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通用8篇)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篇1

姜月忠 周承英

2013-1-9 15:58:24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2年10期

近年来,地处边疆的内蒙古经济增长加快,草原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旅游经济与会展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成为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直接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内蒙古旅游经济文化发展优势和特点

(一)地缘发展优势。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疆,面积辽阔,对外形成了中国向北开放带,对内横跨三北,与8省区毗邻,是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重要的经济腹地。相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内蒙古是距北京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近年来,随着航空、铁路、公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呼和浩特至北京高速公路开通,自治区同周边省区基本实现高速连接,为区内旅游产品同邻近省区旅游文化产品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地缘优势逐步凸现。

(二)产业经济优势。依托资源,内蒙古已形成了乳业、煤炭、化工、电力、羊绒和草原文化旅游业等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区已有19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4个中国名牌产品。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旅游业和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内蒙古会展旅游业依托能源、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工业产品系列展,绿色产品会展,中蒙药、生物药、兽药为主的绿色药业和保健品会展,极大地提升了内蒙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地区品牌形象。全国相关行业在内蒙古每年举办的各类全国性研讨会、展览会、展销

会、药交会、洽谈会等也带动其它相关产业收入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众多民族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自开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强区以来,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美术、文物、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欣欣向荣。草原风情、民族文化、北国风光、口岸边境等,是内蒙古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大兴安岭森林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绿色宝库;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独具大漠风情;内蒙古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草原文化成为内蒙古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精神内涵,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每年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的黄金季节,内蒙古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民族传统项目使国内外游客充分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

内蒙古各类旅游资源的组合条件较好,是发展优势所在。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说,内蒙古地处中国正北方,纬度较高,夏天,正当南方各地烈日炎炎、高温难耐之际,内蒙古却成为相对好的避暑胜地。因此,内蒙古夏天和秋天是国内外旅游者最想来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从自然资源组合来看,以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及其过渡类型构成的大地域自然景观环境差异和以沙漠、草原、湖泊、河流、温泉、森林、山地景观在小区域范围内的多元化组合,不仅对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为内蒙古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提供了回旋空间。

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组合来看,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使不同地域上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保持鲜明的特色。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其周边省区及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自治区原生态的草原、沙漠、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资源与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资源及其小空间范围内的组合,都是周边省区、东部各省所不具备的。内蒙古所拥有的森林、大漠、草原,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内蒙古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的双重互补。

二、内蒙古旅游经济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一)人才与信息交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相应的人才。内蒙古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长壮大需要一定的过程。目前不仅基础设施落后,而且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人才、信息与环境的有效结合方可为一个地区旅游业长期发展注入活力。内蒙古要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工程推进构建地区文化旅游信息的网络平台,加强与外地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求旅游业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资源互补。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发达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凭借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客源市场上必须注重与其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利益共享。对内蒙古东部来说,东北三省是其重要的客源地。东北三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会对内蒙古东部产生辐射效应。为了共同发展,有必要开展区域合作。

将内蒙古东部的草原和民俗风情以及蒙古族历史文物古迹广泛推介,与东北三省口岸、界河、森林、水色以及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资源、漠河的北极风光的景观交相辉映,把两地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拓展客源市场。

(三)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立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展示文化魅力,提升旅游审美价值。充分发挥内蒙古文化、电视传媒的优势,调动文化专业队伍、民间艺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机构等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创意设计和旅游规划,发挥文化在旅游品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尤其是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把有关的专家学者吸引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来,提高内蒙古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

三、未来内蒙古旅游文化产品发展前景

根据内蒙古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在对未来旅游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初步确定内蒙古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主要是民族民俗与历史文化、草原生态风光、大漠古韵、冰雪景观、地质奇观和边境风情等旅游产品。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历史文化各不相同,内蒙古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市场和组成部分。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开放的理念,积极参与北方各

个地区的旅游文化经济活动,以优化旅游环境、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为先导,以重点旅游地区的快速发展为突破口,突出加强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建设,努力将内蒙古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旅游大区。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篇2

1.以资源为依据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吸引物, 而旅游吸引物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旅游资源。只有以地方特有的旅游资源为依据, 才能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个性的旅游产品, 形成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立足于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资源, 充分了解其内容, 准确把握其内涵, 使其成为旅游产品的灵魂, 形成旅游产品的持久生命力。

2.以市场为导向

旅游产品的价值要通过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实现。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设计、包装的依据, 开发的产品应适应市场需求。蒙古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面对的市场范围广大, 既有本地市场、国内市场, 也有国际市场, 因而产品开发要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 富于国际视野和时代感。

