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工作总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宣传部工作总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共4篇)

宣传部工作总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篇1

县委宣传部作为县委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重要任务。几年来,县委宣传部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漾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抓理论武装,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宣传部工作总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篇2

一、“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的成立背景及特点

(一) 成立背景

2011年,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这为我国科学教育界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明确了发展方向。2012年8月, 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2013年7月, 为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充分发挥研究所和高校的互补优势, 更好地培养物理学科精英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联合, 并顺利获得王大珩先生遗孀及女儿的同意, “大珩班”得以在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于2010年设立的“物理基础科学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二) 班级特点

1. 培养目标较高。

“大珩班”开设的宗旨就是通过科教协同优势互补, 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科研素质突出、学术视野开阔的应用物理学精英人才, 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所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该班型的愿景在于成为未来“物理科学家的摇篮”, 毕业生将在物理学及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继续深造, 最终成为能够从事物理学基础性研究、应用物理研究或教学的精英人才。

2. 继续深造率较高。

想要成为物理学领域的拔尖人才, 对于绝大多数的“大珩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是继续深造。“大珩班”除拥有学校对于特色班50%免试推荐研究生名额比例的政策支持之外, 其考研比例、留学比例以及总体升学率均高于其他专业班级。2014年7月, 物理基础科学班首届毕业生23人中, 有18人分别保送、考取或成功申请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皆继续从事物理学相关研究。

3. 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较高。

成为未来的精英人才, 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掌握国家科技核心资源, 决定重大科技的发展方向。如果这部分学生在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科学素养等方面出现偏差, 将对国家带来更高的风险。如何针对理科背景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培养工作, 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 “大珩班”的设立向传统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876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中指出:只有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 “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简言之,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基本内容。

(一)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 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化的原力。社会得以进步的根本条件, 在于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人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 提升了智力与体力水平, 提高了潜在能力与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即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均衡自由发展, 从而将人的潜能发挥至极致。

(二)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总是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只有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广泛, 联系更加密切, 使得人的社会关系得以全面的发展, 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交往过程中, 人与人在信息资源、思想观念、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并得到启发, 从而丰富自身能力, 完善自身素质, 实现全面发展。

(三)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自身价值、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主要区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等三个方面。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便是指物质、精神和社会三方面需要的协调发展, 使得人不仅能够体会个人劳动的价值, 也能享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部价值。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满足自身正当需要是人不可被剥夺的权利。

(四)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包括理想、信念、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 向着多样化、个性化转变, 而不是标准化、片面化、模式化的发展。每个人都追求并保持着独特的人格、理想、生活方式和社会形象, 显示着自己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即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在各异性, 是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 世界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界已经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用范围非常广阔, 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 这一点已得到共识。在高等教育德育工作中, 特别是对“大珩班”这类精英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既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也是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珩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模式不符合“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

跟普通物理大类专业相比, “大珩班”拥有特制的培养计划, 享受教授级学者授课, 多数专业课程的学习比普通专业提前一个学期。这导致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 因此在发展自身素质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此外, 教师经常强调专业成绩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被限制成为一系列“规定动作”, 属于“自选动作”的创新活动却被挤压得没了空间。大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缺失,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较排斥;少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分强调自我、团队意识淡薄;个别学生凸显人格障碍, 甚至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二) 实践水平不符合“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学生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书本到书本”, 尤其对于学业负担较重的“大珩班”学生来说, 其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校期间的社会关系相对简单, 交往面比较狭窄。学校和学院已经为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很多平台, 例如英语角、社团活动等, 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对于大学生来说, 最终必然走入社会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还比较欠缺, 这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参与实践活动, 学会交往和沟通, 学会整合与互换社会关系, 从而提升自身素质。

(三) 准入机制不符合“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 学校并没有将“大珩班”作为提前批次单独招生:据统计, 67%左右的学生不是以第一志愿考入“大珩班”, 其中少数学生更是被调剂至该班, 这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并不是很感兴趣, 少数存在较严重的专业情绪。另一方面, 考入物理学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的报考时没有填报“大珩班”, 但入学后了解到“大珩班”的教师资源、培养计划等特殊政策后, 希望能够转入“大珩班”, 不过学校目前的专业调整政策尚不允许, 因此存在“需要转出的出不去, 需要进来的进不来”的围墙现象。“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专业的不认同注定了“大珩班”的一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这个专业上有所建树。事实上, 专业情绪和学业情绪是学生工作者开展工作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投入很多精力但收效甚微。

