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及化合物--钠》教案(共9篇)
一、教案背景及教材分析
新课程理念关心的是课程的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这种理念之下,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不断激起认知冲突,扣人心弦,造成心理悬念,唤起求知欲望,令学生情不自禁进入情境之中,情绪高涨,主动自发进行探究性学习。本节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知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操作基本技能、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验探究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升内在素养。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索法
利用实验引路,探讨新知识,从而得出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讨论——小结,优化课堂的教学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2、比较教学法
通过对比钠与水及盐溶液的反应的不同,让学生了解结构可以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用幻灯片、实验动画等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大知识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把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过程、现象一一展示出来,通过生动的画面,延长学生学习的兴奋周期,创造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使教学更直观、生动、高效。
四、教学设计过程
[引言]:互联网搜索新闻报道,2001年7月6日、7日、8日接连三天,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8个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5个发生剧烈爆炸。一位目击者说:“上午10点多,桶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从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窜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直到中午,这个铁桶又连续爆炸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近10m高。”经广州市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检测认定,铁桶内装有金属钠。
设计意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一篇报道引出“钠”,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钠的物理性质
展示:密封在试管夹层中的金属钠
[实验]: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钠的取用切割操作 [提示]:颜色 光泽 状态 硬度及金属最重要的特征
归纳物理性质: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质软而轻的固体,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密度比水小(0.97g/cm3),能浮于水面,熔点为97.810C,沸点为882.90C。[引导1]理论推测:分析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二、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1]:观察切割钠的断面,会变暗,而密封在试管夹层中的钠却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为什么?
1、钠和氧气反应
常温
4Na + O2= 2Na2O(白色)对比实验:观察钠在蒸发皿中受热的现象,与钠在常温下的变化进行对比。加热 2Na + O2= Na2O2(淡黄色)[问题1]:为什么产物不同?我们在初中还学过什么类型的,反应物相同,而生成的产物不同呢?
教师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答案
[实验]将少量的钠与硫粉研磨混合均匀,用纸包好,然后用小锤子敲击纸包。
2Na + S= Na2S 设计意图:实验中有火光和猛烈的爆炸声,实验现象鲜明,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深了对钠化学活性的认识。
过渡: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或铝制容器烧水,说明它们与水不反应,是否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回顾关于钠的新闻报道。
2、钠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2]:学生分组实验:钠投入到水中。教师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实验要求
观察要点提示:①钠在水中的位置?②钠的形状变化?③钠是否发生运动?④有无声响?⑤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颜色?
[分析归纳]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产生原因。现象:红、嘶、浮、游、熔
方法指导:谐音记忆“红师傅游泳” 设疑:钠与水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呢? Na + H2O = NaOH + ?
探究性学习:从参加反应的元素种类来思考,反应生成的气体应该是氢气或氧气
[引导2]①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②用氧化还原反应观点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由于生成NaOH,Na的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反应物中只有正一价的氢元素可得电子化合价降低为0,故生成了氢气。
讲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否设计实验来检验生成的气体呢? ③实验验证
[电脑演示]教材中的实验
指出教材中验证氢气装置的不足,用改进装置进行实验,同时鼓励学生设计新装置你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反应都生成了什么物质呢?
[引导3]: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请联系物理性质解释原因。请根据以上现象书写方程式:2Na + 2H2O =2NaOH + H2 [问题2]:
(1)此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若是,标出电子的得失,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2)此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若是,写出离子方程式。教师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推测、方案讨论、装置设计、实验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思考和动手实验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同时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问题3]:保存钠的油是一种什么液体?
[引导4]:打开自己药品盘中保存钠试剂瓶的瓶塞,闻一闻 学生操作后回答:煤油
介绍保存方法:这种液体浸没固体药品的方法叫液封法。
三、钠的保存方法
[探究]:为什么实验室里常把它保存在煤油里? 提供信息:密度:ρ(Na)=0.97g/cm3,ρ(水)=1.0g/cm3,ρ(煤油)=0.8 g/cm3,ρ(苯)=0.87 g/cm3,ρ(CCl4)=1.6 g/cm3。
推测:水、CCl4密度比钠大,不能起到液封的作用,而苯尽管密度比钠小,但易挥发且有毒性。
讨论归纳:保存药品的试剂要求:①与药品不反应;②密度比药品小;③挥发性小、无毒性。
思考:如果将钠加到水与煤油的混合液中有何现象
[实验探究3]:在一烧杯中加入约20mL水,在加入约8mL煤油,投入一小块钠,立即倒扣一漏斗。
观察实验现象:两液体分层,煤油在上层,水在下层,Na在两层交界处上窜下跳,往复多次,最终消失。
[实验探究4]:如果将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铜吗?你还会看到哪些现象呢?
