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述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表述(精选8篇)

表述 篇1

海纳百川,是上海历史与现实最鲜明的特征;服务全国,是上海的责任,也是上海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服务全国中海纳百川,就是要兼容并蓄、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真正发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作用。

追求卓越,是上海突出的城市品格;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去实现“改革勇攀第一峰、竞争勇夺第一名、工作勇创第一流”目标。

今天,上海的改革开放,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他们带来了各自领域的先进经验,也推动着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才和跨国公司汇聚到上海,不少全球商界翘楚的总部落户上海。不仅因为上海有出色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基础、政策支持、市民素质等,最吸引他们的是,上海具有永远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这种追求卓越的品格,体现于上海城市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勇于争当世界第一的精神。比如,上海建造世界级高楼;承办世界级盛会,包括APEC会议、世界博览会等。这种追求卓越的品质,在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日益彰显。[4]

开明睿智,是上海传统文化资源。一座城市精神的塑造,不能抛弃其自身的民族背景。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它深深烙下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政治社会开明的品格要求和儒家睿智的价值观,为上海塑造城市精神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开明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抱残守缺,睿智意味着城市智慧更进一步的充分激发。

表述 篇2

一.课时教学目标量化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量化, 指的是目标或任务具体明确, 可以清晰度量。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量化, 就是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笼统的、模糊的、可操作性不强的一般性陈述, 转变为具体的、用数字表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数量化”的表述。把讲多少、问多少、练多少具体地明确出来, 并要同时涵盖教学内容、方法指导和时间限制。通过数量化的手段, 细化目标设定过程中的具体环节, 使其成为一个将整体性的“三维目标”与具体化的教学内容实现打通、对接的途径。

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如恒河沙数, 语文课堂所担负的任务复杂而多变, 如果没有具体而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设置或限制, 讲、问、练的内容可以多到没有边际。哪怕就语文而谈语文, 没有相应的内容裁剪和时间限制, 在教学目标上同样表述的内容, 面对的是相近程度的学生, 有的老师一节课就可以结束, 有的老师可以上到四五节课, 量化的重要自不待言。

二.课时教学目标量化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的层次经量化而优化。我校省语文特级教师沈中尧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自我评价 表》中, 将课时目标设定分成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延展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分层, 主要是从学情出发来制定的。对语文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群体来说的基础目标, 可能到了语文学习相对吃力的学生群体那里就成了核心目标;同样的教学内容, 在高一高二也许是核心目标, 到了高三也许就是基础目标。这比笼统地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分解教学目标更加 具体而明确, 更加能够帮助教师确定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成果的反馈经量化而细化。量化使得教学目标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的同时, 也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及时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总结, 这一节课是太满还是太空?提问太多还是太少?训练比例太大还是太小?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时间有没有留足?总结过后, 就可以在此后的备课活动中进行调整, 渐渐摸索出经验, 一节课, 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比较合适, 什么样的训练量比较合适, 要留足多长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甚至可以包括, 可能上一届学生诵读三次就可以达到的理解层次, 这一届学生要诵读五次才能达到。这样量化了的教学经验, 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

三.课时教学目标量化的操作性

语文教师完善的思维方式保证量化的到位。课堂需要师生互动, 讲求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连贯高效。教师要通过量化的方式, 明确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指导, 对讲练进行合理配比, 并有效控制课堂的时间,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头脑中所进行的“思维风暴”, 切实看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大厦一步步地搭建起来。

总体目标的清晰把握支撑量化的分解。从对整体课程的梳理和分解, 到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所在, 进而结合课时应完成的教学内容, 实现合理的量化。

教学对象的实况分析决定量化的落实。按教学的要求, 根据学情来决定“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 再将其作为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一定的次序排列, 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所在, 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 课时教学目标的量化可以按照如下格式进行表述:本课时, 拟通过____ 次__________ 方法的指导, 在______分钟内集中讨论________ 个问题, 在_____ 分钟内完成_____个能力训练, 归纳总结______个方法, 延伸阅读 _____篇作品, 以达成______目标。

审题精准 表述规范 篇3

纵观近年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地方卷,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历史单科卷,非选择题都占了相当的比重。而其中提供新情境的材料题又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许多同学感到最棘手的试题。材料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等诸多能力,既考查对同学们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验同学们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能力等。材料题为我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思考﹑认知历史提供了空间,能够为我们在多样性、开放性的环境中探究历史问题提供有效的平台,能够较好地检测与反映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即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以来历史高考试题的导向。历史材料题的试题在呈现方式上,有两个特点:其一,试题基本引用新材料,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单图表又有数据表格﹑柱状示意图﹑饼图﹑坐标示意图等等。通过材料创设“再现”一种新的问题情景,提供的材料并非是同学们学过的,但肯定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其二,试题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深入,由浅入深,有相当的思维力度。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典型的材料试题,设问思路通常步骤是:第一问:“根据材料1指出……”;第二问:“根据材料2指出……”;一大题的最后一个设问往往是遵循上述的几个设问的思路,给予升华,在能力上要求往往比较高,诸如分析原因,概括特点,得出认识,有何启示等等。下面就材料解析等非选择题的解答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审清题意,细读材料