(四) 评价体系不符合“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过分倚重期末考试成绩, 多为一次性评价, 缺乏对日常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评估;随着大学教育的制度化、流程化, 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也越发固化, 学校习惯以各种获奖的信息和数据作为衡量学生优秀水平的量化指标;教师们往往不自觉地喜欢那些“听话、懂事、守规矩”的学生, 而每每对个性较明显的学生加以排斥;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强调课堂讲授和主题活动建设, 关注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若延续这种模式, “大珩班”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统一化、标准化的。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就是要关怀人性, 改变目前过于依赖规范和制度的评价体系, 是保证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给“大珩班”的德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宽广的知识面、优秀的学习能力、精湛的劳动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以及对各种法律和道德的遵守, 都是全面发展的内容。在现实中, “大珩班”的学生能否在未来走得更高更远, 成为精英人才, 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结合“大珩班”学生成长特点, 对德育工作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于目前“大珩班”的学生来说, 其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更加多元, 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对应的是其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淡薄, 价值主体功利化倾向明显。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抢占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深入学生思想深处;要不断探索, 打破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加强理想信念塑造建设, 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 全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以平衡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经历了“文理分科”考上大学的“大珩班”学生来说, 重理轻文、文理割裂的现象显而易见。自然科学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而在“世界应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上, 只有社会科学最有发言权。文、史、哲、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感性情怀, 帮助学生发现和实现人生的意义。大学德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 才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使他们“成人”。

(三)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大珩班”的学生而言, 参与社会实践是其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法设法, 创造条件,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 并从科学指导、政策制定、资源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和完善自身能力与素质。能得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光机所、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协同育人的科教资源, 是“大珩班”相比其他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应充分发挥合作院所高水平学科平台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院所的实践项目,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沟通和协作, 不断拓展交往范围和领域, 在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 利用社会关系中的良性资源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四) 科学完善准入机制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科和专业的热爱是提升知识和专业的能力的必要条件, 完善的准入机制可为学生自由、协调的发展提供空间, 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大珩班”的生源应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方面, 学校招生部门应将“大珩班”等特色专业按照提前批次招生录取, 招收真正喜爱物理专业并学有所长的学生, 弱化数量要求, 严把生源质量关;另一方面, 对“大珩班”应采取流动管理方式, 每学期超过3门课程或每学年累计超过5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 以及认为自己不适合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而提出个人申请的学生, 将被调转至物理其他专业学习;对于其他专业中成绩优异的学生, 若学年学习成绩达到本专业前10%, 根据本人申请, 经过专业相关负责人面试合格, 可以随时加入“大珩班”。

(五) 积极倡导个性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德育的深刻性, 不在于抽象的主体性, 而是体现在具体的、历史的、有个性的个体身上的主体性”。作为德育工作者, 除了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组织大型主题活动, 还必须树立每个人都应该并且也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 要关爱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应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日常管理中,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营造民主的环境。此外, 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不同的特征和潜质, 在尊重和包容学生合理的各异性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特点一对一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发挥每一名同学的优势, 让每个人在“大珩班”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摘要: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大珩班”的现实情况, 从培养模式、实践水平、准入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大连理工大学“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和吸取其他典型“精英”人才班开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提出了“大珩班”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和主要措施, 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物理科学班,德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 (02) .

[2]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68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3.