教师演示实验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 [引导5]: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并看书总结钠的存在用途 powerpoint课件
[课堂总结]钠的性质与其存在、保存、用途及结构的相互关系。
[讨论]:结合本节课所学钠的性质,揭开“水雷”之谜,描述其中的化学原理,进一步强化危险品钠的使用注意事项。
四、教学反思
1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荧光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荧光的产生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 1) 配体内电荷跃迁( ILCT) ; ( 2) 电荷转移{ 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跃迁( MLCT) 、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跃迁( LMCT) } ; ( 3) 客体分子诱导; 如图1所示。
1. 1配体内电荷跃迁( ILCT)
ILCT又称LC ( ligand - centered) 跃迁是指配体内非成键电子受激发跃迁到空的 π*轨道,主要包过 π→π*和n→π*。其中 π→π*跃迁发生在紫外区,主要出现在烯、双烯和芳香环体系中; n→π*跃迁也出现在紫外区,强度一般很弱,这主要是非键轨道与 π*轨道通常是正交的缘故。Li等[6]用5 - sulfoisophthalic acid和2,5 - bis( 3 - pyridyl) - 1,3,4 - oxadiazole ( 3 - bpo) 与过渡金属离子Cd( II) 的到两个化合物,{ [Cd3( sip)2( 3 - bpo)2( H2O )6]( H2O )4. 5}n( 1) ,{ [Cd( sip) ( 3 - Hbpo) ( H2O) ]( H2O)2}n( 2) 。化合物1和2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位于362( λex= 320 nm) ,390( λex= 340 nm) ,其中3 - bpo最大发射峰位于393 nm( λex= 320 nm) 。这主要是归因于配体内部 π→π*或n→π*,如图2所示。
1. 2电荷转移
LMCT一般发生在含有pπ 给予电子的配体和有空的轨道的金属离子之间。在跃迁过程中,金属被还原,配体被氧化。峰的强度受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的影响比较大,同时溶剂的极性对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极性溶剂使峰的位置发生蓝移,非极性溶剂发生红移。配体相同时,跃迁与金属的氧化能力有关,氧化能力越强,跃迁能越小,LMCT越容易发生。Wang等[7]利用吡啶- 2,3二羧酸( 2,3 - pydc H2= pyridine - 2,3 - dicarboxylic acid ) 和1,3 - 二吡啶丙烷( bpp = 1,3 - bis ( 4 - pyridyl) propane) 分别与含有d10电子的过渡金属锌离子和镉离子反应得到化合物[Zn( 2,3 - pydc) ( bpp) ]·2. 5H2O ( 2 ) 和[Cd( 2,3 - pydc) ( bpp) ( H2O) ]·3H2O( 3) 。化合物2和3表现出很强的荧光,在372和370 nm处激发,发射峰分别位于436和438 nm处。配体2,3 - pydc H2在370 nm处激发,而且荧光非常的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化合物的荧光主要来源于配体到金属离子之间的电荷跃迁,如图3所示。
MLCT是指电子从金属性质的占有轨道跃迁到配体性质的空轨道。此类配合物的金属一般为易氧化的金属离子如Cu( I) 、 Ag( I) 、Mn( II) 等,而配体则必须具有低能级空轨道在其周围。 当金属的d轨道最高占有轨道能级低于配体的低能级空轨道 π*时,光激发产生的电子从金属中心的d轨道跃迁到配体的 π*轨道。
Wei等[8]在2008年用苯并咪唑- 5,6 - 二羧酸( H3bidc) 与Mn( II) 水热反应条件下制备了化合物[Mn( Hbidc) ]n,在室温紫外灯照射下,[Mn( Hbidc) ]n在625 ~ 850 nm范围表现出很强的红光发射,它最强的发射波长位于726 nm,与H3bidc ( λmax= 440 nm) 相比,[Mn ( Hbidc) ]n的发射峰发生了明显的红移。值得注意的是,[Mn( Hbidc) ]n的荧光寿命为0. 3 ms, 明显比配体的荧光寿命( 1. 2 ns) 要长,[Mn( Hbidc) ]n表现出荧光性能的定性变化主要是由于金属离子与配体间的相互作用,而[Mn( Hbidc) ]n的最强发射光可能是来源于金属离子到配体的电荷跃迁( MLCT) ,如图4所示。
1. 3客体分子诱导
许多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结构上的多孔性,使之能够包裹一些具有荧光发射的小分子。这一特性使其在分子的检查以及荧光探针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Park等[9]通过水热合成化合物[Tb16( TATB)16( DMA)24]·( DMA)91( H2O)108,晶体中存在两种形式的孔,其中一种孔的直径是3. 9 nm,另一种孔的直径为4. 7 nm,并且表现出Tb3 +的特征发光。单晶在488,541, 584和620 nm处,发出很强的绿光( 图5a) 。块晶发射光和单晶的发射光完全一样( 图5b) 。由于化合物的骨架热稳定性高、 强度大,在100 ℃ 减压的情况下将气态的二茂铁分子引入化合物的骨架。通过1HNMR和元素分析表明每个晶包中至少引进4420个二茂铁分子。这时晶体发强的绿光消失( 图5c) 。弱的激发光由客体分子产生,进一步说明了包含二茂铁晶体增加了非辐射跃迁导致Tb3 +荧光的淬灭。有趣的是,在100 ℃ 真空状态下,二茂铁分子可以从晶体的孔道中释放出来,二茂铁分子的激发光完全消失,发射光恢复到绿色( 图5d) 。由此可见,这种材料可以作为二茂铁的分子敏感器。
2小分子识别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具有多孔的特性,这类材料易于捕捉某些特殊的小分子或者离子,并且由于此类材料具有多样的功能性,捕捉到小分子后容易表现出易于检测的光学或电学信号,使得它们在分子识别与感应方面也有着其他多孔材料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Zhang等[10 -12]和Hou等[12]课题组报道的几个荧光化合物, 可以对芳基化合物进行荧光识别。如图6所示,当往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4( OH)2( 1,2,4 - BTC)2]中,加入不同的芳香化合物时,对荧光的强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特别地,当加入硝基苯分子时,产生了荧光猝灭效应。Hou等[13]课题组采用混合配体合成了[Zn4O( 1,4 - BDC) - ( bpz)2]·4DMF·6H2O ( 1,4 - BDC = 1,4 - benzenedicarboxylate,bpz = 3,3',5,5' - tetramethyl - 4, 4' - bipyrazolate) 化合物。有趣的是,在有机溶剂苯、甲苯、对二甲苯溶液中,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生不同程度的蓝移( 图7) ,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可以应用于苯及其衍生物的荧光探测。
3结语
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SO2的反应,都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有关资料:Na2SO3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成Na2SO4。
[SO2][浓H2SO4][Na2O2][B][C][A][NaOH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
(3)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将装置中反应后的固体溶解于水[BaCl2溶液]白色沉淀[稀HNO3溶液]仍有部分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Na2SO4。上述方案是否合理? 。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① ;② 。
解析 第一问可根据Na2O2与CO2的反应的方程式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第二问考查亚硫酸根的检验,可以将知识迁移到SO2的检验上。即通过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产生SO2,然后通过特征现象(SO2使品红溶液褪色)进行检验。
第三问考查SO42-的检验,即先用稀盐酸酸化,然后加入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进行检验。注意:如果先加入钡盐溶液后加酸,就会出现亚硫酸盐被硝酸或过氧化钠氧化,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答案 (1)2Na2O2+2SO2=2Na2SO3+O2;(2)取白色固体少许,加稀硫酸,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3)不合理。①稀HNO3能将BaSO3氧化为BaSO4;②如果反应后的固体中还残留Na2O2,它溶于水后能将SO32-氧化成SO42-。
点拨 本题关于Na2O2的性质的考查较新颖,常规考查方式是将Na2O2与CO2或H2O反应的性质联系到试题中,然而,本题却要求书写Na2O2与SO2的反应,很好地考查了同学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另外,本试题对SO42-的检验方法是以实验方案设计的形式拿出来的。
2. 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X、Y、Z、W四种化合物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其中X含有四种元素,X、Y、Z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W为无色无味气体。这四种化合物具有下列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X Z W][△+Y]
请回答:
(1)W的电子式是 ;
(2)X与Y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X含有的四种元素之间(二种、三种或四种)可组成多种化合物,选用其中某些化合物,利用下图装置(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装置Ⅲ中产生白色沉淀,装置V中可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
[稀硫酸][Ⅰ][Ⅱ][Ⅲ][Ⅳ][Ⅴ][浓硫酸][Ba(OH)2
饱和溶液]
①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Ⅱ中物质的化学式是 ;
②用X含有的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的某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装置V中气体,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所需仪器装置是 (从上图中选择必要装置,填写编号);
