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精选10篇)
根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差别收费政策的通知》(粤发改价格[2015]492号),我省排污费征收政策调整如下:
一、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
(一)污水中的五项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铅、汞、铬、镉、类金属砷)排污费征收标准,每污染当量由0.7元提高至1.4元。
(二)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因子,仍执行现行征收标准,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按每污染当量1.2元征收,化学需氧量、氨氮按每污染当量1.4元征收。
(三)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以及其他废气、污水中其他污染因子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暂不调整,仍按现行标准征收。
(四)在每一污水排放口,对五项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均须征收排污费;对其他污染因子按照污染当量数由多到少排序,最多不超过3项污染物征收排污费。在每一废气排放口,对所有污染因子按污染当量数由多到少排序,最多不超过3项污染因子征收排污费。
二、实行差别收费政策
调整现行差别排污收费政策范围及计征方法,进一步促
使企业自觉减少污染物排放。
(一)对全省范围内应缴纳排污费的排污者,其排放的所有收费的污染因子均实行差别排污费征收政策。
(二)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值高于国家或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或者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的,按污染因子排污收费标准加一倍征收排污费。
(三)同时存在第(二)款规定两种情况的,按排污收费标准加二倍征收排污费。
(四)企业生产工艺装备或产品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规定淘汰类的,按排污收费标准加一倍征收排污费。
(五)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值低于国家或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50%以上的,按污染因子排污收费标准减半征收排污费。
(六)有关超标、超总量、属于淘汰类生产工艺装备或产品产生的污染因子排放量,按污染因子排污收费标准加一倍征收排污费,应分别计算。
根据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和环保厅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调整我省排污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从2015年7月1日起, 河南省开始执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
新的标准突出了差异化的征收政策, 差异化征收因子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企业污染物浓度值高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的, 超标部分按调整后排污费征收标准加1倍标准征收;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企业, 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总量指标的, 超标部分按照调整后排污标准加1倍征收;同时存在污染排放浓度值超标和污染排放超过总量指标两种情况的, 加2倍征收排污费;企业生产工艺装备或产品属于《产品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修正) 》规定的淘汰类的, 也按照调整后标准加1倍征收排污费。 (摘自中国建材数字报网)
编辑点评:时隔8年半,江苏省再次通过加大价格杠杆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奏响了“十三五”建设美丽宜居新江苏的前奏曲。而且为了和高标准的惩罚性征收形成配套,江苏省还特别强调实施差别化的排污费收费政策,对治污效果较好的企业执行较低的征收标准,但对排污超过限值或超过排放总量指标以及拥有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的企业,则按标准加收一倍排污费。
无独有偶,广东省于2015年8月17日也发布过通知,从2016年1月1日起,对5项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均提高一倍,征收的污染物从不超过3项提高到5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正逐步统一排放标准,共同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越来越多的省市加快了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
排污费征收依据、标准及程序
排污收费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排污单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为严格全市排污费征收工作管理,规范排污收费行为,确保依法、足额、公正征收排污费,依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69号令)、国务院部门规章、省市相关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排污收费依据
(一)排污收费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
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六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排污收费法规
6、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69号令)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第284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一款
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8、《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缴纳排污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9、《南京市水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缴纳污水排污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须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10、《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九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三)排污收费规章
11、《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第31号令)
12、《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第17号令)
13、《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财综[2003]43号)
14、《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64号)
15、《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187号)
16、《关于排污费收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保总局财建[2003]284号)
17、《关于做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103号)
(四)排污收费规范性文件
18、《关于贯彻执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环保厅、经贸委苏价费[2003]197号)
19、《关于印发〈江苏省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江苏省财政厅、环保厅、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苏财建[2003]44号)
