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思想道德示范校(共8篇)
黄知港家长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随着当今社会环境因素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环境的良莠对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的孩子正处于思想和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以身作则,怎样引导他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健康快乐的成长呢?下面是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几点体会:
一、以幸福家庭为基础,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从小孩子一岁以后,我们便不断的教孩子识字,教他对人的称呼,进而教他要听话,什么能学,什么不能学等等。这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开始,至于往下一步教孩子什么,如何教,怎么教,有什么要求等,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方法,但总的有一条是相同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孩子听话,聪明活泼,并能出人头地,这就是天下父母心!我们家也是如此,我们一开始便对孩子寄予殷切的希望。
我们要想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就要给孩子有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感。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孩子的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家庭和谐温馨的气氛会增加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更有利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在孩子面前闹矛盾或发生争执,那就会给孩子留下不愉快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过去我们夫妻之间有闹过几次矛盾,虽然我们在孩子面前没有吵闹,我们的冷暴力矛盾在孩子尚小不懂事的时候,他还感觉不出什么情况,但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和懂事,我们有时发生的冷暴力矛盾慢慢的被孩子察觉,夫妻之间的相互冷落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由于怕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以后我们夫妻之间遇到不愉快的矛盾,都尽量控制各自的情绪,把冷暴力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长的作用,这说明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积极诱导,凡是要求孩子做到 1的,我们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为了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从不逼迫他学习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决不抑制孩子对他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学习热情。自从小学开始,校内外每周都举办不少的兴趣班,我们没有逼迫他去学这学那,在小学阶段,他自己只选择了学英语和篮球活动,还有他业余时间比较喜欢的书法和绘画从小学开始到小学毕业从未间断过学习,我们都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他去学。上初中以后,学习的科目明显增多了,学习的压力也增大了,我们因此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他对各科目的学习,力争全面发展,决不盲目的干涉。现在,只要放学一回家,他都自觉的到他自己的房间去学习做作业,从不用家长的催促。有时候节假日我们在外面有应酬、回老家过节或去赴婚宴等活动,他宁可自己在家看书做作业,也不跟我们去参加这些活动。相反,有时候我们反而还逼迫他从学习中抽空出来活动身体,或跟我们出去走走,或出去打打球等进行一些锻炼活动。总之,幸福家庭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据,培养具有健康向上、健全人格的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儿童,不只是体质健康,从内部来说,应该各项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常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从对外关系来讲,应该能够适应周围环境,有人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的人际关系水平。我们平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例,以身作则,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孩子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自从入幼儿园开始,我们就鼓励他融入到孩子们中去,与小朋友结交朋友,尊敬老师,关心同学,有困难互相帮助,小朋友打架或自己被人打时自己不能还手,要及时报告老师,遇到挫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等,这些我们都叫孩子铭记心上,孩子都能记住并能遵照执行,上到小学中学后也是如此。特别强调要求他与同学之间不能打架或被其他人打了以后不能还手,这个他都能坚持做到。遇到挫折或者被老师批评,孩子心理受委屈,不管是对是错,我们都没有责怪他,没有一意的护着孩子,而是循循善诱导他,帮他分析找出原因,该他道歉的就叫他去跟老师跟同学道歉;就是他没有错,被批评受了委
屈,我们也没有去向学校告状,也没有去责怪人家。记得孩子在读小学期间,有两次被老师误解,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他一边哭着解释,一边与老师顶嘴辩解,尽管不是他的错误行为,也不是他的责任,后来也有其他老师出来帮证明不是他,我们并没有为此护着孩子,也没有为此去责怪同学和老师,而是诱导孩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孩子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也会经历各种冲突、问题、矛盾和困扰,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时,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必须首先学会及时调节心理状态,应付各种困扰;其次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干预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困难,坚强应对困难,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会预测孩子即将遇到的障碍,及时调解孩子的不良情绪,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促进孩子健康向上、人格健全发展。
三、发挥榜样的作用,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是家庭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的道德行为必然成为孩子模仿的首选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着力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有意识地将道德品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家庭教育之中,对孩子的道德行为评价要有坚持性,从自身做起,前后一致地做榜样,为孩子创设道德情境,提供明确具体的道德行为要求,让孩子持之以恒,及时纠错,适时的运用表扬和批评,促进孩子品德的发展,培养孩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以至到了中学后孩子还把那些良好的品德行为还一直坚持下来。他不管在学校里还是行走在外面路上或街道上,喉咙有痰都吐在卫生纸上,手上的垃圾一直拿在手上直到走到垃圾箱才丢掉。在学校里或在其他地方见到认识的老师和长辈都很有礼貌去打招呼。现在我们叫他到菜市场去买青菜,他看到那些老弱菜农担菜来卖,即使卖的价钱比旁边还贵,他还是买那些老弱菜农卖的菜,他回来跟我们说看到那么老的菜农还担着菜出来摆卖,觉得很可怜的。即使他买的菜付高了价钱,我们还是赞许他,表扬他这样的品德。还有,孩子妈妈在家吃饭的时候说在学校旁边的菜市场有一个残疾人卖的菜比其他人的贵,但菜的品种质量比其他人的要好,几次从他那里买回来的菜都比较好吃,这时孩子才说他放学路过他那里的时候,有几次正好碰到那个残疾人摆卖收摊时都主动去帮他搬东西。这些看似小事,但这样的品德已经逐渐在孩子身上成长出来。