不少同学习惯于根据试题内容的陈列先后进行浏览,有的同学在阅读完几则材料后,不知所以然,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准确的把握材料与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毫无疑问会降低答题的准确性。其实在解答材料题时,应首先认真审清题目,题目问的是什么,要你回答的是什么,带着问题去读材料,可以有针对性地汲取材料中与试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开启自己的思维之门,并与所学知识产生链接。这样既缩短思考时间,又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

1. 审清题意

审什么?审清时间、区别国家、认准人物、把握关键词等。

2. 阅读材料

如何读材料?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前提。对于文字材料,首先将它读通读懂,明白材料讲的是什么,不纠缠于文言文中不理解的个别字、词;其次分清材料陈述的层次,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再次,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与已学知识挂钩。

对于图示﹑图表类材料,应当读图示﹑图表材料的标题,各项目类别、数据等,分析其发展的大概趋势。此外读材料要注意材料中提供的隐性的信息:如材料的出处说明,作者﹑时间﹑国别等。

例1 (2011届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学业水平监测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早期人类阶段,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衣食粮仓”“土地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木材、水利、太阳能、风力等等。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人类生产就失去了作用对象,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在工业时代,人们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无法持续,亟需人类转变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

——韩民青《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3) 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能源消费总的发展趋势。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原因。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在使用能源和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认识。

解答此题时,首先审清题意。关于第(1)小题,限制性条件:“据材料一”;关键词:“人类与自然环境”﹑“说明……变化”﹑“分析……原因”;思维的指向:“分析……原因”等。

其次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比较容易读懂材料,且根据材料的陈述,将材料分层,从中汲取有效信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到封建社会,人类依赖、利用自然环境,到工业革命进行及扩展,传统的农业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类的社会物质生活提高了,这是历史的进步。但人类在追求物质利益,尽情享受工业文明的时候,却漠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业革命引发机器生产,造成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环境的现象,似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被人们所忽略。在此同学们一定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必修Ⅱ课本中“机器时代的‘享受”的图片 ,那么此题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解答第(2)小题时,就涉及到如何读图的问题。首先把握材料二的标题:“英国煤炭产量增长图”,从中得出的信息国别为“英国”,具体展示的是“煤炭产量的增长”。从横坐标上找到1830年,再在曲线上找到相应的点位,这幅图比较简单,同学们一眼就能看出1830年以后,英国煤炭的产量是迅速增长的,那么根据题意,要解答的是增长的原因。此时同学们毫不犹豫的会联想到英国进行的工业革命。由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纺织业工厂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所以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煤炭产量的迅速增长。当然还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采煤技术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等。

第(3)小题与第(2)小题相比较,其图所展示的内容稍许复杂些,内容上涉及的面也要宽泛得多。在考查同学们的能力上有了一个提升,读图时要将图上所涉能源的上升、下降的状况一一与横坐标上的年代相对应,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理清头绪。从第(2)小题得知煤炭能源在工业革命中已经广泛运用,那么石油和天然气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能源;关于核能和太阳能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在教材上虽然所述甚少,但根据图示对应的时间,联系我们同学生活的时代环境,也不难得知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而后从宏观上去总结能源消费总的发展趋势。

此设问在对比中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基础和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第(4)小题的后一问:“谈谈你对人类在使用能源和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认识”,许多同学失误在思考问题时信马由缰。解答启示﹑认识等设问类试题,思考的方向范畴应该是根据前面几个设问而来。通常是通过第一、第二﹑三设问的铺垫,得出第四设问的答案来,对能力的考查是步步深入、层层提高。

二、 紧扣设问,精准答题

在审清题意,读懂材料,汲取有效信息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题目。组织答案时应该紧扣设问,把握关键词,理清思路,精准答题。如:提问中的“根据材料一”﹑提问中的“什么”、“哪些”、“怎样”﹑“因素”﹑“原因”等词语,解答试题一定要做到“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一定要简明扼要,无需联篇累牍。且尽可能地使用历史性的语言。如上面例题中的第(1)小题,其答案简单明了,“变化:从人类依赖、利用自然环境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

三、 分层回答,书写清晰

同学们在解答试题时,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化。思维层次有条理,分层回答,将回答内容的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答案前面。做到序列化﹑要点化﹑段落化。

如上题中的第(4)小题,答:“a原因:……b认识:……”

例2 (2011届江苏省苏北四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请回答: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答题时要分层次﹑段落化或序列化,如:

