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共8篇)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1

进入新课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因此,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才能不被淘汰,要通过多渠道学习不断促进自我发展。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使我体会到教师自主发展应做到:勇于超越、善于学习、勤于反思、精于科研、乐于合作。

一、勇于超越——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提出的“自我超越”,要求“能够不断理清个体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能达到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一个在生理上已经趋近成熟的教师,在心智上仍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一个人的潜能是无可估量的。但现实告诉我们,一些教师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失去激情、使命和兴奋感,进入工作上的“高原期”而不能自拔,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常关注消极的负面的人和事。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首先得唤起教师的自信心。因为“在每一个教师身上,都有一种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它熊熊燃烧起来,于是,就能造就出一位对教学做出不少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工作上充满灵感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师”,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要勇于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首先要分析自我。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自我超越”就要给自己正确定位,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发展是硬道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因循守旧,墨守常规行不通;“好高骛远”,无的放矢也不可取。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奋斗目标,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风华正茂,就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在实施新课程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使自己尽早脱颖而出;中年教师,年富力强,要锐气不减,敢于跟青年教师挑战,在实践中施展才华,真正在改革的浪潮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老年教师要善于总结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进一步更新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在新的历史阶段再创辉煌。

“自我超越”还要付诸行动。目标是前进的方向,行动的指南,实现目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这犹如运动员一样,他们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努力和拼搏后,才实现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诞生了新的纪录。教师写好每一张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参加学术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执教研讨课程,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参与教育科研,都将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

提高,当我们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经历了一次次自我超越,大目标的实现才有希望,“量”的积累才会实现“质”的飞跃。

二、善于学习——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保证

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

“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这里强调的是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被动学习。它应该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形成了顽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真正达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我们的教师唯有建立这样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才能把学习当作生活,当作工作,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将学习交融于工作和生活之中。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

教师进行学习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要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学习,通过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就能更好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当然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当我们个人的学习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无疑会给建立学习型的学校提供有效的学习动力,也给我们的社会树立起终身学习之典范。

三、勤于反思——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动力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它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理论知识,指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查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理论的指导下求得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会对后继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些坚持不懈和深入钻研地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们,介绍他们改善教学实践的途径时,其中一条就是,挑选能够带来最高效果的教育方法和方式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自己由单纯的教学者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

反思要建立在教师自主自发的基础上,并坚持经常化,“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这样就能真正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快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

上课前教师应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最佳方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力”水平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减少无效的学习或不能实现的主观愿望。要根据教材的实际设计教学思路,不照抄照搬现成教案,认真反思自己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的得失和他人教学的可取之处。“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就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即令人苦恼的意外情况”。

上课时教师应随时发现问题,体现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测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学习遇到障碍,反馈结果偏离,争议造成分歧等,都需教师作出适时恰当的调控,既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全面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上课后教师应全面总结反思,探索内在规律。一堂课下来,总有成败得失,“妙笔”之处,通过总结,“画龙点睛”形成“亮点”,“败笔”之处通过分析,“亡羊补牢”形成“起点”。要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能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较好地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结果能否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等。

教学反思,贵在坚持,只要执著追求,长期积累,就一定能够使“亲身的经验在教师的不断成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精于科研——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载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和可遵循的模式,实验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面对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而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教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积极进行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

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素材,存在着进行教育研究的巨大空间。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中小学教师搞研究,是有别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它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因此,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要研究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有效,然后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理论。研究要有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不等于实践本身,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明白研究的真正目的,掌握研究的方向,而不让理论来束住自己的手脚。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要将研究的过程作科学的记录,为读者提供真实的情况,从中悟出道理。

当我们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他就会感到学校是无限宽广的场地,“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欢乐和痛苦,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五、乐于合作——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依托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一代新人成长的综合性实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验必须成功,因此,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的有效机制。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个人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单独完成教学工作,因为“单兵作战”的教师不能完全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因而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教师的自我提高的工作要从集体思想的源泉中吸取营养,而教师本人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问题疑难提交给集体来研究”。通过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科研论坛、教学沙龙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料,计划的共享,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新课程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及时了解掌握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探讨问题的方法,准确地掌握学情,作出适时适当的调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当课堂出现一些无法预见的,从未经历过的教学情境,特别当被学生“问倒”时,教师就应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在与学生共同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同时,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2

