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考试应试辅导(共9篇)
播音主持考试初试中自备稿件的朗诵,是每个学校都会有的一个考试项目,这是一个见证你播音水准高低的重要指标,可以说也是检验你的老师水平的高低指标。自备稿件的朗诵通常不会有太长的时间,最多2分钟,很少会让你诵读完,这要求考生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评委对你有一个很真实的了解,让他们了解你的水平。在选稿件的时候要找那种最适合你嗓音的稿件,即时你的嗓音不是很好,但是你选择了一篇很适合你嗓音的稿件,将它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样会得到评委的认可。选稿时要找那种有暴发点的稿件,避免名篇佳作,最好是大家没有诵读过的,这会给老师以新鲜感,分数也会打高些。现在的学校由于有时间的限制,对自备稿件不是太重视了,所以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寻找到一条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暴发的途径,用最短的时间释放自己的ji情,让评委为之震撼。对于选好的稿件要大胆的删减,在30秒之内必须出现暴发点,但是千万别因为抢时间而忽略了稿件的过程,要让评委跟着你的节奏,一点点的将他们带进爆发点。在诵读时要做到与稿件或融为一体,“气托声,声托情”。建议考生只准备2分钟,并且在30秒处安排爆发点,当然有些学校会让大家诵读完,考生应该随机应变。要增强自己的朗诵水平为指定稿件打下一个基础。
播音主持考试复试中指定稿件的朗读与播报,这是一个检验考生播音基本素养水平的项目。稿件的类别为:新闻稿,散文稿。无论是那种类型的稿件,你的专业老师肯定要进行训练。
在播诵新闻稿件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播诵的语速一定要均衡,吐字一定要清楚。
2、注意气息的控制,稳定的气息是诵读成功的关键。
3、注意情感的把握,分析透文章的感情色彩,新闻要用一种客观的情感去诵读。
4、注意停、连,诵读时要有韵律感,使听者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注:增强韵律的方法是诵读诗歌。)
5、注意重音的诵读。分清楚哪个是应该强调的,避免出现重音混乱或无重音的情况。
6、应该每天收看《新闻联播》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栏目,学习正规播音员的朗诵方法。
7、每天坚持读新闻,最好可以录下来,自己找毛病。
在诵读散文稿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文章的基调。(红色调、灰色调)
2、注意气息的运用。(气托声,声托情)
3、不要浮在文章的表面诵读,深挖文章的内涵,读出文章更深一层的东西。
4、找到一个爆发点。
5、诵读文章时要层次分明,要有高低起伏。
6、运用专业老师所讲的技巧。
近几年即兴评述是各个学校考察的重点项目,它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条里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知识面。这项考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解决这项考试的唯一办法就是多留心身边的东西,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注意一些新闻的评论稿。
即兴评述的分类:
1、指定题目评述
2、新闻评述。即兴评述就是一篇小的议论文,我们要首先阐述出你的观点,然后举出一些事例,最后加上自己的看法。在即兴评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开门见山”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固定模式:我认为……)
2、不要出现重复的词语以及相近意思的语句。
3、说的时候要有条理性,避免胡言乱语。(要用: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最后…)
4、把握好时间,不要太长。
5、语言尽量要显示出你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知识能力,说话要有说服力。
6、新闻稿件的评述要把作者的意图挖掘出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使其编成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观点,这样评述起来会变得简单。
7、评述有几种模式一种是条理式:阐明观点→进行论述(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最后…)→总结。第二种是两面式:从正反两方面去阐述一个观点。第三运用文学式:这种评述方式对于一般的考生比较困难,主要是应用许多诗歌,古文当中的句子来丰富自己的评述,增加内涵。
8、有的学校会给你一个字或是词语让你评述,我们应该深挖词语和字的意思(例如让你对“上”进行评述,你就可以说,上是一个方位词,每个人都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即兴主持这是一项考察考生应变能力的项目,也是最贴近这个专业的项目。这项考试科目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脸皮厚!要想在这个考试项目中获得好成绩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把脸皮增到最厚,即使心里很紧张,也不要让老师感觉到你的紧张。
2、主持节目要有创新的意识,让老师感觉你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一面(对有能力的学生)。
3、不要完全的投入主持,留出几分的精力,怕老师给你来一个突发状况。
4、面对突发的情况大部分是评委在考验你,这证明评委已经对你产生了兴趣。在你主持一小会时老师会突然让你停下,这时有的学生就此为止,有的学生会满头雾水,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上几句话,例如,广告之后马上回来等,这样老师会感觉到你的机灵。
5、有主持考试项目的学校一般的会有摄像机,千万不要对它产生恐惧,建议考生们都去亲身感受一下。
6、在主持时一定要让整个的肢体放松,不要太拘谨,那样会显得很难看。
7、有的学校会让你和一个搭档去主持,千万要注意不要和你的搭档抢话,不要以为谁说的多谁就是胜利者,说得话有水平的人的才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两个人要形成一定的默契,节目要流畅。
主题讨论这是一个集体项目,在一部分学校会出现。主题讨论与即兴评述是一个类型,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在这个项目上有人会故意的发坏,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毫不犹豫的抢第一,你的观点一定要与众不同。争第一的目的就是避免你的观点在你发言前被别人说了。主题讨论给每个人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我们要更加精炼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少说废话。有些学校是按照顺序发言的,这时肯定会出现重复的观点,我们应该随即应变,尽量的与众不同,即使相同,要用另一种方式,拐个弯去说。
才艺展示这是一项参考的考试科目,考生不要太过重视,一般的就是“吹拉弹唱”,你只要有一项特长就行了。一般的考生会选择唱歌,但是这样的考生是在太多,建议去学个乐器之类的会更好。
特殊考试项目:
散文写作(山东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广州大学等)
要求:与语文的要求相同,字迹要工整等。字数在2000千字以上。
1、看图说话(上海戏剧学院等)
2、英语口语(上海戏剧学院等)
3、辩论(上海戏剧学院等)
4、语音面貌测试(上海戏剧学院、重庆大学等)
要求:就是读一写字或是词,能读准就可以。
5、根据词语讲故事(山东师范大学等)
要求:利用所给的词语编一个故事,用上所有的词语,可以有重点的使用。
方法:从一个词语入手,再将其他词语加进去。
6、自我介绍(一般会在一个很小的环节当中穿插)
方法:简单明了即可,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因学校而异。
浙江工业大学
本科30(全国)播音主持
面试录像内容:
1、朗读指定稿件;
2、即兴栏目主持(当场抽题,准备5分钟,王持限3分钟内)
一般来说, 任何节目主持之前都有一个准备的过程, 通常称之为“案头工作”。这就好比表演中, 在拍大戏之前演员对剧本和角色做的“案头分析”一样。充分细致的“案头分析”会使演员更加充分的把握剧本的时代背景, 人文环境, 为演员从“第一自我”化身为角色的“第二自我”做好周密的铺垫。同样, 充分细致的“案头工作”将为节目的主持铺设一条通达理想境界的阳关大道。缺乏前期细致的“案头工作”, 将会使整个栏目的制作陷入粗糙——不具备高层次的审美性;逃脱不了低俗——不具备深刻性。也会使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不能“胸有成竹”而患得患失;漏洞百出而战战兢兢。这样看来, 其实播音主持与表演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 给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行表演方面的各种素质训练就是很必要的。但由于专业性质不同, 所以同样是进行表演素质能力训练, 但其针对性是有区分的。
一、表演专业的表演与播音专业的表演的区别
1、演员是当众进行表演, 主持人是当众进行表达。
首先, 表演艺术,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其基本特征就是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在表演艺术当中, 演员既是创作的成品, 又是创作的材料与工具, 他表演角色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本身。
由此可见, 表演专业是演员以自身为工具当众扮演另外一个人——角色的形象, 所以必须把演员本人的真实形象隐藏起来, 使演员化身为另外一个人物——角色, 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活生生的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形象。这种隐藏和创造, 往往要根据角色的需要而定, 有时不仅要隐藏起自己本身的性格、气质、体态和容貌等, 甚至在声音上也要进行适当的化妆;坐、立、行走上也要掩盖自己本身的姿态, 而要完全复合人物的年龄、职业特征等特点;声音的高低强弱、语言的语气和语调上也要进行适当的修饰和调整。
而电视节目主持人, 作为媒体的真实发言人和传播者, 是要以本人的名义代表广电部门的形象与受众进行交流。因此, 对主持人在审美上的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真实自我”, 而非像演员一样扮演一个全新的“人物”。因此在主持的过程中虽然电视节目的栏目很多, 样式不同, 但对主持人的要求却有着共同点。比如, 要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 五官端正, 富有魅力, 声音要动听, 音色要纯美, 能讲标准的普通话等。由此可见, 虽然在主持的过程中, 主持人在舞台上也不可能像平时在生活中那样是“纯粹的自我”, 同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 但这种“表演”绝不是完全把自己的真实形象隐藏起来, 更不需要在自己的体态、容貌、声音、气质, 甚至语音上进行完全不同于自己的“角色”化装。相反, 却要在舞台上呈现出“真实”的自我。因此, 同样是表演, 但主持人的表演是不同于演员的表演的。虽然同样是在舞台上, 同样存在一定意义上的表演性质。但根据受众多年来形成的心理模式来讲:从观众踏进剧场准备观看戏剧的那一刻起, 就已经在心理上接受了戏剧的这种假定性因素, 如果演员的表演过于生活化的真实, 观众反而是不接受的。而对于主持人, 由于传媒业的这种真实性的客观因素的存在, 受众则希望的是那种生活中朋友似的亲切、自然与随和, 如果主持人在受众面前矫情作态, 似乎妩媚动人、风度翩翩, 却很快就会失去了受众的心, 因为他们用过分的粉饰掩盖了真实。就如张悦所说“主持人不是演戏, 而是在镜头前生活”。 (1) 敬一丹也说“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要简单的诉诸情感, 而是要传达一种真实”。 (2) 所以, 主持人的这种表演性质是脱离角色之外的、作为广电部门的“代言人”, 以真实的自我呈现于舞台。要以他真实的情感与受众进行交流, 要以纯美的音色, 动听的声音, 敏锐的反映等能力, 清晰、流利的表达出整个栏目的主旨。