抗逆力的研究是近年来从一个创新视角对问题未成年人展开的研究。抗逆力,又称恢复力、顺应力、耐受力,是使人从生活压力、创伤、风险、危机中得以摆脱的能力,它可以使人们从负面的生活经验中得以恢复,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1)
抗逆力是从积极的视角挖掘个体的内在潜力,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在种种社会逆境的冲击下,有一些未成年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是抗逆力理论始终相信,对已经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抗逆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孩子再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抗逆力由内在和外在的保护因素组成。内在的保护因素包括正面的个人形象、效能感、乐观的性格、幽默感、利他信念、良好的情绪管理和处理冲突的能力等。外在的保护因素则包括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及社区维持良好的关系的归属感,以上两种因素皆能帮助未成年人对抗及面对社会逆境。(2)
在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抗逆力的培育中,首先应关注的是未成年人效能感的建立,如未成年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的订立,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等。
其次归属感的建立也尤为重要,抗逆力的提升,有赖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支持系统——家庭、朋友、教师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是因为与社会支持系统失去联系才导致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在大量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个案中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往往是由于种种原因和家庭、老师、同学及社区的关系疏离之后加入了违法犯罪团伙。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团伙中,他们有了成功感、归属感。因此对于已经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抗逆力的恢复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建立他们的归属感,归属感可以让他们知道身边仍有关怀自己的人,就算一个人掉入困境的谷底,也不会走上再次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后是乐观态度的重建。悲观的人容易陷入抑郁的状态中,对家庭、社区、国家的归属感下降,最终失去更高的人生目标。重建乐观态度是培育抗逆力的重要一环,拥有乐观情绪的人,将不再认为逆境中没有出路,不再认为自己的明天完全是“命中注定”,会将逆境看成是暂时的、个别的和外在的,能够乐观和正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乐观情绪的建立可以使未成年人不知不觉地提升了抗逆的能力。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力争做到:
1 发挥未成年劳教人员主体作用,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
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之所以受到批评,主要是因为它忽视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处于“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说教式状态,极大地降低了教育效果。而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则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关注,不再让受教育者盲目地接受和无条件地服从,而更加重视受教育者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张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这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由被动地接受管理和矫治转变为主动维护所管安全的积极力量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使学习者在自己的实践、思考、总结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习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更能增强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是重要的抗逆力因素之一,对提高面对逆境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其次,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培养其集体意识。在课堂中要时刻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其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思想道德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精神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实践,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解决道德命题的选择等问题。
首先,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道德认知。思想道德认知过程是对思想道德知识和思想道德规范的认识与习得过程。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教育者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的,它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自身的感悟而获得的,因此,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历史的标准、现实的方式、真善美的尺度,去洞察历史和把握现实,从而获得面向逆境的自我改变力量。
其次,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道德体验。思想道德教育决不只是一门课程,它是一种人生体验,只能在生活过程中展开,并通过生活过程的体验来进行。体验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将规范化的思想道德知识“显性化”,从而产生现实的思想道德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思想道德体验。
再次,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道德外化。思想道德教育只实现学生的内化是不够的,还必将这些道德规范外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这样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比如,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践行学习道德行为,使学生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作风,在人际交往中引导学生在学会交往、沟通、合作、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生活享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过一种健康的生活、舒适的生活、快乐的生活。
3 注重挫折教育,使未成年劳教人员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首先,课堂教学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渗透的直接途径,许多学科都蕴含着抗逆力教育的因素和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把挫折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并努力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从不利情境中去找寻有利因素。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尝试了挫折教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其次,利用榜样的力量和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挫折教育,以激发未成年劳教人员的抵抗挫折的热情。在具体榜样的感染下,未成年人能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把对抗挫折的热情内化为自己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同时,学生最好的榜样是身边的教师,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正面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热情。
