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共12篇)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

书是周一送到的,这两天赶着做实验,但还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看完了。我看书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着书不看完绝对不愿撒手。书是终于看完了,但很是惆怅,说不出的滋味,从心底里怜惜这个女子。书是她一贯的嘲讽口吻,像个冷漠的人,站在云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亲情,看所谓万转千回后的爱情,一切都完全幻灭了,还试图抓住一点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幻灭了其实就是幻灭了,爱玲心里清楚的很,我透过书本看到她嘴角的一丝冷笑。

书名叫做《小团圆》,其实只是一个空心的圆圈,空荡荡地圈住逝去的时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你找不到起点自然也找不到终点。所谓小团圆,是爱玲回首往事三十岁前的盘点,是一场接一场考试之间的噩梦,是从睡梦里醒来的她絮絮叨叨讲给自己的一个故事,本不想给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踌躇很久却也终不忍心销毁,把两难的选择留给后人,她躲在云端吃吃的笑。你们不是总盼着万事都有个大团圆嘛,我偏偏叫它《小团圆》;你以为小团圆就真的是团圆嘛,那只是个镂空的圆圈,什么都没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测的闲人在圆圈外晃悠,试图看看才女笔下的花好月圆,郎情妾意,然后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一说“汉奸之妻,人人可戏”的花边新闻。爱玲,我扭转身为你掬一把热泪,你又是何苦来着,就算是一个人的孤寂,也该咬咬牙挺着,你的笔下自有烟霞,沉香屑里第一炉香的余香还烟雾缭绕,倾城之恋里流苏那低头一笑还没来得及抬起,金锁记里七巧还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轮月亮,你又何苦写这劳什子的小团圆,白白让别人看了笑话。

文风明显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细琢,心里嫌脂粉污了颜面,这一次,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一出场就是浩浩荡荡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让那些看笑话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头高高地昂着,她一贯的姿势。等着那些看笑话的人走开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继续。洋派的母亲很漂亮,但却吝于伸出手拉着女儿一起过街,偶尔手指的触碰,母亲就皱起了眉头;父亲是典型的晚清遗少,空有名家的家世,却空荡荡的像个稻草人,怒视着小小的孩子在他面前重复背一篇又一篇的古文,听到后娘的诬告,一脚一脚踢在那个倔强女孩的身上;违心的说更喜欢那个给她做衣服的烟花女子,因为二婶给她做的衣服是用旧衣服改的,小小的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屈辱…

终于长大了,告别了悲惨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换钱了,和三姑二婶在财务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债是她心头的一道疤,寄人篱下的感觉,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这样,她无法选择。二十二岁,花一般的年纪,她可以自己选择了,是一个为日伪卖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结局,却还是奋不顾身去爱了,把高傲的头颅低地很低,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为是碰到命里注定的知己,以为那个老男人的步伐会因为她而驻足。

谁知道不过是昙花一现,年轻的后面永远都有更年轻的,她以为自己二十二岁是风华正茂,足以取代他家里那两个年老的妻,谁知道武汉还有十六七岁的小周,小周之后自然还有那个千里护京的范美秀。滥清的男人什么时候少过,爱玲自然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却也终是厌了,扭过头去,不愿看那个和半只苍蝇一样让人恶心的男人。以后又碰到那个导演,终究还是一场云烟。

原以为是金光闪闪的金子,切开来看,却是一块稀土金属,在时光的氧气里一层层氧化,一层层剥落,多年后回首再看,原不过是一堆让人避之不及的灰尘粉末,风一吹就淡了,散了,远远望去,一个空空的圆圈。而关于联考的噩梦,依然一个接着一个。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2

一.结构的复杂精巧

张爱玲的《小团圆》开篇就是“大考的早晨, 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 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 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 因为完全是等待”, 最后一段与第一段一字不差。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的重复, 结构的前后呼应, 考场如战场比喻的重复运用, 不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 而且渲染了心情的惨淡、气氛的紧张、画面的恐怖, 并将整部小说置于一种悲惨、紧张的氛围之中, 为全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小团圆》结构复杂性的

另一个体现是, 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 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小团圆》前半部分主要写九莉与母亲蕊秋的关系, 母亲蕊秋视九莉为累赘, 极少给予九莉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和认同, 这种关系即影响了九莉心理、性格、行为、甚至爱情观, 又导致九莉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后半部分写由于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 当九莉一旦遇到懂她文字、懂她心性、有才又俊朗的邵之雍时, 九莉长久以来失落的家庭之爱和亲情之爱全都释放到邵之雍身上。以至于有了九莉爱情中的激情缠绵, 爱情淡漠时的依依不舍, 和爱情幻灭后终身对彻骨灵肉缠绵的回味和追忆。

《小团圆》结构的复杂性

不仅体现在前后呼应的首尾两段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 体现在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 还体现在多个时空的交错, 过去、现在、未来的频繁穿插, 情节的环环相连、似断似续。如第五章 (p154) , 在上海九莉家中, 九莉与之雍“在沙发上拥抱著, 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 “她背对着门也知道它是立体的”, “雕刻得非常原始, 也没加油漆, 是远祖祀奉的偶像?它在看着她”。紧接着由“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这个意象马上跳跃到她十几年后在纽约打胎的情节, (P155-157) “夜间她在浴室灯下看见抽水马桶里的男胎”, “一双环眼大得不合比例, 双睛突出, 抿着翅膀, 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再接着由“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在看着她”这一意象又跳跃到上海九莉家中 (P157) , “‘我们这真是睁著眼睛走进去的, 从来没有疯狂。’之雍说。也许他也觉得门头上有个什麼东西在监视着他们。”这里三个情节之间环环相扣, 其内部联系是“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它在看着她 (监视他们) ”。

《小团圆》以考场如战场的比喻起, 以同样的比喻收, 且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总结, 作品中人物出场的布局安排, 内容的详略主次、前因后果, 无不隐括其中, 再加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重新组合、巧妙连接,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如此布局谋篇, 不仅使小说结构趋向复杂, 浑然一体, 而且也体现《小团圆》章法之精巧绝妙,

