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精选8篇)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1

关键词:公路交通,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一、引言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比起铁路、航运、空运所占比重更大,尤其在内陆地区,由于铁路运输的非直达性、内河的缺乏、空运成本高、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等诸多原因,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地区间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运输方式。因此,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十分兴旺。欧、美、日各国都大量投资,相继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据统计,发达国家公路运输里程占各种运输方式运输总和的比例高达60%以上(张德昂,2003)。与此同时,我国的公路交通也在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87.07万公里,2004年的公路货运量达到125万吨,占全国运输总货运量的73%。进而,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如王殿海(2003)利用索洛增长模型测算出公路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4%,反映了公路里程的增加,较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范振宇、肖春阳(2006)从宏观层面上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的总体影响。吴慈生、汪敏(2000)测算了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吸引区域和吸引半径。

在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中,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然而,就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因此,笔者拟探讨公路交通运输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将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镇,并由公路运输干线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即公路沿线形成各种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等,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指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响,并认为在运费、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者中,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内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最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交通运输,其快速直达的特点大大节省了各种工业原材料、货物及农产品的运输费用与运输时间,这就为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存在客观差异。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外围空间经济发展并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内陆地区,公路交通是连接城市及其外围农村的主要纽带,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湖北鄂州、仙桃为例

公路交通的落后,一直是制约湖北鄂州和仙桃两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这两个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相当滞后,没有便利的交通,城乡连接不畅,农民出行相当困难,农产品没有销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民生活的改善。然而,根据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在2005年所做的公路水路交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典型案例调查)表明:1996年以来,鄂州和仙桃两个地区由于大力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湖北省辖的中等城市的鄂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是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自1995年湖北省大力提倡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来,鄂州市按照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修通了一条条通村路、资源路、旅游路。依托公路,公路沿线很快形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蔬菜基地、养殖基地、旅游开发区、农土特产加工等一批主导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迅速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鄂州市的GDP也随之从1995年的94.0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44.07亿元。

而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仙桃市,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000年以来,仙桃市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近10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近500公里,市域交通实现镇镇通二级公路,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且全市40%的村建成了柏油路或水泥路。短短五年内,仙桃市的GDP从2000年的90.47亿元跃升至2005年146.97亿元。由于在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中起到的领头作用,仙桃市被确定为湖北省农村公路建设示范点、湖北省交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和全国通乡公路建设工程示范点。

鄂州和仙桃两个地区通过公路交通发展,其经济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对外贸易、引进外资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各地区县市为“点”、以该市与下属乡镇之间的交通路线为“轴”的“点-轴”开发模式的成功运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仙桃市,通过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城乡交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两个地区,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口和果园,不但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方便了外地客商进村收购农副产品,同时,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引来了邻近县市甚至国外的投资者。2000年以来,仙桃市每年协议引资50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乡镇所占的份额达到一半以上。2003年,湖北武汉的商业巨头中百仓储、中商购物广场、台湾好邻居超市以及美国肯德基快餐店都纷纷登陆仙桃市。仙桃市宫迪公司更是抓住“镇镇通”、“村村通”工程建设之际,一年之间在18个镇设立连锁超市,物流直达镇头、村头。也就在2003年,鄂州市蒲团乡还引进了一个投资百万元的工业项目。此外,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动了公路沿线农业特色产业带的发展,由公路串起来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在节约了运输成本的基础上,推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使农村经济向集团化和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形成了农、林、牧、渔四业兴旺的局面。据测算,鄂州村村通公路后,农民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千万元以上,年可新增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 500万元。如鄂州市蒲团乡,过去交通不便,农民种蔬菜水果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水泥路四通八达,城里的菜贩可以直接把大卡车开到田间收瓜买菜,仅因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个乡农民种瓜菜经济收益提高了20%以上。进而,当地乡镇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吸收了五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工业化、乡村集镇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并已初步形成“以市带镇,以镇带村,城乡并进,共同繁荣”的局面。

农村公路的建设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民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村村通路之前,仙桃市每年有2000多万公斤农副产品遭遇外销难,经济损失逾千万,而现在,经销商把收购点、加工厂建到了每个村。不仅如此,通村公路还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速度,特别是把农民从小农经济中吸引出来;同时,通村公路还缩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向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城市圈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心-外围”模式。

第三,当地公路交通的建成有力地促进了汽车及摩托车制造业、建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当地GDP的增长。公路交通的改善为大型客车、货车的快速行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给公路旅客运输业注入了新的生机。近年来,国内大型客车制造业都处于不景气状况,公路建设使客运、货运的发展对客车、货车、摩托车的需求增加,救活了国内一批濒临破产的客车、摩托车、货车生产厂。同时,公路建设中直接、间接消耗品的生产对当地经济具有明显拉动作用。仙桃市农村公路建设所需的材料50%以上使用本地产品,以2001年为例,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10%,对GDP增长贡献率为0.28%。

从鄂州和仙桃两个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过程来看,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先于区域经济发展时,才能起到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牵引作用,真正体现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四、基本结论

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湖北省仙桃和鄂州两个地区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公路交通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农村投资环境、农村产业化程度、农民增收等方面得到了改善。第二,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第三,提高地区资源整合度,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公路交通引导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更快向外转移,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同时使区域内的产业和资源向外部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第四,通过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加强地区间的竞争、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可以达到消除地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区域统一开放的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oseph Berechman.Empirical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state,county and municipality levels[J].Transpor-tation,2006(2).