(4)向Z溶液中通入氯气,可制得某种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质,同时有X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首先我们要根据线图分析出X是NaHCO3,Y是NaOH,Z是Na2CO3,W为CO2。X中含有Na、H、C、O四种元素,可组成Na2O2、Na2CO3、NaOH、H2O2等多种物质,但装置Ⅰ中是固体物质跟硫酸的反应,且装置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这样,我们不难分析出,装置Ⅰ中为NaHCO3或Na2CO3。Ⅰ中产生的CO2与Ⅱ中物质反应可以生成气体,那么Ⅱ只能是Na2O2,Ⅴ中收集的是O2。而在最后一问中,联系生活实际,在Na2CO3溶液中通入Cl2 ,制得的有漂白性的物质应该是NaClO。
答案 (1)[∶][∶][O∶∶C∶∶O][∶][∶]
(2)HCO3-+OH-=CO32-+H2O
(3)①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H2O+CO2 Na2O2
②H2O2 I、IV、V
(4)2Na2CO3+Cl2+2H2O=NaClO+NaCl+2NaHCO3
点拨 本题前半部分是元素推断题,后半部分的实验探究部分是建立在前面物质的正确推断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很熟悉。复习时,熟记NaHCO3、Na2CO3、NaOH等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转化关系,掌握几种常见漂白剂及其原理。
3. 侯氏制碱法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CO2+H2O= NH4HCO3
NH4HCO3+NaCl=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填字母标号);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 晶体的操作是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 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6mol·L-1盐酸][冷却水][CaCO3][稀硫酸][含氨的饱和食盐水][甲 乙 丙 丁][戊 己][无水氯化钙][饱和食盐水][冷却水][放大了的多孔球泡][a][b][c]
(Ⅰ)实验时,须先从a管通入 气体,再从b管中通入 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
(3)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
解析 本试题以“侯氏制碱法”为依托,联系工业实际考查大家分析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1)大家对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的反应不熟悉,但是,根据教材上所呈现出来的Na2CO3饱和溶液中继续通入CO2气体,生成的NaHCO3 以晶体形式析出,说明NaHCO3溶解度小,在溶液中首先以晶体形式析出。(2)①乙装置的目的在于除去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中的HCl杂质,既要能吸收HCl气体,又要降低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好选用饱和NaHCO3溶液。而装置丁中的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反应中未反应完的NH3,分离出反应中的NaHCO3晶体的操作是过滤。②观察a、b管的长度,不难判断应该先从a管通入NH3,再从b管通入CO2。(Ⅱ)中b管的多孔球泡是为了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答案 (1)c (2)①(Ⅰ)饱和碳酸氢钠溶液;(Ⅱ)吸收未反应的NH3(答“防止倒吸”或“吸收CO2”不给分);(Ⅲ)过滤 ②(Ⅰ)NH3,CO2;(Ⅱ)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触面积,提高CO2吸收率;
(3)用碳酸氢铵与适量饱和食盐水反应。(或往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往饱和Na2CO3 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等。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2.了解明矾净水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策略和手段】
实验探究法、问题启示法和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实验药品:1mol/L AlCl3溶液、3mol/L氨水、3mol/L NaOH溶液、稀盐酸n 2.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教学过程】
[引入]先给大家看几张图片,这几张图片展示的是红、蓝宝石;这个是冶炼铝的铝土矿;一个价值连城,一个是普通的石头,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联系?首先告诉大家这两个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但是由于结构不同,呈现出来的性质截然不同,价格也就截然不同。这也就是化学的奥妙所在。
[教师]同学们通过完成学案,还知道氧化铝还有什么样的用途呢?这是利用了氧化铝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讨论并作答]
1、制造耐火材料,利用了它的熔点高。
2、用作机械轴承或钟表中的配件,这些配件呈现出良好的耐磨性,利用了它硬度大。[教师]现在,我们对氧化铝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它是一种熔点极高(2050℃),硬度极大的固体的白色的固体。
作为一种金属氧化物,它可能与哪些类型的物质起反应?联系以往我们学过的金属氧化物Na2O、CaO预测一下。[学生]水、酸
[教师]我们的氧化铝不能够与水反应,要不然不可能存在有自然界中。但是它可以和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学生]书写展示Al2O3分别与酸和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2O3+6H+ ====2 Al3++3H2O
(1)Al2O3+2OH-====2AlO2-+ H2O
(2)[教师]我们先看下我们学案上的问题2,然后再回来仔细观察同学们写下的这两个方程式,并且结合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分析一下氧化铝。
[学生]第一式中,氧化铝体现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而在第二式中又体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教师]很对,我们因此把这样的可以跟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叫做两性氧化物。
[过渡连接] 胃痛、胃酸、胃胀,就用斯达舒,这广告词已经家喻户晓。斯达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老师留意了一下它的说明书,它主要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胃酸中和剂,能缓解因胃酸过多而出现的胃痛?那么我们在实验室用什么方法来制备氢氧化铝呢?请同学们讨论并展示问题3,给出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作答]
1、水和氧化铝反应
2、碱和铝盐反应。[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由于我们实验室没有氢氧化铝,我们现场来制备一些。老师这里准备了AlCl3溶液、3mol/L氨水、3mol/L NaOH溶液,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下这个实验。[学生]A同学用氨水制备,B同学用氢氧化钠制备。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学生]滴加氢氧化钠的先产生了沉淀,沉淀溶解了,而氨水的产生沉淀,一直滴加却未被溶解
[教师]大家这里看到的白色胶状物质是什么?很容易得出,就是氢氧化铝。为什么A同学最终没有得到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不是也具有两性?那我们就先来解决后面这个问题。[学生演示]请C、D两位同学来演示,氢氧化铝分别和盐酸、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现象,2者都被溶解了。
[教师]小结:氢氧化铝溶于强酸盐酸、强碱氢氧化钠反应,我们一起来写意下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 Al(OH)3+3HCl=AlCl3+3H2O(氢氧化铝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体现了它的碱性)Al(OH)3+ NaOH =NaAlO2+ 2H2O(氢氧化铝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体现了它的酸性)[教师]那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学生]能与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
[教师]我们回头再看下氢氧化铝的制备,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来制备氢氧化铝? [学生]氨水与氯化铝 AlCl3 + 3NH3·H2O = Al(OH)3 ↓ + 3NH4Cl [教师]同学们再来展示一下学案问题5。
[学生]由于氢氧化铝是胶状沉淀,能够起到净水作用,在净水的时候,我们投入水中的并不氢氧化铝,而是明矾。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在水中可以生成氢氧化铝,对杂质进行吸附。
[教师]利用氢氧化铝在加热时可以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对氧化铝进行提纯。[教师]本节课重点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板书设计】
一、氧化铝
1)物理性质: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熔点很高。(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2)化学性质: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3)主要用途:
二、氢氧化铝 Al(OH)3(1)物理性质:
氢氧化铝是白色胶状物质,不溶于水.(2)化学性质: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3)Al(OH)3的制备
【习题跟踪】