二.语言的繁复精炼

张爱玲是驾驭语言的高手, 她的《小团圆》继承了其前期小说的语言特点, 笔锋冷峻犀利尖刻, 词语新奇精妙透彻, 词旨多寓篇外, 含蓄隐晦, 耐人寻味。

张爱玲的比喻常常超乎人的想象力, 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 很多比喻准确熨帖、生动形象, 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却让读者感觉天衣无缝, 这些看似漫不经心、脱口而出的比喻, 其实是张爱玲为了表达自己对过往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看法、态度和体验而精心创造的。 (P59) “现在一阵凉风, 是一扇沉重的石门缓缓关上了”, 这里张爱玲不仅把死亡降临比喻为一阵凉风将一扇沉重的石门缓缓关上了, 而且也暗示了安竹斯的死, 终结了他与张爱玲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牵缠和误解。邵之雍在九莉的房间里, 燕山打来电话, 九莉接电话时张爱玲比喻九莉此时的感受 (P263) :“她顿时耳边轰隆轰隆, 像两簇星球擦身而过的洪大的嘈音。她的两个世界要相撞了。”剑妮怀孕的腹部张爱玲比喻为 (P64) “看上去肚子既大又长, 像昆虫的腹部”, 既形象贴切, 又流露出对因孕育生命而生殖的不屑。九莉的一生是痛苦而凄凉的一生, 所以张爱玲比喻九莉对过去的回忆 (P69) “就像站在个古建筑物门口往里张了张, 在月光与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 一瞥间已经知道都在那里”。

讽刺是张爱玲揭示人性、描摹世情时必不可少的态度, 也是她小说审美情致的一个方面。《小团圆》中, 张爱玲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张爱玲认为她过往生活中的人尤其是母亲与情人是造成她一生悲苦而凄凉的根源, 故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 张爱玲在写到他们的时候, 多用讽刺的笔法, 表达出自己对情人、母亲等人的情感倾向。 (P282) 九莉“看到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石癌, 想道:‘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作者在这里含蓄隐晦地讽刺盛邵 (即张胡) 炙热而短命的感情, 海枯石烂多喻感情的坚贞、永恒, 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浩瀚的海水也可以干枯, 坚硬的磐石也会腐烂, 几曾何时张对胡那炽烈、惊世的感情, 因胡的滥情、肆意挥霍而如同海水的干枯、磐石的腐烂一样萎谢了。 (P283) “现在大陆上他们也没戏可演了。她在海外在电视上看见大陆上出来的杂技团, 能在自行车上倒竖蜻蜓, 两双脚并着顶球, 花样百出, 不像海狮只会用嘴顶球, 不禁伤感, 想道:‘到底我们中国人聪明, 比海狮强。’”讽刺胡兰成, 国内没节目表演, 即汪伪政府的倒台让胡兰成没有施展其所谓才华的舞台, 只好到国外花样翻新的聒噪、表演, 即在日本到处演讲、出版如同《今生今世》之类的书等。 (P242) “至少临别的时候有过。当然了。按照三美团圆的公式, 这是必需的, 作为信物, 不然再山盟海誓也没用。”邵之雍临别时强行要了小康的身体, 张爱玲将邵之雍的这一行为比喻为他送给小康的“信物”, “信物”一词对无耻滥情、卑鄙阴险的邵之雍的讽刺是何等的尖锐、何等的强烈、何等的深刻。对邵之雍来说, 这种“信物”比任何山盟海誓都管用, 因只要占有了对方的身体, 对方自然要等他一辈子, 直到他出人头地, 三美团圆。

《小团圆》中, 张爱玲对九莉母亲蕊秋的讽刺也是尖酸刻薄、刻骨冷漠, 丝毫不见一点温情、谅解与悲悯。 (P255) “她在四面楚歌中需要一点温暖的回忆。那是她的生命”。讽刺年老色衰的母亲蕊秋只能靠玫瑰色的回忆温暖晚年生活。另外, 《小团圆》中写九莉母亲蕊秋老了, 从海外回来了, 《小团圆》中不写她老了, 而是写她鼻子、眼睛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 可见其嘲讽的冷酷、无情。

三.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张爱玲的《小团圆》不仅意象繁多, 而且含蓄, 张爱玲通过这些繁多而含蓄的意象, 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 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同时因含蓄而产生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如《小团圆》中“木雕的鸟”、“神龛”、“蓝色”及时间意象等既含蓄又在文中多次出现, 张爱玲通过这些意象, 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 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 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具有具体的形态, 不仅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 而且更能体现张爱玲对过往人、事、物的态度。

《小团圆》中的用典丰富贴切。如, (P98) 九莉“见九林斜倚在烟铺上, 偎在翠花身后。他还没长高, 小猫一样, 脸上有一种心安理得的神气, 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角落。她震了震, 心里想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里的“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的典故就来自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这里用典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 能起到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寓万于一”的效果, 较好地传达出九莉此时此刻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擅长的手法, 《小团圆》通过细腻微妙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去揭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小团圆》中, 九莉还钱给母亲蕊秋一段, 张爱玲首先从九莉的角度揣测母亲蕊秋拒绝还钱的心理, 接着通过九莉镜子里的自我观照描写表现九莉此时的自我感觉以及与蕊秋的心理距离;再如, 九莉小时候母亲蕊秋细竹管子似的手牵着她的心理描写等, 都体现了九莉与母亲蕊秋的隔膜, 以及九莉对母亲蕊秋的忿恨。

《小团圆》是晚年张爱玲在创作上的又一次探索, 其在小说结构的布局安排、人物心理的刻画描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具有自己的特色, 但《小团圆》也存在一些艺术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小团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

[2]《张爱玲文集卷六散文:<传奇>再版序》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关于张爱玲《小团圆》的话题 篇3

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我是且笑且骂,对于这样一个男人,实在无法明确自己的态度,只能说:如果不读《今生今世》,我将永远不会知道,世界上的男人还有这样一个品种!

虽然一直为张爱玲抱屈,但仍残存着最后的安慰:无论如何,胡兰成是最会爱悦张爱玲的那个男人。唯有他,最懂得她的好;他最懂得的,也唯有她的好。因为此前就读过他的《民国女子》等,知道“天下人要像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凡是爱玲的,我都喜欢。”可是,读完整本《今生今世》,我才发现,胡兰成岂止最会爱悦张爱玲,所有的女人他都最会爱悦,所有女人的好他都最懂得,女作家有女作家的好,女护士有女护士的好,农妇亦有农妇的好……端的是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不是缺少好女人,而是缺少胡兰成。真真奇人也。

这个世界上,有的男人倾其一生只爱一个女人,还让这个女人感觉他根本不爱她;有的男人一生轻轻松松爱过无数女人,却让每一个女人都感觉自己是他的最爱,即便惨遭辜负,仍然恨不起他来。胡兰成就是后者,一个极稀缺的品种。可见,爱不是力气活,关键还得看会爱不会爱。会玩“情术”的男人,跟会玩“权术”的男人一样容易成功。