[2]于良.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2006(6).

[3]范振宇,肖春阳.高速公路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效应初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5).

[4]凌起.福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5]吴慈生,汪敏.高速公路经济带吸引区与开发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2000(2).

[6]王殿海.公路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7).

论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公路交通区域经济影响

0引言

当前,世界流通规模迅速扩大,流速加快,进入流通物的形态也在时时更新,流通的速度与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好坏的决定力量。运输是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便捷的公路运输,就成为占领消费终端的必备条件。只有经过便捷的交通运输营运,才有可能将设备、原材料快速运进本区域的企业,制造加工成商品。然后,又经过交通运输将商品送往销售终端,完满地履行合同。同时,经过便捷的交通运输的进货与出货,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在商品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履行合同按时,商品适销对路,不仅增强了企业的信誉,还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单个企业的优质经营的组合最终构成了一个落后地区经济运行的优质经营。相应的这个区域的财产收入会更为可观,人民生活水平会步步提高,积累加大,又会进一步投资公益事业和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以浙江省遂昌县为例。“车子跳,遂昌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些话,在遂昌居住多年的人不会陌生。然而进入21世纪,遂昌人却见证到:高速公路带来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进城公路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康庄公路惠及18万群众。

改革开放30年来,遂昌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全县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约31.38亿元。目前,全县有高级、次高级路面759.477公里;通车里程1420.8公里,路网建设触及每个乡(镇)、村。

2006年底,全长28.9公里,总投资13.9亿元的龙丽高速遂昌段建成通车,彻底打破了制约遂昌县发展的交通瓶颈。从此,遂昌到省城的距离缩短为不到三小时,到丽水只需一个多点小时。大门打开了,外地投资如潮水般涌入遂昌,遂昌的旅游、农特产品等也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下了高速,进城公路让人眼前一亮。2008年1月,投资两亿多元的进城公路改建全面完成,呈现在遂昌人面前的是一条整洁、亮丽、宽敞的大道。

遂昌县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便利了遂昌与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交通设施的改善,缩短了遂昌与外界之间的时空距离。

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在区域范围的竞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速度、质量、灵活性、知识和网络。而交通运输就是企业速度与网络的基础和平台,运输状况的改善还关系到企业服务的质量和灵活性。所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主要是从流通领域来说的,具体表现如下:

1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

交通运输、水、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是企业经济活动投入的中间要素,基础设施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交通、通信增加了货物和服务的流动性。这些基礎设施服务成本的任何降低都将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

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输状况的改善,可以缩短运输相对距离,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尤其是交通运输作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交通运输降低其运营成本的状况更为明显。同样的要素投入,有了更多的产出。由于基础设施服务可以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因而它被称为没有投资回报的生产要素。当某地区具备良好的交通状况时,资本和人才就会就会流入,本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会降低。

交通设施服务同样降低了交易费用,便利的交通状况可以使企业间的物资、信息、人才、商品等的交流更为快捷、方便。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从而使生产者在商品贸易中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快速的反应。

研究资料表明,交通状况的改善能够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或者在其他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从而将更大程度上吸引投资。基础设施服务提供不足或不可靠,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制约企业的发展。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企业与更广阔的市场联系,扩大了市场开放的程度,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企业提供了利于创新的环境。交通把处于分散的生产力要素重新组合,改变生产力布局,使产业分工细化,分工协作程度提高,有利于企业的集聚和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交通运输还加强了异地间的信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因素的流动,有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扩散。

另外,交通运输还通过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影响企业的需求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为资本是创新的关键因素,而交通设施的投入使用,使企业生存环境改善,吸引了外部投资,客观上促进企业的创新。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由于企业扩大了接触范围,产品的需求数量和种类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活动,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3对企业的物流规划和生产布局的影响

物流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其作为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所以物流环节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而区域交通的发展就是物流业发展的载体。交通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物流体系的影响主要是区位的相对改变,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企业与原料市场或者与需求市场的相对距离改变,由此影响到企业战略布局。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一条高速公路就是一条隆起的经济带。一条高速公路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将以明显的优势,迅速成为该区域内的一条主要经济增长极,不仅能够加速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体内循环,而且还会通过支线将区域内各个经济单元连接成一体,可以带动跨区域的体外循环,所以企业最初的选址、布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当企业开始运作,交通的改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往往一条公路的修建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形成一条“经济活跃带”。