更新教科研的目标定位:为成事更为成人

对于教育科研, 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价值观念:“科研兴校, 科研兴教。”在自觉与不自觉中, 科研成为了一种手段, 一个工具, 这种为了“振兴”的科研, 纯粹是“成事”的科研, 让教师要么感觉比较遥远、高大, 戴上了一个神化的光环, 要么认为十分简单, 简单到把教育科研等同于搞课题、写文章。真正的教科研应该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尤其是教师的发展) , 是为成事更为成人的科研。这样的科研, 人是目的、价值所在, 它渗透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让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以超越经验做法的视野重新审视自己的实践, 结合本校、本级、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本学科的特点, 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探索新的专业活动方式。通过反思和重建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实践, 使之不断地完善和丰富, 提高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效能。它追求的是, 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之间的高度统一。更新了目标定位的我校教科研工作, 首先强化教科室的“服务”功能, 为教师投入专业生活提供专业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

1. 校内理论学习制度的建立:“成人”的教科研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一般来说, 学校教师对理论的学习往往是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 实现理论的内化更需要长期的努力。这样, 确立学习的制度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确立的学习制度主要指, 对于一定时期必须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从校级管理层、中层领导到一线教师, 人人参与学习, 无一可以例外。学习的组织形式除了采用教师“自主学习和集体交流”相结合, 还要加强有计划的定向连续的集体学习:中层干部利用行政例会时间, 进行反思式的学习;一线教师利用原则上两周一次的“觅渡论坛”时间, 参加导读式的学习;各学科教研组则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 组织“读讲”式学习, 所谓“读讲”式, 即读读概念, 讲讲理解, 谈谈实践。在学习的要求上, 倡导边读边做, 注重体悟。采用理解与行动同步的策略展开学习, 一边体味着新理念, 一边进行实践的探索。

2.搭建交流分享学习的平台:在一个组织内部, 互动学习是成员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理解的重要渠道, 这种学习因为信息源是来自自己的同伴, 更容易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效果也更容易持久。为此, 我们十分重视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互传学习信息:

举办“月季沙龙”。即原则上在每月安排一次沙龙活动, 活动前告知教师座谈内容, 要求教师根据主题, 切实学习相关理论书籍,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充分准备好发言材料, 在沙龙时间、规定地点准时参加活动, 在相互交流中碰撞, 在碰撞中提升。

开设“教师论坛”。把讲台留一点给学生, 这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倡导的一种理念, 在觅小, 广大老师也感受到一种管理理念, 那就是把教师大会的主席台留一点给普通老师, 有计划地定期举行“论坛”活动, 或进行读书交流, 或进行研究成果分享, 尽可能让更多在一线的老师有机会从幕后走到台前, 倾吐自己由学习实践而凝结成的教育教学思想, 让整个团队信息交流更通畅, 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了解你我, 相互启发, 生成智慧。

畅通网上交流。抓住校园网更新改版的机会, 完善了校园网教育科研栏目的功能, 在教育科研栏目中增设:新基础教育、推荐阅读、理论前沿、课题视窗和论文集粹等五大子栏目, “新基础教育”专门发布“新基础教育”研究最新动态。“推荐阅读”不定期向全体教师推荐各教育期刊、报纸中的热门文章, 引领教师学习, 展开讨论, 及时了解教育最新动态, 聚焦研修热点。“理论前沿”则转登教育理论大家的专著、专作。“课题视窗”是我校课题研究的窗口, 开设“课题概况”、“研究动态”和“活动安排”三个子栏目全面展现我校课题研究的风貌。“论文集粹”是全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交流场。这些栏目有专人兼职负责, 在不断完善每一栏目功能的同时, 大大方便了教师们的网上学习和交流。

优化教科研的行走策略:是形式更是方式

一般来说, 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共同参与教育科研的最有效载体。但是, 自上而下的以学校为研究主体的课题, 即便研究的是真正出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也容易造成教师的被动参与, 而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因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教科研惯用的行走策略, 往往只是一种形式, 开头搞个申报立项, 过个两三年, 搞个结题就结束了。就像个哑铃两头都重, 中间就是一个细腰。我们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将已经形成传统的专家跟踪式“听—说—评课”活动进行了改进, 使之成为各学科组展开日常教育科研的必然行走策略。