陈村曾经描述那些持“女性立场”的张迷们对“负心郎”胡兰成的愤怒:“他竟连张爱玲的心都敢负!”我不是张迷,但这也曾经是我的愤怒。总以为只有张爱玲辜负胡兰成的份,没有胡兰成辜负张爱玲的份。结果,不仅张爱玲成为那个被辜负的人,而且被辜负得很惨。不必恨铁不成钢,不是张爱玲不争气,而是胡兰成道法太高了,换成你,可能也一样。刚刚谢世的季羡林老先生留下语录:“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痴情的傻女人同理可证,而女人永远是逢痴必傻的。

就像咖啡伴侣一样,《今生今世》就是《小团圆》的阅读伴侣,如果没有《今生今世》,没有网上曝出的那些张爱玲的隐私,看懂《小团圆》还真不容易。《小团圆》写得闪闪烁烁语焉不详,单独行世的话还需要做许多拾遗补缺注释的功课,幸好已经有了那样的背景,方能以如此面貌被接受。看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我是且笑且骂;看张爱玲的《小团圆》,我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这就是胡兰成和张爱玲的区别,或者说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爱结束了,男人还能让你笑出来,女人却让你直想哭,或者发闷,或者长吁短叹。对于胡兰成而言,与张爱玲之间的一切就是一桩感情事件而已;对于张爱玲而言,与胡兰成之间的一切却是爱情的本身和唯一,是一场致命的感情事故。胡兰成这样的男人,很难有什么是刻骨铭心的了;张爱玲却不然,与胡兰成的感情是她的初恋,可能也是她唯一倾心的爱恋。这场感情事故,即未令她丧生,也是终身残疾了。

倒真是张爱玲先爱上的胡兰成

张爱玲不仅是被辜负的一方,而且还是首先陷入爱情的一方。看《今生今世》,还以为是胡兰成吹牛,料想一定是他费尽心机耍尽花招把张爱玲骗到手的,张爱玲对他根本没那么一往情深。看了《小团圆》,才不情愿地确定,倒真是张爱玲先爱上的胡兰成,而且,比胡兰成写的更爱。《小团圆》中,邵之雍有了小康之后,“他们的关系在变。她直觉地回到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对他单纯的崇拜,作为补偿。”她居然会崇拜他?!然而的确如此。关于与女人之间的“发生关系”,邵之雍对九莉说,“大概最后都是要用强的。——当然你不是这样。”意思当然就是张爱玲乃自愿。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第一次见面是她去回访他,因为胡兰成的首次来访未能得见。一向清高自傲的张爱玲居然如此主动,已经有点匪夷所思。更匪夷所思的是,仅这一次“初见”,张爱玲就动了心,说一见钟情绝不过分。因为她太是“雏儿”了,而她的对手又太是老手了。胡兰成是天才的“女性杀手”,有着满满一大本炉火纯青的情场“必杀技”——胡兰成若活在出版和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下,光去写写讲讲爱情三十六计之类的,可能就够显赫的了,没准比易中天、于丹什么的还有名。

这次“初见”,胡兰成是险处用招,出奇制胜。他送她出来,两人并肩走,胡兰成突然说了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这话笨人听着很笨,灵透人听着可就太灵透了,张爱玲当然属于后者。“只这一声就把两人说得这样近,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是真的非常好。”──胡兰成自己炫耀道。如果是无关的男女,何必论个男高女低!这话的意思无非是:作为我的女人,你太高了!这样亲昵的嗔怪,只一句,就不显山不露水地越过层层叠叠距离,把两人直接拉近到夫妻或情人的关系上了。说得那么当仁不让,那么爱你没商量。这样巧妙的冒犯,这样唐突的角色定位,让人反驳都无处下口,但如果对方真起反感的话,当然可以不予反驳,拂袖而去。这一招的险就在“几乎要起反感”上,这一招的奇就在“但是真的非常好”上,这个“几乎”又“但是”的心理转折,拿捏得多么微妙!这一招,若败了,对方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若胜了,可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显然,张爱玲喜欢这种冒犯的美感和僭越的刺激。她毕竟在感情上还是个处子,怎经得起如此高明的撩拨和魅惑!不由得一面反感,一面却又欢喜他的大胆。嗔则嗔,怪则怪,实际上还是希望男人多情得霸道一点的,这就是张爱玲。胡兰成的策略用来驾驭张爱玲正合适,他成功了。张爱玲这样的女人,注定就是要为情种所误的,明知情种靠不住,却又惟有情种能将其迷住,这就是宿命中的冤孽吧,张爱玲其实没什么好怨的。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也曾经是好莱坞的情种,只是遇到张爱玲时已经日薄西山而已。

爱是不由自主的沉浸,无法说轻率与否。但张爱玲这么快就为这个风月场上的老手所迷,可能出乎当事人意料——我是指胡兰成。胡对张原本并不是猎艳,而是爱才和猎奇,或者说,为她非凡的才华和家世所吸引。胡兰成去寻访张爱玲时,是怀着一些仰慕和敬畏的,心里根本没底,更没奢望得到她,因此才坦白大方,不畏不怯,气度上正好有着张爱玲所欣赏的不局促。当张爱玲送照片给胡兰成的时候,他说:“好像吴季札赠剑,依我自己的例来推测,那徐君亦不过是爱悦,却未必有要的意思。”由此可见,胡兰成未必是为了得到她。但是,张爱玲自愿献出那“一低头的温柔”──“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便“亦只端然地接受,没有神魂颠倒”了。意外收获,不要白不要。

张爱玲为什么会爱上胡兰成

张爱玲为什么会爱上胡兰成?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蠢。爱根本没有为什么,爱就是一种感觉,爱了,这就是全部的理由。爱是不讲道理的,讲道理是愚蠢的,只有不懂爱的人才会去讲道理。《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高大俊朗的马文·马西为什么会爱上古怪的“男人婆”爱米莉亚小姐?爱米莉亚小姐为什么会爱上身体畸形人品下作的小丑李蒙表兄?李蒙表兄又为什么会迷上对他白眼看鸡虫的马文·马西?没有道理好讲。《射雕英雄传》中,俏皮伶俐的黄蓉偏偏不爱风流倜傥痴心不改的欧阳克,而爱上憨厚笨拙的郭靖,贤惠善良的穆念慈偏偏爱上坏透了的杨康,还有郭芙爱耶律齐,游坦之爱阿紫,阿紫爱萧峰,杨过爱小龙女……也都没有道理好讲,如果硬要讲,就是性情上的相逆与互补,正应了张爱玲所推崇的参差对照的美学搭配原则。比如穆念慈,她似乎更应该去爱郭靖这样的男人,可她却偏偏爱上了杨康,因为她是一个太标准的好女人,已经厌倦了人性的善良与平淡,杨康的邪恶与诡诈反倒吸引她。爱情中总是充满逆差与背谬,反常也许比正常更加合道。