4刺激沿线形成新的产业市场

因为交通的便利,所以交通运输的改善会催生出很多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产业,如物流以及一些专业化市场的兴起,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2006年底龙丽高速公路遂昌段开通后,遂昌县与外界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打破了交通瓶颈,我县休闲旅游业得了迅猛发展。

南尖岩位于遂昌县城西南部,距县城50公里,海拔1626米,常年云雾潦绕,是国际摄影创作基地,素有“看山看云看梯田,人间仙境南尖岩“之美誉。由于景区道路等级还达不到四级,景点的可进入性差,严重制约了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遂昌县交通局积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为四级。很多外地的旅客慕名而来,前往该景区的上海、宁波等地的旅客是络绎不绝。同时带动了沿线一带和当地的农家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2008年,由于各项设施都符合要求,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交通基础建设上去了,是对于搞好旅游景区建设,繁荣遂昌县旅游经济和市场,从而推动遂昌经济的快速腾飞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激活”沿线资源.推动沿线土地升值

公路的修建,交通设施的改善对沿线资源有一个明显的“激活”作用,对于沿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这种激活效应更为显著。根据区位理论,交通运输会改一个区域的区位,而区域相对位置的改变将影响土地价值。在交通改善以前,这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由于不能与其它资源要素达成良好的匹配,因此一直处于“休”状态,而一旦与这些资源结合,这些潜在的价值就迅速转化为市场价值。这样就有助于缩短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开发是企业绩效提高的根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并将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本文主要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进行解释,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性质以及目的,以此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开发涵义

1、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增长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需求,在这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侧重于强调组织的长期需求。它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调整以及培训等过程,来实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身潜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创造价值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缰绳,放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培养和发现人才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2、人力资源开发的性质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是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要求。我国自加入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外国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只有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快管理人员开发的步伐,才能跟上国际宏观经济发展的步伐。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开发是企业绩效提高的根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并将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

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是员工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随着管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员工越来越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因为良好的职业能力必然带来强大的职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很好地满足员工对于自身职业能力提高的要求。

3、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首先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针对性的教育,它不是对人员专业技术素质高低的考量,而是对员工完成组织任务的措施和路径的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一试,它必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的需求更加协调,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战略优势。其次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有效化和高效化。特别是通过对其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的教育,可以促使企业员工从根本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次是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地将组织文化贯穿到员工的意识形态及日常工作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有效路径。

最后是健全和发展组织职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各个部门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职能可以得到极大的发

展。

▲▲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它也对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的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会对集聚人才优势产生影响。在很多的发达地区,政府都以非常优惠的政策条件,以及宽松的用人环境来吸引人才,这样就可以形成人才流以及资金流的相对聚集的现象。高层次人才不足,创新人才缺乏都会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人才竞争力低,人力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最后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行业也会有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看的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区域行业就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行业的突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三、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立足实际情况,注重人才的引进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措施得当,必然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无穷的动力和发展活力。而要想形成比较先进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引进,企业可以创建多元化的创业以及融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来进行发展,同时还可以吸引一些国外的优秀学生来,进行合作和交流。引入一些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制或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有市场潜力的经济发展体系。

2.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做到人尽其才。而企业要想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位员工的能力,单靠提供工作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按照员工的工作表现相应地给与奖惩、鼓励,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表现积极、成绩优秀和品质优良的工作人员,除了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还要为其提供一定的升职空间,让他们能真正体验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于工作表现不佳、渎职和工作状态懒散的员工给予警告或其他处分,不能姑息养奸。真正做到奖惩分明,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

3、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员的投入上应该要注重教育优先投入,其次应该要引导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到人才开发中,对一些重大工程,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应该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高科技、高层次人才以及金融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四、总结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支持,因此,应该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上,以及区域总体经济增长的层面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完善的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人才投入机制以及人才引入机制,相信区域经济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潘晓兰.论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源[J].经济师.2006(03)

[2]王顺林,陈一芳.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动力策略

[J].经济师.2005(08)

[3]徐斌,马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人口学刊.2000(04)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4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持区域经济稳定以及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区域经济政策还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更高。本文就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展开阐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影响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对每一个区域的经济进行调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若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区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税收政策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更加细化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部门,对其征收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小对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等等。区域税收政策是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强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包括投资领域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质量标准、投资财务标准等问题。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实施和对企业的投资上,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区域政府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完善其水电供应系统,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还要加强对公园对娱乐场所的投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企业的投资,要合理分配其投资的区域,政府应首先考虑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拉动其经济发展;还要确定对区域的投资项目,要依据区域的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情况和自然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投资项目;对于区域不发达的产业类型,对于区域的投资可以首先考虑发展该区域的该类产业,让区域的产业类型能够多样化。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减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一种手段。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等。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二是横向转移支付,三是纵向和横向混合使用。在纵向上,一级政府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转移支付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区域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充足的财政支持,让区域经济发展有充足资金作为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有足够的动力;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其有一定的财政基础,可以减小对那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否则过多的财政资金容易让经济发达区域滋生懒惰情绪,没有足够的生产积极性。在横向上,可以由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向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模式就要综合各区域的具体经济情况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二、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都具有调整作用。首先,区域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区域政府通过对外来投资者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其投资成本,获得更多收益,能够有效吸引投资者对本区域进行投资,促进该区域的企业产生发展;对本区域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减小它们的发展压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达区域,各类企业密集,有许多高污染的区域,区域政府应适当提高对其的税收,控制这些污染环境企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的环境,给区域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区域企业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投资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投资,可以逐步使其经济实力加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让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区域投资政策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分配,它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不足区域的要素拥有量,使要素过剩区域的要素重新分配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便捷的交通使得各区域的经济交流更加方便频繁,用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可以吸引投资者这对本区域经济投资,带动区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对区域工业企业的合理分配投资,即加大对区域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减少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能有效改善落后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增加该区域的就业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发达地区对工业和经济的垄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先富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后富,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公平,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还有各区域人们收入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区域的转移支付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拥有雄厚的财政基础,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各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特别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区域间流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三、结束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而是全国地区均衡和共同的经济发展。区域政府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域经济政策,才能对各区域的资源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随着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实践完善,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诗琦。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贸,,(28):165―166。

