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精选13篇)
知识要点:①三位数乘两位数;②计算器的使用;③有趣的算式(算式规律的探索);④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简便运算)。 一、计算能力测试。
1、直接写得数。
42×20= 240÷5= 700×40= 707÷7= 60×12=
9600÷8= 30×62= 340÷4= 14×7= 810÷90=
2、列竖式计算。
178×46= 408×25= 37×235= 380×23=
3、用递等式计算。
360÷6×51 380+350÷70 (165-75÷3)×8
4、用直线把相等的式子连起来。
3×17+5×17 (22+44)×30
(18+4)×6 18×6+4×6
22×30+44×30 60×30-60×20
60×(30-20) (3+5)×17
三、我会解决问题。
1、学校组织植树劳动,平均每人植树4棵。一班有学生42人,二班有学生38人,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2、看表,回答问题。
(1)苹果和桔子一共多少千克?
(2)梨比桔子多多少千克?
(3)苹果每千克3元,桔子每千克2元,梨每千克5元,请问苹果、桔子、梨各买10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范新林老师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挑战“禁区”, 打破传统, 展示了一节内涵丰富、设计精巧、充满挑战、以生为本的精彩公开课堂, 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缔造了练习课的一片新天地。
一、顺应学生认知规律, 让练习课有坡度
练习课, 不仅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巧妙设计, 更要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科学设计, 做到由浅入深, 有层次, 有坡度, 环环相扣, 节奏明快。要尽量通过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拓展创新、反思总结的过程中, 加深理解, 提高技能, 增长智慧, 尽量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的满足。
范老师的课, 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练习设计层次性强, 教学推进有坡度, 有力度。
课始, 范老师便由报算式引入。
(1) 师:你能报几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吗? 试试看。
生依次说出如下算式:
325×25 540×97 396×17
100×96 100×10 999×99
(2) 师:你觉得哪些算式的答案一看就知道?
学生回答并阐明理由后, 教师擦除100×96和100×10。
(3) 师:还剩四个算式, 你觉得哪个算式的得数最大?
生汇报并阐明理由后, 师擦除999×99。
(4) 师 :估计一下 , 在这三道题中 , 哪一道题的积最大? 哪一道题的积最小?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 师:我们知道了540×97的得数最大。那另外两题哪个得数大呢?
生判断, 说理由。
(6) 师:那么 , 325×25的得数到底比396×17的得数大多少呢? 我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啊?
生:不能。
师:是的, 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得数,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算一算。
师:对, 动笔算一算。
(生计算,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
上述教学过程,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教学拾阶而行, 一路攀登。范老师和学生一道充分经历了:生成素材→口算筛选→估算比较→笔算验证→纠错总结等环节, 和谐自然, 意义深远。
细细品味这一教学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范老师的设计匠心独具:首先是素材来自于学生,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解决过程步步有新要求, 深刻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是练习点密集, 这不仅训练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和笔算, 更训练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几个算式, 承载了单元练习的主要内容, 而且不露痕迹, 自然行进, 扎实高效。
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 让练习课有深度
上好练习课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那便是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疑问, 有新思考, 有新体验, 有新成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 他们才会对自认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产生新兴趣, 才会对自以为掌握得不错的知识萌发新的深入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要在充分把握所练习内容核心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创造性地用好或编好练习题目。
范老师的课, 便呈现了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深刻把握和创造性设计。就拿“编算式”环节来说, 不仅顺应了学生好奇、善于挑战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为学生留足了创造与思考的空间, 让练习课走向深入。
师:在396×17这道算式中, 有几个数字?
生回答, 师板书:3、9、6、1、7。
师:接下来, 我们做一件事情:把这五个数字打乱顺序, 给它重新排排队, 变成一个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使得它的积比396×17的积更大一些, 你们行不行? 请你写几道。
学生写算式。
生1:976×31。生2:713×96。
师:这两个算式的积, 哪个大一些?
生:713×96的积大。
师:对, 你能不能写一道算式, 比它还要大? (指着算式713×96)
生:731×96。
师:你们觉得他写的是不是比它 (指着算式713×96) 还要大?
生:是。
师:能不能写一道比它 (指着算式731×96) 还要大?
