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军训的感受(精选10篇)
文摘: 我们院里军训过的人,都说军训很苦,但是还必须军训。我心里就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念头,等待着军训的开始。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教育局让我们军训。我们院里军训过的人,都说军训很苦,但是还必须军训。我心里就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念头,等待着军训的开始。
军训的时间定于4月1日至4月5日,共计5天。
我们上我带晨练上3节课,下午2节,晚上1节。22:00熄灯
第一天:早上我们先来到学校进行了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结束后,开始给各个班分教官了。我们是二班,所以是第二个分教官的。我们的教官姓张,他黑黑的脸庞,个头中等,手部十分粗糙,一看就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军训在早上9:30左右在位于焦作综合教育基地开始了。刚开始,我们学习了站军姿和一些基本动作。首先站军姿要背部挺直,两手紧贴裤缝线,双肩向后张,身体稍向前倾,膝盖挺直,双脚尖分开60??左右。我们还学习了:转向、齐步走,喊口号等等。今天一天下来我自我感觉不像别人说的那么累,就是感觉不是很自由,如果动一下就要打报告,否则就会受罚;还有饭也不可口,也没有家里的饭菜好吃。
从练球的经历,我想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十年过去了,在调研中我们仍然不难发现,很多的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只有当学生因听不懂或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而有一些小动作时,才会引起教师的“关注”———罚站或其他形式的惩罚。这不是真正的关注——反省自己,及时改变或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或方式,让学生乐于学习。有些教师甚至觉得自己授课便是给学生恩赐知识,不管学生感受如何都得全盘接受;学生做错了得到的往往不是及时引导与鼓励,而是无情的嘲讽或斥责,致使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越来越自卑。长期下去,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群厌学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教师的作用如此之大,我们怎能不敬畏生命、谦逊恭谨、满怀爱意地对待学生呢!
我一时很难去清晰界定什么是优秀,但我不时从具体的人和事中感受优秀,并把它们作为我的教育主张进而放大。我留有一张学生随意书写的纸条,我看到它会为学生的表现由衷高兴,我会讲述给现在和今后的学生听:
“您的文字就和您一样,平和真实的姿态中是无限的情感和体悟;您的文章就是您的课,睿智和深刻后涌动着思想的魅力,能将人的心灵涡卷,您的笔好比您生命绿叶上的脉络,而文字已融入您的血液。现在,这些带给我的更多是写作的营养和情感的触动,思维的引导,而以后,这些呈现给我的是流淌着感恩与温情的记忆,一位用心思考,用爱育人的班主任,一位用智诠释文字,用情演绎文字的语文老师。”
事情的缘由是,学生方舟向我要一些我写的文章,于是我把自己平时发表的一些小文章复印了几份送给她。第二天,她又把那些文章放回我的桌上,并附了这张纸条。看似一张小纸条,但许多人未必会有这样的习惯和这样细致的表达,我从中看到学生处事的周到,看到她心智的高度。从她的语言中可以发现,她有能力透视每个文字,有眼界观照现在和未来,一件细小的事情能拨动她的心弦,能激发她的想象。
有一天与方舟谈学习,她形象地把自己的学法概括为“顺藤摸瓜”。她的“顺藤摸瓜”法基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基本是以问题为“藤”,摸那些深埋着的知识的“瓜”。比如,碰到一个自己不知道或感兴趣的事情,她马上就会去翻看课本或上网搜索,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的了解。由事件到前因后果,由前因后果到人、事、物、图,一下子会发现“瓜果遍地”。有时会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来网罗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形成“累累硕果”。第二层意思是顺学科之“藤”,摸文综之“瓜”。她会在学地理的时候想起历史的知识,看历史事件的时候联系地理知识。她看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她往往会在这些书籍中发现它与地理和政治的交集,然后确定这些交集就是考试的重点。
这是一种优秀。一个人渴望成绩却不“小富即安”,而是从方法上寻求更大的空间,善于总结,独辟蹊径,且形象生动,从中你可以发现她开阔的思维和宏大的体系。
“层层叠叠的暗黄给崎岖的山路覆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寥与悲戚;冽冽狂啸的西风裹卷着孤猿颤抖而无助的哀啼,鞭笞着满是血痕、饱蘸泪滴的内心。路,艰难地延伸,却始终无法触及阴暗的苍穹,就如无力伤残的双翼无法承受遥遥无期的归途;风,肃杀地席卷,能扼杀一切生机,却吹不散早已凝冻的愁情;鸟,犹豫地盘旋,它汲取了自然的精华,可自然无可控制的威力却使它失去了飞翔的勇气。”
这是方舟面对杜甫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下的句子,她巧妙地利用了诗歌的意象,借助自己的想象来扩展诗境,把简洁的诗变成丰富细腻的散文,一个病老无助的诗人形象毕现。她的语言如美丽的焰火,纷繁多姿,串串精彩,灵气逼人。