1.“听—说—评课”教研活动的原则:始终根植于学校的背景, 目标明确, 以学校的转型性变革为导向, 教师通过参与, 致力于相关问题的界定与解决, 有机会进行反思并尝试运用所学, 重塑自己的观念和实践。采取“大愿景、小步调”的变革策略, 既不失教师发展的长远的追求, 又务实地从日常专业实践的细节改进做起。既不淹没在专业活动的细枝末节中, 也不奢望“一口吞吃一个大胖子”。

2.“听—说—评课”教研活动的程序:每位教师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边进行日常实践。根据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在规定的时间里向同组教师甚至全校教师呈现“研讨性实践” (也称“研讨课”) , 课后要有强调反思与重建的说课环节, 其他教师在对上课教师的课堂做出观察, 并听取本人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的解释和说明之后进行评课, 评课大的依据是学校确立的教育理想, 更细化的是相应课程与教学的标准, 对教师当前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评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 上课教师梳理活动中获取的所有信息, 深刻反思自己, 汲取新的认识, 形成更多的教学实践备择方案, 并投入到后续的实践中做出新的尝试, 从而实现专业上的更新。

3.“听—说—评课”教研活动的关键:它是脱胎于日常实践, 并在日常实践的背景下进行的, 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中的一环, 比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着教师研究性变革实践在某一阶段所达到的状态, 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展现教师的实践状态, 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寻找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和出发点, 是进行的针对性比较强的专业发展活动。还有, 活动中最关键性的一环是“评课”环节, 它既指向于教师现有的专业状态———已发生的变化和可能继续改进的教学行为, 又指向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 更有可能促使教师重构教学理解、重塑教学行为。

提升教科研的科学含量:要行动不要盲动

教科研是科学研究, 不能凭经验、直觉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简单的判断, 进行肯定和否定, 而是要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为成事更为成人的教科研, 是要使得教师拥有一颗善感易动的心, 一份浪漫执着的激情, 在热情的工作常态中对研究教育教学充满兴趣, 对改进工作现状饱含期待, 习惯于抓住一闪而过的优秀灵感而孕育研究契机, 习惯于针对时而发生的问题与现象引发研究行为, 在一次次深究不放和追问中, 向自己的专业水平挑战。我校的做法是:

1.确立学校总课题, 建构三级科研网络。在把握为成事更为成人的教科研理念的基础上, 确立学校的总课题为———《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觅渡”精神引领下的校本发展研究》, 努力将教育科研的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学校的全部的教育活动中, 进行包括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 以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在总课题研究思路的导引下, 建构三级科研网络, 分别在“校级—教研组—教师个人”三个层面上, 确立不同层次的研究项目, 课题的选择兼顾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自培、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 注重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设计与创新等, 形成分类分层的科研课题群, 进一步强调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以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引领。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常规, 包括把教育科研纳入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评估指标, 科研课题的发布和申报制度, 课题评审和审批制度, 课题经费资助制度, 中期检查和汇报制度, 科研成果交流论证制度, 科研成果评奖表彰制度, 科研成果公开发表或获得政府嘉奖的奖励制度, 课题档案管理制度等。

2.集聚利用各种资源, 打造立体研究平台。首先是积极建设“觅渡论坛”。将“觅渡论坛”策划发展为整合科研与教研, 促进学校科研深化最佳的研究场, 使其能够最大效度地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共同学习, 提升理念;二是一起研究, 关注实践;三是分享交流, 寻求变化。同时, 加强联合研讨, 获取反思力量。对内, 建立“跨学科”大教研制度, 同时, 打开校门, 向兄弟学校开放、向社区社会开放、向媒体开放。加强与区域研究共同体的沟通交流, 构建研究互动平台, 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获取新的反思力量。并且, 重视开发网络功能, 拓宽研讨时空。开发网络空间的潜能, 利用校园网平台, 组织主题研讨, 引导学校教师关注身边的日常的教育教学现象, 并主动思考、开展研究性变革实践。同时, 通过各平台的研讨, 吸引所有关注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人士的争鸣, 让教师的研究获得社会性支持。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高职英语教师 高职科研