再次,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和实践活动进行挫折教育,以提高未成年人的对抗挫折的水平。未成年人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发生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促发联想,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道理上,而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特别是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如自然环境挫折、社会环境挫折以及个人所遭遇的挫折等,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以达到在挫折中培养未成年劳教人员乐观态度的目的。
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急剧的变化,由于青春期是从依赖性的童年期发育到独立自主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更容易适应不良,产生各种行为问题。笔者所在的未成年劳教所中的劳教人员也不例外地经历了这些。
在教育教学中引入抗逆力的概念,提高未成年劳教人员对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是对在这一特殊的群体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探索和尝试,这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如何从抗逆力的视角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抗逆力,这一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希望能为特殊群体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式,希望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努力,这些生命中已承受太多负担的未成年人,能够重新站在阳光下,和其他普通的孩子们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召路.挫折情境中青少年抗逆力的培育.青年探索,2007.6.
[2]席小华,王韶坡.犯罪少年抗逆力的恢复.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3]霍丽娟“.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道德教育研究.成都: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8.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国《.到2000年以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实施十周年—特别调查(1999——2004).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5.
[5]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思想理论教育,2008.1.
[6]权海军.初中“问题学生”成因个案研究.济南: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8.
[7]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热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8]孟庆男,杨立冬.兰州市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诸因素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7.
[9]李婧华.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长春: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8.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74-01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今社会转型变迁的环境条件,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谈点本人初浅的看法。
1、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奖励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单以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尺,而要同时考察评估一所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大德育考核比重,调动校长、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使德育首位思想深入人心。
2、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对老师通常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胸怀气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品行端正的典范,是正义正气的化身,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老师处事不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言行不一,他们的道德信念就会因此动摇,甚至坍塌,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广大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正面效应。
3、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要引导教师以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要有耐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计划和目标要求,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和学生坐下来,听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师道尊严的影响,职业责任的淡化,拉大了师生距离,隔膜了师生情感,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有心里话不愿和老师讲,对老师的批评教导听不进去,甚至厌烦,以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紧张的师生关系导致部分教师意气用事,言语态度失当,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只有在尊重学生,爱学生的前提下,思想教育才能收到效果。
4、多开展一些寓教于乐有收益性的德育活动。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的确是当代青少年急需补充的营养,但是,仅靠空洞的说教是灌不进去的,即便是灌进去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热爱劳动”,只有在劳动快乐的过程中、劳动光荣的感受中加以培养;“明礼诚信”、“团结友爱”也只有在接人待物的实践中体验到荣誉、尊敬和爱,才能形成一种品质。因此,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没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或艰苦、或快乐、或感动的活动中培养品质,养成道德,体验真理。
5、开设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多数时间里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长此以往便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在缺少必要指导的情况下,家长的各种言行就会内化为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家长学校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载体,是家长补充育儿知识的“加油站”、是了解家庭教育动态的“情报站”、是家长了解社会动态、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教育方法和子女心理状况的“交换站”,有助于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有必要担负起指导和培训家长正确施教的责任,要联系社会、家庭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采取专题讲座、材料宣传、给家长致信、家访、校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主动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监护,提高家长“重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