其次, 从表演的性质来看, 在一切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材料与工具, 并以自身“化身”为人物形象的表演艺术中, 如戏剧、电影、电视剧表演中, 都是以行动作为它的基础。正所谓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所以, 演员的工作是从文字语言向行动性语言的转化。因此, 演员在舞台上要注重的是“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而从主持人的性质来看, 主持人的工作程序是从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的转化, 以及体态语的辅助。因此主持人在舞台上或镜头前所要注重的是“说什么、为什么说和怎么说”。
2、演员的表演强调戏剧性, 主持人强调新闻性
对于表演当中的戏剧性有着很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戏剧性是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是戏剧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在戏剧中, 每一个情境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假定性, 因而“假定情境”便成为戏剧性的内涵。也有人认为, 戏剧性是与冲突联系在一起, 认为它就在于紧张、深刻的矛盾冲突;还在于人物之间相互影响、较量;并与小说、抒情诗的区别去探究戏剧的特性, 将戏剧性视为以虚构人物的表演, 通过感情渠道, 使观众发生兴趣等的解释。但是, 不论哪种解释, 首先都是承认戏剧性是以假定性为基础, 是虚构而不是生活的真实。假定性是指舞台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合的审美原理, 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做的不同的变形和改造。舞台上的假定性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指舞台空间和时间的假定性, 舞台布景空间的假定性, 舞台节奏的处理对自然时间进行调整、压缩、延展等。因此, 演员在表演中就要受这种戏剧性和假定性的制约。
由此可见, 戏剧性决定了演员必须以虚构人物的表演, 通过感情渠道, 才能使观众发生兴趣。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的最真实的情感是在与对手的冲突中得以升华和体现, 事件的交代也是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中得以展现。而假定性则决定了演员的表演必须遵守舞台所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等假定性因素的限制, 要在虚构的时间、空间、情境和布景中, 以虚构的人物来完成自己在舞台上的艺术创作。
而主持人的表演则强调新闻性。
新闻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因此它所反映的形态必须与生活自然形态相符合, 融不得半点虚假与隐藏。这就决定了主持人的主持必须是自然、得体、大方, 与受众有着紧密的亲和力。如果说演员必须以虚构人物的表演, 才能使观众发生兴趣。那么, 主持人则必须以自己最“真实”的形象, 才能与受众建立起心灵的桥梁。而且在主持过程中也不需要用矛盾冲突的起承转和来突出事件的发展, 更不需要主持人的情感有过大的波动和起伏来揭示自己的内心。在主持的过程中, 一切布景、时间、空间都是最真实的, 没有半点虚假。因此, 主持人只受新闻栏目、节目与镜头等的制约。而不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布景和情境等假定性因素。
例如在小品构思和人物塑造上, 表演专业要注重小品结构上的开头、铺垫、行动性、冲突高潮的转合及结局的合理化。表演上要塑造典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 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全新的人物形象。而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小品结构上不需太过注重这种戏剧性因素, 但要注重其内容上所反映和透漏的, 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深刻认识。而且这种认识要带有鲜明的立场——是批判某些社会现象, 还是颂扬某种精神。因此在表演上无需太过苛刻的要求其人物的鲜明个性的塑造, 不要求彻底抛弃自己本身化身为角色。相反, 要在表演中带着这种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跳出角色以外对所扮演的人物、对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理性的评判。这就与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风格很像——演员不要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当中, 而要站在观众的角度, 带有一种审视性的、对角色进行评判似的表演。
虽然说主持人与演员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但这并不是说作为主持人就不需要进行某些表演素质方面的训练。俗话说“艺术不分家”, 是艺术, 就一定在本质上有着很多共同之处。要想把一门艺术专研的深专研的透, 就决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看到自己本门专业的一小块儿天。一定要博采众长, 多吸取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只有这样, 才能吸取各家之长, 在不断提高自己艺术鉴赏力的同时, 使自己的专业真正达到一种“境界”的高度。所以, 作为主持人要想使自己在舞台上或镜头前的主持更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就必须进行一定的表演素质方面的训练。
例如, 虽然说主持人在舞台上必须要以真诚的情感, 真实的自我面对受众。正如戏剧艺术家余秋雨说过:“人们对真实的崇拜出于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没有真实人生就失去了依托和参照……求真的内驱力历来是人们审美意识热情的重要动因。” (3)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一点就是, 作为节目主持人的“真实”, 并非纯粹生活化的自然主义的真实。不可设想, 一个节目主持人出现在观众面前时, 可以漫不经心地, 或者忘乎所以地流露出生活形态的随意性。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也同样要像演员在舞台上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进行适当的有分寸感的——控制。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 有时要有意识地张扬或外化自己的某些方面;有时要弱化或收敛自己的某些方面。这样做, 正是为了使主持人形象在美学意义上“更真实、更完美”。
再如, 倪萍可以说是我国杰出节目主持人中的一个。而作为表演科班毕业的学生、十多年的演员经历的她, 之所以在做主持人后能有如此大放光彩的表现, 与她曾经从事的表演专业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时《综艺大观》栏目的编导着意于开放式格局, 让主持人、嘉宾、演出人员与现场观众一块儿完成节目。这样, 全场分界模糊, 场面宏大, 节目内容是拼盘式组合, 比较复杂且衔接跳突。这样的文艺节目主持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倪萍能以较明晰的主线贯穿其中, 既放的开, 又收得拢, 整台节目节奏活泼, 高潮迭起。尤其是她善于全方位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 用洒脱、爽朗的热情增强了节目的审美情趣和娱乐功能。
由此可见, 对主持人专业的学生进行表演素质方面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二者还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 所以所进行的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针对性也是有所不同。
二、培养播音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1、敏锐的观察与洞察能力
作为主持人, 是要进行当众表达的, 那么进行口头描述就是必不可少的。而口头描述的第一步就是观察。正如契诃夫所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成为习惯。” (4) 作家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是因为他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真实的社会本质和现象。而主持人, 作为传播媒介的代言人, 同样要具备这种敏锐的观察与洞察能力, 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反映客观的现实。所以主持人就必须培养这种敏锐的观察与洞察能力, 通过在观察与洞察生活当中去积累典型的生活素材, 从而去发现生活, 最终深刻的认识生活和及时的反映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够很好的表达生活。
也就是说, 仅仅具备这种观察能力还是过于肤浅和表面化。作为主持人, 在观察的同时, 还应不断伴随着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观察只是流于表面, 而洞察相对于观察来说, 则是更深一层的思维活动, 是要从已经观察到的事物中寻找、发现存在的问题, 发现更新的信息。这样, 才能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独到的思想和认知。所以, 作为主持人, 不仅要具备从大千世界中观察事物的能力, 要做一个热心人、有心人, 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学会观察的方法。同时, 还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平和的态度和锐利的双眼去洞察世事。
例如:敬一丹自做节目主持人以来, 就把节目做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随时随处都在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思索其中反映出的亮点。在九十年代, 经济大潮汹涌壮观, 相当一段时间里“十亿人民九亿商”的说法在人们口头和心中涌动, 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全民皆商”的现象。敬一丹敏锐地抓住这个令很多人迷惘、彷徨的现象。在1993年5月《一丹话题》刚出台不久, 就谈到了这个话题, 这一有警醒效力的议论, 在一片彷徨中, 显出冷静的、理性的力量。可以说, 《一丹话题》不是一本正经的讲授市场经济的课堂, 不是蜻蜓点水式的经济掠影报道, 更不是主持人的“一言堂”。敬一丹瞄准转型期的经济生活、观众心理、电视文化这三个基准点, 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可以说, 敬一丹就是以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和深邃的洞察能力, 才使得《一丹话题》透出主持人锐利的目光和理智的深邃。这种锐利的目光和理智的深邃也正是那种真正洞察世情, 并且真正深入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深刻领略到了文化与知识的博大精深后的深层醒悟。