政治:民族危机、专制统治;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文化:西方文化。

在书写答案时,力求字迹清晰,最起码得保持字迹的清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卷面印象,同时便于批阅,也易于得分。尤其是现在不少地方采用网上阅卷的方式,字迹过粗,笔画挤挤挨挨,容易造成失分。

四、 原因影响,思考综合

一般在高考类试题中都少不了考查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变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这也是许多同学在解题中感到比较困惑、失分较多的地方。那么引发历史事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造成的影响等等,基本都是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或者一事物带来连锁的反应。因而当我们遇到原因、影响类设问时,很简单,只要抓住思考的方向性——综合性,答题就能基本到位。

例3 (2011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法里德,扎卡里亚是CNN著名主持人,被称为解读世界的“传译员”。他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交,……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交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请回答: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科技等方面概括指出15~19世纪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

此题在设问中就明确了答题的范围指向,只要在答题时审准时间,结合所学知识,理清思路,分层回答就可以了。

当然在考虑原因时,还有一个原因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思考原因的广度有(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各方面的因素 ; (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因素等。如: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就是一个广度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面的问题,不仅要考虑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还有一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因素等。

思考原因的深度有(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的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时代需要等等。

当然答题时是考虑原因的广度还是深度,还得根据试题的具有要求。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个原因的深度问题。

关于影响类试题的分析,请看例4。

例4 (2011届江苏省盐城市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四幅地图(略)。

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回答此设问时,抓住“文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这些关键词,从“文明发展的视角”,毫无疑问是从产生的积极性影响去思考,所涉及的面就必须综合三本必修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 政治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上:促进文化的繁荣,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等等。

此外,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还应该具有全球史观的意识,以及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入手﹑联系现实生活的视角等等。因此解题过程需要我们活跃自己的思维,学会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其实每一次解题的过程就是对我们综合素养的一次考量。

企业理念表述语 篇4

2、专注体现高度,专业直达通途。

3、品质——成功之轮。

4、以诚为本,以您为天。

5、专业打造,卓越品质。

6、优质灌溉,缔造将来。

7、尽致尽微,专业专注。

8、超值的享受,超一流的体验。

9、因为卓越,所以出众。

10、寻常价格,非凡品质。

11、您的需求,我们保证。

12、专业成就卓越,诚信回馈价值。

13、专业价格,非凡品质。

14、专业生产,百姓服务。

15、品质专业,顾客至上。

16、卓越品质,创造价值。

17、业精于专,价惠于民。

18、专业选择,品质高端。

19、专业价格,一流品质。

20、精工细作——企业的.生命线。

21、专注品质,体现价值。

22、诚信为本,质量先行。

23、世界品质,追求卓越。

24、王者风范,大众情节。

25、艰苦奋斗,共创辉煌。

26、卓尔不凡,品质领先。

27、专业成就卓越,价值源于品质。

28、品质保证,理想选择。

29、专业品质,大众共享。

30、业精于专,品卓于成。

31、优质服务,顶尖技术。

32、精于专业,重在品质。

33、坚持不懈,力争完美。

34、寻梦之旅,一米阳光。

35、品质第一,价格第二。

36、精致品质,有情智士。

37、轻松拥有,贵族享受。

38、专业就是希望,品质保证一切。

39、实在的品质,成功的阶梯。

40、我们只为了您的更舒适。

41、专业铸就(造)永恒。

42、专于品,精于型,优于心。

43、科技引领,价品占有。

44、专注于业,诚铸于信。

45、专注细节,成就品质。

46、非凡品质,专业提供。

47、专业品质,值得信赖。

48、专业成就永恒价值。

49、创新品质,立誊全球。

50、卓越品质,超越价值。

51、品质卓越,成就专业。

52、专业专心专注,质优品优价优。

53、品质加品牌,实力加魅力。

54、彰显价值,真诚品质。

55、专业源自实力,品质成于精神。

56、真品质,用心每一天。

57、大成品质,传递价值。

58、专业价值,金牌品质。

59、专业缔造价值,品质成就品位。

60、品质保障,专业服务。

61、专业造就,卓越品质。

62、品质,品位,我们更重品德。

63、实现专业价值,追求完善品质。

64、行业一枝独秀,惠及五湖四海。

65、我们用心追求满意的微笑。

66、行业先锋,专业模范。

67、技高一筹,品质前所未有。

68、业精于专,卓尔不群。

69、非凡品质,创造价值。

药品安全问题标准表述 篇5

“药品安全”问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形势较为严峻。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药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齐二药事件”、“石四药事件”、“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佰易事件”,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问题不断触动公众脆弱的神经。事件背后,药品安全所面临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

——药品安全涉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以及使用后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齐二药事件”就是因为从原料采购、药品生产,到进入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内控不力或监管疏漏而造成的。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鱼腥草事件”则反映出我国药品在上市前过敏反应试验严重不足的弊端。“我国药品过敏反应人体试验仅需500例,而一些发达国家要做到四五千例,整整是我们的10倍”。