暑假,方舟到北京新东方学习英语,回校之后她与我谈起了在北京的感受,其中谈到她结识了一位13岁的深圳小女孩,“我真佩服她,我们谈得很投机,她這么小就去过好几个国家,读了很多名著,而且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志向是要创建一个自己的化妆品品牌”。方舟与我说起这位深圳女孩时言语中充满钦佩和兴奋,似乎小女孩是她的榜样,而在我看来,这实际是方舟的另一种优秀,因为她总是把自己摆在谦和的位置上,她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于是我想,我心目中学生的优秀不是智力超群,不是能力过人,而是智慧而不失情趣。他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有非同一般的行动能力,有丰富的涵养,有细腻的情感,有明澈的双眸,有阔达的胸襟;他自强而不自大,务实而不世俗,他能够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恪守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拥有人类最温暖的情怀,习得人类最睿智的思维,进而获得自己快乐、充盈的人生,这是我最想告诉我学生的。
其实,能悉心感受学生的优秀又何尝不是老师必备的一种优秀。
军训作文:感受军训
总想离开家,去领略大千世界的奥妙与精彩,幻想着绚烂多姿的美妙生活,直到在军营里,我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正步、跑步、起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立正!”口号一遍遍响起,我们腿脚麻木,表情僵化。这是我向往的生活吗?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像木偶一样被命令控制。
我原以为太阳是最勤快的„„可早晨六点,太阳还没睡醒,哨子却醒了„„紧接着,小木偶们“爬”向训练场„„眼睛迷迷蒙蒙,头脑恍恍惚惚,手脚酥酥软软。可还得强撑着站军姿,站如松,好难!到了太阳睡醒,时间变得更加漫长难熬,身上的每块肌肉都受到压迫。心口堵得慌,双腿沉甸甸,支撑着全身的双脚,似乎负荷着整个地球,只觉得天地都在晃,晃得人失去重心,却又无法倒下。没有人反抗,在这里除了服从,只有服从。我的身体最终背叛了意愿,像兵马俑一样矗立着„„
下午三点的烈日,“杀”声振天的训练场,整齐的方队,教官洪亮的吼声。汗珠儿从绿色小兵的额头滚到眼角,滑到脸颊,溜进脖子,在身上抓呀抓,挠呀挠„„衣裤一次次浸透,又一次次被晒干。每个人都在经受着毒日的“烤”验。有人蹲下休息,可我不能。所谓团队精神,就是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军营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晚上,有人哭了,而我没有,我不愿让这可怜的泪水淹没自己的意志。吃苦的日子才刚开始!我会坚持到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这样,坚持到最后一个半小时的汇报表演,我们苦训十天的检验。当矫健的步伐齐刷刷地走过主席台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却催人泪下。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得到了回报。
想起初中,高中时的军训,才三天,而且现在想起来依然很留念那段时光,有过艰辛,也有过感动,最后,变成了温馨的回忆。我想,大学应该也差不多吧……
怀着一种弱弱的对军训的畏惧感,还有一份新鲜感,在期待中,我们迎来了军训。
正式军训前一天下午,我们开了班会,自我介绍,然后选代理班干部,我有些紧张,害怕,就没竞选,不过那竞选上的几个同学,我觉得他们不会让我们失望的,所以也欣慰了。
晚上,我们穿好了军服,在九教开了一次班会,见到了辅导员,班主任,助班,刘教,仍然有许多新鲜感,还有一些激动。心里一百个希望教官不要太狠。
我们排是134排,是财管2班的39个人和经济1班的20人组成的134排。但是,在这个排里面,我们不分是哪班的,我们是一个集体,的确,经历军训之后,我们和经1的这十位同学都成为了好兄弟…
星期三早上,我来到学校,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全班做公交车来到园山基地。这里风景优美,不但是军训基地,又是一个美丽的度假村。
我们把行李放好后,教官就让班里几个力气大的男生去拿军服。军服被男生三三两两地拿来,教官一样一样地教我们怎么用军服。到了中午,教官说“每桌12人,从小组长左边的三个同学是做中午值日的。小组长右边的四个同学是晚上值日的。而剩下的四个同学是早上值日的。值日就是四个同学帮一桌的盛饭、打菜,饭后洗碗、擦桌子、摆凳子。
军训还有许多有趣的是,其中最喜欢的是‘闪电报数’先选20个声音最大、速度最快的同学来报数,剩下的人来当拉拉队。比的就是速度快和声音大,还有拉拉队最好。
军训中我最难忘的是——结仪式。回到学校,我们开始举行结仪。校长和几个主任,还有电视台的主持人大宋老师,我们先练习几个动作,当然最激动人心的是大宋老师和我们举行的节目。先在班上选两名领袖,教官命令我们做动作。我们一个做错,领袖就要跑一圈。一次我们班有25个同学做错动作。我想”25圈,领袖能跑完吗?“我半信半疑,开始跑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领袖,领袖的汗水流了出来,我们的泪水也流了出来。终于跑完了,我们已经满面泪水,我们和领袖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领袖哭了。大宋老师说”承担责任,就会付出代价。负起责任,就必定会有后果。“第二次跑步,我们一个都没有做错,因为我们在泪水中已经产生了责任感。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就容易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利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时,有学生问:“直接计算总体的平均数不是更加准确吗?”对此,我给他们说了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子,他的妈妈让他去买一盒火柴,叮嘱他要买好的、划得着的.这个小孩子去到商店,要了一盒火柴,然后一根根地划,直到最后一根,最后把划过的火柴带回家去,你猜小孩子的妈妈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是他,你怎样完成妈妈交给你的任务?”这样,让学生理解了当考查本身带有破坏性或数量太大的数据时就要选取样本来计算的道理.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应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学习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各种事物有多少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又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高矮引出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等等.