当前处在一个全球经济爆炸的年代,很多知识一年的发展速度是过去十年的积累,作为教师必须要掌握最新的知识,通过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创新能力。高职教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必须担负起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从业者的责任,除了教学工作外,还要积极的投身到科研,通过科研来指导教学。

一、高职英语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一)科研工作是高等教育教师的工作的之一

高等教育从业者不同于其他义务阶段的教师,本身从事的是由创新的工作,并且很多教师从事的教学领域在不断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必须要在教学外从事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工作来指导教学,提升教学水平,高职英语教师也不例外。英语学科和其他工科专业比较,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但是作为高职的英语教师来说,职业教育发展确实迅速,尤其是各种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等在这几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英语教师当前要考虑如何在把英语为载体渗透到职业教育中去,体现英语教育的实践性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要解决也是热门的科研课题。

(二)科研工作是提升高职英语教师能力的必经途径

有位英语教育家说过,英语教师把书教授好,仅仅只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如果在课堂讲授优秀的情况下,科研做的有声有色,那么则可以称之为一个语言大师,科研的进步和成绩是高职英语教师质变的重要内容。同样的道理,没有科研成绩作为高职英语教师的基础,教学工作将会失去光彩。高职高专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學,很多教师本身在科研上面比较薄弱,如果高职英语教师能够把科研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并且有些成绩出来,很容易在众多专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高职学院优秀的教师人选。

(三)科研是职称需要和高职学院内涵建设重要内容

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每个阶段的晋级中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主要包括论文、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的效果。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职称,必须强调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从事部分科研工作,否则职业生涯将会没有发展。高职学院在前几年中心放在规模的提升,目前专业数量和结构、师资水平以及在校生数量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为了提升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学校开始了一系列的内涵建设方案,包括教学改革、学校声誉、学校人文建设等等。师资力量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师科研的工作直接是高职学校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二、当前高职英语教师从事科研的现状

(一)缺乏科研意识

由于高职英语教师从事的学科关系,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机械方面相距甚远,很多高职英语教师把重心放在教学工作,每天上完课程就结束了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强烈的科研意识。一个科研成功的高职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意识才能决定其行为方式和做事的结果。意识的形成非常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如在课堂的教学中就会发现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反映存在差距,通过该反馈得出了启示,为以后的教学改进做好一个铺垫和基础,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素材。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科研意识也会大胆批判、质疑,进行理性的反思和审视,如在旅游的过程中发展很多景区的英语翻译存在问题,于是就形成了中国很多景区在旅游景区中的错位共性,有了自己解决的想法,这都是科研课题非常好的来源,有意识是为下一步科研工作做好基础。

(二)本身能力制约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谚语简单的说明了当前高职英语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个普遍的窘境,本身“肚子里面的货太少”,无法有效输出,也就是自己的本身能力制约了科研工作。很多高职英语教师都是从研究生直接到高职讲台,很多在硕士学习的内容,譬如翻译、英美文学等内容与高职英语教学有些脱节,加之很多高职英语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不够,于是很难在高职学院从事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科研工作。

(三)缺乏科研带头人

专业教学的质量来源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是一个团队,科研更是一个团队,很多学校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而忽视了科研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都需要带头人来指引,带头人的稀缺也是高职英语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障碍。本身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很多高职学院的大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师都是刚入职不久的新教师,重心在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带头人指引,通过带头人以点带面,丰富学院的高职英语教学的科研氛围。

(四)缺乏自觉性、激励机制不健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样兴趣也是高职英语教师从事科研最好的教师,科研工作需要自己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自发的行为才有效果,如果以强压的形态出现甚至会适得其反。很多高职学院出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奖励,如说课比赛、教案比赛、说专业比赛等等,并且强调学生评价来激烈教师,过度的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成绩,学校没有一个激励机制,高职英语教师无法自发的去从事科研工作。

三、解决高职英语教师科研难题的建议

(一)树立大学观和科研意识

高职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更要明确自己作为高等教育教师的职责,除了教学工作外,还要通过自己的技能,解决一些问题,高职教师尤其是要强调社会服务以及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高职英语教师的培养离不开科研,要通过科研增强高职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学习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搭建高层次的科研平台。