3.以效益为目标

效益目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优质的旅游产品应该能很好地同时实现这三大效益。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本身包含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社会文化因素, 以及适应生态环境的要素。通过旅游开发, 以旅游产品的形式更直观地展示其科学性和健康性, 不仅能实现客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可以扩大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使其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蒙古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 》, 全自治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 167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间信仰、物质民俗、民间艺术、生活习俗和民间游戏 (体育) 等类型, 各类民俗事项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是内蒙古宝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民族文化大致可分为五大板块:草原之根——成吉思汗文化;草原之魂——蒙古族祭祀文化;草原之风——蒙古族生活民俗;草原之梦——蒙古族婚礼;草原之奇——草原那达慕。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成吉思汗文化。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最著名的领袖和英雄, 受到世代蒙古族人民的敬仰和崇拜。成吉思汗的思想、功绩等都对蒙古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日常生活习俗。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 见面互致问候, 善于骑射, 能歌善舞。人们日常生活中还共同遵守一些禁忌事项, 如忌打狗、忌在河水中洗手或沐浴等。

三是待客习俗。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注重礼仪, 无论认识与否, 来者是客, 都要善加款待, 形成了一系列待客的传统礼仪, 如献茶、敬酒、献哈达、敬鼻烟壶和招待客人的饮食习俗。

四是饮食习俗。蒙古族食品主要有“白食”、“红食”。白食是指奶类, 红食是指肉类。白食蒙语为“查汗伊德”, 是纯洁、吉祥之意。“红食”即肉食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 以牛、羊、驼肉为主。食法很多, 仅羊肉就有10种之多, 其“手扒羊肉”、“羊背子”、“烤全羊”最有代表性。

五是民族服饰。蒙古族服饰丰富多彩, 不仅各地各部族服饰形制不同, 且有日常服饰、节日服饰、礼仪服饰和运动服饰的区别。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由于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 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女子首饰多以玛瑙、金、银、翡翠等制成, 富丽多彩。

六是居住习俗。蒙古族传统的住宅是“蒙古包”,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 冬暖夏凉, 拆装容易, 便于搬迁, 适合游牧生活。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 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 相当多的蒙古族人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 他们已定居村镇, 蒙古包依然是极为独特的建筑形式。

七是民间节庆。蒙古族的民间节日主要有白节 (春节) 、那达慕、鲁班节、马奶节、燃灯节等。

八是宗教信仰。蒙古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是萨满教和藏传佛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九是民间信仰。蒙古族民间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成吉思汗崇拜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蒙古族人民认为天地有神, 万物有灵, 对自然现象以及特定的动植物都怀有深深的敬意, 天、地、水、火、马、羊、树等都是民间祭祀的对象。成吉思汗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成吉思汗文化也称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成吉思汗祭祀活动每年定期举行, 有着特有的程序和内容, 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十是婚嫁习俗。蒙古族历史上延续着父母之命的聘婚制度, 同一氏族或部落不通婚。蒙古族人对婚礼极为重视, 婚礼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复杂的内容。一般由喇嘛或长辈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牧区持续三到四天, 有订婚、迎娶、哭嫁、拜火、讨封等环节。不同的部落氏族地区的婚礼内容和服饰不完全相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最绚丽多彩的是鄂尔多斯婚礼。

十一是民间艺术。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 音乐和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蒙古族音乐主要有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音乐、四胡音乐等, 乐器有马头琴、四胡、托不秀尔 (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 该琴极像蒙古袍上的钮扣, 琴箱为圆形, 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绳带, 绳带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 该琴由此得名) 、忽不思、雅托克 (古筝) 等。舞蹈中代表性的有安代舞、达斡尔族日格勒舞、筷子舞、盅碗舞、盘子舞等。另外, 二人台、乌力格尔也是蒙古族重要的民间艺术。

十二是民间竞技。男儿三艺即骑马、射箭、摔跤最为著名, 此外还有马球、达斡尔曲棍球等。蒙古族民间智力竞技主要有吉日格、蒙古象棋、帕尔吉、羊拐游戏等。

十三是民间工艺。如勒勒车、桦树皮制作技艺、蒙古刀等。

三、蒙古族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价值及现状分析

1.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价值的构成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由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体验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几方面构成。文化价值的评价因素有地方性、独特性、民族性、历史性。审美价值的评价因素有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悦耳悦目指资源对象的形态、色彩、图案、音律、节奏等能带给人直接的感官享受, 使人赏心悦目;悦心悦意指的是资源对象能给欣赏主体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使人心旷神怡;悦志悦神指的是资源对象能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 心灵得到净化, 境界得到升华, 人生观、道德观受到正面的影响而实现优化。体验价值的评价因素有兴趣度、参与度和印象深刻程度。社会价值的评价因素有社会基础、社会影响和社会评价。经济价值的评价因素是旅游开发条件和开发前景。根据层次分析法, 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 分别赋予各构成层次和评价因子以相应的权重和分值, 计算得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结论。

根据上表1, 蒙古族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总得分为91分,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蒙古族文化主要价值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民族信仰、他者为尊的民族礼仪、顺应自然的生态内涵、强健体魄的健康生活、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格, 其中服饰工艺、歌舞音乐、体育竞技活动等不仅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也有较强的参与性, 且对于其他民族的旅游者更具异质性吸引力;其文化内涵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可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价值。