[2]江世银,杨伟霖。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06):65―68。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5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独特的服务和各种各样的航班,这些服务比处在辐线上的机场要优越得多。事实上,一些企业在某地布局,就是因为那里优越的航空服务(如丰田公司将其总部设在辛辛那提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个航空枢纽)。与其他航空机场相比,枢纽机场具有如下特征:更频繁的航班;更多的直飞服务;更多的同日回程航班选择;更大的国际飞行可能性;服务更适合当地市场的需求;在一天的主要快递服务已经结束之后,依然能够通过定期旅客航班发送包裹;除此之外,在与其他枢纽城市的联结上,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市民则拥有和非枢纽城市的市民一样的机会。

这些特征在商业旅行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商业旅行的平均费用并不纯粹在于飞行的费用,还有赖于许多其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飞行时间,间歇时间,去机场和从机场返回的时间,因为隔夜所花费用,飞行低频率航线所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商业旅行者来说,他们更多的考虑时间而不是航行费用。常飞旅客计划(frequent flyer program)现在非常普遍,大多数固定的商务旅客至少是一个航空公司常飞计划的会员。对于居住在枢纽机场城市的商务旅客来说,常飞旅客计划的优势最为明显,因为枢纽为大多数的目的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旅行条件。

一般而言,机场尤其是主要枢纽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城市和区域进入航空运输系统的门户;创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其他相关就业,例如机场附近的辅助商业群等的发展。Van den Berg等的研究表明,机场所在的区域,已经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区位,而且影响力巨大,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中心。具体而言,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可以从四个层次加以分析。

原生效应(primary effects),是创建新的航空服务设施或者扩展现有航空服务设施(如跑道建设,候机楼建设以及航空管制系统建设等)所产生的直接即时的经济影响。原生效应反映在机场建设本身所创造的地方就业和当地承建商的工作,还反映在这些员工和公司在工资和收入上的增加及其在当地的支出。原生效应对地方政府和团体的好处非常明显,但相对而言,其作用属于短期的,作用大小有限,基本上随机场建设的结束而终止。

次生效应(secondary effects),是运营机场所带来的长期的经济影响。包括直接为飞机和乘客,以及客货转运提供服务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还包括机场运营创造的地方收入持续增长对本地经济所引发的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极其重要,作用范围包括就业、收入和政府税收,作用的大小则因机场的性质而异。

衍生效应(tertiary effects),源自被机场吸引到本地建厂的个人和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刺激和推动。邻近主要机场,获取高质量高效率的航空服务是这些产业被吸引的关键。如今,大部分商业活动都相当依赖航空运输,现代型企业尤其需要相当的直接交流,而这些交流只有通过高效的交通服务才能实现。对于地区经济前景而言,正是这种企业构成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他们具有地理流动性,并且代表着主要的增长部门。

永久性效应(perpetuity effects)。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一个地区的经济一旦开始增长,便具有了自我持续并增强这种增长的机制。与此相关的是,已经有经验证明,基础设施投入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催化剂或发射器。而航空服务会促进地区经济更长期和更大的发展。航空服务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同时为新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知识库,在现代经济中,这种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前后向关联,引发自主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让本地的经济发展不过分依赖于其他地区,从而保持并进而加速地区经济的增长。虽然这种永久性或称驱动性效应是相对抽象,比较难以量化的,但它却是持久的,而且影响到机场与地方经济互动的方方面面。对于拥有高水平航空服务的地区来说,这种潜在的永久性的效应对于地区经济的前景恰恰是最为关键的。