(二)健全学校科研工作体系

为了体现科研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高职科研也是内涵建设的目标,高职学院要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强调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出台一系列的高职科研工作制度,单独设立科研处,通过科研处来服务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工作。制定相关的激励和惩罚共存的科研制度。如论文的奖励,尤其是对高质量论文的奖励,通过发表的期刊来鉴定,还有课题的奖励标准和配套资金的政策,专利和社会服务效果的奖励等等。除了一些奖励外,对一些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科研要求工作,如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必须两年内有科研课题立项,博士学位的教师每年有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要见刊等等。通过双管齐下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

(三)全面提高高职英语教师全面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只有本身的素质提高,才有充分的能力和信心去从事科研工作。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提高主要表现在:学历学位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以上两种素质,主要是通过在职学习来得到解决,高职学院要为高职英语教师的自我提高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一方面在经费上可以报销,减轻高职英语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如顶岗实习、跨专业实训等等。

(四)培养专业科研带头人

科研带头人是目前高职学院最缺乏的人才,为了缓解科研带头人的稀缺,高职学院可以兩手准备。一方面可以采取“空降兵”的形式,直接从其他学校引进,通过相关的待遇和福利来吸引;另一方面可以把有前途的高职英语教师送到本科学校去做访问学者,通过在本科学校的熏陶,快速进步。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科研讲座和活动,多请一些行业专业进行讲座和指导,整个学校要有一个崇尚科研、重视科研的优良风气。

(五)高职英语教师科研工作注意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心急,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初期,可以尝试一些小论文,注意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价值,不要把教学体会或者是教案当成论文来发表,不要写一些空话,没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文章,不要制造学术垃圾。在发表论文方面,根据自己文章的质量来选择,不要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避免学术不端等问题。

四、结束语

高职英语教师除了教学外,还要积极从事科研工作,高职学院要营造好的科研环境,健全相关的制度,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高职英语教师通过自己可以的成果来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提升高职学生英语能力而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务群.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3-54.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4

【内容摘要】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希望在乡村小学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

【关键词】优化

教科研

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

【正文】

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希望在乡村小学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1、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难”

①师资培训难。当前师训部门比较普遍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方法,既教育当局提供他们认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这种依托“教师中心”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教师往往在要求学这学那中应付学习,有时纯粹是为了应付统一考试而不得不在统一的课堂中接受统一的灌输,其效果可想而知。乡村学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内教研、校本培训以及“请进来,派出去”的教师培训,遗憾的是传统教研、校本培训往往浮于形式,“请进来,派出去”只是杯水车薪,巨额经费开支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这只能是乡村学校师训的调剂品。

②辐射链带难。近年来,随着教师人事调配制度的改革,乡村学校受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的束缚,学校中尖骨干教师逐年考录进城,留存乡村学校的教师多两头,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多。老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专业知识陈旧,接受新知慢,教学方法落后;新教师虽然工作热情高涨,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摸索,老少之间就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传、帮、带链接之环。

③新技术运用难。2010年5月,我们对周边四个乡镇学校212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整理显示:44.9%的农村小学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还有24.9%的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④新课程实施难。乡村学校信息来源少,更新速度慢,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专业自信和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的发展又受到教师自身以及乡村学校条件束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突击培训达到要求;同时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乡村学校工作事务杂、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乡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

2、乡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难”

在问卷抽样调查数据统计中,我们分析了农村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发表论文;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乡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基于以上两大“难”问题,我们认为农村小学不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的“真空地带”,“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农村小学办学的现实越来越要求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多面手”、“万精油”。我们课题组立足于乡村学校实际现状的分析研究,改变了教科研的工作方式,把研究的重点指向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旨在引领全体教师不断重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育科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能

1、科研氛围的浸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持。①学校文化的浸润

农村小学可以凭借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经验,或把学校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找准农村小学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例如我校提出了“给我阳光,我将更加灿烂”的文化构建理念。这里的“我”,既指向学生,又指向教师,也指向学校。学校想方设法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本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把学校建设成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浸润其中,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重新思考、定位,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②支持性的科研管理