对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思考 篇3

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近年来基层理论武装工作越来越引起重视、越来越得到加强。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广泛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民群众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复杂背景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地位更加凸显,作用更加重大,任务也更加艰巨。这些年,基层理论武装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当前基层理论武装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

一、当前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态度不端正。我们党的一些基层干部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有偏差,把理论学习当作一般任务来完成,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以业务学习代替理论学习;学习理论的目的认识不清,1

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部分基层干部片面认为自己的工作重在抓落实,而学习替代不了实干,甚至认为个人的才干增长和能力提升是在工作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在主观上产生了重干轻学思想;同时,当前选人用人重政绩而放松甚至放弃对干部理论素养的考核,每年干部虽然都在“述职”,但述的都是“表面政绩”,对理论武装工作的述职只是走过场、讲形式。导致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抓经济建设才是“硬任务”,理论武装工作可有可无。在个别地方和单位,理论武装工作存在弱化、边缘化的现象。部分党员干部以工作忙为由,对理论学习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是制度保障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基层干部把理论武装工作看成是“软任务”,因而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的理论学习述学、评学、考学机制只是“软约束”。虽然许多基层党委(党组)也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学习制度,但虚设的较多。个别单位以会代学、以活动代学,没有认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或有制度不坚持、不落实,检查、考核时突击造记录、补记录、抄文章、补笔记的现象并不少见,个别领导干部还让他人代写、代抄笔记,应付了事。上一级部门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对下级单位的学习制度、学习效果的监督考核流于形式;同时,集中学习的时间、人员出勤率没有达到相关制度的要求,调查研究工作没有开展,有的没有形成调研报告,不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典型。

三是联系实际不够强,理论实践“两张皮”。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习理论限于表面了解、字面理解,缺乏深入思考、融会贯通,面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学习理论不会、不想、甚至不敢联系实际,遇到问题就事论事,处理问题凭经验,缺乏理性思维和战略思考的能力,理论提升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不高。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有的干部身上已经丢失。会上讲话,不是抓住人心、点到关键,而是“大话”盛行,空话连篇。撰写文章,不是解剖实情、查找问题、思考良策,而是迎合编辑,发表图名。学习理论不是带着问题学,为了指导实践学,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学”,部分党员干部把理论学习当作装饰门面的“样子工程”,满足于念文件、读文章、抄笔记、听报告,完成学习任务、应付了事;有些干部学理论没有用于指导实践,学归学、干归干,理论学了不少,但做起来却还是老一套,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工作照样没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得到解决。

四是学习方式太单调,干部厌学情绪重。理论学习本身就显枯燥乏味,干部历来就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随着依法执政、科学执政进程的加快,干部的职责分工越来越明晰,也就越来越注重对与自己工作关联度高的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的学习,而轻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面对这样的新情况,一些理论工作者也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在编写理论读物、举办辅导报告时,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阐释理论观点也习惯于空谈,本来简单的道理也要洋洋数万言,缺乏大众化、通俗化和形象化,让人看了、听了不知所云,干部收益不大,降低了理论学习的吸引力,致使干部对理论学习越来越感到厌烦,厌烦自然就厌学、不学。

五是人才队伍不稳定,理论人才太匮乏。为了加强乡镇宣传思想工作,按中央要求,乡镇党委要按实职副科级配备专职宣传委员,然而,许多乡镇却把它当成了解决干部待遇的一个机会,并没有认真地培养、选拔,有的甚至让完全不懂宣传的干部担任,副乡镇长或武装部长兼职的情况非常多;基层理论队伍的理论素质偏低是当前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又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在乡(镇)一级,从事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很少有正宗科班出身的,大多是半路出家,自己对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的认识还只是一知半解,难以承担起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的重任。工作中,照本宣科灌输的多,深入浅出阐释少,唯书是从,文件至上,联系实际进行理论思考少,听起来索然无味。这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还会使群众对理论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二、加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解决对理论武装工作重

要性的认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作为当前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主要核心内容来抓。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群众头脑并指导实践的过程,这是总结理论学习成功的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因此,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解放思想,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用新思路和新举措走出加快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抓实制度保障,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学习计划制度、学习考勤制度、学习档案制度、个人自学制度等,对学习内容、方式、时间等做出严格规定,使相关的责任健全、规范起来,形成有约束力的责任机制。并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理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履行“带”的责任,又要履行“抓”的义务。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学习氛围。其次,要构建约束督促机制,尤其是加强检查、通报,使“软任务”、“软约束”硬起来。对各级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应学的重点书籍、重点篇目提出明确要求,对学习的时限、数量、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办法,将抓理论学习的成效作为一般干部实绩考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

