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指导(推荐8篇)
创新作文教学是个相当大的课题,可以探索、钻研的方面很多。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其关键是教者应在写作中注意引导,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各种条件下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来,尤其是在高考中能获得高分。下面就如何进行思维创新训练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所谓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时是立意上的创新;有时是结构上的创新;有时是语言表达技巧上的创新;有时是语体、文体上的创新等等。我们作为指导者应该把常见的创新途径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创新。
一、立意上的创新。
古人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来者,代表了认识的三个层面。第一番来者,是表面上的东西,比较肤浅,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因此属大路货,只能算一般的认识层面;第二番来者,是对事物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能会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见到的角度,使之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来,这是第二层面。而第三番来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是另辟蹊径后找到的“别有洞天”,能写出让阅者拍案叫绝的文章,甚至是叹为观止的文章,是认识的最高层面。而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会教育学生选第二个层面,这样比较稳,又避开高风险和大路货,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层面的则视为险径,是走险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则功亏一篑。其实只要重视方法指导,加强训练,则完全有可能出奇制胜,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①蝼蛄爬墙的启示:
材料:一只蝼蛄在陡峭的墙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时跌落下来,但它过了一会儿又沿着墙根往上爬了……
分析:许多同学看了材料之后立意放在赞颂虫子的顽强、执着、败而不气馁上。这其实就是“第一番来者”,属一般构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个立意,蝼蛄虫不会思考,不会从失败中寻找失败的原因,只知锲而不舍地苦干、蛮干,不会改变方向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较为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础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发现我们人类中亦有此种“蝼蛄现象”,即表面的勤勤恳恳往往会得到肯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甚至有时还作为一种精神来宣传,提倡为“愚公移山”。这样就可以挖掘到“应有科学的指导,即既要达到目的,又‘多快好省’”。这就是创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画,一只啄木鸟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学是认为这只啄木鸟不看对象,对着水泥杆猛啄将一无所得,联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对象,终将一事无成。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啄木鸟为什么会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习惯成自然,见到高大的杆子就当成是树木,见到有小孔就以为是虫洞,引出习惯一旦养成,积习难改。这是较高层面的认识;而更深一个层次可能会想到人类大肆砍伐树木,使生态遭受破坏,啄木鸟已无树可啄,只能错把水泥杆当作是树木,呼吁人们保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③材料:以“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伞”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会从鲁班妹妹发明“伞”写起,由固定的伞——亭子写到移动的“伞”;由纸雨伞写到尼龙布雨伞;由木柄伞写到钢骨伞;由普通的伞写到折叠伞……由此可以感叹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赞美古代工匠、现在工人们的聪明才智。
这是一般的立意,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发现“伞”的品格,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写照,就属较高认识层面;而由“伞”想到父母的爱,象“伞”一样处处护着自己,不让日晒雨淋,是何等的慷慨、无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会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在官场上找自己的“保护伞”有恃无恐,就是属创新层面的立意。
二、结构上求新。
在文章的写作中,结构属表现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情为之一振,同样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馆》在结构上就是大胆的创新。剧本创作原有的原则是“三一律”,而老舍却打破了这一戒律,大胆地用三幕戏来反映三个不同的时代,且选择茶馆这一特定地点让三教九流在这个舞台亮相、表演,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也可谓是散文中的创新。他选了六幅画面来表现延安军民的生活,可谓是“散得可以”。这跟一般的游记散文,议论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样是一篇好散文。
③2003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胆地用诗歌这一形式作文,尽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却拿到了满分,这与2001年江苏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话写《赤兔马之死》获满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在形式上有创新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现技巧的创新实际是借鉴、嫁接一些写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颖一点。常见的技巧有:
①加题记和尾记。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极具概括的话精辟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于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观点。尾记则是起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题记为:“人生在世,斗转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尽。惟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徜徉留恋,亘古不衰。”文字简洁而富灵性。又如2002年高考,一篇题为《儿子的呼唤》的题记:“道德犹如月亮,在黑暗中彰显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再如,《学会坚强》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题记:“女孩,弱者仿佛是你的孪生姐妹,提起你,总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泪似乎早已是你忠实的伴侣,当微风拨弄你的心绪时,她总会在你的脸颊跳舞。其实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强者而不是弱者。
②运用小标题。如《写作贵在创新》一文就列出“一,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开联想,从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三,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条理清晰,结构井然。
③用电影化手法。如“慢镜头”,“画外音”,“蒙太奇”,“分镜头”等表现手法,来使人有新鲜感。有时也可以运用电视短剧的形式。