农村小学科研管理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平等的支持与服务。变“我要你做什么”为“我能为你做什么”。比如:为满足广大教师读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的需要,每学期,教科室同志要集中筛选征订一部分前沿教学理论书籍。平常,教师如有外出学习、开会,带购需要的图书资料,以不断丰富学校的共享资源库。

此外,新学期开学,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订一本教学杂志,读一本教学理论书籍,做一本读书笔记”的三个一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为让大家资源共享、思维碰撞,还应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和读书会。学期结束,教科室从教师上交的读后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文章,组织大家交流。

③合作的同事关系

在实践中,大家发现,同事间交流是个人获取教学信息和产生教育灵感的巨大源泉。比如:我校曾组织关于评价改革的讨论,每位参与者都有一种经历“头脑风暴”的感觉。事先,教科室将活动方案发到6个组长的手中、要求各组先进行讨论,确认一个现行评价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画出“问题树”。当全校性讨论开始时。大伙儿各抒己见,观点相互碰撞,最终达成思路上的互相启发,思想上的互相融合。

④完善的评价体制 根据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观念转变慢,竞争意识淡薄的实际现状。我们学校针对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制定了“教师个人学习与思考量化表”,张贴在教师办公室,内容分为课题、论文、教师个人业务竞赛和辅导学生获奖四大部分,每月统计一次,年终作为考核教师个人评先、评优、职评的业绩依据。

三、优化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注意引导教师抓住对自己教学影响较大的一个个“关键事件”(包括自 己的和他人的),深入剖析,认真反思,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

1、经验移植

如果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对一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关键事件”作出分析、进行“经验的移植和整合”,也许比个人的长期摸索、总结、形成经验更为便捷。经验移植被看做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请看教学实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摘要)教师一 :

学完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布置:“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教师二:

a、上课前3天,教师即布置大家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并提示搜集的途径、方法。b、语文课上,学生交流资料,教师酌情作相应的处理:画像,挂在黑板上;其他文字资料张贴在教室四周(具体教学过程略)。c、离下课还有10分钟,教师取出课外资料(根据有关资料剪辑、组合而成的翻印材料),分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大家连读材料、从中找出鲁迅先生的其他称谓,然后以“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说„„”的形式交流读后感受。下课了,教师给大家留了个弹性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并利用喜欢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课后,我们分别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教师一执教的班级,课后共有5位同学去找了资料,结果有1人找到并把材料交给了老师。教师二执教的班级、课前每位学生都搜集了相关资料,结果有34人找到了资料,并与大家交流分享;课后,又有13人去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书,大家争相传阅,一时间,班内形成了一股“研究” 鲁迅先生的热潮。

相同的教学理念,相同的教学意图。却产生了如此不同的教学实效。这是为什么呢?细细比较他们的具体做法,我们能感悟到很多很多。

(1)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导。与教师一的粗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二的有的放失。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很显然,教师二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为学生设计了合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如何行动。他的教学设计操作性强,有要求、有反馈、有示范,因而也是高效的。

(2)理论不是行为,需要转化。理论本身不可能获得教学效果,我们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与学生经验相适应的操作行为。

2、反思性合作探究

一般过程为:(1)行动:教师上课,专家(校内或校外)听课;(2)行动反思:教师反思,专家评课;(3)自我澄清: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专家分析问题原因;(4)改进或创新:教师提出改进方法,专家提供备选方案;(5)新的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它实际上已成为新一轮循环的起点。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5

探索教师成长之路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东方中学科研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大家好:

一年来,我校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校长的具体指导下,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推动力,以荆州市课题《网络环境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下简称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为突破口,为实现“张扬教育科研风帆,探索教师成长之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提升科研队伍工作实效

1、加强对教师理论学习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近年来,我们在师训工作中,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学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做好相关理论摘录,力争做到100%的教师有读书笔记,并写好学习心得。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上网阅览,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促进教师更深入地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

2、认真做好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工作。

为了进一步帮助教师学习,教科室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关注着教育教学刊物,收集先进的教育理论文章,通过校园网或每周教研例会交流等形式供广大教师学习,为大家的学习提供方便,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抓好各级各类培训 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学年,为了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采取 “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是“请进来”:去年暑期教师集训:湖北省教育学会理事熊武书校长为我们全校干部职工作了“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主题讲座,让我们每位听者都深受启发,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走出去”: 去年5月份荆州市组织的中青年教师比武活动在市文峰中学召开,我校及时选派数学教师进行听课、学习。11月份,国培特级教师全国巡回演讲团在市文峰中学举行,我们又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听课。