——安徽阜阳特大制造贩卖假药案再一次使公众的心里蒙上阴影。据悉,安徽阜阳警方日前破获的这起“史无前例”的假药案件,查缴涉嫌假冒药品400余件,造假品种达30多个。上海、浙江、天津、山东等国内近20家知名企业及国外数家企业深受其害。

“药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追求暴利是直接动因。据医药界人士分析,以制售假药为例,一箱假药的成本不过

几百元,伪造成知名品牌后,其价格可能升至几万元。从造假开始,经几次批发,再通过医院、诊所、药房等环节到病人手上,每个环节都有200%的利润。

二、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监控。他表示,一些药企的内部管理出现严重漏洞。尽管这些药企通过了GMP认证,但是获得资质后企业并没有按要求进行自控、检查,使得GMP认证形同虚设。按照GMP管理检查要求,原料进厂时要有审批手续,质量监管要发合格证书,生产过程中要进行核对,药品生产出来后还要进行质量检测,销售后还要进行不良反应的跟踪,而且还要留样观察。这一系列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必须严格把住,才能将不合格药品及假药阻挡于市场之外。

三、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漏洞。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职能转变不到位。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力监督,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另一方面,对医疗卫生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医疗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腐败行为滋生,医疗服务市场亟待规范。其次,地方政府对药品安全的认识不到位也是使安全事件屡现的原因之一。

“药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药品进厂进店,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凡是在企业成品库待出厂的药品,经抽查检验达不到国家药品标准,并经复检后仍不合格的,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同时,采取措施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二、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

监管,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规范药品经营主体行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加快实施药品安全科技行动计划。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并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旦行政区域内发生药品安全事件,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消除危害;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蔓延。对于因领导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地区,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增加对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药品监管部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基层监督执法条件。加大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五、加快完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查找监管漏洞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订、修订工作,重点抓好药品审评审批、药品分类管理、医疗器械监督以及中药品种保护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六、深化药品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受理、审评、审批“三分离”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监督审批权力的机制。实行审评主审集体负责制,审评人员公示制和审评审批责任追究制,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实行审批事项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审评审批权力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足球教练的职责表述 篇6

1、协助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教案;

2、负责少儿足球训练总体培训课程执行;

3、负责教学教案的制定与运用;

4、负责学员的客户服务工作,提升客户体验;

5、对孩子的教学进行监控评估;

6、配合销售顾问,向有意向的学员提供专业且耐心的体验课程,促成销售;

7、进行招生工作。

要求:

1、热爱足球事业,渴望传播足球文化;

2、喜欢与青少年及儿童沟通,有良好沟通能力,有责任心;

3、对孩子有爱心、耐心,组织纪律性强;

教育科研论文标题的表述 篇7

一、教育科研论文标题的功能

教育科研论文的标题是作者把握了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力求醒目突出, 让人印象深刻, 萌生继续阅读全文的冲动。

1. 见其题, 知其意

任何一个好的教育科研论文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都是作者从分析和解决教育理论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寻找有价值的教育研究课题, 并将其表述为一个有创新性和突破点的研究标题的过程, 凝结着作者的研究意图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 好的标题要能够指明论文所界定的研究范围, 明确研究的层次, 提出需要验证的某种假设, 或者是能够准确地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 体现出论文先进的思想意义和与众不同的价值等, 使得读者见其题则知其意, 窥一斑而知全豹, 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例如杜宏炜《程序流程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罗玲《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学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学教学》2011年3期) 就体现了标题的广而告之作用。

2. 便于检索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育科研论文的传播提供了捷径, 论文的检索与阅读也越来越网络化。标题是论文核心内容、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提炼, 是“微型文摘”, 读者可以根据标题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判断哪篇文章是自己感兴趣的、需要下载并阅读的。因此, 标题也是教育科研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 是检索时的重要依据, 提示读者按照主题途径或篇名查阅文献, 提高检索效率, 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提高论文的转载率和利用率, 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应用。例如杨燕《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关系浅论》、吴艳华《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探索》2010年5期) , 就将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关键词砌入标题中以引导读者查询。

二、教育科研论文标题的要求

标题如文眼, 安好这个文眼,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在写作时, 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 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以求确定一个恰如其分又耐人寻味的标题。

1. 含义准确

标题是文章重要信息的浓缩, 其内涵与外延应与论文核心内容相一致, 避免文不对题或偏题、跑题。也就是说, 标题不能太小或太大, 太小了内容就超出标题论述的范围, 降低了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太大了涵盖面过广, 论述难免笼统及一般化, 很难具体、透彻。例如黄腾蛟《试论课程领导中校长角色定位》 (《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4期) 的标题, 就准确地概述了论文是关于中小学校长在课程领导中应扮演好的课程规划者、选择者、使用者、管理者、评价者和开发者的角色。