6、着力加强引导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觉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古人讲做人难在“慎独”。独处的时候处于监督的真空状态,“他律”失效,这时关键就要靠“自律”。未成年人是主体、内因,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不通过未成年人的内因起作用,还是难以从根本上奏效。从未成年人个体角度而言,最好的保护就是“自护”。①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力。②运用多种形式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辩析力。道德辩析力是针对具体社会道德现象的自主辨别的能力。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事例是有距离的。我们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辩论、校园实话实说等,让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通过讨论明荣辩耻,不断提高道德辩析力。③采用各种方式提高未成人道德自律的意志力。知道,关键还要做到。从知到行,是诱惑与反诱惑的斗争过程,知行统一是一个人道德意志力的表现。只有不断锤炼道德意志力,才能真正把知道的变成自觉的行为。为此,我们要锲而不舍地加强养成教育,用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体验教育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自我教育中顿悟,不断增强道德自律的意志力。
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为抓手,从学校实际出发,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自信教育为突破口,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创设适合于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以倡导班级文化为契入口,确立学校文化新品牌,努力开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将从教师本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德育资源教育等几方面来谈谈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些方法措施。
一、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主要作用,学校应该要把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摆在工作第一位,针对当前未成年思想道德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1)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加强学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更应该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第一线应该利用一些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杰出青年等的一些先进事迹来教育我们学校的学生。
(2)定期组织行为规范评比活动,开展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在班级开展文明事迹报告活动,认真做好班级好人好事的记录活动;利用节日板报,宣传栏引导学生的认知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3)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当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的有效途径,大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自立能力、自律能力、合作能力、面对挫折与承受压力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有健康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4)提倡绿色上网,拒绝网瘾。应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是对我们很好的帮助;过分利用甚至沉迷对我们身心健康是有危害的。这一点学校,家长要共同做好双管齐下。
(5)注重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激学校,老师;感恩整个社会。早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的思想习惯。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由此可见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着指引性的作用。一个教师只有自己思想道德过关,才能培养心理健康道德合格的学生。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主要是师德方面加强,我们每周都要开展师德学习。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并举,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情感,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班主任的考核机制,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的班主任队伍。另一方面加强班队干部的培养,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重的作用,以便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利用家庭教育,家校联系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未成年人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多方面的学习,日常生活则主要在家庭环境中。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文明行为、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多种形式,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们努力成为学习型家长,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定期到社会上参加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当地公安部门,法院到学校来做宣传。教育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不懈、持续推进。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评选的前置条件,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成员单位任务分工,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指导协调、任务分工、督促检查和奖惩激励机制。要加强调查研究、大力改进创新,总结推广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搞好未成年人工作,不断丰富内涵,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我社区未成年思想道德工作,星光社区继续发挥“六点钟”学校这一特色,并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未成年思想道德活动,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挖掘社区资源,共同做好宣传活动,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落实,广泛开展各项文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宣传橱窗、横幅等宣传工具向未成年人宣传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活动必要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感受到社区活动的丰富多彩,以此来促进社区工作的开展。