20、《关于排污费收缴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江苏省财政厅、环保厅、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财政部驻苏办苏财建[2003]73号)
21、《关于执行〈排污费收缴实施办法〉的通知》(南京市环保局、财政局宁环发[2003]89号)
22、《关于执行〈排污费收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南京市环保局、财政局宁环发[2003]39号)
23、《关于转发〈关于贯彻执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南京市物价局、财政局、环保局、经委宁价费[2003]253号)
24、《关于转发省环保局〈关于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南京市环保局宁环发[2000]99号)
25、《关于征收建筑施工噪声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南京市环保局宁环发[2000]167号)
26、《关于转发省财政厅、省环保局〈关于加强开发区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南京市环保局、财政局宁环发[1999]188号、宁财综[1999]885号)
27、《转发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关于公布涉及建筑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项目的通知》(南京市财政局、物价局、建委、建工局宁财综[2004]210号)
28、《关于执行〈南京市小型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废水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参数〉的通知》(南京市环保局宁环发[2003]121号)
二、排污收费项目及其执行标准
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现已开征的排污费项目有:污水排污费和污水超标准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等。
(一)污水排污费和污水超标准排污费
1、收费标准:依据《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国发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第三十一号令)和《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省物价局、财政厅、环保厅、经贸委苏价费[2007]206号、苏财综[2007]40号)的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污水实行总量收费,其收费标准为:0.9元/污染当量
2、适用排放标准:按有行业标准执行行业标准,无行业标准执行综合排放标准(现行标准参见附件一)的原则执行。
(二)废气排污费
1、收费标准:依据《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国发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第三十一号令)和《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省物价局、财政厅、环保厅、经贸委苏价费[2007]206号、苏财综[2007]40号)的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对废气实行总量收费,其收费标准为:1.2元/污染当量。
2、适用排放标准:按有行业标准执行行业标准,无行业标准执行综合排放标准(现行标准参见附件一)的原则执行。
(三)噪声超标排污费
1、收费标准:依据《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国发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第三十一号令)的规定,按照超标分贝数对噪声计征超标排污费,其收费标准如下:超标分贝数 3
8收费标准(元/月)
350 440
550
700
880
1100
1400
1760超标分贝数
16及 16以上费标准(元/月)
2200
2800
3520
4400
5600
7040 8800
(2002年5月15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2002年5月15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7号公布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城市污水处理 第四章 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
第五章 防止地表水污染
第六章 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的河流、湖泊、沟渠、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采取措施,提高水环境质量。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市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计划、经济、规划、水利、市政管理、国土房管、卫生、农业、公安、工商、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特点,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本市鼓励开展水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提高水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水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普及水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六条 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向水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治理的责任。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本办法,履行保护水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
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本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使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市水环境状况,确定水环境功能区划,制定本市水污染防治规划。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行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在开发、利用和调节水资源时,应当统筹兼顾,维护水体的合理流量、合理水位和自然净化能力。
第十一条 本市对工业和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活动产生的水污染实行全面防治。在水环境质量达标之前,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第十二条 本市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对重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和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市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和计划,确定总量控制区域、水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总量、需要削减的排污量及削减时限。对符合要求的排污单位依法发放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
实施总量控制的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水污染物削减任务。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建设项目中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四条 本市严格控制新建电镀、采矿、冶炼、酿造、印染、化学工业等项目;禁止新建制革、炼焦、化肥、农药、染料、造纸制浆等严重污染水体的项目。
第十五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排放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的技术资料。