爱也不问值不值得。《人生》中,巧珍爱高加林,高家林爱黄亚萍,马栓爱巧珍。可是,若要论值不值得,马栓死心塌地爱巧珍,他的爱绝对可靠,巧珍应该爱他才是,可她偏偏不爱;高加林显然是一个靠不住的男人,巧珍应该不爱他才是,可她偏偏爱得要命;而高家林爱黄亚萍,显然也是如巧珍爱他一样的自讨苦吃。这样一看,爱似乎就是弱智。是的,也许这反倒接近了爱的真谛。三毛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她以张胡之恋为原型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中,特意安排了一个对沈韶华(以张为原型)极其痴情的马老板,电影最后,为了救章能才(以胡兰成为原型),韶华许诺跟马老板去台湾,马老板便弄来了两张像命一样值钱的船票,可最后关头,韶华把船票给了能才,能才生生地看着韶华与自己分离,却并没有跳下船来,倒是马老板,一看韶华没上船,便奋不顾身地跳了下来。马老板这一出,简直跟《泰坦尼克号》一样感人,可是,我们却一点都不为其感动,相反,我们依然倾心于那个自私的男人。一个蹩脚的男人,再怎么痴情都令人发笑。所以,再让沈韶华选择一百次,她肯定还是选择章能才。人心是不满足的,满足了就平庸。但不满足就容易变坏。不过不要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但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也是有条件的,这男人要坏得有魅力有成绩有艺术才行。同样,女人也可以喜欢死心塌地的男人,但他不能蹩脚。

明白了以上道理,再来讨论张爱玲为什么会爱上胡兰成,就容易得多了。原因无非有二:性情的原因,功利的原因。

胡兰成颇具名士风雅,是一个典型的性灵派才子,天生的怜香惜玉,迷恋女儿性,风流却也不乏真诚,想要许多女人,同时又会对哪一个女人都好。以现代的眼光,胡兰成似乎欠缺男人魅力,一点都不酷,只是有一点风花雪月名士风流而已,虽然曾有个很男人的职业──政客,但也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政论家。可是,张爱玲正是一个旧的人,她的眼光就是旧的而非新的。她需要一个聪明风雅的“解人”,而胡兰成正与她的需要相吻合。张胡之恋的缘起就是胡兰成爱才,张爱玲感动于他的知音。

张爱玲文字中对于人性锐利和幽深的刺探,给人造成某种错觉,仿佛她一出道就是一个成熟而理性的女人了,与女孩扯不上边。但其实她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正经成名时也不过二十三岁,当然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对爱充满幻想。《小团圆》中写道,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给人知道不好。这就是在胡兰成出场之前张爱玲的心理背景。张爱玲性格孤傲,上的又是女校,本来就极少与男性打交道,又加上曲高和寡,一般男人不敢动念,这就导致了她的高处不胜寒。实际上,张爱玲这样的女人,不管内心如何曾经沧海,行动上还是属于“雏儿”一类的,燃点低,抵抗力差,很容易拿下。张爱玲也是甘愿被男人所驾驭的,只要这个男人是她所心仪的。她曾自言:“男女的知识程度一样高,女人在男人面前还是会有谦虚,因为那是女人的本质,因为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她其实是一个很小女人的女人,情愿享受“被屈抑的快乐”,她的强,不是女强人的强,而是黛玉式任性小性的强。可是,一般男人都为她的孤高冷傲和才情智慧所威慑,没有慧眼看破这一点,也不敢第一个吃螃蟹,只有给胡兰成这样的爱情勇士抢到先机。

张爱玲正在遗憾中等待第一个男人出现,胡兰成就来了。来的为什么是胡兰成呢?来的正该是胡兰成,不是这个胡兰成,就是那个胡兰成,总之,是胡兰成这样的多情种子,是别人眼中最不该的那个人。张爱玲后来跟桑弧的那一段,也正应验着这一点。另外,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以及被搁置的恋父情结使张爱玲有择大的倾向,她生命中的男人(包括她曾经倾心过的胡适和第二任丈夫赖雅)几乎都比她大,无法想象,她会找一个像她一样生涩如毛桃的男孩。男人和女人的配对如星座一样,是大致跑不出某一类型的,有人总是容易招小男生,有人总是喜欢择大。胡兰成的婚姻和年龄之所以没有成为张爱玲的障碍,就在于她正想要一个成熟的男人,而成熟跟年纪有关,也跟阅历有关——试想,一个没有经历过婚姻的男人怎么会成熟呢?

从功利的一面来看,张爱玲爱上胡兰成,可能与他当时的地位有关——毋庸置疑,胡兰成是一个有地位的汉奸。张爱玲也是不能免俗的。张爱玲骨子里的没落贵族情结使她害怕穷酸,害怕寒碜,因为这都是可怜的,而她最受不了的就是可怜,对此极度敏感。张爱玲绝对不会爱上一介穷书生,无论他多么清高,多么风雅,那样的姻缘在她看来可能都是尴尬的。她自己说过:对于我,精神与物质上的善,向来是打成一片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她不大可能去过《浮生六记》里沈复和芸娘那种穷困至死的生活,不管有多恩爱。她热爱富贵,所以,即便她不指望花胡兰成的钱,胡兰成达官贵人的身份应该也是她接受他的前提之一。再者,一个当时在汪伪政府里颇有威仪的人物的追求和宠爱,于她的虚荣心是一个大满足,对她的名气不无裨益,甚至有可能使她更畅销,这也是自不待言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炒作由头。人们对张爱玲的兴趣,部分即在于对其隐私的好奇,在《杂志》举办的纳凉晚会上,有人甚至直接表示了此意,遭到张爱玲的讥言和冷脸。

张爱玲在政治上是一个不甚分明的人,在她看来,达官贵人就是达官贵人,至于他是哪个政权的,可能不是至关重要。后来在美国遇到的赖雅,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也不妨碍张爱玲嫁给他。张爱玲对人的喜与不喜,不会从道德或政治来着眼,她要的是聪明情趣才艺,胡兰成那种士大夫式的风雅和飘逸在她看来可能比道德高尚和政治正确可取。张爱玲不是超脱,她是天生就缺乏这种意识,可能是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接受太少的缘故吧。后来在政治上受到极大连累,说明张爱玲只顾眼前风光,太短视,也说明缺乏政治教育是要吃亏的。