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居民特点,开展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开展居民喜欢的未成年思想道德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居民,利用学生的双假期,开展了各项活动。在寒假期间,社区 “六点钟”学校的为学生们开展了丰富的多彩的暑期活动。例如:冬季组织学生打扫操场上的积雪,同学们忍受着严寒,没有一句怨言。个个表现的都非常好,每个人都非常积极的投入到扫雪活动中,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明白乐于助人的行为。为了鼓励辖区的孩子们到户外多锻炼,社区的工作人员组织辖区15名学生到黑油山公园去滑冰,同学们自由自在、无所顾及的变换着各种姿势,你追我赶,笑声不断。活动结束时,很多孩子都希望有机会社区还组织她们参加类似的活动。为了使辖区的中小学生了解青春期知识,工作人员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在社区二楼党员电教室观看青春期心理健康电教片,通过观看此片,让同学们对生理、心理及心理早熟的原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自己身心的发展有了全面的掌握和认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星光社区组织辖区内学生在社区党务电教室,寒假观看革命电影,从深度、广度上激发学生爱党、颂党的热情,提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的寒假过的丰富多彩。
在3月5日“学雷锋日”,星光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党员、八一小学的学生共50人开展了“老少携手学雷锋”服务活动。同学们一起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随后,所有同学在“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横幅上庄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通过签名,号召同学们将学雷锋的精神真正付诸于每时每刻的行动。“学雷锋”活动也是社区“六点钟”学校每年推出的重点活动。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为了能让他们有一个安全意识,几乎所有的家长认为必须加强对孩子们安全知识的教育。针对这一特点4月24日下午,星光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六点钟学校这有利条件,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把平安带回家”的宣传活动,此活动,让工作人员及家长明白了,安全教育是要常抓不懈的。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7月22日上午8时银河路街道星光社区组织65名学生及居民,在文化小广场观看百年难遇的奇观—日全食。社区学生及喜爱天文想象的居民踊跃报名,在文化广场积极参与观看。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了解日全食这一自然天文现象发生原因,向大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对他们的科学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且也为同学们暑期生活填上了精彩的一页。
三、积累工作经验,今后更好地开展的工作。通过社区未成年思想道德工作,不仅激发了未成年人的热情。把未成年思想道德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促进工作内涵发展,使辖区内的居民拥有一个充实、祥和、安宁的生活环境。“六点钟”学校的孩子们也拥有了一个充实、快乐的环境,并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改善民生、促进社区居民全民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服务,在总结经验不足的同时,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创新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教育方法,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愉快的生活。
星光社区
一、基本情况
**区近三年来,仍在服刑的有90余人,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共21人(户),共有未成年子女23人。其中双浦镇8户10人,文新街道7户7人,转塘街道和灵隐街道各2户2人,西溪街道和**镇各1户1人。23个未成年子女中,男11人,女12人。按年龄段分,6岁以下女4人,男2人共6人;7—13岁女4人,男7人共11人;14—18岁女4人,男2人共6人。7岁以上孩子全部在校读书,没有辍学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极少数未成年人的抚养和生活存在困难。**区因经济比较发达,无论城与郊,居民生活条件一般都较好。但一旦有人服刑,家庭势必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在孩子的抚养和生活上出现相对困难。以上未成年孩子当前的抚养与生活状况,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1)父母一方服刑,而另一方因学历高、单位好,收入稳定,一方服刑对生活虽有影响,但不会发生抚养和生活困难。这样的情况共5户,不到四分之一。(2)住在城郊结合部,原先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要求并不高,经济条件也还可以,父母一方服刑后,另一方基本能承担子女的抚养,应当说生活上虽有困难,但问题不大。这样的情况有10户,约占一半。(3)另有5户中,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抚养子女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将孩子放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其中有两家的祖辈原先经济条件尚可,对孩子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另三家祖辈本身经济条件并不好,无可奈何地承担起孙辈的抚养,勉强维持生活。(4)真正困难的仅1户,女孩聂某父亲服刑后,母亲带着她回安徽老家发生车祸,母亲受伤住院,这一重大变故,使聂某生活发生很大困难,连住房都没有(原在杭居住的房子因其父涉及经济案件被法院查封抵押),现与母亲暂时在安徽老家生活学习。
2、对这些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极需加强。目前,**区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呈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父母另一方负责教育和管理,但由于要工作和生活,他们往往缺少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有的因文化低、无水平、无能力管教孩子,这和那些父母双方共同管教孩子相比,效果要差得多。二是虽由父母另一方来管教孩子,但实际上这一方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管教,自己不问事,而爷爷奶奶往往只管孩子的生活,而对孩子的思想和文化学习管得较少。三是父母一方服刑后,父母又离异,负责对孩子监护的一方无心事管教孩子。四是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遭车祸负伤,无能力管教孩子。如女孩聂某,今年7岁,其父服刑后,其母回安徽老家又遇车祸住院,现无能力照顾聂某的生活和对她的管教。以上说明,这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弄得不好,会产生社会问题。
3、这些未成年人极需心理疏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的群体。这群孩子本来应该是阳光少年,但他们的心灵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被迫罩上了阴影。他们中,有的因看到别人的异样眼光而深深受到刺激,有的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而在同伴中抬不起头,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沉重打击。这些未成年人与其他未成年孩子一样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在我们调查了解过程中,感到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都需要心理关爱,而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有待心理疏导。在校高一学生白某,初二前较开朗,自其父因盗窃入狱后,情绪明显低沉下去,同学间相处也趋低调。今年高一入学后,在班级里很难听到他的声音,老师说他是“听话”、“不违纪也不声响”,这显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另一职高一年级女生袁某,父亲入狱后,父母离异,判给母亲抚养,初中毕业后直升职高。她感到父亲已如此,母亲也不爱她,周围的人不关心她,她很渴望别人能给她以关爱的眼光。这些学生,大多存在自卑、自闭或自尊心过强的心理,在性格上表现出敏感、多疑等特征。调查中发现,这些未成年孩子一般不愿意暴露家庭情况,以至不少班主任根本不知道这些孩子的身世。说明他们都已在精神上造成了心理压力,所以表现出不愿与同学、老师沟通,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等自闭心理,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这种情况尤以初三与高中在读的学生为甚。所以,要关注这一群体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特别要把重点放在初高中这些学生身上。