④可运用寓言、童话、梦境、故事新编等形式来创新。现在有不少此类的作品如《大话西游》之类的书就很成功。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 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 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项思维能力, 旨在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是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作文同步训练》等拐杖。是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步人后尘, 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的好:“艺术家的使命在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的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的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浆洗衣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还,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和扩广,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
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画人所不画, 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
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 实则相反相成, 顺理成章, 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 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 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 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 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 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 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 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 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 什么考试都不怕, 以不变应万变, 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 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 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 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 扩大思维量, 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 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立意求新。但故作惊人之语,影响文章品位和格调。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一性,如果大家在作文中对事物的认知大多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就没有跳出同一性的圈子,就称不上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如果你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让人见了为之一震,那么你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个性。如2001年全国高考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南方周末》曾让7位专栏作家与全国百万学子同作“诚信”文,结果有6位作家的文章被标作“另类作文”。试举三例,品赏其立意的“不同凡响”之处。
沈宏非:高贵的品性(诚信——引者注)还是一种需要时时得到关爱、保养、约束和管理等等售后服务的产品。
崔建平:我以为,所谓诚信,不再是一种滥施的雨露,而是一杯美酒,只供二三知己啜饮。
刘齐:长者仰天长叹……向水中撒出大网。问他捞什么,答曰:近来“诚信”弃之过多,快把航道淤死了。
沈作家把“诚信”巧喻为“售后服务的产品”,且强调“关爱、保养、约束、管理”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今社会,“一诺千金”的传统美德已变得异常脆弱,如同濒临灭种的国宝大熊猫一样,亟待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立意可谓深刻。崔作家巧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失落与贬值:曾经是“普渡众生”的“雨露”,现在成为“只供二三知己啜饮”的美酒:构思之新,立意之深,令人拍案!刘作家的“打捞诚信”更是新颖别致之极!本来应该推动经济腾飞的精神瑰宝却淤寒了精神文明的河道,这种咄咄怪事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长者”“治标”行吗?三位作家的“别类”立意,如同振聋发聩的警世钟声,令人震撼,让人共鸣!
作文立意上的新颖别致已成为作文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受“另类”文学的影响,以及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侵害,还有那些所谓的“戏说”、“传奇”、“秘史”类影视作品的误导,不少学生以“新新人类”自居,作文立意刻意求新,追求另类,好“耍酷”,故作惊人之语。这种立意取向实际上是对作文立意“有创意”的误解,它体现出的正是学生在思想境界上的不足。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有的考生立意为,“人要玩弄心计”,评价薛宝钗是有能耐的“新新女性”,这种立意反映出考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考生羡慕冬妮娅的出身,曹操的权势,流露出庸俗的思想,还有考生大编特编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艳遇,格调低下,内容粗俗,读之生厌。
要避免作文立意上的失误,追求创新立意,就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超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这样才能以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实现文章立意的真正创新。
二、材料求新。但胡编乱造,则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底蕴。
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是十分成熟,要提出新颖观点并非易事,但可以从材料上创新。材料上的创新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社会上最新的最热点的事件,将之纳入作文,使作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二是巧妙利用那些陈旧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来表现,所谓旧瓶装新酒,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例如,2003年高考作文,江苏一考生写的《抛妻弃子之谜》一文,将“抗非典”这一重大时事巧妙融入作文中,深刻地詮释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这样充满时代气息的作文,自然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这些热点时事犹如上市的新米鲜菜,调配适当,烹饪适宜,就成了美味佳肴。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风起风落间都诠释着世界的精彩与生活的奇妙。它们是渺小的一点朱砂,但却折射了整个大自然的完美与感动。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的日出让一代圣人为之臣服,仅是那一抹红色的悸动,仅是那一山绿色的清风,一个流芳百世的“儒”字便刻在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里,难以磨灭。
苏轼看见了赤壁,驾一叶扁舟,饮一壶美酒,抒一腔愁绪,悟一生真谛,只是山间清风,江上明月,东坡却从中参悟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豪气。
李白看见了长江,于是便把浩渺银河引入心间,灌溉了几世几代人浪漫的情怀。仅那一瓢长江之水,便让“谪仙人”的酒杯里长存一轮皓月,他从中品出了大千世界的辛酸苦辣。