有人对于张爱玲居然对一个汉奸男人如此痴情缠绵殊觉愤慨和不能理解,实在是把政治与个人性情混作一谈了,一个政治上有愧的男人就不能有任何个人魅力了吗?个人魅力与政治属性没有必然联系,政治上的反动不会完全剥夺男性魅力,尤其在一个不重政治的女人眼里。她面对的只是一个男人,他的政治身份可能使她迟疑一下,但一旦跨过了这一步,那就不是问题了,并不永远横亘在两人之间。而且,正如《滚滚红尘》中能才对月凤说的:“我的手上没有血。”胡兰成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政客式的文人。

张爱玲选择胡兰成,从现实的角度看,可能还有在家族中争口气的成分。看张家人和李家人对张爱玲的谈论,就会发现,无论在张氏家族还是李氏家族,张爱玲家都是比较没落的了。即便张爱玲已经成名之后,甚至到了晚年,她家这一脉都是两个家族中较为败落的,且是一蹶不振,很为亲戚们所看不起。张爱玲在家族内的自卑肯定是有的,而她又是那么好强的人。固然她也看不起他们,但她的看不起是主观的,而他们的看不起似乎更有客观的依据,更无可辩驳。衡量成功的世俗标准从来只有两个: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这之外的文学,当然什么都不算,张爱玲还能说什么?张爱玲早年就与亲戚疏远,晚年更是离群索居,亲属一概不来往(其实她在美国就有很多亲戚),可能也与自身及自家的不发达有关。贫病莫往人前站,也是一种自尊和自卫。张爱玲现在几乎成为一个小资阅读的流行符号她实际上活得很凄苦落魄。

张爱玲是一个相当现实的人,胡兰成的地位,对于她在家族内扬眉吐气是有好处的。只有切身的利益和实惠才会在注重实际的人考虑之列,其余不关乎自身的诸如主义和政治之类,他们懒得太多审度和感兴趣。以家族世俗的价值标准,胡兰成的政治问题也许未必成什么问题,只要人发达就行。张爱玲亦如是。

但张爱玲的“如是”,又包含着一些女性特色的神经麻痹。对于张爱玲来说,政治是男人的事,女人应该没兴趣。张爱玲曾说,“自从一九三几年起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虽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张爱玲对左派文艺的排斥,其实就是对政治的排斥,换成右派文艺的政治气味,她可能也一样排斥。对于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张爱玲并不那么在乎,她甚至企图连别人的在乎都不在乎,所以,抗战胜利后她并没有走;可是,解放后,她连假装不在乎也做不到了,所以才仓皇走掉了。《小团圆》中,邵之雍说,“我去办报是为了钱,不过也是相信对国家人民有好处,不然也不会去。”《小团圆》中还写道:“二次大战要完了,”他抬起头来安静地说。笑着低声呻吟了一下,“希望它永远打下去。”之雍沉下脸来道:“死这么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九莉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离开大陆之后,胡兰成一度又有点风光,其中当然沾了张爱玲的光,张爱玲不甘心,原本是巴不得塌他的台的,可在《小团圆》中,她却是这样写的,似乎她比他更“汉奸”,他倒比她更爱国的,可见她的诚恳厚道,也可见她对胡兰成政治问题的无所谓,或者说,政治根本就不是她的问题。女人一旦陷入爱情,全世界便只有那一个男人了,政治上本来就不敏感,此时更是一团糨糊。但张爱玲也不是毫无政治常识和顾虑,她自身似乎还是比较注意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她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有她,她专门写了辞函去,虽然报上仍旧没有把她的名字去掉,但她后来还是特意在《传奇·增订本》的序言中进行了澄清。正是这一自我保护,使她在抗战胜利后幸未被划为汉奸文人。但我怀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胡兰成的提醒,他比她清醒。胡兰成跟她在一起后,在这方面是比较注意保护她的,以免她将来受连累,包括不公开结婚等,这是他对她负责的地方。

总有人不忘指出张爱玲不爱国,由此否定她的文学成就。爱国是一种美好的情操,这谁都承认。可是,爱国难道也是评判文学的首要或唯一标准吗?有没有必要一票否决?张爱玲不会声称自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并且也不会为此而羞愧,爱不爱国从来都不是她的问题。她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爱国?这个国特别可爱吗?狗不嫌家贫之类的道德训诫对张爱玲是没有用的,但是,张爱玲也没有做过祸国殃民的事,只是观念上不强调爱国主义而已。

张爱玲确实没有家国观念,家和国是连在一起的,可是,家把她抛弃了,她从父亲家逃出来,母亲其实也是视她为累赘,不愿接纳她的,那种心寒,那种自尊的磨折,使她决绝,乃至成年后执意要奉还“教育费”给母亲。一个没有“家”的人,又怎么可能有“国”呢?对张爱玲来说,世界简单到只有两元:我和我之外的世界。在自己之外的世界再区分一个内外,恐怕她会认为没有必要的。她的观念就是单纯的“人”,人类的“人”,而不是哪国人。

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小团圆》出来之后,对于其写作背景和意图的揣测几乎统统归结为张爱玲出于某种意气,或者对胡兰成的打击报复,因为他写了《今生今世》,成了二人感情事件的第一发言人。这一观点严重否定和遮蔽了张爱玲写作中的诚恳。不排除《今生今世》催生了《小团圆》诞生的可能,但这只是一个直接的契机而已,而张爱玲写作此书的愿望是由来已久的。《小团圆》中,在邵之雍逃难前,九莉说将来要把两人的事情写出来,请他把书信留给她,邵照办了。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也证明,那些信的张爱玲在《小团圆》中也丝毫没有丑化胡兰成的意思,她非常诚实地面对了曾经的感情,并不因结果是否定的就从头否定,并不因爱已变成恨就从头恨起,这也是对自己的诚实。我看《小团圆》是从前言开始的,宋以朗大量引用了张爱玲与宋淇夫妇关于该书的通信,信中,张爱玲的确对胡兰成多有鄙薄处,因此,在正文阅读之前,我已经做好了“看张爱玲如何刻薄胡兰成”的心理准备。但真正读来却发现,并非如此。这一点也非常令我感慨和感动。一个女人,如果面对自己的倾心爱恋都是虚假造作的,那就很可悲了。面对自己爱情的坦诚是最属于灵魂的坦诚。女人的可歌可泣之处就在于,她们面对自己的感情是如此披肝沥胆,即便杜鹃啼血,也要坦诚相见。唯此,才能证明这份感情有多真多重。看《今生今世》时我还吃惊:张爱玲确曾这么忘我这么弱智地爱过吗?云怎么会堕入泥里!但后来我终于觉得,幸好她曾经这样弱智过。对于女人来说,最能证明爱情的就是弱智,张爱玲的弱智恰恰证明了她曾经不折不扣地爱过,这比一个女人一生从来没有倾心爱恋过一次强百倍,所以,我为她庆幸。冷漠是张爱玲的一副硬壳,唯有爱情,使她总算真实了一次,坦白了一次,柔软了一次。或许越是头脑聪明的女人爱情上越弱智,这是上帝的平衡术。但我们总以为张爱玲会是个例外。其实那是我们的错,是我们把张爱玲架到了空中。张爱玲已经比许多女人做得好,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她把结束处理得较为节制和干净,没有沦落到不堪。