2、感受与感悟能力
感受是指接触到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和体会。它分为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两个层次。大千世界, 纷繁复杂, 作为主持人, 就是要在接受观察对象刺激作用时, 使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都进入一种积极的综合感知状态, 并通过“各感知觉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 (5) 激起内心的反应。正所谓感之于外, 受之于心。从而引发感情的运动、深入地理解观察对象, 并且迅速、有条理地组织好自己的内部语言和词语序列, 最后把一切“景语”转化为“情语”说给受众听。
而感悟, 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受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和事。还要在感受的同时进行醒悟与发现——即悟解生活的过程。人的感悟能力往往与其洞察能力紧密相连。没有深刻的感悟能力, 就不能拥有洞察世事的锐利目光与理智的深邃。因此, 作为主持人, 如果没有强烈的感受能力, 就不可能很好的与受众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刺激。势必使自己的主持陷入死板、单调的尴尬境地。然而, 如果只具备一定的感受而没有提升到感悟这一层次, 也会使自己被人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 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和风格, 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更不可能阐明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态度, 甚至陷入主题不鲜明、跑题离题的局面。因此说, 感受与感悟能力对于主持人应是双向兼备的。
正如倪萍所说“我渴望传播美好的事物, 但这并不等于我不正视假、恶、丑。我对假、恶、丑的事物在骨子里是有明确的价值判断的”。 (6) 渴望传播美好的事物, 只是自身的一种很感性的感受, 而这种明确的价值判断就是一种对生活深刻感悟的真实体现。
因此, 要想与受众之间产生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那么首先自己就要具备很强的感受和感悟能力。只有具备感受能力, 才能与之进行交流;只有具备感悟能力, 才能阐明和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 按着最初的主旨与之继续进行沟通。可以说, 主持人在台上的任何表达都是自身感受、感悟生活能力的一种体现, 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就无法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的进行表达。
3、策划、构思与组织能力
由于策划活动的多元化, 导致对策划活动多元化的理解,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狭义的策划。指视角深、立意高、开拓深、介入及时的主持人节目的谋划、构思和组织过程。第二类是主持人节目的“动作策划”。它作为一种设计、一种决策和组织, 贯穿于整个主持人节目过程中。第三类是广义的策划。包括广告的安排、公关策划、构思等等。第四类是主持人节目事件等的策划。它是指在某一事件发生前, 由主持人和幕后记者设计, 对事件发生予以更加完美报道的一种策划。而且前面已经说过, 任何节目主持之前都要做详细充分的“案头工作”。这个前期的“案头工作”也就是对节目的“策划”。目的是为了缜密的构思出一个细致、全面的主持方案:什么时候说什么、怎么说。根据构思出的方案, 主持人才能心中有数、从容上阵。
例如:前面已经说过, 主持人所要注重的是“说什么、为什么说和怎么说”。如果说“为什么说”是主持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感悟力所产生, 而“说什么、怎么说”就体现了作为主持人的这种构思、策划和组织能力。这里既包括对节目内容与形式的构思, 也包括最后的实施。采、编、播高度合一的主持人“怎么说”包含着三个层次:话题的展开与深入;节目的结构形式;语言 (包括体态语) 的表达。这一个个微妙的环节都无不透漏着主持人的策划、构思和组织能力。
例如:在第一期《一丹话题》与观众见面时, 敬一丹开宗明义地告诉观众:“我们的话题是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她和美工一起精心设计了由问好、感叹号、删节号构成的片头。她特意删去了句号, 因为她希望观众朋友有下次再谈的感觉。屏幕上出现一片蔚蓝, 上面缀有各种标点:问号, 惊叹号, 逗号, 分号, 省略号——惟独没有句号。这是敬一丹与摄制组设计的片头。她说“这正体现了这个节目的主旨:包容各种各样的话题。没有句号是因为这些话题没有结论”。
再如:倪萍曾经做过《文化视点》这个节目, 但只做了五期, 到了第六期就根本做不下去了。这里面不乏有其他因素的存在, 但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前期的策划构思不够详细周密。就如同盖一座大楼, 地基没打牢, 如何能使万丈高楼平地起。就如倪萍自己所说:“《文化视点》的出台过程比较复杂……我一直渴望采访普通人, 因此最初拟订的题目中, 没有《文化视点》这四个字。但后来台里需要的是专题节目, 又希望把这段时间固定下来——总之, 由于种种原因, 《文化视点》是招标前一夜加上的, 从编导和我的心理准备等各方面看, 《文化视点》都像一个早产的孩子, 先天不足, 后天怎么努力也补不过来”。 (7) 俗话说“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 由此可见, 没有之前对节目的精心策划、构思与组织, 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因为观众是最聪明也是最挑剔的, 他们想从精致的栏目中汲取营养, 吸取精华。尤其在当今信息业飞快发展的时代, 观众是决不会容忍粗糙的。对他们来讲, 是不允许没有价值的、肤浅的节目的存在的。
由上可知, 任何的策划都伴有一定的构思和组织能力。一台栏目, 如果没有周密的策划、详细的构思、巧妙的组织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作为一名优秀杰出的主持人, 绝不能只做花瓶和道具, 应该具备更全面的策划、构思与组织能力。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栏目中注入自己的血液, 使其更加完善, 真正使自己与栏目融为一体, 才最终会被受众所认可和接受。
4、交谈、交流与适应能力
“主持人的实质是在真切的社会性的情境中与受众进行直接或间接社会交际的过程”。 (8) 那么这种“社会交际”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主持人与受众交谈、交流与适应的过程。作为主持人不仅要通过流畅的语言与受众进行交谈, 同时还要通过心灵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但毕竟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不同的, 主持人在与受众进行交谈交流的同时, 就必须充分适应每一个不同的受众。只有学会敏锐及时的适应不同的受众才会使交流进行下去, 否则就会使交流处于无话可谈或找话题的尴尬境地;只有学会适应主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才会机敏的进行反映, 调动各种因素活跃现场, 使主持顺利进行。而对于适应, 一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北极熊的全身成白色, 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二是, 在心理学上指感觉适应, 即感受器在刺激持续作用下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比如, 人突然从明处到暗处, 忽然什么都看不见, 经过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步提高, 视觉慢慢恢复, 这叫“暗”适应。但不管哪一种适应, 都证明了适应是人生存于世所应具备的一种必备能力。人没有适应能力, 就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同理, 主持人若缺乏适应能力, 就无法应对各种变化着的主持环境和情境, 也同样无法与受众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为了使《正大综艺》节目常播常新, 富有活力, 编导对节目的格局和构成环节以及内容作过多次调整, 从“关心焦点”到“动物猜谜”, 后来又有了“真真假假”。尽管如此, 杨澜还是能较快地适应, 既体现节目意图, 又保证节目效果。尤其可贵的是, 作为一个“新手”, 她能很快掌握并领悟超越镜头与现场观众进行广角度直接交流的技能, 而且比较成功地调动了在场嘉宾、观众的参与意识。可见, 适应能力是作为主持人在应对种种不断变化的情景和人时的一种必备能力。如果说演员是要服从于剧本的主旨、导演的构思。那么, 主持人就要服从于整个栏目的主旨和栏目的调整。为了应对各种各样不断变化的情况, 主持人必须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完成好每一次节目的调整与现场变化。
再如:济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孙爱萍在议论到倪萍主持节目的风格时有这样的评论:“倪萍在主持节目时, 无论交流对象的地位、身份、职务、阅历如何, 她总是平等的进行对话。例如她对澳星专家等名人的尊重;对金婚伴侣等老者的真诚;对灾民及患病者的同情;对出了演出事故的小杂技演员等孩子们的爱抚等。她那健康平等的交流心态, 她的善解人意, 很容易和观众沟通”。倪萍与各类不同的受众所进行的这种真实、感人的对话和亲切的肢体语言的表达, 无不透漏着倪萍极强的适应与交流的能力。当主持人手执话筒站在演播厅最显著的位置, 发挥着“主宰一切”的作用时, 如果没有这种极强的与不同受众的适应能力, 就不可能产生一系列亲和的、坦诚的、真挚的交流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没有这种“亲情”式的交流, 就无法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必定造成受众的紧张, 栏目的尴尬。最终只能导致节目的失败。
所以, 作为节目主持人如果想要在主持过程中与受众进行心灵的沟通, 从而产生顺畅的交谈与交流, 就首先要在面对形形色色不同的受众, 在不断变化的不同场合, 具备一种极强的、灵敏的适应能力。根据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场合, 随机的进行反应。可以说, 适应是产生亲切、自然、真实的交谈与交流的前提;交谈与交流是适应的结果。只有极好的适应了环境, 才会使自己生存于环境之中不至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只有极好的适应了他人, 才能产生一种和谐的氛围, 使自己与他人的交谈和交流顺利的进行下去。
5、调控、应变与驾驭能力
作为主持人, 不仅要能够及时的适应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受众, 使自己很快与受众达成很好的交流。同时, 为了始终把握住栏目的主旨和基调, “作为站在演播厅最显著的位置, 发挥着‘主宰一切’的作用的人”, (9) 还要在与受众进行交流的同时, 具备一种机敏的调控、及时的应变与勇敢的驾驭的能力。