2.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

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 自然条件限制, 适游期短。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 紧邻蒙古和俄罗斯, 全境以高原为主, 多数地区在海拔1 000米以上。因地域辽阔, 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 较为干冷, 年均气温-1℃~10℃, 适游期较短。

第二, 重点资源重复开发。

内蒙古自治区对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十分重视。各地都把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资源, 在开发中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尝试, 部分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和呼伦贝尔地区。但是, 全自治区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整体性不强, 存在资源重复开发, 景区、景点和活动雷同的问题。

第三, 各自为阵, 力量分散。

内蒙古各市区对发展旅游业都有足够的重视, 但是眼界不宽, 将本自治区的其他行政区域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各自为阵, 力量分散, 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例, 目前, 内蒙古各地注重对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形成了较多主题景区 (点) ,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及成吉思汗祭祀活动、成吉思汗陵旅游区, 其他如呼市的蒙古风情园内的成吉思汗纪念馆以及在建的成吉思汗博物馆, 呼伦贝尔市成吉思汗广场,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庙、成吉思汗瞭望山等, 十分分散。

第四, 粗放开发, 少有精品。

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较大的浪费, 不能充分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 流于表面, 缺乏打造精品的意识和耐心。

3.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分析

根据民族文化资源已开发的数量、开发程度、已开发景区的空间距离、已开发景区 (点) 的品牌影响力和已开发景区 (点) 的差异性等因素, 分析目前的开发状况。

目前,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并不理想。资源的开发不深入, 绝大多数属于浅度开发;市场影响力不大, 除了成吉思汗陵, 未能形成较强的品牌力量;尚未突破气候的限制, 旅游依然集中在春末和夏季。因此, 内蒙古的旅游开发需走深度开发之路, 深入挖掘资源内涵, 提升品质, 创立品牌, 加强管理和整体营销, 以求更好的发展。

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落实品牌策略、精品策略和联动策略的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基地的成吉思汗旅游产品需要寻求差异化的定位, 与周边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系列, 尤其是和成吉思汗陵的联动, 将其打造为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中的精品。成吉思汗陵已经成为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的典范, 因此,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的定位是成吉思汗陵旅游产品的延伸和补充, 与成陵共同发展, 形成一体, 避免重复。挖掘成吉思汗文化的核心内涵, 营造勇敢、诚信、友善、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字、影像、语音、歌舞等多种表现形式, 将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治国理念、道德思想传达出来, 形成直观可感的旅游产品。

第二, 蒙古族祭祀文化旅游产品。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为萨满教和臧传佛教。民间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内容十分丰富, 而其民间信仰的外在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祭祀仪式和内容。祭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既能使游客全面了解蒙古族民间意识、民俗的内容和风格, 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对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人民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 敖包文化反映了蒙古族崇尚生命、崇尚自然的原始崇拜,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理念。祭祀文化旅游产品以祭祀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祭祀仪式、程序为主要内容, 游客可以观赏此类活动, 也可以参与其中, 更好地体验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文化。

第三, 蒙古族生活民俗旅游产品。

蒙古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和习惯、方式都极为独特, 且富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鲜明的蒙古族特色会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从而实现民俗文化的经济性目标, 并在传播民俗文化、增进民族了解方面效果良好。品尝蒙古美食, 制作蒙古食物, 住蒙古包, 观赏蒙古族舞蹈、音乐, 乘坐、制作勒勒车等活动都会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第四, 鄂尔多斯婚礼。

从学术意义上说, 传统婚礼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 但蒙古族婚礼有着完整的文化结构和程序, 且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婚礼形式、程序和内容都有所差别, 其中鄂尔多斯婚礼作为代表已经被艺术化并搬上了舞台, 民族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的品牌节目在各景区 (点) 上演。以鄂尔多斯婚礼为核心的旅游产品, 通过喜庆、欢乐、吉祥的婚礼仪式, 将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老的祭祀文化和礼仪文化的精华, 以及蒙古族的民族性格、魅力, 集中、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产品开发应增强参与性和娱乐性, 于梦幻般的美丽中体验生活的美好追求。

第五, 草原那达慕。

那达慕是以蒙古族特有的以民间竞技即男儿三技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 内蒙古各地都把那达慕作为重要的旅游项目经营。本基地举办的那达慕要突破传统的功能、活动内容, 将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的表现形式和相关技艺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形成民族与国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表演和比赛相结合的, 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富有时代感的新型那达慕。

参考文献

[1]亦邻真.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J].内蒙古大学学报, 1962, (1) .

[2]欧军.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8, (3) .