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前15日内,向原申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第十六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保证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水污染物的生产、经营设施加强管理,保证其正常使用,防止水污染物的非正常排放。
重点污染源单位必须按照要求设置排污口,安装连续自动监测水质水量的设备,并保证其正常使用。
第十七条 含有重金属、病原体和难以实现生物降解的废水,不得稀释排放,必须按照规定单独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第十八条 对水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不能稳定达标或者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本办法规定的限期治理,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后,制发限期治理通知书。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治理计划,定期报告治理进度,并按照规定期限完成治理任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限期治理的项目进行检查和验收。
第十九条 因事故、汛期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停止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向可能受到水污染危害和损害的单位和人员通报,并及时向环境保护、水利等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立即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水污染事故可能影响的区域进行监测,并组织相关单位及时协助发生事故的单位妥善处理。
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第二十条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依法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二十一条 本市实行水环境质量公报制度。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水利、市政管理、卫生、国土房管、供水等部门进行监测,并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布水环境质量公报。
第三章 城市污水处理
第二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城市污水排除与处理规划和实施计划,并按照规定时限组织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
小城镇建设应当同步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
第二十三条 本市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资建设、运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第二十四条 在城市污水管网覆盖地区,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污水管线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已投入使用的项目未按照规定配套建设污水管线的,排污单位应当及时补建。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污水管网未覆盖地区,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旅游度假区、工业区、畜禽养殖小区等,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同步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已建成的居住区、旅游度假区、工业区、畜禽养殖小区等,有关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第二十六条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转,保证出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受纳水体功能的要求,逐步在污水处理中增加有效的除磷、脱氮工艺。
第二十七条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排污口必须按照规定设置。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排污口应当安装连续自动监测水质水量的设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保证其正常使用。
第二十八条 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保证排放的污水不影响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所排放的污水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的,该单位应当及时将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告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第四章 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
第二十九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加强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本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
本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应当设有明显标志。
第三十一条 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改变原有建筑物的用途。禁止从事一切污染或者可能污染水源的行为。
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扩建、改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新建畜禽养殖场;
(三)改变原有建筑物用途,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水污染物的。
第三十二条 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水上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体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 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实行以下控制措施:
(一)严格控制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二)限制和逐步取消网箱、围网养鱼;
(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
(四)严格控制装载油类、粪便、有毒有害等物质的车辆驶入。
第三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本行政区域的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包括核心区、防护区和其他等级的保护区。核心区应当设有明显标志。
第三十五条 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建设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核心区内,禁止建设除取水构筑物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禁止从事一切污染或者可能污染水源的行为。
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防护区内,未经批准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新建加油站等贮存液体化工原料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地下工程设施;