航空枢纽对经济发展的种种促进作用,证明政府对机场的公共投资和各种促进机制是合理的。这种地方政府的作用可以反映在若干重大的投资项目上。例如,1991年12月,明尼苏达州政府和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市政府联手,以资助和借贷的方式支持西北航空公司83800万美元,以此要求西北航空公司继续保持当地枢纽的航空服务水平,从而维护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匹兹堡曾经花费87000万美元,建设新的候机楼群,以保持它在合众航空公司中首要枢纽的地位。此类投资印证了枢纽机场对地方收入与就业方面的巨大外部效应。这些效应将在下一部分通过实例加以详细论述。航空枢纽对地方的经济作用——原生效应和次生效应

在美国,主要的机场由城市或者县政府拥有,而且各地都为了成为主要枢纽而竞争。原因很明显,这样可以促进客流量的增长,不仅是中转客流的增长,更可以据此提高机场对当地腹地客流的吸引力。枢纽型机场可以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巨大繁荣,而且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会展、以及重要的新型产业和商业活动,这些都是地方经济新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资产,机场的原生和次生的效应可以通过具体经济活动来评价,这些活动包括:①机场建设;②航空公司所进行的客货商业航运服务(包括本地和转乘两部分);③非运输业活动,非商业性的航空活动;④航空旅客在当地的消费;⑤特定机场的资金投入。同时,机场的经济影响通常被分为直接、间接及诱导影响。

直接影响来自于对机场客货运输及其它功能的使用,通常用以下产业和实体的就业、薪水以及销售或产出来衡量:客货流的商业航运和租、包业务;为乘客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机场服务业;乘客的地面交通服务业(包括停车场);机场设施与航行器械供应商;货运公司;通用(非商业的)航空业;常驻机场的相关政府支撑机构;使用机场的政府或军事人员。直接影响还包括机场建设给地方建筑、设计和其它相关产业所带来的收益、薪金和就业。直接影响一般通过对机场相关企业和机场支出的调查来量化。

间接影响来源于对机场乘客在当地旅行时的消费的估测。旅客的消费转化为如下产业的销售、薪金和就业:旅客膳宿(旅店,汽车旅馆等);餐饮(餐馆、酒吧、店铺);文化;娱乐;购物(商品和服务)。间接的游客影响通过机场旅客数据、旅游业统计和相关产业的统计来估算。

机场的诱导影响来自于直接和间接产业对地方经济的乘数效应,机场相关产业及其员工,还有游客在当地的消费,可以通过多轮的乘数效应为更多其它产业创造就业,薪水和营销收入。诱导效益在研究中通常用产业的关联乘数来反映。机场的经济影响通常由就业、工资、商业收入、政府和地方税收以及航空业税收来衡量。根据国际机场协会(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的研究[15],2001年,每天有超过190万的乘客借助美国的航空系统进行商业或休闲旅行,有超过38000t货物通过航空系统运输。2001年,美国机场共创造了5070亿美元的收益,机场本身吸纳了1900万个就业,并为地方创造4800万个就业,一共67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就业转化为1900亿工资收入。同时,机场还为本地、国家和联邦增加了335亿美元的税收。

休斯敦是美国第四大城市和美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休斯敦机场系统(HAS)包括乔治〃布什国际机场(IAH)、休斯敦荷比机场(HOU),和艾灵顿〃菲尔德(EFD)三个机场,他们为休斯敦大都市区(包括8个县域和将近500万人口)提供商业客货与通用航空服务。2003年,休斯敦机场系统(HAS)承运了4200万个乘客,其中包括560万个国际乘客。机场系统还承运了超过38782×10[4]kg的空运货物,完成了82.7万次的起降。休斯敦机场系统通过航空服务成为休斯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根据对2003年休斯敦航空机场系统研究[16],2003年斯敦航空机场系统对休斯敦地区经济产出的总影响力为240亿美元,其中89亿美元直接归因于机场内的经济活动,20亿美元来源于游客的消费,剩余的133亿属于诱导经济影响。机场系统对个人收入的全部影响达到72亿美元,其中将近25亿直接来源于机场相关的航空活动。机场为休斯敦地区总共创造了15.1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基于机场的直接就业岗位超过3.7万个。在直接经济影响中,机场的日常运作独占鳌头:2.2万个就业、17亿美元工资收入、64亿美元产出。政府用户和支机构(Government users and support agencies)的作用次之,接下来是旅客的地面交通和机场与航行器服务类的产业。相比之下,作为一种相对短期的经济活动,机场基本建设的影响力(原生效应)非常有限。

间接影响中,餐饮业对就业的作用最大,占总量的35%,各种购物及相关产业次之,占34%。各种购物活动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最为明显,占间接工资影响总量的36%,还占间接产出影响总量的39%。餐饮业对薪金和产出的影响居第二位,占总量的27%。

休斯敦航空机场系统为我们评估不同机场的经济影响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休斯敦机场系统的三个机场在诸如机场设施和服务的弹性、扩展性和可达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乔治〃布什国际机场(IAH)作为主要的国内国际门户,是美国第八大机场和世界第十一大机场。它是大陆航空公司的主要枢纽,其2003年的搭乘数占机场总量的68%。休斯敦荷比机场(HOU)在竞争中以区域性的支线航空和廉价的服务为优势,而艾灵顿〃菲尔德机场(EFD)主要是政府服务的通用航空机场,并为未来的机场扩展作预备用地。由于这些规模和服务范围的差异,这几个机场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区别,IAH在就业上的影响力是EFD的32倍,个人收入影响力是EFD的31倍,产出影响力是EFD的59倍。由此可见,一个大规模的功能齐全的枢纽机场确实可以对区域经济产生更大的原生,特别是次生效应。