1、下列关于Al(OH)3的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Al(OH)3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B、Al(OH)3 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C、Al(OH)3 能溶于氨水
D、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H2SO4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A.NaHCO3
B.Al(OH)3
C.Na2SO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有:
①知识技能目标: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标: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以及相关补充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通过结论总结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和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授课程序
第一部分:情景创设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问:图中消防员正在救火,想想常什么来灭火?(水,二氧化碳)
其实水,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灭火,其实还能“点火”,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实验一:Na2O2与H2O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
让学生取一个石棉网,在上面放一个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
现象:脱脂棉着火了
设疑:为什么脱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能燃烧。)
2、探究实验二:Na2O2与H2O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着了(有氧气生成)
反应后溶液稀释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有碱生成)
及时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生成的气体为O2,溶液呈碱性,显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实验三:Na2O2与H2O反应后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将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试管里,制成溶液,并将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观察较长时间也不裉色,而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裉色。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稳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实验四: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指导学生: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用坩埚钳夹取
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现象: 脱脂棉燃烧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 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的丰度(含量)O、Si、Al、Fe、Ca、Na。2 复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掌握Na、Al与O2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学习重点】
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原理,铝与氧气的反应。
【学习难点】
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原理,钠与其他非金属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学法指导】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学习。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探究实验。【预备知识】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思考与交流】
一、金属的通性
1、物理性质
不透明,有_________性,易____________,易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等.2化学性质
⑴、画出Na Mg 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结构特点,判断它们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⑵金属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__电子,因而常作_________________,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表现为:易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反应;大多数能与水反应;大多数能与酸反应,部分能与盐溶液反应。
【阅读分析】课本P46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分别写出四幅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3.4.铝丝与硫酸铜反应形成铜树、镁条燃烧、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银树、镁条与盐酸反应。
【思考与讨论】指出反应中的1、2、氧化剂和还原剂。将3、4的化学方程式改成离子方程式。归纳: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有
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是:通常能与
2、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三)钠与其它非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2Na + S == Na2S
课堂检测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
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 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
D、钠在氧气中燃烧更为激烈
2、下列性质中,不属于大多数金属通性的是:()A、有银白色光泽 B、有延展性
C、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D、有很高的熔点和硬度
3、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①钠在燃烧前先熔化 ②在空气燃烧有黄色火花四射 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
④燃烧时火焰呈黄色 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A、只有⑤ B、只有①
C、①④⑤ D、②③
4、铝制品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主要是因为:()
A、铝的化学性质稳定 B、铝在常温时与氧气不反应
C、铝具有金属性,也具有非金属性 D、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5、关于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钠是银白色的金属,硬度很大。
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镁铝表面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内层的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B、未打磨的铝箔因表面有氧化膜,因此在空气中加热后不能燃烧,若将氧化膜去除后再加热,则可在空气中燃烧
C、在化学反应中,由于铝原子能失去三个电子,而钠原子只能失去一个电子,所以铝的还原性比钠强
D、因铜是不活泼金属,故即使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不会被腐蚀。[收获与反思] 课后作业
1、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在其表面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A.Na2O B.NaOH
C.Na2CO3
D.NaCl 2、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不能与氧气反应 B.各种金属在高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
C.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D.各种金属都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
3、金属钠引起的火灾,可用下列哪种物质或方法灭火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水
D.细沙
4、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Al 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C、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 并不滴落
5.为适应火车提速,我国一些铁路线上原有的短轨已全部连接为超长轨。工程技术人员常用如下反应来焊接钢轨间的缝隙:2Al + Fe2O3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6.我国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早在西汉时期,刘安在《淮南万毕术》中写到“曾青得铁则化铜”,这里的“曾青”就是铜的化合物(如硫酸铜)。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铜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7.(1)实验室的废酸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是因为。