一、未成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笔者曾以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就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和社会、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等方面,对我市部分地区未成年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热爱祖国、积极向上、诚实守信、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等是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这一主流是健康的,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离主流价值;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情感荒漠化现象开始显现;责任感缺乏;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等等。
二、未成年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追根溯源,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道德教育的偏差、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和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不足。
1. 学校教育的缺失。
表现在:一是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全、过空,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实际,缺乏层次性,与学校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坡度”,致使学生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要求,什么是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二是德育内容失落了人文教育。小学阶段便把“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共产主义理想”等理想道德和人格当作德育的主要内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三是德育方式存在弊端。德育活动规划缺少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能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关注,往往随意性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接受能力和需要,因此效益极小;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很少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四是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现实生活中,教师急于求成,喜欢好成绩,喜欢好学生,当学生成绩很差或教育不听时,教育就显得简单粗暴,甚至不惜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2. 家庭道德教育在观念、方法和言传身教等方面都存在着偏差。
在观念上主要有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重身体、轻心理;重脑力、轻体力等。在方法上多是简单、粗暴的说教,缺乏心灵的沟通等。这些观念和方法违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难以做到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因而不可能收到积极的家教效果。
3. 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校园周边部分网吧、游戏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使不少孩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4. 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不足。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由于身体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出现反差,极易引起青少年学生思想迷失和行为失范,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构建三结合德育网络。
首先,学校要创新德育内容和方法。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避免假、大、空,充实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人文精神认识的内容;要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情育情,以艺育情,以行育情。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要注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助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境界。比如,采取“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向老师、家长请教,到图书馆找资料等,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亲身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德”的含义,体会“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
其次,家长要营造民主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摇篮,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每个孩子的心理都烙有家庭的印记,有这样一段话:生活在批评环境中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责备别人;生活在民主和谐环境中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宽以待人……这就要求家长在关心孩子生活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及时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多注意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品德行为的培养。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忆母亲说:“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个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最后,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媒介环境,发挥媒介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要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媒介节目和内容。对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实行扶持、优惠和奖励,对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者的予以打击和惩治;要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限制未成年人的邮件通讯对象和网上聊天对象,设定能够访问的站点,限定上网时间,对浏览器进行实时监控,拦截网址和过滤内容,可自动升级反黄数据库等。
参考文献
[1]许洪请.认清现状明晰理念从容应对——刍议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3) .