这样融数学于生活,融生活于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数学很有趣,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了热爱数学的情感.[2]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在主动参与探究中,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探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不一定准确,教师可以补充.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同时他们在探索中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趣味性,数学学习很有趣,成功离他们很近.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先让学生计算“2x2·3x3”,学生得出两种结果:6x5和6x6.谁是谁非?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学生纷纷积极进行计算、猜测、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课堂成为探究的主阵地.
2.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
应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的过程有苦有乐,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的都是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应用中也有快乐的一面.有些学生平时数学思维不太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为此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在平时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从真实生活的体验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建筑物的测量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但处理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来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各尽所能,结果在作业交流中发现,有些学生利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原理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发现旗杆的影子不全在地面上,还有一部分在另一个建筑物的墙上.对此,部分学生也找出了较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大开眼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实现了“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3.体验取得数学学习成果的乐趣
收获是快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加体验学习取得收获的快乐.看懂一道题,理解了一个数学概念,学会了一个公式的用法,这都会让学生感到很快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个乐趣会一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的表现欲较强,所以我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常常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来帮助解决.如教学《整式的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将要迁新居,现在老师打算把新房的卧室和客厅(住房结构示意图略)铺上木地板,请你帮老师算一算,我至少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问题一出,很快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讲解各自的解题思路,使他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更激起其极大的成就感、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并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三、恰当应用“屏幕教学”,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第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的文体化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地体现“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3]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利润率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小百货.学生利用15元钱到小百货购买自己所喜欢的商品,看谁能买到经济实惠的商品.学生亲身经历了购物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产生追求和掌握知识的精神力量.