(2)工人师傅在切割钢板时常用硫酸铜划线是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
Al2O3 + 2Fe。有关此反应的下列说法中
示)
8、镁、铁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如:
(1)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来制造镁闪光灯,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一、基础知识归纳
1.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1) 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熔、沸点和硬度变化范围较大 (一般, 金属原子半径越小, 价电子越多, 金属键就越强, 熔、沸点便越高, 硬度越大) 。
(2) 金属原子价电子数较少, 故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作还原剂 (Pt、Au很难失电子) , 失电子的能力强弱可以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记忆:
(3) 金属的冶炼规律:
利用金属活泼性的不同, 可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对于一些不活泼金属, 可以采用热分解法;对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可采用电解法;大部分金属的冶炼采用的是热还原法。
注意:①同种金属可能有多种冶炼方法, 例如, 镁的冶炼既可以采用电解法, 又可以采用热还原法:;冶炼铁既可以用CO作还原剂, 又可以用Al作还原剂;铜的冶炼有湿法炼铜、火法炼铜、电解精炼铜等。②冶炼铝时不用熔点较低的AlCl3作原料, 这是因为AlCl3是共价化合物, 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2.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按照“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盐”的纵向知识结构来归纳, 可以得出如下转化关系图:
说明:①碱性氧化物+水→可溶性碱[NaOH、KOH、Ca (OH) 2、Ba (OH) 2等];。②Cl2与金属化合时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FeCl3、CuCl2等) , S与金属化合时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 (FeS、Cu2S等) 。③金属单质与非氧化性酸溶液反应的实质是M+H+→Mn++H2↑。金属单质与氧化性酸 (浓硫酸、硝酸) 反应时, 不再是H+作氧化剂, 故不产生H2 (产生SO2、NO2、NO等) 。Fe、Al遇冷的浓H2SO4或浓HNO3钝化, 钝化的过程包含化学变化。④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规律为“前置换后”, 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但K、Ca、Na等活泼金属会先与水反应而不能置换。如将Na投入CuSO4溶液中, 发生以下反应:
3.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具体转化关系图
4.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要点
(1) 钠及其化合物。
①常用焰色反应来鉴别Na+ (黄色) 、K+ (紫色) , 焰色反应的原理是:金属及其盐在火焰上灼烧时, 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 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 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 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 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
②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Na2O2与水反应的实质是Na2O2+2H2O ——2NaOH+H2O2, 2H2O2——2H2O+O2↑。 因此向Na2O2中加入适量水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可看到溶液先变红, 后褪色。
③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
溶解度:前者>后者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 会有晶体析出) ;相同浓度水溶液的碱性:前者>后者;热稳定性:
(2) 镁及其化合物。
①由MgCl2·6H2O制备MgCl2时, 应在HCl气体氛围下加热, 以防止其水解生成Mg (OH) Cl。
②Mg可以在O2、N2、CO2中燃烧, 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3) 铝及其化合物。
①既能与强酸溶液反应, 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有Al、Al2O3、Al (OH) 3、HCO3-等。
②Al (OH) 3的电离:
③Al3+与CO32-、HCO3-、S2-、HS-、AlO2-等离子因发生双水解而不能大量共存;AlO2-与NH4+、Fe3+、Al3+等离子因发生双水解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3AlO2-+6H2O——Fe (OH) 3↓+3Al (OH) 3↓。
(4) 铁及其化合物。
①中的铁元素既有+2价又有+3价, 可写成FeO·Fe2O3。
②Fe (OH) 2易被氧化, 故向Fe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 最终变为红褐色。
③因为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Fe2+>Br-, 故Fe与I2反应只能生成FeI2, 溶液中Fe3+与I-不能大量共存。例如, 向含0.1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0.1mol Cl2, 发生的反应为2Fe2++2Br-+2Cl2——2Fe3++Br2+4Cl-。
④高铁酸钾与锌可制成高性能电池:2K2FeO4+3Zn ——Fe2O3+ZnO+2K2ZnO2。
(5) 铜及其化合物。
①虽然Cu+的3d能级为全充满状态, 较Cu2+稳定, 但溶液中不存在Cu+:Cu2O+2H+——Cu2++Cu+H2O;新制Cu (OH) 2悬浊液被醛基还原可产生Cu2O, 该反应可用于检验醛基:
②CuS不能由Cu与S固体混合加热制得, 而是通过 “湿法”制得, 因为Ksp (CuS) Ksp[Cu (OH) 2], 故溶液中Cu2+与S2-不会发生双水解。而Al2S3却是由Al与S混合加热来制备, 因为溶液中Al3+与S2-会发生双水解。
③Cu (OH) 2可溶于氨水, 形成[Cu (NH3) 4]2+, 1mol[Cu (NH3) 4]2+中含有16 NA的共用电子对。
二、常考题型梳理
题型1 离子共存及推断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知识。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的限定条件 (如“无色”“已含有某离子的溶液”等) 和隐含条件 (如“c (OH-) 水=10-13mol/L的溶液”pH可能是1或者13) 。解答离子推断题目时还要注意结合已知离子的浓度, 利用电荷守恒判断其他离子是否存在及浓度范围。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性溶液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Fe3+、K+、Cl-、SO42-
B.遇酚酞显红色的透明溶液中可能存在MnO4-
C.的溶液中Fe2+与NO-3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D.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 再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 则该溶液中可能含有Al3+
解析:A项, 已知Ksp[Fe (OH) 3]=4.0×10-38, 完全沉淀Fe3+ (浓度低于10-5mol/L) 需要的最低, 即当溶液pH≥3.1时, 不能存在Fe3+ (Fe3+不能在弱酸性、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大量存在) ;B项, 透明溶液也可以有颜色, MnO-4在碱性条件下能大量存在;C项, , 溶液的pH=1, 4H++3Fe2++NO-3——3Fe3++NO↑+2H2O;D项, Al3++4OH-AlO-2+2H2O, AlO-2+CO2+2H2O——Al (OH) 3↓+HCO-3。
答案:A
例2. (2015·上海卷) 某无色溶液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H+、NH+4、Fe3+、Ba2+、Al3+、CO2-3、Cl-、OH-、NO-3。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 只放出H2, 则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最多有 ()
A.3种B.4种C.5种D.6种
解析: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 故该溶液中不含Fe3+。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 只放出H2, 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H+或OH-。若含有H+, 则还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NH+4、Ba2+、Al3+、Cl- (H+、NO-3与Al反应会生成NO或NO2) ;若含有OH-, 则还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Ba2+、CO2-3、Cl-、NO-3。
答案:C
【知识拓展】离子共存及推断题的突破点:①离子颜色[容易忽视的有CrO2-4 (黄色) 和Cr2O2-7 (橙色) ]。②常见弱酸、弱碱、难溶性盐 (注意:AgF可溶于水) 。③常见的能发生双水解的离子:Fe3+、Al3+、AlO-2等。④常见的金属配合物或配离子:Fe (SCN) 3、[Ag (NH3) 2]+、[Cu (NH3) 4]2+等。⑤易发生氧化还原的离子组合:“Fe3++I-”“Fe2++H++NO-3”等。⑥有些离子的存在形式受pH影响, 如
题型2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程式、反应条件等知识, 尤其要注意产物随着反应物量的不同而不同的转化关系。例如, Fe与HNO3, Al3+与OH-, AlO-2与H+, NaOH与CO2, Cu2+与NH3·H2O等。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粗铜精炼时通过的电量与阴极析出铜的量无确定关系
B.SO2和SO3混合气体通入Ba (NO3) 2溶液可得到BaSO3和BaSO4