[2]郑永奎.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1, (12) .
[3]张丰.现代学校德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3) .
关键词:孝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传统道德体系逐步瓦解,新的道德体系尚未确立。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一系列新课题。笔者以为,作为儒家传统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发掘、推陈出新。
一、孝道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
长期以来,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强调“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党”为主导的政治化的德育目标,实践证明,这样的目标难以取得应有的德育实效。我们教导未成年人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少有敬爱双亲等贴近人性需求的教育内容,这使得我们的德育不切实际,缺乏根基。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
儒家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经·圣治章》)。子女在接受父母养育和教诲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并由此产生了反哺回报之心,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本性。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造就了人类最基本的孝意识。正如《诗经·小雅·蓼莪》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因此,开启人们最朴素的天性之爱——孝心,培养人们的孝行,并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教以孝,所以孝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那么社会的道德规范就会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良好的道德品质便得以产生。不教孝,其他的美德便无从培养。是故,《孝经·开宗明义》宣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更是强调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总之,“儒家以《孝经》为培养民德伦常的基本教育,而成感化之功能,是以‘教’字从孝。‘教’,就是由孝字而生的。”删儒家的这一德育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社会同样彰显着重要的价值,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由此,将孝道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此外,道德培养有一个由根底到支干、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而孝育也符合德育这一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规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首先,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生命开始,自爱自重,修身向善。这是行孝的第一阶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此,要防止因纵欲而使父母痛心,防止逞凶斗狠而连累父母,防止作奸犯科而使父母受辱等等。其次,要修德学道,增长才能,忠于“事君”。也即移孝于忠,忠君爱民,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甚至于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第二阶段的孝。再次,要立身行道,令父母尽显荣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孝悌为修身之本,以忠恕为处世之方,以仁义为救世之旨。”在家行孝悌,在外行忠恕,就能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境界——仁義之大道。这是行孝的最高阶段。可见,儒家提倡的孝道,以个人自爱自强,入孝出悌,履行做子女的职责,为行孝之“始”;以尽忠职守,服务社会,忠于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为行孝之“中”;以道德教化天下百姓,济世匡时,垂范后世,光宗耀祖,扬名天下,为行孝之“终”。这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的正确途径。因此,只要未成年人从孝敬父母、关爱亲人起始,爱的视野逐步拓展,逐渐升华,就能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
二、未成年人孝道教育的内容
如上所述,孝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孝道毕竟是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本身具有二重性,即人民性和封建性并存,精华和糟粕共生。孝道的糟粕要彻底肃清,孝道的精华也不能抹杀和抛弃。我们在评价传统孝道时,一定要采取历史、辨证的态度,对此有清醒而足够的认识。同时,孝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轨迹。先秦儒家孝道自孔子创立,曾子继承和完善,孟子、荀子等人的进一步补充后,成为儒家最基本的伦理价值信条。到了汉代,由于统治阶层对其加以改造利用并逐渐法律化,其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异,在许多方面甚至背离了先秦儒家的原始初衷。至宋明清时期,孝道在理论上更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的新特点,最终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和后世愚孝的根源。可见,先秦儒家孝道与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异的,故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别认识。我们应该大力发掘和弘扬孝道(特别是先秦孝道)的精华,适应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并以社会主义新孝道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对于新孝道的内涵和构建,学者们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主要观点简单综述如下。肖群忠认为,必须厘清传统之孝与现代之孝的区别,新孝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亲子平等。陈秀鸿认为,新孝道应该: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养亲的合理内核;尊亲敬亲;树立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争光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实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的和谐统一。丁成际认为,新孝道要从三个方面来重塑:第一,“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关系——体现义务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提倡互益性;第二,应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观;第三,营造家庭内部良好的伦理。程向阳认为,孝道内涵应该作适应时代的转化——1从片面强调物质到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重视:赡养老人内涵的转变。2.从专制到民主:代际关系的转变。3.从同一到多元:代际价值观的转变。4.从依附到独立:老人人格类型的转变。5.从血缘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
