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社会科学课题(精选8篇)
一、说明
(一)指导思想
2012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三十周年贺信和贺国强同志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国家支持经济特区深化开放的宝贵机遇,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特别是围绕着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大力打造“五个厦门”,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和平统一“三个排头兵”等重要发展目标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各个课题组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为厦门发挥好“排头兵、示范窗口、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二)具体要求
1.项目设置
本《课题指南》中列出的全部选题均为应用对策性选题,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2012-2013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申报项目。
2.申请人条件
(1)本课题必须由科研人员与政府部门等实际工作部门的相关同志联合开展调查研究,此项条件为申请人申请课题的必备条件。如果课题申请人为科研人员,必须邀请相关实际工作部门熟悉情况的负责同志加入到课题组中,并担任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全程联合开展课题调研。如果课题申请人为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邀请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加入到课题组中,并担任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全程联合开展课题调研。
(2)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2012-2013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申报项目可供所有申请者选择和申报;青年项目的申请者,年龄须在40周岁以下,中级及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并由其中一人担任课题指导,其申报课题的研究方向,应参照《课题指南》所列选题,围绕当前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
(3)去年申报项目未完成者,不参加今年的申报。
3.资助经费
2012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中的重大项目资助经费为5万元,重点项目资助经费2万元,一般项目资助经费1万元,青年项目资助经费0.5万元,《2012-2013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申报项目按照约稿协议书,确定写作要求、完成时间以及稿费支付等事项。其中,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将由市社科院和最终获得立项的课题组合作完成。
4.评审要求
“2012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采用匿名评审制的办法。
每个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项目的课
题项目。
申报者必须如实填写《2012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申请书》,并将申报的课题选题进一步细化,在《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中提供真实的、全面的课题设计方案,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申请人所在单位要严格把关,对申请人填写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选题和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是否具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和条件,进行审核并填写明确意见。凡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如已获立项的一律撤项,并取消项目负责人两年的申报资格;立项课题结题不合格者在两年内不接受其课题申报。
5.课题设计和研究的要求
对于已经明确课题研究重点与方向的选题,则要按照规定的研究方向,不得偏离主题;课题组必须进行田野调查,到相关实际工作部门或企业、社区、乡村调研,调研情况须填写调研表格,由所到单位、企业或社区、乡村盖章证明。不能仅凭网上搜集的材料作为研究依据,所采用的材料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在课题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采用上一(2011)和本(2012)最新的数据进行论证,切实地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承担重大项目研究的课题组在提交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提交在社科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承担重点项目研究的课题组在提交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提交在社科报纸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鼓励课题组发表研究成果,经报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奖给予适当的奖励。
6.其他
课题评审后,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将严格按照评审结果,确定入选课题组。市社科院将与获得立项的课题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全部课题应在2012年10月31日前完成。
二、课题选题
(一)重大项目
1.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问题的研究
(1)世界范围大都市圈建设的经验及其借鉴;
(2)建设厦漳泉大都市圈的战略思考;
(3)建设厦漳泉大都市圈的条件研究;
(4)厦漳泉大都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
(5)建设厦漳泉大都市圈的若干政策问题研究。
(此项目同为《2012-2013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委托项目,已经委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李文溥教授承担,不接受申报。)
2.厦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1)提升厦门市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2)健全厦门市群众利益维护机制研究
(3)厦门市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创新研究
(此项目同为《2012-2013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委托项目,已经委托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朱仁显教授承担,不接受申报。)
3.厦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研究
(市领导点题。随着岛内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日益紧迫。要提出提高厦门市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行政执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等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项目
1.区委权利公开透明运行的研究
(市领导点题,已经委托市纪委开展课题研究,不接受申报。)
2.厦门抓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研究(市领导点题)
3.推动我市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发展的研究(市领导点题)
4.厦门市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市经发局提出的选题建议。要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并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
5.厦门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模式、区域选择和政策研究(市发改委提出。要分析国外自由贸易区设立条件、类型及特点、发展模式及经验,厦门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的可行性,提出厦门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的有效模式、区域范围及政策支撑。)
6.厦门建设低碳城市的特色项目的研究(市发改委提出)
7.厦漳泉同城化利益补偿及分享机制的研究
(市社科院提出的选题建议。研究方向:厦漳泉同城化过程中对不同地区利益变化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同城化发展基金的筹集问题,具体分析利益补偿原则和补偿基金的设定。已经委托厦门大学开展课题研究,不接受申报。)
8.提升厦门软实力,加快促进厦漳泉区域融合的具体路径与关键措施的研究
(研究方向:以厦门为主体研究厦漳泉地区软实力的共性,指出厦门软实力的提升路径;从软实力角度研究厦漳泉地区的产业集群建设与区域进一步融合对策建议。)
9.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