四、示范引导,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师有其自身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皮亚杰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依靠对老师的认识、模仿和领悟,并在老师的熏陶下达到一个新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给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教师的讲评、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态度、品质对学生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4]
五、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是涉及教师和学生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5]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构建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良好的师德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作为教师,要用“爱、勤、博、范”来严格要求自己.[6]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将处于最佳状态.
2.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与学生能很好地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换位思考问题,多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3.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
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教师绝不能仅凭本身并不一定十分科学的知识检测来评价学生,或仅凭一时一事给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妄下断言,必须注重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并且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或鼓励性语言与学生交谈,如“请你说说……”“你真棒!”“这真是个伟大的发现!”“这种想法真独特!”等.这些语言可以鼓舞学生去争取更好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就一定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是我们教师要终身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谢嘉.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数学方式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0(4).
[3]王宇林.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docin.com/p-325213897.html#documentinfo,2012-1-13/2013-12-26.
[4]禄文夫.探讨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EB/OL].http://xxfhyzsxz.blog.163.com/blog/static/212392190201307101531971,2013-1-07/2013-12-26.
[5]顾文伟.论构建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EB/OL].http://www.jyscsz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8,2006-11-27/2013-12-26.
说到智慧课堂,不得不让笔者想起吴正宪老师。吴老师在课堂中善于制造、把握、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而学生正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升华。随着课堂的深入,随着思维的碰撞,随着矛盾的凸显,学生学习的热情愈加浓厚,认知的冲突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化解,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智慧的吴老师带着她的智慧走进课堂,又在课堂中向学生播种了智慧,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快乐的数学乐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智慧课堂,感受其中的奥秘吧!
一、激发儿童在问题串中思考
美国学者巴拉布与达菲指出:“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可见,有效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提问常常出现以“数量”代替“质量”的情况。“高密度、低水平”的提问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师生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乎,实质上却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与沟通。那么,吴老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把握提问的技巧的呢?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吴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方法理解算理,并在初步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后,出示三道题:+,+,-,请学生任选一题试做。学生做完订正后,吴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三道题同学们都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生1: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时候,要取两个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样计算才能最简单。
生2:转化分母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情况,当两个分母成倍数关系时,取较大的分母为公分母;当两个分母成质数关系时,它们的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乘积;当两个分母既不是倍数关系,也不是质数关系时,要用短除法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问题2:你们为什么都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目的是什么?
生1:因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分数单位。
生2: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
问题3:通过计算,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1:要先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生2: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问题4: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一定要注意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化成最简分数。
……
在这段教学中,吴老师首先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悟自省的时间和空间,然后通过四个主要问题,巧妙地实现了由“理”到“法”的对接,学生顺利地完善了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认知,而教师在学生的自我完善中适时地点拨了计算时要注意的细节,为计算得更加准确、迅速打下基础。四个连环问题可谓是层层深入、紧密相连,第一、二个问题的抛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明确转化的目的,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巧妙对接。第三、四个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进一步明理的基础上,用以明确计算的方法。这节课异分母加减的计算方法是重点,但吴老师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把通分、化简等方法通过教师的设问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在计算时对方法的使用更加清晰明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吴老师的智慧课堂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达成,同时注意对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巧妙的设问、适时的追问、恰到好处的反问……吴老师的每一个问题似乎总是来得那么及时,让学生的思维在设问中飞扬,在追问中深刻,在反问中全面。学生在教师不着痕迹的问题设计中思考着、交流着、争论着,获得了从一个思维平台向更高思维平台的跳跃。
二、引导儿童在辩论中明晰
熟悉吴老师课堂的人,一定对这样的场景不会陌生:有的学生洋洋自得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憋红了小脸进行着反驳,有的学生急迫地利用学具演示,还有的学生辩论到一半就临阵倒戈了……再看吴老师,时而微笑着观战,时而积极地参与辩论,时而为士气低落的一方鼓气,时而呼应着座位上的学生进行补充……多么生动的课堂辩论场面,多么有趣的数学课堂。课堂辩论是吴老师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巧妙地把辩论设计在学生思维的节点上、在新知的探究处、在错误的澄清中、在意外的争执时。
如吴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出示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如图),提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请根据特征判断。
学生出示反馈牌,两种意见的人数约各占一半。教师请双方各出一名代表谈谈为什么这样判断。(认为是长方体的同学为正方,认为是正方体的同学为反方。)
正方:“我想问对方一个问题,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
反方:“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请你们仔细看看这6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吗?12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反方在反复认真地观察了这个物体后,表示:“你们的问话对我很有启发,这6个面不都是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也不相等,看来我们判断错了。”
这时反方的另一名同学突然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个物体不是正方体,也不是长方体。因为,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而它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
刚刚平静下来的教室又沸腾起来“对呀,这组对面是正方形也不符合长方体的特征啊!”endprint
这时吴老师才不紧不慢地提示了一句:“还记得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起来:“正方形不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吗?!”“对,长方体的对面可以是正方形!”“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它符合长方体的特征啊!”