(二)新建渗坑、渗井、污水渠道、垃圾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转运、堆放场所;
(三)新建、扩建、改建电镀、采矿、冶炼、酿造、印染、化学工业以及畜禽养殖场等排放污水的项目;
(四)新建高尔夫球场等场所。
第三十六条 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挖砂、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危害地下水源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防护区内,现有的污染水源或者可能污染水源的排污单位,应当搬迁或者限期治理。
现有的油库、垃圾填埋场、有毒有害废物源的经营管理单位,必须制定应急事故处理方案,配套建设观测井,并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监测报告。
第三十八条 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或者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措施,包括责令有关排污单位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五章 防止地表水污染
第三十九条 直接向地表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四十条 禁止向雨水管线或者已经建成污水截流管网的河段、湖泊直接排放污水。
第四十一条 在二、三类功能水体内航行的船舶不得使用油类或者其他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的能源,不得向水体排放废水、倾倒垃圾等废弃物。
第四十二条 从事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热废水污染水环境。
第四十三条 本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应当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养殖规模。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应当远离水源保护区和城镇居民区。
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及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六章 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四十四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植树造林等有效措施涵养水源。
城市绿地建设、河道砌衬和非道路覆盖等,应当兼顾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循环。
第四十五条 对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质恶化,不宜继续开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报告。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停止或者限制开采地下水。
第四十六条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在砂石坑、窑坑、滩地等低洼地倾倒、存贮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第四十七条 禁止将未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的有毒有害废物和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物直接埋入地下。
第四十八条 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污染地下水源。
第四十九条 禁止一切单位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以及漫流等方式排放、倾倒污水。
第五十条 建设、使用垃圾填埋场和输送、贮存液体化学原料、油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地下工程设施的单位,必须采取防止渗漏的有效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颁发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拒报或者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和第二十七条规定,重点污染源单位、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未按照要求设置排污口,未安装连续自动监测水质水量的设备,未能保证其正常使用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建设、使用垃圾填埋场和输送、贮存液体化学原料、油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地下工程设施的单位,未采取防止渗漏的有效措施的。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排污单位故意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未正常使用生产、经营设施,导致污染物非正常排放,严重污染水环境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未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导致出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直接向地表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排放标准,严重污染水环境的。
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将含有重金属、病原体和难以实现生物降解的废水稀释排放,或者未按照规定单独处理达标后排放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四十条规定,向雨水管线或者已建成污水截流管网的河段、湖泊直接排放污水,严重污染水环境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在二、三类功能水体内航行的船舶使用油类或者其他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的能源的,以及向水体排放废水、倾倒垃圾等废弃物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以及漫流等方式排放、倾倒污水的。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不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或者超标准排污费的,除追缴排污费或者超标准排污费及滞纳金外,可以处应缴数额50%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违反第二款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向水体排放污水的建设项目、新建畜禽养殖场、改变原有建筑物用途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水污染物的,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水上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体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拆除相关设施。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擅自从事项目建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从事挖砂、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严重危害地下水源行为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损害面积每平方米5元至15元处以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在砂石坑、窑坑、滩地等低洼地倾倒、存贮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清除污染,可以处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擅自将未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的有毒有害废物和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物直接埋入地下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土地使用单位或者其他责任单位清除污染,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除按照国家规定征收两倍以上的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或者责令其停业或者关闭。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处以直接损失20%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处以直接损失30%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100万元。