(市港口管理局提出选题建议。要提出推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措施建议,包括创新物流航运体系,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代理、航运结算、航运人才培养与后勤补给、港口服务、港口利用率和周转率、港口经济腹地、口岸通关环境以及海事支持等方面内容。)
(三)一般项目
1.厦门建设两岸金融服务中心需向上争取的政策和实施步骤研究(市发改委提出)
2.厦门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市经发局提出)
3.厦门市农业农村农民转型对策研究(市经发局提出)
4.厦门服务业与台湾服务业实现衔接互补、共同发展的研究(市地税局提出)
5.厦门更好地发挥台商投资区对台交流交往的先行先试作用的研究(中共集美区委提出)
6.厦门争取列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补充协议的项目及对策研究(市社科院提出)
7.厦门市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产业集群的路径与措施(市社科院提出)
8.厦门市加快发展影视动画产业集群的路径与措施(市社科院提出)
9.厦门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路径与措施(市社科院提出)
10.私人汽车快速增长对厦门城市交通影响的研究(市规划局提出)
11.厦台关系史文献资源调查分析的研究(市科技局提出)
12.厦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落实措施的研究(中共集美区委提出)
13.建设厦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研究(市社科院提出)
14.厦门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
15.厦门市再生水利用的路径及措施的研究
16.对厦门征地拆迁难的深层原因的研究(市规划局提出的选题建议,已经委托城市规划设计院开展课题研究,不接受申报。)
17.实现两岸优势互补,促进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发展的研究(已经委托市信息产业局开
展课题研究,不接受申报。)
18.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作用的研究(已经委托市直机关党工委开展课题研究,不接受申报。)
19.厦门实现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已经委托市港澳台经济研究会开展课题研究,不接受申报。)
(四)青年项目(自行申报,选题应为紧扣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
(五)《2012-2013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申报项目
1.厦门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情况分析及展望
湖里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地处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 近年来, 紧随经济发展的脚步, 以“敬业、严谨、廉洁、高效”为宗旨,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共建和谐”的总体要求, 着力加强能力建设, 强化基础管理, 积极推行“五个零”标准化服务, 内部管理逐步走向科学规范, 对外服务赢得了广大参保人员的赞誉, 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 参保率不断提高, 各项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心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被厦门市劳动保障局授予“2003年度、2005年度厦门市劳动保障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2006年被厦门市人事局、财政局授予“厦门市会计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被福建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2001~2005年度先进单位”;
2007年被厦门市人民政府纠风办评为“2005~2006年度群众满意服务窗口”;
2006年、2008年被中共湖里区委员会、湖里区人民政府授予十一届、十二届“文明单位”;
2008年6月被中共湖里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党建“三级联创”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8年11月被福建省劳动保障厅授予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文明行业创建“十佳优质服务岗位”;
2009年3月被厦门市湖里区妇女联合会评为“三八”红旗集体;
2009年3月被厦门市湖里区妇女联合会、湖里区文明办评为“巾帼文明岗”。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仙洞路3号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资源整合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由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以社会服务资源为主体、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整个服务体系由其核心机构——中小企业服务主管部门牵头,制定规划、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在厦门市经信局的领导下,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社会各界服务资源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融资、创新、技术、信息、管理提升等服务体系模块已经建立并稳定运行,中心服务品牌已经获得众多企业的认可与肯定。随着2014年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逐步建成,如何最大化平台功能,强化平台资源整合职能,形成线上线下资源互补联动,打造中小企业优质服务生态圈,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1 厦门市中小企业社会服务资源整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服务资源丰富、服务质量高但缺乏有效组织
特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人才聚集厦门,众多优秀服务机构把厦门作为“本部”并以此为据点向外拓展业务。以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为例,据统计,厦门市有200多家管理咨询公司,但90%以上的咨询业务在其他省市;在市场竞争中,我市优秀咨询机构凭着实力打败国际顶级咨询公司成功竞标的案例不胜枚举。窥一斑而见全貌,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服务资源优势。
然而调研结果表明:
一方面,我市中小企业依然大量存在不知道、找不到合适的服务资源的情况,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广大服务机构长期散兵作战,摸着石头过河,“送服务”举步维艰。
目前,我市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尚未建立,市场中的各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发挥资源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此同时,独立作战的服务机构向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服务标准、服务收费相对较为混乱。2015年3月,中心发起成立了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行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即吸引到各行业服务资源103家会员。这一做法为我市服务资源的整合开了好头。接下来,如何有效组织现有社会资源使之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缺乏系统的、问题解决导向的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资源在一些服务活动中“被参与”,服务对接效果打折
为凝聚社会服务资源更好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在市经信局的领导下,我市不仅为中小企业组织大量的现场服务活动,还打造了线上“慧企云”平台开展线上服务对接。尽管现场活动以及线上平台服务对接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资源对线上“慧启云”平台入驻积极性不够高,入驻之后服务信息发布及更新不及时。
二是一些线下活动具有短期性、一次性特点。因缺乏系统的、问题导向的服务项目设计,这些线下活动不能深入、有效地解决企业的问题。我们发现,不仅企业的参与度有限,服务资源在这类线下活动中的参与深度、服务功能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服务资源缺乏明确的服务目标牵引,工作组织上缺乏接地气的服务项目设计。因此,有效的服务资源整合呼唤系统深入的、问题解决导向的、基于企业需求的服务项目设计。
1.3 厦门市服务资源潜能很大,亟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唤醒其活力
毋庸置疑,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服务人才和资源优势。然而目前各类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缺乏统一评价标准,难以有效甄别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导致服务市场存在一些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不规范问题,“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进一步加深了服务市场成熟难度。其次,我市藉由政府扶持的各类行业协会、服务联盟对行业内、联盟内社会服务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还不到位,不能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需要。优势服务资源需要有效的资源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充分唤醒其活力。