[3]卢家鑫.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 .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篇3

关键词:文化;古迹;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41-03

一、名词解释

(一)地域文化

有关专家指出所谓的地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创造出来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它是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区分各个地区身份的最好铭牌,对于展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主要讲述的是狭义的地域文化,仅仅是相对于广义的中国整个的大的文化圈而言的,是统一在大的文化圈范围之内的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是人们在不断地经验总结中形成的,不同的地域由于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人们的作用下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比如我国的徽州文化就是在以自然环境为主导下行成的,因为此地山高水远,所以中原的一些世家大族来此逃避战乱,带来了同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原的文化因为地形的阻隔在这里沉淀下来,与当地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这样文化范式的形成还有很多例子,这也就说明: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化,古语有云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的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地域文化的形成就是在诸多因素的导致下产生的。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里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文化形式,并且至今仍然在不断传承,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瑰宝。时间跨入到现代,地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持续发展,进而带来非常客观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看清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根基,也就是所谓不忘本,而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及其重要和明确的。

(二)旅游

旅游这个词对于当下的大众来说是非常好理解的,从简单的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个词的意思非常明显,“旅”就是外出旅行,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一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空间活动,而所谓的“游”就是一种观光和娱乐,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旅游的本义,其实旅游一词是人们在甲骨文中发现的,在山东昌乐骨刻文中发现,是对于东夷的娱乐活动的一种记叙,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化旅游的体现,这进一步说明关于旅游的记录最早产生于我国。

将地域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所组成的文化旅游其基本载体就是旅游,核心是文化,以旅游的形式作为展现,是一种旅游形态的高级展示,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二、呼和浩特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城市简介和历史文化

呼和浩特市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是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近代呼和浩特被称为归绥,是绥远省的省会所在地,后来行政区划的调整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到这里,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市”城市的人口构成以蒙古人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共有41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有国际列车航班可以直接通往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呼和浩特市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的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内旅游的热门地区,这里以独特的草原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到来和观望。

呼和浩特有着非常多的旅游资源,因为历史悠久,所以直到现在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大量的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北上草原感受大草原的雄伟壮阔,往西边去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漠,感受西域的荒凉,南方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这里是集中国北方景色于一身的风景奇绝的旅游圣地。

(二)文化古迹景区的开发总论和注意事项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诸多的地域文化,而这些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一些文物古迹,他们的存在是一种对于历史的传承和记录,我国是一个比较重视历史遗迹保护的国家,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我国商代就有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传统,我国考古科学家1936年在殷墟发现的YH127坑,就是商王室的储藏王室占卜档案的地穴,出土1.7万片甲骨,反映了当时对王室档案的保护和管理。从此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对于前代的历史遗迹进行保存整理的部门,进入近代,由于近代战争因素的原因,我国的古迹保护工作几乎停滞,大量的古迹毁于战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拆古城墙和破坏历史古迹的过激行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错误的方针指引,中国的文物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大量的古迹被破坏,所谓古迹保护在这一时期绝无可能,更不用说对于古迹景区的保护。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党和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文物古迹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中国文物保护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家层面来看,对于古迹的保护已经成为最高决策层的共识。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升温,一些著名的历史古迹被开发成古迹景区,例如非常著名的有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等,据统计,在我国首批公布的187个4A级旅游区当中,以文化遗产或仿文化遗产作为主体吸引物的旅游区达67个,占总数的35. 8%,以文化遗产或仿文化遗产作为重要吸引物的旅游区有33个,占总数的17.6%。文物古迹作为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贡献。在古迹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各个开发机构也开始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于文物古迹景区的保护,例如我国著名的龙门石窟和布达拉宫就采用了每天限制游客数量的方式对景区的游客饱和度进行控制,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在对游客的展示过程中采用的都是密封式的对外开放,以保护文化古迹的原始形态,近些年来,对于古迹景区的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古迹景区通过门票费用进行景区的自我修缮和政府主导下的维护目前是我国古迹景区保护的两大重要方式。但是我国的古迹景区保护现状并不是非常乐观,有一些名气比较小的景区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比较少,景区的游客也比较稀少,所以对于景区古迹的维护就微乎其微,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三)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呼和浩特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这里打败居住在这里的两个游牧民族,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建立云中城,自该城池建立的那一天起,这里就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用来镇守北疆的战略要地,因为此地在此之前曾经被蒙古人所占据,所以在市域境内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供人观赏,随着时代的发展,呼和浩特市政府开始逐渐较大对于文化旅游方面的投入,改建和完善了这些景区。

大召寺

大昭寺是在呼和浩特非常重要的寺庙之一,是该地区建成历史最早的黄教的寺庙,最初的主体建筑建设于明代,当时的首领可汗在公元1579年即明代万历七年,,是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西藏达赖而建造的,明代万历皇帝赐庙名”宏慈寺”,公元1640年皇太极对大昭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基本形成了现在的雏形.