这是学生在刚刚学完新知识后,吴老师设计的一场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倾听对方观点,吸收对方的正确之处,发现并修正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错误判断,加深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一句 “这个物体既不是正方体也不是长方体”的新观点,说明学生在思维交流和碰撞中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试图对概念进行科学的理解。这一质疑的提出,让课堂再度沸腾,吴老师在这时给了一个重要提示“还记得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吗?”一个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适时地沟通了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
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吴老师是设计者又是参与者,是调控者又是评价者,在多种角色中互换得是那么自然。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当学生思维出现卡壳时,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吴老师能准确地找到节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巧妙的启发,使辩论有序地展开。吴老师在辩论前的巧妙预设,在辩论中的有效指导,在辩论后的适时评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还让学生在辩论中养成了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数学精神,学会理智地自我否定错误,真诚地接纳、听取他人的意见。
三、引发儿童在冲突中提升
听吴老师的课,不仅是学生,就是其他旁观者,也会被她创造的一个个悬念所吸引,不自觉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之中。制造冲突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课堂上,学生时而紧缩双眉,沉默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完全沉浸在吴老师所创设的“美丽的陷阱”之中。学生眼里的吴老师就像魔术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他们希望数学课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而在吴老师的眼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学生的差异、精彩甚至学生的错误等,吴老师都能及时捕捉其有价值的信息,适时地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欣赏、接纳、认同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如吴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两步实际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个画面:图上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又跑来7个小朋友。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吴老师在引导学生说完图意后,让学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自己来理解。列式是12+7=19。
生2:我是这样想的,3个4是12,再加上7个同学,一共是19人。
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列式和生2的一样。
师:第一位同学直接用12加7,后两位同学用4×3来代替,这是为什么?4×3表示什么意思?
生:4×3表示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求3个跷跷板上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12在题目中没有,我们就得用4×3求出来,再进行计算。
师:虽然这三位同学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问题。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我列的算式是4×4+3 =19(人)。
师:明明是3个4,你列的算式怎么是4×4,多出来的4怎么来的?
生:我从7里拿出一个4,就是4个4,再加上剩下的3。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非常简单。
师:他从7里勇敢地拿出了一个4,凑成了4个4,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5:我的算式是5×4-1 =19(人),我把小朋友4个4个的分成一组,假设还有一个人,就是5个4,再把假设的那个人减去,就是19人。
师:他用了一个什么词?是什么意思?
生:假设,就是假如的意思。
师:本来是3个4,从7里拿出一个4凑成4个4,他又与众不同地假设了1个小朋友,又增加了1个4,变成了5个4。他的方法好在哪儿?