任用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以考促学等强制手段督促基层干部主动学习,向理论学习要领导力、执行力、战斗力和发展力,从而使学习成为了一种”钢"性约束。

三是狠抓理论转化,让理论和实践真正联系起来。在深入扎实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要坚持以促进地区的发展为中心,不断加强理论的指导作用,不断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努力让理论之花转化成推进本地区全面发展的实际之果。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换脑筋这个关键环节进行学习和研讨,首先解决领导班子的思想解放问题。要结合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干部带头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找差距、摆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解决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创新的观念和思路及创新体系,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要始终把党委中心组的学习作为领导班子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中心组成员要深入到包点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到中心组的学习会上研讨,进一步深化对形势的认识,并通过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对干部的群众观念进行形势任务教育,邀请专家论证、研讨,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最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决策。

四是创新学习方式,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吸引力。要紧

扣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讨式、主题报告式、专题讲座式学习,尽可能切合当前形势、中心工作、重大部署,做到按需组织、释疑解惑,提高理论学习的吸引力。要定期、不定期地把教授、学者、专家请进来,举办面对面的辅导,把那些工学兼顾、学养较厚的基层干部送出去,送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送到高等院校短期培训,让他们学成归来后举办学习报告会,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努力扩大理论学习的影响力。同时,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用结合,及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成效;要开展理论调研,创新理论成果,对那些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对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性的理论成果要加强推广,要建立必要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成果考评、奖励、应用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褒奖优秀的理论人才和优秀的理论成果,以促进科学理论转化为精神的力量、物质的力量。坚持学习、调研、决策相结合,使思想更加统一、思路更加清晰,决策更加科学。

五是提高人才素质,不断加强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各级宣传部门必须按照要求配齐配强专职理论干部,加强指导;基层部门要巩固专兼职理论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理论学习运用机制,紧扣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加强培训;配

宣传部工作总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篇4

(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 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 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一) 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

1. 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上谈人的发展, 它与片面发展相对立, 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 自由发展是从自主性上谈人的发展, 它指的是人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施展自己的力量。

3. 充分发展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最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把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包括在其中。

(二)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

1. 社会发展不是抽象的, 社会发展要通过人的发展集中地表现出来, 离开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是空洞的;

而人的发展又要通过社会发展才能获得,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 没有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的发展。

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理想不是指纯粹的个人修养, 而是指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状态, 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旧式社会分工的消灭相联系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 西方人本主义

西方人本主义是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潮。这一思潮针对神本思想, 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 用人权反对神权, 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是, 这种人本主义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 离开人的社会性, 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 以所谓不变的人性来解释和评判历史, 因而在历史观上是错误的。

(二) 古代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到《管子》的“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 到孟子的“民贵君轻”, 都是对“民为帮本, 本固邦宁”思想的阐发。这些思想含有积极的思想因素, 在历史上对限制皇权、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就其思想实质而言, 这种民本思想不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和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

(三) 科学发展观对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 而且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并使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结合起来了, 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1. 在人与物的关系上, 科学发展观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

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的角度解释“物”, 它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却抹杀了人的主体性, 科学发展观是新唯物主义, 这种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并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

2. 在人的活动中,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唯物主义历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又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两种表述是一致的。所谓历史, 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所谓历史规律, 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旨在通过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 阐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向, 从而为人类解放指明方向。

四、总结

人的发展应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发展不仅要依靠人, 而且是为了人,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发展必须突出人的发展, 并最终体现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人的自主程度、需要的满足程度、能力的发展程度、素质的提高程度等, 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人正是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中获取自己发展的全面性, 并不断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正因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这也就是说,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 推进社会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推进社会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摘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有关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这既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黄龙保.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7.10.

[3]洪波.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3.

[4]杨俊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技信息.

[5]龙士云, 王力争.科学发展观对历史上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7) .

[6]杨豹, 肖红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理念:以人为本[J].长江论坛, 2012 (3) .

[7]陈素红.践行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长江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

[8]白一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认识[N].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 (7) .

[9]尚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江淮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 , 2010 (10) .

上一篇:刑事起诉状格式范文下一篇:治庸问责个人自查自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