C.从FeSO4溶液得到FeSO4·7H2O产品的过程中, 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和分解
D.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氨水,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4NH3·H2O——AlO-2+4NH+4+2H2O
解析:A项, 粗铜精炼时纯铜作阴极, 电极反应为Cu2++2e——-Cu, 故通过的电量与阴极析出铜的量有确定关系;B项, SO2在酸性环境中能被NO-3氧化成SO2-4, 故最终只能得到BaSO4沉淀;C项, 从FeSO4溶液得到FeSO4·7H2O产品要经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几个步骤, 制备过程中既要防止Fe2+被氧化, 又要防止FeSO4·7H2O受热失去结晶水;D项, Al (OH) 3只能溶于强碱, 故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 (OH) 3↓+3NH+4。
答案:C
【知识拓展】①电极产物的判断要结合离子的放电顺序[如阳离子失电子的能力强弱顺序为:Ag+>Hg2+>Fe3+>Cu2+>H+ (酸电离的) >Pb2+>Sn2+>Fe2+>Zn2+>H+ (水电离的) >Al3+>Mg2+>Na+>Ca2+>K+], 用惰性电极电解盐溶液不可能得到Na、Mg、Al等活泼金属单质。②CaCO3和CaSO3都是白色沉淀, 故澄清的石灰水不能鉴别CO2和SO2两种气体。将CO2或SO2通入BaCl2溶液中也并不能得到白色沉淀, 但将通入Ba (NO3) 2溶液中可得到BaSO4沉淀。
题型3图像分析题
反应历程中沉淀或气体的量随着某种反应物的量的变化趋势图是题目中常见的一类图像, 这类图像常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 有时还会考查结合化学反应中的三大守恒关系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的计算。解答这类题目时, 首先要弄清横、纵坐标的意义, 联系起点、交叉点、拐点、终点, 看清曲线的趋势;然后分析图像所代表的化学意义, 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通过图像快速地分析其代表的化学过程, 将图像的走势转化为一个清晰的化学反应流程。
例4.向100 mL 0.1 mol/L硫酸铝铵[NH4Al (SO4) 2]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L Ba (OH) 2溶液。随着Ba (OH) 2溶液体积V的变化, 沉淀总物质的量n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3++2SO2-4+2Ba2++3OH——-Al (OH) 3↓+2BaSO4↓
B.b点消耗Ba (OH) 2溶液体积为200mL
C.从a→b、b→c点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NH+4+OH——-NH3·H2O;Al (OH) 3+OH——-AlO-2+2H2O。
D.沉淀的质量:a点>c点
解析:向NH4Al (SO4) 2溶液中逐滴加入Ba (OH) 2溶液后发生两组反应, 一是SO2-4与Ba2+反应生成BaSO4沉淀, 二是Al3+、NH+4以及反应生成的Al (OH) 3与OH-的反应[先后顺序为:Al3+、NH+4、Al (OH) 3], 两组反应又通过NH+4、Al3+、SO2-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联系在一起。因此图示中三个阶段发生的反应分别为 (以Al3+为1份来配平) :Oa段, Al3++1.5SO2-4+1.5Ba2++3OH——-Al (OH) 3↓+1.5BaSO4↓;ab段, NH+4+0.5SO2-4+0.5Ba2++OH——-NH3·H2O+0.5BaSO4↓;bc段, Al (OH) 3+OH——-AlO-2+2H2O。下面分析a、b、c三点的情况:
答案:B
【知识拓展】厘清反应的先后顺序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面列举三种常见模型, 学生可以结合图像自行分析。图1是氢氧化铝沉淀的相关图像;图2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后再滴加稀盐酸, 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与稀盐酸的用量关系图;图3是向含Fe2+、Br-、I-的溶液中通入Cl2, 离子的物质的量随Cl2的用量的变化关系图。
题型4物质性质及制备实验
高考主要从离子检验以及物质性质验证实验和制备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反应装置、实验操作、效果评价等角度命题。
例5.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 下列实验中, 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解析:A项, 稀硝酸与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Fe2+, 故滴加KSCN溶液不会出现红色;B项, 铜粉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无黑色固体出现;C项, 铝在空气中加热迅速生成一层高熔点的氧化铝, 所以内部熔化的铝不会滴落;D项, 硫酸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再加入硫酸铜, 则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沉淀的转化符合由溶解度小的向溶解度更小的沉淀转化。
答案:D
例6.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 改编) 硼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用途。以铁硼矿 (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和Fe3O4, 还有少量Fe2O3、FeO、CaO、Al2O3和SiO2等) 为原料制备硼酸 (H3BO3) 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不同温度下硼酸的溶解度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Mg2B2O5·H2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为提高浸出速率, 除适当增加硫酸浓度外, 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 (写出两条) 。
(2) 利用___的磁性, 可将其从“浸渣”中分离。“浸渣”中还剩余的物质是___ (填化学式) 。
(3) “净化除杂”需先加H2O2溶液, 作用是___。然后再调节溶液的pH约为5, 目的是____。
(4) “粗硼酸”中的主要杂质是____ (填名称) 。“粗硼酸”过滤后要通过洗涤除去沉淀中附着的杂质, 如何检验沉淀是否洗净?____。
解析:铁硼矿粉经硫酸浸出发生反应, 硫酸液同时溶解了Fe2+、Fe3+、Al3+等杂质离子, 浸渣中含SiO2、CaSO4及Fe3O4 (体系中有磁性的只有此物质, 同时天然形成的Fe3O4的确很难溶于酸溶液) , 继续向浸出液中加入H2O2溶液将Fe2+氧化成Fe3+, 调节溶液pH使Fe3+、Al3+转化为沉淀, 过滤后溶液中主要含有H3BO3和MgSO4, 利用H3B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特点, 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获得较为纯净的H3BO3。
答案:减小铁硼矿粉粒径, 提高反应温度 (2) Fe3O4SiO2和CaSO4 (3) 将Fe2+氧化成Fe3+使Al3+与Fe3+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除去 (4) (七水) 硫酸镁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 加入适量NaOH溶液, 若无沉淀产生, 表明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知识拓展】常见金属阳离子的检验方法汇总:
三、专项训练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向饱和碳酸溶液中通入CO2, 有晶体析出
B.等质量Al还原足量的Cr2O3、V2O5时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C.用水解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时, 加入大量的水, 同时加热, 能促进水解趋于完全
D.等物质的量的Fe和Cu分别与足量氯气完全反应时消耗氯气的量相等
3.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Na+、NH4+、Mg2+、Al3+、SO42-、NO3-、Cl-。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 经必要的预处理后试样溶液, 设计并完成了如下的实验: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试样中肯定存在NH4+、Mg2+、SO42-和NO3-
B.试样中一定不含Al3+
C.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
D.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NO3、NH4Cl和MgSO4
4.某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 产气药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 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1) NaN3是气体发生剂, 受热分解产生N2和Na, N2的电子式为___。
(2) Fe2O3是主氧化剂, 与Na反应生成的还原产物为___ (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3) KClO4是助氧化剂, 反应过程中与Na作用生成KCl和Na2O, KClO4含有化学键的类型为___, 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
(4) NaHCO3是冷却剂, 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发生分解, 其化学方程式为___。
(5) 100g上述产气药剂产生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后得到N233.6L (标准状况) 。
①用碱石灰除去的物质为___。
②该产气药剂中NaN3的质量分数为___。
5.磷酸铁 (FePO4·2H2O, 难溶于水的米白色固体) 可用于生成药物、食品添加剂和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实验室可通过下列实验制备磷酸铁。
(1) 称取一定量已除去油污的废铁屑, 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 加热、搅拌, 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 反应加热的目的是____。