生:本来不存在,为了好算,把不存在的添上去,最后再去掉,这种方法特别有创造性。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刚大家提出来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吴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走上了前台,自己退到了幕后。给学生自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主生成一片精彩。吴老师在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解答以后,让学生再次观察画面,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写出来。由于给了学生一些方法的提示,使学生的思维在聚合中开放,由此生成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多种方法。在方法生成之后,吴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交流,使学生在差异中共享。首先拿出一个有代表性的答案:12+7,然后追问12是什么?问而不答,接着出示第二种方法:4×3+7,在追问中理解12的由来,在追问中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所引出的不同的策略,及因此出现的不同结果。吴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使之扩大,成为大家共享的精彩,突出了解答两步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整个过程共展示了5种有着不同思维层次的方法,使学生在展示方法的过程中激活思维,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突出运算顺序,突出解题策略的多样,突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导向作用。
智慧课堂是激发学生智慧的课堂,是教师运用智慧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共同成长的课堂。回味吴老师智慧的课堂,我们惊叹于其中蕴含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激发,以及情感的培养。感叹于吴老师恰到好处地提问、适时地辩论、不失时机地激发冲突,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庞杂的渲染,有的只是简约的形式、实用的手段、顺畅的环节。吴老师的课堂正是在简单中流淌着智慧,在智慧中彰显着深刻,在深刻中守望着学生的成长!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100053)endprint
这时吴老师才不紧不慢地提示了一句:“还记得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起来:“正方形不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吗?!”“对,长方体的对面可以是正方形!”“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它符合长方体的特征啊!”
这是学生在刚刚学完新知识后,吴老师设计的一场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倾听对方观点,吸收对方的正确之处,发现并修正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错误判断,加深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一句 “这个物体既不是正方体也不是长方体”的新观点,说明学生在思维交流和碰撞中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试图对概念进行科学的理解。这一质疑的提出,让课堂再度沸腾,吴老师在这时给了一个重要提示“还记得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吗?”一个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适时地沟通了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
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吴老师是设计者又是参与者,是调控者又是评价者,在多种角色中互换得是那么自然。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当学生思维出现卡壳时,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吴老师能准确地找到节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巧妙的启发,使辩论有序地展开。吴老师在辩论前的巧妙预设,在辩论中的有效指导,在辩论后的适时评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还让学生在辩论中养成了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数学精神,学会理智地自我否定错误,真诚地接纳、听取他人的意见。
三、引发儿童在冲突中提升
听吴老师的课,不仅是学生,就是其他旁观者,也会被她创造的一个个悬念所吸引,不自觉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之中。制造冲突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课堂上,学生时而紧缩双眉,沉默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完全沉浸在吴老师所创设的“美丽的陷阱”之中。学生眼里的吴老师就像魔术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他们希望数学课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而在吴老师的眼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学生的差异、精彩甚至学生的错误等,吴老师都能及时捕捉其有价值的信息,适时地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欣赏、接纳、认同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如吴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两步实际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个画面:图上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又跑来7个小朋友。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吴老师在引导学生说完图意后,让学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自己来理解。列式是12+7=19。
生2:我是这样想的,3个4是12,再加上7个同学,一共是19人。
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列式和生2的一样。
师:第一位同学直接用12加7,后两位同学用4×3来代替,这是为什么?4×3表示什么意思?
生:4×3表示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求3个跷跷板上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12在题目中没有,我们就得用4×3求出来,再进行计算。
师:虽然这三位同学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问题。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我列的算式是4×4+3 =19(人)。
师:明明是3个4,你列的算式怎么是4×4,多出来的4怎么来的?
生:我从7里拿出一个4,就是4个4,再加上剩下的3。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非常简单。
师:他从7里勇敢地拿出了一个4,凑成了4个4,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5:我的算式是5×4-1 =19(人),我把小朋友4个4个的分成一组,假设还有一个人,就是5个4,再把假设的那个人减去,就是19人。
师:他用了一个什么词?是什么意思?
生:假设,就是假如的意思。
师:本来是3个4,从7里拿出一个4凑成4个4,他又与众不同地假设了1个小朋友,又增加了1个4,变成了5个4。他的方法好在哪儿?
