度要适合,不宜太过简单;(4)明确合作的规则,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清楚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能够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5)奖励要以小组为单位。
6、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形态。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说,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对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于:(1)问题性。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展开。(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是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既指研究空间和所运用的资源不局限于学校以内,也指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一个学科内,学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途径开展学习。(4)主体性。研究性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某一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主要责任。(5)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多大的突破或发展,其重点在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它所要追求的结果。
案例二:采荷中学的唐宇红在《基于“教育系统设计论”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一文中,在设计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贯彻如下设计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综合实践活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搭建平台,促进知识技能自主建构。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帮助学生从根植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促进道德规范自律内化。
3、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社区中,学生和他生活的社区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生在体验科学精神中不断成长,在感悟人文关怀中不断成熟,在评价自我中不断完善,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体现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学生自主融入社会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和管理者。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实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在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的和谐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教师的价值体现,是遵循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发展”理念的具体行为。以教师发展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本文只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研究方面,仅有的一点初步收获,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希望有志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同行们共同努力,使我们国家开设的这门课程实验取得更大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方案】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方案07-02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06-12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07-19
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06-01
综合实践活动考查方案09-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设计10-14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6-15
综合实践活动的企划方案07-10
小学《春联》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