驾驭, 即控制、驱使。《三国志·吴志·张昭传》中说:“夫为人君者, 谓能驾驭英雄, 驱使群贤。”那么作为主持人, 在主持中绝不应该只满足于“说现成话”、“背台词”, 而应带着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上场登台, 审时度势, 把握机会。真正做到在“既定中的即兴”, “不测中的应变”。因此, 只有具备这种驾驭主题, 驱使观众的能力, 才能够使主持人在面对形形色色不同的人, 处在各种复杂、随时变化的场合之中, 好比掌握方向的舵手一样始终保持栏目的主旨和基调统一不变。不仅随时通过自己的调控与应变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而且还要在不论出现怎样的突发情况时, 都能够随机应变、力挽狂澜, 真正驾驭把握住栏目的中心和主题, 最终使所主持的节目达到圆满。
例如:杨澜从大学校园“一步”跨进演播大厅, 是凭着聪颖的悟性和积极的尝试, 凭着奋力进取的一腔热忱, 较快的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主持节目的技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 她对这一档节目的主旨和基调的准确把握。《正大综艺》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的综艺版块节目。现场的格局、主持的方式、程序的安排等做过多次更动和调整。尤其是现场猜谜, 快速判断, 富有变化且有一定的难度, 时限的催迫很容易造成参与者心理的焦虑和紧张, 这样节目的进行就容易出现阻滞。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 杨澜在调动情绪、活跃气氛时, 突出“热烈、欢快”的“主旋律”, 从而使探究奇妙的大千世界的过程, 成为艰而不苦的娱乐过程。
这种不仅能够抓住一切现场的重点时机去深化情感的抒发, 结合典型事例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怀进行热情的引导, 深刻的分析, 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双重作用下, 把观众带到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之中。还能够善于在转换快、跨度大的节目之间, 及时的随着现场观众的反映作灵活风趣的语言调整, 以达到调动受众情绪、活跃现场气氛的目的的能力, 就是主持人根据栏目的主旨和基调, 随着现场不断变化的“情境”进行随时调控、机敏应变和勇敢驾驭的能力。
6、想象与创造能力
想象为心理学名词。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作家写作时须构成人物的形象, 工人看技术图纸时, 须想出机器部件的形象。而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 要想真正与受众建立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就要做到不论是在听受众表达时, 还是在自己进行表达时, 都时刻伴随着一种想象。听的时候伴随着想象, 会使自己很快进入对方所描述的情境中, 在最短的时间内切身体会对方的内心情感, 达到心灵的融通。只有达到心灵的融通, 所说出的语言才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才能够准确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说的时候伴随着想象, 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鲜活, 抓住对方的视觉、听觉, 使受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栏目的主旨话题之上。正所谓“话由心生”“以情带声”。
例如:倪萍一向被认为是最具“煽情”力的主持人。当她每每听到或谈起某某人的倒霉或不幸时, 她的眼圈倏地就红了起来, 或躲到一边或抖着嘴唇说:“别谈了, 让人心里发酸。”在《综艺大观》节目里, 如介绍一位为培育又聋又瞎的孩子而历尽辛劳的母亲时, 听着盲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时, 她就忍不住大动感情、潸然泪下。也是因为她那易动感情的“弱点”和爱潮湿的眼睛, 弄的观众也鼻酸。不过只是一首歌儿而已, 但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 才使得倪萍在听那首歌时产生一系列联想和想象, 最终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而潸然泪下。我在这里并不是说主持人就应该像倪萍那样去“煽情”, (虽然说她的煽情绝对不是刻意的“表演”, 肯定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但至少应具备这种极强的想象力, 使自己很快融入受众的情感之中, 才能尽快与之产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而任何想象, 都几乎伴随着一定的创造, 没有创造的想象是不能称其为想象的。因此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人虽然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但想象的内容总来源于客观现实。因为人的想象是在客观实践中, 首先是在劳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 作为主持人, 就要有意识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不断地有意识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要善于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
例如:主持人方明的朗诵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这不仅因为他有着良好的声音条件, 能够较好地运用声音的技能技巧, 更重要的是源于方明创作中联想和想象的广阔、高远——由苏东破的“把酒问青天”, 他想到当时的海峡两岸关系;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想到当时的“三讲”;从一个终于职守的小战士, 他想到千千万万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想到千百年来支撑我们民族的“脊梁”;从一首描写大河流水的乐曲, 他想到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 想到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正是这种广远的想象和联想, 开阔了他创作的视野, 丰厚着他的创作积淀, 使他立足高远, 表现出激情洋溢、稳健大度的风格特点。也正是这种细致丰富的想象, 为他的语言表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使他在每一个紧要的细微之处都能体现的恰倒好处。比如音乐专题节目介绍“箜笙与萧组曲《清明上河图》”的一段:“画本是凝固了的生活, 中年作者刘为光以他艺术家特有的敏感, 从这巨幅画卷中挖掘、提炼, 创作出一部清新而又古朴的音乐——箜笙与萧组曲《清明上河图》, 八百年前这一古画中的情、趣、声、韵就都在这流动着的旋律中复活了……”“复活”两个字, 方明播的时候是稍顿一下之后, 再以稍虚、稍轻的声音很动感地说出来的。从凝固的图画到流动的音乐, 似乎画中的图景真的穿越时空翻然重现了, 而将这时空隧道一下子打通, 其主要就在于这稍虚、稍轻的“复活”二字。这种生动的表达和描述, 正是基于方明细微体察作品的基础上, 运用大量联想和想象, 才使语言如此生动, 才最终将稿件非常到位地传达出来。
由此可见, 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需要一种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细致丰富的想象力, 不仅能使主持人在最短时间里与受众产生心灵的交融与沟通, 而且会使主持人的语言 (包括体态语言) 的表达更具有生动性和无穷的魅力。
7、当众表达、判断理解与思辨能力
广播电视节目是众多工种、众多环节、众多专门人才智慧的结晶。节目播出稿、串联词基本由经验丰富的专人撰稿, 并几易其稿方能定局。串联词是把整台节目串成一条熠熠生辉、赏心悦目的美丽项链的那根线, 串联词本是主持人再现主题、渲染气氛、推进进程、组织观众的基本依据, 主持人的任务就是通过很好的表达既定的串联词来完成的。所以, 表达能力是作为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前面已经说过, 演员与主持人的不同, 其中一点就是:演员是当众表演, 而主持人是当众表达。可以说, 要作为一名出色的主持人, 就必须具备能够把自己的思想, 清晰、完整、有条理并生动流畅的表达出来的能力。
虽然主持人在主持之前都有已经预备好的串联词, 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依据现场动态做出生动得体的即兴发挥。其目的是强化主题、烘托气氛、沟通现场内外。即兴发挥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无意识的成功, 是经验、灵感加“小聪明”的产物, “可意会不可言说”。其实不然, 既然是“发挥”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因素作引导, 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应准确理解为所谓“即兴发挥”, 是主持人知识面、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结晶。因此, 主持人当众表达的同时, 往往同时伴随着深刻的判断理解与机敏的思辨能力。因为真理往往不是存在于事物的表面, 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往往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这就要通过判断理解与思辨, 使主持人对于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分析、理解和认识加深, 才能最终使所表达的内容具有深刻性和说服力。
以上, 便是本人对于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的全新探索。只有具备以上能力, 主持人才会最终在主持的过程当中达到:当众自信;态度热忱;感情真挚;思维灵敏;反映快捷;性情质朴、亲和;机体松弛、自如;表达含蓄、准确;言语幽默、精道;思维锋利。
因此, 作为主持人, 不能只具有得体端庄的外表、浑厚圆润的嗓音, 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与洞察能力;感受与感悟能力;策划、构思与组织能力;交谈、交流与适应能力;调控、应变与驾驭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当众表达、判断理解与思辨能力。而这些素质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同时具备以上能力, 才能够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传播媒介的需要, 不论从事任何类型的主持, 都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摘要:现代的播音主持已不同于最早年的单纯的广播,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日益出新, 现场直播、嘉宾参与、观 (听) 众参与等活跃因素越来越多。因此, 对主持人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素质, 有自身多年文化经验的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生活的洞察与思考等。但同样也需要很多经过后天有意识的锻炼才能培养成的素质。作为主持人, 不能只具有得体端庄的外表、浑厚圆润的嗓音, 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与洞察能力;感受与感悟能力;策划、构思与组织能力;交谈、交流与适应能力;调控、应变与驾驭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当众表达、判断理解与思辨能力等。也就是说, 作为主持人, 只有具备了以上在表演课中解决的各种素质能力, 才能够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传播媒介的需要, 不论从事任何类型的主持, 都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关键词:素质能力,主持,表演