这段才情非凡的文字节录于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文章让古人新生,再现当年风采,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情趣,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厚实。
但材料上的创新并不等于胡编乱造,离奇古怪;题材五花八门的作文,并不是具有创新色彩和个性特征。虽说想象和联想是写作的双翼,但如果缺乏生活的底蕴,远离了生活的合理性,想象和联想所带来的就不是创新,而是荒诞不经。例如,不少学生提笔作文时动不动就是神游太空,时空旅行,梦中奇遇,神鬼传奇……这些缺乏生活底蕴和真实体验感受的文章,反映出的只能是学生积淀的不足和其对生活感悟能力的欠缺。
胡编乱造、荒诞不经是作文的大忌。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大都是在立意贴切的前提下,以新鲜而充实的材料取胜的。这些考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赋予旧材料以新的内涵,选择时代气息较浓的材料体现新意,通过充实的内容来阐释高远的立意,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放飞思维,以真挚的情感来增强文章的个性魅力。
三、语言求新。但过于花哨、造作,则失去清新活泼之本色。
语言出新的途径不可胜数,兹举一二说明之。
1、善用修辞。在修辞想象中追求形象美:巧用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读者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如同样写春夏秋三季之“雨”,有人写“春雨细腻,夏雨奔放,秋雨凄艳”;有人写“春雨温柔,夏雨粗鲁,秋雨绵绵”;有人写“春雨如油,夏雨如泼,秋雨如私语”,还有人写“春雨如恩泽,夏雨如敕书,秋雨如挽歌”。
2、整散结合。整句工整而呈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而会参差流转。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杳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乡心无限而人生有限,月缺又圆却人离难聚,怎不叫故乡游子思绪百结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离散的亲人要想寻骨肉人伦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婵娟’了”(刘棣华《月是故乡明》)。这样的语言真可谓能整能散,参差别致。
3、化用古语。恰当运用一些诗词典故、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可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一位学生在作文《断章》中写道:“这种‘3+X’的考试制,上一届是‘前无古人’,我们这一届就‘后无来者’了。因为幽州台早已灰飞烟灭,所以我们连‘独怆然而涕下’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有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破釜沉舟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4、巧用幽默。幽默、诙谐、调侃,富有情趣,体现智慧。如果能适时地“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北京何玉兴《图书比女人》中说:“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又如:“由于公厕稀少且收费,于是出租车司机的方便问题,成了最不方便的问题。”这样的文字,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
亮丽的个性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写作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与鲜活的写作个体相对应的,浸透着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彰显着其鲜明的生命色彩,然而不少学生为了考试作文的高分,却为文造文,盲目追求语言外表形式的华丽或怪异。这种矫揉造作的文风在高考作文中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阻碍作文创新、阻碍考生表达自我体验和真实情感的另一种窠臼。这种对语言创新的错误理解或语言表达的不足,大大影响了考生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和个性才情的有效展示。
四、形式求新。但文体一味“出格”、“跟风”,出现非驴非马的“怪胎”。
语文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也一直提供“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围绕某个话题,可以撰写不同文体的文章;二是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写作需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三是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必须体现出鲜明的文体色彩。这等于在形式上给了考生以更宽广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才情的充分发挥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考场作文出现了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如2004年陕西高考优秀作文《致张爱玲的一封信》,以书信的形式与已故的才女作家张爱玲对话,从而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在简要介绍了西安与南京的地理位置、历史人物等内容后,便以秦岭与长江的对话构成文章的主体。对话中充满了哲理与诗情,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显得非常厚重。現摘录其中两段: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除以上采用的书信体和对话体之外,还有不少考生采用诗歌体、童话体、话剧体、寓言故事、小小说等,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上许多稀奇古怪的文体格式——网络体。
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却让不少考生误认为,越是“另类”独特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高分。于是动起笔来总是避熟就生,盲目跟风,文体一味“另类”,“出格”,“破格”,却忘了自己实际上对“另类”写作并不擅长。难免导致写出的文章成为令人啼笑皆非的非驴非马的“四不像”。
南开大学写作课教师徐江先生在《“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中学写作教学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我们应该向学生先讲规矩,然而再讲‘创新’。‘由规矩入而不囿于规矩’,而不能不讲规矩,只讲‘自由’,讲‘创新’。”
“破格先由入格来”,通过对常规文体的有效写作训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记叙文、议论文、典型的散文等文体的驾驭能力,还能够为常规文体的突破和非常规文体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训练中能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文体优势,则学生的写作才情和创新精神将能够在作文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创新作文教学之个性就是创新
摘 要:创新的作文教学,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还应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有匠心独运的立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应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让学生的作文有个性,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放飞思想、点燃激情,呵护并鼓励学生新奇的技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 呵护 个性化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令老师们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总是那么空洞洞的、干巴巴的几句空话、假话、大话,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天,痛恨不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应试教育、社会、家长、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这种集体真话失语症,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放胆为文,首先让他们学会讲真话,继而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即具有个性化的作文,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评价观念去指导学生。