(2) 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H2O2氧化Fe2+。为确定加入H2O2的量, 需先用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滤液中的Fe2+, 离子方程式如下: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①在向滴定管注入K2Cr2O7标准溶液前, 滴定管需要检漏、___和___。
②若滴定x mL滤液中的Fe2+, 消耗amol/L K2Cr2O7标准溶液b mL, 则滤液中c (Fe2+) =____mol/L。
③为使滤液中的Fe2+完全被H2O2氧化, 下列实验条件控制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 。
A.加入适当过量的H2O2溶液
B.缓慢滴加H2O2溶液并搅拌
C.加热, 使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D.用氨水调节pH=7
(3) 将一定量的Na2HPO4溶液 (溶液显碱性) 加入含有Fe3+的溶液中, 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FePO4·2H2O。 若反应得到的FePO4·2H2O固体呈棕黄色, 则磷酸铁中混有的杂质可能为___。
【参考答案】
1.C 2.D 3.B
4. (1) ∶NN∶ (2) Fe (3) 离子键和共价键
2016-01-13 09:43 29次
共1课时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 高中化学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铝与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2.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铝与酸、碱反应。
3重点难点
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铝的重要化合物
课题2 铝的重要化合物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铝与水、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2.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氧化铝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铝土矿、刚玉、红宝石和蓝宝石虽然名称各异,其形态、硬度、性质、用途也不相同,贵贱更是相距甚远,但是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却都是氧化铝。
目前世界上用拜耳法(1888年奥地利科学家拜耳发明)生产的氧化铝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氧化铝大部分用于冶炼金属铝。其基本流程如下:将铝土矿粉碎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渍,可获得偏铝酸钠溶液;过滤去掉残渣,将滤液酸化可析出氢氧化铝沉淀;将沉淀洗净并分离出来,在950~1200℃的温度下煅烧,可得到氧化铝,高温下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金属铝。
工业上氧化铝除了用作冶炼铝的基本原料,还可以用于制各种耐火砖、耐火管,以及耐火坩埚等耐高温实验仪器;刚玉粉可用作磨料,抛光粉、阻燃剂,高温烧结的氧化铝,称人造刚玉或人造宝石,可制造机械轴承或钟表中的钻石。
氧化铝的组成虽然都一样,但结构却比较复杂,性质也不尽相同。如α型氧化铝不溶于水和酸;γ型氧化铝是氢氧化铝在140~150℃的低温环境下脱水制得,工业上也叫活性氧化铝,不溶于水,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将它加热至1200℃就全部转化为型α氧化铝。1.从材料可知,氧化铝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 2.氧化铝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活动二: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完成下列实验,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1.向盛有一定量氯化铝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将反应后的物质分为两份 2.向实验1的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
3.向实验1的另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观察现象
活动三:设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
1.请你应用下列提供的试剂,写出4种可以生成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试剂:Al2(SO4)
3、NaAlO2、NaOH、NH3·H2O、CaCO3、HCl 2.分析上述4个方案,你认为制取氢氧化铝的哪些方案比较合理,说明理由。3.若用铝单质、NaOH溶液、稀H2SO4制备Al(OH)3,通常选择下列制取路径: Al NaOH H2SO4 NaAlO2 Al2(SO4)3 Al(OH)3 提示:Al3++3AlO2—+6H2O==4Al(OH)3↓
⑴该方案中,第一步为Al分别与NaOH、H2SO4反应,该如何分配Al在这两个反应中的比例? ⑵你认为该方法与2中筛选的方法相比,还有什么优点? 活动三:构建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阅读教材“铝的重要化合物”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找出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加以描述。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铝的重要化合物
课题2 铝的重要化合物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铝与水、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2.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氧化铝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铝土矿、刚玉、红宝石和蓝宝石虽然名称各异,其形态、硬度、性质、用途也不相同,贵贱更是相距甚远,但是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却都是氧化铝。
目前世界上用拜耳法(1888年奥地利科学家拜耳发明)生产的氧化铝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氧化铝大部分用于冶炼金属铝。其基本流程如下:将铝土矿粉碎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渍,可获得偏铝酸钠溶液;过滤去掉残渣,将滤液酸化可析出氢氧化铝沉淀;将沉淀洗净并分离出来,在950~1200℃的温度下煅烧,可得到氧化铝,高温下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金属铝。工业上氧化铝除了用作冶炼铝的基本原料,还可以用于制各种耐火砖、耐火管,以及耐火坩埚等耐高温实验仪器;刚玉粉可用作磨料,抛光粉、阻燃剂,高温烧结的氧化铝,称人造刚玉或人造宝石,可制造机械轴承或钟表中的钻石。
氧化铝的组成虽然都一样,但结构却比较复杂,性质也不尽相同。如α型氧化铝不溶于水和酸;γ型氧化铝是氢氧化铝在140~150℃的低温环境下脱水制得,工业上也叫活性氧化铝,不溶于水,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将它加热至1200℃就全部转化为型α氧化铝。1.从材料可知,氧化铝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 2.氧化铝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活动二: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完成下列实验,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向盛有一定量氯化铝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将反应后的物质分为两份 2.向实验1的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
3.向实验1的另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观察现象
活动三:设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
1.请你应用下列提供的试剂,写出4种可以生成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试剂:Al2(SO4)
3、NaAlO2、NaOH、NH3·H2O、CaCO3、HCl 2.分析上述4个方案,你认为制取氢氧化铝的哪些方案比较合理,说明理由。3.若用铝单质、NaOH溶液、稀H2SO4制备Al(OH)3,通常选择下列制取路径: Al NaOH H2SO4 NaAlO2 Al2(SO4)3 Al(OH)3 提示:Al3++3AlO2—+6H2O==4Al(OH)3↓
⑴该方案中,第一步为Al分别与NaOH、H2SO4反应,该如何分配Al在这两个反应中的比例? ⑵你认为该方法与2中筛选的方法相比,还有什么优点? 活动三:构建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
1.从利用金属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叙述有关的是()①地壳中金属的含量 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③金属的导电性 ④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 ⑤金属的延展性
A.①③
C.②⑤
B.②④ D.③⑤
解析: 从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Cu,铝的金属活动性最强,其离子最难被还原,冶炼相对困难,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2.下列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A.钠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B.镁在空气燃烧发出强光,生成白色固体 C.铝在空气中不反应
D.铁在纯O2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答案: C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CuO
C.Fe2O
3B.Al2O3 D.SiO2
解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Al,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故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Al2O3。