生1:631×97。
生2:虽然两位数大了1, 但三位数的百位上小了1, 所以, 不大。
师:谁能写一道比它 (指着算式731×96) 大一些的呢?
生:761×93。
师:你们觉得这道会比它 (指着算式731×96) 的积大吗?
生不语。
师:我发现, 有的同学在用笔算了, 好, 请你用笔算一算, 到底哪道算式的积会大一些。
生计算, 汇报。
……
观察黑板上的五道算式的积。
师:我怎么没有看到积是六位数的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 用最大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来验证, 即999×99, 积也是五位数。
师:有没有积是三位数的可能?
生谈验证方法, 得数最小的都是四位数。
师小结。
“编算式”又编出了一段精彩的学习历程。在利用3、9、6、1、7这五个数字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的过程中, 一步步改变标准, 一步步让积变大, 让学生深切感受了积的变化来自于两个因数的变化, 要使积最大, 就要让两个因数最大。本环节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笔算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两数相乘时, 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的理解, 同时, 让学生深刻感受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从有挑战性的“编算式”开始, 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探究活动, 把练习课上出了深度。
三、关注学生灵活应用, 让练习课有广度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伸和发展, 练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技能,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那便是提高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技巧。在范老师的课上, 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1) 李明从家到学校有4500米, 如果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30米/分, 那么21分钟能到学校吗?
汇报交流时, 学生有的用估算, 有的用笔算, 比较发现, 本问题用估算比较方便。
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我们要先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2) 四年级有205位同学去看电影, 票价39元。带8000元钱够吗?
师:你想想, 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时, 学生有的用估算, 有的用笔算, 比较发现, 本问题用笔算更简便。
片段一: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要114分钟。
师:谁能根据这条信息提个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生1:绕地球2圈需要多少时间?教师板书:绕地球2圈需要多少时间?
生2:绕地球5圈需要多少时间?教师板书“5”。
生3:绕地球10圈需要多少时间?教师板书“10”。
生4:绕地球20圈需要多少时间?教师板书“20”。
生5:绕地球50圈需要多少时间?教师板书“50”。
生6:绕地球51圈需要多少时间?教师板书“51”。
师:好,我们来解决绕地球51圈需要多少时间?谁来列个算式?
生:114× 51。
片段二:算法多样化教学
师:计算114× 51是多少有几种方法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尽可能想出多种算法。
小组汇报,学生的多种算法如下:
师:同学们真不错,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下面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
【思考】
1.在“提出问题”教学环节,教师为什么要让学生提6个问题,少提几个不行吗?本课教学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且两位数是非整十数的。学生提的前5个问题都不是本课教学内容,只有第6个学生提的问题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不然的话还得让更多的学生提问,直到教师所需的问题为止。还好,本课的计算教学内容不必考虑进位与不进位,如果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要考虑进位或不进位,还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得到所需的问题,这就是当前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环节中效益低下的一个问题。
2.计算课中的新授课教学是否都要进行算法多样化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在计算课中十分重视算法多样化,这从教材的编排中就可以看出。例如笔算乘法教学以及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中的12×4(不进位)、16×4(进位)、72×5(连续进位)以及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的12×14(不进位)、26×21(进位)和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114×21,这6节课教材均要求进行算法多样化教学。
通过研究实践,发现6节课都进行算法多样化教学,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连几天都用同样的模式同样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对以上6节乘法计算课的教学,只要对“购物”12×4和“住新房”12×14这两节课进行算法多样化教学外,其他四节课没有必要进行。因这4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购物”、“住新房”的内容类似达不到算法多样化所要达成的目标,这从案例中就可以看出,尽管教师用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探索多种算法,但学生得出的几种方法还是原来的方法。
3.计算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上没有出现计算法则,我们还要不要教?本案例教师没有进行算理和计算法则的教学,这不是个案,应该承认这是当前计算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原因何在?通过了解,北师大版教材在计算课教学内容中没有出现计算法则是教师不敢教计算法则的主要原因,他们深怕被扣上跟不上形势、理念陈旧的帽子。
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改要冷静、理智,要正确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算法多样化,并适当降低难度及计算速度,但基本要求没有变。教师不要放弃传统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孙恭伟