参考文献
[1].卓燕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陈振田方《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
【关键词】竞赛教学实践
为适应一线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构成的需要,我们在保证落实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加强摄像、编导、制作等课程,并根据广播电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推出了系列竞赛类课程。学生在系列比赛中走上舞台,面对竞争,感受压力,挑战自己,极大促进了专业氛围的形成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竞赛类课程的设置
(一)大型综合性竞赛课程
从培养目标出发,我们开设了专业类竞赛和素质拓展类竞赛。为此专门设置固定教学实践周,以保证大型综合性竞赛类课程的开展。
1、专业类竞赛课程
专业类竞赛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中期,至今已是第六届了。一开始就给这一活动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挑战主持人”,虽然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同名栏目正办得红红火火,似有抄袭之嫌,但也足见同学自信向上、敢于挑战的专业态度。
“挑战主持人”是一项播音主持专业全体同学均参加的大型赛事.旨在通过竞赛类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展示专业风采,促进专业风尚.弘扬专业精神。根据各年级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竞赛规则,以年级为组别,人人上台展示。如:大一年级比赛内容为自选文稿朗诵和现场即兴阐述.其中现场即兴阐述是选手现场抽题,题目给出三个词语或物件或图片,要求在规定时间里通过形象化的思维,有机串联进行阐述,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大二年级比赛内容为新闻评述和现场模拟主持。大三年级则充分体现各小课组教学特色,综合实现摄像、制作、编导等各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自己独立策划,提前采访制作相关节目素材,现场主持一档完整的节目。各年级段的竞赛目的、内容明确后,形式就可灵活多变了,如上一届大一年级段尝试采用pk的形式进行决赛,现场气氛热烈。极大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热情。
大赛分初赛和决赛,经过一轮轮比赛,学生一次次在舞台上、在镜头前感受压力和竞争,在竞争中挖掘潜能,超越自己。如今.每到新学期开学,不少学生就开始询问比赛时间,他们渴望走上舞台,在赛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风采。
2、素质拓展类竞赛课程
在加强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适时推出素质拓展类竞赛,旨在挖掘同学的艺术特长及表现能力,拓展专业适应能力。这也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等用人单位对主持人多才多艺的要求。这一赛事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分初赛、复赛、决赛。节目类型不限,提倡创新。这一活动也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参与一个节目。由于参赛学生人数多,节目数量多,从活动启动到结束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召集学生开动员会,通知参赛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排演节目并报名,经过约半个月的准备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从历年的参赛节目来看,有舞蹈、歌曲演唱、舞台剧、小品、影视剧对白、朗诵等,节目形式非常丰富,且大部分节目都是原创,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创造力,引导同学挖掘播音主持以外的艺术表现能力特别是各种和语言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学年性竞赛
我们招收的是三本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但专业学习热情普遍较高,因此除每学期一次大型的比赛活动外,还在年级段中开展阶段性教学成果比赛,为学生设立短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一年级同学正在学习语音、发声,声、韵、调、语流音变、情声气结合及良好的用声状态是播音主持专业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为强化专业基本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在一年级段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并提倡选用古诗词。大二学生在学习即兴口语表达时。则举行一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辩论赛。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也是对即兴日语表达训练的一次很好的检验。
由于活动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紧密联系。学年性竞赛也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短期的努力在竞赛环节即可得到体现,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二、关于组织实施竞赛类课程的思考
竞赛类课程的开设对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缩短学生从院校到一线需经历的磨合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经过学校小舞台的锻炼,很多学生纷纷在校外各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比赛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好成绩。
(一)动员工作是关键
活动前的动员会议,不仅要告知竞赛活动的内容、要求,更重要的是明确竞赛宗旨目的,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学生虽对专业学习热情很高,可也有大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或从没上过舞台,因此打消这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勇敢迈出第一步,需要老师动员鼓励。因此动员工作做细做深很重要。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人人参与、勇于挑战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渐形成。
(二)注重“面”上工作,兼顾每一个学生
竞赛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敢于当众展示自己.乐于当众展示自己。不仅“能主持”,而且争取“主持得好”。因此尽管是竞赛,最终只有少数人留在舞台上,但作为组织者,为保证竞赛类课程教学目的有效落实,我们尤其注重初赛、复赛的过程及每场的点评,力求让每一位同学得到锻炼,在竞赛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善于挖掘亮“点”,选拔优秀学生
在竞赛中应善于挖掘、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鼓励。并选拔优秀学生,培养尖子。在教学中,尖子生的领头示范作用是明显、有效的。我们将“挑战主持人”比赛成绩优异的十位同学组建实验班。为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特色人才。实验班的教学实行导师制,采用导师单独授课与集中讲座的形式,通过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和一线专家的讲座,补充前沿理论、实践经验,拓展视野,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便更好地与一线接轨。
(四)立足校园小舞台,放眼社会大舞台
为学生开设竞赛类课程搭建实践平台,也是希望学生在校园的舞台上适应压力、磨练成长,但广播电视的发展及就业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舞台上所承受的与真正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工作时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是难以等同的。因此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多到一线锻炼。对于尖子生,更要放眼社会大舞台,适当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从中发现不足。
(五)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研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初试
面试:朗读指定稿件、主题讨论
复试
朗诵自备文学作品、朗读指定稿件、面试(全程录像):即兴评论、回答主考提问。
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
初试
面试:简单自我介绍(英语,1分钟)、朗读英语短语和句子、朗读英语短文中的指定段落,复述或回答有关提问、自由对话(英语)。
复试
面试录像:英语新闻朗读、英语即兴评述,约3分钟(当场抽题,准备5分钟)、特长展示,约2分钟,如:唱歌、跳舞、朗诵、乐器演奏(自带乐器)、小品表演等。
上海戏剧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初试:叙事散文朗诵、新闻故事讲述
复试:指定文稿朗读、指定话题讲述
三试:命题散文写作、主持能力测试、综合素质及英语口语测试
浙江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持与播音专业
初试:形象气质考察;语言能力考察:朗读自备材料(体裁不限,限2分钟);朗读指定材料
复试(现场录音录像):朗读指定材料;命题即兴评述;模拟主持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礼仪文化)/主持与播音专业(公关礼仪)
初试:形象气质考察;语言能力考察:朗读;与主试教师交谈;才艺展示
复试(现场录音录像):语言能力考察(朗诵、谈话);仪表仪态展示(坐、立、行);规定情境表达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双语播音与主持,含英汉双播和法汉双播)
初试:面试:形象气质考察;口语测试;与主试教师交流;朗读自备材料(英语体裁不限,限2分钟);朗读指定材料,并回答主试教师提问
复试(现场录音录像):汉语口语测试(朗读指定材料)、英语口语测试:朗读指定材料;命(抽)题即兴评述(限3分钟)
南广
音与主持艺术
初试
面试:朗读指定稿件、主题讨论。
复试
面试(考试全程录像):
朗诵自备文学作品、朗读指定稿件、即兴评论、回答主考提问。