2. 简明扼要

标题用语力求精炼简洁, 要惜字如金, 审慎选择。在保证能够准确反映最主要内容的前提下, 应用概括性的专业术语或通俗易懂的词语表达出论文内容。按照国家关于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要求, 中文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董菊初的研究认为, 根据人们的语言记忆特点, 题目最好控制在12个字, “否则, 记忆力就会降低50%”。例如李志银《微雕课堂提高实效》 (《中学生物学》2010年8期) 仅用了八个字, 就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用心雕琢和处理好细节这一论点简洁而明确地概括出来了。

3. 格式规范

教育科研论文的标题要注意用词规范、结构紧凑、符合版式特点。标题要尽量避免使用缩写语、符号、冷僻词、专业术语、代号和商品名称等, 以免造成语义不清或歧义。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版式要求, 要符合该刊物的排版要求。标题语言要符合语法规则, 一般以偏正句式为主, 只有修饰成分和被修饰的核心词, 去掉了多余的成分与虚词, 结构就比较紧凑, 易于突出论文标题的核心词, 使得标题更加精炼、紧密和朴实。例如吴增印《高中学生生物学习风格调查研究》 (《中学生物学》2010年10期) 、高寿华《生物学教学中课堂知识容量的确定》 (《生物学教学》2011年3期) 、孙志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导刊》2011年2期) 等论文的标题就比较规范化。

4. 新颖独特

在保证准确、规范、简洁的基础上, 教育科研论文的标题可以适当讲究文采, 体现出标题的新颖别致和独特魅力, 才能在读者快速扫过标题时抓住读者的眼球, 激起进一步阅读的欲望。王泽龙就例举了“具象式、悬念式、哲理式、感慨式、符号式、列锦式”六种设计标题的方式, 探讨论文标题的新颖艺术效果。例如干红姿《让课堂灵动起来》 (《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9期) 、刘向辉《生命断裂处:让教育在场》 (《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7期) 标题就很有创意, 避免了僵化雷同的单调乏味。

三、教育科研论文标题的表述方式

教育科研论文标题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 既有相似的中规中矩格式, 又有风格各异、别出心裁的标题创设。标题的表述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行为方法式

将研究的行为方法或途径提炼出来砌入标题, 读者通过标题就可以直接了解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标及其行为方式或途径。例如韩仁生《高中教师教学成败归因的研究》 (《教育科学》2010年4期) 、陈红梅《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实践》 (《生物学教学》2011年1期) 、李淑梅《生物学探究学习中学生受挫原因的调查及相应教学建议》 (《生物学教学》2011年2期) 就属于此种类型。

2. 结论概括式

将论文的核心观点或主要结论抽象浓缩出来作为标题, 一般采用肯定句式。例如郗银东《注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 (《生物学通报》2009年7期) 、祝月花《让高三学生从“被复习”中解脱出来》 (《生物学教学》2010年1期) 、张万明《把握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教学》2011年1期) 等。

3. 主题范围式

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类型, 也就是直接提出一个需要解决或论述的问题, 并且界定了研究的范围。通常有三种表述形式:一种是用疑问句来表述问题, 比较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 且具有启发性。例如金生敛《教育哲学如何关怀生活?》 (《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2期) 、汪兆龙《你的课有魅力吗?》 (《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2期) 。另一种是用陈述句来提出问题, 但不涉及主要结论, 是最常见的标题类型。例如肖义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实验的建议》 (《生物学教学》2011年2期) 、苏育才《转化高中化学待优生的实践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2期) 。第三种是采用否定句式, 强调了事实的存在, 加重了语气效果, 发人深省。例如夏心军《表扬也不是没有危险》 (《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9期) 。

4. 副题补充式

标题表述意犹未尽时, 可以加上副标题补充和说明, 以调整论文的研究角度, 或者限制论文的研究范围, 突出论文的研究重点等。一般有三种表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试图表达一种美好的教育理念, 通常正标题为“虚”, 副标题为“实”。例如伊冬静《精彩总在反思后———谈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生物学通报》2010年9期) 、张海宁《寓教于导寓学于动———“植物细胞工程”教学建议》 (《生物学通报》2010年10期) 。第二种方式是正标题难以确切表述所研究的内容, 需要借助副标题来做进一步补充说明或界定。例如郑春和《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知识释疑———“稳态与环境”模块》 (《生物学通报》2010年1期) 、苏启敏《关怀“他者”———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与追求》 (《教育科学》2008年6期) 。第三种方式是论文在主要分析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附加的论题, 通常副标题采用“兼×××”的句式。例如李锦山《在任务分析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兼谈“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教材处理》 (《生物学通报》2010年10期) 、肖昊《教育学从“艺术”到“实用价值”再到“科学发展”的追求———兼论教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1期) 等。