从衍生效应来看,休斯敦优越的空运系统反映在世界能源产业在当地的集聚,以及其它常规产业的发展。休斯敦机场系统为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商业旅行、日常货运和离岸业务提供全面支持。休斯敦大都市区是美国前500强企业的第三大集聚地,并拥有大量的多国公司和国外企业。机场作为产业发展的焦点,表现在机场附近的转运仓库、制造业设备、商务园区和配送中心等,这些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2003年新开的IAH物流中心的刺激。航空枢纽与现代经济活动布局——衍生效应

除了促进本地就业和收入之外,航空枢纽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促进会展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新

型工业和商业的布局,尤其是“新经济”活动,或称现代经济活动,这些都可以形成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大刺激。各种研究表明,复合型航空网络的出现能够大大加强城市或区域的吸引力。例如,索尼公司将一个大型的零部件公司设在匹兹堡,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合众航空公司的航空枢纽。1991年,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决定为总部重新选址,最后的选择锁定在堪萨斯、达拉斯和亚特兰大,而堪萨斯的落选,主要原因在于它航空服务的低水平,而亚特兰大则由于其作为三角洲航空公司主要枢纽的优越地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特定的行业将航空服务作为重要的布局因素,它们一般是:经营范围分散的,如巨型的跨国集团;高度专业化、技术知识密集和需要多样的供应、销售和联系网络的经济活动;生产小体积,高附加值产品的行业。而这种产业带来的高技术和高工资就业又能对地方经济产生强大的乘数效应。

Ivy等指出,大型的现代企业是一种复杂的实体,它们的组成成分功能多样,也都有不同的布局区位要求。工资和地点成本(site costs)对标准化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而对行政及其辅助职能(如管理、市场开发和研发活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对于高等级的企业职能来说,充足的专业人才、高质量的服务、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服务等因素才是非常重要的,而航空服务正是形成这些因素的关键。

企业内劳动力的空间分异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交通和自动化的技术进步更加剧了这种企业内不同功能部门的空间分化。通过对500强企业的布局和再布局的调查发现,企业的功能可以被分为两种主要类型:①装配、生产、仓储和配送部门;②总公司、区域总部,支部与营业部等。前者可以实现标准化的操作,强调生产和运输成本的节省,对区位的要求以劳动、税收、运输和土地的成本最小化为主要考量,因而会选择小城市,甚至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的乡村地区。对于后者来说,优先考虑的因素则大为不同。对500强企业调查得出的10大要素。与接近市场和专业人员的供应相比,生产费用的作用大大降低,而接近交通设施被列为一个非常关键的布局因素。尽管通信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内外的面对面,非标准化非程式化的交流依然非常关键,实地的考察和会议仍然必不可少。企业的运营需要与客户的频繁接触,从而获得最及时的市场变化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的管理、研发及其他行政职能都需要和其他机构的员工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可能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可能是不同企业之间为了解决问题而建立的,如为了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尽快引进创新等。因而高级员工在这些信息密集的产业区位之间的高频率的飞行已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6

1 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1.1 公路运输

(一)公路运输的概念

交通运输体系包括五种: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其中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公路运输就是将货物采用货车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将指定的物品运送到事先规划好的目的地,是城市内部和各县区之间运输的主要途径。

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公路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类型的公路。按技术标准和适用交通量可以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五类。

(二)公路运输的特点

公路运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公里路运输具有广泛性和便利性。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路线是比较完善的,而且公路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道路堵塞的情况还可以灵活地改变运输路线,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是“面”的运输,具有便利性。说公路运输具有广泛性是因为公路运输的覆盖面是比较广泛的,它可以覆盖到城乡甚至是村镇等一些其他交通方式所不能到达的地方。

公路运输具有延伸性和通达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输大量的设备和材料,公路运输是不二的选择。其次公路线路四通八达,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1.2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由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经济综合体,它既可以形容某一个经济带也可以是指某个经济区域。一般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权益性。

2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上文我们也提到了,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 运输化理论

运输化理论认为,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运输化的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同样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交通运输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这个理论也为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保障。

2.2 脉冲式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将交通运输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渐变期,在渐变期内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主要是依靠运输规模的扩大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二个阶段是巨变期,在巨变期内,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迅猛,完全超过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样的话,交通运输就会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发展。这个理论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并抓住了不同阶段的特点,被大众所广泛接受。渐变期和巨变期交替出现,所以这种理论也被称为“交替推拉理论”。