一学年来,我校共选派教师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98人次,其中

省级培训12人次、市级培训10人次,市(县)级培训39人次,其余为办级培训,涉及内容包括: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德育管理、班主任工作、信息技术等。参加这些活动,使我校教师学习到了优秀的教学经验,同时对促进我校教师勤奋学习,转变教育理念,增强新课程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我校目前有石首市级科研骨干教师8名,荆州市骨干教师4名。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我们对骨干教师作了“六个一”要求(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开一个讲座、上一堂示范课、带好一支队伍、写一篇教学教学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一条建设性的意见),并与每位骨干教师签订了传帮带本组青年教师协议书。同时对骨干教师在教研组传帮带青年教师,参加校级课题研究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

二、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让课题研究走进课堂。

课题游离教学,是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顽结,为此,我们特别加强了对“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的检查和研讨强度,使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能从点到面整体推进。同时,行政领导通过听推门课和参与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将教学研讨工作辐射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并督促全体教师加强对常规课的研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充分了解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情况,还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自觉地将新课程的新思想、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让课题研究走进“练兵场”

学校规定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应参加“中青年教师大比武”。每位授课教师在课前确定研究主题,将教学设计挂在校园网上,供听课教师课前熟悉研究主题和教学设计,课后还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授课教师根据上课情况写出教学反思。同时教科室为每一个教师建立了电子和纸质两种档案,并将每个教师将教学比武活动相关资料集中装订成册纳入档案中,把教学比武的成绩作为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和考核的重要内容,还作为评先推优、职称评聘、岗位设置的重要依据,学校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还给与比武优胜者适当的奖励。

通过这一系列形式,我们不仅充分了解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情况,还有效

地促进了全体教师重视常规教学、积极开展常规教学研讨的氛围,最终达到整体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目的。总之,让每一次活动做到有实效,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有所收获,让每一节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练兵场”。

三、强化服务意识,注重资料的积累,积极推广科研成果。

教科室承担着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以及对教学科研成果开发、积累和推广工作。因此我们牢固确立服务意识,指导到位、服务真诚,努力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多出点子、多想路子、多搭台子,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提升教科研工作能力。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教学法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新观念,踏实工作,在强化课题过程管理的同时,努力做好课题成果的积累和推广工作。去年由教科室对教师的论文进行筛选,修改,把好质量关,做好推荐工作。一年内,获得国家级论文有10人次;省级论文的有15人次;市级论文的有35人次。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本学年,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有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各科任教师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气氛也比较浓厚。不过,仍有个别备课组、教研组的活动存在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不够认真,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理所当然,这样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把握也不够,课堂教学实效性也不强,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发扬成绩优势的同时,继续加大教改、教研活动的检查和指导的力度,更好的树立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和教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反思,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真正把集体备课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6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江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第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里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以上两点内容主要是从教师主体角度分析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但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从事教科研的客观环境。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7

一、理论依据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作为一种能更充分解释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就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近年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无论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还是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都主张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在完整、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同时也明确指出“学习者应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掌握他无法单独领会的概念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提出要利用各种信息来支持学习,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并将其视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这一理论把人们的视角从“知识是一种产物”转向了“学习是一种过程”。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多媒体技术则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最有效工具。而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源来引导、支持学习者进行主动参与学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监督和促进学习者准确作出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开展相关的各项科研探索。

二、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表明,它的主要技术内容产生于本世纪,它含有对人的心理诸因素较多的研究,也含有对学习者日益增加的重视或尊重。当然,它也广泛采用了物化形态的技术成果,如幻灯、电影、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作支撑,其结构已较为复杂,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现代教育技术至少涉及以下领域的研究或实践,即基础性研究、技术性研究、教育系统的开发研究、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教育环境的相关研究、教学管理研究。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特点在于,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其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参与学习过程。