5. 关联互动式

将两种或多种有关联的论题 (事实、原理、观念等) 通过“与”、“和”之类的关联词语联系在一起, 以寻求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 例如陈允飞《学科知识竞赛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中学生物学》2010年6期) 、杨帆《办公室对话与教师的专业实践》 (《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期) ;或是探究因果关系, 找出隐藏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吴燕瑛《丰富生物学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生物学教学》2011年1期) 、刘宏达《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改革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3期) 等等。

6. 数字公式式

采用数字或相应的公式来陈述论文的标题。例如曹瑛《弹性式“4+2”分层模块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高教》2010年5期) 、吴登文《从“2+2”评课模式谈起》 (《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5期) 、张爱民《“隐♀×显♂”在遗传定律中的应用》 (《生物学通报》2009年7期) 等等, 既可以充分发挥数字表达言简意赅的作用, 又令人回味无穷。

7. 形象描绘式

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 多采用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修辞法描述, 富于美感且标新立异。例如吴军《创设“色、香、味”俱全的农村政治课教学》 (《教学月刊》2011年2期) 、郑艳英《豌豆“怀孕”———F2种子种皮、子叶性状教学的突破》 (《生物学通报》2009年2期) 、刘志军《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 (《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4期) 等, 寓意深刻, 引人深思。

也有一些教育科研论文标题兼具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述方式。例如郭姜燕《倾听文本心跳声———基于名师备课经验的文本解读研究》 (《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34期) 、彭正梅《道德的力量从哪里来———儒家“万物一体”论对道德教育的“根”的作用》 (《教育科学》2010年3期) 、查有梁《发扬诗教功能建构诗意人生———兼评〈诗意语文学本〉》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4期) 、刘胜男《初任教师信念“ABCDE”塑造模式———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启示》 (《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1期) 等等。

以上所列方式只是一些常见的类型, 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教育科研论文标题表述方式。教育科研论文标题的设计和撰写, 需要作者在遵循内容与形式科学统一的前提下, 不断推敲, 精心锤炼, 拟出一个精彩的标题。

参考文献

[1]王致兵.学报论文题目的编写思考.教师, 201052) .

[2]丁步洲.谈教育科研论文的标题制作.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 (3) .

真实命案的悲剧表述 篇8

艺术源自生活,8月3日登上国内大银幕的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影片《人山人海》就是例子。

这部影片的英译名很奇怪:“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幽默且沉重的直译使得这部作品较之其他影视作品,显得有些不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举办后的第二天,《首映》杂志撰文:“蔡尚君的出现,被视作本次威尼斯电影节的一个惊喜,因为威尼斯向来缺乏人文题材的作品。《人山人海》是一部讲述中国西南地区的写实电影,是一幅荒蛮、落后的乡村写实画。”

“写实”成为了《人山人海》获奖的关键,也许许多人并不清楚地知道,这部电影的原型,就取材于2007年贵州六盘水真实发生的一桩命案及其引发的“追凶事件”。

追寻“追凶事件”

2007年8月8日下午,贵州六盘水水城县陡箐乡陡箐村吊水岩山上,该乡石头寨村的摩托车师傅代天云被残忍劫杀。由于当地警方一直破案不力,代天云的五个哥哥决定自行追凶。这场史无前例的民间大搜捕持续了一年有余,五兄弟走过了上万里的追踪路,遍寻大半个中国,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五兄弟在广西柳州将杀弟凶手生擒。

2009年6月,蔡尚君同两位编剧顾小白和顾峥,一行三人奔赴案件发生地探访、选景,就这一事件进行了最初的调查及信息采集。编剧顾小白回忆说,当汽车大巴颠簸行驶在从黄果树到六盘水的山路上时,他们这才确切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

“我们去待了十天左右,采访了其中两位兄弟、当地记者还有一些与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当地人,有点像社会调查一样,把整个环境还有社会构成都调查了个清楚。”顾小白在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回忆调查经过,“当掌握了整个事件及事发地的大环境后,一个随之而来的悖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当时最大的争议是如何看待‘警方的不作为’。因为本来就应该是警方去抓人,他们办案不力才造成事件后来演变为民间抓捕。去之前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就想以这个基调切入描写事件。但是直到我们把自己亲身置于那个环境,我们才发现,当地警方确实也有他的苦衷。六盘水是由六安、盘县、水城等地区组成,周边都是大山,凶手从山里面跑了出去后,随便一躲,抓捕工作便很难执行。而且经费也是一个问题。何况水城县地区刑事案件频发,警方根本‘应接不暇’。我们一行去的时候,还正好碰见比那更大的凶杀案。”