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韩语节目主持方向)
初试
面试:简单自我介绍(英语,1分钟)、朗读英语短语和句子、朗读英语短文中的指定段落,复述或回答有关提问、自由对话(英语)。
复试
加强学科理论学习观摩优秀节目策划过程
毋庸置疑,理论学习的第一位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建立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理论学习又是很枯燥的,而且纯粹的理论学习如果不结合其他方式进行强化训练,很容易被学生遗忘。当下广播电视事业生机勃勃,不断涌现出优秀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形式,如果能把理论学习和对优秀作品即主持人节目进行观摩结合在一起的话,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且可以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的形象而生动。
如《挑战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之名栏目,该节目以“挑战主持人,挑战你自己,挑战无处不在”为宣传语,九年间历经改版但精彩不断,并为央视和各地卫视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如高博、张湘东、石琼璘、施丹、邱晓雨等。改版后的《挑战主持人》采用马东——张绍刚——叮当串接加点评的“铁三角”模式,有时还连线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崔永元、徐俐等与选手共迎挑战,是不可多得的、值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观摩学习的优秀作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结合对《挑战主持人》的观摩,不仅让学生强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非常紧密的将所学知识与生动的电视节目直观的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尤其2007年《挑战主持人》全面改版开始与全国高校合作,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展示自己的最好机会,所以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
加大实验中心建设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不断更新充实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改善了实验室条件,校内外实习基地逐步拓展。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均应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相应的的仪器设备来测试、分析以及鉴赏大量的录音、录像活动是需经常进行且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常见的形式如:播音主持、新闻采访、播音主持录音、电视摄像、后期编辑、演播室导播等。鉴于这些活动都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来说,一个完备且能供师生有效使用的实验中心是不可或缺的。
1、设备齐全的实验中心建设
目前我国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愈来愈多,但是不少学校的实验中心建设环节还是很薄弱。甚至有的学校所谓的实验中心就是一间堆杂物的小屋子加上几台被淘汰下来的电脑,这样的现状极大限制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一个完备的实验中心需包括软硬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
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建立的实验中心从结构上至少要包括如下几部分:形体室、语音分析室、录音实验室、摄像实验室、编辑实验室、演播室(厅)。同时这些实验室之间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渗透的。
音频、视频编辑,后期制作等活动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验中心的实践活动中占相当
大的比重,购买和引进适合专业使用的软件,方便师生教学和学习使用。
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开放式的管理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实验场地开放、实验设备开放、管理形式开放等。在专业教师和专业实验人员共同负责的前提下,通过一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得学生对实验中心的使用达到良性循环,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
2、联系广泛的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和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践的规章制度,对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的管理过程做进一步的规定。同时,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践教学大纲,并且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实习指导,采用学院集体安排以及自主联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为实习广开渠道,强化了学院实习实践的管理,满足学生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的要求,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应该与当地市文化局、旅游局、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相关单位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形成与实践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相配套的实习基地群。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成为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的窗口,增强学生的知识与接触社会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质,部分实践项目也可给接受学生实习的部门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学校教育,推进教学科研工作平台的建设。
依据教学目标发挥艺术特长,提供舞台实践机会
舞台实践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种各样舞台实践给学生们提供了绝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不管是舞台实践前的精心准备,还是台上倾情展示,或者是台下的反思总结,都会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开展一些舞台活动并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的参加到各种各样的舞台实践中来。
舞台实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大学四个年级每个阶段的学习、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应该针对各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舞台实践。
一般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一主要侧重于吐字发声、普通话语音的规范,鉴于这一特点,可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侧重于普通话语音的朗读朗诵比赛。
大二时学些的重点在于有声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在这一特点的指导下,可针对大二学生开展例如绕口令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注意外在形象和体态语,开设有健美操、电视化妆艺术造型的学校还可组织健美操比赛或者造型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成果。
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开展的舞台实践应侧重强化这些技能,开展诸如模拟新闻播音、模拟主持、即兴评述等略有难度的项目督促学生进行提高练习。
大四时可开展以配音比赛、汇报演出、对素材进行后期制作等为代表的舞台实践。这个时候学生也即将告别校园,在真正的媒体和社会上检验自己所学的成果了,所以要尽可能的在舞台或者平时实践中帮助每位学生挖掘出自己最拿手的技能。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舞台实践还可以分为:专业舞台实践和非专业舞台实践。非专业舞台实践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舞蹈大赛、校园歌手大奖赛、各种晚会等。
专业舞台实践则是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的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舞台实践活动,如主持人大赛,模拟播音比赛,汇报演出,上镜考试等。以汇报演出为例,汇报演出又可以分为学年汇报演出和毕业汇报演出,通过汇报演出可以将一段时间内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展示、实践和汇报,同时也是一种反馈,能让老师看到问题所在和成功之处,及时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任务。尽管不同阶段的舞台实践形式不同,专业和非专业舞台实践的形式也不同,但是舞台实践在整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实践形式。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职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和亮点。目前,全国有播音主持专业院校超过一百三十所,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领头的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每年培养数千播音主持人才。随着播音主持专业的不断发展,为播音主持人才进入高校深造提供了有力保障。播音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等能力,能担任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等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表达的基本训练,掌握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面向广播影视媒体及相关机构,培养具备中国播音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从事广播电视普通话新闻播音主持及新闻报道、专题播音主持、文艺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双语播音主持、影视配音及演播,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语言传播精英人才