也许,张爱玲是希望在《小团圆》中好好报复一下胡兰成的,可是,真的到了写作中,又等于回到过去的爱情,她又被淹没了,发现自己无法不尊重和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于是,她又低低地哀哀地放下了报复的旗帜,让尘埃里开出花来了。这就是形象大于思维吧。一旦结束写作的过程,从爱的惝恍缅怀状态里走出来,她也矛盾得厉害,所以她在给宋淇夫妇的信中会有那些刻意的鄙薄。——张爱玲对宋淇夫妇,也不是百分之百坦诚的,所以,有些话,她可以那样说,我们却未必要那样信。与其说她恨胡兰成,不如说她希望自己恨胡兰成。何况,恨并不是爱的反面,爱的反面是遗忘和厌恶。而张爱玲对胡兰成的遗忘和厌恶显然是不够彻底的。其实,看她在《小团圆》中这样写胡兰成,便可以知道,她一辈子没有真正走出胡兰成。

《小团圆》绝对是一部真情之作,我们要看作品本身,不能为张爱玲与宋淇夫妇通信中对于胡兰成的言辞所左右。张爱玲岂是那么老实憨厚说话交底的人!我们如果真信,倒是笨蛋了。一本《小团圆》,出还是不出,到底也没有拿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张爱玲做人做事的矛盾缠绕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这是张爱玲命定的一本书,张爱玲把这一切写出来,从来不是为了报复胡兰成,而是因为这份爱太深太重。关于赖雅,她不会写一本书。牵扯到情感事件,女人的“放下”定然比男人艰难,爱情流产了,便寄望以另外的方式有所结晶。用文字来铭刻和纪念,也用文字来埋葬和祭奠,更用文字来打开并去除受伤的情结,然后,彻底放下。这几乎是写作的女性的一种本能。

张爱玲说得明白: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话绝对不虚,《小团圆》的确是一个诚恳的热情故事,张爱玲不是想写一个始乱终弃的俗套,她就是想写一个热情故事。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篇4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出生在一个末落的贵族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称亲生父亲为二叔,亲生母亲为二婶。九莉的亲生父母因关系不和而离婚。亲生父亲二叔将家财挥尽,又娶了新太太,对九莉不闻不问,甚至当九莉中学毕业后想去英国上学,父亲也无财力支持。她的生母二婶也贪图享受,离婚后自己云游世界,四处留情,无暇顾及九莉。九莉就在这样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环境中渡过了凄凉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国读书,只能凑合到香港了。九莉周围的同学都是国内的富家子弟,过着优越的生活。除九莉之外,他们大都每天谈恋爱,根本没有心情读书。在九莉在香港读书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岁以后就开始写作,而且频繁发表。

九莉生来清高自尊,在爱情面前不卑不亢,爱就一直爱下去。爱得执着,勇敢。面对对方的种种错误,种种不衷,种种反悔,她都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有尊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胡兰成。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后来又分别与日本的女人,乡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还时不时地回来找九莉。九莉因为爱所以宽容他,迁就他。

张爱玲用这部小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记念,她缓缓的述说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文字间显现着一种高贵的清高气质。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

在刚开始读小说的前三章的时候,感觉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众多人物同时岀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感觉作者的表达有点啰哩啰嗦。读到后来就发现,其实张爱玲只是想把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与人全部讲出来,这样才可以使她本人的个性显得鲜明。读到第四章及以后,故事就越发有趣了。特别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描写众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节分外的吸引我。九莉对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报的爱情是那么的动人。

张爱玲的小团圆读后感 篇5

最近看了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感觉对于那个时代的许多风俗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似乎隔着很远的感觉。张的写作风格是淡淡的,似乎叙述什么都是像在局外人的口气在说话,从来就没有狂喜、没有愤怒。在她的作品中,我还是觉得《红玫瑰与白玫瑰》写的最好。

特别是其中写的下面的名言很有味道: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读张爱玲有感 篇6

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

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

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

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

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

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篇7

张爱玲文章多以清末,解放前的上海作时代背景。有时候地点也转换到北京、香港、英国。这些是作者生前生活过的场所。

张爱玲的笔下,多是美丽、聪慧且有点压抑的女子。她们生活在动荡不安,且男权很重,庭院深深的豪门大院,无一例外的是家道衰落了。她们的命运由不得自己改写。偶尔有放胆跳出原生活圈子的,转了一圈后跌落在婚姻的枷锁里,又回到原有的悲剧性的生活。

作者写景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善用对比手法,强烈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在大红大绿,黄蓝映衬的色彩下,各式人物粉墨登场,一一亮相。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把我带入陈旧、腐朽的封建年代,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作者细腻的笔法入木三分,尤工人物的心理刻画。作者练达的眼光早已看穿世间的男子种种把戏,脱下他们的外衣,扒出他们丑恶的灵魂来,让他们裸着身子表演。

作者看透世间男女情事: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男人的尊重。女人结婚,是对一个男子终身卖淫。男人心目中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男人自己。如果是彻底的一个好女人,男人根本不会注意他。男人在初恋女人眼中全是优点,他的缺点和恶劣只能等他婚后,由妻子慢慢去发现、忍受。世上最浓烈的爱,在于他爱着你,你又不让他得手。一旦他占了你的身子,或者你们做了夫妻,他对你以往说过的玩笑话,不再跟你说,好听的都说给别的女人听了。男女间匆匆的聚又散,男人便没有机会厌倦女人。往往这对女人是有利的一件事。一个礼拜往往比一年值得怀念,当三年后,男人带着热情的回忆重新来找她,她或许真变了呢……以上每句警言,虽然未免偏颇,也有几分道理。