一、作文教学须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文以载道”是为文之法则,因而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的评价标准中,家庭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风花雪月有伤风俗教化,个人情怀难免消极沉沦。当然,真善美需要高扬,崇高、伟大也必须提倡,但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传统”而排斥一切,棒杀一切,作文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景况呢?“崇高、伟大”会成为作文立意的桎梏,陈旧的材料,堆砌的词藻,满纸的空话、大话、套话,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会占据学生作文的全部空间……久之,人文主义哪里还会有踪影?又怎么可能见到学生个性的锋芒?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突破定势思维,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观察、分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即使是不很正确,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而要诱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思考我们天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滥、社会风气恶化、贫富悬殊加剧、精神家园丧失、党风整顿、民风变化及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让它们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课堂,反应在学生的笔下。
但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也不乏创新意识及个性展露。著名作家陈燕丹在为《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所作的评论中说:“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洗净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可见,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打破条条框框,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或无论在某一点上有点新意的文章;要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他人设下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也不可避免地通过教师和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能够“同中求异”,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能够从旧知求得新知,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尤其是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允许学生的“离经叛道”,要允许学生的文章“豁点边”,要尊重学生,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大朋友”,学会与学生“商量”和“探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想想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在其中,而且应看到“异类”后面往往隐藏着鲜活的个性;学生在作文中尖刻地讽刺了社会、学校乃至老师的丑陋面孔的时候,你要有海一样的容量,允许学生揭自己的疮疤并快乐,而不应大发其火借机泻愤;打作文分时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但一定要讲得出道理来。
此外,教师还要紧跟时代,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当今传媒发展迅速,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早已不是过去封闭在四堵高墙里孤陋寡闻的学生了。他们知识广泛,而且无所不纳,甚至有些知识超出了老师了解的范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不断地学习、深造、探究,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三、作文教学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他们的好老师都是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夜晚十二点,老师的窗前还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这样的作文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学生的创作个性从何谈起呢。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否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四、作文教学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摘抄好词妙句、优美的诗歌、散文、名人名言。每次作文课之前,可布置一次专题摘抄,如笔者在七年级第五单元的“我爱我家”作文课前,要求学生摘抄有关“爱”的名言,阅读有关爱的名篇,这样在书香的浸润下,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抄佳词丽句,是写作成功的知识铺垫,但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是缺乏生活素材,出现写作的题材范围狭窄,思想感情苍白等问题。因此,在写作的准备阶段,生活积累更为重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平时的作文课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如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作文是感受自然、描绘自然景致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虽然是同样的景物,但因学生的感受不同,景致也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感受,直接从生活中认识了自然,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对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就自由了,有创意了。
五、作文教学要呵护学生新奇的技法
作文显个性,讲究技法也很重要。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无限的力量。”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之间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熔倒叙、插叙于一炉;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虚实法等,效果会迥然不同。
技法运用巧妙娴熟,是作文成熟的表现。因为作文的目的并非技法的刻意的炫耀,而是在作者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的过程中,在作者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中,为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自然选择和需要。因为,当作者将已内化为情感认识的与其血脉相连的客观对象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使用的技法也会打上其观察客观对象时的主观差异性的烙印。这也正是“文有法而无定法”的根本原因。既然技法的个性化是作文与生俱来的特性,作文教学就要遵循这一法则,破除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结构套路及写作模式;在技法上尊重学生的创见,鼓励标新立异,评价标准上对新颖的结构或独特技法的文章应敢于肯定,及时勉励,特别是对于技法上有新意但行文稚嫩的作品,更要倍加宽容,不可随意否定。