2.3 相互作用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处在一个相对统一的状态之中。从一方面来说,区域内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区域内各种资源设备的流通,可以促使区域内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强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公路运输的完善也增强了区域内城市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投资商。另一方面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区域内有经济实力来进行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来推动区域内公路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设施的完善又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 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体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3.1 公路运输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们都知道,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城市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完善,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工业一般是聚集在市中心地区,随着后来城市内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更加便捷,重工业逐渐转移到城市的外围或者是郊区。同时,便捷的交通也会吸引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内聚集,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2 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节约了企业成本,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公路运输对企业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公路运输的发展促使重工业向城市外围进行产业转移。市中心的地租水平是远远高于城市的郊区的,所以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租金,节约了土地成本。第二是节约了运输成本,公路交通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来说是十分经济实惠的,航空或者是铁路运输对成本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而通过公路运输不仅更加快捷,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

3.3 公路运输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公路运输的发展直接增加了经济的总产值

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的不断增长,拉动了地区经济总产值。比如我们现在运用广泛的物流产业,就是基于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而新兴的产业,拉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提高。

3.4 公路运输体系的完善增强了区域城市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投资

便捷程度的高低是投资商在进行投资时要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现在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现在的公路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公路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对公路工程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这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贫困。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公路建设事业,促使各地区之间能够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4 公路运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社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公路运输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公路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公路运输能够越来越好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在区域内进行公路规划建设的时候,相关部门要坚持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创新机制,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和交通高速公路的同时建设,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进行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加快区域内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公路沿线地带形成高新产业聚集区,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

4.2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偏远的地区或者是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公路运输网络还没有覆盖到。小城镇公路运输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个地区的经济贫困程度。所以我们要加快建设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增大覆盖面积,将各级乡镇都纳入到网格之中,合理地配置各个地方的资源,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便利的交通加快了偏远地区向大城市的劳务输出,缓解了用人压力,降低了大城市的工资成本,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合理地配置城乡之间的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现在的交通运输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公路运输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公路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公路工程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公路运输体系。

参考文献

[1]姜传利.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06).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经济;山东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4

一、山东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高速公路是一项长期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尤其体现在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山东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较快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5年末,山东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348公里,超过95%的县市区拥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完善的路网结构和发达的运输服务能力。进入2016年,山东省将继续投入资金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一方面对原来的高速公路路段进行扩建,例如计划对京沪高速莱芜枢纽至鲁苏界进行改扩建。另一方面,新增济南至泰安、鱼台至菏泽等项目。 全省续建和新开工高速公路规模将达到2000公里,计划投资总额超过620亿元。

二、高速公路发展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其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除了粮食之外,山东的花卉、蔬菜和水果等产业也发展较快,产品远销国内外。然而,一直以来,山东的农业发展受制于农产品物流的局限,特别是一些不易保鲜的水果、蔬菜和肉奶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无法进入专业化市场,这也是山东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徘徊不前的原因所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农业物资调入和农产品调出的速度,为农产品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借助高速公路的带动作用,山东农业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向路域经济转变,推动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例如寿光是山东乃至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境内就有济青、荣乌、潍日3条高速路穿境而过,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发展。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量约为6亿吨,仅寿光一市就有80亿吨,使其慢慢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捷,大大降低了运输时间,减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对于那些运输批次多、产量小,且运输条件严苛的高科技产业而言,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近几年,山东经济发展迅猛,2015年山东GDP总量为63002.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这一数值为1993年(山东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的22倍之多。同时,山东是我国的制造大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在45%以上,山东工业的发展与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材、能源、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直接拉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另外,高速公路的建设无形中推动了工业的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高速公路沿线通常会形成一系列的经济开发区。

(三)对服务业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改变了过去的人流、物流和技术流的流动模式,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大大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高速公路周边兴建了大量的商贸物流市场,例如济南的建材市场、淄博的服装市场、潍坊的小商品市场、即墨的服装市场等各具特色,主要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建设。除此之外,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了客流和物流的发展,直接催生了大批的物流企业,山东第三方物流发展迅猛。例如在青银高速济南段形成三个大型的物流集散中心,包括零点立交、担山物流中心和郭店物流园等。山东旅游业的发展也直接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建设,交通顺畅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旅途时间,提高了旅行质量,刺激了旅游需求,促使观光形态从通过型向滞留型转变。以济南、泰安、曲阜为主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线路日益受到外来游客的追捧,山东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

以上都是高速公路建设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高速公路的影响实质上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其不利的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材料。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损害了农田、果园、排水沟等,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除此之外,高速公路属于全车道、封闭性交通设施,对原自然区域形成了隔断,给沿线路段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结语:总之,高速公路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尽管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但利大于弊,高速公路在促進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新整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8

摘要:在区域结构中,区域创新网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区域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就显得尤为重