生:本来不存在,为了好算,把不存在的添上去,最后再去掉,这种方法特别有创造性。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刚大家提出来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吴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走上了前台,自己退到了幕后。给学生自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主生成一片精彩。吴老师在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解答以后,让学生再次观察画面,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写出来。由于给了学生一些方法的提示,使学生的思维在聚合中开放,由此生成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多种方法。在方法生成之后,吴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交流,使学生在差异中共享。首先拿出一个有代表性的答案:12+7,然后追问12是什么?问而不答,接着出示第二种方法:4×3+7,在追问中理解12的由来,在追问中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所引出的不同的策略,及因此出现的不同结果。吴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使之扩大,成为大家共享的精彩,突出了解答两步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整个过程共展示了5种有着不同思维层次的方法,使学生在展示方法的过程中激活思维,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突出运算顺序,突出解题策略的多样,突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导向作用。
智慧课堂是激发学生智慧的课堂,是教师运用智慧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共同成长的课堂。回味吴老师智慧的课堂,我们惊叹于其中蕴含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激发,以及情感的培养。感叹于吴老师恰到好处地提问、适时地辩论、不失时机地激发冲突,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庞杂的渲染,有的只是简约的形式、实用的手段、顺畅的环节。吴老师的课堂正是在简单中流淌着智慧,在智慧中彰显着深刻,在深刻中守望着学生的成长!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100053)endprint
这时吴老师才不紧不慢地提示了一句:“还记得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起来:“正方形不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吗?!”“对,长方体的对面可以是正方形!”“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它符合长方体的特征啊!”
这是学生在刚刚学完新知识后,吴老师设计的一场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倾听对方观点,吸收对方的正确之处,发现并修正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错误判断,加深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一句 “这个物体既不是正方体也不是长方体”的新观点,说明学生在思维交流和碰撞中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试图对概念进行科学的理解。这一质疑的提出,让课堂再度沸腾,吴老师在这时给了一个重要提示“还记得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吗?”一个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适时地沟通了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
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吴老师是设计者又是参与者,是调控者又是评价者,在多种角色中互换得是那么自然。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当学生思维出现卡壳时,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吴老师能准确地找到节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巧妙的启发,使辩论有序地展开。吴老师在辩论前的巧妙预设,在辩论中的有效指导,在辩论后的适时评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还让学生在辩论中养成了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数学精神,学会理智地自我否定错误,真诚地接纳、听取他人的意见。
三、引发儿童在冲突中提升
听吴老师的课,不仅是学生,就是其他旁观者,也会被她创造的一个个悬念所吸引,不自觉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之中。制造冲突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课堂上,学生时而紧缩双眉,沉默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完全沉浸在吴老师所创设的“美丽的陷阱”之中。学生眼里的吴老师就像魔术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他们希望数学课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而在吴老师的眼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学生的差异、精彩甚至学生的错误等,吴老师都能及时捕捉其有价值的信息,适时地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欣赏、接纳、认同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如吴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两步实际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个画面:图上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又跑来7个小朋友。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吴老师在引导学生说完图意后,让学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自己来理解。列式是12+7=19。
生2:我是这样想的,3个4是12,再加上7个同学,一共是19人。
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列式和生2的一样。
师:第一位同学直接用12加7,后两位同学用4×3来代替,这是为什么?4×3表示什么意思?
生:4×3表示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求3个跷跷板上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12在题目中没有,我们就得用4×3求出来,再进行计算。
师:虽然这三位同学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问题。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我列的算式是4×4+3 =19(人)。
师:明明是3个4,你列的算式怎么是4×4,多出来的4怎么来的?
生:我从7里拿出一个4,就是4个4,再加上剩下的3。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非常简单。
师:他从7里勇敢地拿出了一个4,凑成了4个4,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5:我的算式是5×4-1 =19(人),我把小朋友4个4个的分成一组,假设还有一个人,就是5个4,再把假设的那个人减去,就是19人。
师:他用了一个什么词?是什么意思?
生:假设,就是假如的意思。
师:本来是3个4,从7里拿出一个4凑成4个4,他又与众不同地假设了1个小朋友,又增加了1个4,变成了5个4。他的方法好在哪儿?