寺内有非常有名的大昭寺三绝,即所谓的壁画、银佛和龙雕,除此之外,寺内还有非常著名的大昭寺三保,分别是金佛像、康熙皇帝所赐的八盏宫灯以及孔雀开屏图被誉为”大召三宝”。

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在大昭寺的对面,同样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寺庙,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寺院中的七大召之一的寺庙,也是目前呼和浩特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总的占地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的建筑由牌楼、山门、大殿等部分组成,大殿的营造类型采用藏式寺庙的风格,寺庙的周围用彩色的琉璃砖进行包裹装饰,和殿前的雕塑相得益彰,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非常强的艺术渲染效果,这里至今还保存着由清朝康熙皇帝御制的“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竖立在大殿的显眼位置,皇家风范尽显。

将军衙署

将军衙署也就是所谓的绥远将军衙署,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年即公元1737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通知,加大对于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度,在归化城(现在的呼和浩特的旧城)设置了衙署并在与衙署相隔不远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为了进行防御的城市,并被乾隆皇帝亲笔提名为”绥远城”,并派驻一名武馆管理事务,现在的将军衙署就是当年绥远城镇守将军的府邸,目前还完整保存着132间房间,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64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的同样类型的官府当中最大的一个.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金刚座舍利宝塔——五塔寺

此地原来叫做金刚座舍利宝塔,因为这座宝塔的塔顶上有非常奇特的无座规则排列的方形的舍利塔,所以又被称之为五塔寺,这是一座同样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整个寺庙由最为坚固的塔基和金刚座以及塔顶三大部分组成,最让游人称道的是塔顶上五座玲珑的小方塔,这在全国的古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开发的注意事项和方式

(一)历史文化挖掘注意事项

呼和浩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为呼和浩特地区的学术研究和历史传承以及旅游开发所服务的,在对于这一地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主要是对于保护行为研究的力度不够,而导致在开发时并不是将文化古迹保护放在首位的,在展开对于呼和浩特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先明确一些观点:关于文物破坏的分类,笔者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意识的破坏,第二大类是有意识的破坏,这其中,第二大类的有意识的破坏分为善意的破坏和恶意的破坏,这其中也可以成为是一种保护行为,笔者将会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重点阐述。

对于这一组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些例子:在我国徽州地区的开发早期,由于前期开发的手段比较粗放,会在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对古迹有所破坏,特别是徽州地区的古民居主要是砖木结构,在这些砖木结构之上存在有大量的精致的木雕和石雕,因为年代比较久远,容易受到破坏,这也就所谓的对古迹景区保护过程中发生的无意的破坏;那么第二类的所谓的有意的破坏中恶意破坏的部分则是指在非自然力的趋势下,人为的因素导致古迹被破坏的现象,这是一种比较恶劣的行为,本质上不属于文物保护行为,在前一段时间流传出的山西省半坡古村被拆除的事震动全国,地方政府为了开采古村底下丰富的煤炭资源获得高额利润而放任企业肆意破坏古村,半坡古村历经风风雨雨仍然保存着完完整整的古村风貌,但是却因为经济利益被拆迁而毁于一旦,让人扼腕叹息。

最后一种方式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种文物的破坏,可是如果缺少足够的论证就非常有可能成为货真价实的古迹破坏,所谓善意的文物古迹景区破坏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状况妥协的开发保护方式,前提是需要有充足的论证,例如在合肥市政府对于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李鸿章家族住宅的开发保护过程中,一共涉及到两处重要的古建筑,一是李鸿章故居和李鸿章的侄子李国蘅的故居,两大片古民居连成一片,占去了大半条淮河路,当时市政府有意识的开发此地为商业步行街,所以,对于这些古建筑的去留有过争议,最后,在相关专家团队考证过后,采取了保留李鸿章故居而拆除李国蘅故居的决定,在后期的建设发展后,李鸿章故居成为了国家AAAA级风景区并在二零一三年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淮河路步行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过,这种保护性开发的方式也引起了一系列争议,这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妥协。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在充分论证的方式下是可以运用到对于呼和浩特文化旅游开发中去的。

(二)开发建议和意见

呼和浩特的文化旅游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打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发挥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优势来发展文化旅游,当然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开发的可持续性,特别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要进一步制止人为的恶意破坏,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大文化旅游开发的监管力度,尽量避免人为的善意的破坏,还文化于本真。

除此之外,呼和浩特还可以结合特有的草原文化打造草原文化游,依托成吉思汗墓园以及昭君墓进行重点打造,再现元代时期中国的天朝上国的历史形象,进一步建设“元文化园”和“蒙古族历史发展博物馆”以及“王昭君纪念馆”将已有的文化进行集中展示,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开发的含金量,将呼和浩特进一步打造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展示基地。

参考文献:

〔1〕张淑梅.论内蒙古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资本化转化[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2〕李宇虹.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宋博骞,田巍.内蒙古呼伦贝尔冬季旅游资源发展研究[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0).