首先,从教学设计上来说,整体的结构是非常好的。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引入,重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情境从株洲到杭州有多远这个问题学习新知,注意采用学生身边的数学例子;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部汇报交流,深化新知;最后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形成系统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宋老师这节课有两个环节是特别打动我的。
第一,新课程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点宋老师做的特别好,主要体现在教授新知145乘12时,首先让学生先估一估,然后动笔算一算,算的过程中碰到问题是先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有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有生生之间的提问和答疑;在有些重要的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由老师提问、学生思考、最后释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文老师始终贯穿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原则,是值得我学习的。但如果最后能有一个老师完整规范的竖式板书及让学生思考12乘145该如果列算式就好了,能够更加突显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二,新课改以后,把估算放在笔算学习的前面突出了估算的重要性。宋老师在这一节课内也呈现的很完美,在出示算式145乘12以后,首先就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最后得到准确值的一个范围;在竖式计算完以后,在回过头来看估算的三种办法哪一个更接近准确值,并说一说为什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计算过程中始终都没有脱离估算,反而是以估算为基础。这一节课文老师重视了估算的重要性,往往这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地方。
熊青青 南昌市文教路小学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逐渐形成择优意识。
二、教学重点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三、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旧引新
1、课件出示
普通列车106千米/时
特快列车160千米/时
D字头列车295千米/时(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3)孩子们,你愿意帮小明的爸爸算一算,同样是坐30小时的火车,同样是从北京出发,坐不同的列车,可以到距北京多少千米以外的地方吗?
2、独立列式
计算D字头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1)展示学生算式,说清理法(2)怎样计算?
估算:295×30≈9000(3)对比算法,体会①的优越性。
4、小结
把30个295先看成3个295比原式缩小10倍,算出来的积885是缩小10倍的结果,要使它的大小不变怎么办?再扩大10倍,也就是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二)交流探究,说清算理及方法
1、出示完整的表格
2、尝试计算特快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或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集中展示学生算式,分头说清算理算法(1)特快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为什么? 说清算理算法。(怎样计算?)
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算理没变,方法简便了)小结:先用虚线把0与前边的数隔开,再把0前边的数相乘,最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2)交流: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
教师出示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几种情况。怎样计算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的0参加计算,如果下一位有进位,进几写几;如果没有进位,0来占位。
4、沟通:观察这三种算式,沟通联系。(1)算式有什么特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2)总结算法、算理。
(三)巩固练习闯关大比拼
1、第一关
390×30﹦
309×30﹦
2、第二关
先估算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3、第三关
方框里填几?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
一、填空
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先填较小的数)
2、在计算420×40时,可以把算式看成()×(),然后在积的末尾填上()个0,积是()。
3、在列竖式计算380×26时,26中的“6”应与380中的()对齐,会使计算简便。
4、350×40,积的末尾有()个0。
5、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就()。
6、一个因数是27,另一个因数扩大9倍时,要使积不变,因数27应变成()。
7、两数相乘,积是125。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将变成()。
8、两个因数的积是360,要使积变成120,其中一个因数应()。
9、将一个因数乘以3,另一个因数除以6,积将()。
10、()×数量=总价;()×时间=路程。
11、每双鞋150元,5双鞋一共需要750元,其中()是单价,()是数量,()是总价。
二、判断
1、两个整数相乘,积一定比每个整数都大。( √× )
2、ab1×11,积的个位数字是1。( √× )
3、a×34的积一定比a×24的积大。( √× )
4、a+b=24,a÷3=6,那么b=6。( √× )
三、选择
1、甲数是乙数的4倍,等量关系是()。
A、甲×4=乙
B、乙×4=甲
C、甲×乙=4
D、乙+4=甲
2、一根绳子,截去15米,剩下的是用去的8倍。这根绳子一共有()米。
A、120
B、135
C、150
D、165
3、与300×50的积相等的算式是()。
A、(300÷2)×(50×2)
B、(300÷2)×(50÷2)
C、(300×2)×(50×2)
D、(300+2)×(50—2)
4、一个非0自然数先乘以4,再除以2,称为一次操作,进行这样的.3次操作后,这个自然数( )。
A、扩大2倍
B、扩大4倍
C、扩大8倍
D、不确定
四、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48平方米,如果将这个长方形的长扩大5倍,宽扩大12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将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
答: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五、
如果☆÷□=203……15,那么
1、□最小可以是()。
2、当□取最小值时,☆是()。
六、
小红在做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16错看成了19,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多了960。正确的积应该是多少?