2 厦门市中小企业社会服务资源整合机制初探
2.1 摸清厦门市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是服务资源整合的立足点
企业需求是企业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服务资源整合的起点。政府主管部门可通过对行业、区域内中小企业需求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政府当年度工作方向,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中小企业服务年度任务清单”或“中小企业服务年度工作目标”。
当企业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服务工作的引擎。这些任务清单及目标的形成一方面让企业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另一方面让服务机构收到明确的服务信息需求,有利于形成企业和服务资源双向聚焦,从而也进一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凝心聚力的平台服务职能发挥。
因此,深挖企业需求并形成中小企业服务年度任务清单,是整合服务资源的第一步。
2.2 建立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协同机制,是整合服务资源的组织基础
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协同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提供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服务资源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组织协作关系以及服务资源内部的组织协作关系。该项工作可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①建立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为龙头、各专业行业协会为抓手、各专业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服务资源组织管理体系。其中,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服务资源的整合、管理、引导工作;各专业行业协会负责本行业内服务资源的组织管理、自我规范;各专业服务机构具体实施服务项目或活动。
②加强引导服务联盟或者专业行业协会对行业内服务资源的管理工作。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或者行业协会的目的在于组建各行业服务资源的自组织平台。应引导服务联盟或行业协会立足于发展会员,吸引更多更好的专业服务机构,并在组织引导本行业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以联盟或者协会平台管理职能的发挥来规范、约束各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服务制度、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经审核后向市场公开。
③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服务机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各行业不同类别的服务工作开展,研究工作落地实施的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中小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服务资源以及服务资源内部不同单位之间的沟通对话、联系与分工协调机制。
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服务机构参与设计服务项目并组织实施,是服务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抓手
中小企业服务市场需要政府、社会服务资源共同培育。这一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引导功能,通过服务活动的开展,重塑中小企业对服务机构的认识,加深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问题的了解,促进彼此之间建立充分信任和沟通。
笔者认为,在明确年度服务目标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优质服务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服务项目设计,能够有效引导资源供需方对接从而解决“互相找不到”的困局。
具体操作形式可以很多,例如,通过满足需求的服务项目设计竞标的方式或者举行服务项目设计展览对接的方式,实现服务项目的优化设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方面,服务资源通过设计服务项目加深了对企业服务需求的理解,并与自身所能提供的资源进行契合。
另一方面,在服务项目评标环节或者服务项目设计展览对接环节引进企业代表参加,既能够实现供需充分互动,又能够对服务资源起到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
因此,经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优质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让优秀的资源、好的服务方式同步介入企业服务过程,有可能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并形成“大量服务资源动起来、优秀服务资源脱颖而出、企业需求得到满足”等多赢局面,能够形成企业和服务资源双向聚焦,激活服务资源活力。
2.4 建立服务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优质服务资源培育,是服务资源整合效益持续提升的保障
没有激励,资源就可能成为“睡狮”甚至是放错了位置的垃圾;没有约束,就无法控制“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造成服务市场上鱼目混珠的局面。服务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建立服务资源的参与退出机制,让好的资源进来并留下来。
二是如何对服务资源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对服务机构形成差异化激励。
三是如何推动服务资源持续提高其服务效益。
①建立健全服务资源的参与及保留机制。服务资源参与机制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组织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
二是具体活动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就组织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来说,可以在“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协同机制建设”过程中解决;就具体活动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来说,可以在服务项目设计等服务实施环节自然解决。这两方面不再赘述。
参照国外已经成熟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深入推进服务体系规范化的过程中,与优秀的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动态契约关系,有助于促进优秀服务机构长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法律契约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彼此分工合作,约定服务供应及扶持标准;而动态契约则充分引入市场竞争,两者结合更能有利于维护稳定、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②逐步实现服务资源效果的测评及差异化激励。这一环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测评主体的问题。
二是测评方式的问题、
三是测评结果的应用及反馈问题。
就测评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服务评价应由中小企业客户、行业专家、服务联盟内部自约束系统构成三方或者多方评价机制。
一方面,组建由政府部门、企业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的测评小组,对从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进行服务绩效测评。
另一方面,依托服务联盟或行业协会平台形成同行业约束,不断提高行业内服务专业化水平。就测评方式来说,可以采用项目效益审计、服务效果调研、服务抽查、网上投票、服务监督热线、在线公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测评结果的应用与反馈即建立健全明确的奖励机制。对服务效果好、受企业欢迎的机构,以适当方式进行表彰,对其单位名称、业务范围、服务方式在在线平台中进行发布、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优先参与、承办中心线下公益活动;优先推荐享受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扶持资金;在政府性支出的建设项目招标中,同等条件下,对优秀服务机构进行倾斜等。
③定期组织服务机构常态化学习活动以推动其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为了不断提高服务资源的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应在三个方面引导或者培训服务机构加强学习:
一是引导服务机构充分认识企业需求。
二是引导服务机构了解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政策。
三是引导各服务联盟、行业协会共同做好服务管理工作。采用的方式可能是:联席会议、主题论坛、问题座谈、茶话会、专项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2]廖禄华,李仕强.浅议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协同机制建设[J].中国中小企业,2014(4).