〔4〕韩新盛,智颖飙,郭晓川,卢文生,张荷亮,雷达,红鸽,旺扎拉.基于季节适宜性的草原景观旅游资源评价[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内蒙古旅游作文 篇4

下了车,天空湛蓝,让我不由得想到一句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周围的静谧像是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抬头望去看不到边,天空纯净而疏淡,空中飘着的朵朵白云,犹如一朵朵棉花糖漂浮在空中,仔细观察每一朵云彩,形态各异,似众鸟飞跃,似万马奔腾。看,那朵云彩不见了,瞧,这片云朵消失了,云朵真是个淘气的孩子,时不时的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总是千变万化,若隐若现。

下午,我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细看每株小草碧绿而坚韧,饱满而亮泽,就像绿色的卫士一样坚强,守护着草原,让内蒙古的草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用手抚摸小草,有点扎手,再嗅嗅,一股青草独特的香味扑面而来,踩在脚下犹如踩在碧绿的地毯上,软绵绵的,伴着草原的风,心情无比愉悦,真想在草原这张大床上打几个滚。远处,绵羊,牛群点缀在上面,与天空的白云交相辉映,就像画家所描绘的图画一般。偶尔还有牧羊人一边挥舞着鞭子,一边骑着骏马看守羊群,皮鞭声,羊叫声,好不热闹。草原的风是凉爽的,走到哪里都是透骨的凉气,草原的空气是清新的,没有污浊,没有气味,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傍晚,我们来到了蒙古包内,蒙古包一排一排的,就像一把把巨伞散落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进去之后,墙上悬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我还亲眼目睹了蒙古人“杀羊”的过程,虽然场面有点残忍,我也不忍心看到,但这也是蒙古的一种仪式,一大特色,也算是见识到了蒙古人的豪爽和草原民族的不一样的习俗吧,过了一会,主人把一盘盘羊肉端了上来,我有点于心不忍,但还是拿一块品尝了一下它的味道。

内蒙古旅游好去处 篇5

在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且十分珍贵,可以和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相媲美。具有“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活化石之称;

八道桥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缘部分,这里有大漠日出的雄浑壮美和夕阳晚霞的绚丽色彩;

2、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是中国保存完好的草原,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草原是个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这里被人们盛赞为北国碧玉,人间天堂。

3、响沙湾☆☆☆

中国首家沙漠度假地―― 响沙湾是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大型综合型的沙漠休闲景区,地处中国著名的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是中国境内距离内地及北京最近的沙漠旅游胜地,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全世界最长的骆驼队―― 超过500峰。

4、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

5、乌兰布统☆☆☆

乌兰布统景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1] ,乌兰布统为蒙语,汉语的意思为红色的坛形山,实指大、小红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乌兰布统景区自然旅游资源以草原、湖泊、沙地、湿地、林地为主,以林木花卉、野生动物为辅,而且大多保存完好;人文旅游资源以蒙古民族风情、古战场遗址遗迹、特色旅游商品为主。

6、阿尔山温泉☆☆☆

阿尔山温泉为内蒙古著名矿泉疗养地。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西麓,蒙语“ 阿尔山”意为“ 圣水”。有四十二个泉眼,泉区方圆仅1平方千米。各泉水温差别明显,所含化学成分各不相同,可分别治疗几十种慢性病。

7、玛瑙湖☆☆☆

玛瑙湖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戈壁苏木西北部沙漠中,面积6平方公里,是干涸的湖床,湖内玛瑙石裸露地表,浅黄,浅红,遍布湖底,大者如拳,小者似豆,晶莹透亮,光彩夺目。[1] 每年七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

8、阿斯哈图石林☆☆☆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岩石”。它处于大兴安岭余脉向西部草原过渡的地带。草原上群山呈现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险峻,而山顶平缓起伏,冰石林在这平坦的丘陵地带显得格外突出。

9、紫蒙湖旅游景区☆☆☆

紫蒙湖风景区属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镇,这里山青水碧、景色秀丽。紫蒙湖(原名打虎石水库);紫蒙湖以奇峰秀水而闻名。大坝西侧公路边有一巨石,为传说中李存孝打虎之地。大坝东侧,沿石阶而上,有“海豹出水”、“玉兔望月”、“金龟揽蛋”、“骆驼立崖”、“罗汉石人”等景观供人观览。

10、热水度温泉假村☆☆

热水温泉位于宁城县热水镇,地处燕山余脉、八里罕新华夏系构造带上。形成于公元1290年的一次大地震,分布面积约0.5平方公里,热水日动储量1400―2100立方米,中心孔口泉水温度高达96℃,是全国水温最高的温泉。热水温泉温度高、水质好。热水一浴祛百病,青春永驻见精神

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 篇6

1、成吉思汗文化

2、草原游牧文化

3、恐龙之乡文化

4、地区及蒙古民族历史、故事、民歌、典故等

5、文物考古成就类

6、代表性建筑类

7、抽象文化类(敖包相会、男儿三艺、那达慕等)

8、地方曲艺(二人台等)