此外,要鼓励学生运用拟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必要。题好一半文,题目亮丽出彩,也反映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巧用修辞格,化用俗语,套用歌词、诗句的题目,教师当加以呵护、肯定。
总之,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弊病。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更新观念,在写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评价标准上去伪存真,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
就是利用假设的句式,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构成相对整齐的句子。主要通过“退一步,进一步”的方式来完成假设命题的,通过推理、论证,达到自己的目的。
示例:试想,若爱迪生在失败了几次后便轻言放弃,电灯的发明不知将被向后推延多长时间,人类文明又怎能得到如此飞速发展?在工作学习上如此,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难道不也是如此吗?蒲松龄七次赶考均榜上无名,而他并没有给自己唯一的答案,他选择了人生的另一答案,放下功名,铺开笔墨,这样才有了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
以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作文创新技巧》由高三网收编整理,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总体思维过程。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
(1)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2)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3)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4)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你的考场作文立意做到鲜明、新颖而又深刻呢?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一、反向立意
反向立意 (也叫逆向立意) 是指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结
创新意识是在一般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 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氛围, 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情感, 作为主要的非智力因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调节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 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 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充分发挥民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其次, 教师要善于巧设情景, 营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作文课上, 在训练学生的人物描写时, 让学生观察班上的一位同学,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长相、身材、衣着, 重点是这位同学的内心世界。结果, 学生兴趣很浓, 热情很高, 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具体、生动而有趣。抽查班上的一位同学, 让他读一读自己短时间的创作, 读出来后让其他同学猜是谁, 同学们马上就猜到了。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中, 学生学得轻松又活跃, 在和谐的环境中锻炼了思维, 培养了创造力。第三, 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充分展示教材美的世界和美的魅力,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 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样, 语文课上成了熏陶课, 学生思维活跃, 自会迷恋语文, 乐学语文。
二、诱导点拨,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智者, 学生则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放在模仿者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应致力于“导”:引导、诱导、开导、疏导、指导、辅导。不应只关心“解论, 直接从已有结论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 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一些事物、人物逐渐积淀成比较一致的情感倾向, 诸如:草长莺飞、百花盛开让人喜悦;树叶飘零、鲜花凋谢惹人愁绪;昙花一现让人感慨生命短暂;仙人掌耐旱生长, 使人感叹生命顽强;乌鸦报丧, 喜鹊报喜;关羽义气, 孔明智慧;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从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 是顺向立意。反之, 则是逆向立意。如果我们能够提出与传统、与世俗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这样的文章, 无疑会因为新颖独到的主题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如“人一走, 茶就凉”是对人情冷暖和关系淡薄的感叹。如果运用反向立意, 便可以演绎出“人虽走, 茶不凉”或“人未走, 茶已凉”。再如, “王婆卖瓜, 就要自卖自夸”, “近墨者未必黑”, “失败也美丽”等。
需要说明的是, 反向立意一定要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能自圆其说, 而且不能与思想、道德等相悖。
二、从虚立意
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具体的, 有形状、颜色、味道, 而有些东西则是抽象的, 无形、无色、无味。因此文章的立意既可从“实”, 也可从“虚”。如《桥》?——山涧的桥梁、感情的沟通;《脚印》——地上的脚印、人生的足迹;《路》——脚下的道路、成长的历程……笔者认为, 从虚立意能更好地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多种修饰手法。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生动形象, 能较好地创新, 常常能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给予我们喜、怒、哀、乐、愁, 构成了我们敏锐多感的心灵。我们聆听自然, 体察人情冷暖, 洞悉世间万象, 看到、听到、感触到、读到、想到、体验到……这些都使我们拥有丰富美好的情怀。我们每个人的经历,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有价值的。欲使你文章的“意”亮起来, 就要让你文章的主题在正确、单一、集中的前提下, 力求做到新颖、深刻、独到。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张枝叶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创新;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63-01
不断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不会进步 。作为小学生写作文,更应该创新,更应该有创新意识,写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根据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我认为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从小处着眼,即从浅入深,从表到里,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培养创新作文能力,才能使学生灵感的火花在平时的交际中激情迸发,思维才能冲破传统作文的束缚,才能够拥有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一方写作的沃土。
一、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二、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三、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 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 “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