[3]胡煜贤.《合作、互补、创新、共赢》——长江三角洲中小企业服务研讨会综述[J].上海企业,2005(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征求意见稿)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局党组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安排,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 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查找的突出问题和整改思路,现制定市科技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突出实践特色的要求,紧密联系科技工作实际,着力提高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着力转变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破解难题的能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技事业的新跨越。
二、整改落实的项目、目标和措施
(一)统筹协调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
整改目标:完善科技政策制定和落实,统筹整合全社会科 技资源,建立沟通更加顺畅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促进科技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整改措施:
1、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推动自主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1)落实已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继续做好《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以及《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宣传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优惠科技政策。(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长期)
(2)加快相关政策出台步伐。尽快出台《厦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厦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平台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提高我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全面、高效利用。(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2009年8月31日)
(3)继续研究制定有利自主创新的政策。根据8月份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制定完善促进我市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抓紧推进《厦门市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办法》立法前期调研工作。(分管领导:孔曙光、李建国;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社会科技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2、做好2007-2008年度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成立科技进步考核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全面部署我市考核工作。按照考核工作要求,指导我市六个区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分管领导:李建国;责任部门:社会科技处;完成时间:2009年8月31日)
3、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和科技宣传工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知识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快科技重要战略位置的公众认知进程。(分管领导:李建国;责任部门:社会科技处、综合处;完成时间:长期)
4、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注意做好与市委、市政府、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的衔接,做到加强沟通,主动汇报,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科技部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进一步理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渠道。着手发挥好设立在我局的几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将其作为完善和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的切入点,取得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利于各项工作的推动和实施;落实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口联系制度,加强对区科技工作的指导。对区科技工作要多了解、多过问、多帮助和多研究,更好地发挥区科技局在宏观科技决策中的参与度。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加大对区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特别 是对科技工作相对薄弱的区的支持力度。局机关到各区调研时,要及时通告,取得区科技局的配合和支持。(分管领导:局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责任部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完成时间:长期)
(二)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整改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合科技资源和政府财政资金,建立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和技术难题,力争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取得突破,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整改措施:
1、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质量,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咨询、服务、申报、评审、认定管理程序,健全高新技术企业专家库,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辅导、评估、检查工作。2009年,实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0家以上,力争实现400家。(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高新技术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2、引导和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走先进制造道路,推动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组织重大科技平台、重大产业科技创新项目、联合科技攻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壮大研发 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电子、机械、化工等产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后劲。(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高新技术处;完成时间:长期)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科学仪器仪表、新材料、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器、太阳能光伏、工业设计与创意和射频识别等十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步骤地引导、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高新技术处;完成时间:长期)
4、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工作;推进我市视听通讯、钨材料、软件、半导体照明、电力电器五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光电显示产业集群的建设,引导重点项目和企业向特色产业基地聚集,形成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发能力的核心区域,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高新技术处;完成时间:长期)
5、继续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平台。除做好已建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外,今年要继续建立一批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厦门工业设计中心。(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2)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3)厦门食品科技孵化器(分管领导:李建国;责任部门:社会科技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4)华电研究院(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高新技术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5)创新工程师培训中心(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三)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整改目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为载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整改措施:
1、深化创新型企业示范和试点工作。近期重点做好第四批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和种子企业的推荐评审工作(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2009年10月)
2、不断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工作力度。在巩固光电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船舶、水暖橱柜及卫生洁具和运动器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工 作。(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2009年7月31日)
3、整合科技资源,全面启动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工作。在完成厦门产研院装修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产研院的组织架构设立,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提升我市产业水平,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4、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针对战略性(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创新平台(包括各类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基地等,研究制定我市产业技术路线图,着重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近期重点完成太阳能光伏产业、海洋药源和工程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5、推动面向中科院系统的院地合作和面向全国重点理工大学的市校合作,建设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承接和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技术成果,使其在厦产业化。(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长期)
6、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全面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步伐,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发明创造,企业自 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进一步增加。(分管领导:徐文东;责任部门:知识产权局;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整改目标:健全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体系和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企业创新研发资金等管理办法,加强各类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提高科技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整改措施:
1、修改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围绕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修订和制定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推进依法行政和计划管理制度化,保障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和公正。(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长期)