9、苏鲁定文化

10、草原动物(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草原五畜文化)类

11、草原植物类

12、胡杨等内蒙古特有植物类

13、阿拉善奇石类

14、青铜器文化类

15、民族服饰(鄂尔多斯头戴等生活装饰品)类

16、皮制品、骨制品等蒙古族特有材质制品类

17、阴山岩画类

18、草原歌曲类

19、蒙古族传统生产生活实用器具类

20、昭君文化类

21、自然景观类

22、蒙古民族乐器类

23、蒙古族特有纹饰类

24、蒙古文字(书法)类

25、草原特有原材料类

26、蒙古民族特有文化符号类

27、蒙古民族时尚类

28、蒙古图腾文化类

29、蒙古民族宗教文化(萨满教、藏传佛教等)

30、鄂尔多斯(蒙古)婚礼

31、蒙古元素书画摄影作品

32、蒙古元素影视作品

33、蒙古历史文化相关典籍

34、蒙古元素收藏品、工艺品、民间手工艺品等

35、蒙古族民俗文化(吃、住、行、游、购、娱、文、教、节庆等)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篇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当于文物古迹、遗址、古建筑等有形文化遗产提出来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一) 地域分布广泛, 以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最为集中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各盟市 (除乌海市) 都有分布, 分布范围广。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最多, 分别达到47项和46项。超过20项的盟市有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是旅游业重要的资源基础, 一些已经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 种类丰富, 以艺术类和民俗类为主

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为完整。从列入到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 涉及到8大类;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涉及到全部的10类;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内容的解释, 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文学类、艺术类、技艺类、民俗类和体育游艺类。纵观3批内蒙古国家级和2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可见艺术类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

(三) 文化价值较高, 旅游开发基础较好

内蒙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较高, 诸如列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就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 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除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 还有列入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 列入到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 列入到第三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项目3项, 此外还有梅日更召信俗、蒙医药 (蒙医传统正骨术) 、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包头剪纸等9个项目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1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旅游参与性较好。诸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歌舞等都可以让游客在参与中体会文化的价值。

三、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 博物馆静态展示模式

博物馆面前是非物质文化展示的最主要方式和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博物馆可以将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详细、长期的展示。

优势:

1. 国家强有力的人、财、物的保障。

2. 带来大量的游客, 一般游客都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

内的展品是当地文化的集中代表, 是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 具有权威性, 游客愿意到博物馆中参观游览。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展示的完整性、系统性、原真性突出。

劣势:

1.是没有形成数字化的现代展示模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加反映精神文化的遗产表现不足。

2.是展示基本以静态展示为主, 以实物、图片、文字介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或者游客参与式的展示方式很少。

3.专题型的博物馆展品少, 得到的财政支援也少, 主要是一些学者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热心的组织成立的。

4. 一些博物馆没有与旅游结合起来, 没有被纳入到旅游

线路中, 这样一方面没有满足游客了解非物质文化的旅游需求, 又使博物馆缺乏一定的经济支持和舆论支持。

如今内蒙古已经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并存的局面。综合性的博物馆以内蒙古博物馆为代表, 在其展品中有大量的反映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工艺精品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博物馆有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建起了一座高水平的马头琴博物馆;有2009年开馆的我国唯一的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北方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应该鼓励综合性博物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列和研究, 扶持专题博物馆。

(二) 旅游节庆模式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节庆与旅游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民族节日为主题, 开展大型庆典活动, 在庆典中展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宣传吸引旅游者观赏、参与。

优势:

1.利用已有的传统节日的知名度可以较容易的树立品牌。

2.参与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现存的薄弱环节就是缺乏参与性。游客只能静态观赏, 无法亲身参与其中。而旅游节庆可以让游客深度参与。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游客就可以参与到骑马、摔跤、射箭、奶食品制作中。这样可以加深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与喜爱。

劣势:

1.时间、地点分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节庆有着自己分布的地域, 节庆也有着固定的时间, 不一定与旅游旺季相一致。

2.附加在传统节庆的经济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商品化趋势。现在的那达慕大会已成为集市贸易、产品展销、招商引资、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

内蒙古旅游节庆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应该系统开发各地的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时间、地域分布上合理, 尽量与旅游旺季结合或者力争打造新的旅游业增长点。

(三) 生态博物馆模式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 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至今, 中国先后建立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内蒙古达茂旗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

优势:

1.投资较少, 经济效益较高。生态博物馆或者民族文化村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建筑、服饰、饮食及信仰、工艺等自然展现在游客面前, 无需大量投资兴建宾馆、饭店等。投资少, 但是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2.原真性强。生态博物馆或者民族文化村落基本设立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完整的、系统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人民按照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 受到现代文化冲击较少。

3.对非物质文化展示深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舞台展示等模式虽然集中、灵活, 但是毕竟属于脱离现实生活的表演, 对于宗教、庆典、祭祀等深层次的文化必须让游客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围内, 才能更好地感受与理解。