面向广播影视行业和语言表达相关单位的第一线,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广泛文化知识、艺术水准和良好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般主持播音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多种语言艺术表达技巧,能够在各级各类电视台、电台、广告公司、教育、旅游、电信等单位从事语言艺术工作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社会人文科学、艺术语言创作基本理论和知识。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掌握电视节目主持、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等基本技巧和方法。
6、具有本专业的语言应用技能和电视设备操作能力。
7、培养学生主持与播音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播音是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门艺术。一部思想内容深刻、文采飞扬并经过反复推敲的作品, 会因为没有选择到合适的播音员使播出效果逊色。相反, 一部相对平庸的作品往往会因为播音员对稿件内容恰当到位的处理和表达而增色。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 尤其是更高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才将是促使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大任务。播音主持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它的一些专业技巧容易理解但不容易掌握。这里笔者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 提出自己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 以期对地方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教学体会
1.1 打好声、韵、调语音基本功
语音是普通话口语表达的“硬件”。普通话语音主要受声母、韵母、调值三方面的影响。它们彼此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 都直接影响到语音的面貌, 造成发音错误、发音不够圆满等, 所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要从声、韵、调基础发音训练开始。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说, 尽管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语音基础, 但又由于方言区不同而或多或少带一些个人的语音缺陷, 如有的学生易出“尖音”、“齿间音”;有的学生“前后鼻音”分不清楚;有的学生语音调值有偏差等, 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教学, 来打好普通话语音基本功。首先要理论结合实践, 掌握正确发音要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语音不仅要求规范, 还要具有美感, 包括唇齿舌运用得灵活有力;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准确到位;发音咬字不含混、不脱漏、不吃字等。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扎实地抓好普通话基础发音理论教学, 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理论指导下, 准确读好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 并把握普通话的音变规律。其次是找出方言差异, 突破语音重难点。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不同的特点, 与普通话的差异和关系也不同。如山东、辽宁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上有差异, 四川、重庆等地的普通话训练难点是前后鼻音及轻重格式等。因此, 了解学生的生源, 分析其语音形成条件背景, 结合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如某些方言中的阴平调调型与普通话相同, 但调值偏低;后鼻韵母儿化时元音不鼻化;四川方言中的轻重格式, 因为区别明显, 记忆和纠正相对也并不特别困难。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难点音的练习, 往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 在一对多授课模式的基础上, 可以尝试角色互换, 让学生互为小老师, 互相评判, 互相纠正, 既训练了他们的听辨能力和理解能力, 又可提高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积极营造一个“探究式”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其次, 在小课教学中多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稿件进行练习, 如与当前形势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娱乐活动, 等等。也可选取中央重要会议、重要时事评论等内容进行新闻播读及新闻评论的练习, 选取一些经典影视剧的台词片段作为情声气的练习材料, 等等。此类紧扣时代脉搏、充满新鲜感的练习材料, 学生往往很感兴趣, 能够很好地调动其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再次, 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实践教学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锻炼主持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结合专业特点, 可定期举办一些汇报演出。如:开展月汇报、学年汇报、小组观摩、新年朗诵会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各种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锻炼主持技能、语言表达能、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3 尊重学生, 与学生合作
由于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 在尊师重道的同时, 更强调尊生入道。教师不应满足于课堂教完就一了百了, 不能感情用事地一味爱护学生, 要改变观念, 采用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 刻苦锤炼能力, 适应未来媒体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合作共享的特点。其专业课教学形式不同于其他课程, 是“大课”理论讲授与“小课”单独辅导相结合。“大课”主要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小课”是把学生按照专业基础进行分组, 10人左右为一组, 每组由1名专业教师指导训练。教师针对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与教师合作, 教师无法准确发现学生的问题, 帮助提高业务能力;教师不与学生合作, 学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及时加以改正, 所以师生必须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互相配合完成教学内容。这里的共享, 既是知识共享、责任共享, 也是精神共享, 师生通过合作, 共同获得知识, 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共同为教学成败负责, 获得同样的精神体验, 使师生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1.4 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力本位”
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完全一致, 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完全同步, 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 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差异, 而且他们能力的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 有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有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事实, 安排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教学活动, 比如实行能力分组、分轨或分流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就播音主持这个专业来说, 有些学生播音强, 有些则主持更擅长;有些适合播读新闻, 有些适合播读文学作品;有些适合主持比较正式的大型晚会, 有些则适合主持类似于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那样互动性强的娱乐节目。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作为专业老师, 应着眼于他们的未来定位而作长远考虑。首先就是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 包括他们的声音特点、情感表达特点、场上爆发力、思维模式以及性格等等方面。给他们一个清晰的定位, 即将来毕业后主要从哪一方面着重发展, 根据他们的定位, 从一开始就有一培养他们该方面的能力, 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从笔者教学经历来看, 有些学生普通话不是很好, 播读作品不是特别到位, 但一演讲或是朗诵却是爆发力十足, 十分压场;有些同学尽管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 演讲、朗诵有时候却连非专业同学都比不过, 但一进录音棚录制新闻, 却非常专业。往往碰到这样的学生, 笔者都劝他们正视自己的特点, 与其在每个方面都一般化, 不如在一个方面专业化。事实证明, 我们播音主持的学生己经在学校广播、主持、演讲、辩论、朗诵等等各个方面独占鳌头。
2 结束语
播音主持教学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领域, 笔者的文章只是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待更多的同行来就这一方面提供自己的心得以提高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质量, 培养更高素质的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菊.广播电视专业化与播音主持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2, 9 (1) .