2、进一步完善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立项目通报和查询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3、编制2010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修订完善项目申报要求。(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4、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网络评审制度。(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5、进一步完善专家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专家数据库,通过充分发挥包括战略专家、不同领域行业专家的论证和咨询作用,避免专家咨询的形式主义。规范专家参与计划项目管理、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建立回避、信用和专家咨询意见反馈制度等措施,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类专家在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中的作用,使专家的论证咨询工作更加客观、公正。(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6、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的信用建设。逐步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人员的信用体系,对包括管理人员、承担单位、项目承担人、中介评估机构等进行信用评估和管理,加大对“人”的评估管理,对信用度高,承担项目执行情况好的单位和个人,在我局的各类业务中给予优先支持。(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各业务处室配合;完成时间:长期)
7、继续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和监督。重视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继续开展科技项目监理工作,督促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按照要求进行实施。同时,建立健全科技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继续加强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工作。(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各业务处室配合;完成时间:长期)
(五)加强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
整改目标:发挥科技的先行先试作用,以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为核心,充分利用我市对台科技优势,积极开展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力争成为两岸科技交流的试验区和台湾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整改措施:
1、编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规划方案。不久前,国家科技部发文市政府将厦门市列入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首个城市,支持厦门市先行先试开展对台科技合作工作。(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2009年8月31日)
2、整合全市对台科技交流合作优质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资源和政策,全面推动“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长期)
3、推进与台湾光电子、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生物科技、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的对接,积极承接台湾产业的新一轮转移,形成与台湾产业的分工合作,进一步确立厦门市对台科技合作交流排头兵地位。(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长期)
4、发挥先行优势,出台鼓励政策,重点吸引一批台资企业 以及台湾工研院、资策会、拓墣研究所、台湾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台湾著名科研与科技中介机构在厦设立研发机构和办事处,提高为在厦台湾科技企业的服务水平。(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5、发挥试验区作用,引进台湾科技金融。借助台湾金融资本和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建立台资或合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改善我市科技风险投资业落后的局面,达到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目的。(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长期)
6、通过发挥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作用以及举办海峡两岸光电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两岸产业技术和学术交流论坛,加强对台科技招商引资和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两岸科技界和企业界的沟通合作。(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市新兴产业促进中心;完成时间:长期)
(六)狠抓服务企业机制建设
整改目标: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切实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整改措施:
1、编印出版应对金融危机科技政策手册,以问答形式,为企业申报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优惠政策兑现等科技业务 11 申报、办理提供清晰的办事指南。(分管领导:李伟华;责任部门:各业务处室;完成时间:2009年8月)
2、加大对国家、省市技术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把政策要素向企业集聚,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创新政策。(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长期)
3、做好金融支撑服务。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和平台,通过风险投资、担保贷款、社会融资等手段支持科技企业,改善企业发展投融资环境。(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长期)
4、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开展科技情报咨询、查新服务,开展创新方法、产业技术路线图等培训。(分管领导:徐平东、孔曙光;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体系创新处、市科技情报所;完成时间:长期)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整改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吸引海内外创新人才来厦或为厦服务,重点做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等工作,切实改变创新人才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
整改措施:
1、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厦门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分管领导:孔曙光; 12 责任部门:综合处,配合: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2、认真完成省杰出科技人才和市拔尖人才的推荐工作。(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综合处;完成时间:2009年8月)
3、积极申请“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试点市”。(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2009年8月)
4、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依托院地合作、市校合作大平台,引进全国高校专家教授,吸引高素质大学生和研究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建设好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的高层次人才。抢抓国际金融危机机遇,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科技合作处;完成时间:长期)
5、强化创新人才的扶持服务。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团队,给予3-5年连续稳定的创新经费支持,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企业家。(分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完成时间:长期)
6、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创新方法培训,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分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高新技术、体系创新处;完成时间:长期)
(八)加强内部管理和机关作风建设
整改目标: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 水平,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机关作风建设,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整改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修改完善局党组议事规则和局务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健全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切实提高领导班子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责任领导:李伟华;责任部门:综合处、直属党委办;完成时间:长期)
2、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局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进一步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并印发《厦门市科技局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和管权。(主管领导:李伟华,协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综合处;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提升改造电子政务的软、硬件环境,认真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及时主动更新科技网上各栏目内容。(主管领导:李伟华,协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综合处;完成时间:长期)
4、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着力解决一些机关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精神状态不佳、服务意识不强、工作纪律 松弛等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2009年我局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主管领导:李伟华,协管领导:孔曙光、李建国;责任部门:综合处、监察室;完成时间:长期)
5、加强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交流、使用力度。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有关制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建设,加大年轻干部的选拔力度,有计划地进行干部的调整和交流,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我局干部的良性发展。(主管领导:李伟华,协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综合处;完成时间:长期)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着力筑牢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把党的纪律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模范行动维护好党的形象。(主管领导:李建国;责任部门:监察室;完成时间:长期)
7、更好地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组织开展适合老同志的户外活动;及时通报科技工作情况。(主管领导:李伟华,协管领导:孔曙光;责任部门:综合处;完成时间:长期)
8、进一步改善局机关办公环境工作条件,修缮局乒乓球室,设立健身室。(主管领导:李伟华,协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综合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9、改善机关大院管理,修订停车场收费管理制度,为直属单位和区科技局到局机关办事提供便利条件。(主管领导:李伟华,协管领导:徐平东;责任部门:综合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完成时间:2009年7月)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整改落实工作由党组书记、局长李伟华同志负总责,分管局领导牵头负责,有关业务处(室)、部门具体承办。各分管领导要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将整改措施具体分解落实到主要责任单位和协助单位,并加强督促指导。各业务处(室)、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落实整改措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扎扎实实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要根据负责整改的内容,认真制定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保证整改措施有人抓、有人管。
2、突出实践特色。紧紧围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把整改工作放到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去谋划和推进,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要把整改工作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结合起来,以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整改工作。