研究表明,人类接收信息是通过视、听、嗅、触、味这五种感官进行的,其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大量图像中得到的;心理学家Treicher也曾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94%来自于视觉和听觉。不仅如此,关于人类对其所接收信息的记忆持久性方面,Treicher的实验进一步表明,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鉴于以上研究和实验,人类在接收、记忆信息的过程中对于视觉和听觉感官的依赖程度之深令人毋庸置疑,这与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性高度一致,故成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科研的有力佐证。

但是,必须指出,多媒体这种通过多样形式营造非凡表现力和强大冲击力的视听效果的固有特性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如降低学生的注意力。认知心理学有关注意力持续度的实验表明,如果一堂课投影播放超过20分钟,学生就会由于视觉疲劳而引发习得知识能力的下降。因此,为了保证多媒体技术应用下的良好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图像必须要辅以教师的说明性语言或文字,才便于引起信息接收者的兴趣,促使其长时间的关注与记忆,保持其思维的活跃状态,进而维持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就评估教学效果而言,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点使其自身无法监测并评估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材料的反应和习得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同师生之间的呼应与关系的和谐程度高度相关的。综上所述,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固有特性在客观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适度、有效地利用并驾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科研探索中调整研究策略与理念。

三、多媒体技术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策略

在多媒体技术视角下,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别是基于任务设计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协助并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来说,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允许学生在主题内容的探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并且在如何接受学生对课程核心思想的建构方面有所不同。除了灵活的主题知识是必要的以外,对教师的教学技巧也有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们要努力于具体的教学技巧(如讲课、讨论、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如何适合于多媒体环境中构建的建构主义模型。同时,由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对分散的学习环境(这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所致)要有引导合作学习和管理技能方面的能力。如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的多种便利条件,引导学生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作出陈述和讨论,引导其进行思考、联想和创新,进而形成其知识建构。此外,教师有必要减少甚至抛开纸笔的客观测验,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评估方式,这种新的评估可以包括学生创作新闻、撰写研究报告、制作模型,或者以戏剧、舞蹈、辩论或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素质”。笔者认为,其中的“教学质量”是指教学与科研的整体水平,“环境”指应用多媒体等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素质”则涵盖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能力。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观念存在多方面的冲击,对高等教育的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等具有创新意识观念的形成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基层执行者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技能,塑造创新人格。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进行教学的创新研究;只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意识是前提,思维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是动力,人格是保证,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成为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不断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条件。

摘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将成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的重心,广泛应用于科研和教学。

教科研与教师发展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第五十一条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又一次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大家都强调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改进、办园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或策略……”

多年来,我们幼儿园通过开展园本培训、专题研讨、现场观摩等活动,研究和解决了新纲要实施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改革备课模式,还教师更多的创新空间。

我们实行了创新的备课形式——先讨论后书写,即同年级组的教师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先集中讨论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准备及过程设计,再根据不同经验教师的要求分层管理。还她们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研究幼儿,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因人而异的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创造。

2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育行为。

近年来,加大对教师反思行为的研究,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为与观念相结合,在教育活动中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由原先单一的课后反思转变为课前、课后的反思,由反思自我逐渐转变到反思自我和反思幼儿相结合。这样,教师们通过不断的反思,改善了教育行为,提高了保教质量,更激励了每位教师争当研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的愿望。

3改变课程的研讨形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学观摩课是开展教研活动一种常见形式,我园自进行园本教研以来,首先将公开课的开课形式由原来“各自为阵”式,变为如今的“同课异构式”、“连环跟进式”。教学研讨时,先确定一个教学内容,再由多名教师同开一节课或一名教师连续同上一节课,公开课研讨形式也由过去单一的课后评议改为如今的课前互助研讨、课中分析研讨、课后比较研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也能主动地和同年级组教师在课前、课后开展同课异构式的比较研讨,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自我,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快乐。

4改变教研组组合形式,开展专题式研讨活动。

我们将教研组按平行年组组划分的小、中、大班年组教研组,每个年组教研组既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共同点开展了年级专题教研,又可以围绕幼儿园的教研任务分年级组开展讨论,确保人人有课题,个个是“专家”。

5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引導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家长充分参与,让他们与幼儿园教学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家园互动。

上一篇:四下期末卷下一篇:长途转运病人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