所以在男人之间流传一句名言: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到不如偷不到。

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得不到的是个香饽饽,到手的东西就贱价。

读《凝视张爱玲》有感 篇8

北顾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题记

很多人听说过张爱玲,或许是她那句功利的“出名要趁早”;或许是她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因为爱过,所以懂得;因为慈悲,所以宽容”……有人把张爱玲解读为一种传奇,当然也有人嫌恶张爱玲的冷漠凄清。或许只有默默读完张爱玲的一生,才会多一份对她的理解。就像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是个悲剧:出生于贵族家庭,却处于没落的尾端;遇见了爱情,却爱错了人。虽有文学的天赋,却不得不以文学维持生计,他乡漂泊,居无定所,如同绝望的曼珠沙华,炙热的盛开,最终却只是平静的`死亡。

张爱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但是良好的家境到张爱玲父亲这一代已经完全衰落了。她的母亲是一个新潮的女性,父亲也风雅能文,但是后来张爱玲的父亲因吸食鸦片,以及娶姨太太等,而导致张爱玲母亲与父亲的决裂。可怕的家庭氛围,让张爱玲的童年也因此而蒙上了阴郁,这也是导致张爱玲怪癖和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或许正是这些不幸的经历,文字在张爱玲的笔下才有了真正的生命,直钻人心。她用敏锐的眼光注视时代,用尖锐的笔锋写出悲惨,生命只不过一纸的笑话和凄然。

张爱玲是一个爱得义无反顾的女人,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中,她不在乎胡兰成的年纪,不在乎胡兰成的家室,不在乎胡兰成敏感的政治地位。爱了便是爱了,就像她自己所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内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开。”只是这个曾许她岁月静好的男人却彻彻底底的负了她。

张爱玲在自己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第一炉香》等等代表作,但是天才也让我们感到唏嘘,张爱玲远赴美国后,她的文学创作也随之跌入低谷。晚年的她,生活拮据,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她皮肤病的加重,甚至产生了满屋子都是虱子的幻觉,她不停的搬家于各个汽车旅馆中。最后逝于美国洛杉矶公寓,当她死去三四天后才被人发现。

张爱玲洒洒脱脱,生平两讫,算账锱铢必较,不爱欠人情,也不爱拖泥带水。有人说她世俗,为了金钱而写作,她也不曾否认。世界遗忘她的时候,她带着天才般的创作来到世间。当世界为她而热闹的时候,她却转身而逃,割断与这世界的瓜葛。

曾经摘抄过一段评价张爱玲的话,我想,这或许是对她很客观的评论,也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篇9

婷婷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

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那苍凉的年代,有“爱”的爱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废墟之爱”,他与她都不过都是为了寻求安稳,渴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带着一种淡淡衰伤的压抑与时代有关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张爱玲为什么可以爱的那么卑微,因为胡兰成懂她,给了她所渴望的爱情。

《倾城之恋》不仅从内容、情节上体现了苍凉,还用了很多手法去写苍凉。用环境烘托,悲凉的气氛胡琴、月、蚊香、镜子、空房等去营造苍凉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荒凉。还有张爱玲的一贯写法,参差对照。

再读张爱玲之《金锁记》有感 篇10

昨天在红袖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读《金锁记》,受其影响,我找来也读了一遍,引发了一些联想,但不善于从封建社会、没落家族等时代高度来解读主人翁的形象,只能结合现实来谈一点俗不可耐的体会。我只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种个性为人及造成的生活状态,但我觉得也正是这些不变的东西贯穿古今,延伸至现在,看张爱玲的小说,并不觉得是在看一段过去的历史生活,特定历史下的特定人物,而觉得就是看现在的现实,看我们自己,我想这也是张爱玲小说在今天的魅力所在。我在这篇小说里面看到的状态就是残忍,而残忍源于斗争,斗争源于生存,当然夫妻生活的残缺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七巧这个人物在我心里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是佩服,第二个是同情。先说说佩服,不凭势力,不凭武力,不凭见不得面的阴暗手段,单凭堂而皇之的上下两片嘴唇与某种淡淡的凛然煞气就扰得天地寒彻,人心惶惶,控制人于股掌之间,人见人怕,鬼见鬼愁,令初见面的郎婿毛骨悚然,试问此种能力谁曾见之,谁曾有之,男性肯定就没有了,可能也不屑有,那么女性呢,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两部电视剧,而且看的反应都差不多,凳子一踢,牙咬咬骂咧咧的甩门而去,当然不排除有在揣摩学习的,如七巧之流,总之我就亲眼见到有两个人有此反应,一个是少女一个是老人,不说大家也知道了,这两部片子一部是讲慈禧的,一部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诸位不要摆出一副高明的不以为然的样子来,你在这样的两个女人身边,你就没撤,有你受的,叫你欲死还休。或许大家认为不会再生活在有宫廷的环境,那么另一位辣女王熙凤呢,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七巧呢。基于上面讲的原因,我就觉得这几个女人还没有七巧能,而且她们还有着所向无敌的武器:美貌,而七巧没有。我的分析是七巧之能之可怕并不只是外表可见的尖牙利齿的本事,而是心思超乎常人之上的精明,意志超乎常人之上的强大,当然进攻性也异于常人,也所以她能打败所有人,而其它人打不败她,那个季泽最终也没在她面前讨了好去,她也算在他面前还了礼补了面子。人至察则无交,水至清则无鱼,以七巧的精明自然是懂得的,所以七巧的弥补手段是嘴巴子上叫你魂飞魄散,利益上也叫你感激满怀,对她哥哥就是一例,一拉一推之间足见其手段之高明,大棒也受了,胡罗卜也得了,叫你有话没法说,有气干瞪眼。当今社会正在大力推祟狼道,厚黑学,可以到七巧这里来取经。上面这就是对七巧的佩服之处,下面就说说对她的同情之情。