要,本文将主要从区域创新网络定义,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论述。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经济的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被广泛传知的名言,充分彰显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技术在区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始终最活跃和关键的要素之一,原因在于:技术本身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并且能够渗透和扩散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的深刻的影响。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已成为了衡量以区域为中心的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关键要素。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直接关系到以国家和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潜力,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既然技术与技术创新是这么的重要,那么我们首先来探讨下,什么是技术,而什么又是技术创新?技术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说实在的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了解技术的实际内涵。技术是“一般是指劳动工具的总称,或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能。”①而在本文所探讨的是涉及经济学问题方面的,那我们所关心的技术则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工艺流程等所谓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那什么是技术创新。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因而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样说,技术以及技术创新是决定一国或者一区域内经济或者更甚为政治长久发展和繁荣下去的根本动力和支撑。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大分工的时代,行业内的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说在专业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区域之间的合作也越显重要,专业分工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者单个买去是无法运作的,就像汽车行业,你这个厂生产轮胎,我买去能开吗?很显然是不能的。而另一个厂是生产汽车玻璃的,你能单独买一块玻璃回去开吗,恐怕别人会误以为你可能需要去找医生了。所以我们说区域合作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合作内的各个厂商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也更能吸引消费者来购买,这是一个双赢的场面。同样放在技术上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技术也需要合作,我们把这样的技术创新的合作,称之为区域创新网络。

一 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是从空间组织的角度考察的,是在地理上的集聚及相关联系的加强,而产生的一种心的技术创新空间组织形式。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① 阿尔丁夫.技术经济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

4相对稳定的系统。”①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政府提供并维持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稳定的联系网络”②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内一组纵横交错,不可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区域内包括政府,企业,R&D机构,金融机构,协会,个人等主体,为实现互动学习和创新活动,并在互动中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的总和”③综合这样的几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其中着这样的几个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首先来看看创新主体,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做的主人翁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要素去推动这个创新网络发展的主体人或单位;而创新资源同样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被创新主体所利用的包括知识,技术,资金,信息,政策,制度以及规则,这是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支撑的要素;第三我们说的关系通道则是这个网络发展的根本渠道,主要变现形式是:会议交流,合作协议,研讨学习等正式的活动以及在人们日常生活生活中所常发生的人际交流活动,公共场合活动或者休闲活动等非正式的方式,这样来促进技术交流与传播,从而提高技术的影响力和不断的发展提高,向前进步;第四空间则是指技术创新交流的前三个要素之间联系所依托的地点与场所;第五这是结点,这个应该是这这些要素中最难理解的,是把每一个创新主体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具有扩散的价值和作用的事物和行为称之为结点。

二 特征

通过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以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区域创新网络不是单独的某一因素在起关键作用,而是讲究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就是说,它是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那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下这个系统具有什么特征,以便更好的理解区域创新网络。第一,很显然,既然是一个系统,那必然就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互动交流从而创造出整体远大于各部分和的经济效益; 第二就是开放性,这样的区域网络只要有任何的一项创新产生,就可能通过各种关系通道,引发各式群体的模仿,学习以及创新资源流向的调整,更表现在不仅仅是网络内部的开放,也是与外部不断发生联系的作用;由这个特性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理解这第三个特征:动态性,既然与外部交流,学习进步,就必不可免的内部各种要素的数量,规模,相互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就决定了这个网络内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心的,所以第四个特征就是非中心化,区域内部存在着平等的联系;既然我们称之为区域创新网络,很显然带有着区域的地方特色,那么就必然具有本地化的特征,在利用自己本土特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肯定是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

②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中国软科学 1999.9 102-106王德禄 区域崛起—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第398页 ③ 李青 李文军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第476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网络成为了影响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区域内的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等)通过结成创新网络,形成一种网络化的联系和传递结构,因而能有效的降低创新主体的模仿,学习和创新交易成本,与此同时,主体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相互依存和分工协作,借助以整体的力量,运用系统的优势开拓外部市场和抵抗外部风险,有利于实现资金、知识、信息和创新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快速的扩散、转移、创新和增值同时有利于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获得重要的创新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合理以及保持高效的配置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促进这一区域内产业的高度集聚,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知识,提高整体创新能力,有利于行业标准的制定,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被称为横向联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大大的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使区域或得更大利益的同时也增长了企业的核心寿命。当然事情有好有坏,区域创新网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完全都是好的,由于是市场环境中自发形成的,随着不断扩大,内部要素就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出现浑水摸鱼,搭便车的行为,这样就会使得网络的发展缓慢,停滞甚至是解体。

四 企业创新能力作用企业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应用知识和人的智力,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企业在怎样程度上能够系统地完成与创新有关地各项活动地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技术上,能否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开发的产品,并且生产、制造和提供给消费者;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能被用户认可并使用,企业可否有效地说服用户接受自己的产品;再次是企业的有效地管理这一过程,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区域创新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向地方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第三: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流动,给企业技术创新增添了活力。第四:.区域创新网络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组织的灵活开放的创新环境,增加了产业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与知识的机会。第五:区域创新网络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企业在最少投资的环境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孙尚清 《论经济结构对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4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5阿尔丁夫 《技术经济学》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4

赣南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上一篇:快乐的春节作文100字下一篇:继承财产协议范文