生:本来不存在,为了好算,把不存在的添上去,最后再去掉,这种方法特别有创造性。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刚大家提出来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吴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走上了前台,自己退到了幕后。给学生自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主生成一片精彩。吴老师在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解答以后,让学生再次观察画面,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写出来。由于给了学生一些方法的提示,使学生的思维在聚合中开放,由此生成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多种方法。在方法生成之后,吴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交流,使学生在差异中共享。首先拿出一个有代表性的答案:12+7,然后追问12是什么?问而不答,接着出示第二种方法:4×3+7,在追问中理解12的由来,在追问中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所引出的不同的策略,及因此出现的不同结果。吴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使之扩大,成为大家共享的精彩,突出了解答两步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整个过程共展示了5种有着不同思维层次的方法,使学生在展示方法的过程中激活思维,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突出运算顺序,突出解题策略的多样,突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导向作用。
智慧课堂是激发学生智慧的课堂,是教师运用智慧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共同成长的课堂。回味吴老师智慧的课堂,我们惊叹于其中蕴含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激发,以及情感的培养。感叹于吴老师恰到好处地提问、适时地辩论、不失时机地激发冲突,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庞杂的渲染,有的只是简约的形式、实用的手段、顺畅的环节。吴老师的课堂正是在简单中流淌着智慧,在智慧中彰显着深刻,在深刻中守望着学生的成长!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备军训的感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军训的感受的作文1午休过后,烈日虽炎炎,但却有徐徐微风拂过每一个人的脸庞,携着两位教官授学声中和新兵的踏步声,一同事,等待着他们的是全新的体验。
熊熊大火燃烧着,救人一命的高压水枪成为了重要之物。广场上消防救援车排列整齐,水流顺着管道瞬间喷涌而出,糊状的喷洒,在空中呈现出一道无形的屏障,护着在骄阳下的小海军们。夏日的微风向一边倒去,似乎想要赠给新兵们丝丝清凉,密密麻麻的雨丝调皮的落在军绿色的战服上,在太阳的照射下映出点点光亮,如同夜空中的繁星一般,地面上的小海军们似是忘却了酷热,忘却了身体的疲惫,忘却了残酷的训练,沉浸在水枪体验的乐趣之中……
终于轮到我了我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上前,腋下是高压水枪,强劲的冲击力是我不禁后退两步,庆幸的是后方有教官的保护,才能让我免受落地之灾。水枪的喷射范围在我手中来回变换,我肆无忌惮地拿着水枪“扫射”着,好不爽快!可这水枪在消防队员手中却是救人一命的物品,我想,他们用它浇灭了无数吞噬生命的大火,内心不禁敬佩起来。
体验的时间虽短,但这经历对于我来说却是特别的,铭记在心中,无法抹毁。
必备军训的感受的作文2“明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一起军训。”
听见这个消息后,我的心里非常激动,相必其他同学的心里也是非常激动的`,虽然不是什么专业的训练场训练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很有精神。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军训不但会培养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磨炼人坚强的意志,苏斌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刃不拔之志。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功的大门从不向没有志向的人打开。
我心目中的军训,教官很严肃。我心目中的军训,是紧张与艰苦的,我心目中的军训,是一声声口哨声响成一片,可是教官不那么严肃,有时,叫我们做些小游戏,有时还让我们休息一会儿,紧张是有那么一点点,虽说是有那么一点的艰苦,可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是一流的班级,每当我辛苦的时候,我心里就想:我不能苦,因为有人比我还苦。
虽然很多人感冒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撤退的迹象。我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喊一声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操场做早操。
军训的第一课是站姿,抬头挺胸,手指夹住裤子。真的很难受。虽然有教官和我们站在一起,但我们还是坚持不住。即使脚底下磨出水泡,我们也要忍受痛苦的训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都是重复同样的训练内容,大家都会很累很无聊。但我只能在心里嘀咕累。
我们训练的第二项是“立正”“稍息”。我觉得:立正稍息,谁不会!没想到的是,还是有办法立正,安心!立正要点是双手五指并拢,贴近裤子,双脚呈八字形,约60度。轻松的要领是:左脚向外伸半米左右,动作要快,不要擦地板。而且只有下半身向东,上半身不能动半厘米。
【学生作文军训的感受】推荐阅读:
大学生军训感受作文500字10-30
初中军训的感受作文07-08
大学军训的感受作文11-08
高中军训的感受优秀作文09-15
初一作文:军训第一天的感受06-18
大学军训后的感受500字作文12-10
大学新生军训感受作文06-09
大学军训结束感受作文09-24
感受《弟子规》的学生作文12-12
军训的意义中学生作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