总的来看,尽管学者们对新孝道内涵和构建的研究着眼点不同,对新孝道具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所有观点皆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新孝道,它都应具有传统孝道的精髓,是传统孝道的回归与升华。
三、未成年人孝道教育的实施
虽然孝的伦理观念具有自然或血缘的基础,孝的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来自人的天性,但作为孝心和孝行相统一的孝道却不是自发产生的,它还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陶冶与锻炼。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孝道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努力实现家庭关系的代际和谐。孝是一种真诚的、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孝”的源泉出自于
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同时,现代亲子关系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均是人格平等。因此,现代新孝道重视基于亲子之间平等的“孝”,强调将子女对父母的“孝”与父母对子女的“慈”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使自身值得“孝”。然而,当前在我国家庭中,家庭关系恶化等代际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无原则地溺爱、“棍棒政策”、放任自由等不当的管教方式,造成未成年人“孝”观念的缺失,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与叛逆心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做到:1、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好未成年人。2、推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一是教育内容要全面。既要注重智力培养与心理健康,又要注重道德教化特别是孝道培养。二是教育方法要科学。即“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三是教育时机要得当。3、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使家庭成员之间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充满温馨亲情。当然,为人父母者更要言传身教,以身示范,通过潜移默化使未成年人形成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
其次,要重新构建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我国基础教育应该吸取古代教育的成功经验,重新构建学校德育中的目标体系。为此,除了要彻底改变“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观念外,还应积极探索传统孝道与当代德育整合的新模式、新思路,把现代孝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开设孝道课程,引导未成年人学习阅读《论语》、《孟子》等古代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吸取孝道精华。同时,要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未成年人最终形成现代孝道观。当前,一些学校围绕“讲孝道”这一主题,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编写《中华传统美德一孝心篇》學习活动文选;要求未成年人读写孝道文章,收集整理孝道名言、诗词、故事;开展孝道演讲比赛、书画比赛;举行孝道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朝晖映夕阳”老少共学共乐的系列文化活动和“我行我孝”——重阳节敬老侍老活动;举办“体验亲情,孝心伴我成长”少先队主题队会、中学生主题团课,以及推荐评选“最佳孝星”等”,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有力推动了各地的孝道教育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第三,要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褒贬功能,加大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对强化未成年人的孝德意识、培养孝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工具,认真宣传遵循孝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人们尊敬父母的自觉意识,使人们逐渐明确尊老爱老的社会意义,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光荣、“啃老”“虐老”可耻的风气。当前,还可以用孝道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达到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目的。二要树立敬老孝亲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未成年人有赶学目标。比如实施以“比孝心、讲孝道、树孝德”为主要内容的“德孝工程”,评选“孝亲敬老之星”等。这些先进典型都是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未成年人真正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三要利用各种健康活泼的文艺表演形式,热情讴歌尊敬父母、照顾老人的好人好事,鞭策谴责违背孝道的不良行为,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把新孝道观念灌输到未成年人的生活之中,鼓励人们正确处理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使尊敬、关心、爱护老人蔚然成风,使孝道由社会规范转化为未成年人的自觉意识。
【未成年思想道德示范校】推荐阅读:
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总结10-09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07-12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06-0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总结07-2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自查报告10-07
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档05-24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09-29
学区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06-0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及打算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