(1)把因数16错看成了19,多算了()倍,积多了960,另一个因数是()。
(2)一个因数是16,另一个因数是(),正确的积是()。
七、应用
1、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为48平方米,宽为6米。现将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扩大到10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
答:
2、甲、乙二人绕周长为100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甲每分走120米,乙每分走130米,现在甲、乙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乙追上甲需要多少分?
列式:
一、算法多样化中体现思考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唯一的机会是在第一课时, 那我们在定位计算第一课时目标时, 是否可把重点放在多样化上, 而弱化计算方法以及正确计算的目标?
下面就以北师大版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一课时为例:
1. 呈现多样的方法, 让思维放飞
学生根据给的信息列式:14×12, 师提问:这个算式是我们以前未遇到过的,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它吗?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 展示了如下方法:
“给我一个舞台, 就能旋转出漂亮的舞姿!”这么多的方法, 我们老师都预设到了吗?在这些看似不太科学, 不够准确的“方法”背后, 折射出了学生多少生动活泼的思考!
2. 归类、优化方法, 形成思维策略
接下来是对方法的取舍, 适当重点倾斜在竖式的分析上, 以基本掌握刚接触的两位数相乘的竖式的格式要求.理解中剔除不规范的方法⑦.并对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学生经过观察、分析、讨论很快地就把①②是两个一位数连乘分为一类;③④是口算的形式分为一类;⑤⑥是竖式的分为一类.
一般来说, 我们对多样的算法, 要引导孩子比较、发现, 并选择最优的方法运用于练习, 这里学生在两道练习13×13, 23×22的计算过程中, 发现第一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节课的算式数目不大, 可以口算出结果, 学生在这里也无法感受到竖式的简捷性, 还有些认为多余, 这个时候要学会宽容和等待, 到了第二课时再让孩子去感受竖式.为此方法在充满张力的思考中, 得到了真正的优化.
在这一开放的多样化中, 不仅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同时, 分析、比较、概括、归类等数学方法、思想也隐含在学生的思考之中了.
二、基本练习设计中体现思考的多元
计算练习中, 主要目的是巩固计算方法, 掌握计算技巧,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所以可能很多时候没有思考过, 这巩固练习设计的思维价值, 只是体现适中的量和难易梯度的计算而已.那么如何在练习设计中体现思考性呢?
在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时, 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23×14 42×26 36×48 70×84
前三个从乘积一位有进位到连续进位, 难度逐渐递增第四个是考查笔算时末尾有0的对位,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情况:
这题的设计是别有用心的, 在这里是对交换律 (没学过, 但验算用过) 的渗透, 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的复习.
这四道练习中, 不仅体现了练习的梯度, 还结合了以前的知识, 同时, 不仅要学生认真计算, 还要学生进行选择比较方法.在这看似最平常朴素的题目中也承载了很丰厚的数学内涵.
三、在开放习题的问题设计中体现思考的层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节课新授结束了, 都会设计一个或几个开放习题给优等生补充营养, 但一个班级学生的程度差异很大, 为了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所思考, 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如书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道开放习题:
11×11 12×11 13×11……
老师设计的问题是:
(1) 请正确认真地计算.
(2)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 想一想能把你的发现跟大家共享吗?并想想该如何表述清楚哟!
第一, 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第二, 设计的问题涉及计算、辨析、概括、语言组织以及有声叙述等多个思考层面, 真是妙!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分)24的所有因数:_______,50以内7的所有倍数:_______。
2.(1分)在8×9=72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在56÷7=8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
3.(1分)先估算,再计算.
311×28≈_______
311×28=_______
4.(1分)一个数既是19的倍数,又是19的因数,这个数是_______.