3、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要正确处理整改工作与当前其他工作的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两不误、两促进。确因特殊情况整改措施不能落实时,相关责任人、责任部门要分析原因、说明理由,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便做出调整,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强化督促检查。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要全面把握局机关整改落实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局属各单位整改落实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确保科技局系统整改工作扎实有效进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根据《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财综[2007]64号)、《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厦府[2006]379号)、《厦门市国有企业承担政府性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厦委办发[2006]54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是指按照有关规定筹集的,用于新建、改建、收购、回购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性租赁房、廉租住房等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原则。市财政局应根据财力可能,参与制定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并按照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筹集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
(二)控制性原则。市财政局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三)专款专用原则。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按规定专项用于经批准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四)效率原则。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调度、审核、拨付实行高效规范管理和使用,应切实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第四条 相关单位的管理职责:
(一)市财政局是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主管部门,负责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和预决算审核以及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市建设与管理局负责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预决算编制与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房配售房款收入的管理及房产管理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负责社会保障性租赁房购房资金预决算编制以及房产管理工作。同时负有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责任。
(三)业主单位负责项目投资及平衡方案的初步测算,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控制和分析报告,配合市财政局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按期汇总编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款拨付申请进行初审;对代建单位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项目竣工决算工作。
(四)代建单位负责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组织项目实施,协助业主单位有效做好项目控制投资,按期编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及时配合业主单位报审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资料,做好完工资产交付使用手续。
第二章资金来源
第五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下列渠道:
(一)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贷款风险准备和管理费用后的全部余额;
(二)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
(三)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资金;
(四)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专项建设补助资金;
(五)社会保障性住房按照规定价格出售所取得收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售房收入资金按照财政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根据建设计划,由业主单位(或代建单位)作为项目融资主体向银行贷款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
(七)社会捐赠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
(八)其他可用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
第六条 实施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筹融资时,应将融资规模、利率、期限、担保单位、还款来源等按现行政府债务管理方式报送市财政局审批。贷款资金的提取、拨付、使用等按照我市现行财政性投融资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章资金使用
第七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开支,包括新建、改建、收购和回购社会保障性住房开支,社会保障性住房配售之前发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支出,以及偿付为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而产生的银行融资本息,不得用于其它开支。
第八条 新建社会保障性住房开支,指利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新建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支出,包括依法支付的征地拆迁补偿款支出、工程进度款和工程备用金支出。
第九条 改建社会保障性住房开支,指对拟用于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现有住房进行维修改造的支出。
第十条 收购社会保障性住房开支,指利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收购现有住房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性住房用途的支出,包括支付的房屋价款等。
第十一条 回购社会保障性住房开支,指依法对现有社会保障性住房实施政府回购的支出。
第四章预算管理
第十二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于每年第三季度根据下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编制下社会保障性住房支出项目预算。社会保障性住房支出项目预算经市财政局审核后编入市本级财政预算,依程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项目预算涉及新建、改建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必须符合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第十四条 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应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变更预算。如需调整、变更预算的,应按规定的程序报市财政局审批后执行。
第五章资金拨付
第十五条 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应在每月20日前向市财政局报送下一月份的资金使用计划和上一月份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 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每月月初应根据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进度及资金需求计划,编制当月银行贷款提款计划,报经市财政局审批同意后,由融资主体凭市财政局开具的《放款通知书》向银行申请下拨相应规模的专项贷款。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收购、回购社会保障性住房,由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按照现行征地拆迁及财政投融资基本建设项目等有关规定,根据工程合同和进度、购房合同以及预算,提出资金拨付申请,经市财政局审核后,由市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拨付给社会保障性住房代建单位或销售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八条 市财政局可根据需要设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共管帐户,资金按规定专项用于经批准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支出。
第六章决算管理
第十九条 每年终了,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应按照财政财务有关规定,报送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项目决算。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项目出现资金结余,经市财政局批准后,可以继续滚存下年使用。
第二十条 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在向市财政局报送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项目决算时,应当提交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等相关资料。
第七章资产管理
第二十一条 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的维修和保养;建立社会保障性住房房产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做到帐帐、帐实相符。
第二十二条 在社会保障性住房新建和改建竣工验收后,业主单位应按照《厦门市财政性投融资建设项目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厦财基[2002]41号)的有关规定,及时向市财政审核中心报送项目竣工决算审核资料,代建单位应予以积极配合并做好工程完工交付、资产移交及基建支出核销账务处理工作。业主单位应及时接收房产,并移交给市建设与管理局或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相关单位应按照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将房产登记入帐。
第二十三条 收购社会保障性住房和依法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实行政府回购的,收购或回购单位应及时接收房产,并按照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登记入帐。
第二十四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成销售后,市建设与管理局应及时核销资产。
第二十五条 房产管理部门应将临时闲置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处置方案及时报市财政局审定,由市财政局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市建设与管理局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内部约束机制,定期对建设资金支出进行检查监督,同时加强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和资产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于不按照规定筹集、安排使用和管理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厦门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审查、批准和监督,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遵循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市的五年计划、年度计划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第三条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市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会)监督本市计划的执行,审查和批准计划的调整方案。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负责对计划及其调整方案的初步审查和计划执行情况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 厦门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负责计划的编制、执行。市人民政府的计划部门(以下简称市计划部门)具体组织计划的编制、执行。
市人民政府应在每个计划年度或五年计划终结前完成下年度或下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五条 经批准的计划和计划调整方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第二章 计划草案的初步审查
第六条 市计划部门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应通知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参加计划编制的主要会议,并于计划草案主要内容送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前,就计划编制的有关情况,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
第七条 市计划部门应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计划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计划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编制计划的依据及说明;
(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预测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措施。
市计划部门还应同时提供:
(一)主要投资、建设项目概况;
(二)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或项目总投资额相当于市本级当年可支配财力百分之五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材料;