另一个争议是代氏五兄弟的追凶行为性质如何认定。当地警方给出的解释是:“这种民间抓捕的行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抓捕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本地警方亲自去抓;二是由当地警方去抓;三是如果正好在路上撞见了,这个法律有规定,要扭送到当地公安部门。”也就是说其实兄弟五人没有职权去实施抓捕,只能通过追凶向警方提供线索,由警方实施抓捕,而在追凶过程中,五兄弟实施了任何违犯法律的事情,都难免会被问责。

顾小白说:“五兄弟中的老三和老五两个人其实都很有民间智慧,当他们抓捕到凶手后,用一条链子绑上,押解回去在村子里游街示众了一番后,第一时间联系的是记者,因为他们知道,当媒体把这个事情正面报道出来,公安系统的压力便会增大。”

一面是刚正不阿的法律规范,一面是伸张正义的民间规则,在这样一个传奇事件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社会也激起了许多讨论,情与法站在需要被权衡的天平上,舆论和认知也左右摇摆。这无疑也激起了蔡尚君等人的创作热情。

“我们观察了很久,最终决定搁置这些争议。我们一致认为,法律没有错误,人伦道德也没有出错,两方面都没有大的问题,有些事情就是这样难以说清。”顾小白对《方圆》记者说,这种认识奠定了后来《人山人海》的基调。

提炼事件的精神层面

既然决定要搁置争议,那么真实案件原有的紧凑和跌宕也不得不作一些修改。如何讲述故事,并提炼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传达出这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成了再创作环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代氏兄弟为寻访而来的创作者描绘了一幅压抑的画面,这个情节后来在电影中也有体现:在大山中追凶的代氏兄弟,来到一个暗无天日的黑矿区,遇到了多年前失踪的远房舅舅,但舅舅已经双腿残废,根本离不开那个地方。代氏兄弟告诉他们,那一次,为了心中的仇恨,为了求生,他们用了整整三天三夜才拼命逃出了那个山区,找到了人烟。

除了凶险的遭遇之外,追凶之路漫漫,很多时候,心理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追凶者需要进行自我调节,没有惊人的恒心和意志力,无法度过每一个痛苦寂寥的长夜。顾小白说,好在代家老五代成军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而且是一个爱好读书看报,通透人情世故的民间智者。“老五这个人的人生很丰富,他曾经在外面生活过很多年,去过很多地方,自己还开过工厂。他回忆说,追凶那段日子里,当他难过寂寥的时候,便一个人走出厂区,在月下散步,在踱步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反思人生,还会将无可投递的情感记成日记。”顾小白说,精神往往比真实的力量更重要。

代氏兄弟后来被记者问到“抓到人以后是什么感受”,他们说:“把他抓住了,反而不恨了。”于是,蔡尚君等人才发现,追凶者与情感的博弈,在精神层面上的胜利,不就是很好的改编的原材料吗?

为了体现这种思路,代氏五兄弟最后被蔡尚君等人浓缩成了一个人,那就是《人山人海》的主人公老铁,一个沉默、有思想却浑身充满了“战斗元素”的中国农民。

“我想表达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想通过对老铁这个人物的观察和剖析,探讨人在时代里的变化,面对险恶怎么把握自己,怎么选择生活,每个人跟着大时代一起往前走,但在得到的同时是不是丧失更多?”蔡尚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称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个体命运宿命的悲剧,更是时代发展的创痛。

电影出来以后,人们才看到,一个褒贬不一的追凶故事,最后成为了一个人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故意改编成悲剧

nlc202309011818

许多著名导演、编剧都说过,电影是艺术作品,终究不能和现实事件完全吻合。《人山人海》也一样。

“经过大量实地调查,我发现抓凶手的这个人非常有魅力,他坚持写日记、每天看报纸;除了标价悬赏,还花钱给凶手家对面的住户安了电话送了洗衣机,为的是让他们帮忙监视;终于可以抓凶手时,他首先不是报警,而是打电话给一个记者;抓到凶手后,他却放弃了最初要置凶手于死地的想法。我甚至动过让他本人出演的念头。以我对他心理的揣测,我觉得他千里追凶,除了血缘、亲情的原动力外,这件事其实也是他生命中最大、最High的一件事,这点挺触动我的。”蔡尚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过。而编剧顾小白也表示:“如果从真人真事的角度拍,那就是另外一个电影,但也一定会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但最终,与具备很强法律意识且聪明狡黠的真实人物不同,影片《人山人海》中的老铁,虽然也一直在跟警察打交道,但他却被创作者塑造成一个不具备任何法律意识的人。之所以这样塑造和处理,顾小白告诉《方圆》记者:“我们需要运用开始的那种压抑沉闷的气氛,来突出和衬托最后那种‘惊雷划破天空’的感觉。”