劣势:

1.交通不便。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地区往往偏僻、交通不便,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游客的进入。

2.开发失当容易损坏非物质文化生存环境。旅游的开发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 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的欣赏会增加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自觉性, 但是如果开发不当, 超量的旅游者的进入会带来强大的现代文化示范效应, 居民会效仿, 会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破坏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

2009年在东乌旗和敖鲁古雅乡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作为我区生态保护区试点。这类旅游开发模式在平时的生活中延续着传统的习俗, 是值得提倡的开发模式, 各盟市应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生态博物馆。

(四) 演艺展示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艺展示模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型实景演出;一类是依托一定景区的演出展演。

优势:

1.生动、娱乐性强、经济效益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歌舞、曲艺、手工技艺用传承人或者演员展示出来, 加上现代的舞美、灯光等, 会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丰富游客旅游生活, 增加停留时间。非物质文化展演会增强对游客的吸引能力, 扩大知名度。此外一般的演出均设在晚间, 有助于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增加旅游消费。

劣势:

1.投资大、风险高。内蒙古的旅游业季节性很强, 一般的演艺展示方式存在着投资大、风险高的风险。如果观看的游客数量少, 那么演出人员和演出项目就会减少, 演出项目的减少又会使得游客观看的效果打折扣, 形成恶性循环。

2.语言及精神、信仰的表现转化有困难。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蒙古族和三少民族创造和传承, 如果在舞台上表演就涉及到语言的转换, 毕竟大部分游客听不懂蒙语和三少民族语言。此外较深层次的精神信仰、宗教祭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出现展示不完整、不深刻的情况。

3.过度舞台化会伤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展演模式立足于让游客短时间内, 以各种灵活、生动的舞台表现形式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但是如果过度舞台化就会损害原真性。例如蒙古长调在某种程度上游客将其理解为“劝酒歌”, 这种行为使得长调的艺术魅力无法全部展现, 失去了原真性。

(五) 旅游商品模式

目前内蒙古的旅游商品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开发。

优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旅游者愿意购买此类旅游商品作为自己出游的纪念或者赠送给亲友的礼物, 通过购买、欣赏、赠送的过程可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而与游客的生活结合起来。

2.可以复苏传统, 创造经济效益。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品可以挖掘、扶持传统手工艺, 给当地带来就业机会, 创造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模式的必须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被开发为旅游商品。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应该合理转化为旅游商品, 如民间文学可转化为明信片、台历、书签等旅游商品;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可制成光碟;美术、传统手工艺可制造成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摘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 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飞速发展。本文考查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现状, 总结出特点, 分析了5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优点和劣势, 提出来每种模式的开发方向。

关键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雪.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论坛, 2010 (11)

[2]尤海平.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0

[3]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J].旅游科学, 2008 (2)

[4]肖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以大连市为例[J].文化学刊, 2010 (1)

[5]姬梅, 朱普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 2010 (9)

内蒙古旅游注意事项 篇8

内蒙古昼夜温差较大,所以夏季旅游(6—8月份),不能只穿短衣裤、裙装,还要携带长袖衣物,以便随时增减;秋冬季节要带上棉衣、冲锋衣或羽绒服,或向当地草原接待中心租用棉大衣。最好带上一把雨伞备用。配戴太阳镜和遮阳帽,女生一定要带喷水保湿的东西。要随身携带些药物如霍香正气水、十滴水、诺氟沙星等常用药。内蒙古旅游线路较长,景点分散,乘车时间较长,比较辛苦,因此需要配备晕车药品。

交通:

路线多为砂石公路,路况很好。路途漫长,汽车应备存油桶,以免在途中燃料供应不上。但是有些游览道路比较崎岖,最好在当地租用越野车。

游乐:

在草原及响沙湾游览时,需穿平底鞋(旅游鞋);在响沙湾滑沙时,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手机、摄像机等贵重物品,以免损坏或丢失;内蒙古草原一望无际广阔无物,开车、骑马要在指定范围活动,以免迷失方向和破坏草场;晚间活动难以辩别方向,一定要有当地人陪同,且最好带上手电筒。

住宿:

草原住宿蒙古包中无备品,请自备洗漱用品。

购物:

有纤维钻石之称的羊绒制品,在产地可选货真价实之真品,切勿贪图便宜;奶制品,地道纯正,宜自己食用或馈赠亲朋;皮画,工艺精湛,造型大方;蒙古刀制作精美,工艺考究,既可赠英雄又能送佳人,但飞机、火车无法携带,需邮寄。

餐饮:

内蒙古草原饮水含碱量高,请准备一些矿泉水。内蒙古天气干燥,请多喝水,多食水果以防上火。内蒙古的水含碱份比较高,水质较硬,故请不要喝生水,以防肠胃炎。

温馨提示:

上一篇:机械销售工作总结集下一篇:带薪年休假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