关键词:英语播音主持;英语口语;国际传媒
全球化发展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平台,如何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实时动态,传递信息,是其所关注的重点。高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英语播音主持人才更是迫在眉睫。
一、英语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现状
英语专业下的播音主持是新兴学科,在国外传播学理论中对此很少关注。目前,国内开设英语播音主持和英汉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校有中国传媒大学以及浙江传媒学院、平顶山学院等院校。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是开设在艺术类院系,但我校在英语专业下设播音主持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英语播音主持人才,是具有一定的长远意义的。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又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当中很多人都忙于播音主持的专业学习,忽略了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和中西方文化内涵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各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中,英语教学没有突出培养重点,英语课程大都不受学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性差,英语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完成学业任务。英语教学、学习脱节,使该专业很难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播音主持人才。
此外,学生缺少国际传媒背景,不熟悉西方人的文化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节目的效果,难以与国际接轨。因此,我校在英语专业基础上设播音主持方向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学生具有娴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的传媒素养,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创新
英语播音主持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的难度和复杂性,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又要使学生兼具新闻和艺术专业素养。英语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涉外传播工作综合能力,适合在广播电视系统、对外传媒机构、外事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主持、活动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然而常规的英语教学无法满足专业需求,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1.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能否在公众面前清晰流畅地表达观点和态度,准确无误地使用英语进行信息传递决定着新闻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本专业基础教学中,为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笔者采用英语语音跟踪训练的教学方式,主要训练形式包括模仿英语演讲、学唱英文歌曲、表演英文话剧等,等对如何正确发音、注意使用恰当的语音语调、站在台前如何组织语言以及展示舞台表现力等都给予学生详细指导。同时,笔者将整个训练过程都做了详实的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得到反馈意见后进行调整学习并坚持训练。如此反复、系统地学习了三个学期,学生英语口语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奠定了基础。
2.英语教学与播音主持课的有机结合
培养具有丰富中西文化内涵的国际化英语播音主持人才,是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新闻业务能力科学系统地综合培养。按照教学规律,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普通话和播音主持基础训练。高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进一步扩大学生英语知识面,提高学生播音主持业务能力,强化训练学生运用双语(英语、汉语)进行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国际新闻写作、编辑、评论等综合新闻业务技能。因此,高年级设置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技能课程,如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英语节目主持、播音与主持业务、新闻写作与采访等课程。
在全球国际化形势下,高校需培养更多具有国际传媒背景、较强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艳.地方高校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 45-47.
[2]卫莉.播音主持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东南传媒, 2010, (8): 104-107.
基金项目: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课题编号:(2014)第16号)。
1、中国的父母为何总让人感动?
近日,水木清华BBS上一篇关于“清华家长送子上学,露宿操场”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
不论舆论的声音如何缤纷,父母们这种质朴的舔犊之情,都让人唏嘘感动。
入学时,父亲借钱来圆儿子的“谢师宴”;没学费,父亲竟愁得自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却又要忙乎着孩子的工作、房子、结婚、还有孩子的孩子……
都说十八岁就意味着成人,可是在中国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长不大。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父母为了孩子奉献了所有。
在我们被这种伟大的爱感动时,是否该认真反思下:为何,我们总让父母如此辛苦?
甲方:进入十八岁就应该学会自立,不应该再让父母牵挂着。乙方: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小孩,他们愿意照顾我们也是正常的,至于辛苦点,谁的父母都这样,社会流行这样,我们也没办法。
2、中国大学应该培养蓝领?
近日,在“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呼吁“大学需要培养更多蓝领”。这一论调直接呼应了教育部在前不久提出的“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其实,从社会频露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卖糖葫芦等新闻到大学生回炉读中专现象渐成趋势,大学生当蓝领早已经是普遍的现实。有人说“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了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的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正迈入社会中心,逐渐成为商业社会的“培训基地”。
而且,有网友这样质疑:术业有专攻,大学的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相同吗?大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蓝领吗?是否,中国大学培养了更多蓝领就能解决当前人才困境?
甲方:中国大学应该培养蓝领,应该成为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乙方:中国大学不应该培养蓝领,而应该培养社会进步的领跑者,应该是精英的摇篮。
3、“恶搞”红色经典有罪吗?
“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网络上的“恶搞”风气渗透到了“红色经典”。
在娱乐界,翻拍“红色经典”也曾是一种时尚,与“恶搞”不同的是,他们更多是大玩感情戏,将“红色”变“桃色”。这种做法曾经受到广电局的批评。今年,新一轮重拍风云再起,新《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让原作中温良贤淑的春妮去做“卧底”的改编又让人大跌眼镜。
不管是改编翻拍,还是恶搞,争议声从来未曾止息。赞成者说,所谓的恶搞是现代人文化多元化的体现,是合乎现代人口味的解读;反对者则认为,恶搞渗透到红色经典领域,就是对历史的亵渎。
恶搞《无极》,人人叫好;恶搞“红色经典”,一片骂声。难道,“恶搞”真的触犯了道德底线?
甲方:恶搞是文化生活的需要,现代人文化多元化的体现,是合乎现代人口味的解读,百家争鸣,但不能触犯道德底线。
乙方:恶搞只是娱乐的需要,并不能真正改变红色经典的本质,利用其题材改编成一个笑料,可以理解。
4、大学爱面子苦了谁?
据中青报与本网联合调查,中国83.9%的人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
去年,人大一个仅有3层高的食堂,装了两部观光电梯。这项“有面子”的工程被选入了非官方版的“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新闻”。此事一经媒体披露,立刻引来一片口诛笔伐声。
其实,不止是学校的基础建设领域,更多的“面子工程”早已在大学遍地开花。引进海外人才时把兼职硬说成全职;为争院士“落户”高校不惜开出天价高薪;为迎接本科评估,全校师生集体造假……
爱面子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大学因豪华校园而负债累累,甚至面临破产;当大学频发教授弄虚,人才作假;当大学被炮轰,大学精神被公众质疑时,我们是否该反思:这样的面子要不要争?
面子固然很重要,但同时要想想:什么样的面子是有价值的?中国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面子”? 甲方:学校是身正为范的神圣之地,不能弄虚做假,只有真才实学,只有实实在在才能在各方面教育好学生。
乙方:这是社会竞争的需要,没有这些面子工程就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失去发展机遇。
5、寻找中国大学精神
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是否,中国大学教育到了该反思之时?
甲方: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大学是发展的,别人并不清楚,不需反思。
乙方:到了该的时候了,中国大学确实存在“唯利是图”的现象,教育质量已经不是主要任务了。
6、大学生是不是普通劳动者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这样给大学生就业难支着。
从精英变成普通劳动者,这个标签似乎被换得晚了些。零起薪、到技校“充电”……大学生早就成了普通劳动者。
中国特色的大学,用培养精英的教育投入,产出普通劳动者,这确实很奇怪。为何不节省一下,用普通方式培养大学生呢?
近来,“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禁止男教师与女学生独处”“550万元药费”“女大学生自愿卖淫”“围观强奸、喝彩跳楼”“低胸、身体写作”“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令人目不睱接的“怪现状”,让人们开始怀疑:难道,我们这个曾经以民族传统美德而自傲的文明古国,竟然已深陷于道德危机之中?
崔永元说:“我不是有什么道德洁癖,我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线。”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则撰写了《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一文,将如何重建社会道德这一问题推到了前台。
这种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屡见诸报端之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怎样深入社会人心?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如何在中国社会之中推行?中国人到底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 甲方:这些不是道德说教能解决的问题。
【播音主持专业考试应试辅导】推荐阅读:
播音主持考试流程10-24
播音主持专业自我评语05-30
播音主持专业怎么自我介绍06-29
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朗读训练10-06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7-10
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自我介绍09-08
最新全国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10-13
播音主持发声练习06-07
播音主持实习周记07-14
播音主持朗诵诗歌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