第六十五条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给予警告,可以处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 负责保护、监督水环境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排放水污染物的个体工商户,适用本办法关于排污单位的规定。
一、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是2003年1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同年, 国家相继出台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 使排污收费制度进一步完善。
(1) 征收标准。将原来的超标收费改变为排污即收费和超标就加倍收费并行, 将单一浓度收费改变为浓度与总量相结合收费, 将单因子收费改变为多因子收费, 将低收费标准改变为补偿治理成本的目标收费。
(2) 征收对象。排污费的征收对象不仅限于企事业单位, 而是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一切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即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缴纳排污费的义务。
(3) 使用范围。根据收费体制的改变, 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 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且必须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项目的污染治理。
二、当前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1. 排污费征收标准偏低且不规范
(1) 征收标准偏低。按照现在执行的征收标准所征收的排污费远远低于与其对应的排放污染物的治理成本, 造成执法现实中存在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奇怪现象。
(2) 随意征收。排污费应根据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 进行核定征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存在排污费核定程序不规范问题, 导致人情收费、协议收费、硬性收费等非正常现象。
(3) 少征、漏征。由于规模以上企业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大、收费额度大等特点, 收费人员愿意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规模以上企业的污染收费上;小规模企业和畜禽养殖业的数量多、行业多、收费低、难度大, 收费人员不愿意去征收, 导致少征、漏征的现象存在。
(4) 以罚代收。由于罚没款、监测费等收入财政返还比例高, 且使用范围宽, 环保部门受利益的驱使, 以罚代收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 在某项调查中, 一正常生产且排放废水污染物的工业企业 (其污水没有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在某个年度内没有缴纳排污费记录, 而罚款单的额度却高达几十万。
2. 排污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1) 排污费上缴不及时。环保部门不能够及时将收缴的排污费上缴国库的现象普遍存在。单位设置“过渡专户”, 将排污费收入先缴入“过渡专户”, 集中年底上缴国库;个人采用现金方式征收, 并以私人名义存入个人账户, 长时间滞留排污费。
(2) 专项资金核算不够规范。有的环保部门排污费专项资金使用会计科目不准、核算不细、项目不清;资金来源、资金项目未单独分开列账, 而是与其他经费混合核算, 不能分清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数额和使用项目。
3. 排污费资金使用存在缺陷
(1) 挤占挪用。在基层环保部门, 由于经费没能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存在挤占挪用排污费专项资金的现象。如用于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甚至用于发放人员工资、补助办公经费等现象。
(2) 坐收坐支。有的县 (市、区) 在完成年度排污费预算任务后, 超额征收部分进行“体外循环”, 或用于抵扣明年的任务, 存在坐收坐支排污费的现象。
(3) 效益不佳。“重资金, 轻项目”的现象普遍存在。争取资金时, 想法设法让资金到手, 待资金下拨后, 却迟迟落实不到项目建设上, 致使资金闲置, 未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如用于县级监测站业务用房建设的资金, 有的县按时完成建设并竣工验收, 而有的却以种种理由未动工建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 规范执法行为, 做到依法、全面、足额征收
(1) 依法征收。严格按照排污申报、审核、核定、计算、征收与缴纳的法定程序, 征收排污费。特别是污染物的排放量, 要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监督性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数据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计算, 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 确定排污者应缴纳的排污费数额, 做到收费有理有据。
(2) 拓宽征收面。《条例》明确要求, “排污即收费, 超标就加倍”的收费政策。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污染轻重, 只要排放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危害, 都要缴纳排污费。包括畜禽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也要按照《条例》的要求, 做到应收尽收, 从而杜绝漏征、少征排污费的现象。
(3) 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一方面监察人员本身要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另一方面执法装备要从通讯、车辆、取证等方面配齐, 从而建设一支快速、高效、准确、有力的执法队伍。
2. 加强财政预算, 提高经费保障
(1) 财政部门要根据环保机构的实际工作需要, 结合当前环保部门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将环保部门的行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使人员经费以及必要的办公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得到落实, 确保机构正常运转, 解决“吃”排污费的问题。
(2) 中央、省、市环保部门加大基层环保部门的自身能力建设资金投入, 对购置必要的监测仪器和执法设备所需资金予以保障。克服基层环保部门自身能力建设中的经费不足, 从而解决坐支、挪用排污费专项资金的问题。
3. 规范资金管理, 确保发挥效益
(1) 逐步规范排污费资金管理, 落实预决算制度,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环保部门要按照规定及时将排污费上缴国库;财政部门要将排污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实行专款专用, 从而杜绝排污费资金被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的现象。
(2) 环保部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申报环保项目, 建立项目库, 加强项目安排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并对使用排污费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建立档案、登记台账, 做好跟踪服务, 以便更好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 进一步提高排污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切实发挥资金效用。