5.(1分)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32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
6.(1分)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二位数的积是_______,差是_______。
7.(1分)365的17倍是_______,185是5的_______倍。
8.(1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_______×_______=3600
_______×_______=4200
9.(1分)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行驶了125千米,12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25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
10.(1分)校园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20米,宽50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沿着花圃边沿走一圈,大约是_______米。
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分)4÷8=0.5,所以0.5是4的因数。
12.(1分)如果10÷2=5,2和5是因数,10是2和5的倍数.()
13.(1分)450×20的积的末尾有2个零。()
14.(1分)两个数相乘,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15.(1分)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求2小时行了多少米,列式为250×2。()
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分)一份稿件有800个字,吴老师每分钟打105个,7分钟能打完这份稿件吗?()
A
.能
B
.不能
C
.不能确定
17.(1分)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24的倍数,这个数是()。
A
.12
B
.24
C
.48
18.(1分)下面()的积可以根据“16×20=320”的积直接写出来。
A
.160×20
B
.20×19
C
.12×60
19.(1分)一个乘数缩小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它们的积()。
A
.不变
B
.变小
C
.无法确定
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分)直接写得数。
60×90=
500×80=
600÷30=
20×34=
13×600=
75-18=
70-30=
8000-300=
120÷3=
45×20=
210×4=
70×200=
25×100=
75÷3=
125×8=
300×40=
21.(1分)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4×910=
②※337×50=
③800×64=
④※59×42=
⑤308×21=
⑥993×19=
22.(4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700+900÷15×6
(2)490÷[210÷(750÷25)]
(3)4×7×250
(4)125×45-45×25
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23.(1分)挖一条长1500米的引水渠,水渠横断面是一个梯形,面积是2.7平方米.
已知水渠上口宽2.4米,渠底宽1.2米,求水渠深.
已知每人每天挖土2.5立方米,计划20天完成,每天应安排多少人参加挖水渠?
24.(1分)某超市购进雪碧和可乐两种饮料各28箱,可乐每箱54元,雪碧每箱46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25.(1分)一列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50千米,一列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95千米。它们分别行使2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26.(1分)王爷爷家的蔬菜丰收了!王爷爷把一车蔬菜送到了菜市场,去时的速度是520米/分,用了15分钟送到。你知道王爷爷从家到菜市场有多远吗?
27.(1分)一种篮球运动服的单价是150元/套,学校买了22套这样的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8.(1分)青青水果超市上半月卖出750筐苹果,下半月卖出、550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7千克。青青水果超市这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千克苹果?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12-1、13-1、14-1、15-1、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17-1、18-1、19-1、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21-1、22-1、22-2、22-3、22-4、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板块一:填空题专项训练
1.75的28倍是(),196与72相乘,积是()。
2.570×60可以先算(),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400×25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4.路程=();速度=()
5.一只猎狗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千米,可写作()。
6.实验小学有学生2911人,大约是()人。
7.已知A×B=380,若A扩大为原来的3倍,则积变为()。
8.根据15×14=21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0×14=()
15×7=()
9.在○里填上“>”“<”或“=”。
20×5○24×4
210×2○200×3
8×30○8×10×2
10.张冬跑步上班,每分钟跑165米,从家到单位跑了20分钟。张冬家距单位()米。
板块二:选择题专项训练
1.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积是()
A
四位数
B
五位数
C
四位数或五位数
2.如果axb=0,那么()
A
a一定是0.B
b一定是0
C
a和b至少有一个是0.3.下面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速度=路程÷时间
B.路程=速度×时间
C.时间=路程×速度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54,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则积是()。
A.5
B.6
C.486
5.李红家养了900只鸡,平均每只能卖35元,一共能卖多少元?求得是()
A.单价
B.数量
C.总价
板块三:判断题专项训练
1.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2小时行多少米?列式:250×2。
()
2.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也有几个0。
()
3.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6,要使积不变,则另一个因数也要除以6。()
4.“聪聪在100米比赛中跑了1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这是一道求路程的题。()
5.从6300里面减去30个210结果等于0。
()
板块四:计算题专项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320×3=
160×4=
108×5=
204×4=
207×30=
25×40=
80×45=
250×80=
160×50=
320×30=
2.列竖式计算。
222×66=
370×16=
118×12=
180×25=
203×45=
804×50=
板块五:列式计算专项训练
1.60个25的和是多少?
2.72的35倍是多少?
板块六:解答题专项训练
1.燕鸥从北极飞往南极,行程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行260千米,60天能飞到吗?