所以,电影的前一部分,老铁一直是一个非常麻木而且颓唐的人,看不出相较于其他人有何特别之处。网友“孙小社”在观看完原版《人山人海》后描述一开始的老铁:“当他召来的工人因采石场事故瘸了腿之后,老铁不吱声,在警局里一个劲儿地抽烟。警察跟他说可以拿钱了事,不然要吃三年牢饭,轻踢了老铁一脚,老铁还是不吱声。伤残工人的家属上门来闹事,老铁不吱声,睡觉。对方揪住老铁的老婆不放,老铁不吱声,翻身下地——我以为他要教训滋事者——他进屋抓了头猪交给对方抵债,还是不吱声。”

也许老铁的种种不吱声会引起观众对他的误解,以为他这是一种忧郁气质,他的力量都是厚积而薄发的。而顾小白则揭露说:“开始的老铁,其实就是一个懒于思考,没有自我意识动物一样的人。他离开家寻找凶手,其实不仅仅是弟弟的死这种痛苦驱使,更多的是,因为家中憋闷,想逃离这样一种环境。当这样一种契机出现,出山,去游荡,是老铁最初的意念。”

也就是说当老铁的弟弟死的那一刻,不但产生了凶手萧强这个人物,一个有存在感的老铁也才真正开始出现,浑噩度日的状态也被打破,然后才有了老铁千里追凶的“莽撞”行为。自此,电影才进入正题,老铁也因为自己稍微的“挣扎”开始变得有点特别起来。

在复仇的外壳下,创作者一面将老铁这个人物反复进行剖析,一面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让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法律意识的人,再普通不过的平民,在命运面前,在追凶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经过一番思索,蔡尚君等人选择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老铁进入了一家黑煤窑,并在里面与自己的目标真凶萧强无限接近,但是,在黑暗势力的裹挟范围内,二人对立的关系反而淡化,他们沦落为同一阶级的奴隶。作为最不安分的亡命徒,凶手萧强因为一次反抗,被想活下来的人们砸死。老铁顿时成为一个只有过去和现在,没有未来的人——使他存在的原因骤然消失。

蔡尚君说他还考虑到了在法律相对缺失的背景下山区农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国际歌》中“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让他认为,老铁既然身处的是一个毫无喘息机会的底层,那么电影也应该摒弃大团圆的俗套结尾。最终,老铁选择救下一个与其儿子年龄相当的男童之后,与黑煤矿同归于尽。结局这一声叹息,相映着法当下治的局限性,形成了“警示性的对照”。

对于最后这场爆炸所引发的关于人性的讨论,顾小白对《方圆》记者说:“老铁到底有没有这个资格决定其他人的生死?电影所带来的更深的寓意不能仅仅局限于此。有这样一种感觉可以表达这种悖论:为了震慑妖魔,寺庙里的菩萨很多都是面露狰狞,看上去虽然很可怖,却代表着一种正面的能量。这部电影其实也带着这种期待,挺理想主义的,我们希望结局的那一场爆炸不仅能让人看到老铁的悲剧,还能成为正面的能量。”

贩卖社会的阴暗面?

《人山人海》中,无论是沉默的人物、简短又惰性的对白,还是生硬长镜头所呈现出的毫无生气的场景,比如枯燥的采石场、暗无天日的黑煤窑——无处不渗透着刺骨的阴冷。因为冷得如影随形,所以这仿佛成了这部电影的一个标签,像与生俱来的希望展示给观众的一种态度。

有些喜欢这种格调的观众,自然能感受得到电影粗粝质感中渗透出的美学。但依然有很多观众对此不满。当威尼斯评审团揭晓银狮奖奖项的时候,台下记者席里嘘声和掌声参半,很多媒体认为,影片的表达方式过于残酷,“该片有贩卖中国现实黑暗面,投机拿奖的嫌疑”。

对于这种质疑,顾小白回答说:“有许多选择,电影选择了其中一种,当然就制造了同一部分观众的疏离感,以至于并没有达到取悦所有观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真正的电影不是杂耍、不是大型的魔幻秀,而是企图与人性亲近。《人山人海》的确采取了一种特别极端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是有依据的。中国这种现实问题明摆着在那里,我不觉得《人山人海》是在刻意表现。”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性。”一部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剧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反映人性。顾小白告诉《方圆》记者,之所以选择犯罪题材为原材料制作这部电影,是因为法律事件中涉及的暴力凶杀等元素,总是吸引人的。选择这个事件,则是因为其一故事很传奇,其二,追凶者的故事能拷问人性,能让创作者对人性进行更加极致的挖掘,从而凝聚、提炼出一些想要寄托的观点。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邪恶的。各种人性只要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对创作者而言,怎样从不同样态的人性里,揭示出人性缺陷的同时,又对其缺陷加以修补,在强烈悲剧感之中,呈现出希望的姿态。这才是最重要的。”顾小白说。

【表述】推荐阅读:

上一篇:六月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医疗机构药房自查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