4. 部门各司其职, 强化监督职能
(1) 财政部门要对排污费专项资金拨付项目建设单位加强财务监督, 规范财务管理, 同时要制定和完善一个切实可行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2) 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排污费资金专项审计, 重点检查排污费专项资金是否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如果发现问题, 及时予以纠正, 保证资金的使用规范。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为了进一步实现排污费的规范化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从而实现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排污者;规范;标准化
一、一般管理要求
(1)环境管理规范。企业要建立全面、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分管环保工作的负责人、环保工作机构和环保管理人员,建立环保工作培训、考核制度,定期对本企业员工实施环保业务培训与考核。企业厂容厂貌整洁,标识标牌清楚,现场无明显滴、漏、跑、冒,环保工作档案完备,按规定公开企业环保信息。
(2)环评制度执行要求。每一个建设项目均要依法履行环评手续,环评及批复文件齐全;每一个项目的建设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等符合环评及批复要求。
(3)“三同时”制度执行要求。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其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或者运行;建设项目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必须经环保部门批准,申请及其批准文件齐全;建设项目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每一个项目均应通过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后才能投入正式运行,且资料齐全。
(4)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要求。按规定和规范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与环保部门联网上传数据,通过环保部门验收,验收文件齐全;按规范确保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并建立运行台账(或记录);经环保部门季度比对监测合格;按规范对自动监控设施进行维护并制作自检报告,报告内容符合规范要求;按规定向社会公示自行监测结果。
(5)排污管路和排污口规范化建设要求。按规范设立排污口及标识牌;厂区雨污全面分流到位;污水、雨水、废气等管路标识清楚,地表管路用规定颜色区分并标识走向,地下管路在其上地面用规定颜色标注区分并标识走向。
(6)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要求。排放污染物,必须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持证排污单位必须每年向颁证机关申请对《排污许可证》的年度信息进行核查;应按允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浓度、排放总量及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等排放污染物。
(7)排污申报与排污收费缴纳制度执行要求。应按规定的时限向环保部门履行年度申报、季度申报、变更申报或其他规定的专项申报;应如实全面申报产生、处置、排放各类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排放方式和去向等情况;根据规定每月或每季度向环保部门交纳排污费或者超标排污费。
(8)总量减排工作要求。按时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9)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根据环保部门要求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按时完成审核评估和验收工作。
(10)环境应急工作要求。按规定制定、编修环境应急预案并向环保部门上报备案应急预案;按规定配备应急专门机构、人员、设施、装备及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并向环保部门报送资料。
(11)将企业年度环保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开;未因环境污染问题被群众举报、投诉。
(12)行业整顿及环保守法要求。根据国家和地方要求,落实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按期完成强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与产品任务的要求;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未因环境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
二、企业对危险废物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求
(1)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责任执行要求。以规范的文件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明确责任人,具体落实责任到人。
(2)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执行要求。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按规范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按规范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3)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执行要求。制定危险废物管理年度计划并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内容有重大改变的,应及时申报。
(4)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执行要求。如实地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严格完成年度、季度排污申报以及危险废物专项申报;申报事項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变更申报。申报种类包括产生的所有危险废物,申报数量应为特定时间段内实际的产生量、综合利用量、贮存量、转移量、处置量,其来源一般是来源于企业如实记录的危险废物管理台账。
(5)危险废物源头分类管理要求。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收集、贮存;未经安全性处置,不得混合贮存性质不相容的危险废物。
(6)转移联单制度执行要求。在转移危险废物前,向环保部门报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并得到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如实填写转移联单栏目,并加盖公章;转移联单在五年内保存齐全。
(7)经营许可证制度执行要求。与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签订委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合同或协议;转移的危险废物,必须提供或委托给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活动。
(8)应急预案备案执行要求。制定、编修危险废物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将应急预案上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照预案要求每年组织应急演练。
第一条 为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排污单位。第三条 排污费(包括超标准排污费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排污费)由旗、县、市(区)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收。