(三)初步审查所必须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时,应当听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的情况介绍,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部分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可组织对有关问题进行视察或专题调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论证。
第九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根据调查研究情况,向市计划部门通报对计划执行和草案编制的意见或建议。市计划部门应进行认真研究,并于计划草案提交市人民政府审定之前,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
第十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对计划草案进行审议。必要时,市人民政府计划、统计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列席会议,对计划草案作出说明,回答询问。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审会议应形成审查报告,内容包括:
(一)对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或本五年计划安排的总体评价;
(二)对计划草案的意见和实现计划的建议;
(三)对计划草案提出是否批准的建议;
(四)其他应予报告的内容。
第十一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应于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前报送市人大会,由市人大会送发给全体代表。
第三章 计划草案的审查和批准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计划草案的报告于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十日前,五年计划草案应于会议举行的二十日前提交市人大会,由市人大会送发给全体代表。
第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或本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同时审议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
审议可以采用分组审议、专题审议、代表团审议和大会审议等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在全面审查计划草案时,重点审查如下内容:
(一)计划的编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是否适应本市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二)计划草案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出口总额等主要预测指标的依据是否充分;
(三)计划草案提出的科教文卫体和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是否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四)对计划草案中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否可行;
(五)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第(二)项所列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六)年度计划安排与五年计划是否相衔接。
第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计划草案时,提出的询问、质询案和修正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大会主席团在听取各代表团对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计划草案审议意见,审议、通过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计划的审查报告后,提出是否批准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和本年度或本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草案,决议草案经全体代表讨论修改后,提交大会表决。
第十七条 计划年度开始后,计划草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提出政府投资项目的预安排方案,并报市人大会备案。预安排的项目,原则上为续建项目。
预安排方案在年度计划被批准后失效,预安排投资项目的计划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计划为准。
第四章 计划的调整
第十八条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环境重大变化或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情形的发生,致使原定计划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偏差时,可以进行计划部分调整。
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与经批准的计划目标偏差幅度在百分之三以上时,应进行部分调整。
计划需作调整时,市人民政府应提出计划调整方案及说明。
年度计划调整方案的提出不得迟于当年第三季度,五年计划调整方案的提出不得迟于第四年的第一季度。
第十九条 计划调整方案的初步审查,适用本条例第二章的规定。
第二十条 市人大会应听取市人民政府的计划调整方案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经过审议后,作出是否批准调整方案的决定。计划的调整自市人大会批准之日起生效。
经批准的计划调整方案及批准决定应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备案。
第二十一条 市人大会在审查计划调整方案时,提出的询问、质询案和修正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计划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重点是:
(一)国民经济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或投资额较大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三)农业、教育、科技及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情况;
(四)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项目完成情况;
(五)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决议的落实情况;
(六)市人大会认为其他应该监督的事项。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在每年第三季度向市人大会报告年度计划的半年执行情况和对完成全年计划的预测。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按月将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月报表及相关资料及时报送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应及时向市人大会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当听取市人民政府有关经济部门关于计划执行和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并就可能影响计划执行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向市人大会主任会议或市人大会报告。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根据需要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视察、专项调查。对计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可以向市计划部门发出监督意见书,监督意见书同时报送市人大会。
第二十五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时应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 市人大会应举行会议听取年度计划的半年执行情况报告,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到会回答询问。
市人大会可根据需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视察、执法检查、提出质询案、组织专项调查。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有关计划的决议、决定和市人大会、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监督意见,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市人大会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厦门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批准、监督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由市人大会负责解释。
一、科学论证, 意义深远
在课题组充分论证研讨后, 我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以下分析:
1.理念引领, 实践结合。新课标强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导课题式”课堂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探究的结果。其特点是“问题生成”引导“小课题研究”的连续性行为的发生,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下, 通过疑惑的现象或者生成的问题去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
2.引导探究, 有效学习。追求“有效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一直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科学教学由问题开始, 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 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预测目标, 创新突破
我们对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做了预测, 主要想从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 在学习生活中积累问题, 生成研究课题。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 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象科学家那样, 探究科学知识, 自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动手制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探究时空大了, 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小课题研究, 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 实验要有计划, 观察要到位, 并学会表达和倾听, 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3.培养师生科学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不断实践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同时提高科学教学的专业素养。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产生积极情感,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4.初步促进小学科学“问导课题式”教学动态发展。通过问题引导小课题研究, 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 合理组织活动, 科学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高效课堂教学。
三、教师主导, 问题引领
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了分析, 主要渗透了三个方面:
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重整教材, 变内容为探究问题。重组教学材料, 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开展集体备课, 专题教研活动和“问题大家征集”活动等方法, 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 提出适合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我们从“提一个真问题”入手, 关注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加强小课题研究的指导,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及校本资源,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小课题的专题性研究, 在课题选择, 分解任务, 合作活动, 收集信息, 呈现结果的方式等方面展开引导活动。让探究活动主体化, 形式合作化, 内容生活化, 时空开放化, 进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 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都得到培养和提升。
3.促进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整体化发展。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信息, 并使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师生共同发展, 推动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研究深入, 效果显著
经过我们课题组近一年的努力, 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出现了比较成功的指导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教学观念上体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提问题—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2.在课堂语言中体现。课堂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你真是个认真的孩子, 做实验就要有这种认真的态度。”“你很爱动脑, 真像一个小科学家!”……这些句子的运用, 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评价内容更有针对性、指导性。