答案: B 4.钠露置在空气中,其变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是(双选)()A.Na2O
C.NaHCO3
B.NaOH D.Na2O2
解析: 钠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2。钠露置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为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不可能会有NaHCO3生成。
答案: CD 5.小明家中收藏了一件200年前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完好。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被氧化
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解析: 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铝能与空气里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保护内部的金属Al不被继续氧化。
答案: D 6.下列有关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 B.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正价
C.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不同 D.金属元素的单质常温下均为银白色固体 解析:
答案: B 7.下列关于Na和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它们相差一个电子层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钠原子,钠离子均为同一元素 D.灼烧时,它们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
解析: 由Na和Na结构示意图可知,Na有3个电子层,而Na只有2个电子层,故A正确;Na和Na的化学性质大不一样,Na是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而Na原子很活泼,体现出很强的还原性,故B错误;因Na和Na的质子数相同,所以两者为同一元素,故C正确;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无论元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有同样的焰色,故D正确。
答案: B 8.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铝箔在空气中不易燃烧 B.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 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
++
+
+
+
+D.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解析: 熔化的铝并不滴落,是由于铝在空气中很快形成了Al2O3,Al2O3的熔点比较高,包住熔化的铝使其不滴落,而不是由于未将Al2O3处理干净。
答案: B 9.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图),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水柱右端上升。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C.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D.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和氧化汞的混合物
解析: 除去氧化膜的铝片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置换出的汞附在铝片表面,由于这些汞的小液滴的存在,暴露在空气中的铝箔表面不再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是持续发生铝的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铝好像是铝片表面长出了白毛。铝与氧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导致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红墨水水柱右端上升。
答案: D 10.2.3 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 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A.只有Na2O
C.Na2O和Na2O
2B.只有Na2O2 D.无法确定
解析: 由Na―→Na2O和由Na―→Na2O2分别计算。2Na~Na2O
2Na ~ Na2O2 2×23 62 2×23 78 2.3 g 3.1 g 2.3 g 3.9 g 因3.1 g<3.5 g<3.9 g,故产物中二者皆有。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在实验室里为了研究钠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1)取用浸没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空气中切开一小块金属钠,可以看到断面呈________色,具有________,但断面很快变______,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把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取用金属钠必须用镊子,剩余的金属钠包括碎屑都必须放入原试剂瓶中。答案:(1)用镊子取出钠块,用滤纸吸干钠块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刮去表面的氧化层,再切下一小粒备用,余下的钠全部放回试剂瓶中
(2)银白 金属光泽 暗 钠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钠熔化成小球,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
12.(1)如右图所示装置,在平底烧瓶的底部有一块钠,平底烧瓶内是干燥的空气。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某班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点燃钠,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钠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①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
a.甲同学可能使用钠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b.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钠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钠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口逸出 d.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解析:
(1)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a2O,使钠表面变灰暗,同时烧瓶内压强降低,气球会膨胀。(2)a项,若钠的量不足,则氧气消耗不完,造成进水量少于容器容积的1/5,结果偏低,合理;b项,若瓶塞未塞紧,钠熄灭冷却,瓶内气体收缩,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使气体得到补充,造成结果偏低,合理;c项,若弹簧夹未夹紧,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使部分气体从导管口逸出,造成结果偏高,合理;d项,若插入燃烧匙太慢,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在塞紧瓶塞前,瓶内部分气体从瓶口逸出,造成结果偏高,合理。
答案:(1)钠表面变灰暗,气球膨胀 4Na+O2===2Na2O(2)①2Na+O2=====Na2O2 ②a、b、c、d 13.已知用金属钠制备氧化钠,可有多种方法: ①4Na+O2===2Na2O ②4Na+CO2===2Na2O+C ③2NaNO2(亚硝酸钠)+6Na===4Na2O+N2↑(1)上述三种方法最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2)上述反应③中NaNO2作________剂,当有1 mol NaNO2反应时,电子转移的数目是________。
解析: 钠制备氧化钠,易产生Na2O2,为防止Na2O继续被氧化,制备环境必须消除氧气,故方法③最好。
答案:(1)③ N2的生成可以防止Na2O被氧化为Na2O2(2)氧化 3NA(或1.806×1024)14.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1)若A是一种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是一种非金属,其常见单质为黑色固体,C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则C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A和C是否可以反应________,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不能,此空不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C是淡黄色固体,C为Na2O2,则B为Na2O、A为Na,A→C的反应为:2Na+O2=====Na2O2。(2)C是主要的温室气体,C为CO2,A为C,B为CO,B→C的反应为:2CO+O2=====2CO2,A和C可以反应生成B,化学方程式为:C+CO2=====2CO。
答案:(1)Na2O 2Na+O2=====Na2O2
△点燃
【《金属及化合物--钠》教案】推荐阅读:
化合价初中三年级教案06-17
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06-25
高一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11-24
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11-03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案06-29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9-18
高中化学《铝金属材料》的教案07-24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10-12
聚合物集体论文06-24
化合价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