自治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盟行政公署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辖区内的排污费征收工作。
第四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缴纳排污费;其他排污单位,缴纳采暖锅炉烟尘排污费。
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治理污染、赔偿损失和其他法律责任。
第五条 超标准排污费按国家规定标准征收。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费,按排污口所排工业废水和医院污水量征收,每吨二分钱。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收费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自治区物价、财政部门,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同一排污口排出的污染物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其排污费按收费标准最高的一种征收。
第六条 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单位经过治理,达到排放标准或者排污数量和浓度显著降低的,可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停缴或减缴排污费。经监测部门监测属实,可停征或者减征。没有治理或经过治理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百分之五。
第七条 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加一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
(一)新建、扩建、改建和挖潜、革新、改造的工程项目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二)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
(三)擅自停止运行或者拆除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第八条 排污单位应按照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产生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提供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有关技术资料,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排污单位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排污费金额有争议的,先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数量缴纳排污费,然后向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后的数据为征收排污费的最终依据。征收排污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复核结果办理排污费的补退手续。
第九条 旗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征收排污费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第十条 排污费一个季度结算一次。
排污单位从接到征收排污费通知书之日起,二十日内向指定的金融机构或者单位缴纳排污费。
第十一条 企业缴纳的排污费,可以计入生产成本或流通费用。提高征收标准费、加倍收费及补偿性罚款、滞纳金(简称其他收费)在企业留利中列支。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排污费,先从单位经费包干节余和预算外资金中列支,如有不足,可以从单位行政、事业费中列支。
第十二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季度终了后十日内,将征收的排污费和其他收费如数缴入当地金库,不得拖缴和截留,严禁坐收坐支。
第十三条 排污费收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专项资金管理,用于环境保护支出,终了结余部分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开支。
第十四条 排污费的百分之七十,用于治理污染。其中百分之二十,按照排污单位隶属关系,分别建立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简称专项基金);其余部分,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用于补助缴纳排污费单位的污染源治理。
第十五条 排污费的百分之三十和其他收费,用于建立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基金(简称发展基金)。其中百分之七十五为收费地区的发展基金;其余百分之二十五由旗县(市)上交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上交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为盟级、自治区级发展基金。
第十六条 专项基金和发展基金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重点用于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购置、综合性治理措施等。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行收费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建议当地物价部门颁发《收费许可证》。
第十八条 排污费和其他收费应当按时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每逾期一天加收滞纳金千分之一。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征收排污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自治区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一)拒绝执行污染物申报登记制度或者谎报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的;
(二)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下级专项基金和发展基金的使用实施财务、审计监督。对挤占、挪用专项基金和发展基金以及不按规定征收排污费、坐支排污费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认真查处,有权终止其使用计划的执行,回收基金。并由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议物价部门吊销其《收费许可证》,撤消其收费资格。
第二十二条 征收排污费使用自治区统一印制的《征收排污费收款通知单》、《征收污费收款收据》和《环境保护罚款通知书》。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在征收排污费的实际工作中,对某些行业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收费办法,造成收费不均衡,使收费工作难以执行,甚至存在“协商收费、人情收费”现象,为规范收费行为,使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缴纳同等排污费,确保排污费“应收尽收”,实现“阳光收费”这一目标,制定本操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二、征收要求
1.局成立排污费测算、核定领导小组,对我市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制定量化排污收费指标。对经领导小组确定的收费标准,必须严格按标准征收,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
2、对已量化制定排污收费标准的行业,在排污申报过程中,除按规定填写申报表必要内容外,还必须将量化计算排污费的特征值进行详细申报。
3、对未按行业收费的其他单位,仍按原收费标准进行征收。
为促进挥发性有机物(以下简称VOCs)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69号令)、《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财税〔〕71号)、《关于制定石油化工及包装印刷等试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2185号)、《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京政发〔2013〕27号)、《关于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标准的通知》(京发改〔2015〕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一、征收范围及计费办法