3.在教学方式上体现。教学活动的设计, 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 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并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环节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 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 达成共识, 形成结论。教学上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让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摘要: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必由之路,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问题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更加迫切,尤为关键。只有坚持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不断破解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就需要解决好制度体制的创新,就要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群体,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去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协调好各个社会成员的多重关系、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社会安全。
关键词:科学发展;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31—0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是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思熟虑之举。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发展观念上的一次更新,是发展战略上的一次提升,是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党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在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中国社会建设的正确道路和方法,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的综合实力,是我们党应有的智慧和胆略。科学发展观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考察和认识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工具,也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方法,更是探索和实现中国社会更好更快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本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对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破解困扰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诸多难题给出粗浅的分析。
一、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首先必须狠抓体制、机制的创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会给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道路和体制机制的新选择,在此指导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可以再保持十五到二十年时间的又好又快发展期。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是由于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放宽创业的准入限制,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将会在就业压力和创业动力的推动下,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将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强劲地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在户籍、城乡社保等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将使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合理地配置,这种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城市化的建设等,也将强劲地推进经济增长;三是大量的技术创新、新技术产业化和品牌创新,将会使国民经济增长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四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和大量积累,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长期存在,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等,也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我国经济在未来十五至二十年中,还将以9%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在2030年时,我们将基本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即第一次工业化过程,初步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二、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关切的利益协调机制
如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关切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中必须解决、回答的问题。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既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寻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结合点,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始终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大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公众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要为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便捷的方式和畅通的渠道。在改革的攻坚期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说到底是提高利益协调,建立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照顾各方面群众关切的机制和平台的能力。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三、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必须构建好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关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入研究和密切关注社会结构重建与变动中的深层次问题,当前主要是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社会各阶层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的社会阶层关系:一是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之间的关系,包括干群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关系,防止发生对立和冲突;二是强势阶层之间的关系,包括官商关系、官学关系、商学关系等,防止发生勾结和交易;三是失意精英阶层与普通弱势阶层之间的关系,防止两者消极情绪的交叉感染并采取过激行为。
2.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要坚持一下原则和方法:一是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机制。让老百姓的需要和意见有地方表达,政府能够听到老百姓的声音;二是建立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政府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偏袒任何一方。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利益协调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对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建立社会舆情和社会矛盾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早发现苗头和问题,及时反应和处理;四是提高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改进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工作作风。
四、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和真正保障公民的社会安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全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障人们的社会安全,这是我们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应对好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尖锐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安全风险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社会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包括社会保障安全、生活安全、生命安全和生产安全等。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最近,“毒”奶粉事件、煤矿安全生产恶性事故频发,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形势不好,少数地方黑恶势力猖獗,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如何去保障人们的社会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一个满意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和务必解决好的一项政治任务。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心上;二是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责任,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严禁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既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也要宣传生产和生活安全知识;既要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也要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五、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时,它又是一个显现社会文明水平,考量社会和谐程度最重要的敏感指标,而制约和体现公平正义的基本社会因素就在于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上,收入分配又是其中的最主要力量。
把公平正义作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就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解决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的不协调。凭心而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年。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一些批评、抱怨和不满,有的还相当强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不协调。一些人享受改革成果太多,一些人承受改革代价太多。为了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当前尤为重要和紧迫。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不公平,今天则重点是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和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公平。一些媒体所说的“仇富”只是表象,实质是“仇不公”,即对收入分配不公的抱怨和不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六、实践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建设,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当前,需要改革的社会管理体制主要有:(1)城乡管理体制;(2)社会保障体制;(3)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4)事业单位管理体制;(5)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6)医疗卫生管理体制;(7)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8)社区管理体制。其中,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改变以两种不种身份待遇为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尤其要敢于突破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户籍堡垒。从根本上,长期解决因户籍身份不同,而导致的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体制不同的顽疾,也彻底根除户籍身份不同引发的诸多利益待遇的差别。同时,加快改革过时的城乡管理体制,真正做到还权于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9/
20/content_10082031.htm.
【厦门市社会科学课题】推荐阅读:
厦门市产业发展11-09
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05-30
福建省厦门市小学语文毕业考试摸拟题06-29
厦门高温补贴07-23
厦门美食作文07-25
厦门大学09-13
厦门户籍新政策06-05
厦门导游词07-28
厦门民俗文化10-18
厦门游记初一作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