七巧干嘛要这么强,这么做,实际上只有一个原因,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自己在一个环境里能生存下去,生存得还好,社会还承认你这个人的价值,那么在七巧这个环境,她选择象钢一样让人堵心毫无商量的为人,把自己磨成一块闪着寒光的`短,平,薄的锋利的刀片也是无奈之举,受歧视欺负压迫,被人抛弃不当回事因而奋起反抗树立自身能量,让你们见识她的厉害,这样想是没错,但象她那样因为看不得女儿在别人身边脸上有笑意,在别人的怀抱反而开心快乐的样子而把女儿的婚事也搅黄了就太走级端了,未免近于丧心病狂,看来她女儿的经常性自毁前程还是对的,她男朋友就确实没有本事心计斗过七巧从而跨出七巧那阴影。七巧的为人与根深蒂固的对社会对人性的不信任与憎恨,最终结果是导致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处处碰壁,高墙围困,孤独凄惶,只能在虚假的强大与胜利的虚荣里生活,这见证了她待人的本事,为人的失败,但是她不怕,在阴冷的环境里她既然选择了爱憎一场,誓死不休的思想观,她就没有回头路,哪怕洪水滔天她也会走下去,事实上她也并非不能走下去,走不完,以上就是对她的同情。总之对七巧和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什么呢,只能说一路走好。

读《小公主》有感 篇11

进日,读了丝〃伯内特英国著名作家弗朗西丝〃伯内特的著作《小公主》,感触颇深。

《小公主》的主角叫萨拉〃库尔,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她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热病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萨拉的父亲死后,处处受人欺负,直到有一天她遇上父亲生前的好友。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再次成为了一名公主。

萨拉很善良,因为她捡到5便士,尽管她已经饿的不行了,却还是在寻找失主,找不到失主,面包店的老板卖了6块面包给她,可她却把其中5块面包给了一个小乞丐吃,自己却只吃了一块面包,也许有人会不解,她都已经这么饿了,为什么还要把5块面包给那个小乞丐吃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本性的善良,因为她觉得那个小乞丐也很可怜,所以她才这么做。在当今社会,会这么做的人已经不多了,有时我们看见有人在路边乞讨时,总是匆匆走过,连看也没看一眼,就算看见了也不会多说什么,当然当今社会也不缺少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但能做到萨拉这样的却是很少很少。

萨拉说:“如果我是一位公主,即使我衣衫褴褛,我的内心也还是一个公主,在不为人知时还能保持一颗公主的心,那便是一种极大的成功。”这是一种心灵的超脱,正是因为她有着这种心态,所以在明钦小姐嘲讽她时她维护了她不可侵犯的尊严;在父亲去世时不掉一滴眼泪;在受尽痛苦后还相信能迎来新生活时的乐观。

萨拉是坚强的,一个布娃娃,一张冷冰冰的床,一小块干面包,一群她养的鸽子和老鼠,就是这些东西,陪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但是她很乐观,她把布娃娃当成倾诉的对象,将冰冷破烂的床单想像成天鹅绒,将一小块干面包想象成可口的饭菜,想象的翅膀将她带离了孤独,也给她带来了尊严,带来了快乐。萨拉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从万人瞩目的玫瑰,到无人问津的野菊,到再次成为玫瑰,中间经历了无数苦难,但萨拉依旧不屈不饶,终于迎来了未来的曙光。

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过风雨才会见到彩虹,我们也要多多磨练自己,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学习萨拉,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读《小公主》有感 篇12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小公主》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小公主》有感1

读了《小公主》这本书,它告诉我们:外在的东西真的不重要,小女孩萨拉也曾经一次次地流落街头,从光彩夺目的“小公主”变成小女佣,小教师.但是,没有什么能够夺走她内心的善良和希望,即使她比其他女孩儿经历更多坎坷,她仍然有着更多的勇气去面对生活.萨拉坚持自己的内在必须像公主一样尊容,她也就注定成为公主。

小女孩萨拉真让我感到既惊讶又不可思议,我跟你们说:“想当公主也有秘诀.”在困境中,要像公主一样保持着自尊,像公主一样爱并且自爱.当然,还要善良,要相信别人有的自己也有。

如果全世界都能像萨拉一样做一位真正的小公主,世界就会变的更加完美。

读《小公主》有感2

今天,我阅读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杰作——《小公主》。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突然沦为一文不名的小女佣。在残酷的现实考验下,她还能维持公主的风度吗?又是什么样的奇迹,令她重拾幸福的呢?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撒拉.库尔。她是一个印度军官的女儿。撒拉.库尔七岁时被送往伦敦上学。她很聪明,想象丰富,常常自己编故事给同学听。撒拉具有崇高的风度和仁慈的性格,同学们对她像女王般的尊敬。后来父亲的事业失败了,的热病去世了。从此撒拉.库尔开始过着悲伤的生活,可是梦幻般的奇迹却发生在撒拉的身上……几年来,有一位骄傲,喜欢欺负同学的阴险少女一直在和撒拉作对,他就是拉比亚。她原来是学校的女王,撒拉来了之后,她的地位被撒拉占去,恼羞成怒,时常对撒拉毁谤和讥笑。

这本书教育我们遇到困难不能害怕要勇敢地去面对,读到这儿,我便想起了我以前贪玩,怕苦,只肯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妈妈再让我做点儿练习,我就会一脸的苦相对妈妈说:“老妈,也太多了吧!”现在想起来,觉得我根本就不能跟撒拉比。因为她连那么大的`困难都能承受,何况我只是做一些练习呢!

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很大,对我的帮助很大,这是本好读物!

读《小公主》有感3

《小公主》这本书真有意思。自从妈妈吧这本书给我拿回家以后,我就爱不释手,今天晚上终于看完了,我的心潮澎湃,唏嘘不已。

小公主叫撒拉可鲁,他长着一张乖巧的小脸,头发浓密乌黑,她的眼睛是绿色的,黑睫毛长长的。

她的父亲是驻印度的英国上尉军官,非常爱撒拉,所以把她送到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住着两个房间,里面的装饰漂亮极了,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窗帘坐垫,都是那么高雅豪华,简直是五星级房间。她的到来,引起服务员们的议论和羡慕,我也太羡慕她了,她太幸福了,真不愧是小公主啊。

但是当我读到撒拉的爸爸死了,她被迫做了服务员。心里同她一样伤悲。看到撒拉穿上那件黑色的连衣裙,裙子那么短,都露出了细长的腿,我觉得一个孩子有爸爸妈妈多幸福啊,我难受极了。每当看到小撒拉没有填饱肚子,又累又饿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我和她一样想念自己的亲人,想爸爸、想妈妈、想伙伴。但当我看到撒拉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还不忘关心自己的姐妹,我真高兴,想着好人会有好报的。果然,爸爸的朋友找到了撒拉,并把良好的环境又还给了撒拉,我也开始为撒拉欢呼,为撒拉高兴。

上一篇:我的课余生活小学生作文650字下一篇: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