自10月1日起,对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印刷、家具制造5个行业的排污单位开征VOCs排污费。对上述行业排污单位每一排放口排放的VOCs均征收排污费,不受“对污染当量数前三项污染物征收排污费”的限制,同时不再对大气污染物中单项有机物征收排污费。征收VOCs排污费的具体细分行业类别及代码如下:
1.石油化工行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C2511)、有机化学原料制造(C2614)、初级形态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C2651)、合成橡胶制造(C2652)、合成纤维单(聚合)体制造(C2653)、涂料制造(C2641)、油墨及类似产品制造(C2642)、涉及汽油、柴油等挥发性有机液体化学品的仓储业(G5990);
2.汽车制造行业:汽车整车制造(C3610)、改装汽车制造(C3620);
3.电子行业:通信终端设备制造(C3922)、集成电路制造(C3963)、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C3969)、印制电路板制造(C3972);
4.印刷行业:书、报刊印刷(C2311)、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C2319);
5.家具制造行业:木质家具制造(2110)。
凡从事上述行业活动并排放VOCs的排污单位、个体工商户,均需缴纳VOCs排污费。收费额为收费时段内排污单位VOCs的排放量与当期所执行收费标准的乘积。收费时段执行现行排污收费办法按月或按季征收。具体计费办法如下:
排污费=排放量×收费标准
二、排放量核算
一般采用产污系数法核算VOCs排放量。核算公式如下:
式中:n指排污单位的原料或产品种类;
Ai指排污单位第i种类原料或产品的活动水平信息;
Fi指排污单位第i种类原料或产品所对应的产污系数;
E集气指排污单位VOCs收集设备的集气效率;
E治理指排污单位VOCs治理设备的治理效率。
产污系数参见附件1,集气效率参见附件2,治理效率参见附件3,排放申报登记表(产污系数法)参见附件4。对于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监测规范、资料齐全的排污单位可采用其它核算方法进行比对核算,所得结果亦可作为申报依据(需提供详细核算信息,信息不全者视为无效),其它核算方法和使用条件参见附件5,相关排放申报登记表见附件6和附件7。
三、收费标准
基本收费标准为20元/公斤。为进一步鼓励排污单位积极开展VOCs污染深度治理,根据排污单位VOCs污染控制措施情况,实行阶梯式差别化收费标准:
1.环保“领跑者”减半。以VOCs污染防治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排放浓度低于本市排放限值的50%(含50%),且当月未因污染环境受到环保部门处罚的,收费标准为10元/公斤。
2.环保违法者加倍。存在未安装废气治理设施、废气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VOCs排放超过本市标准等环境污染行为的,收费标准为40元/公斤。
3.其他情况执行基本收费标准20元/公斤。
四、申报与核定
1.VOCs纳入北京市已有的排污申报体系进行申报。排污单位按月或按季填写相应的排污申报表,并在每月或每季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向负责其排污费征收管理的环境监察机构申报,同时提供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资料。环境监察机构在收到排污单位的申报表后20个工作日内,结合掌握的情况,对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审核,并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确定排污单位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向排污单位送达《排污核定与排污费缴纳决定书》。依据排污单位是“申报主体、对申报数据负责”的原则,申报数据作为核定排污单位排污费的主要依据。对拒报或者谎报污染物排放事项的排污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VOCs排放量的申报与核定,主要采用产污系数法。对于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监测规范、资料齐全的排污单位,亦可参考附件5所列核算方法进行申报与核定。
3.采用10元/公斤的收费标准进行排污费核算时,排污单位需提供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文件(包括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发改环保部门的评估文件)、排放监测数据(包括监督性监测数据、有资质的社会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符合规定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和相关材料,作为环保部门核定依据。如上述材料未能提供或信息不全,则视为无效。监测数据仅适用于当月的排污费核算。
4.环保部门以排污单位申报资料、日常监察执法记录为主要依据进行排放量核定,必要时可对排污单位开展专项核查,核实相关情况和数据。
五、相关要求
1.做好政策出台的宣贯工作。加强宣传策划工作,强化全社会污染者付费意识、环境损害补偿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深入缴费单位,明确排污单位责任,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督促排污单位加大治污减排力度。
2.加强排污申报登记管理。各区县环保局要加强对排污申报的管理,组织排污单位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按规定申报排污信息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加强排污核定工作。各区县环保局要加强对排污单位排污情况的核定工作,特别要加强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
4.进一步提高排污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环保监察队伍建设,强化对所有排污单位的收费管理及收费情况稽查、考核,做到排污费应收尽收。加大环保计量检测装置技术、设备投入,强化监测技术手段,严格核定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量。
5.认真执行排污收费政策。严格按照差别化的收费标准征收排污费,鼓励排污单位深化污染治理和强化环保管理。
6.加强排污费收支管理。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征收的排污费,必须全额上缴各级国库,不得坐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使用排污费,提高排污费征收使用效率。
7.加强对排污收费工作的稽查。我局将不定期组成联合监督检查组,对各区县排污收费和使用情况进行稽查,对各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费核定缴纳情况进行抽查。对未按规定执行或在执行过程中故意弄虚作假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8.密切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关注政策的实施情况和社会反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总结报送政策的实施情况。
附件1:主要行业VOCs产污系数表
附件2:不同情况下的集气效率
附件3:VOCs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状况的去除效率
附件4:产污系数法VOCs排放申报登记表
附件5:VOCS排放量对比核算方法
附件6:物料衡算法VOCs排放量核算申报表
【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推荐阅读:
排污费征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07-16
排污口调查09-25
入河排污口技术06-08
申办排污许可证申请书09-26
城管局整治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总结06-15
大同市二氧化硫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12-14
《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陕西省实施细则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