2.小老虎的体重是26千克,大老虎的体重是小老虎的15倍,大老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李叔叔卖出观赏蔬菜24盆,观赏花卉43盆。
(1)两种观赏植物各卖了多少钱?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下图中长方形地的长增加到56米,宽不变,扩建后的面积是多少?
5.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79周要用多长时间?比6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6.秋日小学组织学生出游,老师制订了两种乘车方案.
方案一:租238辆超级大巴车,每辆超级大巴车定员47位;
方案二:租323辆大巴车,每辆大巴车定员35位.
xiaoxue.xuekeedu.com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初步培养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笔算下面各题。144×5 44×15
学生2名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选一题说说计算过程。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点明课题
师:前面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来学习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方法迁移的基础,通过复习,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出示47页例1李叔叔乘火车从某城市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老师列式145×12 2.解决问题
师:会算出结果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说怎样计算? 全班交流展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xiaoxue.xuekeedu.com
生1:估计约有1500千米,把145估乘150,把12估成10,150×10=1500,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500千米。
生2:我用计算器算出是1740千米。生3:我用笔算的方法结果也是1740千米。3.探讨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多种方法算出145×12的结果。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完善课题)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师:谁介绍一下笔算的过程?
生1:2×145=290,10×145=1450,290+1450=1740
生2:各位上的2×145=290,十位上的1×145=145对齐十位,再相加得1740。师:重点交流:竖式笔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十位上1乘另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生1:先算个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的个位对齐因数的个位,用十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末尾对齐因数的十位,最后再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生2:因为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乘145得145个十,所以用十位上的1乘145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也表示10小时行了1450千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找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1.教材47页做一做 先笔算,在用计算器验算。
师: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注意什么? 生1:注意抄对题 生2:注意对齐位
生3:注意进位时别忘记加上 ……
2.解决实际问题。教材49页练习八第2题 师:从题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应选择哪些信息? 想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和数据?
xiaoxue.xuekeedu.com
【设计意图】运用新学习的笔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小结
1.师:我们共同探讨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 生1:先算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生2:再算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生3: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因数,乘得的积末位要对齐十位,表示几个十。2.比较:复习题2和例1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相同: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一样,都是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生:不同:今天研究的例1每次算的都是三位数乘一位数,而复习题2每次算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一步熟悉笔算过程的基础上,回忆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拓展 课后完成
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
调查: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
基本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加几个0。
注意: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速度的表示方法:
速度:每单位时间行的路程。
特快列车速度160千米/小时小学生步行速度60米/分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不断变大。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也不断变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已知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上的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12lx2=12lx10=216x1=216x40=304x20=304x1=112x30=112x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x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x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习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x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x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x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能在探讨笔算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是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大家会算224x52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的课堂活动。
教师:这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同学在争论34x386的列式问题,这两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教师:这样一来,不管在乘法算式中的三位数和两位数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计算了,请同学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用乘法交换律来计算34x386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重庆江津市路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0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x36305x18283x23402x29
学生计算后,选两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470x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x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学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7乘4,另一部分是两个0。教师:47x4和470x4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47x4
教师:算一算47x4的结果。
学生算出47x4=188。
教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学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教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教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x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学生:把47x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计算过程?
学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x4,算出结果后,再把乘积扩大100倍。
教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教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学生:先算23x4,再在它的乘积后面添两个0。
教师:如果算380x87呢?
学生:先算38x87,再在乘积后面添一个0。
教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两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学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x40,380x87,63x250。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通过学生用原来的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有一步计算是无用的,从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再通过对小明竖式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再通过学生的小结归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展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6、7题。
今天,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8(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在课堂练习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
尤其在教学时,我觉得竖式的书写很重要,在课上就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我在教学板书时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错误还是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通过网上研讨和双向视频交流我觉得:
首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但是学生的计算结果却错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有对错现象。所以在课后我马上做了补救,让学生领会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表示多少个十,因此要与十位上的数对齐。
其次,对学生的能力估计的过高,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六七四十七这种现象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主要的问题懒得写进位。
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而且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以便于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推荐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09-28
三位数乘两位数反思10-05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07-27
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反思05-23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教学反思11-06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1-20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单元目标07-27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